GB50174-2017 数据中心设计规范

GB50174-2017 数据中心设计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5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15933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50174-2017 数据中心设计规范

4.3.1各类设备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机柜(架)、供配电设备、空调 设备、给排水设备、消防设备、监控设备等。工艺专业应遵循近期建设规模与远期发 展规划协调一致的原则,按照模块化的建设思路,根据数据中心的不同应用进行设备 平面布置。 4.3.2此条规定是为了保证A级数据中心安全可靠,避免设备或管线同时发生故障。 4.3.3对于前进风/后出风方式冷却的设备,要求设备的前面为冷区,后面为热区, 这样有利于设备散热和节能。当机柜或机架成行布置时,要求机柜或机架采用面对面, 背对背的方式。机或机架面对面布置形成冷通道,背对背布置形成热通道,冷热通 道隔离更有利于节能。机柜自身结构采用封闭冷通道或封闭热通道方式(如机柜采用 垂直排风管方式)可以避免气流短路,此时机柜布置可以采用其他方式。 4.3.4本条规定的各种间距,主要是从人员安全、设备运输、检修、通风散热等方面 考虑的。对于成行排列的机柜(架),考虑到实际中会遇到柱子等的影响,通道的宽 度局部可为0.8m

5.1温度、露点温度及空气粒子浓度

5.2噪声、电磁于扰、振动及静电

DB37/T 2906-2019 运动场地合成材料面层 验收要求5.2.1本规范确定的噪声值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 GB/T50087中各类工作场所噪声限值的有关规定。 5.2.2本条规定在主机房内无线电骚扰环境场强和工频磁场场强的极限数值主要参 考《电磁兼容通用标准工业环境中的抗扰度试验》中对无线电骚扰环境场强和工频 磁场场强的规定。 5.2.3本条采纳了原规范第5.2.4条的振动加速度值

5.2.1本规范确定的噪声值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 GB/T50087中各类工作场所噪声限值的有关规定。 5.2.2本条规定在主机房内无线电骚扰环境场强和工频磁场场强的极限数值主要参 考《电磁兼容通用标准工业环境中的抗扰度试验》中对无线电骚扰环境场强和工频 磁场场强的规定。 5.2.3本条采纳了原规范第5.2.4条的振动加速度值

分开布置,以减少人员将灰尘带入无人操作区的机会。但从操作便利角度考虑,主机 房和辅助区宜相邻布置, 6.2.3当需要运输设备时,主机房门的净宽不宜小于1.2m,净高不宜小于2.2m;当通 道的宽度及门的尺寸不能满足设备和材料的运输要求时,应设置设备搬入口。 .2.4在主机房入口处设换鞋更衣间,其目的是为了减少人员将灰尘带入主机房。是 否设置换鞋更衣间,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条件不允许时,可将换鞋改为穿鞋 套,将更衣间改为更衣柜。换鞋更衣间的面积应根据最大班时操作人员的数量确定。

6.3围护结构热工设计和节能措施

5.3.1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差异很天,为了使建筑物适应客地不同的气候条 件,满足节能要求,应根据建筑物所处的建筑气候分区,确定建筑围护结构合理的热 工性能参数。 一般民用建筑的外围护结构强调夏季“隔热”,冬季保温”,二者对外围护结构传 热性能的要求趋势是一致的,即传热系数越小对室内环境保持和节能越有利。而数据 中心的主机房则不同,其同样强调夏季的隔热,但在进入过渡季和冬季后,降低保温 性能有利于散热,反而对数据中心的室内环境保持和节能有利。由于所处地域的差别, 不能对全国的数据中心做出定量的统一规定,因此要求通过动态能耗分析,进行全年 耗冷、耗热量计算,以确定主机房区域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最优值,同时满足围护 结构内墙不出现结露。 6.3.2由于围护结构中窗过梁、圈梁、钢筋混凝土抗震柱、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梁、 柱等部位的传热系数远大于主体部位的传热系数,形成热流密集通道,即为热桥。本 条规定的目的主要是防止冬季采暖期间热桥内外表面温差小,内表面温度容易低于室 内空气露点温度,造成围护结构热桥部位内表面产生结露;同时也避免夏季空调期间 这些部位传热过大增加空调能耗。内表面结露,会造成围护结构内表面材料受潮,影 响室内环境。因此,应采取保温措施,减少围护结构热桥部位的传热损失。主机房应 做好密闭,满足保温、隔热、防潮、防尘要求。 6.3.3从保证数据中心安全、节能、洁净的角度出发,服务器机房、网络机房、存储 机房等日常无人工作区域不宜设置外窗。总控中心、测试间等有人工作区域可以设置

外窗,但应保证外窗有安全措施,有良好的气密性,防止空气渗漏和结露,满足热工 要求。大量调查和测试表明,太阳辐射通过窗进入室内的热量将严重影响建筑室内热 环境,增加建筑空调能耗。因此,减少窗的辐射传热是建筑节能中降低窗口得热的主 要途径。应采取适当遮阳措施,防止直射阳光的不利影响

5.4.2高分子绝缘材料是现代工程中广泛使用的材料,常用的工程塑料、聚酯包装材 料、高分子聚合物涂料都是这类物质。其电气特性是典型的绝缘材料,有很高的阻抗, 易聚集静电,因此在未经表面改性处理时,不得用于机房的表面装饰工程。但如果表 面经过改性处理,如掺入碳粉等手段,使其表面电阻减小,从而不容易积聚静电,则 可用于机房的表面装饰工程。 .4.4防静电活动地板的铺设高度,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 量提高活动地板的铺设高度),当仅敷设电缆时,其高度一般为250mm左右;当既作 为电缆布线,又作为空调静压箱时,可根据风量计算其高度,并应考虑布线所占空间, 般不宜小于500mm。当机房面积较大时,线缆较多时,应适当提高活动地板的高度。 当电缆敷设在活动地板下时,为避免电缆移动导致地面起尘或划破电缆,地面和 四壁应平整而耐磨;当同时兼作空调静压箱时,为减少空气的含尘浓度,地面和四壁 应选用不易起尘和积灰、易于清洁、且具有表面静电耗散性能的饰面涂料。 .4.7密闭措施包括:密封胶嵌缝、压缝条压缝、纤维布条粘贴压缝、加穿墙套管等, 5.4.8当采用碳纤维对建筑楼板进行加固时,为避免日后砂浆保护层脱落,应采用聚 合物砂浆,并内衬钢丝网

7.1.1电子信息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大量热,这些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排除,将导致 机柜或主机房内温度升高,过高的温度将使电子元器件性能劣化、出现故障,或者降 低使用寿命。此外,制冷系统投资较大、能耗较高,运行维护复杂。因此,空气调节 系统设计应根据数据中心的等级,采用合理可行的制冷系统,对数据中心的可靠性和 节能具有重要意义。 7.1.2数据中心与其它功能用房共建于同一建筑内时,设置独立空调系统的原因如下 1数据中心与其它功能用房对空调系统的可靠性要求不同; 2数据中心环境要求与其它功能用房的环境要求不同: 3空调运行时间不同: 4避免建筑物内其它部分发生事故(如火灾)时影响数据中心安全。 7.1.3主机房的空调参数与支持区和辅助区的空调参数不同,宜分别设置不同的空调 系统。

7.1.1电子信息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大量热,这些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排除,将导致 机柜或主机房内温度升高,过高的温度将使电子元器件性能劣化、出现故障,或者降 氏使用寿命。此外,制冷系统投资较大、能耗较高,运行维护复杂。因此,空气调节 系统设计应根据数据中心的等级,采用合理可行的制冷系统,对数据中心的可靠性和 节能具有重要意义。 7.1.2数据中心与其它功能用房共建于同一建筑内时,设置独立空调系统的原因如下

1数据中心与其它功能用房对空调系统的可靠性要求不同; 2数据中心环境要求与其它功能用房的环境要求不同; 3空调运行时间不同; 4避免建筑物内其它部分发生事故(如火灾)时影响数据中心安全。 ,1.3主机房的空调参数与支持区和辅助区的空调参数不同,宜分别设置不同的空调 系统。

7.2.1数据中心内设备的散热量,应以设备实际用电量为准。对主机房内的电子信息 设备的用电量不能完全掌握时,可参考所选UPS电源的容量和余量来计算设备的散 热量。 7.2.2空调系统的冷负荷主要是服务器等电子信息设备的散热。电子信息设备发热量 大(耗电量中约97%都转化为热量),热密度高,夏天冷负荷大,因此数据中心的空 调设计主要考虑夏季冷负荷。

7.3.1气流组织形式选用的原则是:有利于电子信息设备的散热、建筑条件能够满足 设备安装要求。电子信息设备的冷却方式有风冷、水冷等,风冷有上部进风、下部进 风、前进风后排风等。影响气流组织形式的因素还有建筑条件,包括层高、面积等。

因此,气流组织形式应根据设备对空调系统的要求,结合建筑条件综合考虑。采用CFD 气流模拟方法对主机房气流组织进行验证,可以事先发现问题,减少局部热点的发生, 保证设计质量。本条推荐了主机房常用的气流组织形式、送回风口的形式以及相应的 送回风温差。 7.3.2从节能的角度出发,机柜间采用封闭通道的气流组织方式,可以提高空调利用 率。采用水平送风的行间制冷空调进行冷却,可以降低风阻。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 展,机柜的容量不断提高,设备的发热量将随容量的增加而加大,为了保证电子信息 系统的正常运行,对设备的降温也将出现多种方式,各种方式之间可以相互补充 7.3.3本条是为了保证机房内操作人员身体健康规定的

7.4.1蓄冷设施有两个作用:1、在两路电源切换时,冷水机组需重新启动,此时空调 冷源由蓄冷装置提供;2、供电中断时,电子信息设备由不间断电源系统设备供电, 此时空调冷源也由蓄冷装置提供。因此,蓄冷装置供应冷量的时间宜与不间断电源设 备的供电时间一致。蓄冷装置提供的冷量包括蓄冷罐和相关管道内的蓄冷量及主机房 内的蓄冷量。 两种冷源供应方式包括水冷机组与风冷机组的组合、水冷机组与直膨式机组的组 合等。 为保证供水连续性,避免单点故障,冷冻水供回水管路宜采用环形管网(图1); 当冷冻水系统采用双冷源时,冷冻水供回水管路可采用双供双回方式(图2)

图1冷冻水供回水管路采用环形管网方式

图2双冷源冷冻水供回水管路采用双供双回方式

7.4.3主机房内的线缆数量很多,一般采用线槽或桥架敷设。当线槽或桥架敷设在高 架活动地板下时,线槽占据了活动地板下的部分空间。当活动地板下作为空调静压箱 时,应考虑线槽及消防管线等所占用的空间,空调送风量应按地板下的有效送风面积 进行计算。 7.4.4主机房维持正压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外部灰尘进入主机房。 7.4.6本条将空调系统的空气过滤要求分成两部分,主机房内空调系统的循环机组 (或专用空调的室内机)宜设初效过滤器,有条件时可以增加中效过滤器,而新风系 统应设初、中效过滤器,环境条件不好时,可以增加亚高效过滤器和化学过滤装置。 7.4.7设有新风系统的主机房,应进行风量平衡计算,以保证室内外的差压要求,当 差压过大时,应设置排风口,避免造成新风无法正常进入主机房的情况。 7.4.8打印室内的喷墨打印机、静电复印机等设备以及纸张等物品易产生尘埃粒子, 对除尘后的空气将造成二次污染;电池室内的电池(如铅酸电池)有少量氢气溢出, 对数据中心存在不安全因素,因此应对含有污染源的房间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物随气 流进入其它房间。如对含有污染源的房间不设置回风口,直接排放;与相邻房间形成 负压,减少污染物向其它房间扩散;对于大型数据中心,还可考虑为含有污染源的房 间单独设置空调系统。 7.4.9数据中心专用空调机的两种布置方式各有优缺点:安装在靠近主机房的专用空 调机房内便于设备维护,可以降低主机房内的噪声,但占用空间较大;安装在主机房 内可以节省建筑空间,但设备维护有可能影响电子信息设备的正常运行。从空调效果 来讲,两种安装方式没有明显区别。 7.4.10空调系统对数据中心节能影响很大,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设计方案。 1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各不相同,在执行本条规范时,应根据当地的气 候条件、数据中心的规模、空调系统综合能效等因素考虑,选择合理的空调冷源方案 达到节约能源,降低运行费用的目的。 2大型数据中心通常是指建筑面积数干至数方平方米的数据中心。在这类数据中 心中,安装的设备多、发热量大、空调负荷大,设计空调系统时应根据空调系统的综 合能效进行选择。水冷冷水机组的能效比较高,可节约能源。当数据中心建设地点水 源不足或水冷冷水机组空调系统利用自然冷源时间不足时,也可采用风冷冷水机组的

空调系统。 3在不能完全采用自然冷却技术的地区或季节,空调系统可采用电制冷与自然冷 却相结合的方式达到部分节能。 4数据中心空调系统的节能应根据地区和气候环境决定采用何种方式,是采用自 然冷却技术,还是采用余热回收技术,应分别计算其经济效益和节能效果,采用经济 效益大、节能效果好的设计方案。 5空气质量对电子信息设备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在自然环境清洁、空气质量优 良,温湿度适宜的地区,数据中心采用全新风系统可以节约能源。当新风的温度、相 对湿度及空气含尘浓度达不到附录A的要求时,应对空气质量进行控制。 7.4.11当室外空气质量不能满足数据中心空气质量要求时,应采取过滤、降温、加 显或除湿等措施,使数据中心内的空气质量达到附录A的要求

.5.1空调对于电子信息设备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因此机房空调设备的选用原则首 先是高可靠性,其次是运行费用低、高效节能、低噪声和低震动。 7.5.2不同等级的数据中心,对空调系统和设备的可靠性要求也不同,应根据机房的 热湿负荷、气流组织型式、空调制冷方式、风量、系统阻力等参数及附录1的相关技 术要求执行。气候条件是指数据中心建设地点极端气候条件。建筑条件是指空调机房 的位置、层高、楼板荷载等。如果选用风冷机组,应考虑室外机的安装位置;选用水 冷冷水机组,应考虑冷却塔的安装位置。 7.5.3空调系统无备份设备时,为了提高空调制冷设备的运行可靠性及满足将来电子 信息设备的少量扩充,要求单台空调制冷设备的制冷能力预留15%~20%的余量。 7.5.4出风温度控制可准确控制冷通道和机柜进风处的温度。要求机房专用空调机带 有通信接口,通信协议满足机房监控系统要求的目的是为了便于空调设备与机房监控 系统联网,实现集中管理。其他加湿器包括:电极加湿器、湿膜加湿器、红外加湿器 超声波加湿器等,

需要系数法对电子信息设备、空调和制冷设备、照明等容量进行负荷计算得出的数值。 确定发电机组的输出功率还应考虑负载产生谐波对发电机组的影响。 在国家标准《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组第一部分:用途、定额和性能》 GB/T2820.1中将发电机组的输出功率分为四种:持续功率、基本功率、限时运行功率 和应急备用功率。按A级标准建设的金融行业数据中心,发电机组的输出功率可按持 续功率选择。综合考虑B级数据中心的负荷性质、市电的可靠性和投资的经济性,发 电机组输出功率中的限时运行功率能够满足B级数据中心的使用要求。 8.1.15当外部供油时间没有保障时,应按本规范附录A规定的储油时间储存柴油, 8.1.16本条主要考虑当市电和柴油发电机都出现故障时,检修柴油发电机需要电源 故只能采用UPS或EPS。为了不影响电子信息设备的安全运行,检修用UPS电源不应由 电子信息设备用UPS电源引来, 8.1.17本条主要是从供电可靠性考虑的,正常电源与备用电源之间的自动转换开关 电器宜具有手动旁路功能,或采用组合电器方式,保证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在检修或故 障时,不会影响止常电源与备用电源之间的切换。 8.1.18从电源可靠性和安全性角度考虑,同城灾备数据中心与主用数据中心的电源 应来自不同的变电站。 分布式能源包括燃气三联供系统、太阳能、风能等,数据中心应鼓励采用分布式 能源。A级数据中心采用分布式能源供电时,可采用市电或柴油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 8.1.19机房内的隐蔽通风空间主要是指作为空调静压箱的活动地板下空间及用于空 调回风的吊顶上空间。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在活动地板下及吊顶上敷设的电缆宜采用 低烟无卤阻燃铜芯电缆;当活动地板下作为空调静压箱或吊顶上作为回风通道时,线 槽、桥架和母线的布置应留出适当的空间,保证气流通畅。 8.1.20电子信息设备属于单相非线性负荷,易产生谐波电流及三相负荷不平衡现象 根据实测,UPS输出的谐波电流一般不大于基波电流的10%,故不必加大相线截面积, 而中性线含三相谐波电流的叠加及三相负荷不平衡电流,实测往往等于或大于相线电 流,故中性线截面积不应小于相线截面积。此外,将单相负荷均匀地分配在三相线路 上,可以减小中性线电流,减小由三相负荷不平衡引起的电压不平衡度,

照度,参考平面为0.75m水平面。 8.2.2此条主要是从照明节能角度考虑,高效节能荧光灯主要是指光效大于801m/w的 荧光灯。当LED灯显色指数大于80时,也可采用LED灯。对于大面积照明场所及平时无 人职守的房间,照明光源应采用分区、分组的控制措施。 8.2.3本条针对视觉作业所采取的措施是为了减少作业面上的光幕反射和反射眩光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等同采用CIE标准《室内工作场所照明》S008/E中有关限制视 觉显示终端眩光的规定,本规范参照执行。 8.2.4为了避免设备对照明光线的遮挡,本条要求照明灯具不宜布置在设备的正上方 在主机房内,照明灯具应布置在通道内。针对总控中心等经常有人工作的区域,本条 对一般照明的照明均匀度做出规定,在有视觉显示终端的工作场所,人的眼晴对照明 均匀度要求更高,只有当照明均匀度大于0.7时,人的眼晴才不容易疲劳。由于人的 眼晴对亮度差别较大的环境有一个适应期,因此相临的不同环境照度差别不宜太大 非工作区域内的一般照明照度值不宜低于工作区域内一般照明照度值的1/3的规定是 参照CIE标准《室内照明指南》制订的。 8.2.5主机房和辅助区是数据中心的重要场所,照明熄灭将造成人员停止工作,设备 运转出现异常,从而造成很大影响或经济损失。因此,主机房和辅助区内应设置保证 人员正常工作的备用照明。备用照明与一般照明的电源应由不同回路引来,火灾时切 除。通过普查和重点调查,以及对数据中心重要性的普遍认同,规定备用照明的照度 值不低于一般照明照度值的10%;有人值守的房间(主要是辅助区),备用照明的照 度值不应低于一般照明照度值的50%。 8.2.6主机房一般为密闭空间(A级和B级主机房一般不设外窗),从安全角度出发 规定通道疏散照明的照度值(地面)不低于51X。 8.2.70类灯具的防触电保护主要依靠其自身的基本绝缘,而1类灯具的防触电保护 除依靠其自身的基本绝缘外,还包括附加的安全措施,即把易触及的导电部件与线路 中的保护导线连接,使易触及的导电部件在基本绝缘失效时不致带电。数据中心内应 采用口类灯具,其供电线路无论是明敢还是陪敢,灯直的金属外壳均应与保护导线(PI

线)做电气连接。 8.2.9技术夹层包括吊顶上和活动地板下,需要设置照明的地方主要是人员可以进入 的夹层。

8.3.2“地板"是指铺设了高架防静电活动地板的区域,“地面是指未铺设防静电活动 地板的区域。地板或地面是室内环境静电控制的重点部位,其防静电的功能主要取决 于静电泄放措施和接地构造,即地板或地面应选择导静电或静电耗散材料,并应做好 接地。 本规范采用静电工程中通常使用的“表面电阻"和“体积电阻"来表征地板或地面的静电 泄放性能,其阻值是依据国内行业规范并参考国外相关标准确定的,涵盖了导静电型 和静电耗散型两大地面类型。 8.3.3采用涂料敷设方式的防静电地面,涂料多为现场配置或采用复合材料铺设,静 电性能不容易达到一致或存在时效衰减,因此要求长期稳定。该项指标可以由供方承 诺,也可通过相应具有相应资质测试部门,通过加速老化试验,进行功能性评定和寿 命预测。

8.3.4辅助区内的工作台面是人员操作的主要工作面,从保证电子信息系统的可靠性

8.3.4辅助区内的工作台面是人员操1 角度考虑,推荐采用与地面同级别的防静电措施

3.4.1本规范仅对数据中心接地的特殊性做出规定,在进行机房防雷和接地设计时, 除应符合本规范的相关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和《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的有关规定。如数据中心内 各级配电系统浪涌保护器的设计应按照《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 的有关规定执行。 8.4.2保护性接地包括:防雷接地、防电击接地、防静电接地、屏蔽接地等;功能性 接地包括:交流工作接地、直流工作接地、信号接地等。

S型(星形结构、单点接地)等电位联结方式适用于易受干扰的频率在0~30kHz (也可高至300kHz)的电子信息设备的信号接地。从配电箱PE母排放射引出的PE线兼 放设备的信号接地线,同时实现保护接地和信号接地。对于C级数据中心中规模较小 (建筑面积100m2以下)的主机房,电子信息设备可以采用S型等电位联结方式 M型(网形结构、多点接地)等电位联结方式适用于易受干扰的频率大于300kHz (也可低至30kHz)的电子信息设备的信号接地。电子信息设备除连接PE线作为保护 接地外,还采用两条(或多条)不同长度的导线尽量短直地与设备下方的等电位联结 网格连接,大多数电子信息设备应采用此方案实现保护接地和信号接地。

SM混合型等电位联结方式是单点接地和多点接地的组合,可以同时满足高频和 低频信号接地的要求。具体做法为设置一个等电位联结网格,以满足高频信号接地的 要求;再以单点接地方式连接到同一接地装置,以满足低频信号接地要求。 8.4.6要求每台电子信息设备有两根不同长度的连接导体与等电位联结网格连接的 原因是:当连接导体的长度为干扰频率波长的1/4或其奇数倍时,其阻抗为无穷大, 相当于一根天线,可接收或辐射干扰信号,而采用两根不同长度的连接导体,可以避 免其长度为干扰频率波长的1/4或其奇数倍,为高频干扰信号提供一个低阻抗的泄放 通道。 3.4.7等电位联结网格的尺寸取决于电子信息设备的摆放密度,机柜等设备布置密集 时(成行布置,且行与行之间的距离为规范规定的最小值时),网格尺寸宜取小值(600 mmx600mm);设备布置宽松时,网格尺寸可视具体情况加大,目的是节省铜材(参 凡图2

图3等电位联结带与等电位联结网格

油发电机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也可选择低电阻接地系统。当多台柴油发电机组并列运 行,接地方式采用其中一台机组接地时,应核算接地电阻的通流容量。 3.4.10当多台柴油发电机组并列运行时,为减少中性导体中的环流,采用中性点经 电抗器接地,或采用其中一台机组接地方式

9.1.1其它电磁泄漏防护措施主要是指采用信号十扰仪、电磁泄漏防护描座、屏缆 线和屏蔽接线模块等。 9.1.4设有电磁屏蔽室的数据中心,结构荷载除应满足电子信息设备的要求外,还应 考虑金属屏蔽结构需要增加的荷载值。根据调研,需要增加的结构荷载与屏蔽结构形 式及屏蔽室的面积有关,一般在1.2kN/m2~2.5kN/m2范围内。 9.1.5滤波器、波导管等屏蔽件一般安装在电磁屏蔽室金属壳体的外侧,考虑到以后 的维修,需要在安装有屏蔽件的金属壳体侧与建筑(结构)墙之间预留维修通道或维 修口,通道宽度不宜小于600mm。 9.1.6电磁屏蔽室的接地采用单独引下线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屏蔽信号干扰电子信息 设备,引下线一般采用截面积不小于25mm2的多股铜芯电缆,

9.3.1屏敲件的性能指标主要是指衰减参数和截止频率等。选择屏蔽件时,其性能指 标不能低于电磁屏蔽室的屏蔽要求。根据调研,屏蔽件的性能指标适当提高一些,屏 蔽效果会更好。 9.3.3滤波器分为电源滤波器和信号滤波器,电源滤波器主要对供电电源进行滤波 电源滤波器的规格主要是指电源频率(50Hz、400Hz等)和额定电流值;电源滤波器 的供电方式有单相和三相。 9.3.4当信号频率太高(如射频信号),无法采用滤波器进行滤波时,应对进入电磁 屏蔽室的信号电缆采取其它的屏蔽措施,如使用屏蔽暗箱或信号传输板等。 9.3.5采用光缆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电磁泄漏,保证信息安全。光缆中的加强芯一般采 用钢丝,在光缆进入波导管之前应去掉钢丝,以保证电磁屏蔽效果。对于电场屏蔽衰 减指标低于60dB的屏蔽室,网络线可以采用屏蔽缆线,缆线的屏蔽层应与屏蔽壳体可 靠连接。 正油

果最好。 9.3.7非金属材料主要是指光纤、气体和液体(如空调制冷剂、消防用水或气体灭火 剂等)。波导管的截面尺寸和长度应根据截止频率和衰减参数,通过计算确定。

10.1.1用户需求包括业务发展战略对数据中心的网络容量、性能和功能需求;应用 系统、服务器、存储等设备对网络通信的需求;用户当前的网络现状、主机房环境条 件、建设和维护成本、网络管理需求等。技术发展状况包括技术发展趋势、网络架构 模型、技术标准等。 10.1.2数据中心网络系统基本架构图

图4数据中心网络系统基本架构图

互联网络包括互联网、外联网及内联网,不同网络区域间应进行安全隔离。 前端网络的主要功能是数据交换,三层架构包括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数 据中心三层网络架构见图5;二层和一层网络架构也称为矩阵架构,这种架构可为任 意两个交换机节点提供低延迟和高带宽的通信,可以配合高扩展性的模块化子集设 计。数据中心矩阵架构见图6、7、8。

图5数据中心三层网络架构图

图6数据中心矩阵架构图(一)

图7数据中心矩阵架构图(二)

图8数据中心矩阵架构图(三)

后端网络的主要功能是存储,存储网络交换机宜与存储设备贴邻部署,存储网络 的连接应尽量减少无源连接点的数量,以保证存储网络低延时,无丢包的性能 服务器与网络设备或存储设备的距离应由网络应用类型和传输介质决定。 运管网络包括带内管理网络及带外管理网络,带内管理是指管理控制信息与业务 数据信息使用同一个网络接口和通道传送,带外管理是指通过独立于业务数据网络之 外专用管理接口和通道对网络设备和服务器设备进行集中化管理。A级机房应单独部 署带外管理网络,服务器带外管理网络和网络设备带外管理网络可使用相同的物理网

10.2.3数据中心布线系统与网络系统架构密切相关,设计时应根据网络架构确定布 线系统。数据中心布线系统基本结构见图9,与图5、6、7、8对应的前端网络布线系 统基本结构见图10、11、12、13。

图9数据中心布线系统基本结构图

图10前端网络布线系统基本结构图(一)

图11前端网络布线系统基本结构图(二)

图12前端网络布线系统基本结构图(三)

图13前端网络布线系统基本结构图(四)

10.2.4此条规定是为保证网络系统运行稳定可靠。传输介质主要是指设备缆线、跳 线和配线设备。亢余配置的要求主要针对A级和B级数据中心的布线,对于C级数据中 心的布线,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主干布线应具备支持10Gb/s、40Gb/s和100Gb/s网 络的能力。 10.2.5主机房中的对绞线缆配线架和光纤配线箱可以安装在机柜(架)内,也可以 通过支架安装在桥架上。

0.2.6MP0是推拉式多芯光纤连接器件,通过阵列完成多芯光纤的连接;MTP是基于 IPO发展而来的机械推拉式多芯光纤连接器件,MTP兼容所有MPO连接器件标准和规范, 单个MP0/MTP连接器件可以支持12芯、24芯、48芯或72芯光纤的连接。存储网络光纤 链路设计采用多芯MPO/MTP预连接系统是为了满足存储设备的损耗性能要求。 0.2.7智能布线管理系统可以随时记录配线的变化,在发生配线故障时,可以在很 短的时间内确定故障点,是保证布线系统可靠性和可用性的措施之一。但是否采用 应根据机房的重要性及工程投资综合考虑。各级数据中心的布线要求见附录A。 0.2.9为防止电磁场对布线系统的干扰,避免通过布线系统对外泄漏重要信息,应 采用屏蔽布线系统、光缆布线系统或采取其它电磁干扰防护措施(如建筑屏蔽)。当 采用屏蔽布线系统时,应保证链路或信道的全程屏蔽和屏蔽层可靠接地 0.2.10当缆线敷设在隐蔽通风空间(如吊顶内或地板下)时,缆线易受到火灾的威 胁或成为火灾的助燃物,且不易察觉,故在此情况下,应对缆线采取防火措施。采用 具有阻燃性能的缆线是防止缆线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各级数据中心的布线要求见附 录A,北美通信缆线防火分级见表1,也可以按照《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 的相关规定,按照欧洲缆线防火分级标准设计

表1北美通信缆线防火

10.2.11在设计数据中心布线系统与本地公用电信网络互联互通时,主要考虑对不同 电信运营商的选择和系统出口的安全。对于重要的数据中心,设置的网络与配线端口 数量应至少满足两家以上电信运营商互联的需要,使得用户可以根据业务需求自由选 择电信运营商。各家电信运营商的通信线路宜采取不同的敷设路径,以保证线路的安 全

10.2.12限制线槽或桥架高度的原因是: 1当机房空调采用下送风方式时,在活动地板下敷设的线槽或桥架如果太高,将 会产生较大的风阻DB34/T 3094-2018 课桌椅生产与安装质量验收规范,影响气流流通; 2如果线槽太高,维修时将造成查线不便。 10.2.13配电母线槽应有起保护作用的金属外壳,金属外壳应接地。铜缆或电力电缆 在金属线槽或钢管中敷设时,金属线槽或钢管应接地,采用屏蔽铜缆时应有良好的接 地

12.1.2挡水和排水设施用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动作后的排水、空调冷凝水及加湿器 的排水,防止积水。 2.1.4设置冷却水补水储存装置是为了保证数据中心冷源供水系统的可靠性,防止 市政供水中断导致数据中心供冷中断

12.1.2挡水和排水设施用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动作后的排水、空调冷凝水及加湿器 的排水,防止积水。 2.1.4设置冷却水补水储存装置是为了保证数据中心冷源供水系统的可靠性,防止 市政供水中断导致数据中心供冷中断

制定的,主要是三个方面: 1保证管道不渗不漏,主要是选择优质耐压高、连接可靠的管道及配件,例如焊 接连接的不锈钢阀件; 2管道结露滴水会破坏机房工作环境,因此要求有可靠的防结露措施,应根据管 内水温及室内环境温度计算确定。 3减小管道敷设对环境的影响,给排水干管一般敷设在管道竖井(或地沟)内, 引入主机房的支管采用暗敷或采用防漏保护套管敷设;管道穿墙或穿楼板处应设置套 管,以防止室内环境受到外界干扰。 2.2.3地漏易集污、返臭,破坏室内环境,因此当主机房和辅助区设置地漏时规定了 两项措施: 1使用洁净室专用地漏或自闭式地漏。洁净室专用地漏的特点是用不锈钢制造, 宜清污,深水封,带密封盖,有效地保障了不让下水道的臭气、细菌通过地漏进入室 内。自闭式地漏的特点是存水腔内设置自动启闭阀,下水时启闭阀自动打开,使水直 接排向管道;下水停止时,启闭阀自动关闭,达到防溢、防虫,防臭的功能。 2加强地漏的水封保护。由于地漏自带水封能力有限,地漏算子上文不可能经常 有水补充,因此当必须设置地漏时,为防室外污水管道臭气倒灌,应在地漏下加设可 靠的防止水封破坏的措施。 12.2.4为防止给排水管道结露,管道应采取保温措施,保温材料应选择难燃烧的、室

13.2.1数据中心内的设备和系统属于贵重和重要物品,一旦发生火灾,将给国家和 企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因此,严格控制建筑物耐火等级十分必要。

3.2.2当数据中心建于厂房内或工业用地内时,数据中心的建筑防火设计可按照厂房 要求进行设计。由于吸气式烟雾探测火灾报警系统可以提前预警火情,提高数据中心 的安全性,因此主机房内任一点到最近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可增加50%。高灵敏度是 指灵敏度严于0.01%obs/m的吸气式烟雾探测火灾报警系统。 13.2.3当数据中心建于民用建筑内或非工业用地内时,数据中心的建筑防火设计可按 照民用建筑要求进行设计。当直通疏散走道的房间疏散门至安全出口之间采用自动喷 水灭火系统时,直通疏散走道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可增加25%: 当房间内采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房间内任一点至房间直通疏散走道的疏散门的直 线距离也可增加25%。 13.2.4考虑数据中心的重要性,当与其它功能用房合建时,应提高数据中心与其它 部位相邻隔墙的耐火时间,以防止火灾蔓延。 13.2.5本条以120m2为界规定主机房安全出口数量的原因如下: 1进入主机房内的人员很少(一般没有人员),且为固定的内部工作人员,他价 熟知周边环境和疏散路线,因此对于120m2及以下的主机房,即使只有一个安全出口, 内部工作人员也可以安全疏散。 2从建筑布局考虑,当主机房面积小于120m2时,设置两个安全出口有一定困难。 3机房内设置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可及时通知机房内的工作人员疏散。 基于以上原因,本条对主机房的安全出口做出了规定。分散布置的安全出口宜设 于机房的两端。 3.2.6顶棚和壁板选用可燃烧材料易使火势增强,增加扑救困难,故本规范规定主机 房的顶棚、壁板、隔断(包括壁板和隔断的夹芯材料)应采用不燃烧体,且不得采用 有机复合材料JT/T 1236-2019 公路声屏障紧急疏散出口设置要求,以免火灾发生时产生室息性气体。 3.2.7本条对数据中心常用的柴油卧式储罐与建筑物和园区道路之间的最小防火间 距做出规定,当柴油储量超过表13.2.7的规定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 现范》GB50016和《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的有关规定执行。由于数据 中心一般都采用直理地下的柴油卧式储罐,柴油的储存温度远低于柴油的闪点,基本 不会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故根据《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的有 关规定,些油储罐边沿到园区道路边沿的安全间距减小到3m。闪占不低于55℃的些油

备的安全,避免灭火系统误动作造成损失。只有当两组独立的火灾探测器同时发出报 警后,才能确认为真正的灭火信号。当吊顶内或活动地板下含有可燃物时,也应同时 设置两组独立的火灾探测器。 对于空气高速流动的主机房,由于烟雾被气流稀释,致使一般感烟探测器的灵敏 度降低;此外,烟雾可导致电子信息设备损坏,如能及早发现火灾,可减少设备损失 因此主机房宜采用灵敏度严于0.01%obs/m的吸气式烟雾探测火灾报警系统作为感 烟探测器。 13.3.2采用全淹没方式灭火需要保证在灭火场所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以达到灭火 的效果。灭火时,火灾现场的空调、排风、新风系统应停止运行。此外,为了保证消 防人员的安全,根据现行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的要求, 火灾时应切断有关部位的非消防电源。 3.3.3在实施灭火过程中,警笛和灭火显示灯提示房间内的人员尽快离开火灾现场 以及提醒外部人员不要进入火灾现场。 13.3.5电子信息设备属于重要和精密设备,使用手提灭火器对局部火灾进行灭火后, 不应使电子信息设备受到污渍损害。而干粉灭火器、泡沫灭火器、手持式气溶胶灭火 器灭火后,其残留物对电子信息设备有腐蚀作用,且不宜清洁,将造成电子信息设备 损坏,故推荐采用手提式二氧化碳灭火器、水基喷雾灭火器或新型哈龙替代物灭火器 灭火器应配置标签,以标识其应用的具体场所

了防止在灭火剂释放时有人来不及疏散以及防止营救人员室息而规定的。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