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50785-2012 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pdf

GBT50785-2012 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GBT50785-2012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3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16422
下载资源

GBT50785-2012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50785-2012 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pdf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 “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 2《热环境人类工效学:代谢率的测定》GB/T18048

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 2《热环境人类工效学:代谢率的测定》GB/T18048

甘肃省市政工程预算定额2018 第九册 钢筋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1.0.1室内热湿环境与人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对人们的 建康、舒适有重要的影响。如何合理设计、营造适宜、健康的室 内热湿环境是人类面临的挑战。因此,本标准根据我国国情和最 新科研成果,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制定了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 境的等级划分以及评价方法,以规范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的营 造、运行及评价。 1.0.2本条规定了本标准的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评价年满 18周岁,体没有疾病、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的健康成年 人所在的室内热湿环境。一些特殊形式的建筑,例如阳光房、窑 洞等,不在本标准的适用范围之内

2.0.7服装热阻表征服装隔热性能,单位为克罗(符号clo), lclo=0.155m²:K/W 2.0.12单位时间代谢产热量,单位符号为met。1met= 58.2W/m²,1met等于一般人在静坐时单位身体表面积所产能 量的平均值。 2.0.15紊流强度一般用百分数表示,可以按下式计算:

T. = [Spv/ua] × 100

式中:Spv一 空气流速标准差; Ua一一空气流速平均值(m/s)。 该公式参考了美国ASHRAE55标准。 2.0.17体感温度是指具有黑色内表面的封闭环境的平均温度, 在该封闭环境中,人体通过辐射和对流交换的热量与人体在实际 环境中交换的热量相等。

本杀规正的 土安切能房间蚁区域 拍的定:这些切能 房间的数量和(或)房间的累积总面积等,在一个建筑中占有最 大的比例的房间或区域。例如:办公建筑或写字楼中的办公室 旅馆建筑中的客房等。

旅馆建筑中的客房等。 3.0.3本条规定了申请室内热湿环境设计评价的建筑应提供的 资料,主要有: 1相关审批文件,如:立项批文、规划许可证、建筑红线 图等; 2施工图设计文件,包括:各有关专业(主要是建筑和暖 通空调专业)的施工图纸、计算书等; 3施工图设计审查合格的证明文件,如:施工图设计文件 审查记录和审查报告等。

资料,主要有: 1相关审批文件,如:立项批文、规划许可证、建筑红线 图等; 2施工图设计文件,包括:各有关专业(主要是建筑和暖 通空调专业)的施工图纸、计算书等; 3施工图设计审查合格的证明文件,如:施工图设计文件 审查记录和审查报告等。 3.0.5本条规定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按照冷热源方式分为人 工冷热源热湿环境和非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两类,主要是考虑到 广在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及实际建筑的不同情况和使用 要求。这两类热湿环境的评价在本标准第4章和第5章分别作出 了规定。 36收屋用强 了

3.0.5本条规定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按照冷热源方式

工冷热源热湿环境和非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两类,主要是考虑到 广在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及实际建筑的不同情况和使用 要求。这两类热湿环境的评价在本标准第4章和第5章分别作出 了规定。

根据建筑的使用要求、气候、适应性等条件,合理控制室内热湿 环境,鼓励营造舒适、节能的室内热湿环境,

4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评价

4.1.1本条规定了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评价的前提条件。满足 这些条件的室内热湿环境,再按本标准第4.2节的方法进行等级 评价,并且评价结果可能是工级或Ⅱ级,也可能是Ⅲ级;不满足 这些前提条件的,则不能采用本标准进行评价, 建筑围护结构要避免结露,是因为结露利于霉菌的生长,不 利于人体身体健康。设计评价阶段检查设计计算书,无其是围护 结构表面温度是否高于空气的露点温度;工程评价阶段米用现场 查看围护结构表面是否出现结露、发霉等现象,

4.2.1本条规定了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评价方法选用条件及原 则。参照国际标准IS0)7730,由于吹风感而造成局部不满意率 (LPD)一般不大于20%。当LPD≤20%时,空气温度、空气

流速和空气紊流强度之间的关系如 图1所示: 根据实际情况,夏季室内紊流 强度较高,取为40%,空气温度取 26℃,得到夏季室内允许最大空气 流速约为0.25m/s;冬季一般室内 空气紊流强度较小,取为20%,空 气温度取18℃,得到冬季室内允许 最大空气流速约为0.2m/s。 室内热湿环境参数通过热湿环 境模拟(设计评价)或现场测试

图1空气温度、空气流速和 空气紊流强度关系图

(工程评价)获得。当采用问卷调查法时,为保证科学性和正确 性,根据统计学理论,当随机抽取的样本数量大于等于30,视 为大样本。

图2不同服装热阻体感温度上下限计算举例 1一服装热阻为0.5clo的I级区(实线区域);

2一服装热阻为1.0clo的I级区(虚线区域)

情况,依据服装热阻分别划分为0.5clo和1.0clo两个区域,分 别根据PMV为一0.5~~十0.5确定体感温度边界。 当空气流速大于0.15m/s时,根据是否具备空气流速控制 条件(房间内每6人或每84m²内应具有控制空气流速的设备) 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一般来说,空气流速上限不宜大于0.8m/s: 如果空气流速可以调控,当室内体感温度高于25.5℃时,短时 间内空气流速可提高至1.2m/s。当室内体感温度低于22.5℃ 时,为避免冷吹风感,空气流速不应高于0.15m/s。

5非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评价

5.1.1本条规定了非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评价的前提条件。满 足这些条件的室内热湿环境,再按本标准第5.2节的方法进行等 级评价,并目评价结果可能是I级或级,也可能是加级;不满 足这些前提条件的,则不能采用本标准进行评价。对于非人工冷 热源室内热湿环境,同样要避免建筑围护结构结露,是因为结露 利于霉菌的生长,不利于人体身体健康。设计评价阶段检查设计 计算书,无其是围护结构表面温度是否高于空气的露点温度;工 程评价阶段采用现场查看围护结构表面是否出现结露、发霉等现 象。对于非人工冷热源(即:设计图中不设计人工冷热源)热湿 环境,采取合理的自然通风等有效措施,可以较大地改善室内热 湿环境。

5.2.2本条规定了预计适应性平均热感觉指标(APMV)的计 算方法。 1预计适应性平均热感觉指标(APMV原理 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稳态热平衡模型可用图3表示。预计平 均热感觉指标(PMV)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一物理刺激量; G一人体感受量。 热湿环境的刺激会引起人体生理、心理和行为的适应性调 节,从而形成负反馈,其过程可反映于预计适应性平均热感觉指 标(APMV 模型当中,见图4。

预计适应性平均热感觉指标(APMV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K 大于0的系数,取决于气候、季节、建筑形式及 功能,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其他瞬时物理环境中的 相关因素。

将式(2)代人式(3),可得

设入=K/8,式(5)可得

PMV APMV: K: X PMV d

PMV APMV (1 + ^ X PMV)

式中:入一一自适应系数。 式(6)即条文中给出的本标准公式(5.2.2),可以用于计 算预计适应性平均热感觉指标(APMV)。 假设:

室内空气流速可以适当提高的非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产寒地区 和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温和地区的划分按 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执行。根据 评价日的室外平滑周平均温度确定室内体感温度等级范围,通过 与实际室内体感温度比较确定室内热湿环境等级

6. 1基本参数和仪器

5.1.1为了保证测试数据结果准确可靠,本条对室内热湿环境 基本参数和测量仪器提出要求。仪器测量范围基于自前国内民用 建筑大量测试研究结果,并考虑到相关仪表量程选型规定获得; 精确度决定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主要考虑被测参数性质以及目前 测试仪器的制造水平确定,规定了最低精确度要求,最低精确度 必须满足,精确度越高越好;仪器响应时间是衡量仪器对外界信 号反应速度的指标,决定仪器示值达到稳定时所需要的时间,因 此要求越短越好。为了便于实际测试时更规范地执行,对相关参 数的测量加以说明。 1空气温度 测量空气温度时必须尽量减少周围冷热源辐射对传感器的影 问,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通过使用抛光表面金属传感器或表面涂 有反射性绝缘涂料的传感器来降低传感器的发射率;感温包采用 热遮蔽:通过增强传感器探头周围的空气流速或尽量选择尺寸较 小的传感器探头来增强对流换热。此外,选择热惯性较小的温度 传感器可以提高仪器的反应速度。 2平均辐射温度 平均辐射温度的测试方法主要包括黑球温度计法、双球辐射 温度计法和等温温度计法。 黑球温度计法:通过测量黑球温度、空气温度和空气流速后 计算平均辐射温度。 自然对流时:

—273 E. X D0. 4

式中:t 平均辐射温度(℃); tg 黑球温度(℃); ta 空气温度(℃); Va 黑球处空气流速(m/s); D一 黑球温度计黑球直径(m); Eg一黑球发射率。 标准黑球温度计黑球的直径D=0.15m,Eg=0.95。 测量黑球温度时应注意如下事项:在不均匀辐射环境中,需 要根据人体各部位高度设置三个黑球温度计,并对各高度处测量 直进行加权平均;黑球温度计的响应时间通常在20min~30min 之间,因此不适合于测试热辐射温度变化非常快的环境;随着其 也环境参数的变化,黑球温度计测量精确度将发生很大变化,因 比在实际测试中应该确定获得的平均辐射温度精确度是否符合本 标准的要求,若不符合,则给出实际的精确度;由于人体与椭球 或球体外形之间的差异,用黑球温度计获得的只是平均辐射温度 近似值。 双球辐射温度计法:对具有不同发射率的一个黑球和一个抛 光球进行加热,使之达到相同的温度,则二者对流换热量损失相 等,但黑球的发射率较高,因此通过二者之间加热量的差别可以 计算得到平均辐射温度

式中 Tpr 平面辐射温度(K); Ts 反射盘和吸收盘温度(K); P 提供给反射盘的加热量(W/m²); Pb 提供给吸收盘的加热量(W/m?); Eb 吸收盘发射率; , 反射盘发射率;

式中:1n=(1prl十1pr2)/2。 而不对称性辐射温度差

上式中P和T,都可以通过净全辐射表获得,从而可以求得不对 称性辐射温度差。

本标准中测量表面温度用来评价地板表面温度所引起的人体 局部不满意率。采用接触式温度计(热电阻式和热电偶式)和红 外辐射计两种测量仪器。 接触温度计必须保证传感器与表面之间的换热量远大于传感 器与环境之间的换热量,可以采取增加传感器与表面接触面积、 在传感器与环境之间增设热绝缘等措施。 红外辐射计可以进行非接触远距离测试表面温度,测试精度 与被测物体温度有关,被测物体温度越低,测试精度也越差。 5体感温度 体感温度可以直接测量,但是要求传感器的辐射换热和对流 换热之比hs/h,必须与人体的hs/h.之比相同。最佳的传感器直 径与空气流速有关,在0.04m~0.1m之间。 在大多数实际情况中体感温度根据测试得到的空气温度和平 均辐射温度,并按照附录D的方法计算而得。 6空气相对湿度 本条文只规定空气相对湿度的测试,水蒸气分压力可以通过 空气相对湿度和空气温度计算而得。 十湿球温度计是最常用的空气相对湿度测量仪器,在使用时 注意事项如下:湿球温度计周围至少要保证4m/s5m/s的空气 流速;湿球温度计应采取屏蔽措施防止辐射影响;湿球温度计 探头必须完全被湿纱布覆盖,湿球温度计水槽中的水应该采用蒸 留水,因为水蒸气的分压力与水质有关;包裹湿球温度计探头的 纱布必须能够使水在毛细作用下流通顺畅,特别是在空气含湿量 低的条件下。 7空气流速 选择风速计时应考虑仪器对气流方向的敏感性、对流速波动 的敏感性以及在一定时间内能否获得平均空气流速和标准偏 差值。 空气流速测试精度主要与三个因素有关,即仪器的校准、仪 器和传感探头的响应时间以及测试时间。平均空气流速的精确测

量与仪器的校准相关;系流强度的精确测量与响应时间相关,响 应时间较长的仪器将不能测试空气流速的快速波动;而对具有高 系流强度和低空气流速波动频率的空气流速测量则需要更长的测 试时间。 测量空气流速的仪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气流方向不敏 感的仪器,如热球风速计、热敏电阻风速计、超声波风速计和激 光风速计等;另一类是对气流方向敏感的仪器,如叶片风速计 风杯风速计和热线风速计等。

6.2.1、6.2.2为了保证进行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测试时室内环境 不会偏离正常状况太远,而设计参数通常代表了某一季节对应的 室内外正常环境条件,因此第6.1.1~6.1.2条参照设计值对测 量条件进行了规定。过渡季节春季和秋季可参考第6.1.1和 6.1.2条的条件进行测试。另外,在测试大型民用建筑内部区域 时,如果调节系统不是比例控制的,则需要在区域负荷不小于设 计负荷50%而耳调节系统工作至少一个完整周期条件下进行 洲景

6.2.3进行测量时除符合本

家标准《公共场所空气温度测定方法》GB/T18204.13、《公共 场所空气湿度测定方法》GB/T18204.14、《公共场所风速测定 方法》GB/T 18204. 15 等。

6.3.1由于本标准是评价人的热舒适性,因此测量位置应选择 有人活动的地方。另外,如果一些最不利的地方的热舒适性能够 满足人的热舒适性要求,那么其他地方也会满足,因此要优先选 择人员所处的最不利地点如窗户附近、门进出口处、冷热源附 近、风口下和内墙角处进行测试。

6.3.2本条规定测量位置离墙距离应大于0.5m是为

6.3.3针对某个环境参数的均匀与否判断标准如下:若一段时 间内某参数单个测试值与平均值的偏差小于本标准表6.1.1中对 应的测量精确度乘以表1中的X因子,则对该参数而言该测试 环境即为均稳定环境,否则为非均勾环境

6.3.4在均匀与非均匀环境中测量传感器的安装高度和测量值 权重系数如表2所示,非均匀环境中各参数的最终值应按照各测 量点值的权重系数进行加权平均。

表2物理量测量高度及权重系数

6.3.5空气垂直温差带来的热不舒适主要考虑头部和脚踝处的 温度差,因此本条规定坐姿时测量高度为距离地面0.1m和 1.1m,站姿时测量高度为距离地面0.1m和1.7m。此外,在头 部和脚踝高度处至少应该测一个点的温度值,如果能够围绕头部 和脚踝高度处测量多个点取平均值将更准确。

脚部处,主要环境参数是空气流速、空气温度和紊流强度。空气 流速和空气温度可以直接测试获得,紊流强度根据测试的空气流 速和瞬时流速计算得到。

6.3.8本条测量位置点数量的确定参考了GB/T18024.13~15 中关于公共场所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和空气流速测定方法中关于 房间内测点数量的规定。

DB63/ 960-2011 起重机械安全使用管理规范.pdf6.3.8本条测量位置点数量的确定参考了GB/118024.13~15

6.4.1本条规定的测量时间应在周围环境完整变化一个周期 (昼夜),即24h以上,同时,测量也无需无限进行下去,在周围 环境完整变化两个周期(48h)以内即可。测量时间间隔小于 30min可以较为准确反映被测环境的变化规律。在进行民用建筑 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时应对最不利的工况进行评价,因此,被测参 数值取测量时间段内最不利时刻的值。

30min可以较为准确反映被测环境的变化规律。在进行民用建筑 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时应对最不利的工况进行评价,因此,被测参 数值取测量时间段内最不利时刻的值。 6.4.5空气流速为人体周围空气的平均流速,本条规定测量时 间平均为3min,如果波动的时间超过了3min,则认为是多个不 司的空气流速。瞬时流速的测试用来计算空气流速标准差,空气 流速标准差与空气流速平均值的比值即为紊流强度。2s瞬时速 度平均能较好地反映空气流速的瞬时变化性

间平均为3min,如果波动的时间超过了3min,则认为是多个不 司的空气流速。瞬时流速的测试用来计算空气流速标准差,空气 流速标准差与空气流速平均值的比值即为紊流强度。2s瞬时速 度平均能较好地反映空气流速的瞬时变化性

C.2动态服装热阻的确定

DBJ/T15-166-2019 广东省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统一书号:15112:21858 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