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0615-2010 冶金工业水文地质勘察规范.pdf

GB50615-2010 冶金工业水文地质勘察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1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16668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50615-2010 冶金工业水文地质勘察规范.pdf

YP 备的正常运行和正确获得地层(包括裂隙、溶洞、构造)部位的 条件。

5.2.4根据不同的地层选取不同的钻进方法,且还要兼顾含

层不致由于施工原因造成严重的堵塞。因此,当岩体孔壁稳定时, 应采用清水钻进。松散层钻孔,当孔壁较稳定,在整个钻探过程中 能维持孔内水位高于地下水位,保证对孔壁有足够压力的情况下 可采用水压钻进;采用泥浆钻进时,为了避免孔壁或填料的堵塞 造成洗井困难,应在下管前和填砾前,将孔内的稠泥浆逐步换成稀 泥浆,最大限度地清除泥浆对孔壁或填料透水性的影响。经验证 明,填砾前换浆比下管前换浆更为重要,

的重点层位。按目前的技术手段CJJ/T 120-2018 城镇排水系统电气与自动化工程技术标准,上述层位采取岩芯比较困难,基 于上述原因本条文要求的岩芯采取率偏低。在水文地质钻探中, 应尽量提高上述层位的采取率,提高勘察工作质量。

5.2.8由于不同测量工具的精度不一,所以,在测量钻子

准,测量孔深的基准点的高程在钻探过程中不应变动

5.2.9钻孔的回填和隔离封孔工作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

5.2.9钻孔的回填和隔离封孔工作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有的水源地因没有进行隔离封孔,致使污染水进入其他含水层,破 坏了水质;在地下热水勘探区因没有进行隔离封孔,大量冷水与热 水混合,降低了热水的温度,严重影响了热水的利用价值。为保护 地下水资源,对有可能破坏地下水资源的钻孔必须进行隔离封孔。

层厚度确定。本条文规定:“观测孔过滤器长度不宜小于2m”,是 指在地下水静止水位和抽水试验时的最大动水位区间必须安装过 滤器,以保证观测水位的正确性,如果估算的静止水位和最大动水

应差值大于2m,过滤器的长度按估算值考虑,开应留有余地。 5.3.6填砾的大小对勘探孔(并)的出水量具有重要影响,填砾直 径过小,井壁进水面积不够,水跃值过大,影响勘察质量和生产井 出水量;填砾直径过大,含水层中的细颗粒就会进人孔(井)内,导 致孔内(井)淤积,严重者勘察孔(井)报废。本条文公式中规定的 系数(6~8)是通过国内工程经验,并参考国外资料确定的

5.4.1抽水试验孔、长期观测孔、供水管井在孔(井)中井管、过滤 器安装完毕后必须马上进行洗井。根据经验不马上洗井容易造成 抽水孔出水量偏小、抽水试验失败

5.4.2本条对洗并方法作了原则性的规定。现说明如

5.4.3本条规定的洗并标准是根据洗并的目的和洗井工序的要

求制定的,井水含砂量未规定具体的数值指标,但并非是不测量或 不可测量,仅是没有一个指标值而已,在反复的空压机和活塞洗井 过程中,需要多次测量井水含砂量数值,如果井水含砂量持续降 低,说明洗并尚未洗好,应继续洗并,如果多次测量,并水含砂量 没有明显下降趋势,表明洗井已尽其所能,洗井即可结束。即 使并水含砂量仍然较高,也非洗井工序能解决。同理,在连续 洗井过程中,单位出水量不再增加或增加很少,即表明洗井已 达到要求。

5.5土样、岩样及水样的采取

5.5.1钻探取样的目的是正确反映地层,为划分地层取行

5.5.2采用测并和并下电视等多种方法配合取样可以更加准确

5.6.2本条文规定了岩土层的描述提纲,由于地层的复杂性,不 是简单几条所能规定清楚的,在实际工作中对岩土分类和定名还 应参考有关规定。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勘察区的地层进行尽量详 细描述,把能辨别的现象全部描述进去,正确反映岩土的全貌。

6.1.1本条是抽水试验的一般规定,具体说明如下

1、2新中国成立以来,抽水试验在水文地质勘察中产为应 用,积累了丰富经验。但随着地下水广泛开发利用,水文地质条件 亦日趋复杂,环境影响日趋加重。两款根据以往经验,规定了不同 勘察阶段抽水孔的布置原则、抽水孔占勘探孔总数的百分比,以保 持抽水孔在水文地质勘察中的适当数量和比例,确保各不同勘察 阶段的勘察成果精度。 3抽水试验时,不仅需要了解抽水孔的出水量、水位下降值 等,还需布置观测孔了解抽水孔周围情况。本款规定了抽水试验 时观测孔布置的一般原则。 1关于抽水试验时观测线的布置:一般情况下,抽水试验时宜 布置2条观测线。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勘察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工 作目的,适当增加或减少观测线。 2)关于观测孔布置的方向:因地下水存在着水力坡度,抽水形 成的漏斗形状是不对称的(尤其是水力坡度较大时)。因此,需要 根据试验的目的来考虑观测线的布置方向: 为计算水文地质参数,观测线常垂直地下水流向布置,以减少 水力坡度对计算参数的影响; 若实测抽水的漏斗形状、影响范围,可按十学法(平行、垂直地 下水流向)布置,或根据具体目的布置观测线; 若需要查明边界条件时,应在边界有代表性的地段布置观测 孔。 3关于观测孔的数量:观测孔的数量与所采用的计算公式的

要求有关。为了能使同一资料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相互比较, 因此规定同一观测线上的观测孔数宜为3个。亦可根据勘察目的 适当增加或减少。 4)关于观测孔距离抽水孔的距离:根据经验,一般当观测孔 距抽水孔的距离r>M时,紊流、三维流的影响已很小,对计算精 度不会有大的影响。 三维流的影响还与抽水孔的出水量及过滤器直径的大小有 关,如抽水孔出水量很小,过滤器直径比较大时,则第一个观测孔 可以靠抽水孔更近一些。 关于远观测孔的距离,一般要求从观测孔中测得的水位尽量 不受含水层边界的影响且易于达到稳定,以便于资料的分析和采 用多种方法计算水文地质参数。为此,原则规定“距第一个观测孔 的距离不宜太远”。这样,也可保证远观测孔中有较大的水位降, 减少水位量测时的观测误差。 :上述规定,主要是为了利用观测孔中的水位下降值求水文地 质参数而制定的。 若是为了实测影响范围或其他用途,则可根据实际需要布置。 5)关于观测孔过滤器的设置:要求观测孔过滤器安置在同一 含水层、同一深度,过滤器长度相同,是为了增强可比性,给分析 利用资料提供方便。 6关于采用数值法评价地下水资源:实践表明,采用数值法 计算和评价地下水资源时,有时需要反求参数,识别和检验数值模 型的合理性。所有这些,都需要有模拟域的水量、水位和边界条件 方面的资料。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唯通过大流量、天降深的群孔抽 水试验才能达到目的。所以,本款规定,采用数值方法计算时,宜 进行大流量、大降深的群孔抽水试验。 7若自然水位变化较大时,应分析原因(如降雨、相邻钻孔钻 探、周边地下水开采、附近河湖水位变化、潮汐影响等),并应延长 自然水位观测时间,掌握自然水位变化规律。若自然水位的影响

5.1.2稳定流抽水试验说明如

1稳定流抽水试验时,3次下降可以获得完整的Qs特性曲 线,以便根据曲线类型,正确选择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公式。根据曲 线类型,还有可能适当外推出水量。 但是,若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时,或根据试验目的,亦可减少为 两个或一个下降段次。 2动水位的稳定与否,单看水位的波动范围是不够的,更主 要的是要考虑有无持续上升或持续下降的趋势。所谓“在一定的 范围内波动”,是指不同的抽水设备,在抽水时,导致抽水孔内水位 上下波动值是不相同的。在执行时,应予以注意。此外,在判断抽

水试验是否达到稳定时,也必须注意自然水位有否变化及其对抽 水时动水位的影啊。 3规定稳定延续时间,主要是为了确保抽水试验时,抽水量 与补给量达到平衡。抽水量与补给量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不仅 与补给条件有关,也与含水层颗粒组成有关。因此,各不同含水层 规定了不同的稳定延续时间。 但在补给条件较差的地区,应特别注意是否达到了稳定,必要 时,应延长稳定延续时间。

6.1.3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说明如下:

6.1.4群孔抽水试验说明如下

抽水试验时,以抽水孔出水量、动水位是否达到稳定来衡量: 可以划分为稳定流、非稳定流抽水两种。 若按抽水孔数量划分时,可划分为单孔(或带观测孔)抽水试 验、群孔抽水试验(两个或两个以上抽水孔同时抽水)两类。 单孔(或带观测孔)抽水试验侧重于研究单孔抽水时,出水量、 水位下降值、影响半径(下降漏斗)这几个要素的变化规律、制约关 系,进而计算水文地质参数。因此,单孔抽水试验属“局部”试验范 畴。 而群孔抽水试验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抽水孔同时进行抽水 其目的是要评价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确定拟建水源地开采井的数

量、位置(布局)、合理井间距,地下水开采后勘察区及周边水文地 质环境等。是从“宏观”角度,为达到勘察目的而采用的试验方法。 在此前的几个水文地质勘察规范版本中,群孔抽水试验、开采 生抽水试验,或划在稳定流章节(认为属稳定流类型),或划在非稳 定流章节(认为属非稳定流类型)。这两种划分方式都似不妥。本 次修订规范,将群孔抽水试验、开采性抽水试验与稳定流、非稳定 流抽水试验方法并行列出,意在表明抽水试验类型,有按是否达到 稳定、按抽水孔数量等不同划分方法,有不同的试验目的

6.1.5开采性抽水试验说明;

一般是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补给条件不清的地区进行。由 于这类地区评价地下水资源比较困难,用一般的解析方法难以解 决问题或可靠性不大时,需要借助开采性抽水试验来验证地下水 补给量或确定允许开采量,本条规定就是基于这点而拟订的。 由于这种抽水试验方法的工期长、消耗大,除特殊情况需在勘 探阶段进行外,一般应利用开采井结合试生产进行。

6.2.1、6.2.2在现行行业标准《注水试验规程》YBJ14一89中, 将试坑法、钻孔法统称“注水试验”。本规范将试坑法、单环法、双 环法试验称为“渗水试验”,注水试验则专指在钻孔中进行试验。 注水试验虽应用时间较长,但试验设备、操作方法、计算方法 均无大的改变。试坑法渗水试验的计算方法亦无变化,本规范的 钻孔注水试验计算方法与现行行业标准《注水试验规程》YSJ 214—89/YBJ14一89相比,变化较大。

6.4.1本条文规定了宜进行回灌试验的地区。

6.4.1本条文规定了宜进行回灌试验的地区。 6.4.3本条强调,回灌试验用水,要采自规划回灌水源。以通过 回灌试验,同时获得对回灌水源的评价。

6.4.6水(地)源热泵技术兴起时间不长,但推厂迅速。与水(地

6.4.6水(地)源热泵技术兴起时间不长,但推厂迅速。与水(地) 源热泵技术应用有关的地下水开采、回灌,应执行现行国家标准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一2005的规定。本条仅 对回灌水水质进行了原则规定。 6.4.7本条强调,通过回灌试验,不仅要获得适宜回灌地层、回灌 量、回灌水源可靠性等试验成果,还要获得长期回灌效果预测、长 期回灌环境评价等成果。

6.5.2应用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稀释法是确定地下水运动状态要

7.0.2~7.0.4地下水动态观测网、点的布置需要满足两个方面 的要求。一是控制性的;二是专门性的。所谓控制是指对地下水 动态的规律能基本掌握。所谓专门是指为某个或几个具体自的而 布置的。控制性观测网、点的设置应与勘察阶段一致并应体现地 区的水文地质特征,这在本规范条文中有原则的规定。专门性观 测孔的布置在本规范中规定了常见的各种专门目的的布孔原则。 在执行这些条款时,还应结合拟选用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因地 制宜地进行。 7.0.7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是研究地下水的运动规律、计算和评 价地下水资源以及预测地下水变化的重要资料,其观测时间越长 对研究越有利,具体的观测时间间隔应根据动态观测的目的而定 一般情况下,对动态变化大的对象,观测时间间隔应短些;对动态 变化不大的对象,时间间隔应长些。本条文对动态观测时间间隔 规定的是一个区间数。具体观测时间间隔应根据具体的目的来确 定。各孔的观测时间最好同时或接近同时,并定期归纳、整理资 料。

条件。只有这样,实际情况与推导公式的假定条件(流线倾角的正 弦用正切代替)才比较相符合。

弦用正切代替)才比较相符合。 8.1.3为了尽可能准确地求得参数,除对试验工作的技术要求作 出规定外,本条对参数计算作出了应进行合理性分析的要求。鉴 于现场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计算公式的局限性,论证后可能 发现只有基本符合条件的公式而没有完全符合条件的公式。在此 情况下,采用基本符合条件的公式进行参数计算也是允许的。因 为对于勘察工作的最终目的而言,重要的是利用有关参数,依据勘 察区水文地质特征和边界条件等,建立起数学评价模型,并通过对 模型的识别,选择出合理的参数。选择出的参数才是进行评价计 算使用的参数,而经试验工作后计算出来的参数,是作为模型识别 之用的。可见对它们进行合理性分析是必要的。 自前业内对参数计算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都还不够,加之 自然条件、试验状况和试验方法又多种多样,所以规范的规定很难 满足各种情况下的计算要求。因此本规范只列举了典型的孔隙含 水层地下水渗流运动条件下最基本的公式作为示范。对于复杂的 水文地质条件和不同目的的勘察工程,在选择参数的计算方法和 计算公式时,可不受本规范所列公式的限制。 一些渗透系数的计算公式,是分别按照稳定流理论和非稳定 流理论提出的,在应用时应注意与试验方法和试验数据的采集相 匹配,并在使用这些参数进行有关评价时考虑到这一特点。

8.2.1、8.2.2稳定流抽水试验,包括带观测孔和不带观测孔两 种,是目前勘察工程中求解渗透系数最常用的试验方法。对于不 带观测孔的抽水试验,往往出现计算出的渗透系数不是常数且比 实际数值偏小的问题。这除了由于公式的适用条件和实际水文地 质条件不符外,还和抽水时出现的以下三种状况有关:1)孔壁及周 边含水层中产生了三维流和紊流;2)因孔壁和滤水管壁对地下水

流的阻力造成的地下水能量损失;3)因地下水流在含水层中以近 以水平运动转化为在滤水管中垂直运动造成的地下水能量损失 (2、3两种能量损失又称孔损)。以上三种状况,造成在抽水孔内 观测到的水位下降值,明显大于抽水试验求参公式所要求的水位 下降值。消除以上状况增加的水位下降值,不论在实际操作上或 理论计算上,都是困难的。而用带观测孔的抽水试验观测资料,则 能较容易地消除以上影响。若用抽水孔的水位下降资料计算时,则需 尽可能消除上述三种状况对水位降造成的影响后,再进行计算。

8.2.3本条所列是利用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计算渗透系数

放忽略不计和上复补给层具有常水头的汉土士拐点计算公式。现 实情况要比上述条件复杂得多,如同一含水层上游来水的补给以 及下伏含水层的顶托补给等,这些都是应进行考虑的。 总之,在采用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计算渗透系数时,选用公式应 考虑不同的补给类型、边界条件及含水层的延迟释水等。尽力做 到所选公式与勘察区的条件相符,这样才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8.2.5本条所列公式均为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公式。尤其

8.2.6在勘察工程中,只有在现场施工条件不良、含水层理藏过 深等特殊原因而难以正常进行抽水试验,或有特殊要求时才会实 施。在实施中应采取措施消除待测试含水层以上各含水层(透水 层)对施工、试验和计算造成的影响。这些公式均为近似公式。

8.2.6在勘察工程中,只有在现场施工条件不良、含水层理藏过

透水率g,是当试验压力为1MPa时,每来试验段的压人流量 (1/min),其单位为吕荣(lu);单位吸水量w,是在单位水头压力(10kPa) 下,单位长度试验段每分钟所吸收的水量,单位是(1/min·m²)。 在岩体地层中压水试验的计算中,我国多采用单位吸水量 1lu相当于0.011/(min·m²)。而国际上多采用透水率q(我国部 分部门采用)。

8.2.8同位素示踪测并是与传统的抽水试验完全不同的另一种

原位测试方法,它省去了消耗大量动力的抽水排水等环节,是一种 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的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活、适用条件广、 耗时短、成本低。如果和传统的抽水试验成果相互配合使用,效果 更佳。

8.3.1影响半径采用稳定流理论中的裘布依公式求得。该公式 要求抽水试验孔所抽取的地下水,必须是以抽水孔为圆心的圆环 形周边定水头水源补给。在自然界,这种要求只有在一个圆形岛 状陆地中心处打孔抽水,而由岛周边水体补给时才有可能满足。 此时影响半径为抽水孔中心至岛边沿的距离。显然,自然界中几 乎没有这种条件下的抽水试验。因此现实中计算出的影响半径也 只能是在诸多条件限制下的一个近似值。 现今,随着地下水运动理论的发展,计算技术的提高以及大量

勘察工程经验的积累,对于影响半径除在延时较短的疏十工程中 还有一些应用外,其他方面的用途已经逐步淡化甚至消失。 8.3.2本条是对没有观测孔的抽水试验、由其他方法已求得了渗 透系数时,计算影响半径的方法

8.4给水度和储水系数

8.4.1给水度可采取实验室法、现场原位测试法、抽水试验法和 经验系数法等求得;储水系数一般采用抽水试验法求得。由于求 参公式的局限性和自然界地下水含水层的复杂性,以上方法都有 许多不完善之处,因此不能拘泥于一孔、一处、一种方法求得的参 数,应该从全局出发,把用不同方法在不同地段求得的参数互相印 证综合对比后最终确定。

8.5.1地下水均衡场可以直接观测降水量和降水人渗量并计算 人渗系数。由于均衡场地区的边界和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都已查 明,观测数据又较准确,因此得到的参数可靠性高。如果勘察区没 有设置均衡场,可用水文地质比拟法间接采用邻近地区或相似地 区地下水均衡场的观测值和计算值。 8.5.2本条列举的计算公式是根据平原区含水层的水文地质特 征得出的。适用于分布有广泛潜水含水层的松散堆积平原区。岩 体地区不宜采用本公式。在平原区采用该公式还应注意下列几点: 公式只适用于降雨并假定降雨期地下水位的天然平均降(升) 速与降雨前相等。 对于毛细上升高度在降雨前后不变的潜水含水层(岩性成分 均匀),可不考虑毛细水对给水度的影响,反之则应考虑其影响。 当含水层分布较广,入渗条件因地而异时,应分区分段计算, 或取得有代表性的多点值,然后取加权(降丽量为权)平均值。 公式没有考虑在降雨期间由于其他因素可能造成的水位上升值。

8.5.1地下水均衡场可以直接观测降水量和降水入渗量并计算 人渗系数。由于均衡场地区的边界和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都已查 明,观测数据又较准确,因此得到的参数可靠性高。如果勘察区没 有设置均衡场,可用水文地质比拟法间接采用邻近地区或相似地 区地下水均衡场的观测值和计算值,

9.1.3、9.1.4本规范采用补给量、储存量和允许开采量的地下水 资源分类方法,突出了补给量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重要性。 地下水水量评价的目的就是计算允许开采量的值,并论证其 补给的保证程度。勘察区地下水的形成以及补给、径流和排泄的 过程,有着自已的内在规律和外部的影响条件,因此,地下水水量 的评价是多因素综合评价的结果,一般应根据需水量、勘察阶段、 开采方案等要求和具体的水文地质条件、外部环境影响,在充分考 虑地下水的补给量和可开采储存量的调节能力的基础上,最终确 定合理的允许开采量。对于有些勘察区,计算的地下水储存量很 大,往往会造成地下水很丰富的错觉,其实不一定每个工程都要计 算,只有在补给量不足时,才应计算可开采储存量,同时要论证其 开采后的可恢复性,以发挥以丰补的调节作用。虽然储存量愈 大,调节能力也愈强,但究竟能动用多少,仍取决于补给量的大小。 也就是说,不管是否动用储存量,允许开采量的大小最终取决于补 给量的大小(含开采条件下补给量的增加量和排泄量的减少量), 如果计算时段的开采量超过补给量,则开采量会逐渐减少,按此量 建设的水源地不能成为稳定的开采水源。 9.1.5计算和评价地下水充许开采量的所有方法均涉及到计算 时段的选择。例如,采用水均衡法时,要选择均衡期;采用数值模 拟进行地下水预报时,要设定预报期等;即计算和评价地下水允许 开采量的精度与计算时段的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规范分三种 不同情况对如何选择计算时段作了规定: 1采用“多年平均”作为计算时段。实际工作中常用的方法

有三种:一是采用平水年(P=50%)的丰、平、枯水季作为计算时 段;二是采用勘察年份的前几年(如取前5年);三是采用典型年组 合,如取丰水年(P=25%)、平水年(P=50%)、枯水年(P=75%) 三年作为计算时段(如农田供水)。其中采用后两种者较多。 2采用需水保证率年份作为计算时段。在调节能力有限,不 考虑储存量或储存量很小时,常用此方法。如以岩溶泉作供水水 源时,以其流量频率曲线为依据,按需水保证率(P=95%或97%) 要求直接进行评价;又如对仅具有当年调节能力的孔隙潜水水源 地,采用需水保证率年份的丰、平、枯水季作为计算时段。 3采用连续枯水年组或设计枯水年组作为计算时段。此方 法常用于傍河水源地地下水资源的评价。此类水源地地下水的补 给以大气降水、上游地表径流及开采条件下的河水人渗补给为主, 但由于水源地面积小,前两项补给量有限,而河水补给量往往占允 许开采量的70%~80%,因此合理确定河水补给量是正确评价允 许开采量的依据。为此,须分析地表径流实测系列资料,选取对供 水最不利的连续枯水年组作为计算时段,计算已知河流年径流量 递减系列中各年河流年径流量的经验频率,然后绘制经验频率 过程线,在P=50%以下过程线所包围的面积最大者为最不利 的枯水时段。设计枯水年组取决于河流实测系列资料,而河流 流量除本身所具有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以外,还受地表水利用规 划(修建水库、调水等)的影响,因此,在计算过程中应全面考 虑。 9.1.6本条文强调在地下水水量评价时,应进行水均衡分析,意

9.1.6本条文强调在地下水水量评价时,应进行水均衡分

9.1.6本条文强调在地下水水量评价时,应进行水均衡分析,意

水均衡是指均衡计算区或评价计算区内地下水总补给量 (Qtr)与总排泄量(Qtd)的均衡关系,可以进行多年平均水均衡分 析,也可以进行逐年的水均衡分析。地下水总补给量、总排泄量和 地下水蓄变量三者之间的水均衡关系,可以表示为:

式中:Qtr一一地下水总补给量(万m); Qtd一一地下水总排泄量(万m"); 士△Q一一地下水储存量变化量(万m²); X一一绝对均衡差(万m3); 8一一相对均衡差,无量纲。 当X一0(亦即=0)时,可近似判断Qt、Qtd、△Q三项计算成 果基本合理;IXI值或II值较小时,可近似判断计算成果的计算 误差较小;X值或值较大时,可近似判断计算成果的计算误 差较大,亦即计算精确程度较低。 为提高计算成果的可靠性,一般要求对平原区各个评价计算 区逐一进行水均衡分析,当评价计算区的1|>10%时,要求对该 评价计算区各项补给量、排泄量和地下水蓄变量进行核算,必要 时,对某个或某些计算参数作合理调整,直至其110%为止。

9.2.1条文中将地下水的补给量分为5类。含水层之间的越层 补给量的计算比较复杂,规范中没有规定,可根据抽水试验资料, 参照有关手册计算。其他途径的入渗补给量指人工回灌、人工漫 灌、雨洪坡面流、凝结水人渗补给量等。条文中没有列出人渗量计 算公式,工作中可根据试验资料或经验公式进行计算。 9.2.3、9.2.4地下水径流补给量的计算公式是最典型的常用的 公式,但计算结果的精度取决于公式中的渗透系数和含水层的参 数,都应尽量准确。降水人渗补给量的计算取决于降水量和人渗 系数,在实际工作中,多以年降水量乘以年平均降水入渗系数。但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象条件变化很大,不同地区的年降水量、降 水量的季节分布、次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等不同,同时对于山前倾斜 平原区,地下水水位埋深丛儿百米变化到数米甚至高于地表,降水

9.3.1、9.3.2储存量是指储存于含水层内的重力水体积,根据埋 藏条件不同分为容积储存量和弹性储存量。储存量一般是在长期 的补给、排泄过程中积蓄起来的,它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当补给 和排泄保持相对稳定的动平衡时,储存量是常量。多数情况下随 着水文气象的周期性变化,储存量是随时间变化的量,这就是储存 量的调节作用。因此,根据计算目的不同,宜采用不同时间的储存 量。此外,随着勘察阶段的不同,对勘察区含水层的面积、体积、水 位(头)、给水度(弹性储水系数)等条件的掌握程度不同,计算的储 存量也是不同的。此外,储存量可根据计算和评价的不同目的,还

应考虑选取计算合理的含水层体积,如:当水源地范围为不完整的 水文地质单元时,实际选取计算的含水层厚度和分布范围往往偏 大。 除采用枯水期疏干储存量的方法计算允许开采量外,其他情 况下不宜用勘察区地下水储存量作为计算充许开采量的直接依 据,应采用可开采储存量。当有多层咸、淡水含水层相间分布时, 可开采储存量计算时的设计降深,应保证不因开采层水头降低使 咸水含水层补给淡水含水层

9.4充许开采量的计算和确定

9.4.1本条文既为技术规定,又带有法规性质。充许开采量的计 算和确定是供水水文地质勘察项目的核心。它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直接关系到拟建地下水水源地水资源评价的质量、地下水开发利 用的合理性及广矿建设的规模。从条文内容上看,它直接涉及到 拟建水源地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环境保护,为此,该条文确定为强 制性条文。

算和确定是供水水文地质勘察项目的核心。它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直接关系到拟建地下水水源地水资源评价的质量、地下水开发利 用的合理性及广矿建设的规模。从条文内容上看,它直接涉及到 拟建水源地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环境保护,为此,该条文确定为强 制性条文。 9.4.2水量均衡法是计算和评价地下水资源的最常用的基本理 论和基础,也是用来验证其他方法计算和评价地下水资源结果的 基本方法。所以当能确定勘察区及其相邻地区地下水在开采条件 下的各项补给量和消耗量时,应首先采用水量均衡法。 水量均衡法计算和评价地下水资源的精度取决于如下三个因 素: 1均衡区:原则上应以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作为均衡区,但 当勘察区或取水地段面积不大,仅为整个水文地质单元的一部分 时,也可以水源地或取水地段作为均衡区(此种情况下用数值法计 算允许开采量时,有时会给模型的识别和检验带来困难),但是不 论何种情况,均衡区的选择应保证计算的地下水充许开采量满足 相应勘察阶段精度的要求。 2均衡要素:包括各项补给量和排泄量,计算时应选择主要

9.4.2水量均衡法是计算和评价地下水资源的最常用的基本理 论和基础,也是用来验证其他方法计算和评价地下水资源结果的 基本方法。所以当能确定勘察区及其相邻地区地下水在开采条件 下的各项补给量和消耗量时,应首先采用水量均衡法。

水量均衡法计算和评价地下水资源的精度取决于如下三个因 素: 1均衡区:原则上应以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作为均衡区,但 当勘察区或取水地段面积不大,仅为整个水文地质单元的一部分 时,也可以水源地或取水地段作为均衡区(此种情况下用数值法计 算允许开采量时,有时会给模型的识别和检验带来困难),但是不 论何种情况,均衡区的选择应保证计算的地下水充许开采量满足 相应勘察阶段精度的要求。 2均衡要素:包括各项补给量和排泄量,计算时应选择主要

项目,既不能缺失又要避免重复。计算中还应注意均衡要素在开 采前后可能发生的变化,并以计算和确定开采条件下的均衡要素 为主。 3均衡计算时段:在选择均衡计算时段时,应注重分析评价 区均衡要素在一年或多年内的变化规律以及需水要求和水文地质 条件等因素,按本规范第9.1.5条的规定选择。 9.4.3~9.4.15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允许开采量的计算方法也较 多,但应注意选择适合勘察区条件的计算方法。本规范仅列出一 些常用的方法。应根据勘察区的需水量、勘察阶段和水文地质条 件等因素来选择和使用,也可选用本规范未提及的却又适用于勘 繁区的其他方法确定充许开采量。 1地下水径流量法(9.4.3)。使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如下 两点: 1)只用在开采方案和取水构筑物能控制整个含水层横断面 (如含水层是条带状)时,才能全部或接近全部截获地下水径流量: 2)不论开采前、后,地下水均以径流补给为主,不会产生其他 途径进人含水层的新的补给源,而且储存量很小,没有取用储存量 的意义或取用意义很小。 2相关分析法(9.4.4、9.4.8、9.4.9)。这种方法的计算精度 取决于动态观测资料系列的长短,如果有足够长的能完整反映地 下水变化规律的动态观测资料,就可以建立相关性高的数学分析 关系。大致有两种情况: 1)对于已经投产的水源地,用已有的区域地下水动水位的系 列观测资料和总开采量之间建立相关关系,预测动水位再进一步 下降时的允许开采量;此种相关关系不能反映扩大开采时是否有 增加补给量的可能,若扩大开采后的补给量不足,则根据相关关系 预测的结果是不可靠的,还应进一步验证相应的补给量; 2)利用泉或暗河的流量资料和气象、水文资料建立相关关系 以求得相似气象、水文条件下的泉或暗河的允许开采量。但当需

水量天于动态观测的最枯水流量时,其充许开采量的保证程度也 存在问题。 在评价用泉作为供水水源的允许开采量时,还应同时考虑开 采条件下泉水对区域生态影响的最小下泄量。 3群孔抽水试验法(9.4.5、9.4.12、9.4.15)。采用有关岸边 渗人公式确定傍河取水的允许开采量时,一应注意公式的适用条 牛;二应考虑边界条件的影响;三应考虑长期开采后的淤塞对渗入 的影响。根据群孔抽水试验的总出水能力和开采条件下相应的补 给量确定的充许开采量,应与拟建的并群布置方案结合起来考虑, 这样更能提高允许开采量的精度。由于一般的解析公式没有考虑 孔损影响所引起的附加水位下降值,所以计算抽水孔内或附近的 水位下降值时,其结果将会偏小。 4开采储存量法(9.4.7)。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种是地下 水的储存量很大,而补给量相对较小,水源地以开采储存量为主, 此时水源地的动水位始终不能稳定,保持持续下降的趋势;另一种 是储存量不是很大,但允许开采的部分储存量到了丰水期可以得 到补偿。上述两种情况下,都应保证开采期间计算的动水位值不 应超过设计要求,否则就应减少开采量(或调整孔间的距离),并以 最小储存量的水位作为计算开采动水位的起点。 5试验开采法(9.4.13)。在岩体地区,由于补给条件一时很 难查清,常用试验开采法确定允许开采量。鉴于这种试验方法工 期长,费用较高,故只适用于孔数不多,开采量不太大的工程。当 使用这种方法时,技术上应满足群孔抽水试验的要求。 6数值解法(9.4.14)。数值法在地下水资源计算和评价中 已得到普遍应用,这里强调两个问题: 1)关于水文地质条件概化的仿真性,这是直接影响所建数值 模型精度的关键,原则上建议选择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应对勘察 区水文地质条件做深入细致的了解后,合理概化出贴近实际的水 文地质概念模型,切忌太抽象、太简单化的“概化”而偏离实际,更

忌过分追求符合实际而保留众多因素,使模型复杂化; 2)关于模型的识别与检验过程,鉴于目前用模型直接反求水 文地质参数的直接解法在计算中的稳定性差,所以一般采用拟合 校正反求参数的间接法。由于识别和检验是建模的两个阶段,所 以必须利用相互独立的不同时段的资料分别进行,又因为识别和 验证时间宜为完整的水文年,所以如果条件充许,地下水动态观测 资料的时间不宜少于两年,特殊情况下不应少于一年。 须指出的是,条文中仅对数值法的实际应用作了必要的较为 具体的规定,至于技术细节上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可参考有关的 工程资料和手册。: 7比拟法(9.4.11)。是比较经济、实用的方法,其条件是勘 察区邻近有水文地质条件基本相似的开采水源地、并有长期观测 资料。由此可见,用比拟法确定的允许开采量的精度取决于勘察 区与比拟区水文地质条件的相似程度。 9.4.16~9.4.20地下水允许开采量是通过~系列的勘察工作 并对所获得的勘察资料进行归纳、计算和分析后得出的一项定量 成果,成果的精度是与勘察阶段相适应的。 D、C、B、A四级允许开采量的精度,由低到高,D级精度最低 A级精度最高。须指出的是,对于不同小比例尺的水文地质测绘: 其精度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规定。本条文对C级允许开采量与B 级允许开采量精度的区分:首先在于完成的工作量不同;其次是B 级允许开采量的精度,强调了对大型而复杂的水源地要求有一个 水文年以上的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并进行了群孔抽水试验或开 采性抽水试验,还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勘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的 数值模型。这对地下水的合理开发、管理和保护,是必不可少的基 础工作。 对于直接利用较大的泉水天然流量作为勘探阶段的允许开采 量,要求具有20年以上泉流量系列观测资料的规定,应理解为:直 接由泉流量长期观测资料确定其开采量,不进行勘察工作,相当于

第9.4.8条第1款或第2款的内容,这时泉流量系列观测资料应 具有2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保证达到勘探阶段的精度。如娘子关 泉,具有20年以上的流量观测资料,其预报的流量误差一般在 20%以内,可达到勘探阶段的精度。 当勘察区范围较大时,其不同地段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程度 可能是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提交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时,根据 勘察工作和研究程度的不同,可以提交和审批一种以上(含一种) 精度级别的地下水充许开采量。 必须强调的是:本规范对允许开采量精度的分级,对水源地生 产后引起的地下水流动性的变化和可恢复性的研究是不够的。臀 如,勘察水源地提交的允许开采量都是在一定的补给条件下得到 的,当补给条件发生变化时,其精度就会直接受到影响。因此,随 着水源地开采的持续进行,对充许开采量的精度必须继续进行深 入的研究,

10.0.2生活饮用水是指供人生活的饮水和生活用水。现行国家 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是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的全条文强制性标准,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各种指标既不危害人 体健康,又为用户所接受。因此在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进行地下水 质评价时,必须符合该标准的水质要求。一旦生活饮用水不符合 该要求,将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在有地方病的地区,水质评价还 应根据当地环保部门和卫生部门提出的水质特殊要求进行,以预 防或减少地方病的发生。 10.0.4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质变化较大的地区,应根据不同的 水文地质条件、水质特点进行分区,按区进行水质监测,根据水质 与不同季节、与不同水文地质条件的相关关系曲线图,找出其规 律,在此基础上进行水质评价。 10.0.5城市污水、工矿废水排放使地下水已受到污染或工程降 水(基坑、地下工程)造成地下水与污染源、海水等发生水力联系 造成地下水水源受到污染,这样的事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工业建 设、农业建设中常有发生。在这样的地区进行水质评价,应查明污 染因子、污染类型、途径、程度和范围,只有查清这些问题后才能提 出切合实际的防止水质污染的建议和处理的措施。 10.0.6地下水开采或工程降水,由于影响范围扩大,预测到可能 造成水质变化水质污染时,应提出卫生防护范围、防护带、防护措 施,免造成地下水污染保护地下水水源的水质

11.1.1水文地质参数是工程降水设计必不可少的因子,它的性 质直接影响到工程降水设计的准确性、合理性与可靠度。因此,工 程降水设计一定要充分掌握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的 类型,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岩性、层厚、埋藏条件,含水层的富水性: 地下水位与动态规律,各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及地下水与地表水 的水力联系,设计所需的水文地质参数等。目前工程降水设计仍 存在无专门水文地质勘察资料而盲自设计的现象,由此导致基坑 自身失稳、周边环境破坏、人民生命财产严重受损的事故时有发 生。为此,本规范把该条文列为强制性条文。 11.1.2工程降水的两大分类是基于拟建地下工程所接触的对 象一一地层(土层和岩体)而提出的,有的工程两类地层皆会遇到, 在勘察时应综合考虑。 11.1.3工程降水勘察的工作量相对供水勘察要少些,但季节性 和人为影响对一个小范围、短时段基坑施工的影响程度有时会很 大,应充分考虑。 11.1.5地面沉降估算需求的地层厚度、压缩性指标参数在水文 地质勘察时一般不作要求,而是利用场地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当 上述资料缺乏时,应在水文地质勘察时补充进行。地面沉降的时 空变化趋势对松散层降水面言是指:以降落漏斗为中心向外延伸 不同距离最终沉降量的变化以及不同时间点最终沉降量的完成比 例(固结度);对岩体工程降水而言是指达到某个降幅时,岩体覆盖 层产生沉降、塌陷的时间、空间上的分布趋势,尤其对渗透性不均 匀(构造带、岩溶等引起的)地区,应重点突出不均匀沉降的分布

11.2 土层工程降水勘察

11.2.1土层降水的复杂程度:表11.2.1中共列出影响降水的8 个主要因素,除渗透系数和基坑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2个因素的 客观性大一些外,其余6个因素人为影响(设定)的程度更大一些, 且随机性更强,这是降水勘察与供水勘察相比而言的重大特点,8 大因素中既有独立性也有关联性,所以在复杂程度的划分时要求 满足相应复杂程度中的2个因数;就高原则即先复杂后中等再简 单的顺序原则,就高不就低。 11.2.2工程量的布置:表11.2.2只列出了满足基本降水效果所 需工作量,当环境敏感程度高,需要进行回灌试验时,应增加相应 的工作量。勘察钻孔人为地形成了一个小而良好的导水通道,一 般宜布置在基坑以外,以减少后续基坑封底和底板防水的工作量; 当基坑面积较大或坑内地层分布变化较大,为保证勘察精度需要 在坑内布置钻孔,如果后续正式工程降水不需要再利用时,应对勘 察孔进行全段良好封填。

11.3岩体工程降水勘察

11.3.1岩体工程降水勘察复杂程度分类:表11.3.1中列出了6 个因素,相比土层工程降水而言,本身的复杂程度更高,且这6个 因素的独立性更强,故只需满足相应复杂程度中的1个因素按就 高原则分类更为妥当。 11.3.2工作量布置:对基坑工程降水而言,虽然范围较小,但当 地质条件复杂、水位降深值大时,既有资料的掌握应重视,如果资 纠乏相应的工作应态分加

12.0.1水源的勘察和水源的保护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水源的保 护实质上是属于生态环境的范畴。所以,从勘察地下水源开始,就 必须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尚题,并尽量 避免或解决这些问题。由于过去仅从局部考感,出现过量开采地 下水,导致不少地区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地面沉降、地下水水 质污染等间题。因此,对地下水的勘察、开发、利用和保护,必须强 调“全面规划、合理开采、开源节流、化害为利”的原则。 12.0.2本条所指的地区均为环境较脆弱,需采用改善条件对地 下水资源进行保护的地区。如,第一款指补给量与开采量已达平 衡,地下水资源并采处临界状态;第二款指水质已不能满足要求: 第三款指已引起环境地质问题。在这些区域再进行勘察、扩大开 采,无疑是雪上加霜,加速区域生态环境恶化,这是绝对不能充许 的。可是在一些地方或部门,由于利益的驱动,不顾天局,该情况 还在发生。该条文是防范此行为的强制性规定。 12.0.3本条是对已有水源的附近进行新水源地的勘察,或扩大 已有水源地的勘察或降水作出明确的具体规定,以保证已有水源 地正常开采和水质符合设要求。 12.0.5本条是针对在有污染源(包括咸水、海水)的地区进行水 文地质勘察时,作出的具体规定(包括水源地的选择、污染源调查、 开采动水位的控制、止水措施等),旨在保护地下水资源和保护环 境。第一款强调水源地必须选择在污染源上游,目的就是避免水 源地的水质受污染,确保饮用水人群的身体健康。 12.0.7.根据地下水水源勘察资料和水源地开采动态资料,建立 水源地水源的管理模型,自的在于合理经济的开采利用水源地下

水和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

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 8本条是对大量开采地下水的地区,对可能出现的地区沉 行预测;对已出现沉降的地区采取措施控制沉降量的规定。

13环境调查、评价与保护

13.0.1尽管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本身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 响较小,但是因地下水水源开采或工程降排水而导致的生态环境 影响或破坏已广泛存在,很多水源地或工程降排水区域都出现了 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地面沉降、塌陷、周边建筑物开裂甚至破 坏等不良水文地质环境问题。因此,从地下水资源勘察之初,就必 须从保护生态环境出发,考虑到后期地下水开米或工程降排水可 能诱发的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问题。为避免或减少过去对环境调 查、评价和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造成的环境危害,必须着重强 调“合理开采,化害为利”为原则。 13.0.2本条文对环境调查的内容进行了规定,主要包括社会环 境和自然地理环境;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环境现状(背景值)及开采 利用引起环境变化和造成的影响;地表水调查的内容等。当有特 殊要求时,可增加调查内容。主要是通过勘察期间的环境调查,全 面掌握地下水开采前的初始环境状况,为准确进行环境评价提供 依据。 13.0.3本条文规定了环境评价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应按现行国 家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 对地下水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水环境(水质、水量)变化、地 质灾害进行预测,并提出初步防治方案。 13.0.4为了做好对开采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首要的基础工

13.0.1尽管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本身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 响较小DL/T 2000-2019 1000kV 交流变压器本体与调压补偿变压器联合局部放电现场测量导则,但是因地下水水源开采或工程降排水而导致的生态环境 影响或破坏已广泛存在,很多水源地或工程降排水区域都出现了 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地面沉降、塌陷、周边建筑物开裂甚至破 环等不良水文地质环境问题。因此,从地下水资源勘察之初,就必 须从保护生态环境出发,考虑到后期地下水开采或工程降排水可 能诱发的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问题。为避免或减少过去对环境调 查、评价和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造成的环境危害,必须着重强 调“合理开采,化害为利”为原则。

13.0.2本条文对环境调查的内容进行了规定,主要包括

境和自然地理环境;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环境现状(背景值)) 利用引起环境变化和造成的影响;地表水调查的内容等。兰 殊要求时,可增加调查内容。主要是通过勘察期间的环境调 面掌握地下水开采前的初始环境状况,为准确进行环境评 依据,

13.0.3本条文规定了环境评价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应按

家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进行评价。在此基 对地下水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水环境(水质、水量)变 质灾害进行预测,并提出初步防治方案,

13.0.4为了做好对开采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DB41/T 1879-2019 电站锅炉内部检验规程,首要的

作就是建立系统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并进行长期观测。尤其是在 水源地投产后,应进一步开展地下水监测工作,不断积累基础对比 资料,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助于更好的 掌握地下水位下降与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的关系。其次要做好观

测地面沉降的分层标和岩体标,加强地下水开采影响范围内的建 沟筑物变形监测工作。掌握沉降发展变化的规律,建立地下水水 立下降值与沉降变化的关系,有助于通过调整开采方案或采用人 工回灌及隔渗等综合治理措施来进行控制。对供水水源地区域: 要求严格按充许开采量进行地下水开采,严禁过度开采地下水而 引起区域性持续水位下降,从而导致地下水枯竭而破坏生态环境。 对工程降排水区域,当场内有稳定的砂土层且适宜采用降水措施 时,可通过坑内外降水并设置隔水雌幕来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将其不利环境影响控制在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范围内;当场区内 岩溶溶洞发育或周边建筑物对变形非常敏感时,可通过设置竖向 隔水雌幕至不透水地层进行地下水五面隔渗封堵,减少因地下水 位下降而诱发的周边环境问题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