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T101-2015 建筑抗震试验规程.pdf测得的数据较好,消除试体内部组织不均匀性,先取满载的 40%~60%的荷载重复加载2~3次(即加载一卸载一加载),随 后再加载至满载,实现试体要求的恒载值。
4.4.3为了保证试验连续均匀,数据取值稳定,应对每
速度和循环时间作一定规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4.4.4试验获得试体的承载能力和破坏特征时,应加率
DB11/T 1608-2018 预拌盾构注浆料应用技术规程4.4.5试体进行拟静力试验的加载程序应采用荷载和变
4.4.6平面框架节点试体的加载也是以试验目的要求而定
加载来考虑,控制模式(力控制、位移控制或其他)根据试验阶 段的需求选择。施加轴力的装置要更够随动且摩擦力尽量小,有 条件的话可以在数据处理中将摩擦力消除
.1本条对试验中试验荷载及相应的变形值的取值作了一些
4.5.1本条对试验中试验荷载及相应的变形值的取值
4.5.3本条对试体刚度作了定义,并用公式表示,它的含义 指试体第i次的割线刚度,等于第i次循环的正负最大荷载的 对值之和与相应变形绝对值之和的比值
它反映试体塑性变形能力的指标,也是用它来衡量抗震性能好坏 的指标之一。一般用极限荷载相应的变形值与屈服荷载相应的变 形值之比表示,
东试本载 式,它的含义是试体在第i级加载时,第i次循环的最大荷载 与第i一1次循环的最大荷载值之比。
4.5.6试体的能量耗散能力是指试体在地震反复荷载作用下吸
4.5.6试体的能量耗散能力是指试体在地震反复荷载作用下吸
4.5.6试体的能量耗散能力是指试体在地震反复荷载作用下吸 收能量的大小,它以试体荷载变形滞回曲线所包围的面积来衡
收能量的大小,它以试体荷载变形滞回曲线所包围的面积来衡 量,它也是衡量试体抗震性能的一个特征。一般采用能量耗散系 数或等效黏滞阻尼系数来表达。
5拟动力试验5.1一般规定5.1.1多质点位移控制拟动力试验,因试验台座、模型和试验设备构成荷载静不定力学体系,当试体刚度较大(如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模型)时,即使按第一振型试验模拟,也极难控制加载系统误差,使试验不能进行。只能用等效单质点的方法进行试验5.1.2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破坏仅发生在局部部位,其余部分仍处于弹性,可将局部破坏的部位作为子结构进行试验,其余部分进行数值计算,考虑子结构边界条件的模拟,将试验部分和数值计算部分在结构动力方程中进行集成,完成整体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5.1.3试验用地震加速度记录或人工模拟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应根据试体拟建场地的类型选择,场地类型的有关规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5.2试验系统5.2.1拟动力试验系统应由试体、试验台座、反力墙、加载设备、计算机、数据采集仪器仪表等组成,其中加载设备、计算机、试验台座和反力墙等试验装置的能力应满足试体对试验加载的需要。对于非闭环控制的加载设备,因其加载控制精度较难保证,建议不宜采用。非传感器式的机械直读仪表,因不具备满量程下的线性电输出信号功能,因而不能加人闭环自动控制系统。所以,与动力反应直接有关的位移、力等控制参数的测量必须采用传感器式的一次仪表。56
统,具备监控结构多点加载动态恢复力特性和滞回曲线的功能, 对于位移反馈,其位移传感器量程和精度应满足试验适宜要 求,并应安装在加载模型一侧最有代表性的可靠位置或在电液伺 服控制系统中完成。力反馈可在电液伺服试验系统中完成。 本条提出的动态响应技术指标是最低要求,根据试验速度控 制的需求,可适当提高指标。应注意的是试验速度的提高以不对 试体产生附加惯性力为原则。 伺服作动器应尽可能工作在力值满量程的10%以上区段内 才能保证系统误差。 在合理选用位移传感器的满量程值条件下,并避免大量程内 窄小区段使用情况,才能保证系统误差。刚度较大的试体,位移 控制的高分辨力尤为重要,因此宜选用先进技术(如磁栅、光栅 技术)制成的位移传感器才能保证系统的大量程、低误差和高分 辩力。 稳定、可靠是对加载设备的基本要求。本条虽未做具体规 定,但按常识来说,在一个试验周期内至少要保证在16h~24h 内无任何不稳定、不可靠、无任何故障现象存在。 5.2.3拟动力、拟静力试验系统中的量测仪表,属于同类技术特 性,在量程、精度、适用性方面没有区别,可按4.3节规定选择。 5.2.4拟动力试验中的测点、测量次数都较多,应采用自动化 数据采集设备。 5.2.5本条是对选用计算机及软件硬件可扩充性的基本要求。 5.2.6D/A、A/D接口板是外购硬件,其量程、精度、速度应 满品试啥需要能人 上就上世可告通江
5.2.5本条是对选用计算机及软件硬件可护充性的基本要求。 5.2.6D/A、A/D接口板是外购硬件,其量程、精度、速度应 满足试验需要,能插人已选定的计算机主机板上或与其可靠通讯 连接,并能运行其控制、应用软件。 本条提出的数据采集系统是指结构应力应变、非控制量的位 移、变形测量自动化仪表。数据采集系统应与主控计算机联网通 讯,达到试验系统基本要求。
5.2.7试验装置的设计与选择和拟静力试验相同,但由
力试验加载设备和拟静力试验加载设备有所区别,安装连接及其 他功能的不同特点,因此应依本条规定按具体情况设计与选择。 5.2.8本条的意义为防止附加水平力对试体的影响,并保证加 载设备的安全。为此,在不违反条文规定的条件下也可采用更适 宜的方法和装置。水平加载分配装置宜采用垂直方向滚动弹性支 承(图 1、图 2)
模型试体拟动力试验装置平面示意
效行程满足试体边界条件。电液伺服作动器容易满足士1.5%以 内的恒载误差,一般液压加载设备,在试体刚度退化严重并接近 破坏时,非稳压技术措施的一般手控阀门加载难以达到士2.5% 以内的稳压要求,因此,应有可靠安全的稳压装置保证试验过程 正确进行
10、5. 2. 11 该条对拟动力试验电液伺服作动器和试体的连
5. 2. 10、5. 2. 11
接、作用方式、承载力的安全做一般规定。由于试体结构形式 复杂程度不同,执行本条文时应按具体情况合理处置。
5.2.12荷载分配级数过多,当试体刚度退化不均时,实
施装置。具体装置应按实际试体和试验要求进行设计。其装置设 计原则应不影响主方向加载和不产生任何附加荷载为基本原则。
5.3试验实施和控制方法
5.3.1拟动力试验的过程控制程序应采用实时控制,并通过人 机交互控制完成试验全过程。程序中一般应具有:读取地震加速 度记录数据文件;联接试验参数文件;控制计算机和作动器的联 机;完成试验初始状态检查;通过数值积分算法求解结构动力方 程,输出试验数据等功能。 试验用地震加速度记录或人工模拟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的数 据处理需注意峰、谷值的保留。为适应试体的弹性到破坏各阶段 试验过程,宜采用一比例系数将原始地震加速度扩大或缩小,但 波形不应改变。
5.3.2拟动力试验的每次试验前均须
度,确定方法宜采用施加单位水平荷载量测水平位移并根据 者的关系确定初始侧向刚度。如根据前次试验中的荷载与位移
关系进行折算时,应注意试验前几级加载时的刚度是否正确,若 误差较大应及时修正。 多质点结构体初始侧向刚度矩阵是柔度矩阵的逆矩阵 其中:
011 012 din 021 022 02n [F] = + Onl 0n2 Orm
式中:——第i层施加单位水平荷载时产生在第j层的水 移测量值。
5.3.3试体的动力特性:自振周期、阻尼是地震反应分析 要参数,拟动力试验前后先行测定,测定方法按本规程的有 定进行。
试验中宜直接采用位移控制加载。当结构刚度较大且处于弹 阶段时,直接采用位移控制加载有较大困难,可以采用力控制 近控制位移的间接加载方法,但最终控制量仍必须是试体各质 位移量。
5.3.5为避免一次加载到位对试体产生冲击(多质点时为连续
冲击)而导致试体非试验性破环,本条建议将每步加载量分解为 若干个作动器可分辨的最小增量,每个作动器反复循环逐渐积累 加载到试验控制增量。
拟动力的试验控制量是各质点的位移,因此各测点必须设在 试体上,以保证试验所测位移是试体的真正位移,同时除对测试 仪器的精度有要求外,其布点、量测、取值方法应满足本章第7 节各条的要求。并要求各测点的量测仪器支架应有足够的刚性, 其在外界振动干扰作用下,顶部自变形量应小于传感器或仪表最 小值的1/4以下。 根据试验中试体可能出现的最大加载量进行限位,是为了保
证试验安全,在操作有误或其他异常情况下可避免对试体造成非 试验性破坏。 试验量测仪表的不准确度和数值转换的误差应低于试验中可 能的最小加载量。
5.4.1拟动力试验中同一试体可采用不同的几个地震加速度记 录分别进行试验,每个地震加速度被使用时可按比例扩大或缩小 以适应试体不同工作状态。因此,在对试验数据进行图形处理 时,应绘制出本规程5.4.1条第1款和第2款中的主要数据 图形。
5.4.2对试体开裂时的记录享
5.4.3对试体各工作状态下的基底总剪力、顶端水平位移和最
大地震加速度的确定方法细则
6.1.1模拟地震振动台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地震 动力试验设备,它通过台面的运动对试体输入地面运动,模拟地 震对结构作用的全过程,进行结构或模型的动力特性和动力反应 试验。其特点是可以再现各种形式的地震波形,可以在试验室条 件下直接观测和了解试体或模型的震害情况和破环想象。 结构抗震试验自的在于验证抗震设计方法、计算理论和采用 的力学模型的正确性。通过模拟地震振动台的试验验证为非线性 地震反应分析建立适当的简化模型;并采用线性或非线性系统识 别方法,分析和处理试验数据,识别结构的恢复力模型和整体力 学模型;观测和分析试验结构或模型的破坏机理和震害原因;最 后由试验结果综合评价试验结构或模型的抗震能力
6.1.2试验时必须认真选择性能与之相适应的振动台设备
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较多地应用于鉴定结构的抗震能力。试 体试验必须从弹性到开裂破损,最后到破坏。作为模拟地震振动 台驱动机构的电液伺服加振器的工作性能可由其工作特性曲线表 示,在台面一定的载重情况下如果要求加振器的行程大,则其最 大工作频率要降低,反之,当要求最大工作频率提高时,则行程 要减小。这说明加振器的特性曲线限制了振动台的工作范围,大 位移和高频率不可兼得,所以选择振动台试验时,必须注意其工 作频率范围和充许的最大位移量。 如果试体模型的自振频率很高,则要求振动台的最频率也 要相应提高,对于大缩比的模型,自振频率可能高达100Hz以 上,则振动台的频率就必须高达120Hz~200Hz。当试体模型缩 尺比不大或结构刚度不高时,振动台的频率也不需太高,对于建
筑结构模型,其自振频率较高的也只十几赫兹,这样振动台的工 作频率有50Hz即可满足, 对于仅是研究结构弹性阶段工作性能时,对振动台的位移要 求不高,一般有30mm~40mm即可。当研究结构开裂、破损及 彼坏机制时,由于模型开裂后刚度下降、自振频率降低,这时模 型的破坏就要依靠振动台的大速度和大位移。对于小缩尺比的模 型,要求最大位移在80mm~100mm以上,才能实现在低频或 中频条件下的破坏。
6.2.1~6.2.4:一般情况下,试体是直接采用试验室的吊车进行 就位安装,对于特别高大的模型可能超过吊车起吊高度,可采水 平牵引方式将模型移放至振动台上。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均应在 运输和安装过程中控制起吊和运输速度,防止模型受过大的冲击 或振动而受损。 考虑到模型底板、振动台台面的平整度不一,模型就位固定 前先在台面上铺设一层塑料薄膜,上座2cm左右的水泥砂浆 然后将模型就位,用螺栓将模型底座与台面莲接,待砂浆初凝后 再将螺栓拧紧。
6.3.1测试仪器应根据试体的动力特征来选择是指需要测试试 体的几阶振型参数,以确定测试仪器的使用频率范围以及分析处 理的方法:根据动力反应来选择是指需要测量的最大反应幅值 是稳态反应还是瞬态反应;根据地震模拟振动台的性能来选择是 指测试仪器的频率范围、最大可测幅值、动态范围,分辨率一定 要能覆盖;根据所需的测试参数是指需要测量的是什么运动参 数,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 6.3.2测试仪器的使用频率范围选定,由于地震过程是一个瞬 太过程、为了在各反应记录由能直实记录下来一左低频段不生
态过程,为了在各反应记录中能真实记录下来,在低频段不
真,宜从零频开始,为了高频段失真小宜远大于振动台的使用上 限频率。
5.4.1由于采用加速度输人的初始条件比较容易控制,因此, 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时一般采用地震地面运动的加速度时程,可 以是实际地震记录,也可以是根据结构和场地特征拟合的人工地 震波。当试验的目的是用于对拟建结构抗震性能的评定时,输入 的加速度时程应与结构抗震计算分析采用时程曲线致,因为这 毕地震波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 要求。 当采用拟合的人工地震波时,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GB50011的要求,其有效持续时间一般为结构基本 周期的5~10倍,同时为了保证在输人地震波作用下获得试体结 构或模型在不同频谱地震作用下的输出反应,对于人工地震波需 要有足够长的作用时间。 当试体采用缩尺模型时,台面输入的地震地面运动的加速度 波形应按模型试验的动力相似关系进行调整,主要是波形在时间 轴上的压缩和对加速度幅值的放大。当对时间轴进行压缩后会造 成加速度波形频谱成分的改变,卓越频率相应提高,要求不应大 于振动台工作频率,以免使波形再现发生困难,并保证高频成分 的有效输人。
6.4.2白噪声是具有一定带宽的连续频谱的随机信号,这
带随机过程是不规则的,永不重复的,不能用确定性函数 由于白噪声具有较宽的频谱,试体在其激励下得到频率响
数,多自由度体系的响应谱能得到多个共振峰,对应得到结构的 各阶频率响应。白噪声激振法的优点是测量速度快,尤其对复杂 的试体模型更为突出。 采用正弦波扫频试验也能测得模型的自振频率。采用振动台 输入等幅加速度变频连续正弦波对试体进行激振,使试体产生与 振动台输入频率相同的强迫振动,当输入正弦波频率与试体的固 有频率一致时,试体处于共振状态,随着变频率正弦波的连续扫 描,可测得试体的各阶自振频率和振型。在正式加载试验前,为 防止输入过高的加速度幅值造成试体的开裂或过大变形,应控制 输人幅值的大小。同时必须注意振动台噪声电平的影响,防止由 于噪声的干扰对试验结果带来的误差。 随着振动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目前多采用白噪声激 振法测定模型的自振特性,本次修订取消了正弦波扫频试验 方法。 6.4.3模拟地需振动台试验的多次分级加裁可以使建箱结构模
型经历多遇烈度、设防烈度和罕遇大震阶段的地震作用,测试结 构在不同试验阶段周期、阻尼、振型、刚度退化、能量吸收能力 及滞回反应特性,观测模型开裂、发展与破坏的过程,同时也可 以根据上级加载的情况对下一级加载模型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 预测,保护试验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6.5试验的观测和量测
6.5.1振动台试验时,试体的加速度、速度、位移和应变是试 验要求主要量测的结构动力反应,是提供试验分析的主要数据。 6.5.2加速度传感器是振动台试验中的主要量测仪器设备,布 置的数量也最多。加速度传感器的布置数量视振动台数据采集系 统的通道数确定,布置位置应优先选择在结构反应最大或复杂变 化的部位。一般情况下,模型的顶层(结构屋盖)是加速度反应 最大的部位;对于体型或刚度发生变化的楼层(如设置加强层), 其地震反应变化较复杂,是需通过试验进行验证设计有效性的部
位,也应布置传感器。 输人振动台台面的地面运动加速度是通过试体的底梁或底板 传递给上部模型试体的,这相当于实际地震时通过地基基础将地 震作用传递给上部结构,此时底梁或底板上测得的加速度反应是 真正对上部模型结构的地震作用。另外,模型各楼层与底梁或底 板间的相对位移才是模型结构的真正变形,在底梁或底板上布置 传感器可用于观察模型与振动台面的固定情况,并对模型的地震 位移反应试验数据进行修正
输人振动台台面的地面运动加速度是通过试体的底梁或底板 专递给上部模型试体的,这相当于实际地震时通过地基基础将地 震作用传递给上部结构,此时底梁或底板上测得的加速度反应是 真正对上部模型结构的地震作用。另外,模型各楼层与底梁或底 板间的相对位移才是模型结构的真正变形,在底梁或底板上布置 传感器可用于观察模型与振动台面的固定情况,并对模型的地震 位移反应试验数据进行修正。 6.5.3位移传感器分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采用接触式位移 传感器时,有时会一端固定试体模型上,另一端固定在支架上: 支架或固定于振动台面,或固定于试验室地面,此时要求支架具 有足够的刚度,减小因振动台的振动传至支架引起支架的振动 变形。 6.5.6、6.5.7振动台试验得到的结构反应天部分是动态信号, 对于试验过程中结构发生和出现的各种开裂、失稳、破环甚至倒 塌过程,采用录像等动态记录是最为理想的方式。对于结构裂缝 的产生和扩展的过程以及裂缝的宽度可利用多次逐级加载的间隙 进行描绘和记录,这都将有利于最终对结构的震害分析和破坏机 理的研究。
传感器时,有时会一端固定试体模型上,另一端固定在支势 支架或固定于振动台面,或固定于试验室地面,此时要求支 有足够的刚度,减小因振动台的振动传至支架引起支架的 变形。
6.5.6、6.5.7振动台试验得到的结构反应大部分是动态1
对于试验过程中结构发生和出现的各种开裂、失稳、破环甚 塌过程,采用录像等动态记录是最为理想的方式。对于结构 的产生和扩展的过程以及裂缝的宽度可利用多次逐级加载的 进行描绘和记录,这都将有利于最终对结构的震害分析和破 理的研究。
6.6.1当数据采集系统不能对传感器的标定值、应变计灵敏系 数等进行自动修正时,应在数据处理时作专门的修正。为了消除 噪音、干扰和漂移,减少波形失真,应采用滤波、零值均化和消 除趋势项等数据处理。
6.6.2当用白噪声激振法,根据台面输人和试体动力
试体的自振特性时,宜采用分析功能较强的模态分析法。条件不 具备时也可采用传递函数或互功率谱法求得试体的自振特性。
6.6.3试体位移反应除采用位移计量测,更多的是采用对
度反应进行二次积分求得。在进行参量变换时,如振动力
形通过波形积分求得速度波形,速度波形求得位移波形等,即使 是较小的波形基线移动量,在积分运算中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使 积分运算结果产生较大的偏差。因此,需用加速度波形通过二次 积分求得位移波形时,必须做好消除趋势项和滤波处理。 6.6.4试体动力反应的最大值、最小值和时程曲线等都是分析 试体抗震性能和评价试体抗震能力的主要参数,试体的自振频
试体抗震性能和评价试体抗震能力的主要参数,试体的自振频 率、振型和阻尼比是试体动力特性的基本特征,试验数据分析后 必须提供这些数据
7现场结构动力特性测试
7.2.1环境振动法属于稳态随机激振法,利用地面的常时环境
7.2.1环境振动法属于稳态随机激振法,利用地面的常时环境 振动作为振源,激起试体结构的振动,从中获得试体的动力特 性,是获得试体基本振型参数最简便的试验方法。由于试体处在 微弱振动状态,故要求测试仪器有高的分辨率。如果只要近似的 获取频率值时,只要在环境振动时程曲线上量取即可求得;如果 要求精确一些获取频率值,并要获取相应的阻尼值,则需对记录 波形进行分析处理。 初位移法是在试体某部采用张拉的方法,使试体获得静态位移 然后突然释放而获得第一振型的衰减时程曲线的试验方法,可获得 基本振型参数。如果测出张拉力,还可获得试体的整体刚度。 初速度法是在试体某些部位利用小火箭等产生的冲击力,使 试体获得初速度,激起试体振动的试验方法。其振动记录经过数 据处理分析后可获得基本振型乃至数个振型参数。 风振激振法是在风大的一些地区,于高柔结构上利用风压对 结构物的作用而产生的随机振动,可测出结构的基本参数
7.2.2稳态正弦波激振法是利用起振机产生正弦激振力,在
构上部或基底迫使试体产生振动的试验方法,可获得多个振 数、共振曲线等。
7.2.3同步激振,有同向同步和反向同步两种。将起振机或
火箭等激振源在试体结构上同一高程上数台间隔布置,且激振力 可以不同,在作同向同步激振时,除可以获得平面内的振型参数 外,还可获得空间振型参数,在试体结构两端布置振源时,施以 反向同步,则可获得试体的扭转振型参数。
7.2.4随机波激振法是利用产生随机激振力的起振机
伺服控制激振器,在试体上进行激振的试验方法。激振力为白噪 声谱,在此力谱作用下试体产生的振动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后可获 得所需的各振型参数。在进行地震波模拟激振时,可获得结构的 地震反应。 人工地震法是利用核爆、工业爆破或人为设定爆炸使地面产 生振动,从而迫使试体结构产生振动,可获得类似于地震作用的 结构地震反应。
7.3测试设备和测试仪器
7.3.1初速度法试验中采用的是小火箭激振,冲击力太小时可 能激起的试体结构振动与脉动在同一量级而达不到试验目的的要 求,如冲击力太大时可能使试体结构局部产生破坏,故定于数 7.3.4测试仪器的使用频率范围是指 升或下降不超过一定比例值的频率范围,有的以百分数表示 般提出为土10%,也有的以分贝数表示,为土dB。一般粗米 量时,所得数据可不进行修正,如果要求比较精确测量时, 根据频率特性对数据进行修正。 以测量的最大幅值,包括加速度、速度和位移。 。3.6分辨率是指测试仪器可能测出的被测量振动的最小 化值。 任测试态过程的,由于测试仅器本身的舜态间应, 使测试结果畸变,为减小波形畸变,一般来说在使用频率的 艮为被测振动中最低频率分量的1/10以下,上限为10倍以上 优可满足要求。 一,因为这种利用微振动信号进行的测试,由于振源信号弱, 所以提出测试仪器的频带、防干扰要求,以及记录时间的要 求。严格来说,脉动法所测原型结构的动力特性,系指未震 状态的特性。 7.4.2机械激振测试原型结构的动力特性,共振信号较环 动为大,它不仅可测原型结构的动力特性,而且可测试结构不同 阶段的动力反应和强度,由于是机械强迫振动,与激振力的大 小、振源布置、激振频率有很大关系,实际上激振力大时,测得 结构的自振周期偏长。 7.4.3初速度法是利用火箭反冲激振,利用结构衰减过程的动 力反应来量测动力特性,由于激振时布点位置不同,要求同步的 条件高。 7.4.4初位移法文叫拉线法: 也是利用作用在结构上的突然米 7.4.4初位移法又叫拉线法,也是利用作用在结构上的突然 放力,在结构衰减动力反应下测其结构的动力特性。因此,选择 拉力点、拉线粗细、拉线倾角有所要求,这种方法用于单厂、塔 型或高柔结构比较方便。 7.5.1结构振动信号的零点漂移和波形失真问题应在现场记录 时解决,但在现场测量时,如果没有显示设备,有时也会把具有 零漂或失真的信号记录下来,所以在对结构振动信号进行处理 时,必须将带有零漂和失真的信号删除。对结构振动信号进行记 录时,记录长度应不少于60s为宜。 利用半功率点法计算结构阻尼比时,一般不取曲线上第一个 峰点,最好选择衰减曲线上的第3、4个峰点。 结构各测点的幅值,应用结构响应信号记录幅值除以测试系 统的放大倍数: 8建筑抗震试验中的安全措施 8.1.1试验工作中的安全要求通过试验工作实践证明是很重要 的,但也容易忽视,要保证试验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工作人员 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不受损失,没有明确有效的安全措施是不能 进行试验的。 试验时按规定设置防火、防漏电、防坠落等各种安全防护警 示标识, 别是雇用临时工更易出现安全事故,本规程中要求必须遵守国 有关的安全操作规定。 受力构件、制作和设计时就应考虑到受力的安全度,但是在讨 安装时凡纳入受力安装部位之间的连接螺栓往往是临时组拼 些螺栓的强度安全有选择不当的危险 这些螺栓的强度安全有选择不当的危险, 8.1.5试验中使用的设备,特别是大型的复杂设备,精密的和 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仪器、仪表都有其具体的操作规定,要求在实 际试验中,必须遵守和执行这些设备及仪器、仪表的操作安全 规定 8.2拟静力、拟动力试验中的安全措施 8.2.1试验用加载设备系统:门架、三角反力架、反力墙等应 有明确的力和变形刚度的限制,不能在试验中不加选择拿来就 用,应考虑能承受全部试验荷载可能的冲击,在往复水平加载下 不致产生过大的变形 载能力时,试体承受的载荷和因此产生的变形都很大,试体 随时有产生局部破坏甚至倒塌的可能。因此,设置安全托架 支墩及保护拦网,防止崩落的碎块和倒塌的试体砸伤人员和 设备。 8.2.3试验中出平面外的非试验目的破坏往往容易被人忽 8.2.3试验中出平面外的非试验目的破坏往往容易 8.2.4在试验安装就绪后开始进行试验前,除检查有关 设备的安全之外,还应检查安装测试的所有仪表是否都有保护 施,在接近破坏阶段,试验主持者应进一步检查被保留下来的 表的有效保护,防止仪表损坏。 3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中的安 8.3.1~8.3.3振动台试验时由于试体在整个试验过程处于运动 状态,特别是在试验最后阶段试体有倒塌的危险,因此整个试验 过程采取各种安全措施尤为重要,以保证振动台设备系统及试验 人员的安全。 8.3.4、8.3.5振动台控制系统的缓冲消能装置、警报 直和加速皮、速皮、位移的限位装直都是振动合系统日身的安 全保护装置。即使振动台系统出现故障不能正常工作,加振器 运动超过预计的限位幅值时,试验出现失控,这时系统除发生 报警指示外,可由限位控制装置使振动台自动停机,避免台面 发生撞击基坑,到使台面及加振器部件受损,并保障试体和试 验工作的安全。如果台面失控而产生撞击时,缓冲装置可起到 消能作用。 8.3.6模拟地震振动台作为一种先进的结构抗震动力试验设备, 在控制系统内均配置不简断电源。当外界供电等发生故障而突然 停电时,系统报警并保证供电连续性,使整个振动台系统继续正 常工作,保障系统采集的试验数据安全储存。 8.3.7试体经过试验部分构件或局部结构可能已经破坏 8.4现场结构动力测试中的安全措施 8.4.1在现场进行结构动力测试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动力电源GTCC-081-2018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横腹杆式预应力混凝土支柱-铁路专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实施细则, 从开始到试验终止都必须保证有稳定的电源供给,在进人仪器的 前级电源间宜加稳压装置 易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在拉线选择、拉线、测力计与结构之 间,三者的连接一定要做到有效、可靠,对操作拉线车的工人 一定要交代其操作要领和听从指挥。 在现场意外的抗干扰值得注意。 4.4、8.4.5现场安装起振机希望能十净利落,为此事先应检 起振机运转状态,偏心配重校对,安装起振机处的连接等,检 对吊装的钢绳也要检查。全过程测试中,应对所有仪器进行 汤保护,进入现场的工作人员必须遵守现场的安全规定。 4.6土火箭激振测试方法,制造振源简单,但用药量应慎重 宜超过规定的空许估 查起振机运转状态,偏心配重校对,安装起振机处的连接等,检 查后对吊装的钢绳也要检查。全过程测试中,应对所有仪器进行 现场保护,进入现场的工作人员必须遵守现场的安全规定。 8.4.6土火箭激振测试方法,制造振源简单,但用药量应慎重: 不宜超过规定的容许值, 8.4.6土火箭激振测试方法,制造振源简单GB/T 51375-2019 网络工程设计标准,但用药量应慎重 A.0.1本条按拟动力试验的过程特点对各步骤的实施作出统一 规定。 根据结构试体的材料力学性能和结构体系受力性能及相应试 验数据(含试验前的静力小荷载加载试验结果数据),确定出动 力反应分析中动力方程所需要的必要初始参数。 将初始参数代入动力方程(A.0.3),计算结构试体在地震 作用下第一步(即时间为△t时)反应位移。 将计算出的反应位移通过试验加载作动器施加于结构试体 并测量各质量处恢复力值。 根据实测的恢复力值修正本次加载前的计算参数,并将修改 后的参数代入动力方程,得出下一步结构试体的地震反应位移 再施加位移。如此逐步迭代循环完成全部试验。 A.0.2拟动力试验的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即地震波)选用原 则为: 应满足地震对实际结构的作用影响,控制其持时长度,能够 使实际结构产生足够的振动周期,同时要求持时长度大于结构基 本自振周期的8倍以上。 试验数值计算所取时间步长与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的数据文 件所取数值的各时间步长相对应,用△t示。建议取△t=(0.05~ 0.1)T,T为实际结构的各振型影响中不可忽略的各周期之中最 应满足地震对实际结构的作用影响,控制其持时长度,能够 使实际结构产生足够的振动周期,同时要求持时长度大于结构基 本自振周期的8倍以上。 试验数值计算所取时间步长与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的数据文 件所取数值的各时间步长相对应,用△t示。建议取△t三(0.05~ 0.1)T,T为实际结构的各振型影响中不可忽略的各周期之中最 短周期,等效单质点体系取基本周期,以便使试验过程连续,且 具有较高精确度。 当结构试体为比例模型时,持时长度与时间步长均需按相似 关系变换。 A.0.4试验初始阶段。可采用β法或拟静力法进行动力方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