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T302-2013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结构分析与监测技术规范.pdf

JGJT302-2013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结构分析与监测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1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1747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T302-2013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结构分析与监测技术规范.pdf

1)根据设计计算结果:在设计文件中明确需要监测的结 构部位和相应技术要求,并提出监测预警值; 2)参与施工过程结构分析工作,对施工过程结构分析结 果报告和蓝测方案进行审核: 3)根据施工过程分析结果与监测数据,核查施工图纸 修改图纸错误; 4)对监测反馈的报警数据进行核对或确认,提出处理

1)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及结构施工方案,明确不同施工阶 段工况及施工荷载; 2)根据结构施工过程分析结果,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或 调整; 3)当监测发现的结构异常确认后,采取有效、可靠的措 施进行处置,

段工况及施工荷载: 2)根据结构施工过程分析结果,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或 调整; 3)当监测发现的结构异常确认后,采取有效、可靠的措 施进行处置。 专业监测单位职责 1)根据设计文件要求和施工过程结构分析结果制定监测 方案; 2)根据审核通过的监测方案实施施工过程蓝测工作,按 期提交蓝测结果和报告; 3)对监测发现的结构反应异常情况,通报相关单位,并 提交相关数据为异常情况处理提供依据。 监理单位职责 1)审核监测人员资质,对重要环节进行旁站监理: 2)监督、检香监测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定期审核监测 报告; 3)监督、检查施工单位包含加固措施的施工技术方案的 落实情况,及时进行核对、签认

1)根据设计文件要求和施工过程结构分析结果制定监测 方案; 2)根据审核通过的监测方案实施施工过程蓝测工作,按 期提交蓝测结果和报告; 3)对监测发现的结构反应异常情况,通报相关单位,并 提交相关数据为异常情况处理提供依据,

1)审核监测人员资质,对重要环节进行旁站监理 2)监督、检查监测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SL 757-2017(最新版 替代SL 512-2011) 水工混凝土施工组织设计规范,定期审核监测 报告; 3)监督、检查施工单位包含加固措施的施工技术方案的 落实情况,及时进行核对、签认。

3.2变形监测精度要求

3.2.2正文表 3. 2.2 中精度要求确定时,基于如下考虑

1竖向位移监测时主要包括三大类情况:①常规的地基沉 降测量;②建筑物竖向承重构件的压缩变形引起的竖向变形;③ 建筑物内部的水平构件在重力荷载作用下的竖向变形。这三种情 况引起竖向变形发生的原因是完全不同的,量级上面也存在差 别,因此,建议在确定竖向位移观测点坐标中误差时分别提出 要求

表1变形监测偏差取值

表2竖向压缩变形监测误差取值

对于250m高的高层建筑,则估算中误差值=250000/ 183762=1.36mm。考虑到实际测量技术因素、测试结果有效性 等因素,规程中将高度超过250m的竖向变形观测点坐标中误差 定为土2.0mm。对于100m高度以下的高层建筑,因为高程向上 传递的次数会减少,所以中误差限值应加严。大跨建筑物的高度 通常更低,压缩变形值更小,中误差限值需进一步加严。 5水平位移监测1一一高层建筑水平位移监测中误差的确 定方法 对于250m以上高层建筑,施工期间引起结构水平位移的主

要为风荷载。表3粗略估算出的水平位移监测点坐标中误

表3水平位移监测点坐标误差取值

水平位移蓝测点座标中误差=h/500×2/3×1/8×1/6×1/3 =1/108000 250m高度位置处,水平位移监测点坐标中误差估算值 二 250000/108000=2.31mm。考虑到实际测量技术因素、测试结 果有效性等因素,规程中将高度超过250m的水平位移观测点坐 标中误差定为士3.0mm。 规程正文表3.2.2中规定的观测精度中水平位移精度对于大 跨结构相当于《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8的一级,对于高层相 当于二级;沉降观测中地下室精度相当于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变 形测量规范》JG8的二级,首层略高但达不到一级。因此,提 出了“建筑工程变形监测不应低于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 规范》JGJ8中二级变形测量等级对应的精度要求”。 地基沉降观测中的首层通常指士0.000标高附近的结构 楼板。

4.1.2从实际可行性角度出发,构件安装记录不要求针对每 单独杆件进行,而是将同一时间段内的一组构件甚至若干楼层的 安装情况进行记录;时间段长度的选取以满足施工过程结构分析 精度需要为官。构件安装记录中官包括构件延迟安装、后浇带连 接、构件铰接和刚接之间的转换时机等特殊做法。 4.1.3现场蓝测结果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中有多项因素存 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施工过程中的活荷载、地基沉降情况、结 构上因日照产生的不均匀温度作用、传感器的漂移、混凝土的收 缩徐变特性等。因此,当蓝测结果与施工过程模拟计算结果之间 存在不一致,应进行分析,查明原因。 4.1.4国内自前设计寸惯做法是:计算模型结构一次整体成型 后,再施加竖向、水平荷载进行分析。对于复杂建筑物(超高层 建筑、带转换层结构、非满堂支撑缓慢均匀整体卸载施工的大跨 结构等),该种简化分析方法与考虑施工过程进行的结构分析结 果可能出现较大差异。当出现差异时,可尝试下列解决途径, 1)施工单位尝试调整施工方案,研究是否可能通过改进 施工方案减小该种差异性; 2)如仅是施工期间,结构或构件安全性不足,结构整体 成型受力状态无明显变化,则可研究采用临时补强加 固,完成后再拆除的方案; 3)既定条件下,施工方案较为合理时,应进一步和设计 单位沟通,将施工过程结构分析结果作为初始受力状 态,与后续荷载作用组合后进行结构设计,宜进行补 强处理。

4:1:实际你可行性用度出发,构件安装记求不要求针对海一 单独杆件进行,而是将同一时间段内的一组构件甚至若干楼层的 安装情况进行记录;时间段长度的选取以满足施工过程结构分析 精度需要为宜官。构件安装记录中宜包括构件延迟安装、后浇带连 接、构件铰接和刚接之间的转换时机等特殊做法。

4.1.3现场蓝测结果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中有多项因素存 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施工过程中的活荷载、地基沉降情况、结 构上因日照产生的不均匀温度作用、传感器的漂移、混凝土的收 宿徐变特性等。因此,当蓝测结果与施工过程模拟计算结果之间 存在不一致,应进行分析,查明原因。 4.1.4国内自前设计寸惯做法是:计算模型结构一次整体成型

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施工过程中的活荷载、地基沉降情 构上因日照产生的不均匀温度作用、传感器的漂移、混凝 缩徐变特性等。因此,当监测结果与施工过程模拟计算结 存在不一致,应进行分析,查明原因,

化,如混凝土构件的浇筑和强度生成、索和预应力筋的张拉、后 浇带封闭、构件铰接转刚接、延迟构件后安装。支撑的设置和拆 除对构件的内力分布也会产生影响,支承的设置和拆除有时可以 通过构件自重施加时机的不同进行模拟;支撑设置或拆除对整体 结构受力状态和变形有较大影响时,尚应在计算模型中建模反 映。柔性索结构分析,宜考虑几何非线性,从而准确反映索体 刚度。

4.3.2室内装修荷载主要指:找平层、建筑面层、粉

.2室内装修荷载主要指:找平层、建筑面层、粉刷层、车

表4施工活荷载参考值

4.3.4作用在施工过程中结构上的风荷载应考虑幕墙

4.3.4作用在施工过程中结构上的风荷载应考虑幕墙尚未安装, 透风面积与建成后建筑不同,因此,风荷载体型系数宜作调整; 施工过程中结构刚度不断变化,风载下结构的振动特性也是变化 的,风振系数或阵风系数也需根据施工进度作必要调整。

4.4.2施工过程结构分析时,高层建筑沿高度方向分段数

不宜小于8段,每段层数不宜超过4~6层。当精度分析要求高 或需要进行施工预变形分析时,分段数宜适当增加。高层建筑采 取核心筒超前施工,外围框架延后施工时,施工阶段划分应能在 计算模型中真实反映

楼板浇筑往往会滞后主体结构施工一段时间,此外,面层、吊 顶、幕墙等附加恒载往往滞后更多。上述荷载的施加顺序应已满 足分析精度为宜。

4.4.5施工过程中,剪力墙中连梁通常都处于弹性工作状态

4.4.5施工过程中,剪力墙中连梁通常都处于弹性工作状态,

这与地震作用下,连梁可能受损或破坏环有明显不同,所以在施工 过程结构分析时,连梁刚度不进行折减。施工过程中,楼面上作 用的荷载通常比结构设计时采用的荷载要小,因此,施工过程中 框架梁梁端负弯矩要小于正常设计值。因此,施工过程中框架梁 的梁端负弯矩调幅程度应小于正常设计时的梁端负弯矩调整幅 度。《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3中规定现浇框架梁 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宜取0.8~0.9,因此,施工过程结构分析 时框架梁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宜取1.0。

4.4.6实际工程施工中,混凝土强度通常会比设计要

要高,为提高施工过程结构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当条件许可时, 宜采用实际混凝土设计强度值对应的混凝土弹性模量作为输入

4.4.7混凝土收缩或混凝土徐变特性对结构位形产生影响包括 多种原因: 1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的发展过程目前国内外尚无十分精 确的计算公式。 2发展过程是与众多因素相关的非线性曲线。 3现有的分析手段尚不充分,因此,准确的、定量分析的 难度很大,无法要求每一实际工程施工过程结构分析时计人其 影响。 4混凝土收缩和徐变可能对结构安全性产生不利影响或对 结构位形产生设计或建设单位不可接受的偏差时,本规范建议采 用简化方法评估其影响。 5简化方法举例: 1)选取单榻模型进行混凝土收缩和徐变的影响分析,得 出规律后,推算到整体结构中去; 2)假定混凝土强度为0或为设计强度的25%、50% 75%、100%等多种不同情况,分别进行验算; 3)将混凝土收缩换算为当量的降温荷载进行考虑

4.5.1承载力验算除包括一般的构件承载力验算外,还包括必 要的结构整体稳定、抗倾覆、抗滑移验算等;变形验算包括结构 整体变形验算(例如超高层结构在水平荷载或作用下的最大层间 立移角、大跨结构的度等)和局部构件的挠度验算等。 本条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相关 规定的基础上作了调整,调整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与整个建筑的服役期相比,施工过程期间相对较短,且 更用人群数量相对较少,偶然荷载出现的概率更低,因此在承载 力验算时未提及偶然荷载作用,变形验算时也未提及频遇组合及 准永久组合。

2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施工期间局部荷载可能会很大,伯 其变异系数可能较小,且在短时间内会被移除,对该类荷载的分 项系数值可允许适当放松。规定中采用了宜按荷载效应的基本组 合进行荷载组合的要求, 4.5.3施工过程结构分析得到的构件内力仅为初始部分,因此 初始构件内力满足极限承载力要求,并不能表明该构件就是安全 的。施工过程结构分析的结构内力的限值通常是由主体结构设计 人员掌握的。鉴于施工过程结构分析的操作单位与设计单位常常 不是同一主体,因此,要求将施工过程考虑是否出现较大构件内 力差异的情况反馈给主体结构设计人员。 4.5.4当施工过程结构分析后得到的结构位形和设计目标位形 差异较大,提出构件加工预调值和结构施工安装预调值供实际施 工时采用。由于施工过程预变形技术难度大,需消耗一定的时间 和费用,且需要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的配合以及监理单位的现场 检查,方能顺利实施。因此,本条规定,确有必要,且需相关各 方同意后,方可实施施工过程预变形技术。 1设计标位形 结构位形与荷载状态是相对应的,因此,确定施工模拟的目 标位形时也需指定一个荷载状态。具体确定时,可和主体结构设 计人员沟通后确定,通常设计要求的具标位形为结构施工图中所 表述的形态,该位形对应的荷载状态可取(结构自重十附加恒载 作用)或(结构自重十附加恒载作用十0.5活载)。 2施工安装预调值 在每个施工步的构件吊装或混凝土模板安装过程中,实际安 装点位与设计自标位形之间的差值称为施工安装预调值。 3加工预调值 主要针对钢结构构件而言。为避免考虑施工安装预调值后 钢构件与下部已安装结构之间出现超出常规焊缝高度的缝隙,或 钢构件长度偏大无法安装到位的情况,需对钢构件的长度做必要 的调整,该调整值定义为加工预调值。对于混凝土结构,由于混

2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施工期间局部荷载可能会很天 其变异系数可能较小,且在短时间内会被移除,对该类荷载 项系数值可允许适当放松。规定中采用了宜按荷载效应的基 合进行荷载组合的要求

4.5.3施工过程结构分析得到的构件内力仅为初始部

4.5.4当施工过程结构分析后得到的结构位形和设计

凝土构件的长度仅受支模情况控制,因此,可不考虑构件加工预 调值。

是瞬时作用,因此,为保证可比性,与施工监测结果做对比用途 的施工过程结构分析中采用荷载标准组合的效益值即可,不宜计 人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影响。

4.5.7预警值的设定因工程实

员会同相关各方根据工程结构特点及施工模拟分析结果确定。监 测人员应将监测结果通报设计及相关各方,如监测结果与分析结 果较为接近,一般无需预警;如监测结果应力或变形较分析结果 放大很多,应分析处理,具体超出多少因工程而异,本处规定超 过50%为一般规定,供工程实际参考。此外,当变形或应力值 较大时,例如达到限制的50%、70%时,可作为预警值提醒相 关各方。

1变形、应力监测值接近规范限值或设计要求时; 2当监测结果明显大于(一般超过40%)施工过程分析结 果时; 3当施工期间结构可能出现较大的荷载或作用(例如台风) 强震、极端气温变化等)时。 为实际操作方便,本文给出了设计无明确规定时预警值确定 方法。第1款应力预警值取构件达到承载力设计值对应的监测值 的一定比例,是在构件应力较天时提出预警,以免构件超过设计 承载力。第2款变形预警值取构件达到规定限值(一般为规范限 直)一定比例,是在构件变形较大时提出预警,以免构件在施工 过程中出现过大变形。第3款主要针对构件应力或变形较小,但 与分析结果差异较大的情况,可取差别超过40%作为预警值以 引起相关人员注意。

初步确定预警值形成预警方案。预警值的设定因工程实际

异,一般应由原设计人员会同相关各方根据工程结构特点及施工 模拟分析结果确定。监测人员应将监测结果通报设计及相关各 方,如监测结果与分析结果较为接近,一般无需预警;如监测结 果应力或变形较分析结果放大很多(本文规定当设计无明确要求 时,可考虑取达到分析结果的130%作为预警值),应分析 处理。

5.1.1垂直位移监测主要分为沉降观测和压缩变形观测。沉降

5.1.1垂直位移监测主要分为沉降观测和压缩变形观测。 主要是指建筑物整体垂直位移的变化,压缩变形主要是指 节、多节间的相对位移变化。

5.1.2踏勘调研和资料收集是用

监测方须与设计、施工、业王、施工划过程分析单位、监理单位进 行充分的沟通,了解监测自的和意图。监测技术方案应对监测目 的、监测内容、监测点布设、观测方法等方面做出细致的规定。 5.1.3基准点、工作基点是变形监测的基础设施,要确保点位 稳定、可靠,同时应构成便于检校的几何图形。变形监测点标志 应理设牢固并便于识别,对易遭破坏部位的监测点应加保护 装置。

5.1.4基准点的稳定是一个相对概念,受环境、时间

响。变化速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对变形监测不造成影 原则,即可以认为基准点稳定。

5.1.5变形监测基准应保证监测和施工的统一性,

5.1.7在变形监测过程中,监测体的变形量、变形速率等 录著变化时,应调整监测频次。

5.1.9高层建筑受自重及其他荷载影响,受压变形明显,宜根 据建筑物高度,分成若干监测段进行监测

卫星定位系统以其高精度、全大候、高效率、多功能 作特点,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监测领域。 全站仪的制造技术、标称精度都在逐步提高,在监测过

.2.2全站仪的制造技术、标称精度都在逐步提高,在监测过

鼓励采用高精度电子水准仪,电子水准仪进行自动读数 录,可减弱读数误差,读数客观,并能提高工作效率。

5.2.4静力水准仪是利用连通管测定两点间高差的仪器,在进

5.2.5垂准仪主要用于平面坐标工作基点的竖向传递。表

5.3.2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一般为一次布设的独立网,导线网、 边角网是常用的蓝测基准网的布网形式。卫星定位技术在变形监 测基准网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基准线是最简单的监测基 准网,但须在基准线两端设立校核点。

5.3.3由于水平监测基准网的观测精度和点位的稳定性

高,观测墩一般采用强制归心装置。照准标志应具有图像反差 大、图案对称、相位差小。以确保本身不变形的特点,

5.3.8工作基点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4高程工作基点传递采用儿何水准联系测量方法进行。设 置在士0.000以下楼层的工作基点的高程传递,按照精密几何水 准测量的方法进行。设置在土0.000以上较高楼层的工作基点的 高程传递,采用精密光学水准仪配合铟钢尺按联系测量的方法 进行。

使用基准线法测定位移时,应在基准线两端向外的延长 埋设两个基准点,并设两个以上检核点,并根据基准点或

点对基准线端点进行改正

检核点对基准线端点进行改正。

6测距前应预先将仪器、气压表、温度计打开,使其与列 件相适应,经过一一段时间再观测

5.4.6测距前应预先将仪器、气压表、温度计打开,

5.5.1当采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时,联系测量应采用几何水准 测量方法进行高程传递。 5.5.2变形监测点,应设立在能反映监测体变形特征的位置或 监测断面上。监测断面一般分为:关键断面、重要断面和一一般断 面。上述位置的设置基本符合变形监测点的要求。 5.5.3为保证监测的连续性,监测标志应考虑装修阶段因地面 或墙柱装饰面施工而破环或掩盖观测点。建筑物沉降观测点位标 志理设在地下结构时,理埋设时应考虑地下室积水、空气湿度大、 光线暗、尺长限制等因素。

或墙柱装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观测点。建筑物沉降观测点 志理设在地下结构时,理埋设时应考虑地下室积水、空气湿展 光线暗、尺长限制等因素。

件一般分为观测记录软件、平差计算软件和分析软件三个层次。 1观测记录软件是在外业测量时使用的记录软件,包括全 站仪、数字水准仪内嵌程序记录软件和外接电子手簿方式记录 软件; 2平差处理软件应采用严密平差模型,具有观测数据粗差 深测、基准点稳定性分析、多余观测分量计算、基于稳定点组的 拟稳平差和多个已知点的约束平差等功能; 3分析软件根据平差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计算相邻两期各 坐标分量变形量和累计变形量,绘制荷载、时间、位移量相关曲 线图。

5.7.3进行数据分析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监测数据,正

6.1.3结构变形反映的结构在空间位形上的总体变化,而应力 是监测截面上的局部受力反映,二者可以相互补充和验证。 6.1.5材料弹性模量可通过轴向拉伸试验时的应力增量除以应 变增量确定。

6.2.2直接测量是指直接将敏感元件安装于构件表面或内部,

6.2.2直接测量是指直接将敏感元件安装于构件表面或内部, 形成协同变形的整合,敏感元件测出的应变为构件测点处的应 变;间接测量指构件在受力过程中出现明显扭转或防护要求不能 在表面直接安装敏感元件,而采用测量间接量值来计算构件受力 的测量方法。 6.2.6固定在检测钢索上的伺服式加速度计可采集出索的振动

6.2.6固定在检测钢索上的伺服式加速度计可采集出

号,经过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可准确得到钢索的一阶或 黄向自振频率f。在脉动或简单扰动情况下,以检测一阶 阶模态为主。索体前二阶横向振动模态示意如图1所示。

图1索体前二阶横向振动模态示意图

6.2.8磁通量法的测量索力的原理是利用导磁率与应力之间的 线性关系,通过测量缠绕在索体上的线圈组成电磁感应系统的磁

6.2.8磁通量法的测量索力的原理是利用导磁率与应力之间的

磁通量法的测量索力的原理是利用导磁率与应力之间的 长系,通过测量缠绕在索体上的线圈组成电磁感应系统的磁 歪化确定索力。 采用弓式测力仪测量工作原理如图2

6.2.9采用弓式测力仪测量工作原理如图2。

6.2.9采用弓式测力仪测量工作原理如图 2。

6.3.1应力监测测点的布置应具有代表性,使监测成果反映结 构应力分布及最大应力的大小和方向,以便和计算结果及模型试 验成果进行对比以及与其他监测资料综合分析。监测方案的制定 结合现场结构施工方案、工作条件等综合考虑。为获得构件的 总应力,传感器在安装时宜在构件无应力状态下进行,尤其对于 钢结构工程,焊接和螺栓连接时,在构件内已经产生安装应力 若构件安装完成后再安装传感器,则只能获得此安装态后监测构 件的应力增量。

6.4.1施工过程结构上监测的应力结果与结构完成的安装进度 有关DB11/T 646.2-2016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系统技术要求 第2部分:视频安防监控子系统.pdf,并受结构上的施工荷载分布、设施设备及环境条件的影 响,比较一致的监测条件易于比较在不同施工阶段下应力的变化

7.2.1风荷载对施工过程中建筑物的受力影响比正常使用状态 更为不利,且包含风荷载的组合工况在承载力设计中起控制作用 时,可提出对风荷载进行监测的要求。 7.2.3结合现场施工条件,在施工过程中结构顶为施工面,不 易安装监测榄杆时,可将风速仪安装于高于结构顶面的施工塔吊 顶部。进行最高点的风速和风向测量,并通过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公式、估算的风荷载体型系数确定出作用在建筑物表面的风荷载 值。对其他风荷载敏感的建筑,或高层建筑有验证要求时,可监 测建筑物表面的风压分布情况。记录的环境风速情况,主要用来 与建筑物顶部风速比较,从而了解风力沿高度的变化情况

8.0.3监测结果主要包括各阶段的结果汇总;监测期间的各测 点应力变化曲线;监测结果与模拟分析对比曲线;预测方法及其 效果评估;对监测期间的异常情况的处理记录及结果等。 8.0.4监测结论与评价主要是对变形和应力监测结果进行总结 评价结构施工期间的工作状态,对监测信息反馈效果进行总结 提出开展同类工作有益的建议等。

8.0.3监测结果主要包括各阶段的结果汇总;监测期 点应力变化曲线;监测结果与模拟分析对比曲线;预测 效果评估;对监测期间的异常情况的处理记录及结果等

8.0.5施工过程结构分析与监测对比分析报告,目的了解结构

8.0.5施工过程结构分析与监测对比分析报告DB34/T 3105-2018 化肥厂氨罐区防雷技术规范,目的了解结构

分析理论值与实际值之间误差,以指导施工,确保安全

统一书号:15112·23746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