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0330-201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pdf

GB50330-201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8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19421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50330-201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pdf

1.4.4本条规定是为了避免填方沿原地面滑动。填方基底处理 小法有铲除草皮和耕植土、开挖台阶等,

12悬臂式挡墙和扶壁式挡墙

12. 1 一般规定

12.1.1、12.1.2本条对适用范围作调整。根据现行相关规范及 仃业的要求,限制悬臂式挡墙和扶壁式挡墙在不良地质地段和地 震时的应用。 扶壁式挡墙由立板、底板及扶壁(立板的肋)三部分组成, 底板分为墙趾板和墙板。扶壁式挡墙适用于石料缺乏、地基承 载力较低的填方边坡工程。一般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扶壁 式挡墙回填不应采用特殊类土(如淤泥、软土、黄土、膨胀土 盐渍土、有机质土等),主要考虑这些土物理力学性质不稳定 变异大,因此限制使用。扶壁式挡墙高度不宜超过10m的规定 是考虑地基承载力、结构受力特点及经济等因素定的,一般高度 为6m~10m的填方边坡采用扶壁式挡墙较为经济合理。 12.1.4扶壁式挡墙基础应置于稳定的地层内,这是挡墙稳定的 前提。本条规定的挡墙基础埋置深度是参考国内外有关规范而定 的,这是为满足地基承载力、稳定和变形条件的构造要求。在实 际工程中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和挡墙结构受力情况,采用合适的 理置深度,但不应小于本条规定的最小值。在受冲刷或受冻胀影 响的边坡工程,还应考虑这些因素的不利影响,挡墙基础应在其 影响之下的一定深度。

JGJ/T 480-2019 岩棉薄抹灰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标准 (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扶壁式挡墙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边坡侧向土压力计算、地基 承载力验算、结构内力及配筋、裂缝宽度验算及稳定性计算。在 计算时应根据计算内容分别采用相应的荷载组合及分项系数。扶 壁式挡墙外荷载一般包括墙后土体自重及坡顶地面活载。当受水

或地影响或坡顶附近有建筑物时,应考虑其产生的附加侧问土 压力作用,

夯填密实,因此在计算挡墙整体稳定及立板内力时,可忽略墙前 底板以上土的有利影响,但在计算墙趾板内力时则应考虑墙趾板 以上土体的重量。

夯填密实,因此在计算挡墙整体稳定及立板内力时,可忽略墙前

12.2.2计算挡墙实际墙背和墙板的土压力时,可不计填料与

12.2.3根据国内外模型试验及现场测试的资料,按库仑理

用第二破裂面法计算侧向土压力较符合工程实际。但目前美国及 日本等均采用通过墙的竖向面为假想墙背计算侧向压力。因此 本条规定当不能形成第二破裂面时,可用墙下缘与墙顶内缘的 连线作为假想墙及通过墙的竖向面为假想墙背计算侧向压力。 同时侧向土压力计算应符合本规范第6章的有关规定

本条规定当不能形成第二破裂面时,可用墙下缘与墙顶内缘的 莲线作为假想墙及通过墙的竖向面为假想墙背计算侧向压力。 同时侧向土压力计算应符合本规范第6章的有关规定。 12.2.4影响扶壁式挡墙的侧向压力分布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 墙后填土、支护结构刚度、地下水、挡墙变形及施工方法等,可 简化为三角形、梯形或矩形。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并结合当地 经验确定符合实际的分布图形,这样结构内力计算才合理

12.2. 4影响扶壁式挡墙的侧向压力分布的因素很多,主要

墙后填土、支护结构刚度、地下水、挡墙变形及施工方法等,司 简化为三角形、梯形或矩形。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并结合当地 经验确定符合实际的分布图形,这样结构内力计算才合理。

12.2.5增加悬臂式挡墙结构的计算模型的规定。

是比较困难复杂的。根据扶壁式挡墙的受力特点,可将空间受力 问题简化为平面问题近似计算。这种方法能反映构件的受力情 况,同时也是偏于安全的。立板和墙板可简化为靠近底板部分 为三边固定,一边自由的板及上部以扶壁为支承的连续板:墙趾 底板可简化为固端在立板上的悬臂板进行计算:扶壁可简化为悬 臂的T形梁,立板为梁的翼,扶壁为梁的腹板。

12.2.7本条明确悬臂式挡墙和扶壁式挡墙结构构件截面设计

12.2.8扶壁式挡墙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受力较大时可能开 裂,钢筋净保护层厚度减小,受水浸蚀影响较大。为保证扶壁式

12.2.8扶壁式挡墙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受力较大时可

8扶壁式挡墙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受力较大时可能开

,钢筋净保护层厚度减小,受水浸蚀影响较大。为保证扶壁立

挡墙的耐久性,本条规定了扶壁式挡墙裂缝宽度计算的要求。 12.2.9增加悬臂式挡墙和扶壁式挡墙的抗滑、抗倾稳定性验算 的规定。

12.2.10增加有关地基承载力及变形验算的规定

12.3.1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 规定了扶壁式挡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直径和间距及混 保护层厚度的要求。

12.3.1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12.3.2本条明确悬臂式挡墙的截面形式及构造要求。

12.3.3扶壁式挡墙的尺寸应根据强度及刚度等要求计算确定, 司时还应当满足锚固、连接等构造要求。本条根据工程实践经验 总结得来。

板按板配筋,墙趾板按悬臂板配筋,扶壁按倒T形悬臂深梁 进行配筋;立板与扶壁、底板与扶壁之间根据传力要求计算设计 连接钢筋。宜根据立板、墙鐘板及扶壁的内力大小分段分级配 筋,同时立板、底板及扶壁的配筋率、钢筋的搭接和锚固等应符 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12.3.5在挡墙底部增设防滑键是提高挡墙抗滑稳定的一种有效 措施。当挡墙稳定受滑动控制时,宜在墙底下设防滑键。防滑键 应具有足够的抗剪强度,并保证键前土体足够抗力不被挤出。 12.3.6、12.3.7挡墙基础是保证挡墙安全正常工作的十分重要 的部分。实际工程中许多挡墙破坏都是地基基础设计不当引|起 的。因此设计时必须充分掌握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在安 全、可靠、经济的前提下合理选择基础形式,采取恰当的地基处 理措施。当挡墙纵向坡度较大时,为减少开挖及挡墙高度,节省 造价,在保证地基承载力的前提下可设计成台阶形。当地基为软 土层时,可采用换土层法或采用桩基础等地基处理措施。不应将 基础置于未经处理的地层上

12.3.8本条补充悬臂式挡墙和扶壁式挡墙的泄水孔设置及

12.3.8本条补充悬臂式挡墙和扶壁式挡墙的泄水孔设置及构造 要求。

12.3.9本次修订将伸缩缝间距减小,并扩天到悬臂式挡墙

钢筋混凝士结构扶壁式挡墙因温度变化引起材料变形,增加 结构的附加内力,当长度过长时可能使结构开裂。本条参照现行 有关标准规定了伸缩缝的构造要求。 扶壁式挡墙对地基不均匀变形敏感,在不同结构单元及地层 岩土性状变化时,将产生不均匀变形。为适应这种变化,宜采用 沉降缝分成独立的结构单元。有条件时伸缩缝与沉降缝宜合并 设置。 12.3.10墙后填土直接影响侧向土压力,因此宜选用重度小, 内摩擦角大的填料,不得采用物理力学性质不稳定、变异大的填 料(如黏性土、淤泥、耕土、膨胀土、盐渍土及有机质土等特殊 土)。同时,要求填料透水性强,易排水,这样可显著减小墙后 侧向土压力。

设置。 12.3.10墙后填土直接影响侧向土压力,因此宜选用重度小 内摩擦角大的填料,不得采用物理力学性质不稳定、变异大的填 料(如黏性土、淤泥、耕土、膨胀土、盐渍土及有机质土等特殊 土)。同时,要求填料透水性强,易排水,这样可显著减小墙后 侧向土压力。

12.4.1本条规定在施工时应做好地下水、地表水及施工用水的 排放工作,避免水软化地基,降低地基承载力。基坑开挖后应及 时进行封闭和基础施工。 12.4.2、12.4.3挡墙后填料应严格按设计要求就地选取,并应 情除填土中的草、树皮树根等杂物。在结构达到设计强度的 70%后进行回填。填土应分层压实,其压实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扶壁间的填土应对称进行,减小因不对称回填对挡墙的不利影 响。挡墙泄水孔的反滤层应当在填筑过程中及时施工。

13.1.1采用桩板式挡墙作为边坡支护结构时,可有效地控制边 坡变形,因而是高大填方边坡、坡顶附近有建筑物挖方边坡的较 好支挡形式。 桩板式挡墙的桩基施工工艺和桩间是否设置挡板及挡板做法 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场地条件和施工可行性等多种因素后确定。 13.1.3悬臂式桩板挡墙高度过大,支挡结构承担的岩土压力及 产生的桩顶位移均会出现较大幅度增长,不利于控制边坡安全 且悬臂桩断面过大。因此,从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角度出发,控制 桩板式挡墙的高度,一般不宜超过10m。 13.1.5桩板式挡墙桩顶位移过大时,在桩上加设预应力锚杆 (索)或非预应力锚杆可起到控制挡墙变形、降低桩身内力的作 用。边坡现状稳定性较差时,采用预应力镭拉式桩板挡墙可起到 边坡预加适固作用,提高了边坡施工期的安全度。

13.2.5在无试验值及地区经验值等数据依据时,可以通过现场踏 勘调查,根据地层种类参考表1估算滑坡体和滑床的物理力学指标 及地基系数,对于抢险项自和项目前期投资估算具有实用价值。

续表1弹性模量泊松比地基系数k剪切应力地层种类内靡擦角EoV(kN/m3)(kPa)(kPa)辉绿岩、扮岩6700~78700.282.5X106中粒花岗岩5430~650080°以上1. 8×106~1500以上粗粒正长岩、6560~70000. 252.0X106坚硬白云岩坚硬石灰岩4400~10000坚硬砂岩、4660~54301. 2× 106 ~大理岩80°0.25~0.3015002.0X106粗粒花岗岩、5430~6000花岗片麻岩较坚硬石灰岩4400~90004460~50000. 8×106~较坚硬砂岩75°~80°0.25~0.301200~14001.2×106不坚硬花岗岩5430~6000坚硬页岩2000~55000.15~0.30普通石灰岩70°~75°0.25~0.300. 4 X106 ~4400~8000700~12000.8X106普通砂岩4600~50000.25~0.30坚硬泥灰岩800~12000. 29~0.38较坚硬页岩1980~36000.25~0.300.3×106~70°500~700不坚硬石灰岩4400~60000.25~0.300.4X106不坚硬砂岩1000~27800.25~0. 30较坚硬泥灰岩700~9000.29~0.38普通页岩0.2X106~65°1900~30000.15~0.20300~5000.3×106软石灰岩4400~50000.25不坚硬泥灰岩30~5000.29~0.38硬化黏土10~3000.30~0.37软片岩500~7000.15~0.18硬煤50~3000.30~0.400.06X106~45°150~300密实黏土10~3000.30~0.370.12×106普通煤50~3000.30~0. 40胶结卵石50~100掺石土50~10013.2.7当锚固段为松散介质、较完整同种岩层或虽然是不同的岩层但岩层刚度相差不大时,桩端支承可视为自由端。当锚固段上部为土层,桩底嵌人一定深度的较完整基岩时,181

桩端可采用自由端或铰支端计算。当采用自由端时,各层的地基 系数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当采用铰支端计算时,应把计算 铰支点”选在嵌人段基岩的项面,并根据嵌人段的地层反力计 算嵌人段的深度。 当桩嵌岩段桩底附近围岩的侧向尺相比桩底基岩的。较大 时,桩端支承可视为铰支端。 13.2.8地基系数法通过假定理埋入地面以下桩与岩土体的协调变 形,确定桩埋入段截面、配筋及长度。本条给出了桩理人段地基 横向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便于桩基截面和理深的设计调整。 13.2.9地基系数k和m是根据地面处桩位移值为6mm~10mm时 得出来的,试验资料证明,桩的变形和地基抗力不成线性关系,而 是非线性的,变形愈大,地基系数愈小,所以当地面处桩的水平位 移超过10mm时,常规地基系数便不能采用,必须进行折减,折减 以后地基系数变小,得出桩的变形更大,形成恶性循环,故通常采 用增加桩截面或加大埋深来防止地面处桩水平位移过大。 13.2.10悬臂式桩板挡墙桩身内力最大部位一般位于锚固段, 旺身裂缝对桩的承载力影响小,通常情况下不必进行桩身裂缝宽 度验算。当支护结构所处环境为二b类环境及更差环境、坡顶边 纯泡坦反卡金部

桩身裂缝对桩的承载力影响小,通常情况下不必进行桩身裂缝宽 度验算。当支护结构所处环境为二b类环境及更差环境、坡顶边 坡滑塌区有重要建筑时,应验算桩身裂缝宽度。

13.3.3、13.3.4主要考虑到用于抗滑的桩桩身截面较大,多采 用人工挖孔,为方便施工,不宜设置过多的箍筋肢数。 13.3.5为使钢筋骨架有足够的刚度和便于人工作业,对纵向分 布钢筋的最小直径作了一定限制,同时结合桩基受力特点,对纵 向分布钢筋间距作了适当放松。

13.4.3土石分界处及滑动面处往往属于受力最大部位,本条规 定桩纵筋接头避开有利于保证桩身承载力的发挥,

13.4.3土石分界处及滑动面处往往属于受力最大部位,

定桩纵筋接头避开有利于保证桩身承载力的发挥。

14. 1 一般规定

14.1.1本规范的坡率法是指控制边坡高度和坡度、无需对边坡 整体进行支护而自身稳定的一种人工放坡设计方法。坡率法是: 种比较经济、施工方便的边坡治理方法,对有条件的且地质条件 不复杂的场地宜优先用坡率法。 14.1.2本条规定对地质条件复杂,破坏后果很严重的边坡工程 冶理不应单独使用坡率法,单独采用坡率法时可靠性低,因此应 与其他边坡支护方法联合使用,可采用坡率法(或边坡上段采用 坡率法)提高边坡稳定性,降低边坡下滑力后再采用锚杆挡墙等 支护结构,控制边坡的稳定,确保达到安全可靠的效果。 14.1.3对于填方边坡可在填料中增加加筋材料提高边坡的稳定 性或加大放坡的坡度以保证边坡的稳定性。

14.2.1~14.2.6采用坡率法的边坡,原则上都应进行稳定性计 算和评价,但对于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土质边坡和整 体本无外倾结构面的岩质边坡,在有成熟的地区经验时,可参照地 区经验或表14.2.1或表14.2.2确定放坡坡率。对于填土边坡由 于所用土料及密实度要求可能有很大差别,不能一概而论,应根 据实际情况按本规范第5章的有关规定通过稳定性计算确定边坡 玻率;无经验时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的有关规定确定填土边坡的坡率允许值。

14.3.1~14.3.5在坡高范围内,不同的岩土层,可采用不同的

坡率放坡。边坡坡率设计应注意边坡环境的防护整治,边坡水系 应因势利导保持畅通。考虑到边坡的永久性,坡面应采取保护措 施,防止土体流失、岩层风化及环境恶化造成边坡稳定性降低。

由于人类对环境保护与景观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保证建筑边 坡稳定与安全的基础上,逐步注重边坡工程的景观与绿化的设计 和使用要求,为便于指导边坡工程的植物绿化(美化)工程的设 计、施工等要求,这次修订新增一章“坡面防护与绿化”,以加 强岩土工程环境保护,在工程实践中应不断补充、完善相关技术 措施。

15.1.1边坡整体稳定但其岩土体易风化、剥落或有浅层崩塌、 滑落及掉块等影响边坡坡面的耐久性或正常使用,或可能威胁到 人身和财产安全及边坡环境保护要求时,应进行坡面防护

5.1.1 巡坡楚体稳定佰 工体易化、格或有伐层朋弱, 滑落及掉块等影响边坡坡面的耐久性或正常使用,或可能威胁到 人身和财产安全及边坡环境保护要求时,应进行坡面防护。 15.1.2边坡防护工程只能在稳定边坡上设置。对于边坡稳定性 不足和存在不良地质因素的坡段,应先采用治理措施保证边坡整 体安全性,再采取坡面防护措施,坡面防护措施应能保持自身 稳定。 当边坡支护结构与坡面防护措施联合使用时,可统一进行 计算。

程防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与周围环境不协调、景观效果差,在城 市建筑边坡坡面防护中应尽量使景观设计和环境保护相结合,注 意与周围自然环境和当地人文环境的融合,并结合边坡碎落台、 平台上种植攀藤植物,如爬墙虎,或者采用客土喷播等岩面植生 植物防护与绿化)措施,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

15.1.5对于位于地下水和地面水较为丰富地段的边坡,其坡

防护效果的好坏直接与水的处理密切相关,应进行边坡坡面防护

与排水措施的综合设计。

与排水措施的综合设计。

15.2.1工程防护包括喷护、锚杆挂网喷浆、浆砌片石护坡、格 构梁和护面墙等不同结构形式的工程防护。体防护用于边坡坡 面防护时,应注意与边坡渗沟或仰斜排(泄)水孔等配合使用: 防止边坡产生变形破坏。浆砌片石护坡高度较大时,应设置防滑 耳墙,保证护坡砌体稳定。 15.2.2护面墙主要是一种浆砌片石覆盖层,适用于防护易风化 或风化严重的软质岩石或较破碎岩石挖方边坡,以及坡面易受侵 独的土质边坡。护面墙除自重外,不承受其他荷重,亦不承受墙 背士压力。护面墙高度一般不超过10m,可以分级,中间设平 台,墙背可设耳墙,纵向每隔10m宜设一条伸缩缝,墙身应预 留泄水孔,基础要求稳固,顶部应封闭。墙基软弱地段,可用拱 形结构跨过。坡面开挖后形成的凹陷,应以砌石填塞平整,称之 为支补墙。 15.2.3、15.2.4对坡面较陡或易风化的坡面,可以在喷浆或喷 射混凝土前先铺设加筋材料,加筋材料可以用铁丝网或土工格 珊,由短锚杆固定在边坡坡面上,此时常称为“挂网喷浆防护” 成“挂网喷射湿凝士防护”

15.2.3、15.2.4对坡面较陡或易风化的坡面,可以在喷浆或 射混凝土前先铺设加筋材料,加筋材料可以用铁丝网或土二 珊,由短锚杆固定在边坡坡面上,此时常称为“挂网喷浆防 或“挂网喷射混凝土防护”

15.3植物防护与绿化

15.3.1植物防护形式较多,其中三维植被网以热塑树脂为原 料,采用科学配方,经挤出、拉伸、焊接、收缩等工序而制成。 其结构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一个经双面拉伸的高模量基础层 强度足以防止植被网变形,上层由具有一定弹性的、规则的、凹 凸不平的网包组成。由于网包的作用,能降低雨滴的冲蚀能量, 并通过网包阻挡坡面雨水,同时网包能很好地固定充填物(土、 营养土、草籽)不被雨水冲走,为植被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另 外,三维网固定在坡面上,直接对坡面起固筋作用。当植物生长

坡绿化的环保意义和对山地城市景观的改善尤其突出。

本部分内容主要参考了国家现行行业标准《公路路基施工技 术规范》JTGF10、《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和《铁路混 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规范》TB10210等规范,并根据建筑边坡 与公路和铁路边坡的不同之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本部分内容主要参考了国家现行行业标准《公路路基施工技 术规范》JTGF10、《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和《铁路混 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规范》TB10210等规范,并根据建筑边坡 与公路和铁路边坡的不同之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由于边坡的稳定与安全和水的关系密切,为加强与指导边坡 工程排水设计,本次修订在原规范的“3.5排水措施”基础上, 新增一章“边坡工程排水”以加强边坡工程排水措施,并应在工 程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相关技术措施。

16.1.1~16.1.5边坡坡面、地表的排水和地下排水与防渗措施 宜统一考虑,使之形成相辅相成的排水、防渗体系。为了确保实 践中排水措施的有效性,坡面排水设施需采取措施防止渗漏 边坡排水中的部分内容(如渗沟、跌水、急流槽等),在建 筑室内外排水专业设计中不会涉及,都是交由边坡工程师自己来 设计,但在以往的边坡工程设计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因此,在 此次规范修订中予以补充。

16.2.1坡面、地表的排水设施应结合地形和天然水系进行布 设,并作好进出口的位置选择和处理,防止出现堵塞、溢流、渗 漏、淤积、冲刷等现象。地表排水沟(管)排放的水流不得直接 排人饮用水水源、养殖池等水源。 16.2.2排水设施的儿何尺寸应根据集水面积、降雨强度、历 时、分区汇水面积、坡面径流量、坡体内渗出的水量等因素进行 计算确定,并作好整体规划和布置。关于坡面排水设施几何尺寸 确定,本规范未作详细规定,可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 计规范》GB50014等有关规定进行设计计算。

用是拦截来自边坡或山坡上方的地面水、保护边坡不受冲刷。截 水沟的横断面尺寸需经流量计算确定(详见《公路排水设计规 范》JTG/TD33)。为防止边坡的破坏,截水沟设置的位置和道 数是十分重要的,应经过详细水文、地质、地形等调查后确定截 水沟的位置。截水沟应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出水口应引伸到边 坡范围以外,出口处设置消能设施,确保边坡的稳定性。 跌水和急流槽主要用于陡坡地段的坡面排水或者用在截、排 水沟出水口处的坡面坡度大于10%、水头高差大于1m的地段, 达到水流的消能和减缓流速的目的。跌水和急流槽的设计可参考 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的有关规定 执行。

16.3.1设计刷应收集既有的工程地下排水设施、边坡地质和水 文地质等有关资料,应查明水文地质参数,作出地下水对边坡影 向的评价,为地下排水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16.3.2仰斜式排水孔是排泄挖方边坡上地下水的有效措施,当 坡面上有集中地下水时,采用仰斜式排水孔排泄,且成群布置 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当坡面上无集中地下水,但土质潮湿、含水 量高,如高液限土、红黏土、膨胀土边坡,设置渗沟能有效排泄 坡体中地下水,提高土体强度,增强边坡稳定性。在滑坡治理工 程中也经常采用支撑渗沟与抗滑支挡结构联合治理滑坡。 16.3.3渗沟根据使用部位、结构形式,可将渗沟分为填石渗 沟、管式渗沟、边坡渗沟、无砂混凝土渗沟。 填石渗沟也称为盲沟,一般适用于地下水流量不大、渗沟不 长的地段。填石渗沟较易淤塞。管式渗沟一般适用于地下水流量 较、引水较长的地段。条件充许时,应优先采用管式渗沟。随 着我国建筑材料工业的发展,渗沟透水管和反滤层材料也有多种 新材料可供选择。 边坡渗沟则主要用于疏士潮凝的土质边坡坡体和引排边坡上

局部出露的上层滞水或泉水,坡面采用干砌片石覆盖,以确保边 坡干燥、稳定。 用手渗沟的反滤土工布及防渗土工布(文称复合土工膜), 设计时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使用部位等可按现行国家标 GB/T17638~GB/T17642选用。防渗土工布也可采用喷涂热沥 青的士工布。 无砂混凝土既可作为反滤层,也可作为渗沟,是近儿年在交 通行业地下排水设施中应用的新型排水设施,用无砂混凝土作为 透水的井壁和沟壁以替代施工较复杂的反滤层和渗水孔设备,并 可承受适当的荷载,其有透水性和过滤性好、施工简便、省料等 无点,值得推厂应用。预制无砂混凝土板块作为反滤层,用在卵 砾石、粗中砂含水层中效果良好;如用于细颗粒土地层,应在无 砂混凝土板块外侧铺设土工织物作反滤层,用以防止细颗粒土堵 塞无砂混凝土块的孔。 一般情况下,渗沟每隔30m或在平面转弯、纵坡变坡点等 处,宜设置检查、疏通并。检查井直径不宜小于1m,并内应设 检查梯,并口应设井盖,当深度大于20m时,应增设护栏等安 全设备。 填石渗沟最小纵坡不宜小于1.00%;无砂混凝土渗沟、管 式渗沟最小纵坡不宜小于0.50%。渗沟出口段宜加大纵坡,出 口处宜设置栅板或端墙,出水口应高出坡面排水沟槽常水位 200mm以上。 16.3.4仰斜式排水孔是采用小直径的排水管在边坡体内排除深 层地下水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可以快速疏干地下水,提高岩土体 抗剪强度,防止边坡失稳,并减少对岩(土)体的开挖,加快工 程进度和降低造价,因而在国内外边坡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在广东、福建、四川等省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最长 水孔已达50m。 仰斜式排水孔钻孔直径一般为75mm~150mm,仰角不应小 于6°,长度应伸至地下水富集或潜在滑动面。孔内透水管直径

一般为50mm~100mm。透水管应外包1层~2层渗水土工布, 防止泥土将渗水孔堵塞,管体四周宜用透水土工布作反滤层。

本节内容主要参考了现行行业标准《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 范》JTGF10、《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和《铁路混凝 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规范》1B10210等的有关规定,并根据建筑 边坡与公路及铁路边坡的不同之处进行了相应的补充完善、修改 和删减。

17. 1 二般规定

17.1.1本规范根据滑坡的诱发因素、滑体及滑动特征将滑坡分 为工程滑坡和自然滑坡(含工程古滑坡)两大类,以此作为滑坡 设计及计算的分类依据。对工程滑坡,规范推荐采用与边坡工程 类同的设计计算方法及有关参数和安全度;对自然滑坡,则采用 本章规定的与传统方法基本一致的方法。 滑坡根据运动方式、成因、稳定程度及规模等因素,还可分 为推力式滑坡、牵引式滑坡、活滑坡、死滑坡和大中小型等 滑坡。

为工程滑坡和自然滑坡(含工程古滑坡)两大类,以此作为滑坡 设计及计算的分类依据。对工程滑坡,规范推荐采用与边坡工程 类同的设计计算方法及有关参数和安全度;对自然滑坡,则采用 本章规定的与传统方法基本一致的方法。 滑坡根据运动方式、成因、稳定程度及规模等因素,还可分 为推力式滑坡、牵引式滑坡、活滑坡、死滑坡和大中小型等 滑坡。 17.1.2对于潜在滑坡,其滑动面尚未全面贯通,岩土力学性能 要优于滑坡产生后滑动面贯通的情况,因此事先对滑坡采取较简 易的预防措施所费人力、物力要比滑坡产生后再设法整治的费用 少得多,且可避免滑坡危害,这就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 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讲,无水不滑坡。因此治水是改善滑体土的物 理力学性质的重要途径,是滑坡治本思想的体现,滑坡的防治 定要采取“坡水两治”的办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7.1.3当滑坡体上有建(构)筑物,滑坡治理除必需保证滑体 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功能外,还应避免因支护结构的变形或滑坡 体的再压缩变形等造成危及重要建(构)筑物正常使用功能状况 发生,并应从设计方案上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17.1.5本节将滑坡从发生到消亡分成五个阶段,各阶段滑带土 的剪应力逐渐变化,抗剪强度从峰值逐渐变化到残余值,滑坡变 形特征逐渐加剧,其稳定系数发生变化。通过现场调查,分析滑 坡变形特征,可以明确滑坡所处阶段,对于滑带土抗剪强度的取

7.1.3当滑坡体上有建(构)筑物,滑坡治理除必需保证滑位 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功能外,还应避免因支护结构的变形或滑坊 本的再压缩变形等造成危及重要建(构)筑物正常使用功能状沙 发生,并应从设计方案上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17.1.5本节将滑坡从发生到消亡分成五个阶段,各阶段滑带

剪应力逐渐变化,抗剪强度从峰值逐渐变化到残余值,滑坡变 彩特征逐渐加剧,其稳定系数发生变化。通过现场调查,分析清 皮变形特征,可以明确滑坡所处阶段,对于滑带土抗剪强度的取

值、滑坡治理安全系数的取值、滑坡治理措施的选取,都有重要 的意义。对于无主滑段、牵引段和抗滑段之分的滑坡,比如滑面 为直线型的滑坡,一般发育迅速,其各阶段转化快,难以划分发 育阶段,应根据各类滑坡的特性和变形状况区别对待。

17. 2工程滑坡防治

17.2.1产生滑坡涉及的因素很多,应针对性地选择一种或多种 有效措施,制定合理的方案。本条提出的一些治理措施是经过工 程检验、得到广大工程技术人员认可的成功经验的总结。 1排水:滑坡有“无水不滑”的特点,根据滑坡的地形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暴雨、洪水和防治方案等条件,采取有效 的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措施,是滑坡治理的首选有力措施之一; 2支挡:支挡结构是治理滑坡的常用措施,设计时结合滑 玻的特性,按表3.1.4优化选择; 3减载:刷方减载应在滑坡的主滑段实施,并应采取措施 防止地面水浸人坡体内。严禁在滑坡的抗滑段减载和减载诱发次 生地质灾害; 4反压:当反压土体抗剪强度低或反压土体厚度受控制时 可以采用加筋土反压提高反压效果:应加强反压区地下水引排 严禁因反压堵塞地下水排泄通道,严禁在工程地质条件不明确或 稳定性差的区域回填反压,应确保反压区地基的稳定性; 5改良滑带:对滑带注浆条件和注浆效果较好的滑坡,可 采用注浆法改善滑坡带的力学特性,注浆法宜与其他抗滑措施联 合使用,改良范围应以因改良滑带后可能出现的新的滑移面最小 稳定系数满足安全要求为准。严禁因注浆堵塞地下水排泄通道。

17.2.2滑坡支挡设计是一种结构设计,应遵循的规定很多,本

滑坡推力分布图形受滑体岩土性状、滑坡类型、支护结构刚 度等因素影响较大,规范难以给出各类滑坡的分布图形。从工程 实测统计分析来看有以下特点,当滑体为较完整的块石、碎石类

土时呈三角形分布,当滑体为黏土时呈矩形分布,当为介于两者 间的滑体时呈梯形分布。设计者应根据工程情况和地区经验等因 素,确定较合理的分布图形。

17.2.3 本条说明见第 5 章相关规定。

17.3.1滑坡是一种复杂的地质现象,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它的 认识有局限性、时效性。因此根据施工现场的反馈信息采用动态 设计和信息法施工是非常必要的:条文中提出的几点要求,也是 工程经验教训的总结

18.1.1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稳定性差的边坡工程,其安全施工 是建筑边坡工程成功的重要环节,也是边坡工程事故的多发阶 没。施工方案应结合边坡的具体工程条件及设计基本原则,采取 合理可行、行之有效的综合措施,在确保工程施工安全、质量可 靠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 18.1.2对土石方开挖后不稳定的边坡无序大升挖、大爆破造成 事故的工程实例太多。,采用自上而下、分阶施工、跳槽开挖 及时支护”的逆作法或半逆作法施工是边坡施工成功经验的总

18.1.2对土石方开挖后不稳定的边坡无序大开挖、大

事故的工程实例太多。.采用“自上而下、分阶施工、跳槽开挖、 及时支护”的逆作法或半逆作法施工是边坡施工成功经验的总 结,应根据边坡的稳定条件选择先 的开挖施工方案,

18. 2施工组织设计

18.2.1边坡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贯彻实施设计意图、执行规 范、规程,确保.工程进度、工期、工程质量,指导施工活动的主 要技术文件,施工单位应认真编制,严格审查,实行多方会审 制度。

18.3.1、18.3.2信息法施工是将动态设计、施工、监测及信息 反馈融为一体的现代化施工法。信息法施工是动态设计法的延 申,也是动态设计法的需要,是一种客观、求实的施工工作方 法。地质情况复杂、稳定性差的边坡工程,施七期的稳定安全控 制更为重要和困难。建立监测网和信息反馈可达到控制施工安 全,完善设计,是边坡工程经验总结和发展起来的先进施工方

18.4.1边坡工程施工中常因爆破施工控制不当对边坡及邻近建 (构)筑物产生震害,因此本条作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规定爆破施工时应采取严密的爆破施工方案及控制爆破等有效撒 施,爆破方案应经设计、监理和相关单位审查后执行,并应采取 避免产生震害的工程措施。 18.4.3周边建筑物密集或建(构)筑物对爆破震动敏感时,爆 破前应对周边建(构)筑物原有变形、损伤、裂缝及安全状况等 情况采用拍照、录像等方法作好详细查记录,有条件时应请有 鉴定资质的单位作好事前鉴定,避免不必要的工程或法律纠纷, 并设置相应的震动监测点和变形观测点加强震动和建(构)筑物 变形的监测

19’边坡工程监测、质量检验及验收

19.1.1坡顶有重要建(构)筑物的一级边坡工程风险较高,破 环后果重,因此规定坡顶有重要建(构)筑物的一级边坡工程 施工时应进行监测,并明确了必须监测的项目,其他监测项目应 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施工的技术特点、难点和边坡环境,由设计单 位确定。监测工作可为评估边坡工程安全状态、预防灾害的发 生、避免产生不良社会影响以及为动态设计和信息法施工提供实 则数据,故本条作为强制性条文应严格执行。 19.1.2该条给出了边坡工程监测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方法。为确 保边坡工程监测工作顺利、有效和可靠地进行,应编制边坡工程 监测方案,本条给出了边坡工程监测方案编制的基本要求。 19.1.3边坡工程监测项目的确定可根据其地质环境、安全等 级、边坡类型、支护结构类型和变形控制等条件,经综合分析后 确定,当无相关地区经验时可按表19.1.3确定监测项目。 19.1.4为做好边坡工程监测工作,本条给出了边坡工程监测工 作的最低要求。 19.1.5本条给出了地表位移监测的方法和监测精度的基本要 求;无论采用何种检测手段,确保蓝测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是 选择监测方法的前提条件。 19.1.6本条明确规定应采取有效措施监测地表裂缝、位错的出 现和变化,同时监测设备应满足监测精度要求。 19.1.7边坡工程及支护结构变形值的大小与边坡高度、地质条 牛、水文条件、支护类型、坡顶荷载等多种因素有关,变形计算 夏杂且不成熟,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均未提出较成熟的计算理论 因此,目前较准确地提出边坡丁程变形预警值也是困难的,特别

.1.5本条给出了地表位移监测的方法和监测精度的基本要 ;无论采用荷种检测手段,确保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是 择监测方法的前提条件,

件、水文条件、支护类型、坡顶荷载等多种因素有关,变形计算 复杂且不成熟,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均未提出较成熟的计算理论 因此,目前较准确地提出边坡工程变形预警值也是困难的,特别

是对岩体或岩土体边坡工程变形控制标准更难提出统一的判定标 准,工程实践中只能根据地区经验,采取工程类比的方法确定。 本条给出了边坡工程施工过程中及监测期间应报警和采取相应的 应急措施的儿种情况,报警值的确定考虑了边坡类型、安全等级 及被保护对象对变形的敏感程度等因素,变形控制比单纯的地基 不均匀沉降要严

19.1.8对地质条件特别复杂的、采用新技术治理的一级边坡工

程,由于缺少相关的实践经验和试验验证,为确保边坡工程安全 和发展边坡工程监测理论及技术应建立有效的、可靠的监测系统 获取该类边坡工程长期监测数据。

DB11/T 656-2019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导则19.2.1本条给出了边坡支护结构的原材料质量检验的 内容。

内容。 19.2.2本条给出了锚杆质量的检验方法。 19.2.3为确保灌注桩桩身质量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应进行相 应的检测工作,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采取有效、可靠的检验方 法,真实反映灌注桩桩身质量;特别强调在特定条件下应采用声 波透射法检验桩身完整性,对灌注桩桩身质量存在疑问时,可采 用钻芯法进行复检。 19.2.4~19.2.6给出了混凝土支护结构现场复检、喷射混凝土护 壁厚度和强度的检验方法;从对已有边坡工程检测报告的调查发现,

19.2.3为确保灌注桩桩身质量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应进行相 应的检测工作,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采取有效、可靠的检验方 法,真实反映灌注桩桩身质量;特别强调在特定条件下应采用声 波透射法检验桩身完整性,对灌注桩桩身质量存在疑问时,可采 用钻芯法进行复检。

19.2.4~19.2.6给出了混凝土支护结构现场复检、喷射混准

壁厚度和强度的检验方法;从对已有边坡工程检测报告的调查发现 验测报告形式繁多,表达内容、方式各不相同,报告水平参差不 现象十分严重,为此统一规定了边坡工程检测报告的基本要求。

19.3.1本条规定了边坡工程验收前应获取的基本资料。 19.3.2边坡工程属构筑物,工程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 的有关规定。

19.3.2边坡工程属构筑物,工程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 的有关规定。

DB33T2440.1-2022木本观赏花卉培育技术规程 第1部分:高杆山茶花培育技术规程.pdf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的有关规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