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T 132-2009 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月25日至2006年1月15日对保定市某采暖系统有关热力人口 的供水温度亦进行了连续监测,检测得到的供水温度为(60~ 34)℃,变化幅度为26℃。尽管蓝测的采暖系统的数量有限,但 落叶知秋,由此可以推知我国其他采暖锅炉的天致运行情况。为 了兼顾采暖锅炉和热泵系统的运行实际,所以,本标准作出了检 测期间热源供水温度的逐时值不应低于35℃的规定。
13.1.4本条为新增条文。
采暖系统室外管网供水温降一直是业界关心的课题。由于缺 必要的科学研究,尚提不出关于室外管网供水温降的合格指 示。但为了通过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积累有关数据,所以, 本标准特别列出了本条
3.1.5本条为对原标准第4.9.4条的修改。
GB/T 41770-2022 基于背光成像技术的液体燃料喷射特性测试方法13.2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
13.2.1本条为对原标准第5.2.8条的修改。
14.1.1本条为新增条文。
采暖锅炉运行效率的检测持续时间规定为不应少于24h,主 要是考虑可操作性问题。如果规定检测持续时间过长,则完成一 个项目的检测所费时间太多,执行起来困难,特别是对于燃煤锅 炉,需要燃煤称重,需要投入的人力太多,所以,本标准作了如 是规定。
14.1.2本条为新增条文。
14.1.3本条为新增条文。
因为采暖锅炉房的给煤系统随锅炉房的规模大小而异,且在 个采暖期煤场的进煤批数往往不止次,所以在本条的规定 中,仅规定“耗煤量应按批计量”,而对采用的计量方式和计量
仪表的种类并未作具体规定。“按批”的意思是要求每批煤的燃 用量应分开计量和统计,不能混计在一起。这样规定是为了更准 确地计算燃用煤的热值。耗煤量计量的总不确定度必须满足本标 谁附录A的要求。燃油和燃气锅炉的耗油量和耗气量可以通过 专用的计量仪表进行计量,仪表的不确定度必须满足本标准附录 A的要求,
14.1.4本条为新增条文。
为了防止在检测期间,当每批煤煤质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时而 可能导致的粗大误差,所以本标准规定煤样应用基低位发热值的 化验批数应与采暖锅炉房进煤批次相一致。燃油和燃气的低位发 热值也应根据需要进行取样化验,以保证取得准确的数据,
14.2.1本条为新增条文。
14.2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
荷率天于60%时,其锅炉的日平均运行效率能送到51.7%~~ 55.5%,而且发现在满足日平均负荷率大于60%的条件下,锅 炉的日运行时数越长锅炉日平均效率越高,当锅炉24h连续运行 时,其日平均运行效率可达73.6%。20多年后的今天,无论是 采暖锅炉的运行管理水平还是锅炉的制造技术均取得了进步,从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部分)》JGJ26的修订演变 过程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点。在1986年8月1日前,锅炉最低 采暖期平均运行效率设计值规定为55%,1986年8月1日~ 1996年6月30日规定为60%,1996年7月1日~2009年规定 为68%。从1986~2009的20余年间,我国标准对锅炉最低采 暖期平均运行效率设计值的规定提高了13%,由55%提高到 68%。平均运行效率的提高也标志着采暖初寒期、末寒期内运行 效率的提高。根据1983~1984年的测试结果和我国节能设计标 准的要求,本标规定容量为4.2MW耳燃烧IⅡI等烟煤的锅炉 采暖期间锅炉最低日平均运行效率不应小于66%,而日前国内 企业生产的锅炉的最低设计效率如表2所示。在该表中,容量为 4.2MW且燃烧Ⅱ等烟煤的锅炉的最低设计效率为74%,将 0.89(66/74)这一比率推而广之便得到不同容量的燃煤锅炉 的最低日平均运行效率如本标准第14.2.1条表14.2.1所示。对 于燃油燃气锅炉,由于其负荷调节能力较强,在负荷率30%以 上时,锅炉效率可接近额定效率,所以,本标取燃油燃气锅炉 最低设计效率的90%作为其最低日平均运行效率的限定值。
表2锅炉最低设计效率(%)
14.2.2本条为新增条文。
14.2.2本条为新增条文。
锅炉运行效率对建筑能耗的影响至关重要,而且,20余年 建筑节能工作的实践表明:来暖系统运行管理是薄弱环节之一, 为了尽快提高采暖锅炉的运行管理水平,本标准规定当检测结果 不满足本标准第14.2.1条规定时,即判为不合格。
15.1.1本条为新增条文
1这个规定的外延即采暖热源的铭牌参数应能满足设计要 求,循环水泵要具备原设计所要求的流量和扬程。由于水泵出力 仅仅满足部分供热负荷的条件时,按照本标准的规定计算所得到 的耗电输热比仍然有合格的可能,所以,为了杜绝此类情况的发 生,本标准要求检测前对水泵的铭牌参数进行校核。 2从理论上讲,在采暖系统供热负荷率为100%时进行耗 电输热比的检测最能体现采暖系统在设计工况下的性能,但如果 那样的话,检测标准因可操作性差将会失去存在的意义。但如果 检测时负荷率太低,文会给系统的正常运行带来一定的调节上的 影响。那么,检测时采暖系统的供热负荷率应为多少较合适呢? 通过分析我国三北地区14个代表城市的气象资料可知,在采暖 期室外空气温度为5C时,我国严寒和寒冷地区采暖系统的供热 负荷率就达到了30%~60%,复热冬冷地区入冬时采暖系统的 供热负荷率均能达到50%或更高,也就是说如果按照50%的规 定值执行的话,有的地区刚一人冬使可以实施检测,例如北京, 甘孜、济南、西安、徐州等。对于最寒冷的地区,例如伊春地 区,采暖起始负荷率虽然仅30%,但其全采暖期的平均负荷率 为64.8%,至少有100天的时间是可以实施本项自的检测的。 另一方面,当热源的供热负荷率达到50%时,系统的流量调节 量和温差调整量均偏离设计值不大,所以,选定50%的负荷率 作为耗电输热比检测的条件之一。 3本标对四种循环水泵的配备形式进行了规定。在采暖 系统循环水泵的配备上,一般有本标准列举的四种方式,即变频
制、多泵并联制、大小泵制和一用一备制。变频制水泵通过调节 水泵电机的输人频率来跟踪系统阻力的变化,为采暖供热系统提 供恒定的资用压头。这种系统由于采用了变频技术,使得耗电输 热比较低。多泵并联制系统根据室外气温的变化,依次增加或减 少水泵的台数,例如,严寒期启动两台泵,初寒期和末寒期启动 一台泵,这样可以实现阶段量调节,再结合质调节便可以适应全 采暖期负荷的变化。但这种运行方式下,当并联的水泵台数超过 三台时,并联的效率降低显著。大小泵制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 式,严寒期使用天泵,初寒和末寒期使用小泵,小泵的流量为大 泵的75%左右,扬程为大泵的60%左右,轴功率为大泵的45% 左右。这种方式将负荷调节和设备的安全备用合二为一考虑,不 失为一一种智慧之举。一用一备制系统节能效果最差,但仍然有不 少的系统在使用之中,因为它的安全余量大。但不管对何种系 统,本标准建议水泵能在设计运行状态下进行检测,这样,系统 的耗电输热比最大,也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鉴别系统的 优劣。
15.1.2本条为新增条文。
因为24小时属于一个完整的时间周期,所以,规定不应少 于24小时。 15.1.4本条为新增条文。
15.1.4本条为新增条文。
在本条中,需要注意的是Q,它是采暖热源的设计日供热 ,它等于建筑物的设计日热负荷和室外管网的设计日热损失之 ,而不是指热源的额定出力。
15.2.1本条为新增条文。
15.2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
采暖系统的耗电输热比在1986年8月1日我国颁布实施的 第一部采暖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便已提及,当时是采用水力 输送系数的术语,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实际执行情况并 不理想。在本标准的第11章“室外管网水力平衡度”的条文说
B.0.2本条为对原标准第4.1.2条的修改。
C.1.1 本条为新增条文。
在采用软件计算之前,要准备大量的有关数据,其中受检建 筑物外围护结构的尺寸便是不可或缺的数据,一一般来说建筑竣工 图能提供全部数据,所以,本标准作了如是规定。
C.1.2 本条为新增条文。
一般情况下,要求对外墙和屋面主体部位的传热系数先进行 检测,而后代人软件计算,但有时现场不具备传热系数的检测条 件,例如对于未千透的墙体和屋面就很难实施检测,在诸如此类 情况下,本标准规定可以根据实际做法经计算确定传热系数。这 里的“实际做法”可能和设计图纸不相同,因为这种情况在我国 时有发生。外门和外窗在安装之前,一般要经过抽样复检,所 以,应该以复检的结果为依据。其他参数如地面的传热系数、节 点的传热系数、外窗的遮阳系数等均应以实际为准。
C.1.3本条为新增条文。
本条对实际建筑的建模条件进行了规定。居住建筑中地下室 一般是作为辅助用房来设计的,即使有的地方将地下室改作旅 馆、办公使用,但因不属于居住建筑的主流,所以,在计算时对 地下室不用考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临街的居住建筑首 层按店铺设计使用的比比皆是,为了统一起见,本标准规定对于 首层的店铺一律按居住建筑对待。
C.1.4本条为新增条文。
为了统一室内计算条件,本条作了如是规定。由于建筑物内 部得热很难得出一个准确的数据,所以,这里取内部得热为零。 因为本标准仅关心建筑物的年采暖耗热量指标的相对值,而并不
关心建筑物年采暖耗热量绝对值的大小,所以,内部得热取零不 会影响评判结果。
C.1.5本条为新增条文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全国各有关单位正在编制全国建筑 能耗模拟用气象数据库的国家标准。与此同时,国家气象局信息 中心和清华大学已经联合编制了一套供建筑能耗分析计算用的全 年的逐时气象数据,共涉及270个城市,现已出版发行。这就是 说各地开展建筑能耗模拟计算所必需的逐时气象数据已经具备。 但为了统一起见,本标准要求采用国家现行标准规定的当地典型 气象年的逐时数据,对于暂无逐时气象数据的地区可以采用邻近 地区的数据进行计算
C.1.6 本条为新增条文。
C.1.8本条为新增条文
C.2.1本条为新增条文
C.2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
原标准主张通过检测各个热力人口的供热量来折算标准规定 伏态下的耗热量指标,以此结果来评判该居住建筑的采暖耗热量 是否满足设计标准的要求。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结果 和设计标准很难吻合:其次,在采暖系统供热计量尚未在全国实
施的情况下,采用实测耗热量法做起来难度大,可操作性差。 设计标准中规定的计算条件是一种假定条件,在现实生活中 未必能碰上。检测过程中,不能保证室内散热量正好是3.8W/m, 也很难测准某时的室内散热量的准确值,况,测量室内散热量 也没有太天的实际意义:同时,也很难测准室内的通风换气次 数。由于建筑物的采暖耗热量不仅受太阳辐射强度、天空云量、 室外风速、风向、室外空气温度的影响,而且还受室内内部散热 量和居住者生活习惯的影响。由子室内外设计条件往往和检测时 实际条件相去甚远,所以,给检测数据的折算和修正带来巨大的 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对矛盾,最好的办法是当工程竣工图和施工图 出现差异时,如同设计人员一样采用软件进行验算。只要通过软 件计算,证明业已竣工的居住建筑物与其参照建筑相比,其年采 暖耗热量不大于参照建筑即可
D. 1. 1~D. 1,3 为新增条文,
附录D年空调耗冷量指标
该3条的说明请参见本标准附录C第C.1.1条~~第C.1.3 条的条文说明。
D.1.4本条为新增条文。
为了统一室内计算条件,本条作了如是规定。首先,很难得 出一个准确的建筑物内部得热值;其次,因为本标准仅关心建筑 物的年空调耗冷量指标的相对值,并不关心建筑物年空调耗冷量 指标绝对值的大小,所以,内部得热取零不会影响评判结果。为 简化起见,取内部得热为零。
D.1.5本条为新增条文
对各地年空调耗冷量指标计算的起正日期,我国尚无标准规 定,也无需标准规定。因为何时投入空调系统的运行完全取决于 室外气候状况、业主的经济水平和对室内环境的适应能力,所 以,本标准未进行具体规定,而只要求符合当地空调季节惯例 即可。
本条说明参见本标准附录C第C.1.8条的条文说明。
D.2. 1 本条为新增条文。
D.2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
D.2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
对于居住建筑物年空调耗冷量指标,本标准主张通过验算来 进行对比,而不主张采用实测居住建筑物耗冷量的方法。原因很 简单。实测耗冷量的方法既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得到 的数据受检测时气象条件的影响较大,可比性较差。本标准采 用年空调耗冷量指标而没有采用年空调耗电量指标,主要是因为 年耗冷量是空调期间内建筑物逐时冷负荷的累计值,所以,该指 标仅反映建筑物热工性能的优劣,而不考虑空调系统的性能系数 和使用者的使用习惯。事实上,对于一定的居住建筑物,在某种 特定的室内外条件下,它的年耗冷量是一个常数。而居住建筑物 的年空调耗电量指标却是随运行方式的不同而变化的,由于有人 的因素在其中,所以,使得得出的数据不具备可比性。本标准只 关心受检验建筑物的年空调耗冷量指标与参照建筑物的对比关 系,而不关心其年空调耗冷量指标绝对值的大小。一栋建筑物通 过节能检测,仅表明房屋开发商提供给用户的房屋产品满足我国 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但并不能说明该建筑物在便用过程中一定 节能,因为,用户如何使用建筑物以及附属的空调系统,与最终 是否节能关系密切。因为本标准关心的对象是房屋开发商交付的 房屋产品本身的节性能,而不是使用中所发生的实际能耗大 小,所以,本标准作了如是规定
F.1.1本条为新增条文
附录F室外气象参数检测方法
在实施建筑物围护结构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建筑物围护 构热工缺陷、建筑物围护结构隔热性能的检测时,均涉及室外 象参数的检测。检测项目不同时,需要检测的室外参数的检测 止时间均有所不同,所以,本标准作了如是规定。
E.1.2本条为新增条文。
F.1.3本条为新增条文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气象参数差异较大,极端最高温度 和极端最低温度变化的幅度比较大(详见表3)。仪表的测量 范围与测试不确定度及仪表价格有很大关系。在全国范围内仅 规定一个气象参数范围,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仪表的价格会较 高,因此本标准仅要求检测仪表满足测量当地的气象条件 即可。
国典型地区极端最高(低)温度一览
F.2.1本条为新增条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智能型的检测仪得到了快速的发 展,在国外,自动检测技术已用于空气温度、湿度、风速、太阳 辐射照度、CO2气体浓度等参数的检测中,在国内,中国建筑科 学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也在生产功能类似的产 品,而且体积越来越小,一个单点的温度自动检测仪的体积仅如 火柴盒天小。对室外空气温度的测量,由于受到测试温度范围和 侧试现场条件的限制,以前采用温度自动检测仪的不多,过去经 常采用的方法是采用温度传感器,如铂电阻、铜电阻、热敏电阻 和热电偶和相应的二次仪表进行组合工作。该类二次仪表具有自 动采集和存储数据的功能,并可以和计算机接口。但新型温度自 动检测仪的问世,基本解决了以往的困难。
F.2.2本条为新增条文。
百叶箱是安装温、湿度传感器用的防护装置,它的内外表面 应为白色。百叶箱的作用是防止太阳辐射对传感器的直接辐射和 地面对传感器的反射辐射,保护仪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 响,并使传感器有适当的通风,能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湿
度的变化。百叶箱应水平固定在一个特制的支架上。支架应率适 地固定在地面或埋人地下,顶端约高出地面1250mm;百叶箱要 保持洁白,木质百叶箱视具体情况每一至三年重新油漆一次;内 外箱壁每月至少定期擦洗一次。
F.3,1本条为新增条文,
气象部门测量风速的仪器主要有E型电接风尚风速计、 EN型系列测风数据处理仪、海岛自动测风站、轻便风向风速 表、单翼风问传感器和风杯风速传感器等。20世纪60年代后期 起,EL型电接风向风速计一直被国家气象局指定为气象台站使 用的测风仪器;自1991年起,EN型系列测风数据处理仪被国 家气象局正式规定列为气象仪器。 杯形叶轮风速仪的叶轮结构牢固,机械强度大,测量范围为 (1~20)m/s,叶轮风速仪测量的准确性和操作者的熟练程度有很 大关系。使用前应检查风速仪的指针是否在零位,开关是否灵活 可靠。测定时,必须使气流方向垂直手叶轮的平面,当气流推动 计轮转动(20~30)s后再启动开关开始测量,测定完毕后应将 指针回零,读得风速值后还应在仪器所附的校正曲线上查得实际 风速值。
F.3.2本条为新增条文。
本条对风速测点的位置进行了规定。由于检测作业点常常不 在距地面(1500~2000)mm的范围内,而室外风速随高度的变 化文不容忽视,所以,本标准提供了风速随高度变化的修正公 式。本修正公式适合于高度在100m以下的应用场合,拟合公式 R2为0.9813。
F.3.3本条为新增条文。
建筑热工现场检测中所涉及的室外气流速度不天,所以常采 用热电风速仪。热电风速仪由测头和指示仪表组成,操作简便 灵敏度高,反应速度快。测速范围有(0.05~5)m/s、(0.05~
10)m/s、(0.05~20)m/s、(0.05~30)m/s等儿种。正常使用条 件的环境温度为(一10~40)℃,相对湿度小于85%。检测时, 应将标记红色小点一面迎向气流,因为测头在风洞中标定时即为 该位置。
F.4.1本条为新增条文。
本条规定水平面太阳辐射照度检测场地选择的原则,要避 周围障碍物的影响,和周围吸收、反射能力强的材料和物体的 向。对于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夏季太阳会出现在北面,因此 试时,应同时注意避免北面障碍物的影响
F.4.4本条为新增条文。
本条规定天空辐射表的使用注意事项,避免误操作引起检测 误差。
附录G外窗窗口气密性能检测操作程序
G.0.1 本条为新增条文。
本条主要是强调受检外窗的观感质量要满足使用要求。如果 发现受检外窗的外观存在明显的缺陷,诸如关闭不严、存在明显 的缝隙、密封条缺失等,则应该停止检测工作或另选其他的 外窗。
G.0.2本条为新增条文。
莲续开启和关闭受检外窗5次的提法是参照《建筑外门窗气 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一2008提 出来的,宣在检测该受检外窗是否能正常的工作。
G.0.3本条为新增条文。
本标准规定了两种安装气密性能检测装置的方法,一种是外 窗安装法,另种是房门安装法。实际上第二种方法是将整个房 间当作一个静压箱来处理,是第一种安装方法的拓展,所以说两 种方法的原理都是一样的。现场检测中究竟采用何种安装方法 则要因现场制宜。当房间内除受检外窗外还有其他开口部位时 必须先对其他的开口部位进行封堵,并且对这些封堵的质量进行 自测之后,才能决定是否采用房门安装方法。实践表明,这种方 法常常会造成较大的附加空气渗透量。当然,处理得好,也是可 以应用的。从安装方法上,它是一个补充。
CECS581-2019-T 建筑接缝密封胶应用技术规程G.0.4本条为新增条文
本条主要是对密闭腔(室)的周边密封质量进行带压检查, 以期将明显的透风问题解决在正式检测之前,所以,规定内外压 差达到150Pa。150Pa这个数据是根据近年来全国各检测部门实 际检测中的惯例而确定的。10min钟的稳定时间是本标准编制组 根据2006年7月和8月组织的外窗整体气密性能检测实践中总 结出来的,因为倘若时间过短,便不可能完成整个粘接处的检查 工作,所以,规定检漏时间至少要10min。
G.0.5本条为新增条文。
对检测装置的附加渗透量进行标定时,密封质量检查的方 和本附录G.0.4条的规定相同。由于涉及附加渗透量的标 所以,密封的质量要求更高。
G.0.6本条为新增条文。
本条对检测时减压程序和稳定时间进行了规定,自的是通过 数据回归求得压差为10Pa时检测装置本身的附加空气渗透量。 这个附加空气渗透量将要和同一受检外窗揭去室外侧密封带后的 外窗整体空气渗透量进行比较,所以DB1310/T 258-2021 智能多通道电磁式明渠流量测量系统技术规范.pdf,附加空气渗透量的检测至 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