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CS 598-2019-T 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房屋技术规程.pdf

CECS 598-2019-T 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房屋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CECS 598-2019-T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9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20601
下载资源

CECS 598-2019-T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CECS 598-2019-T 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房屋技术规程.pdf

9.1.1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房屋钢构件、装配式楼板、墙板、屋面板制作前应进行图 纸深化,深化设计图应由设计单位审核确认。 9.1.2防腐和防火涂装的技术方案应针对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房屋的具体情况而提 出。技术方案至少应包括:满足设计要求的材料配套和施工工艺、现场修补的配套和 施工工艺、后期维护维修的配套和施工工艺等,并应附上对采用的防腐和防火材料性 能和注意事项的说明。 9.1.3结构施工开始前应完成图纸及相关施工工艺文件准备。现场安装前应由施工单 位编制安装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各种施工工况下的应对措施。图纸、工艺文件及施工

9.1.1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房屋钢构件、装配式楼板、墙板、屋面板制作前应进行图 纸深化,深化设计图应由设计单位审核确认

9.1.2防腐和防火涂装的技术方案应针对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房屋的具体情 出。技术方案至少应包括:满足设计要求的材料配套和施工工艺、现场修补的 施工工艺、后期维护维修的配套和施工工艺等XJJ 135-2021 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技术标准.pdf,并应附上对采用的防腐和防火 能和注意事项的说明

位编制安装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各种施工工况下的应对措施。图纸、工艺文件及施工 组织设计应在施工结束时根据施工实际记录完成修订,形成峻工文件并备案。 9.1.4结构施工前,施工人员应熟悉施工详图、加工工艺、组装安装顺序、现场场地 条件、吊装机械设备性能等以及有关技术文件的要求。材料进场时应检查构件的材质, 规格、外观、尺寸、数量是否符合图纸、设计文件及有关标准的要求,并应填写实测 记录。 9.1.5钢结构及各部件运送到现场时,应同时提供完整的质量保证文件

1需要放样的工件应根据批准的施工详图放出足尺节点大样。 2放样和号料应预留收缩量及切割、铣端等需要的加工余量。 3切割下料可采用机械剪切、气割、锯切、等离子切割和激光切割等方法。厚度 小于6mm的板件宜采用激光切割法。

9.2.2钢构件号料和切割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主要受力构件和需要弯曲的构件,在号料时应按工艺规定的方向取料,弯曲件 的外侧不应有冲样点和伤痕缺陷

号料应有利于切割和保证零件质量。 3宽翼缘型钢的下料宜采用锯切方式。

3宽翼缘型钢的下料宜采用锯切方式。 9.2.3梁的拼接应避开跨中和柱两侧各500mm。每根柱的拼接接头不得超过1个。支 撑型材部分必须采用整根,

.2.3架的拼接应避开 撑型材部分必须采用整根

9.3.1结构安装时应遵循分层装配的原则,上层结构应在下层结构主体安装校正完成 后方可进行安装,

后万可进行安装。 9.3.2结构每层主体安装应按柱一支撑一梁的顺序安装。结构单元应处于稳定状态 当存在失稳隐患时可加设临时支撑。柱底锚栓宜设置调节螺母。 9.3.3钢柱脚预理锚栓应精确定位,允许偏差应为土2mm。在柱底板与基础表面之间 应预留50mm~80mm的间隙,并应采用灌浆料或细石混凝土填实间隙。钢结构安装前 应对基础及预埋锚栓进行复测。若不符合钢结构误差调节要求,应对基础进行整改。 9.3.4梁柱现场吊装应从下至上分层进行,上部梁柱应在下层柱位及钢柱垂直度调整 完成、梁柱及支撑螺栓终拧后才能进行吊装。钢柱安装的垂直精度应小于层高的1/1000 倍,钢柱定位的允许偏差应为土2mm。 9.3.5柱子安装时,柱子的规格型号、安装位置、安装方向应与设计图纸一致。 9.3.6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房屋的柔性支撑应在施工初期、中期和主体完工时分三次 进行张紧,张紧装置应采用套筒螺栓且应有止退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在钢梁安装时对支撑进行初步拧紧。 2应在本层钢结构安装完毕后再进行上层楼板的安装,然后进行第二次拧紧。 3应在钢结构主体与全部楼板安装完毕后进行第三次紧,并应保持支撑处于张 紧状态,预应力可控制在50N/mm*。 4应根据套筒螺栓规格采用不同的预拉力,M14、M16、M18、M20、M22、M24 M27、M30的套筒螺栓预拉力可采用扭矩扳手分别施加扭矩值17、26、37、51、70、 39、130、180N·m进行控制。

9.3.7钢梁安装应从有支撑的柱群开始,并应双向同时安装、尽快形成闭

9.3.8楼板的安装应与钢梁形成可靠连接,且不应影响上层结构柱和上层墙板连接件 的安装。

表9.3.16蒸压加气混凝土楼板允许破损尺寸破损位置示意图破损允许尺寸角部破损允许值b≤80mml≤300mm侧面破损允许值d<80mm≤300mm9.3.17蒸压加气混凝土楼板不宜长时间存放于露天环境,运输及存储过程中应防潮、防污。9. 4 验 收9.4.1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房屋的钢构件制作、安装和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的有关规定。墙板及内装修的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GB50210的有关规定。9.4.2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房屋的基础工程、钢结构工程、装配式楼板工程、装配式墙板工程、装配式楼梯应单独划分为分部工程,各分部工程宜划分为制作、运输、安装等分项工程,每个分项工程可包含若干检验批。9.4.3钢结构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等应符合国家现行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并应附有质量合格证明文件。投入使用前应由有关检测单位完成材料的抽样复验工作并提31

9.4.6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房屋工程验收时应提交下列资料:

9.4.6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房屋工程验收时应提交下列资料:

1设计单位审核确认的部品部件深化设计加工图、设计变更文件。 2各种预制部品部件的产品合格证书、产品检测报告、进场验收记录和复试报告 3分项分部工程验收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5.1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房屋建造峻工时应对钢结构房屋的围护系统进行全面检 ,竣工验收后的检查周期可根据围护材料的产品性能作相应规定

9.5.2钢结构的维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中周期可根据围护材料厂家产品性能作相应

2维护措施应包括对破损涂装或防火涂料进行修补、对易损墙板及构件进行替换 等内容。 3设计、加工制作及安装过程中应预留维护空间。 9.5.3外墙板的维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制混凝土外墙板的外立面防水层宜2年~3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日常使用 中若发现有破损部位应立即进行修补。 2外墙板的接缝材料应选用耐老化、耐腐蚀的产品,并应根据产品使用年限进行 维护或更换。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 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 或“应按照执行”

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房屋技术规程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总 炒 + 3 基本规定.. 42 4建筑设计, 44 4.1一般规定 44 4.2平面与空间 44 5结构设计 45 5.1一般规定 45 5.2结构形式、布置和分析 45 5.3构件设计 48 5.4连接和节点设计 6楼屋盖、墙体与楼梯设计 . 54 6.2楼盖设计 54 6.3屋盖设计 56 6.4外墙设计, 56 6.5内墙设计 7地基基础 61 7.1一般规定 7.3预制基础 61 8防腐与防火. 62 8.1 防腐. 错误!未定义书签 8.2防火. 62 9施工、验收及维护 64 9.1一般规定 64 9.2钢结构制作 9.3安装, 64 9.4 验收. 66

总 炒 41 3 基本规定.. 42 4建筑设计, 44 4.1一般规定 44 4.2平面与空间 44 5结构设计 45 5.1一般规定 45 5.2结构形式、布置和分析 45 5.3构件设计 48 5.4连接和节点设计 6楼屋盖、墙体与楼梯设计 . 54 6.2楼盖设计 . 54 6.3屋盖设计 56 6.4外墙设计 56 6.5内墙设计 7地基基础 61 7. 1 一般规定 7.3预制基础 61 8防腐与防火. 62 8.1 防腐. 错误!未定义书签。 8.2防火. 62 9施工、验收及维护 .64 9.1一般规定 64 9.2钢结构制作 9.3安装. 64 9.4验收, 66

1.0.2本条为本标准的适用范围。以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为结构体系的房屋主要适用 于民用建筑,包括居住类建筑如住宅、宿舍、公寓、旅馆、农居,公共服务类建筑如 学校、医院、办公用房等。基于结构体系的受力性能,此类房屋应用于低多层建筑。

3.0.1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房屋应以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进行设计,主体构件和内装 部品应选用通用化与系列化的参数尺寸与规格产品,以提高重复使用率、减少构件部 品种类,既可经济合理的确保质量,也利于组织生产与施工安装。 3.0.2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房屋可以实现很高的预制化、装配化水平,但其依赖于各 工种的协同设计。建筑师和不同工种的工程师都应注意按这一基于房屋系统化特点的 设计方法进行协同,防止某一功能实现的同时对其他功能造成不利影响。如当建筑设 计考虑宜老化要求在低多层房屋中设置电梯间时,结构设计需要采取专门的技术和构 造措施,使得电梯间不参与分层装配结构体系的抗侧力机制。 3.0.4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房屋应结合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设计协同工作,贯通设 计信息与构件部品的生产运输、装配施工和运营维护等各环节,通过信息化技术设计 提高工程建设各阶段各专业之间协同配合的效率、质量和管理水平。分层装配支撑钢 框架房屋可采用建筑物联网技术,统筹构件部品设计与生产施工和运营维护,对构件 部品的建筑全寿命期进行质量追溯。 3.0.5其结构体系的钢构件可以实现工厂全预制,施工现场全螺栓连接;也可以配置 预制叠合楼板或全预制轻型楼板如ALC板,以及预制的内外墙板,从而大幅减少现场 湿作业;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建造此类房屋时,还可由建造方负责完成房屋精装修, 避免二次装修增加废弃物、造成对结构构件和其防火防腐涂装的损坏。应根据不同的 需求和条件,在设计和施工时,考虑结构构件、围护构件、部品、装修等不同方面最 大程度地提高预制化和装配化水平。 3.0.6建筑平面不应出现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中限制的凹户 不规则和楼板局部不连续。根据振动台试验结果,结构在发生较大扭转之后,并没有 出现显著的破坏现象,因此允许出现扭转不规则,并在分析之中计入扭转影响。根据 振动台试验结果,建议在结构的两个平动方向中,至少有一个方向上的支撑需要布置 在两侧的边棉。当满足此条件时可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不满 足此条件时,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结构布置不应出现现行国家标

3.0.5其结构体系的钢构件可以实现工

预制叠合楼板或全预制轻型楼板如ALC板,以及预制的内外墙板,从而大幅减少现场 湿作业: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建造此类房屋时,还可由建造方负责完成房屋精装修, 避免二次装修增加废弃物、造成对结构构件和其防火防腐涂装的损坏。应根据不同的 需求和条件,在设计和施工时,考虑结构构件、围护构件、部品、装修等不同方面最 大程度地提高预制化和装配化水平。 3.0.6建筑平面不应出现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中限制的凹

不规则和楼板局部不连续。根据振动台试验结果,结构在发生较大扭转之后,并没有 出现显著的破坏现象,因此允许出现扭转不规则,并在分析之中计入扭转影响。根据 振动台试验结果,建议在结构的两个平动方向中,至少有一个方向上的支撑需要布置 在两侧的边榻。当满足此条件时可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不满 足此条件时,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结构布置不应出现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中限制的侧向刚度不连续、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 的情况,以避免出现薄弱层破坏。这类体系中支撑可以错跨布置,但借助楼面梁板体

系的刚度,不影响有效传递水平力。 3.0.7在日本建造的3层及以下的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房屋,经已发生的大地震实际考 验,能够免于倒塌和过大残余变形。计算分析表明,规则布置的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 结构,即使达到8层楼高度,也可以满足不同设防烈度地区的抗震设计要求。根据加拿 大规范CSA16,只拉不压支撑可以应用于传统房屋结构体系。规定当Sa(0.2)(周期为 0.2s时的设计谱加速度)不大于0.35g时,结构的高度不做限制;当Sa(0.2)大于0.35g时, 结构的最大高度限值为15m。我国规范中设防烈度为7度(0.15g)时,对应的Sa(0.2) 为0.34g;设防烈度为8度(0.2g)时,对应的Sa(0.2)为0.45g。基于以上研究,并考虑到目 前已有的工程建造经验,以及对这类结构震后可恢复性能的利用,本规程规定在6度、 7度抗震设防区适用于层数不超过6层、高度不超过24m的房屋,在8度抗震设防区适用 于层数不超过4层、高度不超过16m的房屋。在9度抗震设防区适用于层数不超过3层 高度不超过12m的房屋。另规定最大层高不超过4m。

4.1.1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房屋建筑设计在方法及内容上与传统建造方式有明显不 同,是一种新型的建造方式,因此应进行技术策划工作,主要统筹建筑设计、构件部 品生产、施工建造和运营维护各个环节。全装配时,建筑、结构、机电、内装、造价 等专业应密切配合,研究主体构件及内装部品整体应用的技术经济性和可建造性。 4.1.2在以往工业化建造实践中,特别是居住建筑,通过采用建筑结构体与建筑内装 系统相分离的方式,解决了批量化生产中标准化与多样化需求之间的核心问题,既满 足了居住需求的适应性,也提高了工程质量和居住品质,实现了节能环保与建筑的长 寿命。

1.4建筑设计应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良好的使用功能空间和条件。根据使用功能, 低多层房屋设置电梯间时,应注意与其他工种要求的协调。

4.2.1从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房屋的可建造性出发,平面与空间设计除应满足功能外, 以标准化为基础的模块化方法设计,应采用不同层级的通用模块,并确立各层级模块 的标准化和系列化的尺寸体系。如住宅的套型模块由若于个不同功能空间及部品模块 构成,通过不同层级的模块组合可满足多样性需求

2.3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房屋共用管线和公共立管应相对集中、布置紧凑,宜设置 共用空间部位,便于检修

4.2.4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

2.4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房屋建 的设置部位,应考虑柱截面小的特点,将其隐藏在墙体之中。

5.1.2该条引自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5.1.7本条为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结构体系设计的原则要求。

5.2结构形式、布置和分析

5.2.1柱间支撑一般为柔性支撑;柱子为具有较大弹性变形能力的细长构件,在层间 变形达到1/100左右时应能保持弹性,1/50左右时应使柱子截面塑性发展不超过截面 高度的1/4,以使得结构具有震后可恢复性,仅需替换柔性支撑即可重新投入使用。考 虑节点半刚性的柱抗侧刚度为 ke= keo(1+ 6ie/ki)",其中 keo= 12EI/L3,ki 为柱端转动

当于层高(3m~4m),重量轻,可不使用起重设备而直接人工安装。采用柱梁构件逐 层顺次安装方式,可在底层梁安装完成,从而形成施工平台后进行上一层柱的安装, 因而有效减少高空作业,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时大大提升了装配效率。这种类似于搭积 木的“分层装配”构法业已成为国外许多工业化建筑结构的主要特点之一。此外,针 对“上层有柱,下层抽柱”等一些建筑平面布置上的特殊要求,采用这种“梁担柱” 的方式容易实现上、下层柱的错位布置而加大了平面设计的灵活性。从结构性能看, 与传统的柱贯通式体系相比,这种梁贯通式体系因具有以下特点而实现了结构安全性 与建造效率的平衡:1)连续梁效应,即贯通梁均为连续梁,与相同截面和跨度的简支 梁相比具有抗弯刚度大,跨中挠曲变形小的特点。2)“扁担”效应,即与截面尺寸较 小的方钢管柱相比,与之相连且线刚度很大的H形钢梁犹如一根扁担协调所连接柱子 之间的变形,起到内力再分配的作用。尤其对支撑两侧的柱子而言,可通过梁的扁担 效应将由支撑传来的附加轴力分配至其他柱,从而减轻自身的负荷。3)不追求强柱弱 梁,即由于该结构体系适用对象限定为低多层建筑,且已控制柱轴压比不超过0.4,根 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可不做强柱弱梁要求

钢柱的承载及传至基础的荷载差异小,使钢柱和基础规格化。

5.2.4由于柱构件在同一层长度相同,钢梁应采用同一高度截面。为了减小楼板跨度 或支承局部隔墙,需要设置次梁。同层框架梁采取同一截面高度有利于规格化制作和 标准化连接,不与钢柱连接的次梁(一般是为了减小楼板跨度或支承局部隔墙而设置) 可以采用更小的截面

考虑结构抗连续性倒塌的能力,柱间支撑布置越分散,结构抗侧刚度平面分布越均匀, 对结构侧向稳定越有利,尤其是边柱列应尽量布置支撑。另外柱间支撑的布置不宜过 于偏置,以避免结构扭转刚度过低。当有可靠依据时,亦可采用刚性支撑,

5.2.7按非地震作用组合或小震作用的地震作用组合进行结构计算时,分层装配支撑 钢框架体系的钢柱仅用于承受竖向力,不承受水平荷载,这样可以提高钢柱截面承载 效率,减小截面从而有利于控制墙体厚度。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结构体系采用梁贯通 的结构形式,柱与梁的端板连接节点转动刚度较小,且采用了柔性支撑,故柱两端节 点及支撑节点均可以假定为理想铰接。这种设计理念使得柱截面可以很小,并且可采 用全螺栓连接的节点构造方式。柱子仅承受竖向荷载,其轴向力主要与其水平受荷面 积相关。所有侧向荷载均由柱间支撑承担,可以假定楼面所有节点位移相同,侧向力 在柱间支撑之间的分配可根据自身刚度来计算。柱与梁的连接节点为扩大式端板连接 节点,实际上具有一定的抗弯刚度和抗弯承载力。通过实验验证,该抗弯刚度和抗弯 承载力为结构在往复地震作用下提供了可靠的第二道防线,并使得支撑屈服后,结构 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能够恢复

5.2.8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结构体系设计简单,可以根据荷载分配进行手算

5.2.10经过试验和数值分析的结果验证,结构按照小震弹性的设计思路,可以保证结 构在罕遇地震时其侧移指标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要求。结构阻尼比 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之中的规定进行取值,即在多遇地震的作用下取 0.04,罕遇地震作用下取0.05。由于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结构体系一般用于低层建筑 且实验验证其抗震性能良好,为了简化设计过程,结合实验结果和部分分析成果,规 定设计时仅需进行小震弹性验算即可。根据振动台试验的结果,墙板与主体结构采用

柔性连接时,对于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周期影响不大,因此不考虑周期折减 在本规程之中规定梁的线刚度不小于柱子的3倍。在此范围之内,继续放大梁的刚度 对于结构的抗侧刚度和自振周期影响很小,因此不考虑框架梁的刚度放大系数

5.3.1在日本建造的3层及以下的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房屋,经已发生的大地震实际 考验,能够免于倒塌和过大残余变形。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结构的柱、梁、支撑等构 件,可以采用热轧型钢(钢管)、冷弯型钢和冷弯薄壁型钢、高频焊接H型钢以及焊 接组合截面,构件计算时需根据不同的成型方式以及板件宽厚比,适用不同规范(规 程、标准)对板件最小厚度的规定和相应的计算规定,

5.3.2根据5.2节结构布置和分析规定,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按柱端与梁铰接连接的

受到较大的偏心荷载作用,产生弯矩和扭矩,应进行整体稳定计算或采取防止 措施。

5.3.4当柱两端与梁的连接按铰接假定处理时,绕其截面两主轴方向的长细比

则有利于提升构件轴压整体稳定性的材料效率,故推荐优先采用方钢管截面;圆管截 面虽也有助于等稳定性,但墙体安装处理上构造复杂。 虽然柱子按两端铰接连接假定进行设计,但在超过设防烈度的地震作用下,支撑 发展较大塑性后,柱子将承受逐渐增加的剪力和弯矩作用而成为压弯构件。为保证构 件必要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对于长细比较大的柱子需要控制其轴压比。结构试验 表明,轴压比在0.3之下时,柱子可以保持其良好的承载和变形性能;由于试验中施加 的是实际轴压比,故在控制轴压比时,采用轴压标准值即可。与支撑相连的柱子在计 算强度和稳定性时需要考虑支撑传递的附加轴力,按5.3.6条规定进行计算。 轴压比计算公式中屈服轴力未考虑荷载分项系数,故其设计轴压比其实可达 0.3x1.3=0.390.4。由于采用了“不宜”的规定,当超过本条规定时,应进行结构整体

变形限值的要求推导得出。当层间变形允许值取1/250时,如支撑变形集中段采用Q235 钢材,则0.318≤B/H≤3.186,采用Q345钢材,则0.537≤B/H≤1.863。 5.3.10分析表明,当支撑长细比大于或等于250后,构件受压承载力可以忽略不计, 与只拉不压的柔性支撑计算假定基本符合;此外,交叉支撑的滞回曲线特征使得框架 构件保持弹性的情况下结构在地震后的残余变形可接近于零。本条规定变形集中段的 长度,系考虑该段产生的塑性变形应能使框架层间变形达到1/50;规定其不小于2m, 是考虑避免塑性变形过于集中在较小的范围内。 5.3.11公式(5.3.11)的规定用于保证变形集中段充分发展塑性变形之前,端部连接 段和预紧力施加段保持为弹性;预紧力施加段一般设置螺纹构造,容易引起应力集中, 导致脆性破坏,因此其承载力设计值不应小于端部连接段的承载力设计值。

5.3.11公式(5.3.11)的规定用于保证变形集中段充分发展塑性变形之前

5.4.1本体系梁柱莲接采用梁贯通、柱断开的半刚接连接。梁柱节点以方钢管的弯矩 承载力作为节点的承载力,将螺栓视为拉力螺栓群进行设计。梁柱节点处梁腹板加劲 肋应能满足传递柱轴向力的要求,且能防止梁腹板的屈曲。同济大学提出了易于实现 标准化制造和现场快速全装配施工的连接型式,并进行了大量单调与滞回加载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所有试件均表现出优良的延性、即使在土0.07的层间位移角内,节点 弯矩承载力不降低或降低不明显(下降约10%)。梁贯通式节点的破坏主要表现为梁 翼缘面外受拉破坏、柱端板过大塑性变形破坏、梁腹板局部屈曲破坏、方管柱端塑性 铰破坏。破坏模式、刚度、承载力都与节点局部构造形式和所受轴压力大小有密切关 系。当轴压力较小时易发生梁翼缘面外受拉破坏和柱端板塑性变形破坏;当轴压力较 大且梁腹板仅有一道加劲肋时,易发生梁腹板屈曲破坏。该梁贯通式节点能够承受 定的弯矩,并不是完全铰接节点。具有一定抗弯承载能力的柱端节点使得柱子能够承 受一定的水平剪力,通过合理布置可以实现梁柱框架作为除支撑以外的第二道抗震防 线的目标。已有对于分层装配式结构的时程分析表明,结构的层间位移响应随着梁柱

节点刚度的提高而降低。因此设计时节点可按铰接计算,节点半刚性作为体系的抗侧 力储备。

5.4.3试验结果表明,梁腹板采用三道加劲肋可以有效避免梁腹板屈曲破坏。其中两 则的加劲肋为三角板,三角板的高度不宜过低,否则对于腹板的约束过小;加劲肋的 高度也不宜过高,否则会对主梁与连接的施工带来不便。因此建议取梁截面高度的 1/4~1/3

连接,以减小所需螺杆的直径。螺栓连接和节点板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 准》GB50017的规定进行计算和设计。对于柔性支撑的连接,一颗螺栓连接类似于销 轴连接,已被验证有效且简单,单颗螺栓保证足够强度即可。

便,通常是设在距柱梁轴线交点1.0m左右的位置处。此处内力很小,局部节点刚度肖 弱对结构分析影响很小。即使这里的分析模型假定为铰接,其所得到的内力也跟实际 内力差不多。当采用铰接连接时,推荐采用平齐式端板螺栓连接。为了尽量简化构造 端板不设置水平加劲肋。若端板太厚,板很难变形使得节点转动,在连接螺栓处产生 的拉力很大,反而很难成为铰接。根据日本的经验,对板厚没有要求,但是考虑到国 内加工工艺等因素,厚度小于6mm的钢板容易变形不推荐使用。日本的端板连接一般 采用4颗M12高强螺栓连接,也可采用4颗M16高强螺栓连接

振动舒适度有一定作用。设计时可按铰接计算,梁端板及梁侧节点板焊缝均承受剪力 端板连接节点为半刚接节点,但在主梁两侧均有次梁、梁顶有现浇混凝土板的情况下 均无需考虑次梁对主梁的扭转效应。仅在主梁单侧连接次梁且楼面采用轻型楼板的情 况下,次梁对主梁有一定的扭转影响。然而,一般来说分层装配结构次梁长度不大, 端部转动位移角很小,对主梁的扭转不利影响也很小,无需考虑。如果确实扭转位移

5.4.7程脚锚程群的极限受弯承载力不应小于考虑轴力影响时程塑性受弯承载力的 1.1倍是参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要求。预埋锚栓直径不应小于16mm 是为了保证提供一定的抗弯能力,尤其是在安装的时候需要一定的抗弯能力来保证未

形成整体结构之前的稳定。柱间支撑所在跨的柱脚应设置抗剪键,柱脚锚栓需要通过 承担倾覆力矩计算确定。关于预埋锚栓的长度与锚栓直径的比值,多本设计手册有不 司的表述,最严要求为25倍。但根据计算及相关情况,20倍足以满足要求,

6楼屋盖、墙体与楼梯设计6.2楼盖设计6.2.1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重要程度、使用功能要求,合理采用楼板做法。除上述楼板外,也可采用现浇混凝土楼板、压型钢板组合楼承板、钢筋桁架楼承板和轻钢龙骨楼板。采用现浇混凝土楼板、钢筋桁架楼承板及压型钢板组合楼承板时,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及《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中的相关要求。采用预制混凝土楼板、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楼板、蒸压加气混凝土楼板和轻钢龙骨楼板时,应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保证楼板与钢梁、楼板与楼板间的可靠连接。蒸压加气混凝土楼板的加气混凝土强度较低,如有较大集中荷载或冲击荷载作用其上,易损坏蒸压加气混凝土楼板。6.2.6预制混凝土楼板具有安装快捷、干法连接、现场无污染,便于拆卸等优点,通过预埋在楼板内的钢导槽和专用紧固件就可以实现钢梁与楼板的可靠连接。初步的推出试验结果表明,预制混凝土楼板与钢梁的TJ型连接较为可靠,可以实现震后快速更换和修复(如下图所示)。图2TJ型钢连接件示意图1一工字形钢梁;2一预制混凝土楼板;3一钢导槽;4一紧固件主体;5一高强螺杆6.2.7蒸压加气混凝土楼板具有施工方便、自重轻及现场湿作业少等诸多优点,尤其适用于工业化住宅、不便于商品混凝土到达的偏远地区的房屋建造。采用蒸压加气混凝土楼板加整浇层时刷界面剂的目的是防止因蒸压加气混凝土吸水特性影响现浇层凝54

固。日本采用蒸压加气混凝土楼板的楼层高度一般不作限制,蒸压加气混凝土楼板自重通常只有常规楼层板的一半左右,减少了地震力对建筑物的影响,因此在日本不限定地震烈度区,鉴于国内配套五金件技术成熟度尚不完善,因此仅限用于不高于4层、且设防地震烈度7度(包括0.15g)及以下地区的建筑。蒸压加气混凝土楼板自身强度较低,楼层平面内刚度较现浇板削弱较多,因此应在支撑蒸压加气混凝土板的钢梁上设置水平支撑。鉴于蒸压加气混凝土楼板在国内施工较少、无成熟经验,此条参照日本《建筑工事监理指针》、《蒸压加气混凝土构造设计基准》。蒸压加气混凝土楼板与钢梁的连结相对于普通混凝土楼板有很大的削弱,如在结构设计中假定板平面内刚度无限大,且能阻止钢梁平面外失稳,则钢梁与蒸压加气混凝土楼板间应采用穿筋压片、构造压缝筋和勾头螺栓等加强连结,以防止楼板在承受地震荷载时脱离钢梁,构造如下图所示,图3蒸压加气混凝土楼板拼缝构造示意图1一钢扩大垫片;2一勾头螺栓;3一蒸压加气混凝土楼板;4一钢梁;5一墙体;6一穿筋压片:7一接缝钢筋参照日本《建筑工事监理指针》上卷,若要求蒸压加气混凝土楼板耐火时间大于2小时,楼板厚度不应小于120mm;若要求蒸压加气混凝土楼板耐火时间大于1小时,楼板厚度不应小于100mm。6.2.8采用蒸压加气混凝土楼板加整浇层时刷界面剂的目的是防止因蒸压加气混凝土吸水特性影响现浇层凝固。55

7.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等级是按照地基基础设计的复杂性和技术难度确定的,划分 时考虑了建筑物的性质、规模、高度和体型;对地基变形的要求;场地和地基条件的 复杂程度;以及由于地基问题对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可能造成影响的严重程度等 因素。 7.1.4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规定,工程设计时应 规定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 计使用年限的要求

7.3.1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结构一般用于低层结构。由于柱底反力小,基础容易模数 化,从而可以采用预制基础。预制基础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加快施工进度和降低基础 造价的构件。预制基础做法可参考相关专利

8.1.1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确定。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房屋防腐蚀措施主要采取提高结构自身耐久性和采 取附加措施。有些措施如涂装,需根据防护层的使用年限,进行多次修复更换才能满 足设计使用年限的要求。本规程与国家现行标准《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规范》GB50212、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标准》GB/T50046、《建筑钢结构防腐蚀技术规程》JGJ/T251、 《涂覆涂料前钢材表面处理》GB8923等配套使用。特殊腐蚀环境,如杂散电流的腐 蚀以及酸雨、冻融、海洋环境等自然环境介质的腐蚀,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 规定。

程》JGJ/T251执行,如果按ENISO9223,相当于C4、C5、CX。

耐候钢即耐大气腐蚀钢,是在钢中加入少量的合金元素(如铜、铬、镍等),使 其在工业大气中形成致密的氧化层,即金属基体的保护层,以提高钢材的耐候性能, 司时保持钢材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由于耐候钢的设计指标与常用的碳素结构钢、低 合金结构钢不同,工程中一般采用质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焊接结构用耐候钢》GB/T 4172规定的可焊接低合金耐候钢

8.1.5腐蚀性介质与潮湿的空气是钢材被腐蚀的充分条件,所以在腐蚀性等级

较低的环境下,可适当降低防腐要求。在大气环境腐蚀性较低时,钢构件壁厚能满足 力学性能要求即可。本条大气环境腐蚀性等级分级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钢结构防腐 蚀技术规程》JGJ/T251,如果按ENISO9223,相当于C1、C2、C3。JGJ/T251对腐 蚀性等级I(无腐蚀)的腐蚀速率定义为小于0.001mm/a。 《建筑钢结构防腐蚀技术规程》JGJ/T251仅对在大气腐蚀环境(一般是指海洋大 气或者工业大气环境)下钢构件截面的最小厚度作了要求。本条规定当钢构件采取电 泳、热镀锌等防腐措施时,对截面最小壁厚作了相应调低,

共建筑),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属单、多层民用建筑, 按使用功能可确定耐火等级,并由此确定构件的耐火极限要求。 8.2.2本条规定结合钢结构特点,补充增加了柱间支撑、屋盖支撑、系杆等的规定。 考虑到这些构件在自重及竖向荷载下受力不大,且构件尺寸较轻柔,故可降低设计而 火极限。当空心承重钢构件中灌注防冻、防腐并能循环的溶液,且建筑中设有自动喷 水灭火系统全保护时,其承重结构可不再采取其他防火保护措施。本条也考虑了转换 梁托柱时,转换梁的耐火极限应与柱匹配

水灭火系统全保护时,其承重结构可不再采取其他防火保护措施。本条也考虑了转换 梁托柱时,转换梁的耐火极限应与柱匹配 8.2.3本条规定了在防火设计技术文件中施工图设计、深化设计与施工单位各自承担 的工作。因目前防火保护措施众多、新产品不断涌现、产品性能不断提高,故根据安 装便利和采购方便的原则,可选择符合相关职能部门认可的产品。 8.2.5本规程的规定并不限制新技术、新材料等的应用与发展,但在应用时需要按国 家规定程序经过必要的试验与论证。与本规程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主要有:《建

的工作。因目前防火保护措施众多、新产品不断涌现、产品性能不断提高,故根据安 装便利和采购方便的原则,可选择符合相关职能部门认可的产品。

家规定程序经过必要的试验与论证。与本规程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主要有:《建 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 《工程结构设计基本术语标准》GB/T5008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建 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 规范》GB5124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GB/T 9978、《钢结构防火涂料》GB14907、《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建筑工程施工 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等。

9.1.2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房屋的具体情况应包括:设计文件中根据地理位置

1.2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房屋的具体情况应包括:设计文件中根据地理位置和使用 能要求提出的防腐防火等级、现场条件和施工方法、材料兼容性、耐久性和维护便 性的要求等,

GB/T 25048-2019 金属材料 管 环拉伸试验方法9.1.3图纸、工艺文件及施工组织设计是结构施工的纲领性文件和后期检查维护的重 要依据。

9.1.4结构制作、安装前,应要求分别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交底内容包括施工 详图、加工工艺、操作规程、安装顺序和方法、临时措施、测量和监控等,以及有关 的技术文件。工厂制作和现场安装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施工阶段,应配合做好阶段性交 接。 9.1.5质量保证文件包括构件编号、加工时间、原材料材质书、材质复检报告、成品

2.1钢构件放样和号料应预留的收缩量包含了现场焊接收缩量。对于厚度小于6mm 小件板宜采用激光切割法以便于控制构件精度

9.3.1结构整层刚度大,结构稳定,单根柱子截面小,不适合分段多层同时安装;若 采用的钢梁翼缘较窄且须由楼板提供整体稳定性时,楼板安装完成并与钢梁形成可靠 连接后可为上层结构施工提供安全工作面

式外墙则宜先安装楼板,后安装墙板。

9.3.8常用楼板有现浇、叠合、整体预制三种,现浇和叠合楼板在浇筑时应预留上层 柱子和连接件的安装位置,叠合底板和整体预制楼板在安装时应错开上层柱子和连接 件位置。

9.3.16本条参照日本《建筑工事监理指针》上卷。

9.3.16本条参照日本《建筑工事监理指针》上卷。

9.4.1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房屋的钢构件制作、安装和验收除支撑外与普通钢结构并 无差异,在制作、安装和验收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5的要求进行。支撑的安装详见本规程第9.3.6条规定。 9.4.2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房屋基础、钢构件、楼板、墙板、楼梯等鼓励采用制作工 厂化、安装装配化,所以应对部品部件的不同阶段的质量进行过程控制。 9.4.4对于材料抽样复验,如果设计要求高于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 收规范》GB50205的有关规定的GB/T51346-2019 城市绿地规划标准及条文说明,应服从设计要求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