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2020年征求意见稿).pdf7.2.1缓粘结钢绞线应按工程所需的长度和锚固形式进行下料与制作。下料长度应综合考虑其曲 率、锚固端保护层厚度,并应根据不同的张拉方式和锚固形式预留张拉长度, 7.2.2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应采用机械方式截断。 7.2.3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固定端锚具采用挤压锚具时,应采用专用设备将套筒等挤压组装在钢 绞线端部,挤压力应满足挤压锚具产品技术手册的要求,挤压锚具挤压完成后,预应力筋外端露 出挤压套筒的长度不应小于1mm。 7.2.4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应采用柔性绑扎带捆扎结实,每盘捆扎不少于8道。轻微损伤的护 套应采用热熔胶棒进行修补。
7.2.5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盘卷内径不宜小于1200mm。 7.2.6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端头应采用专用保护套封闭。 7.2.7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应按不同规格、标准固化期分类堆放。 7.2.8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存放温度不宜超过40℃,且应远离热源,严禁太阳直接照射和雨水 浸淋。
7.3.1缓粘结钢绞线安装之前,应按下列规定进行
7.3安装和混凝土浇筑
1检查标示的固化时间和张拉适用期,确认能符合工程要求; 2现场抽样检验符合要求; 3检查其规格、长度和数量,确认满足设计图纸要求; 4检查固定端组装件,确认组装件安装可靠。 5检查外包护套外观,对于外包护套轻微破损DB15T 353.2-2020 建筑消防设施检验规程 第2部分:消火栓系统.pdf,应采用热熔胶棒进行修补,严重破损的应报
7.3.2应按设计图纸的规定铺放缓粘结钢绞线,
铺放刚应通过计幕确定级缓粘结钢 其竖向高度宜采用架立钢筋控制,梁内架 立钢筋间距不宜大于1m;板中单根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架立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m。
表7.3.2束形控制点的设计位置允许偏差
3缓粘结钢绞线的水平位置应保持顺直,板内缓粘结钢绞线绕过洞口铺放时,应符合本规 程第5.4.23条的规定。 4安装板内双向缓粘结钢绞线时,应根据缓粘结钢绞线纵横交叉点的标高先铺放标高较低 方向的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 5各种管线的敷设不应将缓粘结钢绞线的竖向位置抬高或压低。 6当采取多根缓粘结钢绞线成束布置时,各根应保持平行走向,防止相互扭绞;束之间的 水平净间距及束至构件边缘的净间距应满足本规程第5.4.14条规定, 7当采用多根缓粘结钢绞线平行带状布束时,应采取可靠的支撑固定措施,保证同束中各
根缓粘结钢绞线具有相同的矢高;带状束在锚固端应平顺张开,缓粘结钢绞线水平偏移应满足本 规程第5.4.23条的规定。 8缓粘结钢绞线采取竖向、环向或螺旋形铺放时,应有定位支架或其他构造措施控制位置。 9斜向或竖向布置的缓粘结钢绞线,应对缓粘结钢绞线的下端进行严密封堵,防止缓粘结 剂流消。
张拉端和固定端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张拉端部宜采用木模板,并应按施工图中预应力钢绞线位置钻孔。 2张拉端承压板应采用可靠措施固定在端部模板上,且应保持张拉作用线与承压板面垂直。 3张拉端锚具系统安装时,缓粘结钢绞线的外露长度应根据张拉机具所需的长度确定,穴 模与承压板之间不应有缝隙。 4固定端锚具系统安装时,固定端锚具应按设计要求位置绑扎固定,内埋式固定端承压板 不得重叠,锚具与承压板应贴紧。 5张拉端和固定端均应按设计要求配置螺旋筋或钢筋网片,螺旋筋或钢筋网片均应紧靠承 玉板,并保证与缓粘结钢绞线对中和固定可靠。 7.3.4混凝土的浇筑除按有关规定执行外,尚应遵守下列要求: 1缓粘结钢绞线铺放、安装完毕后,应进行隐工程验收,当确认合格后方可浇筑混凝土 2混凝土浇筑时,严禁踏压撞碰缓粘结钢绞线、架立筋以及端部组装件; 3其他工序施工时,严禁电气焊触及预应力系统; 4混凝土应振捣密实。
7.4.1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应在实际张拉适用期内进行张拉;缓粘结钢绞线张拉时,混凝土同 条件养护的立方体试块抗压强度应达到配套锚固产品技术要求的混凝土最低强度且不应低于设 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75%。 7.4.2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实际最大张拉力不应超过0.8fpk。 7.4.3安装张拉设备时,应使张拉力的作用线与缓粘结钢绞线末端中心线重合;因操作空间原 因需要采用变角张拉时,应通过变角器平滑改变角度,张拉力作用线应与变角器末端平面垂直。 .4.4环境温度低于10°C时不宣进行缓粘结钢绞线张拉。环境温度低于20℃C进行缓粘结钢绞 线张拉时应采用持荷超张拉方式,缓粘结钢绞线应力从零张拉至1.05g.,并应在持荷一定时间
后进行锚固,持荷时间可按表7.4.4确定,必要时也可根据现场实测值确定持荷时间,实测时应 根据伸长值与理论计算伸长值相差不超过±6%确定。工程需要在温度低于10℃进行张拉时,应 采用升温措施对钢绞线加热至不低于25℃,采用专业电加热设备加热时,通电电压不应超过36V。
表7.4.4持荷时间与环境温度之间的关系
7.4.5当采用应力控制方法张拉时,应校核缓粘结钢绞线的伸长值,当实测伸长值与设计计算 理论仲长值相对偏差超过±6%时,应暂停张拉,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后,方可继续张拉。 7.4.6缓粘结钢绞线张拉伸长值宜按下列规定确定: 1缓粘结钢绞线理论伸长值△/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Fpm一—缓粘结钢绞线的平均张拉力(N),取张拉端的拉力与固定端扣除摩擦损失 后拉力的平均值;两端张拉时,取跨中的拉力; l,一一缓粘结钢绞线的长度(mm);
式中:Fpm一—缓粘结钢绞线的平均张拉力(N),取张拉端的拉力与固定端扣除摩擦损失 后拉力的平均值:两端张拉时,取跨中的拉力:
式中:Fpn 缓粘结钢绞线的平均张拉力(N) 拉力的平均值;两端张拉时,取跨中的拉力; ‘一一缓粘结钢绞线的长度(mm); 4,——缓粘结钢绞线的截面面积(mm²); E,—缓粘结钢绞线的弹性模量(N/mm²) 2缓粘结钢绞线实测伸长值可按下式确定:
α——锚具变形及预应力钢绞线内缩值,可按本规程第5.1.12条取值; AI。—一混凝土构件在张拉过程中的弹性压缩值,对平均预压应力较小的板类构件, Al可略去不计。 7.4.7当缓粘结钢绞线设计为纵向受力钢筋时,梁的侧模可在张拉前拆除,底模支架的拆除应 在梁的预应力张拉后拆除;若要提前拆除部分支架,应根据计算确定,并应在施工方案中明确。 7.4.8缓粘结钢绞线的张拉顺序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应按经批准的施工方案执行。 7.4.9当张拉时间接近缓粘结钢绞线张拉适用期,预应力钢绞线摩擦系数偏大时,可采用持荷超 张拉的方法消除缓凝粘合剂初始固化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7.4.10缓粘结钢绞线张拉时,应逐根填写张拉记录表,表格可按本规程附录A采用。 7.4.11预应力钢绞线张拉时应注意预应力钢绞线内缩值,错固采用液压顶压器顶压时,应在保
持张拉力的情况下进行顶压:预应力钢绞线的内缩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其 内缩量应符合本规程第5.1.12条的规定。 7.4.12张拉后应采用砂轮锯或其他机械方法切割多余缓粘结钢绞线,切断后露出锚具夹片外的 长度不得小于30mm,且不应小于钢绞线公称直径的1.5倍。 7.4.13张拉后,应按本规程第3.2.5条的有关规定对张拉 端错具及时进行防护处理
7.5.1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分项工程施工质量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的规定。 7.5.2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分项工程可划分为材料检验批、制作与安装检验批及张拉与封锚检 验批。
7.5.1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分项工程施工质量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规定外,尚应符合理 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 50204的规定
7.5.2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分项工程可划分为材料检验批、制作与安装检验批及张拉 验批。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分项工程验收时,应提供
1经审查批准的施工方案: 2设计变更文件: 3缓粘结钢绞线的出厂质量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 4错具、连接器的出厂质量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 5张拉设备配套标定报告: 6加工、组装缓粘结钢绞线张拉端、固定端质量验收记录; 7缓粘结钢绞线安装质量验收记录: 8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9张拉时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同条件养护试件试验报告; 10缓粘结钢绞线张拉记录,见附录A: 11封锚记录: 12其他必要的文件与记录,
7.5.4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进场时,应分别按现行国家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 或《多丝大直径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GB/T31314的规定抽取试件作抗拉强度、伸长率 检验,其检验结果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进场的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确定。
检验方法:检查质量证明文件和抽样检验报告。 7.5.5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进场时,应进行缓凝粘合剂用量的检验,检验结果应符合现行企业标 准《热固型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Q/CABR001或《湿气型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Q/CABRXXX 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进场的批次和现行企业标准《热固型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Q/CABR001或《湿 气型缓粘结顶应力钢绞线》Q/CABRXXX的规定确定 检验方法:检查质量证明文件和抽样检验报告。 7.5.6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用锚具应和锚垫板、局部加强钢筋配套使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进 场时,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JGJ85的相关规定对 其性能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应符合该标准的规定。 锚具、夹具和连接器用量不足检验批规定数量的50%,且供货方提供有效的检验报告时, 可不作静载锚固性能检验。 检查数量:按现行行业标准《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JGJ85的规 定确定。 检验方法:检查质量证明文件、锚固区传力性能试验报告和抽样检验报告。 7.5.7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安装时,其品种、规格、级别、数量和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7.5.8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张拉前,应对构件混凝土强度进行检验。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立方体 试件抗压强度应达到配套锚固产品技术要求的混凝土最低强度且不应低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 值的75%。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同条件养护试件抗压强度试验报告。 7.5.9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张拉后应可靠锚固,且不应有断丝或滑丝。。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张拉记录。 7.5.10锚具的封闭保护措施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外露锚具和预应力筋的混凝主 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一类环境时20mm,二a、二b类环境时50mm,三a、三b类环境时80mm。 检查数量:在同一检验批内,抽查预应力筋总数的5%,且不应少于5处。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7.5.11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进场时,应进行外观检查,其展开后应平顺、不应有弯折,护套应 光滑、无裂缝,无明显褶皱;轻微破损处应采用热熔胶棒修补,严重破损者不得使用。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7.5.12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进场时,应进行外观检查,其表面应无污物、 锈蚀、机械损伤和裂纹。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7.5.13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端部挤压锚具的制作质量应符合本规程第7.2.3条的规定。 检查数量:每工作班抽查5%,且不应少于5件。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7.5.14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安装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应平顺,并应与定位支撑钢筋绑扎牢固: 2锚垫板的承压面应与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末端垂直,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曲线末端直线 段长度不应小于400mm 检查数量:第1款应全数检查;第2款应抽查预应力束总数的10%,且不少于5束,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7.5.15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定位控制点的竖向位置偏差应符合表7.3.2的规定,其合格点率应达 到90%及以上,且不应有超过表中数值1.5倍的尺寸偏差。 检查数量:在同一检验批内,应抽查各类型构件总数的10%,且不少于3个构件,每 个构件不应少于5处。 检验方法:尺量。 7.5.16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张拉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应力控制方法张拉时,张拉力下钢绞线的实测伸长值与计算伸长值的相对允许偏差 为6%; 2最大张拉应力应符合本规程第3.1.11条的规定。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张拉记录。 7.5.17锚固阶段张拉端钢绞线的内缩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对于夹片式铺
具,采用有顶压的工艺张拉时,其内缩量不应大于5mm;采用无顶压的工艺张拉时,其内缩量 不应大于8mm 检查数量:每工作班抽查预应力筋总数的3%,且不少于3束。 检验方法:尺量。 7.5.18预应力筋锚固后,锚具外钢绞线的外露长度不应小于其直径的1.5倍,且不应小于30mm。 检查数量:在同一检验批内,抽查预应力筋总数的3%,且不应少于5束。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具,采用有顶压的工艺张拉时,其内缩量不应大于5mm;采用无顶压的工艺张拉时,其内缩量 不应大于8mm 检查数量:每工作班抽查预应力筋总数的3%,且不少于3束。 检验方法:尺量。 7.5.18预应力筋锚固后,锚具外钢绞线的外露长度不应小于其直径的1.5倍,且不应小于30mm 检查数量:在同一检验批内,抽查预应力筋总数的3%,且不应少于5束。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附录A缓粘结钢绞线张拉记录表表A.0.1缓粘结钢绞线张拉记录表首页缓粘结钢绞线张拉记录(一)编号工程名称张拉日期施工部位缓粘结钢绞线规格及生产日期预应力张拉程序及平面示意图:张拉端锚具类型固定端锚具类型设计张拉控制应力实际张拉力千斤顶编号压力表编号混凝土设计强度张拉时混凝土实际强度预应力钢绞线理论伸长值预应力钢绞线伸长值范围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质检员记录人63
表A0.2缓粘结钢绞线张拉记录表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 《聚乙烯(PE)树脂》GB/T11115 10《预应力钢绞线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 11《多丝大直径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GB/T31314 12《预应力钢绞线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JGJ85 13《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 14《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程》JGJ140 15《热固型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T/CABR001 16《热固型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专用粘合剂》T/CABRXXX 17《湿气型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专用粘合剂》T/CABRXXX 18《湿气型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T/CABRXXX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目次1总则.693基本规定....703.1一般规定...703.2防火与防腐724材料及锚具系统.4.1混凝土及普通钢筋..744.3锚具...745设计与构造...5.1一般规定..755.2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755.3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765.4构造要求776抗震设计.6.1一般规定.796.2地震作用及结构抗震验算..806.3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816.4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柱、节点826.5板柱结构..847施工及验收...867.1一般规定...867.2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制作与贮存7.3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安装和混凝土浇筑.877.4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与封锚.877.5工程质量验收68
3.1.7当预加力对超静定梁引起的结构变形受到支座约束时,会产生支座反力,并由该反 力产生弯矩。通常对预加力引起的内弯矩Npepn称为主弯矩M,由主弯矩对连续梁引起的支 座反力称为次反力,由次反力对梁引起的弯矩称为次弯矩M2。在预应力超静定梁中,由预 加力对任一截面引起的总弯矩M将为主弯矩M与次弯矩M2之和,即M,=Mi十M2 国内外学者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试验研究表明,对塑性内力重分布能力较差的预应 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在抗裂验算及承载力计算时均应包括次弯矩。次剪力可根据结构构件 各截面次弯矩分布按力学分析方法计算。此外,在后张法梁、板构件中,当预加力引起的结 沟变形受到柱、墙等侧向构件约束时,在梁、板中将产生与预加力反向的次轴力。为求次轴 力也需要应用力学分析方法。 3.1.8缓粘结钢绞线的钢绞线外有缓凝粘合剂和外保护套,这两种物质对钢绞线都有很好的 呆护作用,提高预应力钢绞线的耐腐蚀性,因此,相同裂缝宽度下,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 购中预应力钢绞线比有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和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具有更好的耐腐蚀性。本规 呈参考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将裂缝控制等级划分为一级、二级 和三级,设计时需根据环境类别选用不同的裂缝控制等级,控制等级没有降低,但是耐久性 会优于有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和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 3.1.10对于跨度或悬臂长度不大的普通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楼盖,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只 需要进行变形和裂缝控制的验算,但是对跨度或悬臂长度较大的楼盖,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 沟的情况下,由于楼盖高度减小,导致楼盖体系竖向振动频率降低,阻尼比减少,在人行走 或其他活动的时容易产生共振。如果楼盖的竖向振动超过了人体舒适度的耐受极限,会让使 用者在心理上产生不安甚至恐慌感。因此,楼盖的振动舒适度有可能超越了其强度、变形及 其他问题,成为大跨度楼盖设计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 国内外相关规范控制振动舒适度的方法主要包括控制振动的频率、振动加速度、最大振 动位移等。人类活动作用力的频率主要在1Hz~3Hz以内,而且行走等活动对楼盖的作用幅 直变化不大,针对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建筑结构,舒适度的控制标准可适当简化,本条采用 了控制自振频率的方法,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相统一。。 .1.11本条给出了预灌浆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控制力要求,主要是为了提高材料的利用率 同时又能控制构件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的应力水平,确保预应力钢绞线能可靠发挥作用。 3.1.12预应力钢绞线的长度会影响到预应力摩擦损失,当预应力钢绞线超过一定长度时, 预应力摩擦损失过大,不能充分发挥预应力钢绞线的强度。本条结合工程实践经验,给出了
缓粘结钢绞线的张拉与锚固长度要求
3.2.1在不同耐火极限下,缓粘结预应力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的规定,是参考行业机
3.2.2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不仪与结构构件的耐火性能相关,也
结构构件的耐久性能密切相关,本条给出了不同环境类别下不同设计使用年限时的混凝土保 护层最小厚度要求。 3.2.3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过高 重影响结构构件受力性能
结构构件的耐久性能密切相关,本条给出了不同环境类别下不同设计使用年限时的混凝土 护层最小厚度要求。
3.2.3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过高,会引起预应力钢绞线的锈蚀,严重影响结构构件受力性能 和耐久性,因此,应严格控制。本条氯离子含量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GB50164、《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及美国ACI318等的有关规定给出的 3.2.4为防止高温下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板的爆裂,可采用下列高温防爆裂措施: 1构件表面设置钢丝网,钢丝直径不小于2mm,网孔不大于50mm×50mm,钢丝网表 面涂抹15mm水泥砂浆保护层; 2构件表面设置厚度20mm的非膨胀型防火涂料,或厚度30mm的防火板,或其他已 证明确能防止混凝土高温爆裂的防火隔热层: 3混凝土中添加不少于2kg/m3掺量的短切聚丙烯纤维。 4当梁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50mm时,可在受力钢筋外侧的混凝土保护层内配置 钢筋网。钢筋网的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网格边长不大于150mm;网片应配置在梁底和 梁侧,网片在梁侧钢筋应延伸至梁高的2/3处。两个方向上网片钢筋的截面面积均不应大于 其所在区域混凝土保护层面积的1%。钢筋网外层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小于现行国家标准
3.2.3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过高,会引起预应力钢绞线的锈蚀,严重影响结构构件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要求的保护层厚度。 3.2.5本条规定了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锚固区的封闭要求,主要对采用混凝土或无收缩砂浆 封闭时的保护层厚度进行了具体规定
4.1混凝土及普通钢筋
4.1.1由于缓粘结钢绞线采用了高强度预应力钢绞 可充分发挥高强度预应力钢绞线的作用,达到更经济的目的。参考国内外的应用经验,规定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对于预应力混凝土梁、柱,由于构件平均压应力和锚固区应 力较高,为了减小截面尺寸,一般采用C40或以上强度等级的混凝土。 4.1.2根据“四节一环保”的要求,本条提倡采用高强、高性能钢筋,这些钢筋已经广泛供应 本条根据混凝士结构受力性能要求,规定了各种牌号钢筋的选用原则
4.3.3自前,缓粘结钢绞线多采用单根张拉、单根锚固较为方便。张拉端采用夹片锚,理 式固定端采用挤压锚,选用锚具或连接器时,可根据工程环境条件、结构的要求、预应力钢 绞线的品种、产品的技术性能、张拉施工方法和经济合理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后确定 当采用成束布置时,端部也应该分散开,采用单孔锚具锚固
5.1.1~5.1.2给出了缓粘结预应力混键主结构按承载力极限状态验算的统一公式和正常使用 极限状态验算的统一公式,后面章节中极限状态验算只是结合缓粘结预应力技术特点给出了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验算,计算原理和计算公式都遵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 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 5.1.3本条规定是为了避免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发生一旦开裂就破坏的脆性破坏, 5.1.8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都采用了预应力钢绞线和非预应力筋混合配筋的部分预应力混凝 土结构,由于配有非预应力筋,预应力对混凝土产生的压应力会减小,非预应力筋的存在会 影响混凝土收缩、徐变产生的预应力损失,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给出了计算方法。 5.1.9本条规定了张拉阶段截面混凝土应力控制值,一方面为了防止张拉时混凝土强度还没 有达到设计强度而产生开裂,另一方面,张拉时使用荷载还没加上,防止使用荷载下混凝土 受压区可能由于预应力张拉产生的拉应力而导致混凝土开裂。 5.1.10本条参考了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50010,主要是控制预拉区混凝土 可能开裂的裂缝宽度,提高结构耐久性。预拉区纵向普通钢筋的直径不宜大于14mm是指 构造用钢筋,当承载力需要时,直径可不受此限制。 5.1.11~5.1.18缓粘结钢绞线预应力损失值的计算原则和计算公式都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 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执行。缓粘结钢绞线摩擦产生的预应力损失与有粘结 预应力钢绞线和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有很大的不同,缓粘结钢绞线和外包护套之间有一层缓 粘结剂,预应力钢绞线张拉过程中除了摩擦损失外,还存在粘滞力的影响,表5.1.14中的摩 擦系数是指张拉适用期内、常温下张拉时的摩擦系数值
5.2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
力和无粘结预力混链结构是一件 的,因此,粘合剂固化前进行计算时可按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方法计算,缓粘结预应 力筋的应力设计值取为m。
5.2.4~5.2.7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弯曲承载力计算公式均参考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绍 构设计规范》GB50010给出,注意当缓粘结剂没有完全固化时预应力钢绞线的设计强度J,
5.3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5.3.1缓粘结钢绞线有缓粘结剂和外包高密度聚乙烯护套,与有粘结和无粘结预应力相比, 其耐久性会有很好的改善,但是,由于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较少,因此,本 见程还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主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给出裂缝控制的准则。 5.3.2参考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给出裂缝计算公式,在计算受 拉区纵向受拉非预应力钢绞线的等效直径时,预应力钢绞线按束计算其公称直径。缓粘结钢 绞线的粘结特性系数取0.4,比有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0.5略低,是根据缓粘结钢绞线的粘 结锚固试验定性确定,并且,也与环氧涂层钢绞线的粘结特性系数0.4一致,试验研究表明, 环氧涂层钢筋混凝土的裂缝宽度略有增大,裂缝间距增大约10%,因此,考虑粘结特性系 数由有粘结的0.5降低为0.4,这也是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区别于有粘结预应力混凝王 结构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重要标志之一。 5.3.3本条参考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相关规定,给出了缓粘结 负应力混凝土构件受拉区纵向钢筋的等效应力计算公式。注意在计算受弯构件受拉区纵向钢 筋等效应力时考虑了缓粘结剂的固化与否,用预应力钢绞线等效折减系数α,表示,固化前
缓粘结钢绞线面积取0.3,固化后取1.0。
伯 5.3.7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短期刚度Bs是按国家现行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有关条款给出的。缓粘结剂固化前,预应力钢绞线能自由滑动,按《无粘结预应力 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要求,在计算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时只考虑预应力钢绞线截面 积的0.3倍,固化后按有粘结考虑,考虑预应力钢绞线全部截面积。试验研究表明,缓粘结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缓粘结剂固化后受弯时的刚度与有粘结混凝土结构基本一致,其他研究 者对环氧涂层钢筋混凝土的试验研究也证实了环氧涂层不影响结构的刚度。 5.3.8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在使用阶段的反拱计算中,先计算短期反拱值,考虑预加力长 期作用对反拱增大的影响系数取为2.0。取2.0增大系数是近似考虑了混凝土收缩、徐变影 响,因此,对长期反拱值,如有特殊要求或者要求非常严格时,可根据混凝土收缩徐变随时 间的变化规律进行专门计算分析。
5.4.1本条规定的跨高比是在总结国内近儿年的工程经验、参考现行行业标准《无粘结预应 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和《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技术规程》JGJ/T268的相关规定并 借鉴国外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的设计规定基础上给出的,适合于一般的民用建筑采用 缓粘结预应力技术。
5.4.1本条规定的跨高比是在总结国内近儿年的工程经验、参考现行行业标准《无粘结预应 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和《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技术规程》JGJ/T268的相关规定并 借鉴国外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的设计规定基础上给出的,适合于一般的民用建筑采用 缓粘结预应力技术。 5.4.5板的平均预压应力是指完成全部预应力损失后的总有效预加力除以混凝主息截面面 积。规定下限值是为了避免在混凝土中产生过大的拉应力和裂缝,同时有利于增强板的抗剪 能力;规定上限值是为了避免过大的弹性压缩和徐变。 施加预应力仅为了满足构件的充许挠度,或抵消环境温度及混凝主收缩作用时,可不受 平均预压应力最小值的限制;当混凝土强度等级较高或采取专门措施时,最大平均预压应力 限值可适当提高。 5.4.6截面非预应力筋最小配筋量是为了控制混凝土开裂后裂缝宽度,如果非预应力筋配筋 太少,往往会形成集中裂缝,裂缝宽度较大。此条参照现行国家行业标准《无粘结预应力混 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的相关规定制定。 5.4.7一些屋面梁、吊车梁都是简支梁,梁端剪力较大而梁的截面较小,预应力筋主要控制 跨中开裂,到了梁端,预应力钢绞线在梁底作用已经不大,为了提高梁端截面的抗剪能力, 可以弯曲,可以有效减小梁端混凝土斜向主拉应力。 5.4.9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端部锚固区在预应力钢绞线张拉后容易出现两类裂缝:一类是 局部承压区承压板后面的纵向劈裂裂缝,一类是预应力束在构件端部偏心布置,偏心距较大
时,在构件端面附近产生较高的竖向拉应力,产生位于截面中部的纵向水平端面裂缝。为了 控制这两类裂缝产生,并保证预应力能可靠传给混凝土构件,设置了预应力构件端部防裂构 造钢筋。 5.4.10当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端部局部凹进时,为了防止混凝土开裂,根据试验研究和 工程经验,设置了构造钢筋, 5.4.11预应力钢绞线的错固一般要避开梁柱节点,但是,在梁的边跨,预应力钢绞线必须 锚固在梁柱节点的柱子内,或在柱子外加锚固块,由于过了柱子的形心轴后没有另一侧的混 凝土梁,梁柱节点承受反复荷载的混凝土主要集中在有梁的一侧,因此,预应力钢绞线可以 在过柱子形心轴后一定距离锚固。本条参考了普通钢筋的锚固长度要求,并考虑预应力钢绞 线端部有承压板,预应力钢绞线通过承压板将预加力压在混凝土上等因素,最终确定过中性 抽的距离。 5.4.12在计算缓粘结预应力束等效孔道外径时没有直接按钢绞线裸线直径计算,而是考虑 了粘合剂与护套厚度、横肋等因素。 5.4.13预应力在弯曲半径较小的部位,会产生径向平衡荷载,曲率半径越小,等效荷载越 大,当等效荷载过大时会引起混凝土崩裂,本条规定了防崩裂设计的具体方法。 5.4.14缓粘结钢绞线要与周圈的混凝土产生粘结锚固效果,预应力束应该有足够的净距来 保证。由于缓粘结钢绞线成束布筋时没有波纹管,根据缓粘结钢绞线成束构造,采用了预应 力束的等效外径。 5.4.18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板中预应力钢绞线宜单根布置,但是对于密肋板或者是混凝土 空心楼板,会采用集中布束,本条对集中布束的间距和每束的预应力钢绞线根数给出了规定 5.4.19~5.4.24板柱结构中预应力混凝土平板采用缓粘结预应力配筋比有粘结预应力配筋施 工更方便;另外,由于板柱结构柱上板带参与抵抗水平地震力,因此,缓粘结预应力配筋比 无粘结预应力配筋更适合板柱结构。本节的配筋原则和构造参照了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 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的相关规定
6.1.7根据国内外的工程设计经验,对楼盖中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平板的抗震设计,从确保其 传递剪力的横隔板作用等抗震性能方面做出了规定。当楼盖中配置构造预应力筋时,板厚不 受此限制。 6.1.8将锚具布置在梁柱节点核芯区域以外,可避免该区域在剪力作用所产生较大对角拉应 力的情况下,再承受锚具引起的劈裂应力。在外节点,锚具宜设置在节点核芯区之外的伸出 凸端上。仅当有试验依据,或其他可靠的工程经验时,才可将锚具设置在节点区,此时,应 在保持筛筋总量的前提下,处理好箍筋的布置问题
6.2地震作用及结构抗震验算
力作用效应包括预加力产生的次弯矩、次剪力、次轴力。当预应力作用效应对构件承载能力 有利时,预应力分项系数应取1.0;不利时应取1.2,是参考国内外有关标准做出规定的。 6.2.7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仍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有关对钢筋混凝土相同的规定。 6.2.8由于预应力对节点的侧向约束作用,使节点混凝士处于双向受压状态,不仅可以提高 节点的开裂荷载,也可提高节点的受剪承载力。国内试验资料表明,在考虑反复荷载使有效 预应力降低后,预应力作用对受剪承载力的贡献可取Vp=0.4Npe,式中Npe为作用在节点核 芯区预应力筋的总有效预加力。 6.2.9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柱的受剪承载力,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第11章有关条款进行计算时,其未计及预应力对提高构件受剪承载力的有利作用, 即取预应力分项系数为0,是偏于安全的。
6.3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
较受压翼缘宽度小一些,为了确保翼缘内纵向钢筋对框架梁端受弯承载力做出贡献,故做出 不少于翼缘内部纵筋的75%应通过柱或锚固于柱内的规定。 6.3.6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端箍筋的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箍筋的最小直径等构造要 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50011有关条款的要求。本条对预应力混 疑土大梁加腋区端部可能出现塑性铰的区域,规定采用较密的箍筋,以改善受弯延性。 6.3.7对扁梁截面尺寸的要求是根据国内外有关标准和资料提出的。跨高比过大,则扁梁体 系太柔,对抗震不利。 6.3.8为避免或减小扭转的不利影响,对扁梁的结构布置和采用整体现浇楼盖的要求,以及 梁柱节点核芯区受剪承载力的验算等,原则上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对钢筋混凝土扁梁的要求相一致,但采用预应力筋有利于节点抗剪,可按本标准提供 的公式进行节点受剪承载力计算。 5.3.9对于预应力混凝框架的边梁,要求其宽度不大于柱截面高度,可避免其对垂直于该 边梁方向的框架扁梁产生扭矩;当与此边梁相交的内部框架扁梁宽度大于柱宽时,也将对该 边梁产生扭矩,为抵抗此扭矩,对于框架边梁应采取有效的配筋构造措施,考虑其受扭的不 利作用。 5.3.10工程经验表明,由悬臂构件根部截面荷载效应组合的弯矩设计值确定的纵向钢筋, 在悬臂构件根部加强部位(指自根部算起1/4跨长,截面高度2h及500mm三者中的较大值) 不得截断,且加强部位的箍筋应予以加密;为使悬臂构件受弯屈服限制在确定部位,本条规 定了相应的配筋构造措施,使这些部位具有所需的延性和耗能能力,且要求加强段钢筋的实 际截面面积与计算截面面积的比值,不应大于相邻的一般部位的比值。并从配筋构造上要求 在悬臂构件顶面和底面均配置抗弯的受力钢筋。 考虑到预应力作用通常在梁端截面产生正弯矩,与地震反复荷载作用效应叠加后,底部 钢筋可能承受较大的拉力,因此对梁端截面的底面纵向非预应力钢筋的配筋率做出相应的规 正
6.4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柱、节点
6.4.2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中,为避免框架边柱出现塑性铰,同时考虑预应力框架梁超强的 情况,提高了二、三、四级抗震等级的框架边柱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ne。 6.4.3在抗震设计中,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柱也要求呈现大偏心受压的破坏状态,使其具有 定的延性。本条应用预应力等效荷载的概念,将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偏压构件柱等效为承受预
载力时,不应考虑预应力有效预压力的影响。
载力时,不应考虑预应力有效预压力的影
系数,以提高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 6.5.18考虑到板柱节点是地震作用下的薄弱环节,当8度设防时,板柱节点应采用托板或柱 帽,托板或柱帽根部的厚度(包括板厚)不小于16倍柱纵筋直径是为了保证板柱节点的抗 弯刚度。 6.5.19板柱结构的节点连接构造十分重要,对暗梁下部非预应力钢筋的构造配筋要求进行了 规定。 6.5.20为了防止板柱结构在柱边开裂以后发生楼板脱落,穿过柱截面的后张预应力筋及板底 两个方向的连续非预应力钢筋的受拉承载力应满足该层柱承担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产生的轴 向压力设计值。 6.5.21地震时角柱处于复杂的受力状态,其弯矩和剪力设计值的增大系数,比其他柱略有增 加,以提高抗震能力。 6.5.22国内外多次地震震害证实,板柱结构属抗震不利结构。因此,为保证板柱结构在大震 下的结构安全,宜进行大震弹塑性变形验算
系数,以提高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 6.5.18考虑到板柱节点是地震作用下的薄弱环节,当8度设防时,板柱节点应采用托板或柱 帽,托板或柱帽根部的厚度(包括板厚)不小于16倍柱纵筋直径是为了保证板柱节点的抗 弯刚度。 6.5.19板柱结构的节点连接构造十分重要,对暗梁下部非预应力钢筋的构造配筋要求进行了 规定。 6.5.20为了防止板柱结构在柱边开裂以后发生楼板脱落,穿过柱截面的后张预应力筋及板底 两个方向的连续非预应力钢筋的受拉承载力应满足该层柱承担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产生的轴 向压力设计值。 6.5.21地震时角柱处于复杂的受力状态,其弯矩和剪力设计值的增大系数TB 10122-2008 铁路路堑边坡光面(预裂)爆破技术规程,比其他柱略有增 加,以提高抗震能力。 6.5.22国内外多次地震震害证实,板柱结构属抗震不利结构。因此,为保证板柱结构在大震 下的结构安全,宜进行大震弹塑性变形验算。
7.1.1缓粘结预应力分项工程是专业性较强的分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预应力结 构构件的性能影响较大,因此,施工单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7.1.2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实际张拉适用期和施工时的环境温度、施工周期、混凝土内部 的温度等密切相关,有时可能会与标准张拉适用期差别较大,因此,施工单位应结合工程实 际条件,合理选择确定符合工程需求的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 7.1.4、7.1.5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应根据工程进度进场,从生产到结构混凝土浇筑完成的时 间不宜过长,防止过长的存放时间影响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后期的张拉。
7.2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制作与贮存
7.2.1~7.2.5缓粘结钢绞线的安装与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安装基本相同,安装过程中应防 上缓粘结钢绞线外包护套破损后缓粘结剂滴漏,缓粘结剂流出后会在护套内形成空隙,影响 粘结性能。实践证明,缓粘结剂的流消性比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所用防腐油脂的流消性好得 多,如采取措施不当,缓粘结剂很容易从下端口流出。根据工程经验,一般的胶带缠绕不能 彻底阻止粘合剂的滴露,采用热熔胶棒修补效果较好。 7.2.1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需根据工程需要进行定长下料制作,下料长度应考制作、构件 长度、曲线影响、张拉操作长度等多种因素。 7.2.4缓粘结钢绞线外包护套破损后会造成缓凝粘合剂滴漏,在护套内形成空隙,影响粘结 性能。实践证明,缓凝粘合剂的流性比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所用防腐油脂的流消性好得多 如采取措施不当,缓粘结剂很容易从破损处流出。根据工程经验,一般的胶带缠绕不能彻底 阻止粘合剂的滴露,采用热熔胶棒修补效果较好。 7.2.6为防止缓凝粘合剂从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端部流消,切断后的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端 部应采用专用保护套封闭。 7.2.8温度高,缓粘结剂的固化速度加快,因此,缓粘结钢绞线的储存要注意防止高温和暴 晒,以免影响缓粘结钢绞线的张拉适用期和固化时间
7.3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安装和混凝土浇
7.3.1在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安装之前进行检查,主要是保证其产品质量,同时防止用错缓 粘结钢绞线, 7.3.2规定了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安装质量要求。主要是为了保证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 安装位置符合设计规定,后期张拉能顺利进行,从而确保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性能满足设计 要求。
7.4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与封错
7.4.1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张拉时,构件混凝土强度等应符合设计或相应行业标准的规定 防止过早施加预应力对构件产生不利的影响。 7.4.2张拉过程中,考虑各种因素对张拉力进行调整后,其实际最大张拉力不应超过0.8fp 7.4.4缓粘结预应力技术特点是缓粘结剂在张拉适用期内具有一定的粘性,固化后具有很高 的强度。缓粘结剂的粘度与温度具有直接关系,当温度高于20℃时,缓粘结剂的粘度较小, 基本不影响张拉时预应力损失,当温度低于20℃C时粘度变大,摩擦损失因缓粘结剂粘度增 大而增大,如果按有粘结预应力和无粘结预应力张拉方法,低温下会由于粘度而造成摩擦损 失增大,试验和工程实践表明,通过持荷超张拉可以基本消除由于缓粘结剂粘度对摩擦损失 的影响。因此,为了保证预应力钢绞线有效预应力的建立,确保达到原结构设计的有效预应 力值,保证结构安全,要求在温度等于或低于20℃C时应采用持荷超张拉方式,并注意预应 力钢绞线仲长值能满足设计要求。 7.4.5工程经验表明,6%的允许偏差是能够满足工程需要的。当实际张拉伸长值偏差超过 6%时,应查明原因,消除影响因素,以保证预加力值符合设计要求。 7.4.6对于缓粘结钢绞线张拉,由于开始张拉时缓凝粘合剂粘度较大,伸长并不能按线性推 算,因此采用了量测张拉前后预应力钢绞线露出部分长度的方法,并考虑锚具回缩值的影响。 对于两端张拉或一端张拉而另一端也用夹片锚外露的预应力钢绞线,应测量两端外露预应力 钢绞线长度变化,因为一端张拉,另一端会产生向内的滑动,只测量一端变形会使测量值偏 大。 7.4.7、7.4.8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顺序、模板拆除时间应符合设计规定,防止对结构产生不 利影响。
JC/T 2236-2014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桩用硅砂粉应用技术规程7.5.3给出了缓粘结预应力分项工程验收时应提供的主要技术资料目录。验收时还可以根据 工程实际情况提供其他重要的过程质量控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