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04/T 405-2020 建筑基坑降水工程技术标准.pdf

DBJ04/T 405-2020 建筑基坑降水工程技术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5.2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21639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04/T 405-2020 建筑基坑降水工程技术标准.pdf

4.1.1现阶段我省建筑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内容对

试验取得,而群孔抽水试验能较准确测定含水层的各种参数,取得 在相互干扰条件下,群孔的总涌水量和井群降落漏斗中水位降深 值的资料以及周边环境影响监测资料等,为了后期基坑降水水位

下降预测及周边环境地面沉降预测,或为了调整设计方案DB11/T 852-2019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有条件 时宜进行群井抽水试验,并进行周边地面沉降观测,取得较为准确 的且符合实际施工工况的水文地质参数及地面沉降观测数据

4.1.4地下水位观测孔的布置主要是为满足水文地质勘察

对地下水静止水位量测和地下水流向判断,而为抽水试验服务的 观测孔应满足相应的抽水试验的要求。地下水位观测孔可以与水 文地质勘察孔共用。 在降水范围内存在多个含水层时应在不同的含水层布置水位 动态观测孔,了解各含水层水位动态规律及其水力联系。

地质期察扎孔共用。 在降水范围内存在多个含水层时应在不同的含水层布置水位 动态观测孔,了解各含水层水位动态规律及其水力联系。

4.2水文地质勘察孔布置

4.2.1对于工程场地已完成或同期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应 在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的基础上布置水文地质勘察孔,以避免勘察 孔布置的盲目性,尽量减少勘察孔的布置数量。水文地质勘察孔 的布置应能查明降水工程范围、影响范围的含水层和静止水位理 深、含水层厚度、上覆和下伏隔水层的理深变化。

5.1.1各个基坑由于深浅不一,施工方法不同,围护结构型式多 样;基坑所在场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因地而异,复杂程度 悬殊;场地周围的环境要求宽严的差异等,使得基坑降水的设计工 作也相应复杂。为了保证基坑的施工安全,必须将某个含水层的 水位降到要求的深度;为了保护环境文必须同时使某些含水层或 该含水层的某些区域的水位不降或少降,由于基坑深浅不同,有些 基坑应考虑降低浅部的潜水或承压水层,而有些基坑应考虑降低 深部承压含水层的水头,并避免浅部潜水位较大幅度下降,以保证 基坑周边的环境。因此,每个降水设计针对的降水目的含水层不 同,采用的手段、方法、井点的布局、过滤管设置的深度、甚至井内 的止水位置等都应有区别。因此,降水设计应是综合考虑了基坑 的深浅、施工方法和工况、基坑的大小、形状、支挡结构型式、周围 的环境(包括周围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地铁、隧道、大型桥涵 等对沉降的特殊要求)、区域和场地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等的 产物。 降水涉及范围内的含水层、隔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包括:渗透 系数、潜水含水层给水度、承压水含水层弹性释水系数、导水系数、 导压系数、越流系数、地下水水力坡度和各层土的颗粒分析曲线 包括平均粒径、不均匀系数等)。用于降水设计的水文地质参数 通过抽水试验等水文地质测试获得。 为估算降水引起的地面变形应掌握的参数包括:地层孔隙比 压缩系数、压缩模量、泊松比、静止侧压力系数、弹性模量、土的体 积变形模量等。 基坑的围护设计对基坑的降水设计关系密切,基坑的开挖和 围护,对相关的含水层与相对隔水层来说除了大然的边界条件外 文增加了一个人工的边界。这个人工边界的形状、大小插入的深

度,挡水的条件等与降水开(包括回灌开)的布局,过滤管长度,深 度(这也是另一类人工边界)共同影响了地下水渗流场的变化。 因此,在降水设计前必须掌握围护设计和各个施工工况的详细 资料。 (1)基坑的形状、大小、开挖深度、开挖的方法; (2)基坑挡土结构,包括采用放坡开挖、重力式挡墙、沉井、排 桩以及截水惟幕、地下连续墙(包括桩的直径、墙的厚度、插入深 度、截水幕的深度)等; (3)支护结构:采用圈梁(圆形基坑)、内支撑、水平支撑、斜 撑、土钉、锚杆等; (4)围护设计中对各个工况的要求; (5)各个工况条件下,可能引起的支挡结构的变形和周围地 面的变形计算。 基坑周边的环境资料包括:(1)地下水管线的资料,包括上水 管、煤气管、输油管线、供电线路、通讯线路、排水管道等离基坑边 的距离、管径大小、重要程度。(2)基坑周边的建筑物:居民住宅、 办公楼、高层建筑的基础深度、形式和上部结构和这些建筑物的沉 降和变形的现状。(3)市政工程:地下建(构)筑物的规模、范围、 深度、地铁、高架道路、地下道路、隧道的理深、走向、基础形式和深 度以及现状。(4)基坑施工期间需重点保护的对象和允许的最大 变形量等。

5.1.3本条提出在基坑底部存在承压水时,应进行抗突涌验算;

是基于考虑上覆土层重量与承压含水层中承压水头的平衡,判别 坑底抗承压水头的稳定性,未考虑上覆土层抗剪强度的影响以及 与支护结构间的摩阻力影响,当考虑坑底桩基或复合地基处理的 影响时其抗突涌稳定系数可降低。 在计算中,承压水水位对计算结果影响较大,在城区建设中承 压水水位还受到周边工程施工降水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设计计 算时承压水头除了考虑实测的现状水位外,尚应考虑调查周边的 工程情况,预判工程施工期间承压水头的变化,确保工程安全。

当基坑底部土体抗承压水突涌稳定性不满足要求时,除了在 承压水层内降水减压外,也可以把幕深度加大,使其穿透承压含 水层进入其下隔水层内。

5.1.7截水惟幕方法可按下表进行分类

表1截水雌幕方法分类

5.1.8截水惟幕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5.1.9本条提出本标准对基坑支护结构设计的新思路,

由基坑渗流稳定计算确定人土深度最小值即下限值(如果人土深 度小于此值,则基坑渗流不稳定);然后再设定一些不同的入土深 度(均应大于上面的最小值),按通常做法进行结构的内力计算和 配筋,并进行经济比较,找出一个造价最小(或接近最小的入土 深度,做为设计的入土深度;再用此设计入土深度进行基坑的各项 稳定核算,如果满足要求,则此值就是最后选用的入土深度。这就 是本条提出的基坑设计的基本原则。

灌,其中资源性回灌是以保护水资源为主要目的,而工程性回灌是 以防止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周边工程环境问题为目的。本章内容主 要以工程性回灌为主。

5.1.12地下水回灌宜采用井灌法,地下水回灌的方法主要有地

面入渗法和井灌法。地面入渗法包括渗坑入渗法和渗渠入渗法: 井灌法包括管井回灌法和大口径井回灌法等。

大口径井回灌或渗坑回灌一般采用自然状态下的重力回灌, 当重力回灌无法满足回灌要求时,可考虑采用加压回灌,加压回灌 要充分考虑回灌系统是否满足受压要求以及回灌含水层的渗透系 数和储水系数,并要考虑加压可能对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

5.2.4水文地质参数是降水设计的依据,应采用场地水文地质试 验的结果,对于三级降水工程可根据当地经验或根据岩性按下表 经验数据进行初步估算、设计,并根据已完成降水井进行抽水试验 结果复核设计参数,及时进行调整

1对于新近沉积的地层,其渗透系数值宜取

2对于含有姜石、虫孔的粉质黏土,其渗透系数可参照粉砂的渗透系数; 3对于杂填土,其渗透系数可参照细砂渗透系数。 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含水层的有效给水度可按表3取值

5.3.1当基坑规模、形状和设计水位降深等确定后,在综合考虑 各种因素的前提下,经有关计算,降水并的数量即可确定。为了尽 可能使水位降深较大的地段集中在基坑内部,以减少降水引起的

5.3.1 当基坑规模、形状和设计水位降深等确定后,在

地面沉降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在降水方案设计时,降水管井并在不危 及建筑物安全和不影响施工的前提下应布置在基坑内部。 基坑降水管井的井间距一般应通过抽水试验确定。 坑内降水的优缺点: 缺点:1.开挖施工不便,给封并造成困难:并管碰断后大量承 压水喷出,造成施工困难;井碰坏后坑内无法补并,只能补在坑外。 2.井管暴露的长度太长后需设支架支护,在有内支撑的基坑 内可傍支撑布并,并管暴露后可固定在支撑上。但在无内支撑,面 积文大的基坑需另安装支护并管的支架,给施工出带来不便,支 架上无法上人,换泵吊装造成困难,如将支架在井口形成换泵封井 的操作平台,很深的基坑,费用大,不安全,影响挖土施工。如上海 环球中心101层塔楼圆形基坑,直径100m,开挖深度26m左右,连 续墙靠儿道钢筋混凝土圈梁加固,中间无内支撑,井布在坑内无法 支护、维修、保养水泵,降水结束后无法上井口封井。 3.当连续墙或截水惟幕插入降水目的含水层很浅,如降压井 的过滤管不超过截水惟幕的深度,则过滤管仅3~5m,进水面积 小,水量小,降10~20m水头需满堂布井,并的数量天:;如坑内降 压井的过滤管超过截水惟幕时,并布在坑内和坑外无明显的差别 坑内外地下水渗流场形态没有明显的不同。 4.基坑降压降水并非基坑开挖到设计要求深度、做好垫层、浇 好大底板即可结束,需要待上部结构的压重超过了地下水的浮力 时才能终止降水,降压井在坑内除了在大底板上需留洞外,各层楼 板都要留洞,增加了后续工作。 5.并设在坑内,降压降水结束后需将降压井做封并处理,才能 割除并管,补洞。并虽可用注浆方法封闭,但效果并不是十分理 想,有时井管割到大底板处仍有水溢出。 优点:1.坑内降水,即井布置在坑内井过滤管超过基坑截水惟 幕的深度相对坑外降水来说,并与井之间的距离小一些,井间的十 扰大一些,可能井的数量会少一些。 2.当降水目的含水层厚度较大,连续墙或截水惟幕插入降水

自的含水层的深度天,一般超过10m以上,坑内降水管井的过滤 管可以不超过截水惟幕的深度,坑外的地下水经连续墙的刃脚处 绕流流入坑内,增加了流程,连续墙刃脚以下的承压含水层垂直 流补给,基坑底面即为地下水流入基坑的过水断面,流量受到了限 制,各个井的抽水量减小了,坑外水头降也减小,有利于降低对环 境的影响。 降压井布置在坑外,即所谓的坑外降水,其优缺点正好与坑内 降水相反,坑内降水的缺点往往是坑外降水的优点,它对施工影响 小,设在坑外的并可理设在地下,不受施工运输的影响和破坏,维 修、养护方便均在地面操作,降水结束后不需专门封井,只需用优 质黏土填塞。而坑内降水的优点也是坑外降水所不及的。从上述 的分析看,坑内或坑外降水以井并布置在坑内或坑外来区别,只是形 式上的区别,实质上的坑内降水,并是布置在坑内,但关键是并过 滤管的位置是否超过截水幕的深度,如超过基坑截水惟幕,地下 水的渗流场还是以径向流为主,与井布置在坑外并无大差异:真正 意义上的坑内降水应该是不但井放在坑内,而且过滤管的下部不 超过基坑截水惟幕的深度。而坑外降水,并不但布在坑外,降压井 的过滤管顶部必须在基坑截水惟幕以下。 采用坑内降水还是坑外降水,应该对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基 坑的大小、形状、施工方法、围护设计的特点、环境对基坑降水要求 的宽严程度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再加上经济比较后确定

5.3.2管井设计出水量一方面取决于含水层的基本特征,如渗透

系数、降深、单并影响半径等,另一方面取决于过滤管的尺寸、进水 部分的长度。同时为了保证管并的正常运行,降水并的出水量应 小于管井出水能力,管井出水能力受井壁充许进水流速和过滤管 充许进水流速的制约。当管并出水量过大时,将导致过大的并壁 进水流速和过滤管进水流速,如果井壁进水流速大于某临界值时 含水层中的细小颗粒将被带入井内,即发生管涌性涌砂、滤料堵塞 等不良后果。并壁充许进水流速和过滤管充许进水流速是管并设 计的两个很重要的参数,并壁允许进水流速是并身进水段直径和

长度的依据,过滤管充许进水流速是过滤管直径和长度设计的依 据。管并进水流速大,带动含水层细颗粒的能力就强,并水含砂量 就高,所以管井充许进水流速大小与并水含砂量密切相关。 过大的过滤管进水流速会使过滤管堵塞严重,这也是管并设 计的基本法则之一,对于降水管井,过滤管充许进水流速采用 0.03m/s~0.08m/s较为合适,其下限相当于供水管井的标准,其 上限相当规模于国外规定的上限值,确定范围较宽,在实际工作 中,应根据含水层的颗粒组成和渗透性确定,当含水层颗粒较细 渗透性较差,宜取低值,反之,粗颗粒含水层,渗透性好,宜取大值。 对于松散含水层管井,管井设计出水量确定可参考下述步骤 进行: (1)选择适合的水文地质计算公式,计算管并在设计降深下 的管井出水量。 (2)根据管并设计中有关数据和取水目的层的渗透系数,首 先确定井壁允许进水流速和过滤管允许进水流速,然后分别计算 其允许进水流量,最后确定管井出水能力(流量)。 (3)复核管井出水能力是否满足要求,如管井出水能力小于 计算的管并出水量,则应重新设计管并结构,当管并结构难以改变 时,则应减少管并出水量使之低于管并出水能力,最后确定管并设 计出水量。 对于岩体地区的管并,并壁充许进水流量已无实际意义,过滤 管充许进水流量即为管井出水能力,因此确定管井设计出水量时 仅复核过滤管允进水流量肌可

勘察孔和降水管井宜兼作水位观测孔,基坑典型部位指基坑内、外 的角点,深大基坑边缘中部,基坑中心和群井抽水干扰最小处及离 降水并距离最远处。发生险情时,观测孔可作应急备用并,在基坑 发生渗漏时,应急备用井效果较好。

5.3.5并深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降水并的含水层位置、王扰

及沉淀管的长度确定,当降水管井抽水时间较长时,尚应考虑地下 水位变幅。 5.3.7松散层中的管井管径,应采用井壁允许进水流速复核,并 符合下式的要求:

及沉淀管的长度确定,当降水管井抽水时间较长时,尚应考虑地下 水位变幅。

5.3.7松散层中的管井管径,应采用井壁允许进水流速复核,并 符合下式的要求:

TLv; , = 65

小于抽水设备外径50mm,在基岩含水层中不应小于100mm; 过滤管外径按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D 过滤管面层直径(m); 过滤管面层有效孔隙率(宜按过滤管面层孔隙率的 50%计算); L一 过滤管进水部分长度(m); 设计单井出水量(m/s); 过滤管允许进水流速(m/s),一般Vg=0.03m/s~ 0.08m/s,粉砂取低值,砾砂取高值。 5.3.14砂土类含水层不均匀系数大于10时,应除去筛分样中部 分粗颗粒后,重新筛分,直至不均匀系数小于10时,取其d50确定 滤料规格。否则计算的滤料粒径偏大,各种含水层中不同类型过 滤管的有效孔隙率值见下表:

5.3.14砂土类含水层不均匀系数大于10时,应除去筛

分粗颗粒后,重新筛分,直至不均匀系数小于10时,取其ds确定 滤料规格。否则计算的滤料粒径偏大,各种含水层中不同类型过 滤管的有效孔隙率值见下表:

表4各种含水层中不同类型过滤管的有效孔隙率值

表5填砾与过滤管的规格

许进水量q'确定井点根数n(n=+1),再根据基坑(或一圈井点 9 的)周长算出井点的间距,并复核基坑中心水位降深是否符合设计 要求。

5.4.2目前国内喷射井的类型及技术性能如下表所示。

表6喷射并点类型及技术性能

5.5.1多级放坡开挖时,可在分级平台上设置排水沟与集水井。

5.5.1多级放坡开挖时,可在分级平台上设置排水沟与集水并。 5.5.2集水明排的作用是:①收集外排坑底、坑壁渗出的地下水; ②收集外排降雨形成的基坑内、外地表水;③收集外排降水井抽出 的地下水。

置,盲沟的间距一般取25m左右。为保证沟内流水畅通,避免携 带泥沙,盲沟内宜采用级配碎石充填,并在碎石外铺设两层土工布 反滤层。

明沟的集水井常采用如下尺寸及做法:矩形截面的净尺寸

5.5.6明沟的集水井常采用如下尺寸及做法:矩形截面的净

500mm×500mm左右,圆形截面内径500mm左右;深度一般不小 于1000mm。集水井采用砖砌并用水泥砂浆抹面。盲沟的集水井 常采用如下尺寸及做法:集水井采用钢筋笼外填碎石滤料,集水井 内径700mm左右,钢筋笼直径400mm左右,井的深度一般不小 于1200mm。

5.5.7导水管的间距、直径及长度应根据渗水量及渗水土层的特

5.5.7导水管的间距、直径及长度应根据渗水量及渗水土层的特 性确定。导水管常用直径不小于50mm,长度不小于300mmPVC 管,埋入土中的部分外包双层尼龙网。

5.6.1弓渗降水是指在降水场地的一定深度内,存在两层以上的 含水层,且下层的渗透能力大于上层,在下层水位(或水头)低于 降水深度的条件下,人为地沟通上下含水层,在水位差的作用下, 上层地下水就会通过井孔自然地流到下部含水层中,从而无需抽 水即可达到降低地下水的目的; 在降水范围内存在局部上层滞水、弱透水层中潜水、多层隔水 会含水层相间分布,且上层含水层的水量不大且蔬不干,下部含水 层水位可通过自排或抽降使其低于基坑施工要求的控制水位;当 兼有疏干要求时,引渗井还需按排水固结要求加密引渗井: 采取其他降水措施后使其低于上部含水层水位后,满足条件 也可采用引渗井进行降水; 引渗井按结构类型分砂砾引渗井及管井引渗井。 引渗井根据引渗条件,可以划分为浅层引渗、深层引渗、深浅 结合引渗三种类型。 浅层引渗降水指将上层滞水通过引渗井自然渗到理藏较浅的 下部含水层。浅层引渗主要适用于降水深度较小(一般小于7m) 上层滞水含水层为弱透水层的粘质粉土或粉土,水量较少,人渗目 的层埋藏于10~20m左右,为中等透水的粉、细砂层,含水层厚度 为2~5m,属潜水或微承压水,水位理深10~15m,能消纳一定入 渗水量。当沟通两层地下水后,引渗井点中的混合水位保持在 7m~10m,雨季略有抬升。 深层引渗降水是指上部地下水(上层滞水或潜水)通过引渗 并自然入渗到理深较深的下部砂、卵石含水层中,即第二入渗自的 会中,达到基坑降水的目的。 深浅结合引渗降水指采用浅层自渗不能完全满足降水要求 二采用深层引渗文工作量较大,成本提高或不能满足特殊降水要 求时,将二者结合起来降水的方法。

5.6.3对于上层为透水性能较强的砂、卵石潜水含水层,下部为

透水性很强的砂、卵石承压水或潜水含水层,而上层潜水水位埋深 较深(大于15m),基坑深度接近和超过含水层底板时,如在地面施

工并点,工作量天,应尽可能在基坑挖至地下水位以上0.5m左右 时,于基坑内的周边设置引渗并;当含水层厚度小于3m时,可用 直径100~200m引渗并,并孔中下入直径30~50mm的硬塑料管 作为引水管,降水效果良好。

5.7.4落底式截水惟幕进入下卧隔水层内一定深度,是为了满足 地下水从惟幕底绕流的渗透稳定要求。公式(5.1.3)验算惟幕进 入隔水层的深度能否满足渗透稳定性的经验公式。隔水层是相对 的,相对含水层而言其渗透系数较小。在有水头差时,隔水层内也 会有水的渗流,也应满足渗流和渗透稳定性要求。

1悬挂式截水幕截水机理是延长渗流路径,减小水力梯 度,对于相对不透水层较深,若做成落底式截水惟幕,投资过大难 以承受,此时应选用悬挂式截水幕。按基坑内不发生流砂破坏 分析设计,当基坑外的水绕过惟幕向基坑渗透时,只有当水力梯度 大于充许水力梯度时,基坑才能发生渗透破坏。选择紧贴惟幕体 的最短渗透路径计算,此处的水力梯度最大。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i=△h/L=△h/(△h+2ha))≤li

其中订的取值为:对于砂性土、中砂、粗砂、砾砂和级配良好 的砂砾石层,可取0.3~0.4;级配不良的砾石或粉细砂地层,可取 0.1~0.2.注意此公式只适用于潜水条件下的均匀砂或砂砾石地 层;对于多层地层、岩石地层不适用;对于承压水条件下的基坑也 不适用。 此式为保证基坑底部不发生渗透破坏情况下,悬挂式截水惟 幕进入透水层的深度估算公式。 2当基坑周边有建筑物、地下管道或周边不充许有过大地面 变形的情况时,截水惟幕深度应满足降水对周边引起的沉降不得 超过允许值。如不能够满足时,可采用局部回灌,控制坑外水位的 方法,进而控制土体的固结沉降。惟幕体的深度对坑外地下水位 有较大影响,在基坑底部标高相同的条件下,增大幕体的深度可

以保证坑外水位的提高。因此在坑内水位确定后,可以假定几个 唯幕体深度,根据渗流理论计算坑外地下水位的变化,进而计算不 同幕深度时坑外士体的沉降,选择合适的惟幕深度。

以保证坑外水位的提高。因此在坑内水位确定后,可以假定儿个 唯幕体深度,根据渗流理论计算坑外地下水位的变化,进而计算不 司惟幕深度时坑外土体的沉降,选择合适的惟幕深度。 5.7.7需要根据施工机械的成桩和惟幕体的排列方式及地区经 验等方面确定。需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考虑:1对支护结构与截水 唯幕合一的体系(如水泥土挡墙),宜根据抗倾覆稳定条件和惟幕 本强度条件计算竖向截水惟幕厚度,同时验算抗渗性。对于一般 的支护结构与截水幕分别设置的情况,土压力主要由支护体系

5.7.7需要根据施工机械的成桩和惟幕体的排列方式及地区经

5.7.7需要根据施工机械的成桩和幕体的排列方式

5.8.4当采用管并或大口并进行回灌时,并内回灌设计动水位应

5.8.4当采用管井或大口井进行回灌时,井内回灌设计

5.8.4当采用管并或大口并进行回灌时,并内回灌设计动水位应 考虑井的水头损失的影响。

6.2.16洗井的效果应符合下列规定:

5.2.16洗并的效果应符合下列表

2出水量应接近设计要求或单位出水量不增加; 3在24h的连续洗井过程中,并水含砂量应趋于稳定; 4观测孔也应进行洗井,宜洗至水位变化反应灵敏。 6.2.17管井井水含砂量的大小关系到管井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 命以及地面变形的大小,因此,管并井水含砂量标准直接反映了对 管并设计、施工质量要求的高低,不仅是管并设计的依据,而且也 是管井质量的检验标准,因而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当管并以一定流量抽水时,在抽水设备启动后的最初一段时 间内水含砂量较高,并且含砂量数值变化很大,随着抽水时间的 延续而逐渐变小,最后趋于一个稳定的数值。根据管并在抽水设 备启动后不同时间测定的并水含砂量数值,即可绘制管并的并水 含砂量历时曲线图。大量的并水含砂量历时曲线表明,不同管井 的并水含砂量历时曲线不尽相同,但总的规律是一致的。总的规 律是在抽水设备启动初期,并水含砂量较高并有一个最大值,称为 峰值,其间含砂量数值变化较大,称为波动值,当抽水至一定时间 以后,井水含砂量数值趋于稳定,此时的水含砂量数值称为稳定 值,亦即是相对最小值。并水含砂量数值分为峰值、波动值、稳定 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揭示了并水含砂量历时变化的 三个指标,同时也揭示了并水含砂量标准控制指标的理论依据所 在。并水含砂量稳定值是在管并抽水稳定后测定的并水含砂量数 值,并不特指某一具体的测定时间,工程实践易于掌握;另外稳定 直基本上反映了管并投产后并水含砂量的大小,因此并水含砂量 标准宜以稳定值作为控制指标。 此外管并抽水流量对并水含砂量有直接影响,管并抽水流量

6.2.17管并井水含砂量的大小关系到管井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

6.3真空并点、喷射并点

6.3.2钻孔成孔适用于坚硬、密实地层或井点孔临近地段存在已 有建筑物,施工可采用地质钻、长螺旋钻等钻孔机械,未采用泥浆 护壁施工,成孔后应立即安装井点管和滤管,并在井点管、滤管和 钻孔孔壁之间回填滤料,如采用泥浆护壁作业成孔,成孔后应进行 洗孔,洗孔后回填滤料。 水冲成孔应采用清水冲孔,砂性中冲孔水压不应小于 ).4MPa,黏性土中冲孔水压不应小手0.6MPa,水冲法成孔后应及 时减小水压至零,拔出冲水管,进行安装。

6.4.1基坑周围或坑道边侧设置明排并、排水管沟,应与侧壁保 持足够距离,具体应满足5.5.3条

6.6.5 为了确保地下连

况、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成槽设备。在软土中成槽可采用常规的 抓斗式成槽设备,当在硬土层或岩层中成槽施工时,可选用钻抓、 抓铣结合的成槽工艺。成槽机宜配备有垂直度显示仪表和自动纠 偏装置,成槽过程中利用成槽机上的垂直度仪表及自动纠偏装置 来保证成槽垂直度。当地下连续墙邻近存在既有建(构)筑物或 对变形敏感的地下管线时,应根据相邻建筑物的结构和基础形式、 相邻地下管线的类型、位置、走向和埋藏深度及场地的工程地质和

6.7.2回灌正式运行前应根据设计要求及降水验证结果在回灌 并内安装回扬水泵;回扬水泵的额定流量应与单井回灌量相当,额 定扬程应满足现场回扬排水的需求

7.1.2降水试运行是对整个降水系统及配套措施的整体检验,可 以通过降水试运行能够及早发现后期运行过程中的不足,并及时 采取整改措施,降低了后期降水运行过程中的风险。 基坑降水正式运行前,应进行全面的试验性抽水,全面试验性 抽水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坑降水的抽水设备、排水系统、动力系统必须满足设计 要求; 2坑内降水深度应达到降水设计深度; 3试验过程中应对水位和抽水量进行适时监测; 4抽水前应建立基坑周边环境监测网,并对其进行监测。试 验过程中应同步对基坑周边环境进行监测; 5抽水完成后应及时编写试验性抽水报告。试验性抽水报 告应包括现有基坑降水能力与降水设计要求的关系、基坑内水位 灰复、环境监测结果、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处理措施等,尚应充分考 怎不同李节地下水变幅的影响。 对于试验过程中运行异常的管并,应采取有效措施恢复其正 常工作功能稳定。 7.1.3本条“按需降水”是指根据不同的施工工况分别控制相应 的安全水位。“降水最小化”是指在满足安全水位降深的要求下 尽量减少降排水的总量,同时尽量缩短减压降水的工期。“回灌合 理化”是指应合理控制回灌水量,在不影响降水区域的安全水位的 前提下保持回灌效果。 7.1.4破坏降水井或相关的运行设备、设施将严重影响降水质 量,甚至带来工程风险。特别是在基坑工程中,土方开挖引起的疏 十降水管并破坏环率是非常高的。这一方面需要加强土方作业单位 的管理,另一方面也要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例如通过遮蔽口,

量,甚至带来工程风险。特别是在基坑工程中,土方开挖引起的疏 干降水管井破坏率是非常高的。这一方面需要加强土方作业单位 的管理,另一方面也要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例如通过遮蔽井口,

防止异物进入管内;加强降水并标识。更有效的方法是改变当前 基坑工程中疏干降水管井随开挖除暴露的井并管的方式,如上海 市采用超强真空降水管井施工工法进行疏十降水。 遭到破坏的降水管井,首先应修复或更换变形的井管、滤管 当管并内掉入异物时,还应清除管内的异物,并测量管内的沉淤。 管内沉淤高度大于沉淀管时,一般需要采取空气压缩机气举法吹 出管内的沉淤。

7.3.3基坑排水设施与市政管网连接口之间应设置沉淀池。明 沟、集水井、沉淀池使用时应排水畅通并应随时清理淤积物。当在 雨季时,其排水能力还应满足大气降雨与工程降排水的叠加需求。

8.2.4地下水位监测应自勘察期或降水井点施工期开始

8.2.4地下水位监测应自勘察期或降水并点施工期开始,且观测 工作持续整个降水施工运行过程。

附录A抽水试验方法和要求

A.0.2~A.0.3单孔抽水试验是只在一个抽水井中抽水,而无观 测孔的抽水试验,它方法简便,成本较低,但成果精度较低,可以测 定含水层的富水性、渗透系数及并的出水量与水位下降的关系 多孔抽水试验是一个抽水并带一个或多个水位观测孔的抽水试 验,除了能测定含水层富水性、渗透系数和并的出水量外,主要用 来测定含水层在不同方向上的渗透性,水位下降漏斗范围和形态 补给带宽度及导压系数、释水系数、给水度等参数,可以根据其试 验结果确定合理井距、干扰系数、各含水层间或含水层与地表水之 间的水力联系。群并抽水试验是多个抽水并带多个水位观测孔的 抽水试验。 稳定流抽水试验要求抽水试验必须达到流量或水位降深相对 急定,并根据含水层岩性确定需延续一定长时间,才能停止,并应 用稳定流理论分析抽水试验资料,应用稳定流公式计算含水层水 文地质参数,如渗透系数、影响半径等。在自然界中,地下水大都 是非稳定流,只有在补给水源充沛且相对稳定的地段,抽水才能形 成相对稳定的流场,所以它的应用受到限制。 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要求流量或水位其中一个保持常量,一般 多采用定流量或阶梯定流量抽水,观测水位随时间变化。非稳定 流抽水的总延续时间一般以s一1gt曲线确定,并不要求水位或流 量达到相对稳定,在无限补给边界的含水层中抽水时,当曲线出现 个拐点,延续一定时间即可停止抽水;当存在定水头、阻水边界 或越流补给时,曲线应出现两个及两个以上拐点。 用非稳定流理论和公式来分析计算,较稳定流理论和公式更 能接近实际和有更广泛的适用性。能测定更多的参数,如导水系 数、给水度、贮水系数、压力传导系数、越流因数等;还能判定简单 条件下的边界;并能充分利用整个抽水过程所提供的全部信息 但解释、计算较复杂,观测技术要求高。一般情况下,可对抽水试

验的前期非稳定流阶段,按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技术要求观测流量 和水位DB34/T 3326-2019 古建筑白蚁防治技术规程,而对抽水达到稳定流阶段后,可按稳定流抽水试验技术要 求观测流量和水位。并分别应用相应公式计算含水层参数。这样 最能充分利用整个抽水过程的全部信息。

A.0.4群孔抽水试验能较准确测定含水层的各种参数,取得在

相互十扰条件下,群扎的总涌水量和开群降落漏斗中水位降深值 的资料以及周边环境影响监测和评价等,通过了解群孔抽水试验 水位下降及周边地面沉降、环境影响变化等,验证水文地质参数后 进行方案设计优化,为最终的降水并布置及施工进行指导,也可作 为制订在各工况降水运行方案的依据。 在实际抽水试验过程中,由于含水层各向异性、各抽水孔出水 量等因素的影响,其降落漏斗一般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并不都呈 圆形,各个方向上水位下降并不相同,因此地面沉降观测、深层土 本观测部面一般对称布置4条以上剖面,布置范围宜不小于抽水 影响范围。同时应对周边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道路进行必 要监测。

附录B水文地质试验参数计算

B.0.1采用稳定流方法计算时抽水并水位下降需考虑并损影响。

DB11/T 641-2018 住宅工程质量保修规程附录E明排降水排水沟、集水井涌水量计算

E.0.1~E.0.2基坑底下土层为不透水层或弱透水层,其渗透系 数k值远小于坑底以上土层的渗透系数时,可算为完整型。当基 坑长与宽之比大于10时,可视为条形基坑。 这里给出的公式为排水沟近似涌水量公式,如果现场条件许 可或工程比较重要,其涌水量最好通过现场试验确定,也可根据邻 近工程的经验资料予以考虑。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