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ECS 701-2020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规程(完整正版扫描、清晰无水印).pdf3.5.1交付物不仅包括工程模型,还包括基于工程模型的应用
成果,如视频文件、分析报告、计算书等。 根据不同工程项目需求,交付内容及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应 当在BIM应用策划时进行明确,包括对工程模型的建模范围、 模型精细度、几何表达精度、信息深度等要求。 3.5.4对于道路工程模型的建立,目前市场存在多种不同软件 可以根据需要选用。在交付模型时宜提交原始格式文件,同时也 提交可用于项目全生命期共享的交换格式文件,以便各方协同 工作。 选用的BIM软件和文件格式应当能够保证多专业之间的数 据传递与共享,并在BIM应用策划中明确。如果项目采用了 BIM协同平台,平台应能够读取交换格式文件。
根据不同工程项目需求,交付内容及要求也会有所不 当在BIM应用策划时进行明确,包括对工程模型的建模 模型精细度、几何表达精度、信息深度等要求。
丁以根据需要选用。在交付模型时宜提交原始格式文件,同时 交可用于项目全生命期共享的交换格式文件,以便各方协 作。
选用的BIM软件和文件格式应当能够保证多专业之间的 居传递与共享,并在BIM应用策划中明确。如果项目采用 IM协同平台DLT1502-2016厂用电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导则,平台应能够读取交换格式文件
3.5.5交付物的内容和形式较多,因此交付时应对不同
容建立对应的文件夹,分别进行归类保存,同时文件及文件夹的 命名应符合命名规则,
1.1场地模型为工程项目选址范围内、项目实施前的现状 模型,包含工程项目所处位置真实的地形、地物、地质、才 、植被等信息
4.1.2道路、桥梁、隧道工程沿线现状场地的范围,建议
红线两侧外扩30m~50m的影响范围为宜。在道路交叉、 分叉、管理中心等处视情况而定,可适当扩大范围
4.1.4场地模型建立后不应更改场地数据值,因工程措放
场地进行改变时,可根据数据管理需要对场地模型进行适当 I、简化。
1.5多源数据可包括地形图数据、现场勘探和测量数据、 扫描点云数据、航拍或倾斜摄影数据、卫星遥感数据等。 不同数据源的数据格式和精度差别较大,BIM应用可根 务需求选择适当的场地模型数据源
用不同的软件,因此应确保场地模型可以使用交换格式支持 BIM应用。
4.1.7大体量场地模型的数据结构宜保证数据管
4. 2. 4~4. 2. 8
4.2.4~4.2.8场地模型应反映真实场地特征。其中地形模型 地物模型的数据精度应控制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地质模型、水域 模型、植被模型可根据工程需求确定是否建立,其数据精度可由 工程相关方协商约定,存在较大灵活性。
在地物模型中,建筑物包括各种工业建筑、民用建筑、附属 设施等;构筑物包括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隧道、 地道、基础、桩基、管道等。
4.3.1场地模型可应用于工程土石方计算、征地拆迁等工程数 量统计。
在BIM应用中可酌情对场地模型进行数据量简化操作,从而满 足任务需求
4.4.1支持场地模型创建的BIM软件包括:Revit、Civil3D、 CATIA、MicroStation等。 4.4.2大型城市道路工程范围覆盖面广,场地模型的体量非常 大,通过海量数据调度优化可以降低对软硬件配置要求,同时提 升场地模型的虚拟漫游和整合处理效率
4.4.1支持场地模型创建的BIM软件包括:Revit、Civil3D、
大,通过海量数据调度优化可以降低对软硬件配置要求,同时 升场地模型的虚拟漫游和整合处理效率
5.1.1设计模型包含各专业工程设计对象,例如道路工 梁工程、隧道工程、交通安全设施、排水工程、照明工程 和景观工程等。
5.1.2设计模型包含的信息量很大,若缺乏系统化的分类
统一的编码要求,将会极大地降低信息共享的准确性和效率。另 外,落实严格的分类及编码也会大大增加数据录入工作量,还需 要BIM软件对分类及编码的自动化生成提供进一步支持。 自前国家标准《建筑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GB/T 51269-2017主要适用于建筑工程领域,城市道路工程的分类及 编码尚未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可参考建筑工程相关标准进行 应用。
5.1.3模型单元名称应简明且易于辨识,同类模型单元名称
具有一致性,可结合人工输入和按标准自动化生成两种方立 少输人工作量。
5.2.7设计模型的编辑操作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使
BIM软件不一定能全部实现。 1增加:增加模型层级、增加模型单元、增加几何信息 增加属性信息; 2删除:删除模型层级、删除模型单元、删除几何信息 删除属性信息; 3细化:增加模型单元精细度,使得几何信息更加真实
属性信息更加丰富; 4切分:单个模型过大时可将模型切分为小模型,例如按 照专业切分模型;将单个模型单元根据需求切分两个或多个模型 单元,例如根据施工流水段对模型单元进行切分; 5合并:将两个或多个模型单元中的几何信息和属性信息 合并到一个模型单元中,注意合并时几何信息和属性信息可能会 因合并产生变化; 6合模:将两个或多个模型单元直接整合形成更高层级的 模型单元,注意合模不应修改原有模型单元的数据; 7集成:一般指对跨系统、异构数据的模型进行导入、处 理和整合
5.2.8保持设计模型与工程内容一致是模型创建的基本要求,
因此当发生变更时只有准确的模型才能有效发挥其BIM应 价值。
5.3.1设计模型应满足设计过程的协同工作需要,支持各专业 获取、更新、管理信息。设计模型可根据项目大小、类型以及软 件等情况,选择适合的协同工作方式,例如可采用简单的文件链 接集成方式进行协同,也可采用基于文件服务器和数据库进行协 同和管理
5.3.2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宜采用工程相关方约定的交换
5.3.3同一地区(如省、市或开发区等)的项目宜使用
5.4.5当前市面上常见的BIM软件产品见表1。
表1常见BIM软件产品列表
6.1.1工程可行性研究模型的几何信息侧重于反映空间定位和 总体外形尺寸;属性信息包括项目概况、总体设计标准、建设规 模、总体设计方案等基本信息,其他设计信息可在后续阶段中逐 步添加。 一一#干
设计线。道路中心线模型是系列平面线元和纵断面线元空间组合 而成,平面线元决定平面位置,纵断面线元决定高程位置。本阶 段的道路中心线模型是由粗略的系列平面线元和纵断面线元 确定。
6.3.2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桥梁附属设施模型可视项目情
6.3.2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桥梁附属设施模型可视项目情 况确定是否要建模。若附属工程规模较小,且对方案设计无影 响,也可选择以属性信息形式储存于桥梁总体布置模型中 桥梁上部结构、墩台、基础、附属设施等模型单元应基于道 路中心线进行布置和空间定位,模型单元内部则可使用桥梁结构 中心进行局部定位
6.4.2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隧道附属设施模型可视项目情 况确定是否要建模。若附属工程规模较小,且对方案设计无影 响,也可选择以属性信息形式储存于隧道总体布置模型中。 隧道建筑、结构、附属设施等模型单元应基于道路中心线进 行布置和空间定位,模型单元内部则可使用隧道结构中心进行局 部定位。
6.5.2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模型主要是 配合主体工程进行方案展示,可以适当对模型的几何外形进行简 化表达。 道路沿线的交通安全设施模型单元宜基于道路中心线进行布 置和空间定位,模型单元内部则可使用设施中心进行局部定位。
6.6.2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管线、排水和照明让
6.6.2在上性可行 士升技 北个 天士 要是配合主体工程进行方案展示,可以适当对模型的儿何外形进 行简化表达。 道路沿线的排水奢井设施、照明设施等模型单元宜基于道路 中心线进行布置和空间定位,模型单元内部则可使用设施中心进 行局部定位
6.7.2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绿化和景观设计模型主要是配 合主体工程进行方案展示,可以适当对模型进行简化表达,如树 木可以使用简单几何形体表示,草地模型可以使用外形轮廓 表示。 道路沿线的树木等模型单元宜基于道路中心线进行布置和空 间定位。
5.8.2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程量统计采用估算指标,定额 采用估算定额。 自前BIM软件可以通过模型制图手段生成符合工程可行性 开究深度的图纸。模型制图是基于工程模型对BIM视图表达内 容的深化、加工和处理,应尽可能从工程模型中提取设计内容, 主释也宜与属性信息形成关联。模型制图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制图标准》JGJ/T448的规定
6.8.2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程量统计采用估算
7.1.1初步设计模型的儿何信息反映空间定位、构造外形及尺 寸;属性信息包括项目及各专业设计内容关键信息,例如重要设 计参数、材料基本信息等,其他设计信息可在后续阶段中补充。 7.1.4基于道路中心线直接布置的功能级或构件级模型单元, 应采用相对于道路中心线的桩号、偏距和方位角进行空间定位。
寸;属性信息包括项目及各专业设计内容关键信息, 计参数、材料基本信息等,其他设计信息可在后续阶具
7.2.1初步设计阶段场地模型应包含地形模型和地物模型, 需要时还应建立地质模型、水域模型和植被模型。后续施工图设 计阶段可根据需要进一步提高场地模型的精细度。 本阶段道路专业的专项性能分析主要包括交通仿真、运行速 度检查及驾驶模拟
7.2.2初步设计阶段道路设计标准包括线形设计标准
行能力标准、路面设计标准、路基设计标准,其中线形设计标准 向括平面线形标准、纵断面线形标准和横断面标准,交通通行能 力标准、路面设计标准、路基设计标准为满足设计要求的现行规 范规定的技术标准
7.3.1在进行桥梁结构计算分析过程中,若使用的BIM软件不 含结构计算分析功能,必须使用其他分析软件时,宜尽量通过交 换格式利用已有的模型数据。计算分析完成后,应根据反馈指标 对桥梁设计模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对于大桥及复杂桥型,应利用BIM对工程难点进行可视化 展示,特别是一些关键节点的施工方案,
7.3.2桥梁上部结构、墩台、基础、附属设施等模型单元应基 于道路中心线进行布置和空间定位,模型单元内部则可使用桥梁 结构中心对子级构件进行局部定位
7.3.2桥梁上部结构、墩台、基础、附属设施等模开
7.4.1在目前工程行业软件市场环境中,完成人员疏蔬散模拟、 烟气扩散模拟、地质纵断面生成、结构计算等任务需要不同专业 软件的配合和介入,宜尽量通过交换格式利用已有的模型数据。 7.4.2隧道建筑、结构、附属设施等模型单元应基于道路中心 线进行布置和空间定位,模型单元内部则可使用隧道结构中心对 子级构件进行局部定位
7.5.2道路沿线的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模型单元宜基于道
7.5.2道路沿线的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模型单元宜基
,5.2道路沿线的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模型单元宜基于道路中 我进行布置和空间定位,模型单元内部则可使用设施中心对子 可件进行局部定位,
7.6管线、排水和照明工程
7.6.2道路沿线的排水窖并设施、照明设施等模型单元宜基于
7.6.2道路沿线的排水奢井设施、照明设施等模型单元宜基于 道路中心线进行布置和空间定位,模型单元内部则可使用设施中 心对子级构件进行局部定位
7.7.2道路沿线的树木等模型单元宜基于道路中心线进
7.7.2道路沿线的树木等模型单元宜基于道路中心线进行布置 和空间定位,必要时模型单元内部则可使用树木中心对子级构件 进行局部定位。
7.8.1初步设计阶段应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基础上扩展BIM 交付目录,交付物内容也应进一步深化。 总体设计方案比选成果应提出推荐设计方案,并以推荐方案 作为后续设计阶段BIM应用实施重点。 应由总体设计专业协调各专业进行综合碰撞检查和分析汇 总。碰撞检查时需要注意两类碰撞,“硬碰撞”是实体与实体之 间交叉碰撞,“软碰撞”是实体之间没有碰撞,但间距和空间无 法满足相关施工要求。 7.8.2基于初步设计模型进行的工程数量统计并不完全等同于 工程概算算量。工程概算算量方法要考虑的内容和因素较多,应 由专业的造价人员完成。但作为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工程模型信 息提取和联动,辅助进行概算工程量统计并提高效率。 自前有些BIM软件可以通过模型制图手段生成满足初步设 计深度要求的部分图纸,其他图纸还需要借助于第三方软件辅助 或手工绘制完成。随着BIM软件专业功能的不断完善,直接基 于工程模型完成初步设计深度的图纸绘制将会逐步实现。
7.8.1初步设计阶段应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基础上
工程概算算量。工程概算算量方法要考虑的内容和因素较多,应 由专业的造价人员完成。但作为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工程模型信 息提取和联动,辅助进行概算工程量统计并提高效率。 自前有些BIM软件可以通过模型制图手段生成满足初步设 计深度要求的部分图纸,其他图纸还需要借助于第三方软件辅助 或手工绘制完成。随着BIM软件专业功能的不断完善,直接基 于工程模型完成初步设计深度的图纸绘制将会逐步实现。
8.1.1施工图设计模型的儿何信息反映空间定位、空间构造和 局部细节情况,包含详细形状及尺寸;属性信息包括项目及各专 业设计内容详细信息:例如设计参数、材料信息、施工及验收要 求等,施工及运维等信息可在后续阶段中添加。
8.1.4基于道路中心线直接布置的功能级、构件级或零件级模 型单元,应采用相对于道路中心线的桩号、偏距和方位角进行空 间定位。
8.2.1本阶段道路专业的专项性能分析主要包括路面结构计算 分析、路基稳定性分析、支挡结构计算分析、地基处理沉降计 算等。 本阶段图纸为详细设计图纸,应提出施工放样的各项要求、 施工工艺要求、材料组成及指标要求、施工验收指标等。 8.2.2本阶段的道路设计模型精细度要求以零件级模型单元为
本阶段道路专业的专项性能分析主要包括路面结构计算 路基稳定性分析、支挡结构计算分析、地基处理沉降计
8.2.2本阶段的道路设计模型精细度要求以零件级模型单元为 主,宜采用满足施工图设计阶段深度要求的各类参数化零件模 首路设计模型
8.2.2本阶段的道路设计模型精细度要求以零件级模型单元为
工艺进行重点展示,可有效地对“四新”应用进行宣传
8.3.2桥梁上部结构、墩台、基础、附属设施等模型单元应基 于道路中心线进行布置和空间定位,模型单元内部则可使用桥梁 结构中心对子级构件和零件进行局部定位
4.2隧道建筑、结构、附属设施等模型单元应基于道路中 进行布置和空间定位,模型单元内部则可使用隧道结构中心 级构件和零件进行局部定位
8.5.2道路沿线的交通安全设施模型单元宜基于道路中心线进 行布置和空间定位,模型单元内部则可使用设施中心对子级构件 和零件进行局部定位。 服务设施模型、管理处所及设备模型应满足建筑工程信息模 型标准要求。 隧道工程内交通安全设施一般采用吸顶、吊挂等安装方式, 且多为自发光设施,设计模型需要注意其安装方式和外观表达
8.6管线、排水和照明工程
8.6.2道路沿线的排水窖井设施、照明设施等模型单元宜基于 道路中心线进行布置和空间定位,模型单元内部则可使用设施中 心对子级构件和零件进行局部定位。 附属构筑物模型应满足建筑工程信息模型标准要求
8.7.2道路沿线的树木等模型单元宜基于道路中心线进行布置 和空间定位,必要时模型单元内部则可使用树木中心对子级构件 和零件进行局部定位
较复杂的街具模型(比如候车亭、雕塑、凉亭等)应满足建 筑工程信息模型标准要求。
8.8.1施工图设计阶段是BIM交付物向施工阶段传递的关键阶 段。本阶段BIM交付物应在初步设计阶段基础上进行深化和细 化,交付物内容和信息更加丰富和精确,其中应包含施工期间交 通组织、关键节点施工方案或复杂节点施工工艺等模拟成果。通 过BIM模拟可以提前对后续施工阶段的工程疑难点进行分析和 优化,有利于减少工程变更和返工情况 8.8.2基于施工图设计模型进行的工程数量统计并不完全等同 于工程预算算量。工程预算算量方法要考虑的内容和因素较多, 应由专业的造价人员完成。但作为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工程模型 信息提取和联动,辅助进行预算工程量统计并提高效率。 自前大部分BIM软件还不具备通过模型制图手段生成满足 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的图纸,需要借助于第三方软件辅助或手工 绘制完成。今后随着BIM软件专业化功能和二次开发插件的不 断完善,将会逐步实现通过工程模型直接生成施工图,从而达成 BIM正向设计的目标
1.1协同工作机制包括传统工作例会、在线交流群、远程会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基于BIM的协同平台等一种或多种大 可根据项目规模和需求进行选择
1.2对于重天工程项目,工程相关方比较多,有必要通1 M协同平台来实现工程模型及信息的共享,这样相关方、才 J专业之间的资料互提和BIM应用实施,都可在统一的平台口 行管理,并贯穿应用到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
的能力,同时兼有数据分析和展示功能。不同专业采用的建 件并不完全相同,模型数据的传递、共享、汇总、展示需要 协同平台来实现
9.1.5在全生命期BIM应用项目中,工程模型宜充分考虑相关
信息在施工和运维阶段的传递、利用和追溯。例如设计阶段的工 程模型精细度不一定能满足施工阶段的应用要求,施工单位和设 计单位可以通过沟通和合作,对工程模型进行深化和细化,确保 工程模型在施工阶段的有效传递和充分利用
9.2.5由于城市道路工程涉及专业较多,应做好工程模型的文 件管理,并在BIM应用策划中对文件的创建和命名规则进行统 规定。
厂件的修改编辑权限、专业提资文件的资料互提权限、成果文
9.3.2工程模型审核内容包括
内容等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审核DB31T 1267-2020 车道偏离报警系统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pdf,还应包括对设计合理性和模型合 规性审核(如模型精细度、几何表达精度、信息深度等需符合相 关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以及工程合约的要求)。审核需要由符 合相应资格要求的人员担任
.3.3碰撞检查是最基本的BIM应用手段,可以提升整体设
质量。根据碰撞检查结果进行多专业协调与设计优化,可以有 咸少错漏碰缺问题,特别是从设计源头上减少施工期间可能的 工情况。
与设计图纸校审比较,工程模型审核更加复杂和烦琐,
9.3.4与设计图纸校审比较,工程模型审核更加复杂禾
9.3.7保护国家重要信息和数据安全是国家战略层面的要求, 工程模型也需要重视相关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在保管与交接 过程中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9.3.8交付物中涉及知识产权归属问题的
和使用权应事先约定并在合同中明确
DB31T 1245-2020 医疗应急救援车载移动医院车辆管理要求.pdf统一书号:15112·36181定价:36.00元1511236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