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G 73-2020 岩土锚固技术标准.pdf

SJG 73-2020 岩土锚固技术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6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34023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JG 73-2020 岩土锚固技术标准.pdf

5.4.1国内外相关技术标准中锚杆承载力安全系数的取值各不相同。本标准主要按深圳市实 践经验进行取值,体现了以下原则: (1)锚筋抗拉断力及抗拆力的数据离散性较小,目标

安全系数可以稍低一些;(2)锚筋抗拉断力安全系数应高于普通钢筋混凝土中的,理由见 后;(3)锚杆抗拔力、锚筋抗拉脱力、锚固体抗局受力、浆体芯抗拔力的可靠性均与岩土 体性状、成孔条件及锚固体强度等因素相关,数据离散性较大,安全系数应较高;从荷载试 验结果中很难区别出这些不同抗力的安全程度,为简单起见安全系数统一取值;(4)基础 锚杆及抗浮锚杆承受动荷载及反复荷载的幅度通常较大,安全系数应更高一些;(5)长期 工程的安全系数要高一些;(6)工程安全等级越高安全系数越高。 以锚固体抗拔安全系数为例:相应于支护结构安全等级一、二、三级的安全系数,《建 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一2012及《深圳市基坑支护技术规范》SJG05一2011中分别 为1.8、1.6、1.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一2013中临时性锚杆分别为2.0、1.8 及1.6,永久性锚杆分别为2.6、2.4及2.2;《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 GB50086一2015中临时性锚杆分别为1.8、1.6及1.5,永久性锚杆分别为2.2、2.0及2.0。 对比可知,表5.4.1中安全系数比GB50086一2015及JGJ120一2012均高一些。本标准表5.4.1 中安全系数与GB50330一2013相比有高有低,但数据离散程度理论上会小一些。 5.4.2锚索由多根锚筋组成时,各锚筋之间受力存在着不均匀现象。30余组现场试验结果 表明,常规施工质量的锚索,约40%左右存在着锚筋受力严重不均匀现象(以锚筋受力的 变异系数达到0.15,或相对极差大于30%且偏离度大于20%作为受力严重不均匀判定指标), 明显降低了锚筋承载能力。各镭筋受力严重不均匀现象主要与岩土工程隐蔽、恶劣的施工环 境相关,编制组认为,与锚杆露出地表外的部位(即锚头及锚座等)相关的承载力、强度及 稳定性设计计算主要应采用结构设计方法,而与置于岩土体内的部位相关的承载力及强度宜 采用岩土设计方法,故锚筋抗拉断力设计计算采用了岩主工程中应用产泛的单一安全系数 法,认为比采用结构设计方法中的筋材抗拉强度及分项系数法更能直观地反映这一现象。另 外,采用锚筋抗拉断力指标更容易与荷载试验时最大试验荷载取值相协调。 为方便应用,从本条所列标准中摘录深圳市常用错筋材料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如下

注:钢绞线弹性模量E、一般取195GP,必要时可采用

另外:(1)钢筋屈服强度特征值ReL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一2010(201 年版)中用屈服强度标准值Jk(普通锚筋)及Fpyk(预应力螺纹钢筋)表示;(2)钢绞线 无明显屈服强度,《预应力混凝主用钢绞线》GB/T5224规定以产生0.2%残余变形的应入 值为其屈服极限,称为条件屈服强度,对应的拉力称为钢绞线0.2%屈服力。 5.4.3粘结锚杆存在着有效锚固长度,锚固段长度超过有效长度后提高抗拔力的作用有限, 故设计时不应通过设置过长的锚固段以提高抗拔力。有效锚固长度主要与地层性状相关,国 际标准普遍建议预应力锚杆的合理锚固段长度为3.0m~10.0m,标准编制组建议分别以6.0m 12.0m、18.0m作为岩体基本质量级别I~I级、II~IV级、V级及土层的锚固段有效长度,并 建议抗拨力设计计算时锚固段长度不宜超过有效长度。深圳地区的锚杆试验及工程经验表 明,花岗岩残积土等黏性土中,在锚固段有效长度内,可近似认为锚杆抗拔极限承载力与长 度成正比。 本标准建议锚杆浆体与岩土体之间界面粘结强度及锚固体端阻强度按下表选取(对端阻 强度的有关说明见后文):

注:1表中粘结强度值为一次注浆及简易二次注浆的拉力型及全粘结锚杆的经验值;采用二次分段注浆工 艺时可提高1.1~1.5倍,岩体中提高倍数较小; 2对于黏性土层,干钻成孔、套管护壁、洗孔干净、等待注浆时间较短、注浆压力大、浆体强度高 地下水不丰富等工况下粘结强度取较高值;反之取较低值; 3对于砂土,除上述第2点因素外,在密实度相同情况下,粉细砂层取粘结强度较低值,中粗砂层取 中值DB37T 5233-2022 土岩双元基坑支护技术标准.pdf,砾砂层取较高值;粉细砂含量超过总质量的30%时取较低值; 4对于粉土,除上述第2点因素外,在密实度相同情况下含水量越大粘结强度取值越低; 5对于有机质含量为5%~10%的有机质土,粘结强度取较低值; 6对于岩体,孔壁粗糙、洗孔干净、地下水不丰富、结构面不发育等工况下粘结强度取高值;反之取 氏值; 7表中粘结强度值适用于浆体锚固体。锚固体为水泥土时取表中的中低值,其中砂层粗颗粒多、粒径 大取中值,黏性土层取低值: 8压力型扩体锚杆初步设计时软弱地层中原孔段与岩土体间的粘结强度宜取0: 9摩擦锚杆的摩阻强度可按上表取值,锚杆注浆时或位于地下水位以上时取高值,反之宜取中低值; 10水力扩体及机械扩体工艺形成的扩体锚固段端阻强度宜取中低值,囊袋锚杆可取高值; 11压力型锚杆可取中高值,拉力型锚杆及全粘结锚杆宜取中低值: 12岩土类别划分执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Ⅱ为黏性土的液性指数。

上表中建议的粘结强度用于初步设计时估算锚固体抗拨力,实际工程中应根据锚杆荷载 式验成果进行验证。可根据试验结果采用更长的锚固段,但试验锚杆镭固段如果短于工程镭 杆锚固段,通过试验得到的抗拔力反算得到的粘结强度用于工程锚杆锚固段设计时可能需要 适当折减;另外需要指出,不应将粘结段与锚固段混用。 国内外相关标准中锚固体与岩土体之间的界面粘结强度建议值都是以岩土体类别为界 限的,黏性土以土的状态、砂性土以密实度、岩石以坚硬强度(或围岩的级别)为依据划分 区间范围。国内标准中,粘结强度随岩土体类型单调变化,例如密实砂的粘结强度一定比中 密的要高,硬塑黏土的一定比可塑的高;这同时造成了每类岩土体的建议值区间范围比较窄 上下限之间差别不大。以国内标准CECS22:2005及美标PTIDC35.1一2014为例:中标建 义中密砂性土粘结强度150kPa~250kPa,密实的为250kPa~300kPa;美标建议中粗砂中密时 站结强度110kPa~660kPa,密实~极密时为250kPa~970kPa。可见:(1)申标建议区间值的 上下限相差1.2~1.7倍,而美标相差4~6倍;(2)中标岩土体不同状态之间无缝对接,美 标则建议了很大的数据重叠区(250kPa~660kPa)。 岩土体类别固然最为重要,但影响粘结强度的因素实际上非常多,如:(1)岩土体的 弹性模量、剪切模量、泊松比、抗剪强度、含水量等力学性状;(2)成孔及清孔工艺、孔 壁粗糙及不规则程度、孔径、偏心度、孔内残留物等钻孔的质量与性状;(3)锚筋材料类 型、杆体刚度、杆体及压力型锚杆承载体的居中程度等杆体的设计及施工参数;(4)浆体 强度、配合比、注浆压力及注浆间歇时间等注浆参数;(5)锚固体长度及直径、地下水、 锚杆荷载水平、成孔后的置放时间;(6)根据荷载试验结果反算粘结强度时分级荷载因为 不连续而产生的影响等。故把岩土体类别在各种影响因素中占据支配性地位、而其它因素的 影响只局限在类别之内的作法过于理想化及片面化,客观性不足。例如:按CECS22,标贯 击数29的干燥中粗砂中密时粘结强度可取240kPa,标贯击数31的饱和粉细砂密实时粘结 强度可取260kPa,但实际上前者粘结强度显然会高于前者。再如,重庆大学某专项试验成 果表明:在岩石强度较高、岩层整体性和均匀性均相对较好情况下,锚固体与岩层粘结强度 主要取决于钻孔孔壁的粗糙程度而不仅是岩石抗压强度,因为钻头成孔时的抖动会导致孔壁 出现不规则的坑槽、即回凸不平,不平整度与岩石强度相关,硬岩的强度高,抵抗钻头横向 冲击的能力强,形成的坑槽浅、数量少、孔壁较为光滑,与锚固体的粘结强度较低;而软岩 上好相反,孔壁较为粗糙,与镭固体的粘结强度反而较高。也就是说,岩石达到一定强度后 维以再提高粘结强度。基于以上原因,广泛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标准及最新试验研究成果后 本标准建议了粘结强度经验值如上表所示。

(索)技术规程》CECS22:2005建议浆体(强度等级M25~M40的水泥砂浆及水泥浆)与

钢绞线粘结强度标准值3.0MPa~4.0MPa,与螺纹钢筋的为2.0MPa~3.0MPa;GB50330一2013 建议水泥砂浆(强度等级M25~M35)与钢绞线粘结强度设计值2.75MPa~3.4MPa,与螺纹 钢筋的2.1MPa~2.7MPa;GB50086一2015建议永久锚杆浆体(强度等级M25~M40)与钢绞 线及普通钢筋粘结强度设计值0.8MPa~1.0MPa,与螺纹钢筋的1.2MPa~1.6MPa;英标BS 8081:2015建议不同外形的锚筋粘结强度分别为1.0MPa~5.0MPa。对国内外各标准的规定 或建议可总结如下:(1)都认为粘结强度与镭锚筋外形有关,但有的标准认为螺纹钢筋比钢 绞线的粘结强度高,有的则正好相反;有的标准认为普通钢筋与钢绞线的粘结强度基本相同 有的认为不同;(2)都认为粘结强度随着浆体强度提高(不超过40MPa时)而明显提高: (3)都没有提及粘结强度与地质条件、锚筋安装质量、成锚条件等因素有关。国内标准均 没有提及标准中建议值的来源,英标BS8081则指出,锚杆的不少经验都是来源于混凝土 浆筋粘结强度亦如此。另外,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一2010中对锚筋锚固长 度(长度较短时)的规定可以推算出,混凝土与钢筋粘结强度大致为2.0MPa~3.0MPa,与 钢绞线大致为1.5MPa~2.5MPa。 然而,锚杆与常规混凝土构件有很大不同:(1)常规混凝土构件浇灌时工作环境通常 铰好,混凝土干净无杂质,能够振捣密实,落度及水灰比较小且可控,能够养护良好,故 可获得较高及稳定的强度;而锚杆在钻孔内灌浆时的工作环境较差,孔内积水、泥土或岩屑 等杂质很难排除干净,土层钻孔内有时还会存留有泥浆,浆体中难免夹有泥土岩屑等杂质 先孔不干净时浆体甚至可能局部为水泥土,水灰比为了容易泵送通常比较大,且可能还被孔 内积水在不同程度上稀释,钻孔、下锚(即杆体安装)、注浆等主要工序均在隐蔽状态下进 行难以保证质量,又无法振揭,浆体养护条件也不好,这些不良因素导致浆体实际强度较低 且变异性较大;(2)常规混凝土构件中的钢筋通常处于干净干燥状态,而锚筋置放到孔洞 中时表面通常粘附着水、泥、粉屑等杂质,注浆时很难被置换干净,可能导致锚筋表面局部 附着泥渣或泥皮而降低粘结强度;孔壁松软时锚筋甚至会陷入孔壁,或因钻孔不直、下锚偏 科及钢绞线弹性弯曲等原因紧贴孔壁,导致局部无浆液包裹;(3)钢筋混凝土构件中通常 配有横向钢筋,限制了径向裂缝的发展,提高了粘结强度:而锚杆中没有横向配筋;(4) 常规混凝土构件中混凝土可为钢筋提供适当的保护层厚度及钢筋净间距,而对锚筋较难做 到,等等,这些因素导致了锚筋与浆体的粘结强度远低于常规混凝土构件中钢筋与混凝土的 总之,锚杆的实际工作环境要恶劣及复杂得多,成果与基于混凝土的经验有较大差别。 实际上,浆体强度对粘结强度的影响几乎无法现场验证。测试粘结强度时,应该先钻取 浆体实际芯样制作试件测试抗压强度,但浆体在钻孔内难以取出、体形小难以制取试件,实 际强度测试数据极少。工程中均采用浆体试块替代实际芯样,通过试块抗压强度来推算浆体

买际强度,但两者是否一致、是否与设计强度一致不能肯定。镭杆浆体试块制作环境与常规 混凝土构件施工环境相仿,而锚杆浆体实际形成时受钻孔内各不良因素干扰,工作环境比试 块的要恶劣及复杂得多,浆体实际强度显然更低,低多少业界并不清楚,例如对浆体强度影 响重大的水灰比,浆液制备时可按设计值,但灌注到钻孔后,不可避免地要受钻孔内积水的 希释作用,实际值是多少不可确知:且由于每个钻孔内不良因素的于扰程度不可确知,导致 每孔浆体实际强度的变异程度也不可确知;浆体强度随养护时间而增长的程度也不可确知: 除了刻意而为的专项试验,工程中不太可能去开挖出浆体取样实测,故浆体实际强度是多少 能不能与设计强度相一致不知道,也就评估不出浆体强度对粘结强度的影响。不仅浆体,水 尼土等其它材料固结体强度对粘结强度的影响同样无法验证。进一步的,钢筋外形因素对粘 结强度的影响也无法验证。根据混凝土的经验,浆筋粘结强度取决于锚筋外形因素+浆体因 素,两者同时产生影响,有一个明确之后才能推算出另一个的作用,但因为锚杆浆体强度对 粘结强度的影响无法验证、不能确知,锚筋外形对粘结强度的影响也就无法验证、不能确知 故混凝土与钢筋粘结强度的经验不适用于锚杆,锚杆浆筋粘结强度只能通过现场制作锚杆 现场荷载试验获得。编制组主要根据在深圳地区进行的3项锚杆工程60余组土层锚杆足尺 试验及重庆大学80余个岩层锚杆缩尺试验成果等相关经验,得到以下结论及建议: 1浆筋粘结强度与岩土体性状(含水量、重度、强度、液塑限、孔隙比等)基本无关 与清孔质量相关,锚筋粘结长度3.0m~6.0m时浆筋粘结强度标准值为0.66MPa~0.74MPa 远低于基于钢筋混凝主的经验值,主要原因即受钻孔内泥、水影响所致,孔内及杆体洁净 无积水时强度高;相对于土层锚杆,岩层锚杆孔内比较洁净,粘结强度相对较高; 2浆筋粘结强度与成孔及注浆工艺等因素基本无关,与下锚工艺相关,采用在套管内下 锚及边拔套管边注浆工艺时,因杆体相对洁净,粘结强度会有较大提高; 3现场试验验证不出浆筋粘结强度与浆体设计强度等级的对应关系,无法定量验证受浆 体实际强度的影响程度,但定性证实了浆体实际强度越高则粘结强度越高,且推论出在浆体 常规设计强度范围内(20MPa~40MPa)粘结强度差异不大;锚筋外形对浆筋粘结强度的影 向程度亦无法验证,但推论出带肋钢筋、螺纹钢筋及钢绞线的粘结强度差异不大。故从工程 实用角度,本标准建议不需考虑浆体强度等级及镭筋外形对浆筋粘结强度的影响; 4锚筋粘结长度在8.0m以内时,浆筋粘结强度的发挥程度随着锚筋粘结长度的增加而 略有下降。粘结长度不超过8.0m的土层锚杆发生锚筋拔脱破坏的风险较高; 5试验结果表明,浆筋粘结强度与单根锚杆中的锚筋数量基本无关。但该结论与一些技 术标准的建议有些不同,如GB50330一2013认为:(1)当采用2根钢筋点焊成束做法时: 钻结强度应乘0.85折减系数;(2)当采用3根钢筋点焊成束做法时,粘结强度应乘0.7折 减系数:(3)成束钢筋的根数不应超过3根,钢筋截面总面积不应超过锚孔面积的20%:

(4)当镭固段钢筋和注浆材料采用特殊设计并经试验验证镭固效果良好时,可适当增加锚 筋用量。编制组分析认为,多根锚筋筋体成束时浆体不易密实、与锚筋之间的粘结不充分等 因素可能会影响锚固性能,粘结强度可按GB50330一2013的规定适当折减。 故本标准建议:(1)锚固体为强度等级20MPa~40MPa的浆体且锚筋为钢绞线、螺纹 钢筋或带肋钢筋时,土层中浆筋粘结强度可取0.5MPa~1.0MPa,岩层中可取0.8MPa~3.0MPa, 岩土混层锚杆取值则应介于两者之间;浆体强度高、钻孔及锚筋洁净、孔内无积水时取高值, 反之取低值;用于锚筋为多根钢筋的锚杆时可取低值,根数越多取值宜越低;(2)固结体 为强度等级0.5MPa~2.0MPa的水泥土时可取0.15MPa~0.6MPa,水泥土强度高时取高值,反 之取低值。

侧限提高了锚固体抗局压力,故式(5.4.5)中引入了锚固体局部抗压强度增大系数n。n主要 取决于锚固体所受侧限大小,与锚固体强度及均匀性、岩土体性状及锚固段埋置深度等因素 相关。本标准编制组及《囊式扩体锚杆技术标准》编制组总结了200多项囊式扩体锚杆工程 实践及专项试验结果,表明在锚固段具有一定理埋置深度时、标准贯入击数7~8击以上的地层 可以提供不小于1400kN的极限抗拨力,淤泥质土等软弱地层提供的承载力也不小于800kN 据此反算"在较好地层中不小于4.0、在软弱地层中不小于2.0,且上限值业界尚不清楚。同 时,经验表明,常规施工工艺形成的锚固体实际强度往往不高,水下注浆时大多不大于 20MPa,机械扩体及水力扩体工艺形成的锚固体强度更低,单个承压件提供的承载力极限值 约为300kN~600kN。 另外,式(5.4.5)直接采用浆体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与采用强度设计值相比计算更 简单易行、准确度更高。 5.4.6本标准建议:(1)深圳市实践经验表明,摩擦锚杆(包括带倒刺的钢管锚杆及自钻 锚杆)杆体与岩土体间的摩阻强度可按注浆锚杆粘结强度计取,建议按表4取值;同时,钢 管锚杆倒刺对摩阻强度的影响较大,倒刺焊接质量较差时在锚杆打入过程中容易脱落,杆体 表观直径宜取钢管外径:倒刺焊接质量较好时可取计入倒刺后的外径,如果只计取钢管外径 偏于保守:自钻锚杆宜取计入螺纹后的外径:(2)摩擦锚固段也存在着长度效应,即摩阻 强度随着杆体长度的增加而发挥程度降低,但业界目前相关经验尚不多,根据相关试验结果 及经验建议杆体计算长度不超过18.0m。 5.4.7扩体锚杆抗拔力估算方法较多,本标准采用了形式较为简单的式(5.4.7)。本标准建 议:(1)囊袋锚杆锚固体与岩土体的粘结强度及扩体锚固段的端阻强度可按表4取值,表 中端阻强度数据主要参考了本标准编制组及《囊式扩体锚杆技术标准》编制组提供的经验值: (2)水力扩体及机械扩体工艺形成的扩体锚固段前端面与岩土体容易局部接触不良,端阻

强度取表中的中低值;(3)压力型扩体锚杆在较软主层中,可能会在扩体段前端面发生主 体沿某个锥面的剪切破环,此时原孔段的界面可能不发生破环,故初步设计时在软弱地层中 原孔段与岩土体间的粘结强度取0。另外,考虑锚固段有效长度时,应取原孔锚固段与扩体 锚固段长度之和。 5.4.8本标准建议浆体芯与水泥土界面粘结强度标准值sk按下列经验取值:取水泥土无侧限 抗压强度标准值的0.1~0.15倍,岩土体中粗颗粒多且粒径大、水泥土强度均匀且胶结性较好 取高值,反之取低值。sk系通过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摩尔圆反算得来:水泥土的摩擦系数 约20°~30°,反算水泥土的C值约为无侧限抗压强度的0.28~0.35倍,考虑现场施工的离散 性较大,本标准建议取0.1~0.15倍,与水泥土抗拉强度相当。 5.4.9压力分散锚杆在张拉锁定后,如果再受力变形,因各单元锚杆抗拉刚度不同等原因, 不可能同时达到承载力极限值,所以承载力不应简单相加;但实际工作拉力一般远小于承载 力极限值,极限值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安全储备,工程中可以接受这样计算带来的偏差。 5.4.10~5.4.11加固类锚杆与锚固类锚杆的作用机理有很大不同。以土钉为例,实践表明,土 钉墙、复合土钉墙及喷锚中的单根土钉所受拉力并不与其位置或附近的主动土压力一一对 应,其受力随着岩土体的开挖而变化,不同标高处的土钉受力既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少,其提 供的抗拔力也是变化值,既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少,因与受力不一一对应,单根土钉的抗拔安 全系数也就无法计算。通过各种稳定验算方法得到的主钉“有效抗拨力”,指的是土钉在“稳 定区”的抗拨力;土钉抗拔力需要通过现场荷载试验来检验,荷载只能施加在土钉的头部, 由于土钉全长粘结,故荷载试验得到的抗拔力是土钉全长与土体粘结产生的,“有效抗拔力” 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即使将土钉长度的一部分作成非粘结段,也同样无法认定试验结果就是 “有效抗拔力”,因为如前所述,每根土钉拉力及抗力随着岩土体开挖都在变化,“有效抗 拔力”是多大都不能确定,也就无从检验。也就是说,土钉所谓的“有效抗拔力”只是一个 虚拟概念,既无法计算得到,也无法通过实践检验。但图纸中还应该设计有抗拔力,荷载试 验也应该做,因为目前没有比荷载试验更好的方法来检验土钉的施工质量:检验荷载也应该 为预先设定值、即设计值,否则检验就失去应有意义。单根土钉抗力分析或整体稳定性分机 中的“有效抗拨力”只计取了一部分土钉长度,即假定破裂面至土钉尾部的长度,实际工程 中设计人要根据土钉直径、长度、与岩土体的粘结强度等参数计算出土钉全长可产生的抗拔 力,荷载试验检测的是土钉全长抗拨力,如果检验结果达到了预期,则认为自动满足了“有 效抗拔力”的要求。因此,土钉的“拉力标准值”实际上表现为检验荷载。 与锚固类锚杆承载力安全系数类似,各标准对加固类锚杆承载力安全系数的规定各不相 同,《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一2012等标准规定的最小抗拔安全系数为1.4,本标 准的建议值与之相当。

5.5.3锚固类锚杆的锚固段应能够有效地提供抗拔力,设计时应注意如下事项:

1工程实践中,一些短期镭杆锚固段设置在了填土、淤泥、松散砂层等软弱地层,或计 算得到的锚固段长度超过了有效长度,此时不宜一味加长锚固段,本标准建议采取相应改善 措施,如:(1)降低设计承载力:(2)采用荷载分散锚杆,采取改善锚固段岩土体性状、 压力注浆及多次注浆、扩大锚固体直径、加长自由段或调整锚杆角度使锚固段避开软弱地层 增设囊袋、压力型锚杆在承压件下配置螺旋筋等措施以提高承载力;(3)采取提高锁定力、 拉力松驰后重新张拉等措施以减少变形。 2锚杆如果设置在新近填土等未固结地层中,地层固结沉降时会带动锚杆下沉、弯曲变 形,可能会降低锚杆承载力及耐久性,严重时甚至可能造成锚杆失效。 3锚杆锚固段应有一定厚度的上覆地层,否则抗拔力难以保证且容易受到地表动荷载及 地表水的不良影响; 4常规锚杆锚固体直径D为100mm~200mm,大多数国内外相关标准建议锚杆间距不 超过1.5m时可不考虑群锚效应。深圳地区锚杆试验成果表明,锚杆间距不小于3D时可不 考虑群锚效应。 5研究表明,扩体锚杆具有浅埋的整体剪切破坏和深理的局部剪切破坏这两种破坏模 式,深理具有更好的承载力学性能。上百个囊式扩体锚杆足尺试验与理论研究表明,扩体锚 杆可采用(Lt+Las)hk/Dk为8~10作为深埋与浅埋的分界点,为工程安全起见,本标准建议 取11,同时5.5.2条要求扩体锚杆原孔段长度(即L+Las)不应小于7.0m(即扩体段理置深 度不小于7.0m),两个条件均满足时视为深埋扩体锚杆,反之则视为浅埋扩体锚杆;工程 中各种角度锚杆均应采用深理锚杆。 6如前所述,实际工程中很少设置止浆塞,固结体充满孔内,位移要求严格时需采取加 长锚筋自由段等措施,使锚固段的应力不会回传到假定破裂面上。 5.5.4单根锚索钢绞线数量为1条时效率低、性价比不好,为2条时普遍存在看较严重的受 力不均匀现象,故不宜为1~2条。 5.5.5锚杆筋体保护层厚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保证与锚筋的粘结效果,过薄可能会导致界面 粘结强度的下降。注浆锚杆俯角小于10°时注浆不易饱满。 5.5.6钢管锚杆注浆有利于提高受拉承载力。本标准建议参照以下经验:(1)钢花管底端 加工成尖锥形或扁锥形以利于击人岩主体申;(2)钢管出浆孔直径过天可能会导致部分浆 孔无浆,过小则易堵塞,一般为4mm~10mm;(3)为了尽量使每个出浆孔都能出浆,出浆 孔面积总和宜为钢管空腔截面积的0.4~0.6倍,以使管内有一定浆压;(4)为注浆均匀,出 浆孔宜围绕管壁呈螺旋状每90°~180°布置1个或一对,间距为0.5m~1.0m,锚杆较长时应 为大间距及小孔径;(5)为防止因外覆土层过薄而导致孔口冒浆,距离孔口一定范围内不

应设置出浆孔,该范围依据具体岩土体性状及经验确定,一般为锚杆长度的1/3~1/2且不少 于2m~4m;(6)出浆孔宜设置保护倒刺并焊接牢固,可采用角钢或钢片制作,除了保护出 浆孔在锚杆击入过程中免遭堵塞还可大幅增加锚杆的摩阻力。 5.5.7自钻锚杆利用钢管空腔作为注浆通道,将锚杆钻孔、下锚、注浆、锚固在一个过程中 一次完成,适合卵石、砾砂、杂填土和淤泥等难以钻成孔的地层,通常为加固类锚杆。本标 准建议自钻锚杆杆体选用符合下列条件的定型产品:(1)中空,壁厚不小于4mm;(2) 钢管外径不小于20mm,计入螺纹后杆体外径不小于35mm;(3)螺纹高度不小于5mm 可连续设置、断续设置或在尖端一定范围内连接设置;(4)单节长度宜为3m~9m,需要拆 除回收时宜为1m~2m。设置出浆孔时,可执行钢管锚杆技术要求及建议。 5.5.8水泥砂浆及细石混凝土灌注困难,尤其是细石混凝土,实际工程中很少采用。锚杆主 要受施工条件影响,土层中浆体强度很难超过35MPa。浆体配合比设计应主要考虑可灌性 及浆体强度需求,本标准建议参照以下经验:(1)注浆锚杆采用水泥浆时,一次注浆水灰 比宜为0.45~0.55,二次及多次注浆水灰比宜为0.5~0.7;(2)采用水泥砂浆时,灰砂比宜 为1:0.5~1:1.0,水灰比宜为0.45~0.55;(3)采用囊袋时,囊内应注无泌水水泥浆,水灰比 宜为0.4~0.45;(4)采用细石混凝土时,宜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执行: (5)钢管锚杆、自钻锚杆及自进锚杆水泥浆的水灰比宜为0.5~0.6;(6)灰砂比和水灰比 均为质量比。 5.5.9单位水泥用量是保证锚杆抗拔力的重要因素,但不同地层及不同注浆压力下差异很 大,本标准建议参照以下经验:(1)注浆锚杆一次注浆量一般为钻孔容积的1.5~3.0倍,二 次注浆量为一次注浆量的0.5~1.5倍,岩层越破碎或土层越松散用量越大。通常,钻孔直径 为100mm的注浆锚杆按全长平均,一次注浆量不宜少于35kg/m,一、二次注浆量之和不少 于50kg/m;(2)外径为48mm的钢管土钉,水泥用量不少于30kg/m。 5.5.10机械扩体及水力扩体锚杆,因锚固体申往往夹杂看泥渣碎屑等杂物,性状通常不宜 视为浆体而宜视作水泥土,从耐久性、蠕变性能及筋浆粘结强度等多方面考虑,不宜作为长 期锚杆使用。 5.5.11单元锚杆数量过多会影响注浆质量,从而影响承载力;每个单元锚杆锚筋数量不宜 过多以避免使用效率降低,

大,本标准建议参照以下经验:(1)注浆锚杆一次注浆量一般为钻孔容积的1.5~3.0倍,二 次注浆量为一次注浆量的0.5~1.5倍,岩层越破碎或土层越松散用量越大。通常,钻孔直径 为100mm的注浆锚杆按全长平均,一次注浆量不宜少于35kg/m,一、二次注浆量之和不少 于50kg/m;(2)外径为48mm的钢管土钉,水泥用量不少于30kg/m。 5.5.10机械扩体及水力扩体锚杆,因锚固体申往往夹杂看泥渣碎屑等杂物,性状通常不宜 视为浆体而宜视作水泥主,从耐久性、端变性能及筋浆粘结强度等多方面考虑,不宜作为长 期锚杆使用。 5.5.11单元锚杆数量过多会影响注浆质量,从而影响承载力;每个单元锚杆锚筋数量不宜 过多以避免使用效率降低,

5.6.1锚座为混凝土构件时,根据不同需求可采取如下图所示墩或独立板(图4(a)~(d)) 单向梁(图4(e)~(g))、格构梁(图4(h)~(i))及连续板(图4(j))等不同形 式,其中矩形梁(图4(e))也可采用钢结构:

(a)墩或独立矩形板(b)独立十字形板(c)独立T形板(d)独立L形板L口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e)单向连续矩形梁或梯形梁(f)单向连续十字形梁(g)单向连续T形粱回回回地面回板回回(h)格构梁(i)肋板(j)双向板图4混凝土锚座的不同形式简图5.6.2以往工程中,锚座参数、地基承载力及稳定性等大多依据经验或构造设计,破坏现象时有发生,故本标准要求进行设计计算。岩土体产生荷载作用在锚座上,锚杆提供支点抗力,按此作用机理锚座设计计算会涉及岩土体的主动土压力及锚杆支点刚度等问题,比较复杂;本标准建议把锚杆设计拉力视作集中荷载,把锚座视为岩土体上的独立、条形或筱板基础,岩土体提供承载力,简单方便,计算精度可满足工程实际需求。5.6.3预应力锚杆俯斜对锚座下拉作用的大小与锚杆承载力等因素相关,俯角大于30~35°时通常就要考虑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必要时应采取提高锚座竖向承载力的措施。5.7锚固节点5.7.1锚座在锚固节点处强度及承载力因设置穿筋孔及混凝土浇捣质量不易保证等原因会有一定程度降低,故应验算节点承载性能。为便于实施,本标准建议:(1)低承载力锚杆可按构造或经验设计;(2)高承载力锚杆、预应力锚杆及预应力螺纹钢锚杆进行设计验算;(3)其余情况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进行验算。钢筋直径满足B.0.3条及B.0.4规定后,如因加大安全系数或增加腐蚀裕量等原因选用更大直径的钢筋时,直线锚固长度、锚固板最小直径及螺旋箍筋等取值仍可相应于原钢筋直径。5.7.3锚座较薄时,可能会因厚度不足使锚筋无法采取竖直或斜弯形式以满足最小锚固长度需求,宜在锚筋端部采取弯钩或锚固板等机械锚固方式。锚杆与喷射混凝土结构中,锚杆锚头受力较小,本标准建议锚固节点参照以下经验按构造设计(图5):(1)锚头钢筋热弯形成90°弯钩;(2)在锚筋一侧或两侧贴焊L形钢筋、角钢等钢材;常用贴焊材料有直径16mm~20mm的400级带肋钢筋及边宽45mm~63mm、厚96

便于施工及减少安装误差,锚固板不宜共用; (11)锚筋顶面距锚座顶面之间的混凝土保护 层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规定

表5PSB930预应力螺纹钢筋部分配套螺母规格

5.7.6高承载力锚杆对锚垫板的要求比较高,现场制作时应进行设计计算,对定型产品有异 议时宜设计复核。 5.7.7锚座穿筋孔直径过小容易挤压锚筋及导致锚筋弯曲,过大容易造成锚垫板受锚具作用 力后翘曲。为施工方便,穿筋孔通常设置过渡管进行护壁。 5.7.8锚座混凝土在锚杆节点处容易因支模质量不好产生较多缺陷,安装锚垫板前通常要用 砂浆找平,尤其是锚杆承载力较高时

5.8锚杆刚度系数与锁

ka = kRcos

式中:ka 作用方向的锚杆抗拉刚度系数设计值(MN/m); 锚杆轴向与作用方向的夹角(°),大于45°后宜取90°。 锚杆对径向变形的约束能力较弱,上式仅在较小时近似成立,越大计算误差越大。自 前业界在这方面的相关经验并不丰富。 5.8.4通常,结构变形充许值是基于拉力标准值对应的锚杆变形值的,如果锚杆持有拉力达 不到拉力标准值,甚至具备施加预应力的条件而不施加,随着荷载增加,锚杆变形增加,荷 载增加到拉力标准值时,锚杆可能已经产生了锚固结构难以接受的变形,

5.9.3锚杆如果不采取任何防腐措施,锚头段锚筋容易锈蚀,对于短期锚杆,尽管不一定会 危及到承载力,但可能会影响到以后的二次张拉、锚筋拆除回收等工作,且观感不佳容易造 成对锚杆安全甚至工程结构安全的误判断,故本标准提出了Ⅲ级防腐等级。

范》JTGD62等技术标准提供了混凝土裂缝宽度计算公式,控制指标一般为0.1mm~0.3mm, 编制组认为:(1)这些计算公式基于混凝土,而锚杆几乎都采用水泥浆或砂浆,与混凝土 的力学及物理性能有一定差异;(2)计算公式适用于普通钢筋,用于验算钢绞线或预应力 螺纹钢筋时计算结果裂缝宽度通常远大于0.1mm~0.3mm,即公式不适用于钢绞线及预应力 螺纹钢筋等高强材料;(3)锚杆通常不配备抗裂钢筋。故不建议采用裂缝控制作为防腐方 法。全粘结锚杆视为微型桩时可执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等相关标准。 5.9.6本标准建议防腐层分为3类:(1)护套防护,包括无粘结钢绞线以及护套、波纹管 和过渡管等各种隔离管,护套内应充填润滑脂、浆体或树脂等材料;(2)防腐涂料防护 包括环氧涂层钢筋及钢绞线,以及锚筋、锚具、锚垫板、金属承压件及端帽等金属构件表面 敷涂的防腐涂料;(3)浆体防护,包括波纹管内的预注浆体、压力型锚杆的浆体以及锚筋 自由段锁定后注浆体或锁定前预注缓凝浆体。需要指出,防腐层可能会影响到锚杆承载力 必要时宜采用荷载试验验证

5.9.7双层防腐目的是用外层保护内层,即外层防护提供了额外保障,内层被外层保护以防

1锚筋防腐目标及原则是把金属锚筋完全装入不透水的防护层内以阻止环绕在锚杆周 围的地下水及潮湿气体的侵入。防护原则对锚杆杆体的各部分均适用,但在粘结段、锚筋自 由段及锚头处的细节处理有所差别。 2粘结段浆体受到拉应力作用后容易产生裂缝,完整性不能得到保证,故通常不能单独 作为防腐层,但在注浆质量(主要指完整性)能够得到保证且裂缝宽度较小(一般认为不超 过0.1mm~0.2mm)时,可作为防腐层。本标准建议:(1)锚筋自由段如果设置了止浆塞使 其没有被浆体包裹,可在锚筋张拉锁定后进行后注浆防腐,此时浆体可作为防腐层。有经验 时也可张拉之前在锚筋自由段注入缓凝浆体替代后注浆;(2)压力型锚杆的浆体通常处于 受压状态,不产生裂缝,可作为防腐层:(3)欧美标准认为,波纹管包封内的带肋钢筋能

6.1.1锚杆工程为隐蔽性很强的

定施工方法、材料、机械、部署、进度计划、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事项。 锚杆通用施工工艺流程为: 定位→钻孔(扩体锚杆扩体)→杆体制作→清孔→制备浆体→预注浆→杆体安装(囊袋 锚杆安装囊袋)→注浆→养护→制作锚座→预应力镭杆张拉锁定/非预应力镭锚杆锚固→锚固 结构施工→可回收锚杆拆筋回收。 本标准建议锚杆成孔作业参照以下经验: 1地层单一时可按下表建议选择钻机、钻具及钻进工艺,地层复杂时可采用不同钻具 及钻进方式分步钻进; 2可根据土层及地下水性状选择螺旋钻进、回转钻进、冲击钻进、冲击回转钻进、自 钻等成孔或钻进工艺,防止施工过程中出现位移、塌孔、卡钻、理钻等现象; 3砂土、粉土、碎石土、填土、淤泥等软土、破碎及极破碎岩体等易塌孔、掉块或缩 孔地层,地下水有承压性或流动性的地层,可回收锚杆、土层中的压力型锚杆,地层受扰动 后导致水土流失会危及邻近周边建筑物或公用设施的稳定时,均应采用套管护壁钻进工艺 套管护壁工艺指在钻孔全部或部分长度内设置套管进行护壁的钻进工艺; 4泥浆护壁时应控制好清孔泥浆参数,防止塌孔。中高承载力锚杆不应采用泥浆护壁 低承载力锚杆采用泥浆护壁时应采取二次注浆等措施减弱孔壁附看泥皮的不利影响 5条件许可时应优先选用螺旋钻进方法,利用螺旋钻杆排渣; 6含水量丰富地层或环保要求较高时不宜采用气排渣工艺: 7裂隙发育岩层及含水量低且孔隙率较大土层,可能影响到地层稳定性或锚杆承载力 时不宜采用水排渣工艺。 8钻机应具有良好的导向性能与稳定性,钻机参数应具有较大的调节范围以满足施工 要求且留有余量;宜为履带式结构,最大扭矩不宜小于4kN·m,宜具备夹持卸扣功能,履 节接地比压(指履带单位接地面积所承受的垂直荷载)不宜大于50kPa,爬坡角度不宜小于 25°,行程不宜小于3米,应能够进行套管加钻杆施工,钻机推进导轨应可以与履带呈垂直 状态;有卵石层或硬夹层时钻机宜具备顶部冲击功能,冲击频率不宜小于2000次/min,冲 击功不宜小于600N·m;需要在脚手架上工作时,钻机宜为分体结构,拆分最大运输单元质 量不宜大于50kg,给进力不宜大于40kN或者可调,导轨部分应有与脚手架连接的接口。

表6钻具及驱动方式选型建议表

浆护壁砂卵石、夹石土等软硬互层地层钻杆+套管回转+顶驱套管+钻杆偏心跟管或同心跟管岩层杆钻回转+潜孔冲击钻杆回转注:1钻具指锚杆钻孔时工作在岩土体内的器具,为钻杆、钻头、套管及连接件等的合称;2管钻指内径较大、能够从管内空腔下锚的管状钻杆:3杆钻指内径较小或实心、不能从管内空腔下锚的杆状钻杆:4套管指套在钻杆外用以隔离钻孔孔壁的管状器具,也称为钢套管。6.2.1本标准建议套管及钻杆外径不小于下表规定,软弱黏性土地层尚应考虑缩孔对终孔孔径影响:表7套管及钻杆外径选用表(mm)钻孔孔径90~110110~130130~140140~150150~180180~200200~220220~250套管外径89108127127/133146168194219钻杆外径73737373891021141146.2.2土层中水下成孔时孔底沉渣通常较厚,尤其是竖向锚杆且长度较长时。下锚前应清除干净沉渣,可采用风吹、气举反循环等清孔方法。因通常很难清理干净,故本标准要求钻孔设置沉渣段以在孔底收集沉渣。根据不同地层及钻进方式,本标准建议沉渣段长度:岩层中为0.2m~0.5m,土层中0.3m~2.0m,竖向锚杆为0.5~3.0m,地层较好、粗颗粒含量少、干成孔、锚杆俯角较小等条件下沉渣较薄,取较小值,反之则取大值。6.2.3可采用对钻机固定、确保开孔精度、增加钻具刚度和增设扶正器、采用合理钻进工艺参数等措施以控制钻孔偏斜。6.2.4扩体锚杆可在锚杆底部扩体、分段扩体及全长扩体,深圳地区目前仅有底部扩体一种形式,采用机械扩体、水力扩体及囊袋压浆扩体等扩体技术,扩体施工宜参照《囊式扩体锚杆技术标准》,其中水力扩体施工尚宜参照《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旋喷桩相关规定执行。1机械扩体按扩体原理主要分为液压张开式、压张式及弹簧扩张式3类:液压张开式通过钻杆内循环水加压使扩孔钻具张开,弹簧扩张式扩孔钻具在弹簧辅助下依靠离心力张开,均适用于水下钻孔及较软地层;压张式通过钻杆加压使扩孔钻具张开,适用于较硬土层。2水力扩体通常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法扩大孔径,也称旋喷扩体锚杆或旋喷锚杆,近些年来国内应用较为广泛,比较适合软弱土层或一般黏性土,主要缺点是扩体效果不稳定,孔径大小不易掌握。扩体段内通常为水泥土,强度及固结龄期因土层不同而差别较大。3囊袋锚杆通常在水力法或机械法形成的扩体段增设囊袋而形成,在软弱松散土层中也可在原孔内安装囊袋、在囊袋内高压注浆形成,抗拔力更大、质量更稳定、防腐能力更强。本标准建议参照以下经验:(1)可塑~坚硬的黏性土、中密~密实的砂土及全~强风化岩层采用机械扩体工艺,软塑~可塑的黏性土、松散~中密的砂土及碎石土采用水力扩体工艺,其余土层机械扩体及水力扩体后宜增设囊袋形成囊袋锚杆;(2)扩体工艺试验包括试104

验实施及效果检查两个环节,宜开挖检验扩体效果,不具备开挖条件时应根据注浆量等施工 参数按相关经验估计扩体效果, 6.2.5本标准建议水力扩体施工参照以下经验:(1)施工机械宜安装全过程监测及自动记 录钻进深度、行速、转速、介质压力及流量等数据的装置;(2)输送扩体介质的管路长度 不宜大于50m,以免产生较大压力损失从而影响扩体效果及易于堵塞;(3)扩体水泥浆液 水灰比不宜太浓,初定时可取1.0~1.5;(4)扩体作业时喷嘴应匀速旋转及行进,转速宜为 5r/min~20r/min,行速宜为0.1m/min~0.3m/min;喷射压力不宜小于20MPa;宜采用先低压后 高压的喷浆方式,在钻孔内上下往返扩体不少于2遍;喷浆量宜为75L/min~110L/min;(5) 目前机械设备喷管长度一般不超过2m,扩体长度大于2m时通常需要分段扩体、适当搭接 (6)长期锚杆成锚宜符合以下步骤:采用管钻或套管护壁钻进至设计深度一→将喷嘴从管钻 或套管内下放至指定扩体位置一旋转并上下移动喷嘴进行高压喷射扩体→扩体完成后拔出 喷嘴→拔出管钻或套管→水泥土终凝→按注浆锚杆进行钻孔、下锚、注浆,形成浆体芯。短 期锚杆也可不形成浆体芯,在拔出管钻或套管之前下锚,然后注浆。 6.2.6本标准建议机械扩体施工参照以下经验:(1)铰刀能否顺利受控张开与闭合、能否达 到设计直径尺寸是关系锚杆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调试时应测量钻具张开直径及行程,确保 铰力能够顺利受控张开及闭合;(2)宜下行扩体;(3)扩孔钻具下放到孔底后,宜在钻利 上标明扩体前位置及扩体所需行程,之后再将钻具逐渐张开进行扩体作业;(4)扩孔钻具 旋转应匀速,转速及行速应根据岩土体性状确定,进尺初定速率可为0.1m/min~0.4m/min; (5)钻具进尺时应严格控制行程,确保扩体直径达到设计要求;(6)往返切割搅拌不宜少 于2遍,地层坚硬时可分层扩体;(7)机械铰刀切割搅拌土体时,也可以0.5MPa~1.5MPa 的压力同步注浆。 6.2.7囊袋锚杆应确保膨胀挤压筒的质量与密封完好,本标准建议采用抽气检测方法对不少 于总量5%的膨胀挤压筒进行抽检,如有破损应进行修补或更换。本条未详尽之处宜执行《囊 式扩体锚杆技术标准》。 6.2.8钻孔过程中出现难以进尺或地下水突然涌出、水力扩体过程中出现喷射压力突变、机 械扩体过程中出现钻机摆动或转速突变等情况时应停机查明原因,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确 认正常后再恢复施工。 6.2.9水下钻孔如果在锚杆杆体安装前已经置放了较长时间,往往需要二次清孔,对于主层 锚杆及地下水丰富的岩层锚杆,如果置放时间超过2h~4h,应重新清孔。 6.3.1本标准建议锚杆杆体制作参照以下经验:(1)工厂、车间、施工现场作业棚内的台 架等可作为清洁场所;(2)锚筋不应使用电弧切断,以防作业时产生的高温影响锚筋力学 性能;下料宜采用砂轮锯或切断机切断,不宜采用氧气一乙炔焰;张拉段切除时宜采用砂轮 锯,也可采用氧气一乙炔焰,但切割点距锚具较近时应对锚具采用水冷等降温措施;(3)

时应采用专用接头接长;采用直径大于22mm的普通钢筋时应采用机械连接,不大于22mm 时可焊接接长;钢管土钉接长可采用不少于3条、直径不小于16mm的钢筋双面帮条焊, 帮条长度不宜少于2倍钢管直径;(5)定位架及束线环的主要作用就是使位于定位架之间 的锚筋最小保护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锚固类及加固类锚杆定位架的外径宜小于孔径 4mm~6mm;波纹管内径宜大于内定位架外径4mm~6mm;定位架宜沿杆体轴线方向每 1.0~2.5m设置一个,土层锚杆、长期锚杆及锚筋较多的锚杆定位架间距应取小值;(6)压 力型锚杆端帽可起到导向兼保护受压件及预应力锚筋的作用,拉力型锚索及有多条锚筋的端 帽主要起导向作用;(7)一次注浆管应较长,管底宜超出锚筋尾端及端帽50~100mm以尽 量消除孔底沉渣的影响;二次注浆管管底宜与锚筋尾端齐平,不宜超出以避免从孔底跑浆浪 费;二次注浆管的出浆孔应设置逆止构造以避免一次注浆时浆液进入;(8)杆体一般采用 绑扎线与定位架固定,定位架之间应采用绑扎线或束线环把杆体拉紧并产生一定刚度;锚筋 注浆管及辅助拆筋的绳索管线等应平行顺直,不应相互交叉、扭曲;钢管锚杆的倒刺应与钢 管焊牢,不应在击入土体过程中脱落;(9)张拉段锚筋长度一般不宜小于1.0m;(10)无 粘结钢绞线使用前锚头段应清洗除油。 6.3.2本标准建议杆体安装前进行腐蚀及完整性检查,尤其是各种套管及环氧涂层,如有损 伤应修补或替换,其中波纹管及环氧涂层轻微损伤处可采用外包防水聚乙烯胶带进行修补。 6.3.3本标准建议锚杆安装参照以下经验:(1)采用套管护壁的钻孔注浆锚杆宜先下锚后 拨管:(2)钢管锚杆及自钻锚杆可采用击入、压入或旋转等方式安装;(3)注浆锚杆成孔 后应及时清孔、安装杆体及注浆,以尽量避免产生塌孔、降低锚杆抗拔力、造成水土流失等 不良影响;(4)杆体安装时应避免扭压或过度弯曲, 6.4.1浆液拌制及储备时要防止杂质混入浆液中,使用前如果出现泌水现象应重新拌和并对 配合比、泵送设备及工艺等进行检查,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6.4.2本标准建议注浆参照以下经验:(1)预应力土层镭杆应采用二次注浆;(2)岩层锚 杆及岩土混层锚杆宜采用二次注浆;(3)地质条件较差且设计高承载力时宜采用二次高压 分段注浆;(4)其余情况可采用一次注浆。一次注浆指钻孔内为形成锚固段的注浆,利用 自身流动性从下而上逐渐充满钻孔,也称常压注浆;高压注浆一般指注浆压力不小于2.5MPa 的注浆;劈裂注浆指利用水力劈裂原理对岩土体进行的高压注浆;二次高压分段注浆指逐段 对锚固段周边岩土体进行的劈裂注浆,简称二次分段注浆;简易二次高压注浆指对锚固段周 边岩土体不分段进行的高压注浆,简称简易二次注浆;本标准建议二次注浆时宜优先采用 次高压分段注浆;补充注浆指正常注浆完成后为补偿孔口浆面下沉而进行的填充注浆,简称 补浆;后注浆指预应力锚杆张拉锁定后对锚杆自由段进行的充填注浆。 本标准建议采用如下措施使注浆饱满:(1)俯角大于10°的钻孔注浆,一次注浆管应 插至距孔底200mm~500mm处,随浆液灌注而匀速或分段拨出,直至孔口溢出等浓度浆液

开挖,尤其是短期锚杆,故本标准从工程实际出发建议了最短养护期,一般情况下达到最短 养护期后即可进行上述作业。本标准建议最短养护期可按以下经验初定:(1)锚固类锚杆 锚固体为浆体时,岩层及非黏性土地层中为5~7d,软塑~流塑状的淤泥及淤泥质土中为 15~21d,其它地层中为10~15d,其中非黏性土指没有黏性土夹层的碎石土及砂土;(2)加 固类锚杆锚固体为浆体时,长期锚杆为3~5d,短期锚杆为1~2d;(3)水泥土锚杆非黏性 土中为10~15d,黏性土中为15~21d;(4)喷射混凝土的最短养护期与锚杆相同,其它用 于短期锚杆的混凝土构件的最短养护期为3~5d,用于长期锚杆的为5~7d;(5)锚杆承载 力越高、岩土体性状越差最短养护期应越长;(6)锚杆锚固体为树脂、水泥卷等材料时养 护期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 6.5.3~6.5.4本标准建议参照以下经验进行预应力锚杆张拉锁定:(1)预应力锚杆锚筋为钢 胶线时应采用千斤顶张拉加载,为锚筋及钢管时高承载力锚杆应采用千斤顶,中低承载力镭 杆也可采用扭力扳手;(2)按本条规定进行的张拉加载程序可视为自验收试验,出现异常 情况(通常指承载力或变形不合格)时可按验收试验的相关程序或设计要求处理;(3)对 于土层及软弱岩层中的基础锚杆及抗浮锚杆,主体结构荷载施加上去后会对地基土产生压缩 变形,使锚杆产生卸载效应、持有拉力降低,故一般宜在主体结构达到一定高度后再进行张 拉锁定。 本标准建议工程安全等级为一、二级时,锚索、高承载力的钢筋及钢管锚杆大面积锁定 前,按下列步骤测定同类型锚杆的拉力锁定损失及放张荷载:(1)安装工作锚、限位板、 千斤顶及工具锚,经验不足时工作锚夹片可采用工具锚夹片替代以免因重复使用而损坏;(2 加载到1.1~1.2倍设计锁定力或其它经验值,千斤顶放张,锚杆锁定;(3)安装支梁式或支 竞式反力装置,进行提离试验,测量实际锁定力;(4)计算拉力锁定损失,应为放张荷载 与实际锁定力之差;(5)调整放张荷载,令其为设计锁定力与拉力锁定损失之和,之后重 新张拉锁定:(6)重复步骤3~5,直到实际锁定力达到设计值。中高承载力锚杆实际锁定 力允许偏差宜为5%,低承载力锚杆允许偏差宜为10kN;(7)用于测试的锚杆数量不少于 6根;(8)取6个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同类型锚杆的拉力锁定损失及放张荷载,供锚杆大面 积张拉锁定采用。 本标准建议工程安全等级为一、二级时,中低承载力的钢筋及钢管锚杆按下列步骤测定 同类型锚杆的拉力锁定损失及放张荷载:(1)安装锁定螺母;(2)用扭力扳手转动锁定螺 母至预设扭矩,该扭矩理论上可使锚筋拉力达到设计锁定力;(3)安装支梁式或支登式反 力装置,安装干斤顶、工具螺母及垫块,进行提离试验,测量实际锁定力;(4)计算拉力 锁定损失,应为放张荷载与实际锁定力之差;(5)调整放张荷载,令其为设计锁定力与拉 力锁定损失之和,之后转动锁定螺母至调整后的扭矩,该扭矩可使锚筋拉力达到放张荷载: (6)~(8)同上述。 张拉时,如果第5min~15min位移大于0.95mm,可延长观测期、以蠕变率不大于2.0mm

工程安全;同时不建议多级开挖多级施工,特殊情况下一次性开挖深度超过一级时,应事先 得到设计单位许可或经过专项技术论证。 不管分级施工还是分层施工,边坡开挖后直至锚杆锁定前的短暂工况时边坡的稳定安全 系数都会有所降低,但不能过低。不同行业中不同稳定分析方法对应的短暂工况稳定安全系 数目标值有所不同,以圆弧滑动法整体稳定验算为例,本标准建议:(1)边坡一般工况整 体稳定安全系数目标值不小于1.30时,短暂工况稳定安全不宜小于1.15、最不利工况(例 如此时恰逢暴雨)不宜小于1.10;(2)边坡一般工况整体稳定安全系数目标值小于1.30时 短暂工况稳定安全不宜小于1.10、最不利工况不宜小于1.05;(3)如果达不到上述最小目 标值,则应采取调整施工层级等措施;(4)计算短暂工况稳定安全系数时,不宜考虑坡面 新覆填土的有利影响,除非已经采取了有效加固措施。 降雨入渗使得非饱和主浸水湿润,含水量增加,基质吸力降低乃至消失,土体抗剪强度 大幅下降,进而诱发边坡变形甚至破坏。这种破坏多为表层破坏,是深圳地区多雨季节常见 的边坡破坏形式。表层浸润如何影响边坡稳定尚无成熟成果,一般在设计时采用降低浸润岩 土体强度参数的方法。 7.2.3不同稳定分析方法依据的破坏模式不同,假定破裂面形状不同,计入锚杆抗力作用的 方法亦不同,原理大同小异:(1)预应力锚杆的抗力主要以持有拉力方式发挥作用,稳定 验算时宜取持有拉力而不宜取受拉承载力;通常将预应力锚杆持有拉力分解为沿假定破裂面 的垂直分力与切向分力,切向分力直接发挥抗力作用,垂直分力乘以摩擦系数后发挥作用 稳定分析采用力矩平衡法时再乘以作用力臂;(2)非预应力锚杆被动受力,假定破裂面(岩 体结构面)的垂直分力Rkn并不能产生摩阻力,即fRkn一项理论上应为0;但非预应力锚杆 抗剪强度通常比较大,可通过提供抗剪切力以帮助岩主体稳定,由于稳定验算公式如果计人 抗剪切力则公式比较复杂且国内尚缺少相关经验,故本标准建议按式(7.2.3)计入非预应力 锚杆抗力作用,理论上虽不严谨,但能满足工程需求且试算结果表明因Rkn+Rkt通常小于抗 剪切力而偏于安全。摩擦系数大小与假定破裂面两侧岩主体或结构物的强度、粗糙度以及结 构面的充填物性状(矿物成分、颗粒成分、含水状态等)等因素相关,应根据现场剪切试验 确定,也可按相关技术标准中建议值或按tang初定,为假定破裂面的岩土体内摩擦角,也 可按工程类比、反算分析及经验等方法综合分析初定,有异议时应由现场试验确定。本标准 建议,采用平面滑动法、圆弧等各种曲面滑动法进行各种岩土镭固工程整体滑动稳定性验算 时均采用该式。 本标准建议:不稳定岩体安全系数应按相关标准取值,也可取不稳定岩体所属工程对应 的安全系数,如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安全系数为1.35,则不稳定岩体安全系数也宜取1.35 7.2.4本标准建议锚固结构参照以下经验选型:(1)锚杆格构梁结构适用于坡度35~70°

7.2.4本标准建议锚固结构参照以下经验选型:(1)锚杆格构梁结构适用于坡压

的边坡;(2)锚杆单向梁结构适用于较稳定且坡面较平整的岩质边坡;(3)锚墩结构适用 于局部加固、坡面不平整的岩质边坡、较稳定的边坡: (4)锚喷结构适用于易风化、节理

裂隙发育、坡面不平整、局部破碎严重的及强度较高的全~强风岩质边坡;(5)坡度超过 70°的土质边坡、极软岩边坡、较破碎~极破碎的岩质边坡宜采用桩锚结构;(6)水土流失 要求较高时可采用锚板结构;(7)需要少量填方时可采用柱板式锚杆挡墙结构。锚喷支护 主要作用即增加浅表层岩体的整体性,维护和提高岩块间的镶嵌、咬合效应,阻止局部岩块 滑落,防止坡面受雨水冲刷及入渗,以维护边坡浅表层岩土体的稳定性,由于表观效果欠佳 工程应用越来越少。 7.2.6本标准建议锚杆布置参照以下经验:(1)系统镭杆宜行列式布置,也可梅花形布置 (2)坡面易受雨水冲刷且施工期间为雨季时,可设置短锚杆护面;(3)坡面可能局部失稳 时,可采取增设局部锚杆或构造锚杆、减小锚杆间距、设置防护网或刚性混凝土坡面等措施 (4)柱板式挡墙锚杆宜尽量设置在中下部的原状土中,不应全长布置在新近填土中;必须 要设置在填土中时,应先回填、分层密实,之后再施工锚杆,且位于填土中的长度应尽量短 (5)锚固区内有建构筑物基础传递较大荷载时,镭宜长短相间设置并应加长部分锚杆以 提高整体稳定性及防止意外风险能力;(6)预应力锚杆与非预应力锚杆混用时,非预应力 锚杆通常为加固类锚杆,密度较大;预应力锚杆通常为锚固类锚杆,主要起结构加强及控制 变形作用,为充分发挥其作用,锚固段宜与非预应力锚杆的错开布置以尽量避免群锚效应, 故长度不宜太短;但也不宜太长,越长效率越低,长度为相邻非预应力锚杆长度的1.5~3.0 倍为宜;同时强度及刚度不宜太大,越大则越难以与非预应力锚杆起到复合支护作用。 7.2.7现场安装模板和浇灌混凝土的条件通常较差,为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本标准建议现 浇挡土板的厚度不小于200mm。 7.2.8本标准建议柔性防护网锚固设计参照以下经验:(1)柔性防护网适用于整体稳定的 剥离式危岩带或需要对危岩体采用主动加固的危岩破碎带,可采用工程类比法设计;(2)防 护网可设置混凝土基础采用基础锚杆锚固,也可直接与锚杆连接。柔性锚杆包括了由单根钢 绞线弯折而成的钢丝绳锚杆和由钢绞线弯折而成的柔性锚头。 7.3.1龙岗、横岗等地存在的侏罗系、泥盆系及石炭系软质岩边坡工程出现过多次险情或事 故,锚固工程应采取减小分级高度、分层施工、分段施工、加强坡面防水等措施 7.3.4爆破影响评估应执行《爆破安全规程》GB6722。 7.3.5本标准建议脚手架扫地杆采用机械方式连接到已完成锚头上以增强稳定性。 7.3.6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的边坡封镭前应对锚杆持有拉力进行检查,一般可检查锚杆的拉 力监测成果,拉力监测数量不足或对监测成果有异议时可采用提离试验方法进行补充或复 核。 7.3.7为更好的配合施工,锚杆质量检测宜分级、分区、分批进行,检测条件较好时也可 次性完成。

8.1.3不同类型可回收锚杆拆筋回收需要的作业面宽度不同,本标准规定的肥槽宽度是基于 使用千斤顶拆除作业需要的最低要求,已经考虑了腰梁高度及基坑可能发生的较大位移对作 业空间的不良影响。免千斤顶拆筋工艺肥槽宽度可为0.5m。 8.2.1随着基坑开挖,支护结构受力产生侧向位移,该位移几乎不可逆,最终位移基本上为 各层开挖时的位移累计。全量法及增量法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基坑位移分析方法,全量法按最 终工况一次性加载方式计算结构内力和位移,增量法考虑每层开挖的荷载增量产生的结构内 力和位移,再与上一工况的累计,得到当前工况累计结构内力与变形。增量法原理更符合实 际工况,计算结果通常比全量法更合理,本标准建议优先选用。 不同行业中不同稳定分析方法对应的基坑短暂工况稳定安全系数目标值有所不同,以圆 弧滑动法整体稳定验算为例,本标准建议:(1)一般工况整体稳定安全系数不小于1.30时, 短暂工况稳定安全不宜小于1.15;(2)基坑一般工况整体稳定安全系数小于1.30时,短暂 工况稳定安全不宜小于1.10。 8.2.2本标准建议:(1)锚杆与吊脚桩(墙)组合支护结构可采用弹性支点法按锚杆承担 全部水土压力设计计算;(2)锁脚锚杆为低承载力时锚筋宜采用钢筋。 8.2.3本标准建议锚固结构按以下经验选型:(1)土质基坑及自稳性较差的直立岩质基坑 宜设置搅拌桩、旋喷桩、注浆、竖向超前注浆钢花管或微型桩等形式超前支护或预加固,也 可对侧壁一定范围内及坑底被动区土体进行整体加固;(2)地面或坑底高差较大、地质条 件差异较大等原因导致基坑支护结构受力不均衡时,可采用上撑下锚或上锚下撑的混合支护 结构;(3)相邻基坑距离较近及基坑阳角区域锚索设计长度不足时,可采取对拉锚杆,对 拉锚杆长度小于(1/2~2/3)h(h为基坑深度)时可采用有限宽度主动土压力设计计算分析, 方法可参考北京地方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DB11/489规定;(4)岩质基坑尚宜 参照执行第8.2节规定。 8.2.4锚杆直接锚固在桩墙上时,最好在桩墙上为锚杆施工预留孔洞,现场开孔容易损伤桩 墙的受力钢筋。背拉梁板指设置在竖向支护结构上背向基坑一侧的梁板。 8.2.5为解决土钉墙底部为软土时易出现滑移及隆起破坏、土钉墙稳定性沿基坑边不均匀性 等现象,可采用疏桩土钉墙结构。本标准建议参照以下经验:(1)疏桩土钉墙一般采用直 立形式,疏桩直径宜为0.6m~1.0m,间距宜4m~6m,桩端宜进入坑底下方并穿透软土层 定深度以确保嵌固能力:(2)计算分析可采用主钉墙支护体系,疏桩作为超前支护构件提 高了土钉墙稳定性;也可按土钉墙与疏桩荷载分担原则;(3)可不设置腰梁,锚杆直接锚 固在桩上。

8.3.4不少基坑锚杆可能需要在服役期间进行持有拉力检测及再张拉,故张拉具

.1.2深圳地区降雨频紧且临海,部分区域地下结构承受的水浮力呈现为低频大变幅循环荷 载,导致抗浮锚杆承载力降低、刚度降低、位移增大、防腐及防水材料易破坏,故设计应根 居抗浮锚杆、特别是非预应力锚杆的受力特点,考虑循环荷载不利影响。但地下水位变动频 率及幅度与地质及水文条件等众多因素相关,很难提出定量指标,锚杆如何进行量化设计还 有一定难度,目前业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尚不足,本标准建议的解决方法是在锚杆试验时 采用多循环加卸载法,尽量模拟抗浮锚杆的实际工作环境。高耸建构筑物承受风荷载等动荷 载时基础锚杆会产生类似现象。 .2.1施工阶段结构荷载尚未全部施加,如果地下水控制不力可能就会造成地下结构上浮变 形甚至破坏,近年来这类工程事故时有发生。

9.2.2本标准建议锚固结构设计按以下经

1整体稳定性分析验算。(1)裙楼与塔楼的地下结构之间设置沉降缝时,宜按竖向受 力构件单元分别进行;(2)两者之间刚性连接且基础为整体设计时,宜按整体进行;(3) 两者之间刚性连接,基础采用不同形式或刚度变化较大时,宜分别按整体和局部进行;(4) 两者之间设置后浇带时,施工期间宜分别进行;(5)地下结构范围大、形状不规则、上部 荷载分布差异较大时,应针对不同的结构单元分别进行;(6)宜采用数值法分析计算; 2锚杆刚度。非预应力锚杆固结体较大直径时(如D>180mm)具备一定的抗压刚度 正常使用条件下锚杆可能出现受压工况(例如无水浮力作用时),计算地基土刚度时不宜考 其有利影响,基础结构设计时应考虑其不利影响,必要时可在锚杆顶部与底板之间设置 定厚度材料压缩层以避免对底板产生不良作用; 3锚杆布置形式。抗浮锚杆一般包括两类布置形式:(1)集中式布置,主要来自抗浮 桩的理念,即将锚杆集中布设在墙柱下及其周围,其优点是可利用柱下及墙下基础进行锚杆 荷载传递,锚固节点可靠,受力路径简单,同时可兼顾抗压工况的承载力要求;但基础底板 注间跨中区域上浮荷载需靠基础底板传递,底板受力及局部曲变形较大,造成底板厚度及 配筋加大,故适合结构物自重不大、地下水浮力不大、抗浮锚杆数量少的情况,特别是有抗 压要求的情况。(2)分布式布置,即将抗浮锚杆均匀布置,或布置在墙柱范围以外的板下 其优点是可以根据基础底板上部有利自重荷载的分布,利用抗浮锚杆进行荷载合理平衡,达 到抗浮稳定要求并使底板受力更小和更为均匀、变形及裂缝控制更为理想,预应力锚杆这种 布置形式变形控制效果尤为明显,施加预应力作业也较为方便; 4初步设计时计算单元内锚杆数量m可按下式估算:

5采用整体计算时,跨中竖向向上变形大的锚杆受力大,离柱基础近竖向向上变形小 的锚杆受力小,考虑底板变形协调和局部区域锚杆的内力重分置,允许少量锚杆拉力超出其

9.2.3~9.2.4本标准建议锚固结构抗浮稳定验算按以下经验进行: 1图9.2.3所示假定破裂体计算模型中,计算单元内抗浮锚杆纵横间距相等时,单根锚 杆的假定破裂体可视为上半部分正方体、下半部分圆锥体,半锥角宜取30°;纵横间距不相 等时可视为上半部分长方体、下半部分椭圆锥体。本标准建议的抗浮稳定验算模型及公式与 专统公式相比做了一点改进,即计取了假定破裂面上的岩体抗拉力作为抗浮力。国内外标准 般都要求预应力锚杆间距不小于1.5m、自由段不少于4m~5m,此时预应力锚杆仅采用破 裂体内的岩土体重力抗浮基本上就能够满足稳定安全要求,编制组试算了几十例岩土层预应 力锚杆,表明安全系数通常都较大。但岩层中的全粘结镭杆情况不同:编制组选取了几十例 岩层抗浮锚杆工程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如果只把破裂体内的岩土体浮重力作为抗浮力, 其中有25例浮重力小于净上浮力(净上浮力即上浮力与结构自重之差),如下表中Kw项 所示(安全系数小于1.0),但实际上仅有3例(例3、4、5)发生了上浮事故,其余均没 有上浮。由于公式中有安全系数、假定破裂面未必准确等原因,浮重力小于净上浮力并不意 味着结构物一定会上浮,但从计算公式的角度而言,结构物安全稳定但安全系数计算结果小 于1.0这种现象过多总归是不妥当的。本标准推荐的公式计取了破裂面上的部分抗拉力,计 算结果如表中K项所示,只有5例抗浮力小于上浮力,其中3例为前述的上浮事故,另2 例(例1、2)则锚杆间距太密、明显不合理,这表明公式较为合理,能够对工程实践起到 较强的指导作用

表8全粘结岩层锚杆抗浮稳定试算成果汇总表

岩体抗拉强度标准值(经验

表10岩土体对结构基底及挡土墙基底的摩擦系数

9.2.6本标准建议参照下列经验进行锚杆选型:(1)全长置于岩层或岩层上覆非软弱地层时可采用全粘结锚杆,否则宜采用预应力锚杆;(2)既有建筑基础加固或抗浮加固时宜采用预应力锚杆;(3)低承载力锚杆锚筋材料宜采用锚杆用热轧带肋钢筋,中高承载力锚杆宜采用预应力螺纹钢筋或钢绞线,囊袋锚杆及压力型锚杆也可采用无粘结钢绞线;(4)全粘结锚杆适用于荷载较低及基础底板位于岩层或坚硬地层、对变形控制相对宽松、荷载变化频率较低情况,设计长度不宜过长9.2.7岩体水平层理发育地层应调查研究层状破坏机理,锚杆宜部分倾斜设置或长短不一设置使锚固段错开以防止地层发生层状稳定破坏。为方便锚杆荷载试验及地下结构施工,锚杆平面布置时不宜满堂红密布,宜尽量分片布置,片与片之间留出较大距离以作为通行道路。9.2.9防水材料应符合《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JC/T2428及《高分子防水材料第3部分遇水膨胀橡胶》GB18173.3等标准规定,深圳地区夏季施工时锚筋在爆晒下温度很高,遇水膨胀止水环(胶、条)易发软变形甚至流与锚筋分离,防水材料应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能。需要穿过地下结构底板的预应力锚杆,在高水位条件下,仅仅依靠锚固节点的防水措施常难以完全满足一级防水等级要求,必要时可在结构底板面之上设置排水层、排渗沟及集水井等疏排渗漏水。本标准建议锚固节点防水措施按下表选用,节点构造如下图所示:表11抗浮锚杆锚固节点防水等级及防水措施锚杆类型非预应力锚杆预应力锚杆1遇水膨胀止水环1遇水膨胀止水环防水措施2钢板止水环2钢板止水环3加强柔性防水层3加强柔性防水层4锚杆涂料防水层4排渗层(沟)防水等级一级选2~3道防水措施选2~3道防水措施防水等级二级选2道防水措施选2道防水措施防水等级三级选1~2道防水措施选1~2道防水措施2>150(a)锚杆涂料或加强柔性防水层(b)钢板止水环(c)遇水膨胀止水环117

10浅埋隧道与地下洞室锚固工程

10.1.1浅理隧道及地下洞室锚固工程进行围岩评价及分级时,铁路工程宜参照《铁路工程 水文地质勘察规程》TB10049,公路工程宜参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市政 工程宜参照《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水务工程宜参照《水利水电工 程水文地质勘察规范》SL373,本章执行《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 50086。 10.1.2浅埋隧道及地下洞室工程除采用盾构机械法和明挖暗埋法施工外,一般采用暗挖喷 锚构筑法(简称喷锚法)进行设计、施工及监控量测。 10.2.1~10.2.2本标准建议浅埋隧道及地下洞室锚固工程设计参照以下经验进行: 1喷锚法设计应根据围岩级别及隧洞开挖跨度等因素按工程类比法确定支护类型和参 数,根据围岩自身稳定状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围岩自承能力,止确有效加固围岩: 2设计内容应包括监控量测要求;施工过程中应对围岩和支护体系持续观察、量测和 试验,及时核对围岩级别,必要时进行修正及调整锚固设计参数; 3围岩整体稳定性验算可采用数值分析法或解析解法,局部可能失稳的围岩块体稳定 性验算可采用块体极限平衡方法; 4大型洞室(群):(1)应自上而下分层开挖,分层高度宜为6m8m,高地应力区 应减小分层高度;(2)顶部开挖宜采用先导洞后扩挖的方法,导洞的位置及尺寸可根据地 质条件和施工方法确定,导洞开挖后应立即施作喷锚支护;(3)中下部岩体宜分层开挖, 宜采用两侧预裂、中间拉槽的爆破开挖方式:(4)采用上下或两侧结合、中间预留岩块的 开挖方式时,应先做好已开挖部位围岩的锚喷支护措施,然后对预留岩采用分段开挖边挖 边支的开挖方式,应避免岩应力集中释放导致洞室失稳或位移突变;(5)平行布置的洞 室,应按时空错开原则开挖;(6)采用对拉锚杆时,相邻洞室的错开步距应有利于对拉锚 杆的及时施工;(7)洞室交叉部位宜采用“小洞贯大洞,先洞后墙”的开挖方式。 5地质条件复杂或周边条件复杂等特殊区段:(1)隧洞洞口段、洞室交叉口洞段、断 面变化处、洞室轴线变化洞段等特殊部位,均应加强支护结构;(2)围岩较差地段的支护 结构宜向围岩较好地段延伸不少于10m;(3)断层、破碎带或不稳定块体应进行局部加固: (4)遇到岩溶时应进行处理或局部加固;(5)可能发生软岩大变形需对围岩提供较大支护 力时宜采用预应力锚杆加强;(6)隧道洞室开挖跨度大于20m且高跨比大于1.2时,边墙 支护参数应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加强;(7)高跨比大于2.0时边墙支护应采用长度不小于边 墙高度0.3倍的预应力锚杆予以加强;(8)洞室群中间岩柱视其厚度予以加强或采用对拉 锚杆支护; 6特殊地质区段包括:(1)泥岩、膨胀岩土及未胶结的松散岩体;(2)有较厚填土 层;(3)大面积渗水地段:(4)沿海区域可能引起严重腐蚀的地段

10.2.3本标准建议参照以下经验进行围岩加固设计选型:(1)围岩自稳时间大于24h时, 可不采用超前措施;(2)围岩自稳时间12h24h时,V级围岩宜采用钢管;(3)围岩自 稳时间3h~12h时,V~VI级围岩宜采用小导管;(4)围岩自稳时间小于3h时,地下水较 丰富的VI级围岩宜采用预注浆等措施;(5)浅埋及软弱围岩,可沿隧道洞室周边采取锚杆 小导管注浆、管棚、管幕及水平旋喷桩等超前措施,其中涌水、涌泥或塌方严重地段,砂层 等富水地段,因地下水位变化造成的岩土体变形可能会影响到周边重要构筑物安全的地段, 地下水十分丰富的断层破碎带等地段,宜采用唯幕注浆;(6)地层非常松散破碎、易发生 大规模塌或失稳、埋深较浅且有条件时可进行地表注浆加固措施,淤泥、淤泥质土、黏性 土、粉土、黄土、砂土、人工填土和碎石土等围岩可采用水平高压喷射注浆法加固,地下水 流速度过大、浆液无法在注浆管周围凝固或无填充物的岩溶地段以及对混凝土有严重腐蚀的 围岩等不宜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法;(7)地质条件较差且地下水较为丰富的地段应采用洞内 注浆止水措施;(8)在隧道地质条件较差的洞口段及塌后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洞身地段 宜采用长管棚;(9)在设置超前支护的地段应设置钢架作为锚杆、小导管及大管棚等尾端 支点;(10)加固岩土体或堵水注浆时可采用水泥一水玻璃双液注浆,不透水的黏土层宜采 用高压劈裂注浆,每孔注浆量达到设计注浆量或注浆压力达到最高设计注浆压力并保持 Omin以上时可结束注浆。钢架、长管棚、水平高压喷射注浆、地表注浆及超前惟幕注浆设 计尚应符合《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D70及《管幕预筑法施工技术规范》JGJ/T375规 定。 本标准建议参照以下经验进行钢架支护选型及设计: 1支护选型。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采用钢架喷射混凝土支护,在特别软弱破碎、开挖 成洞困难的地质地段宜采用锚杆加钢架喷射混凝土支护:(1)围岩自稳时间很短,在喷射 混凝土或锚杆的支护作用发挥以前就要求工作面稳定时;(2)大断面IV、V级围岩;(3) 高挤压大流变岩体、断层带、卸荷带、节理密集带等软弱地质地段;(4)土质隧道及地下 洞室。 2钢架设计。(1)可采用型钢架或钢筋焊成的格栅拱架,主筋直径不应小于20mm; (2)钢架间距宜为0.5m~1.5m,围岩较稳定时可取天值,铺设范围应延伸至较好岩体不少 于5m;(3)钢架应与围岩面或喷射混凝土面紧贴,拱脚底部应支撑在未受扰动的岩体上: 如拱脚与岩体之间有空隙,需采用不低于喷射混凝土设计强度的砼块进行支垫;岩体较为软 弱时可在拱腰及拱脚部位增设锁脚锚杆;(4)钢架之间应设置纵向联系筋或与喷射混凝土 中的钢筋网相连接以增强稳定性;(5)覆盖钢架的喷射混凝土厚度不宜小于40mm 3锚杆设计。(1)在掌子面顶拱沿掘进方向布置锚杆,锚杆方向可与洞轴线成不大于 15°的交角,间距宜为300mm~400mm,长度宜按钢架间距确定,直径不宜小于22mm;(2) 杆外端应与钢架连接;(3)采用梅花形布置时,每钢架不应小于3根。 10.2.4隧道与地下洞室工程系统锚杆及局部锚杆一般采用全粘结锚杆,深圳地区经验表明

杆长度2.0m~4.0m、直径38mm~42mm较为适宜。 10.3.1开挖作业应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保持开挖轮廓圆顺。 10.3.2本标准建议钢架喷射混凝土施工参照下列经验进行:(1)钢架使用前应清除污锈; (2)宜根据设计图并考虑可能发生的超挖分3~4段制成半成品以便运输及快速拼装;(3) 钢架应及时快速制安,安装后应立即布设钢筋网并喷射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70mm;(4) 贯射混凝土时应先把钢架与围岩面或混凝主初喷面之间充填密实,后喷射钢架之简;(5) 除了可缩性钢架的可缩节点部位,钢架应被喷射混凝土全面覆盖;(6)钢架加工允许偏差 为30mm,安装允许偏差横向间距及高程为50mm,垂直度为2°。 10.3.6本标准建议各检测项目符合下列相关专业标准:(1)钢架喷射混凝土、砂浆锚杆、 水泥卷锚杆、树脂锚杆、管式注浆锚杆、自钻锚杆的施工与检测宜符合《水电水利工程锚喷 支护施工规范》DL/T5181规定;(2)全粘结锚杆、小导管、超前锚杆、管棚、预注浆、 钢纤维及合成纤维喷射混凝土、钢架的施工与检测宜符合《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TZ204规定;(3)树脂锚杆宜符合《树脂锚杆第1部分:锚固剂》MT146.1及《树脂锚 计第2部分:金属杆体及其附件》MT146.2规定;(4)水泥卷锚杆宜符合《水泥锚杆杆 体》MT218及《水泥锚杆卷式锚固剂》MT219规定,

11既有挡墙锚固加固工程

11.1.1本章所指的既有挡墙包括重式挡墙、慈臂式挡墙、扶壁式挡墙、锚杆挡墙、桩锚、 锚杆格构梁、土钉墙、复合土钉墙等支挡结构。 11.2.1挡墙加固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加固目的、可靠性、预定效果、施工难易程度和条件、 对邻近建筑和环境的影响、工期和造价等因素,充分分析设计资料,合理选用锚固加固法 加大截面法、抗滑桩(墩)加固法、削坡减载法等方法。本标准建议参照以下经验选用锚固 加固法:(1)本法适用于挡墙稳定性不足、变形较大或支护结构强度不足等情况;(2)挡 墙背后没有足够空间或施工锚杆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时不宜采用,锚杆不宜伸到邻近建构筑 物基础下;如确实需要,则应事先评估锚杆在成孔、注浆过程中及成锚后对邻近建构筑物的 影响,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3)加固方案应综合考虑景观及环保要求,做到美化环境、 保护生态。另外,挡墙加固设计资料包括:(1)排查报告、应急调查报告、安全性鉴定报 告、安全评估报告等挡墙安全评价相关报告;(2)变形监测报告;(3)原有勘察、设计、 施工、竣工及维护资料,必要时可补充岩土工程勘察;(4)邻近建筑物、地下工程和管线 等环境资料;(5)现状地形图等。 11.2.2深圳城中村很多浆砌石挡墙未经正规设计和施工,出现过多次跨塌事故,十余年来 政府进行了持续专项加固治理行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条即为经验总结。 11.2.3对墙面采用钢筋混凝土包封时,宜分区封闭,区片留有裂缝以利于排水。 11.2.8因为没有考虑地基承载力及变形等因素,式(11.2.8)对较软弱地层不一定适用。 11.3.1~11.3.2既有挡墙前后一般埋设或明敷有大量管线,且时有建构筑物直接坐落在挡墙 上,施工环境极为复杂,施工前应实地核查或者专门进行补充调查,影响加固施工的应进行 迁改或者制定专门保护措施。 11.3.3在既有挡墙墙脚开挖桩孔或者基槽时,宜采取堆砌砂主袋临时反压等安全措施。加固 施工前宜对挡墙进行护面以避免墙体开孔时发生漏风漏浆现象。 11.3.4施工期间应重点对既有挡墙变形、周边建构筑物及地面沉降等进行监测

12.1.1锚杆静荷载拉拨试验 简载试验)常用试验方法及目的如下表所示,具体方 法应执行深圳市《铺杆试验与检测技术标准》

表12锚杆荷载试验方法及目

12.1.2编制锚杆试验方案需要收集的资料包括:岩土工程勘察及调查资料、设计文件、施 工方案、原材料及构部件的检验检测报告、施工记录、施工工艺、施工异常情况等。需要指 出,锚极限试验方案在国内尚没有受到充分重视。极限试验的主要目的是为锚杆设计提供 依据,应由设计人编写或提出技术要求,和设计试桩作法类似。 2.1.3张拉试验时通常控制最大荷载下锚筋应力不大于0.85~0.9倍屈服强度或条件屈服强 度以保证锚筋安全,同时为满足正常使用极限要求,锚筋为钢筋时控制应力不大于0.7~0.75 菩屈服强度,为钢绞线时不大于0.55~0.6倍条件屈服强度。本标准规定锚杆试验时最大张拉 力不大于杆体材料抗拉强度设计值,能够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 12.1.4本条规定参照了国际标准。为了提高试验准确性,试验初始荷载应尽量低,故设定了 50kN这一上限。 12.1.5压力分散锚杆对荷载试验要求相对较高,应采用等荷载同步张拉法以提高准确度。 2.1.6注浆锚杆一般会注浆到孔口返浓浆后才停注,孔内均为浆体,张拉时如果反力装置压 在孔口上,可能会抵触到浆体而消耗掉一部分张拉荷载,导致张拉荷载不能全部施加到锚杆 上,故张拉过程中锚固体及锚筋应独自受力,不应受到干扰。专门制作的试验锚杆容易做到 这点,但工程锚杆的适应试验及验收试验有时比较困难,例如锚杆格构梁支护的边坡工程, 大多都在格构梁制安之后再进行锚杆试验,可能会发生这种现象。有几种解决办法:(1) 在锚座制安之前试验。例如基础锚杆及抗浮锚杆,宜在底板结构施工前进行验收试验,试验 时需要设置单独的反力装置;(2)在锚杆注浆后锚座制安前选定试验锚杆,凿除孔口浆体 50mm~100mm,长期锚杆安装过渡管、短期锚杆可不安装,之后制作安装锚座及试验,试 验后过渡管内注浆或润滑脂。采用这种方法时应多选定几根试验锚杆以备不合格时扩大抽

检;(3)锚座制安后,从穿筋孔中凿除孔口浆体。这种方法比较较少采用。 12.1.7本标准建议适应试验主要利用工程锚杆完成。适应试验及蠕变试验通常比验收试验更 严格,利用工程锚杆试验且程序合法时可替代验收试验,避免浪费,这是国际标准通用作法,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一2014对工程试桩也有类似建议。本标准建议的方法具 体为:(1)某同类型锚杆的适应试验或蠕变试验成果均符合合格标准时才可计入该同类型 锚杆的验收依据;(2)某同类型锚杆有试验成果不符合合格标准时均不应计入、不能只计 入合格试验成果,并应对该同类型锚杆进行设计处理,只将验收试验成果作为该同类型锚杆 验收依据;(3)为保证验收样本的随机性,适应试验及蠕变试验替代比例不应超过验收依 据总量的50%,即至少仍有一半试验为验收试验。同类型锚杆指主要地层等环境条件、主 要设计参数(锚杆类别、材料、锚固体截面尺寸、设计承载力等)、施工工艺及主要施工参 数等基本相同的锚杆,锚杆长度、角度等参数可能会略有差别。同类型锚杆随试验目的不同 而不同,主要应由设计人判别。 12.1.8本标准建议锚杆试验报告主要包括下列内容:(1)委托方名称,工程名称、地点, 建设、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监督、试验单位,基础、结构形式,设计要求,试验目的 依据、数量,试验日期、时间、温度等,试验与检测人员信息;(2)试验方法、仪器设备 及反力装置;(3)地层描述及典型地质柱状图;(4)锚杆的设计参数及大样图,锚杆施工 工艺、编号、位置图、相关施工记录及异常情况记录;(5)试验过程叙述及异常情况描述: (6)试验记录数据与相关表格:(7)相应试验主要技术参数的实测数据,计算分析曲线 表格和结果汇总;(8)与试验内容相应的结论,必要时可评价是否符合设计要求;(9)极 限试验的破坏形式;(10)第三方验收试验报告结论页上应有主要试验与检测人员、报告编 写人员、审核人、批准人的签字,加盖检测单位的检测专用章。 试验报告通常需要根据试验目的、方法和内容出具相应的结论,但判断锚杆质量合格与 否有时比较复杂,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综合分析后做出判断。本标准建议报告编制 时注意:(1)位移测量点设置在千斤顶锚具夹持点附近的杆体上时,位移读数中包括了从 孔口至夹持点之间的张拉段锚筋的变形,这对锚筋自由段较短的预应力锚杆、尤其是非预应 力锚杆产生较大的影响,数据处理时应予以考虑;(2)试验因锚座或地基土破环、地基主 发生不适于继续试验的较大变形、试验仪器设备损坏、天气不良等外界原因中止时,试验数 据不宜作为止常成果进行统计及利用,需要利用时应加以说明;(3)气温对试验结果有较 大影响时应予以修正;(4)试验数据异常时应及时查找原因,必要时应增加试验数量。

12.2.4支梁式反力装置一般采用钢梁作为千斤顶底座主梁,主梁两端下设置混凝土梁或钢梁 作为支座支承在地基上;支凳式反力装置一般为板凳状或厚筒状钢构件;压板式反力装置 般为钢或混凝土构件。各种反力装置结构如下图所示:

12.5蠕变试验12.5.1国内外标准对蠕变试验的看法及要求不太一致。美标认为蠕变试验是适应试验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实施:将观测期60min以内的试验均称为短期蠕变试验,全风化岩层、泥质岩层、塑性指数大于20或液限大于50%的土层等一些特定地层需进行观测期较长的试验,称为延长蠕变试验。欧标认为所有地层都产生蠕变,并不进行专项蠕变试验,而是将各种试验中每级荷载观测时间均设置较长,按黏性土、非黏性土、岩层等地层设置不同的观测期,而且根据变率稳定状况还可延长。考虑到业内习惯,本标准将观测期较长的专项蠕变试验仍称为“蠕变试验”。编制组认为,从工程实际出发,深圳地区的花岗岩、凝灰岩及砂岩等一般不需要进行蠕变试验。本标准中常规观测期内的的蠕变稳定指标在欧标的基础上适当进行了简化,比美标略严格一些,建议事先对岩土层及锚杆的蠕变特性有所预判,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变试验以节省时间。如果有些地层事先没有了解清楚或认为不需要测试蠕变性能,但锚杆施工或者试验过程中认为需要,例如适应试验在最短观测期内不稳定,则可以补做端变试验,以确定更合理的设计参数(主要是设计承载力)及了解地层的实际变特性。近些年来在珠三角地区,锚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软土基坑工程,在淤泥质土、淤泥、新近填土等软弱地层中旋喷锚杆、旋喷搅拌锚杆、囊袋锚杆、自进锚杆等都有若干工程案例,基坑变形普遍较大甚至有些出现险情或事故,有些锚杆短短数日持有拉力即损失过半,分析与地层蠕变关联性较大,故本标准要求这些地层中的锚杆以及水泥锚杆应进行专项蠕变试验。另外,长期锚杆的粘结段锚筋如果采用了环氧涂层或波纹管等防腐措施也会加大蠕变,业界这方面的经验还很少,也需要进行专项蠕变试验。12.5.4~12.5.5蠕变试验加卸载程序如下所示。考虑到:(1)为与验收试验加卸载方法保持一致,本标准增加了单循环法;(2)为满足软弱地层基坑工程对蠕变试验的需求,观测期不区分设计使用年限。2.0 Nk1.75 Mk1.5 Mk601.25 Nk3001.0 Nk601/11/0.5NkPat (min)(a)多循环法129

2.0 Mk501.75Mk1.5 Mk125Mk1.0Mk600.75 Mk0.5 Mk50Pa0t (min)(b)单循环法图14变试验加卸载程序12.5.6一般情况下都可以采用α为2.0mm作为判稳指标,但经验表明,有第12.5.1条所示情况时这个指标可能偏于严格,可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适当放宽,但不能大于5.0mm。12.5.8端变试验宜参照适应试验绘制试验曲线。12.6提离试验12.6.1本标准建议有下列情况之一时采用:1锚杆锁定后即进行,检验持有拉力P.及锁定力损失;2锚杆锁定一段时间后进行,检验P以确定荷载短期损失;3长期锚杆全部或分区锁定后进行,检验P以确定群锚拉力损失;4锚杆服役数月或数年之后进行,检验P以确定荷载长期损失;5锚杆工作条件达到设计预定时进行,检验P是否达到设计预定:6锚杆服役期超过设计使用年限后进行,检验P以判断结构安全性能:7结构物或岩土体发生了塌或大变形等环境条件改变后进行,测试P以判断锚杆安全性能;8锚杆锁定一段时间后进行,检验P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为验收提供依据;9对锚杆施工质量有争议或质量事故鉴定时进行,检验P以判断锚杆施工质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10采用新型锚具组件时进行,测试P以测定锁定损失。12.6.3锚筋抗拉断力设计值即锚筋材料抗拉强度设计值与锚筋总截面积的乘积。12.6.4~12.6.6本标准建议提离试验加卸载程序及成果曲线如下图所示:130

13锚杆质量检验、验收、监测与维护

13.1.2本标准建议适应试验主要利用工程锚杆完成。适应试验通常比验收试验更严格,利用 工程锚杆试验且程序合法时可替代验收试验,避免浪费,这是国际标准通用作法,《建筑基 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一2014对工程试桩也有类似建议。本标准建议的方法具体为:(1) 某同类型锚杆的适应试验成果均符合合格标准时才可计入该同类型锚杆的验收依据:(2) 某同类型锚杆有试验成果不符合合格标准时均不应计入、不能只计入合格试验成果,并应对 该同类型锚杆进行设计处理,只将验收试验成果作为该同类型锚杆验收依据;(3)为保证 验收样本的随机性,适应试验替代比例不应超过验收依据总量的50%,即至少仍有一半试 验为验收试验。 13.1.4在锚杆施工过程及工后运营阶段进行监测和维护有利于及时发现锚固工程异常情况: 对锚固工程的安全状态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 13.2.2质量检验按实施主体主要分为第三方检测机构完成的第三方检验及现场相关责任方 完成的非第三方检验。本标准建议:(1)一般项目的第1~3项及主控项目应进行第三方检 验;(2)一般项目的第1~2项及主控项目检验方法及数量宜执行本标准;(3)锚筋长度可 按《深圳市锚杆试验与检测技术标准》等相关标准采用TDR法或磁测法检测,其中全粘结 锚杆及全摩擦锚杆的锚杆长度不大于5m时也可按《锚杆锚固质量无损检测技术规程》 IGJ/T182等标准采用声波反射法检测,检验方法及数量按相应标准规定;(4)一般项目的 其余检验项目可进行非第三方检查检验,方法应符合本标准规定,数量宜为100%。 13.2.3让步接收是在锚杆质量及锚固工程安全基本能够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如锚固结构安 全系数低于原设计预期,但能达到较低工程安全等级及临时工况下的最小安全系数),对部 分质量缺陷有限制有评审的验收与接收,包括降低设计标准。让步接收通常会导致费用及工 期索赔。 13.2.5本标准建议锚杆工程验收资料主要包括下列内容:(1)工程勘察设计文件;(2)材 料及成品的质量合格证及质量检验试验报告;(3)施工记录;(4)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 (5)锚杆试验记录与检测报告;(6)工程重大问题处理文件;(7)监测资料;(8)竣 工报告及竣工图。 13.3.1预应力锚杆持有拉力会随着时间及周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持有拉力下降过多会降 低锚固效果导致工程偏于不安全,增加过多会加大锚杆受拉破坏风险,故应对锚杆拉力进行 监测,用以评价工程安全运行情况以及作为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依据。实际工程中,锚杆 拉力的变化往往伴随着锚头变形的发生,两者可相互验证,必要时可结合锚固结构对锚头变 形进行监测。 13.3.3长期锚杆监测时间应至少持续2个水文年。长期锚杆监测频率在工程竣工后可逐步降 低,在出现气象条件或周边环境对工程稳定性不利、以及现场监测结果出现明显异常时,宜 适当进行加密监测,具体监测频率可参照相关工程技术标准的规定执行

A.1.1有些情况下地面硬化及施工垫层等现浇混凝土难以施工,采用喷射混凝土更为方便。 A.1.4本标准建议参照以下经验:(1)喷射混凝土用于围岩支护时通常需要进行结构计算 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弯强度、与基底间的粘结强度、体积密度、弹性模量等参数的取值 宜符合《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或《水利水电工程锚喷支护技术 规范》SL377的有关规定;(2)用于表层防护时通常按构造设计、不需计算;(3)用于 施工措施时可参照本标准对用于表层防护时的规定执行,也可不参照本标准、按合约或设计 另行规定;(4)开挖后呈现明显塑性流变或高应力易发生岩爆的岩体、受采动影响、高速 水流冲刷或矿石冲击磨损的浅理隧道及地下洞室,宜按《水电水利工程锚喷支护施工规范 DL/T5181的有关规定采用钢纤维或合成纤维喷射混凝土。 A.2.2十喷法指混合料搅拌时不加水、只在喷头处加水的喷射混凝土施工方法;湿喷法指 混合料搅拌时加入设计配合比的全部用水的喷射混凝土施工方法;潮喷法指混合料在拌和过 程中先加入适量水、再在喷头处加上剩余用水的喷射混凝土施工方法。3种方法中干喷法粉 尘污染最大,潮喷法次之,湿喷法最小QC/T 1100-2019 液态沥青运输车.pdf,从保护环境及作业人员角度宜优先选用湿喷法, A.2.3本标准建议喷射混凝土骨料连续级配时符合下表规定

A.2.4本标准建议喷射混凝土按以下经验进行配合比设计:(1)胶凝材料总量不小于 400kg/m;(2)干喷法及潮喷法的水泥与骨料质量比为1:4~1:5,湿喷法为1:3.5~1:4.5;(3) 干喷法及潮喷法的砂率为45%~55%,湿喷法为50%~60%;(4)干喷法及潮喷法的水胶比 为0.4~0.45,湿喷法为0.4~0.5。 A.2.5铁丝直径不小于2.3mm对应着规格型号不大于13号。坡面较陡或仰拱时钢筋或钢丝 的直径宜取大值、间距宜取小值。 A.3.2应防止水、石、土等杂物混入混合料中。潮喷法在拌和混合料时宜加入全部用水量的 8%~10%。 A.3.3本标准建议喷射作业现场做好如下准备工作:(1)拆除作业面障碍物,清除开挖面 的浮石、泥浆、回弹物及岩渣堆积物等杂物;(2)对受喷岩面宜采用高压水冲洗干净,对 遇水易潮解、泥化的岩层及土层宜采用高压风清扫;(3)作业区应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和 足够的照明设施;(4)对水、风、电、料的管线及机械设备等进行全面检查及试运转,使 喷射作业时水压、风压及供料保持稳定;(5)受喷面有水渗漏时应做好引流截流等预处理

A.2.4本标准建议喷射混凝土按以下经验进行配合比设计:(1)胶凝材料总量不小于 400kg/m;(2)干喷法及潮喷法的水泥与骨料质量比为1:4~1:5,湿喷法为1:3.5~1:4.5;(3) 干喷法及潮喷法的砂率为45%~55%,湿喷法为50%~60%:(4)干喷法及潮喷法的水胶比 为0.4~0.45,湿喷法为0.4~0.5。 A.2.5铁丝直径不小于2.3mm对应着规格型号不大于13号。坡面较陡或仰拱时钢筋或钢丝 的直径宜取大值、间距宜取小值。 A.3.2应防止水、石、土等杂物混入混合料中。潮喷法在拌和混合料时宜加入全部用水量的 8%~10% A.3.3本标准建议喷射作业现场做好如下准备工作:(1)拆除作业面障碍物,清除开挖面 的浮石、泥浆、回弹物及岩渣堆积物等杂物;(2)对受喷岩面宜采用高压水冲洗干净,对 遇水易潮解、泥化的岩层及土层宜采用高压风清扫;(3)作业区应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和 足够的照明设施;(4)对水、风、电、料的管线及机械设备等进行全面检查及试运转,使 喷射作业时水压、风压及供料保持稳定;(5)受喷面有水渗漏时应做好引流截流等预处理 工作:(6)大面积喷射作业前先对岩面上出露的空洞、凹穴和较宽张开裂隙进行喷射预充

填。 本标准建议喷射作业参照以下经验:(1)回弹料可以再利用,但不能直接摊铺在工作 面上,应通过喷射机重新拌和喷射;(2)收集回弹料时不应夹杂土、石块、植物等杂物; (3)喷射作业完毕或因故中断时,应将喷射机及输料管内的积料清除干净。 本标准建议喷射混凝土作业时采取如下防尘措施:(1)干喷法可增加骨料含水量;(2) 干喷及潮喷时可在输料管距喷头3m~4m处增设一个水环加水;(3)可在喷射机及混合料 搅拌处设置除尘器;(4)可在粉尘浓度较高区域设置除尘水幕;(5)宜加强作业区的局部 通风;(6)可采用增粘剂等外加剂。 A.3.9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所需试件严格意义上应从现场成品中切割或钻芯取样制作, 但由于现场喷射混凝土往往厚度不足等原因很难取样,故一般采用向试验盒内喷射或向混凝 土抗压试模内喷射混凝土的方法代替。向试模(尺寸一般为150mm×150mm×150mm)内喷 射混凝土形成的试块容易产生蜂窝、麻面、掉角等质量缺陷,本标准建议:(1)优先采用 试验盒法,且对试模法结果有异议时应以试验盒法结果为准;(2)试验盒制作材料不限定 尺寸不宜小于1000mm×500mm×180mm;(3)应采用与工程施工相同的工艺向试验盒内喷 射混凝土;(4)喷射完成后混凝土表面应刮抹平整;(5)在标准养护条件下养护28d;(6) 盒边120mm范围内不宜取样制作试件。

附录C锚固板强度验算方法

C.0.1锚固板验算基于“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原则并控制板的翘曲变形,将锚固板承受 的反力设计值提高1.1倍。计算锚固板单位面积底面压力c时假设:锚筋设计拉力值全部由 锚固板(扣除开孔部分)承担,且锚固板底面反力均匀分布。 C.0.2图C.0.2将r1至R范围内的锚固板底面反力对ri位置的圆周取矩,并计算该圆周截面 的受弯DBJ/T13-340-2020标准下载,保证锚固板的最大拉应力不超过锚固板钢材的受拉设计强度指标。 C.0.4为便于工程应用,在表C.0.4中列入了锚固板最小直径及厚度按C.0.1条及C.0.2条的 验算结果。锚固板抗弯承载力满足要求时,受剪承载力也可以满足要求,一般无需另外做受 剪承载力验算

E.0.1应采用极限试验的锚杆新组配件包括但不限于杆体、承压件、止浆塞、传递应力的防 腐涂层或护套、新型锚具等。 E.0.2锚杆极限试验不同目的对应着不同破坏模式,希望试验得到其中一种破坏模式时,尽 量不要产生其它模式破坏、应加大相应安全储备。本标准建议可采取下列措施:(1)为获 得锚筋一锚固体界面粘结力,可采用抗拉强度更高的锚筋、各条锚筋单独且同步张拉,必要 时可增大锚筋直径或缩短锚筋粘结段长度;(2)为获得岩土体一锚固体界面粘结力,可采 用抗拉强度更高的锚筋、增大锚筋直径或增加锚筋数量,压力型锚杆采取螺旋筋等增加锚固 体底端抗局压力的措施,必要时可缩短锚固段长度;同时预应力锚杆应在锚固段顶部设置止 浆塞等分隔装置以避免荷载从镭固段向自由段固结体传递:(3)为获得锚固体底端抗局压 力,可采取增加锚固体抗拔力、锚筋抗拉断力及抗拉脱力的措施;(4)为获得锚筋抗拉断 力,可采取增加锚固体抗拔力及抗拉脱力的措施,必要时可增加锚固体强度;(5)为获得 扩体锚杆锚固体面端端阻力,可采取减少锚固体抗拨力、锚固体抗局压力、锚筋抗拉断力及 抗拉脱力的措施;同时宜在原孔与扩体交界处设置止浆塞等分隔装置以避免荷载从扩体段向 原孔段固结体传递, E.0.3本标准建议极限试验锚杆符合下列经验:(1)极限试验通常会造成锚筋拉断或拔出 锚固体破坏等,不应在工程锚杆上进行;(2)为测试锚固体极限抗拨力,应加设止浆塞等 分隔装置,以使锚固段长度可控、可知;(3)专门制作的试验锚杆的设计及施工参数,如 设计承载力、杆体材料、锚固体截面尺寸、施工工艺、所处地层等条件应与拟建工程锚杆基 本相同,但为满足某一特定目标而设定的设计参数例外,例如为了不发生拉断破坏而加多了 锚筋条数等。工程锚杆可以根据极限试验结果进行改进,改进后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再 进行极限试验。不少工程忽略了施工工艺这个决定了锚杆抗拔力的重要条件,极限试验或适 应试验时采用某种施工工艺,工程施工时改成了另外一种,导致了试验结果对工程指导作用 有限:(4)不同目的的极限试验对镭固结构强度要求不同,不必都满足28d标准养护期再 开始试验,通常达到最短养护期即可;(5)试验后没有破坏的锚杆,性能适当折减后如果 条件具备可用于临时工程:(6)试验后有条件时应尽量挖出检查以全面了解锚杆性能 E.0.4本标准中的极限试验相应于国际标准中的探究试验。锚杆试验数量不少于6个的规定 主要参照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对岩石锚杆的规定及国际惯例,主要目的 是为了便于数理统计、更准确地使用试验结果。 E.0.5目前锚杆荷载试验中,通常以锚头位移及千斤顶荷载来推测锚固段的应力及位移性 能,有条件时可采用传感器安装在锚固段或承压件上的自测力锚杆。 E.0.6本标准建议预应力锚杆及非预应力镭杆极限试验采用多循坏法,单循环法有可能测量 不到卸载位移从而导致试验不能完整测出锚杆的变形特性。多循环法加卸载程序如下图所 示,循环次数可根据承载力高低适当增减1次。承载力较高时循环次数宜较多,试验结果可

后1/2的平均值作为被镭固结构的弹性支点刚度系数,取前1/2的平均值作为镭杆杆杆体设 计依据。 E.0.19常见情况如测试锚固体极限抗拔力时发生了锚筋断裂破坏,通常作法是取锚筋断裂 时的荷载作为极限抗拨力,但这样则低估了锚固段极限抗拨力,对此有争议时可以重新试验 E.0.20本标准建议按以下经验将极限试验获得的锚杆性能应用于工程锚杆:(1)采用较短 的锚固段在岩土体一锚固体界面产生破坏获得的粘结强度,用于较长锚固段时应计取粘结强 度随锚固长度的发挥系数;(2)钻孔直径或扩体直径不同时,获得的岩土体一锚固体界面 粘结强度不宜直接通用;(3)采用较短的粘结段以在锚筋一锚固体界面产生破坏时,获得 的粘结强度用于较长粘结段时应计取粘结强度随粘结段长度的发挥系数;(4)锚筋截面形 状或面积不同时,获得的锚筋一锚固体界面粘结强度不宜直接通用;(5)钻孔或扩体直径 锚固体强度或锚固体底端承压件规格不同时,获得的锚固体抗局压力不宜直接通用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