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试行)(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2019年3月).pdf

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试行)(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2019年3月).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2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3565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试行)(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2019年3月).pdf

4.3供暖通风与空调设计

4.3.1超低能耗建筑供暖空调系统冷热源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经供暖空调负荷计算,其供暖空调负荷、除湿负荷可全部由新风处理时, 宜采用热回收新风空调一体机作为供暖空调设备,通过对新风的冷热处理,实现 对室内的温湿度控制: 2.宜选用热泵类设备作为空调冷热源,可采用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风 冷热泵型冷热水机组等类型产品,以充分利用热泵类机组的复合功能性以及调节 灵活性; 3.场地条件适宜时,宜采用地源热泵系统作为空调冷热源,提高空调系统能 效。

4.3.2供暖空调冷热源设备应选用高效率的机组,其效率应符合下列要

4.3.3超低能耗建筑宜设置热回收新风系统,对空调排风中的冷热量进行回 收利用,可以有效的降低建筑冷热负荷需求。热回收装置的设计应用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应选用高交换效率产品超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与安装图集,其交换效率应满足下表要求:

4.4.1住宅建筑以及有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宜设置太阳能热水系统,并符合下 列要求: 1.住宅建筑太阳能保证率宜按照大于50%设计; 2.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辅助热源宜采用空气源热泵: 3.集热器宜采用建筑一体化布置。 4.4.2公共建筑宜设置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进一步降低建筑对市政能源的需求 并符合下列要求: 1.应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宜采用建材型光伏构件: 2.当环境条件充许且经济技术合理时,宜采用光伏系统直接并网供电并采用 低压接入方式。

4.4.3公共建筑应用光伏发电系统时,其装机容量宜满足如下要求:

1.光伏组件布置于屋面时,单位建筑基底面积的水平布置光伏组件装机容量 宜大于30Wp; 2.非水平布置或有遮挡的光伏组件阵列应依据其组件采光面的太阳辐照对 系统装机容量作相应修正。

1.光伏组件布置于屋面时,单位建筑基底面积的水平布置光伏组件装机容量 宜大于30Wp; 2.非水平布置或有遮挡的光伏组件阵列应依据其组件采光面的太阳辐照对 系统装机容量作相应修正。 4.4.4光热或光伏系统进行建筑一体化设计时,应有效解决构件在外围护上连接 引起的热桥问题,可采取如下措施: 1.组件安装支架可不与建筑构件直接连接,如组件支架的屋面自负重安装方 式等; 2.当组件安装支架与建筑结构构件直接连接或为其一部分时,应防止保温层 的破坏,或作其他有效的热桥阻断处理

1.应根据建筑负荷特点,对现场条件、能源政策、节能性和经济性等进行分 析,与常规空调系统冷热源方案系统进行全年能耗和运行费用对比,对采用地源 热泵系统进行工程可行性分析 2.应根据建筑负荷特点,对建筑全年冷、热负荷特性进行分析,确定合理的 地源热泵系统配置方案。宜根据负荷情况与其他空调冷热源组成复合式冷热源系 统。

4.4.6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设计应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于建筑面积小于等于5000m²时,可采用地源热泵作为空调系统的单 冷热源,埋管侧或地表水换热器应夏季最大释热量进行设计。办公建筑建筑面积 大于5000m²时,应采用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埋管侧或地表水换热器应冬季最 大取热量进行设计,夏季不足部分可采用冷却塔+冷水机组、空气源热泵等辅助 冷源供冷; 2.住宅建筑热泵主机和水泵不宜集中设置,宜选用每户拥有独立主机及水泵 的分散式系统,换热侧(埋管或者地表水换热盘管)可集中布置。 4.4.7可再生能源应用系统宜设置监测系统进行节能效益的计量

4.5.1室内照明功率密度值应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 规定目标值的70%以下; 4.5.2设计选用的光源、镇流器的能效不应低于相应能效标准的节能评价值要求 除特殊要求外,照明光源应优先选用发光二极管(LED)灯; 4.5.3对地下车库、建筑顶层内区等需要日间照明的空间,宜采用自然光导光系 统或采取其他创新设计方法利用自然采光,以满足部分或全部的日间照明需求: 4.5.4照明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照明控制应结合建筑使用情况及天然采光情况,进行分区、分组控制; 2.走廊、楼梯间、门厅、卫生间、停车库等公共场所的照明,应采用集中开 关控制或就地感应控制; 3.大空间、多功能、多场景场所的照明,宜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4.当设置电动遮阳装置时,照度控制宜与其联动: 5.当采用自然光导光装置时,宜具备照度调节功能; 6.对于人员长期停留空间,应设置有就地控制装置,以满足使用者的个性习 惯与个体差异性要求。 4.5.5应选用节能型电梯,如变频调速驱动或带能量反馈的VVVF驱动系统类型 电梯,并采用并联或群控等节能控制措施。 4.5.6应设置能耗监测系统,对建筑分类分项能耗进行监测和记录,并应符合下 列规定:

5.1.1超低能耗建筑施工工艺复杂,对施工程序和质量的要求严格,施工前应对 现场工程师、施工人员、监理人员进行专项培训。 5.1.2施工和质量控制除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411及其他相关标准要求外,应针对热桥控制、气密性保障等关键环节,制 定专项施工方案,通过细化施工工艺,严格过程控制,保障施工质量,

5.2.1外墙保温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外墙保温施工应在外门窗和基层墙体上的预理件安装完成并验收合格后 进行; 2.外墙保温层应粘贴平整且无缝隙,当采用双层错缝粘贴体系时,内层保温 板宜采用点框粘贴,外层保温板采用满粘法; 3.保温层应采用断热桥锚栓固定,断热桥锚栓安装应至少在保温板粘贴24h 后进行;安装锚固件时,应先向预打孔洞中注入聚氨酯发泡剂,再立即安装锚固 件; 4.防火隔离带与其他保温材料应搭接严密或采用错缝粘贴,避免出现较大缝 隙;如缝隙较大,应采用发泡材料严密封堵;岩棉防火隔离带应全部采用满粘法

进行; 2.外墙保温层应粘贴平整且无缝隙,当采用双层错缝粘贴体系时,内层保温 饭宜采用点框粘贴,外层保温板采用满粘法; 3.保温层应采用断热桥锚栓固定,断热桥锚栓安装应至少在保温板粘贴24h 后进行;安装锚固件时,应先向预打孔洞中注入聚氨酯发泡剂,再立即安装锚固 牛; 4.防火隔离带与其他保温材料应搭接严密或采用错缝粘贴,避免出现较大缝 隙;如缝隙较大,应采用发泡材料严密封堵;岩棉防火隔离带应全部采用满粘法 5.2.2屋面保温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屋面保温施工前,铺设保温层的基层应平整、干燥、干净;穿过屋面结构 层的管道、设备基座、预埋件等应已采用热桥控制措施安装完成并通过验收: 2.超低能耗建筑屋面保温层较厚,如为多层铺贴,应注意每层铺贴均应采用 钻结材料粘结,防止裂缝; 3.出屋面管道应进行断热桥和防水措施处理,预留洞口应大于管道外径并满 足保温厚度要求;伸出屋面外的管道应设置套管进行保护,套管与管道间应设置 保温层。

5.2.2屋面保温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屋面保温施工前,铺设保温层的基层应平整、干燥、干净;穿过屋面结构 层的管道、设备基座、预埋件等应已采用热桥控制措施安装完成并通过验收; 2.超低能耗建筑屋面保温层较厚,如为多层铺贴,应注意每层铺贴均应采用 粘结材料粘结,防止裂缝; 3.出屋面管道应进行断热桥和防水措施处理,预留洞口应大于管道外径并满 足保温厚度要求;伸出屋面外的管道应设置套管进行保护,套管与管道间应设置 保温层。

1.外窗与基层墙体的联结件应进行阻断热桥的处理,联结件与基层墙体间 可设置隔热垫片; 2.外门窗洞口与窗框连接处应进行防水密封处理,室内侧粘贴防水隔汽材 料,室外侧粘贴防水透汽材料,施工中应谨防室外侧防水透气材料被外窗联结件 棱角破坏; 3.外墙保温板宜覆盖部分窗框,覆盖宽度不宜小于20mm,如果开启扇外侧 安装纱窗,留出纱窗的安装位置; 4.窗底应安装窗台板散水,窗台板两端及底部与保温层之间的缝隙应用预压 膨胀密封带填塞;门洞窗洞上方应安装滴水线条。 5.2.4针对外遮阳的安装,应在外窗安装已完成、外保温尚未施工时确定外遮阳 的固定位置,并安装联结件。联结件与基层墙体之间应进行阻断热桥的处理。 5.2.5空调支架、雨水管支架等外墙金属支架的安装应控制热桥效应,满足如下 要求: 1.应在基层墙体上预留支架安装位置,然后做外墙保温; 2.金属支架与墙体之间垫20mm硬性隔热材料,并完全包覆在保温层内。

5.2.6穿墙管道的气密性处理应满足如下要求:

1.纵向管路贯穿部位应预留最小施工间距,便于进行气密性施工处理; 2.当管道穿外围护结构时,预留套管与管道间的缝隙应进行可靠封堵。当采 用发泡剂填充时,应将两端封堵后进行发泡,以保障发泡紧实度,发泡完全十透 后,应做平整处理,并用抗裂网和抗裂砂浆封堵严密。 3.管道、电线等贯穿处可使用专用密封带可靠密封。密封带应灵活有弹性, 当有轻微变形时仍能保证气密性; 4.电气接线盒安装时,应先在孔洞内涂抹石膏或粘接砂浆,再将接线盒推入 孔洞,保障接线盒与墙体嵌接处的气密性; 5.室内电线管路可能形成空气流通通道,敷线完毕后应对端头部位进行封 堵,保障气密性。 5.2.7施工过程中宜对热桥及气密性关键性部位进行热工缺陷和气密性检测,查 找漏点并及时修补。

1.机电系统穿出气密区域的管道和电线等均应预留并做好热桥控制和气密 性处理,避免因机电系统施工产生新热桥和影响围护结构的气密性; 2.施工期间新风系统所有散开部位均应做防尘保护,包括风道、新风机组和 过滤器; 3.新风机安装应固定平稳,并有防松动措施,吊装时应有减振措施。风管与 新风机应采用软管连接。室内管道固定支架与管道接触处应设置隔音垫

5.3.1进场验收主控项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围护结构保温材料进场时,应进行施工现场见证取样复验,复验结果应符 合设计要求; 2.外门窗(包括天窗)应整窗进场。外门窗、建筑幕墙(含采光顶)及外通 阳设施进场时,应进行施工现场见证取样复验,复验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外门 窗所用防水透汽材料、防水隔气材料进场时,应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其品种、 规格、性能应符合设计和相关标准的要求。 3.供暖与空调系统设备及施工所用材料进场时,应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其 类型、材质、性能、规格及外观应符合设计要求;对设备系统工程施工所用的保 温绝热材料应进行施工现场取样复验,复验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 4.照明设备进场时,应进行施工现场见证取样复验,复验结果应符合设计要 求; 5.太阳能热利用或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备进场时,应进行施工现场见证取 样复验,复验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 5.3.2各道工序之间应进行交接检验,上道工序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并做 好隐蔽工程记录和影像资料,隐蔽工程检查应包含以下内容: 1.外墙基层及其表面处理、保温层的敷设方式、厚度和板材缝隙填充情况; 锚固件安装与热桥处理;网格布铺设情况;穿墙管线保温密封处理等; 2.屋面、地面基层及其表面处理、保温层的敷设方式、厚度和板材缝隙填充

5.3.2各道工序之间应进行交接检验,上道工序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

好隐蔽工程记录和影像资料,隐蔽工程检查应包含以下内容: 1.外墙基层及其表面处理、保温层的敷设方式、厚度和板材缝隙填充情况; 锚固件安装与热桥处理;网格布铺设情况;穿墙管线保温密封处理等; 2.屋面、地面基层及其表面处理、保温层的敷设方式、厚度和板材缝隙填充 质量;防水层(隔汽、透汽)设置;雨水口部位、出屋面管道、穿地面管道的 理等; 3.门窗、遮阳系统安装方式;门窗框与墙体结构缝的保温处理;窗框周边气

密性处理,联结件与基层墙体间的断热桥措施等; 4.女儿墙、窗框周边、封闭阳台、出挑构件、预埋支架等重点部位的施工做 法。 5.3.3建筑主体施工结束,门窗安装完毕,内外抹灰完成后,精装修施工开始前 应按本导则附录B进行建筑气密性检测,检测结果应满足本标准气密性指标要 求。 5.3.4设备系统施工完成后,应进行联合试运转和调试,且节能性能检测达到设 计要求。建筑峻工验收备案前应进行建筑能效测评

下,选择最利于建筑节能的运行方案,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立足建筑设计,针对建筑在气候响应设计、围护结构、供暖通风空调系统 等方面的特点进行维护和管理; 2.根据室外气象参数和建筑实际使用情况做出动态运行策略调整。 6.1.2物业管理单位应制定针对超低能耗建筑特点的管理手册。管理手册应包括 气候响应设计措施、建筑围护结构构造、特点及日常维护要求,设备系统的特点 使用条件、运行模式及维护要求,二次装修应注意的事项等。

6.2.1应充分利用建筑的气候响应设计措施,在运行中利用自然条件改善室内环 境,降低能源消耗: 1.当室外温度处于舒适区域,并且空气质量较好时,应开窗通风,充分利用 自然通风,避免开启机械通风及空调系统; 2.对于室内自然采光良好的区域,应加强照明控制系统的管理,充分利用自 然光,减少照明灯具的开启。 6.2.2超低能耗建筑构件的维护和保养应注意以下事项: 1.外墙外保温系统的保护。应避免在外墙面上固定物体,保护外墙外保温系 统完好;如必须固定,则必须采取防止热桥的措施; 2.建筑整体气密性保护。外墙内表面的抹灰层、屋面防水隔气层及外窗密封 条是保证气密性的关键部位。物业部门应注意气密层是否遭到破坏,若有发生 则应及时修补;应经常检查外门窗密封条,必要时应及时更换; 3.门窗的维修保护。经常检查外门窗关闭是否严密;应定期检查门窗锁扣等 五金部件是否松动及其磨损情况;每年应对活动部件和易磨损部分进行保养。 6.2.3超低能耗建筑供暖通风空调系统的运行管理除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空调

6.2.1应充分利用建筑的气候响应设计措施,在运行中利用自然条件改

6.2.1应充分利用建筑的气候响应设计措施,在运行中利用自然条件改善室内环 境,降低能源消耗: 1.当室外温度处于舒适区域,并且空气质量较好时,应开窗通风,充分利用 自然通风,避免开启机械通风及空调系统; 2.对于室内自然采光良好的区域,应加强照明控制系统的管理,充分利用自 然光,减少照明灯具的开启。 5.2.2超低能耗建筑构件的维护和保养应注意以下事项:

.2超低能耗建筑构件的维护和保养应注意

1.外墙外保温系统的保护。应避免在外墙面上固定物体,保护外墙外保温系 统完好;如必须固定,则必须采取防止热桥的措施; 2.建筑整体气密性保护。外墙内表面的抹灰层、屋面防水隔气层及外窗密封 条是保证气密性的关键部位。物业部门应注意气密层是否遭到破坏,若有发生 则应及时修补;应经常检查外门窗密封条,必要时应及时更换: 3.门窗的维修保护。经常检查外门窗关闭是否严密;应定期检查门窗锁扣等 五金部件是否松动及其磨损情况;每年应对活动部件和易磨损部分进行保养。 人国宝

1.当室外温湿度和空气质量适宜时,应通过提高新风供应比例等方式,最 大限度利用新风排出室内余热余湿; 2.应保证新风热回收装置的旁通功能运行正常,在室内外温差(恰差)条件 不佳时,可以自动开启旁通功能; 3.应根据送风系统过滤器两侧压差变化及时更换过滤装置: 4.每两年需检查一次新风系统的热回收装置,如需更换,应及时更换,保证 热回收效率。 5.2.4超低能耗建筑应在正式投入使用的第一个年度进行建筑能源系统调适。系 统调适应满足下列要求: 1.应覆盖主要的季节性工况和部分负荷工况 2.应覆盖中控系统及所有联动工作的用能系统和建筑构件; 3.调适工作宜从正式投入使用开始延续至第三个完整年度结束。 5.2.5超低能耗建筑运行参数的记录和数据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除对各项能耗数据的记录要求外,还应记录建筑同期的人员使用情况、室 外环境参数等建筑运行信息; 2.应每年根据建筑的能耗数据、建筑的使用情况记录和气象数据,对建筑的 手度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及时调整运行策略或使用方式。 5.2.6如果业主自行委托进行二次装修,物业管理单位应对装修单位进行施工培 川,避免影响超低能耗建筑的围护结构及设备系统性能。 5.2.7超低能耗建筑运行管理需要用户的参与和配合,物业管理部门应针对私人

1.当室外温湿度和空气质量适宜时,应通过提高新风供应比例等方式,最 大限度利用新风排出室内余热余湿: 2.应保证新风热回收装置的旁通功能运行正常,在室内外温差(熔差)条件 不佳时,可以自动开启旁通功能; 3.应根据送风系统过滤器两侧压差变化及时更换过滤装置: 4.每两年需检查一次新风系统的热回收装置,如需更换,应及时更换,保证 热回收效率。

1.除对各项能耗数据的记录要求外,还应记录建筑同期的人员使用情况、室 外环境参数等建筑运行信息; 2.应每年根据建筑的能耗数据、建筑的使用情况记录和气象数据,对建筑的 年度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及时调整运行策略或使用方式。 6.2.6如果业主自行委托进行二次装修,物业管理单位应对装修单位进行施工培 训,避免影响超低能耗建筑的围护结构及设备系统性能。 6.2.7超低能耗建筑运行管理需要用户的参与和配合,物业管理部门应针对私人 使用空间编制用户使用手册,并对业主及使用者进行宣传贯彻。

7.1.1在超低能耗建筑的设计和施工阶段,应分别对其是否达到超低能耗建筑要 求给予评价。 7.1.2评价应以超低能耗建筑相关性能模拟计算的结果为基础,并结合实际测试 或监测结果,综合判定。 7.1.3评价应以单栋建筑为对象;对于设计中以户或以单元为设计单位的居住建 筑,可结合建筑的实际情况,以户或单元为对象进行评价

7.2.1应鼓励选用获得绿色建材标识(认证)或高性能节能标识(认证)的门窗、 保温(隔热)材料、照明灯具、新能源设备、冷(热)源机组、空调(采暖)末 端设备、热回收装置、遮阳、室内装修材料等产品,评价时,对获得标识的产品 可采用直接认可的方式。

7.2.2设计阶段评价应在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图审核应重点核查围护结构关键节点构造及做法是否满足隔热、保温 及气密性要求,包括外遮阳构造、外保温构造、门窗洞口构造、气密层保护措施 及是否采取热回收新风系统等; 2.室内环境指标审核应以施工图纸或采光通风计算报告为依据,包括室内温 湿度设计指标、新风量、自然采光与通风设计指标; 3.建筑能耗指标审核应以项目的能耗计算报告为依据,应包括供暖年耗热 量、供冷年耗冷量及年供暖空调照明生活热水电梯一次能源消耗量的核算,能耗 指标的计算应符合本导则附录A的规定。

7.2.2设计阶段评价应在施工图i

7.2.3施工阶段评价应在建筑物峻工验收前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对建筑外围护结构整体进行气密性检测,当以户或单元为对象进行评价 时,应以户或单元为单位进行气密性测试;检测结果达到本导则3.4.1条规定视 为达标; 2.应对新风热回收装置 对于集中式热回收装置,应进行现场

7.3.1建筑峻工验收一年后,宜进行后评估,内容应包含室内环境检测和实际能 耗评估。 7.3.2室内环境检测应包含室内温度、湿度、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新风量、室 内照度、CO2浓度(公共建筑)。 7.3.3实际能耗评估应以供暖、空调、照明、生活热水、电梯的年一次能源消耗 量为评价指标,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超低能耗建筑能耗指标检测应以整栋建筑或典型户能耗为检测对象,计量 时间以一年为一个周期; 2.公共建筑应直接采用分项计量的能耗数据,并对其计量仪表进行校核后采 用;居住建筑应以栋或典型用户电表、气表等计量仪表的实测数据为依据,经计 算分析后采用。

附录A建筑能耗计算方法

A.1.1超低能耗建筑的供暖年耗热量、供冷年耗冷量、年供暖空调照明一次能源 消耗量应采用专用软件计算

1.4能耗指标计算的方法和基本参数应满足

A.2.1计算住宅建筑的建筑能耗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4.人均新风量按照实际设计指标选取,应符合本导则3.2.2条规定: 5.建筑渗漏通风热损失计算时,应按照设计的气密性指标,利用本导则3.4.3 条公式计算常压下渗漏通风换气次数: 6.供暖空调系统的系统形式和能效应与设计文件一致。 A.2.2住宅建筑能耗指标应以建筑套内使用面积为基准,并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套内使用面积等于建筑套内各功能空间的使用面积之和,包括卧室、 起居室(厅)、餐厅、厨房、卫生间、过厅、过道、贮藏室、壁柜、设供暖或空 调设施的阳台等使用面积的总和。 2.各功能空间的使用面积应等于各功能空间墙体内表面所围合的空间水平 投影面积。 3.跃层住宅中的套内楼梯应按其自然层数的使用面积总和计入套内使用面 积。 4.坡屋顶内设置供暖或空调设施的空间应列入套内使用面积中。坡屋内屋 面板下表面与楼板地面的净高低于1.2m的空间不计算套内使用面积;净高在 1.2m~2.1m的空间应按1/2计算套内使用面积;净高超过2.1m的空间应全部计 入套内使用面积。 5.套内烟窗、通风道、管井等均不应计入套内使用面积。 A.2.3住宅全年生活热水能耗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户应按3人计算,全年平均洗澡天数频率为80%,共计292天; 2.人均热水用量指标取40L/人?d); 3.热水供水温度取60℃,

A.3.1公共建筑应分别计算设计建筑与参照建筑能耗,并按照如下公式比较全年 累计耗冷热量、一次能源消耗量的降低幅度

A.3.2计算设计建筑能耗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会议室3.3359大堂门厅2005休息室3.3305设备用房005库房、管道井000车库100152酒店客房14.29137(三星以下)酒店客房(三星)20 137酒店客房(四星)25137酒店客房(五星)33.3313 7多功能厅10513.5一般商店、超市1013 9高档商店20 1314.5中餐厅409西餐厅406.5火锅店408快餐店405酒吧、茶座408酒店建筑厨房1006游泳池10014.5车库100152办公室1013 8密集办公室420 13.5会议室3.3359大堂门厅20 09休息室3.3305设备用房005库房、管道井000健身房8011保龄球房8014.5台球房4014.5教室1.1259阅览室2.5109学校建筑电脑机房44015 办公室10138密集办公室42013.536

4.人均新风量按照实际设计指标选取,应符合本导则3.2.2条规定。 5.建筑渗漏通风热损失计算时,应按照设计的气密性指标,利用本导则 公式计算常压下渗漏通风换气次数:

4.人均新风量按照实际设计指标选取,应符合本导则3.2.2条规定。 5.建筑渗漏通风热损失计算时,应按照设计的气密性指标,利用本导则3.4.3 条公式计算常压下渗漏通风换气次数:

A.3.4公共建筑能耗指标应以建筑面积为基准

A.3.5公共建筑生活热水能耗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热水使用人数与天数,应与建筑人员密度和使用天数相一致,参照建筑与 设计建筑相同; 2.人均热水用量指标应依据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 GB50555的中位值选取,参照建筑与设计建筑相同:

3.热水供水温度取60℃,参照建筑与设计建筑相同; 4.参照建筑的热水供应为燃气供热,燃气装置效率为90%,设计建筑根据工 程设计的热水供应方式和效率进行计算。 A3.6公共建筑电梯能耗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参照建筑电梯驱动系统为交流调压调速驱动系统,设计建筑的电梯驱动系 统根据实际设计选取; 2.平均运行距离、最大运行距离、年启动次数等影响电梯能耗的其他参数应 保持参照建筑与设计建筑一致。

空调、照明、生活热水和电梯的一次能源

注:电力的一次能源换算系数按照上海市“十三五”时期非火力发电企业电力等

JB/T 10442.2-2017标准下载0.288kgce/kWh换算确定。

交,文件应包括下列信息: 1.项目基本情况的简要描述,包括建筑层数、朝向、面积、窗墙面积比、围 护结构的关键性能参数,暖通空调系统形式及关键性能参数; 2.建筑内部物理分隔图及其是否供暖空调,能耗模拟工具中采用的热区分隔 图等; 3.对计算结果产生影响的模型简化的说明文件; 4.能耗模拟工具的输入和输出文件及能耗指标计算报告

附录B建筑气密性测试方法

式中n+50 室内外压差为正压50Pa时房屋的小时换气次数,h"; L一一空气流量的平均值,m"/h; 检测房屋的换气体积,m。

DB4403/T 81-2020标准下载附录C材料及产品技术要求

C.1.1保温材料的选择与应用应遵循如下原则:

C.4.1热回收新风机组性能应满足如下要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