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CS 727-2020 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T/CECS 727-2020 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87.6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45253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ECS 727-2020 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7.2.3本条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1本款鼓励采用机械式停车设施,提高停车库使用效率, 缓解停车压力,为停放更多车辆提供可能。 2为进一步鼓励新能源车的使用,提出电动汽车充电桩的 车位数占总车位数的比例不低于10%~15%,并按相应比例 得分。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建筑及电气专业施工图、充 电设施安装详图等;评价查阅建筑及电气专业峻工图、充电设施 安装详图等,并现场核查

公共服务功能是指主要服务功能在建筑内部混合布局,例如 建筑中设有共用的会议设施、展览设施、健身设施、餐饮设施等 以及交往空间、休息空间等空间,提供休息座位、活动室等人员 停留、沟通交流、聚集活动等与建筑主要使用功能相适应的公共 空间。 公共服务功能设施向社会开放共享的方式也具有多种形式 可以全时开放,也可根据自身使用情况错时开放。例如室外场 地、停车库等在非办公时间向周边居民开放,会议室、健身房等 可社会开放。设置场地内步行公共通道开放等评价内容,以提高 和保障城市公共空间步行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一方面为城市 居民的出行提供便利、提高通达性,另一方面也是超高层建筑使 用者出行便利的重要评价内容。另外,在场地内通过人行大桥或 地道,串联周边商业、办公楼、公共活动中心区和公交站点,形 成连续、完善、安全、舒适的慢行系统,既可实现人车分流,缓 解交通拥堵地区的道路交通压力,也是改善超高层建筑使用者及 司边行人出行的有利措施。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建筑总平面施工图、公共服 务设施布局图等;评价查阅建筑总平面峻工图、公共服务设施布 局图、设施社会共享实施方案、管理制度及运行记录等,并现场

7.2.5本条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7.2.5本茶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重视,人们对健身活动越来越热衷。 对于超高层建筑的使用者来说,长期工作生活在超大的室内封闭 环境,适当进行健身运动可缓解工作疲劳,有益于身心健康,对 保障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在超高层建筑有限的场地空间内JGJT208-2010 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pdf,鼓励设置专用健身慢 行道,吸引更多人在闲暇之余走到室外放松身心。健身慢行道是 指在场地内设置的供人们进行行走、慢跑的专门道路。 2鼓励超高层建筑室内设置健身房,或利用公共空间(如 休息区、休闲平台、共享空间等)设置健身区,配置一些健身器 材,提供给人们全天候进行健身活动的条件,鼓励积极健康的生 活方式。 3鼓励利用超高层建筑楼梯间进行室内锻炼,在楼梯间出 入口及内部设置步行引导标识,并采用人体感应灯等措施,提高 楼梯间锻炼舒适度。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建筑及景观总平面施工图、 建身慢行道详图、室内健身空间设计施工图、楼梯间步行引导标 识图及楼梯间照明施工图等;评价查阅建筑及景观总平面峻工 图、健身慢行道详图、室内健身空间设计施工图、楼梯间步行弓 导标识图及楼梯间照明施工图等,并现场核查

7.2.6本条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保护或修复场地生态环境的方式主要有几下几种,采用任意 一种方式即可得分:

7.2.6本条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保护或修复场地生态环境的方式主要有几下几种,采用任意 种方式即可得分: (1)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植被等,保持场地 内的生态系统与场地外生态系统的连贯性。建设项目应对场地的 地形和场地内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勘察,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进

行场地设计以及建筑、生态景观的布局,尽量减少土石方量,减 少开发建设过程对场地及周边环境生态系统的改变,包括原有植 被、水体、山体、地表行泄洪通道、滞蓄洪坑塘洼地等。在建设 过程中确需改造场地内的地形、地貌、水体、植被等时,应在工 程结束后及时采取生态复原措施,减少对原场地环境的改变和破 坏。场地内外生态系统保持衔接,形成连贯的生态系统更有利于 生态建设和保护。 (2)采取净地表层土回收利用等生态补偿措施。表层土含有 丰富的有机质、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适合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 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对于场地内未受污染的净地表层土进行 保护和回收利用是土壤资源保护、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法。 (3)采取净地表层土回收利用等生态补偿措施。基于场地资 源与生态诊断的科学规划设计,在开发建设的同时采取符合场地 实际的技术措施,并提供足够证据表明该技术措施可有效实现生 态恢复或生态补偿,可参与评审。例如,在场地内规划设计多样 化的生态体系,如乔灌草复合绿化体系、结合多层空间的立体绿 化系统等。采用生态驳岸、生态浮岛等措施增加本地生物生存活 动空间,充分利用水生动植物的水质自然净化功能保障水体水 质。对于本条未列出的其他生态恢复或补偿措施,只要能提供足 够相关证明文件即可认为满足得分要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场地原地形图、带地形的规 划设计图、总平面图、竖向设计图、景观设计总平面图等;评价 查阅相关工图、生态补偿方案(植被保护方案及记录、水面保 留方案、表层土利用相关图纸或说明文件等)、施工记录、影像 资料,并现场核查

7.2.7本条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定义为: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人渗、滞 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 总降雨量的比例。

外排总量控制包括渗透减排、滞蓄控制、雨水调节和收集回 用等,应依据场地的实际情况,通过合理的技术经济比较,来确 定最优方案。 从区域角度看,雨水的过量收集会导致原有水体的萎缩或影 向水系统的良性循环。要使硬化地面恢复到自然地貌的环境水 平,最佳的雨水控制量应以雨水排放量接近自然地貌为标准,因 比从经济性和维持区域性水环境的良性循环角度出发,径流的控 制率也不宜过大而应有合适的量(除非具体项目有特殊的防洪排 涝设计要求)。出于维持场地生态基流的需要,年径流总量控制 率不宜超过85%。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55%、70%时对应的降雨量(日值) 为设计控制雨量,参见表8。设计控制雨量的确定要通过统计学 方法获得。统计年限不同时,不同控制率下对应的设计雨量会有 差异。考虑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周期性,推荐采用30年,特殊情 况除外。

总量控制率为55%、70%时的设计

中的统计数据年限为1977年~2006年;

2其他城市的设计控制雨量,可参考所列类似城市的数值,或依据当地降 资料进行统计计算确定

设计时应根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控制雨量来确 水设施规模和最终方案。有条件时,可通过相关雨水控制利

模型进行设计计算;也可采用简单计算方法,通过设计控制雨 量、场地综合径流系数、总汇水面积来确定项目雨水设施需要的 总规模,再分别计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等措施实现的控制容 积,达到设计控制雨量对应的控制规模要求,即判定得分。 对于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特殊的地区,例如湿陷性黄土地 区等,应根据当地相关规定实施雨水控制利用。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给水排水专业施工图、年径 流总量控制率计算书、设计控制雨量计算书、场地雨水综合利用 方案或专项设计文件;评价查阅给水排水专业竣工图、年径流总 量控制率计算书、设计控制雨量计算书、场地雨水综合利用方案 或专项设计文件,并现场核查

7.2.8本条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对超高层建筑的绿地率提出相应评价方式,并提出对超 高层建筑采用屋顶绿化等多种绿化方式的要求。绿地率的计算方 法及覆土深度均以满足申报项目所在地园林主管部门的要求 为准。 超高层建筑需要营造良好室外环境,合理设置绿地可起到改 善和美化环境、调节小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作用。绿地率 指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该项目总用地面积 的比率(%)。 同时,根据超高层建筑特点,除室外地面绿化外,鼓励采用 屋顶绿化、墙面垂直绿化及室内中庭绿化等多种立体绿化方式。 对于超高层建筑,裙房进行屋顶绿化和外墙垂直绿化的可行 性更高,因此针对裙房屋顶绿化及垂直绿化提出要求,裙房屋顶 绿化率需达到30%及以上,裙房外墙垂直绿化率需达到5%及以 上。裙房屋顶绿化率为裙房屋顶绿化面积与裙房屋顶可绿化面积 的比率(%)。外墙垂直绿化率为外墙绿化面积与裙房外墙总面 积的比率(%)。 由于室内绿化具有一定的生态效应,且有提高室内环境舒适

度,缓解超高层内使用者情绪等作用,因此增加相应得分项。室 内绿化应用范围应满足绿化总面积不小于相应楼层总建筑面积的 1%及以上(即有多个室内绿化的,按所有绿化面积之和占其所 在相应楼层面积之和的比例进行计算)。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建筑景观专业施工图及相关 计算书;评价查阅建筑及景观专业竣工图及相关计算书、绿化管 理制度及运行维护记录,并现场核查

场地开发应遵循低影响开发原则,结合超高层建筑特点,合 理利用有限的场地空间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绿色雨水基础设 施有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屋顶绿化、植被浅沟、截污设施、 渗透设施、雨水塘、雨水湿地、景观水体等。 1由于超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开发范围通常较大,而在地下 空间顶板上部布设的生态设施,其主要作用是错峰缓排,无法实 现渗透和补充地下水的功能,且地下空间顶板上部覆土厚度有 限,不宜布设过多的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因此考虑适当 降低指标要求。利用场地内的水塘、低洼地等作为雨水调蓄设 施,或利用场地内设计景观(如景观绿地和景观水体)来调蓄雨 水,可实现有限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的目标。能调蓄雨水的景观绿 地包括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树池、干塘等。

2、3屋面雨水和道路雨水是建筑场地产生径流的重要源 头,易被污染并形成污染源,考虑到超高层建筑的特殊性,不宜 将塔楼屋面雨水进行断接,故宜合理引导裙房屋面和道路雨水进 入地面生态设施进行调蓄、下渗和利用,并采取相应截污措施。 地面生态设施是指下凹式绿地、植草沟、树池等,即在地势较低 的区域种植植物,通过植物截流、土壤过滤滞留处理小流量径流 雨水,达到控制径流污染的目的。 4雨水下渗也是消减径流和径流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硬 质铺装地面”指场地中停车场、道路和室外活动场地等,不包括 建筑占地(屋面)、绿地、水面等。“透水铺装”指既能满足路用 及铺地强度和耐久性要求,又能使雨水通过本身与铺装下基层相 通的渗水路径直接渗入下部土壤的地面铺装系统,包括采用透水 铺装方式或使用植草砖、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透水地砖等透 水铺装材料。超高层建筑地下室顶板上方设置透水铺装时,设有 疏水板及导水管等可将渗透雨水导入与地下室顶板接壤的实土, 或地下室顶板上覆土深度能满足当地园林绿化部门要求时,均可 认定其为透水铺装地面,但覆土深度不得小于600mm。由于超 高层建筑与普通建筑相比,消防车道及消防登高场地等面积占比 相对较大,因此将透水铺装比例适当降低;评价时以场地硬质铺 装地面中透水铺装所占的面积比例为依据。申报材料中应提供场 地铺装图,要求明确透水铺装地面位置、面积、铺装材料和透水 铺装方式。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总平面图、景观专业施工 图、室外给水排水总平面图等及相关计算书;评价查阅相关竣工 图、计算书,并现场核查。

7.2.11本条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11本条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超高层建筑常位于交通流量较大地段,故将达到噪声要求

超高层建筑常位于交通流量较大地段,故将达到噪声享

准限值设置为低档得分项。同时,按达到对应高一等级声环境功 能区标准限值,作为提升得分要求。 项目应尽可能地采取措施来实现环境噪声控制,既可以通过 合理的规划选址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设置植物防护等方式对室外 场地的超标噪声进行降噪处理实现。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环评报告(含有噪声检测及 预测评价或独立的环境噪声影响测试评估报告)、相关设计文件, 声环境优化报告;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声环境检测报告,并现 场核查,

7.2.12本条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非玻璃幕墙建筑,本条直接得6分。 超高层建筑大多采用玻璃幕墙形式,而玻璃幕墙是产生城市 光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光污染产生的眩光会让人感到不舒服, 还会使人降低对灯光信号等重要信息的辨识力,甚至带来道路安 全隐患。超高层建筑周边的光反射影响敏感目标主要包括住宅、 学校教学用房、养老院、医院病房等,以及主次干道或相应级别 的道路和公路。 现行国家标准《玻璃幕墙光学性能》GB/T18091将玻璃幕 墙的光污染定义为有害光反射,并对玻璃幕墙的可见光反射比作 了规定。考虑到对超高层建筑光污染控制的重要性,在国家标准 的基础上提出本指标细化要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建筑专业施工图、光污染分 析专项报告;评价查阅建筑专业竣工图、光污染分析专项报告、 玻璃进场复验报告、相关检测报告,并现场核查。

超高层建筑多数属于地标性建筑,通常会采用大量夜景照 明,室外夜景照明的控制非常重要,设计中要合理选配照明器 具,采取防止溢光的相关措施等,并在室外照明设计图纸中 体现。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夜景照明设计方案(含计算 书)、照明施工图;评价查阅夜景照明竣工图、灯具进场复验报 告、相关检测报告,并现场核查。

7.2.14本条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预

对超高层建筑的周边建筑进行风环境影响评价,尤其是住 宅、幼儿园及养老建筑等,判断新建超高层建筑后不增加其无风 区及休息区的涡流区。周边建筑的范围按照现行行业标准《民用 建筑绿色性能计算标准》JGJ/T449规定的特征高度(H)的1 倍~2倍确定。 本条所指人行区是指区域范围内功能或主要功能可供行人通 行和停留的场所。冬季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1.5m高处风速小 于5m/s是不影响人们正常室外活动的基本要求。建筑的迎风面 与背风面风压差不超过5Pa,可以减少冷风向室内渗透。 室外风环境模拟应得到以下输出结果: (1)不同季节不同来流风速下,模拟得到场地内1.5m高处 的风速分布。 (2)不同季节不同来流风速下,模拟得到冬李室外活动区的 风速放大系数。 (3)不同季节不同来流风速下,模拟得到建筑首层及以上典 型楼层迎风面与背风面(或主要开窗面)表面的压力分布。 对于不同季节,如果主导风向、风速不唯一(可参考《实用 供热空调设计手册》或当地气象局历史数据),宜分析两种主导 风向下的情况。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建筑总平面施工图、风环境 分析报告等;评价查阅相关竣工文件、风环境分析报告,并现场 核查

7.2.15本条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1由于超高层建筑阴影区较其他建筑大,所以本款缩小 阴影区外的计算时间,建筑阴影区为夏至日9:00~15:00

段在4h日照等时线内的区域, 户外活动场地遮阳面积=建筑日照投影遮阳面积一用地红线 外建筑物遮阳面积十乔木遮阳面积十构筑物遮阳面积一建筑日照 投影区内乔木遮阳面积。 建筑日照投影遮阳面积指夏至日日照分析图中,9:00~ 15:00内日照时数不足4h的户外活动场地面积:乔木遮阴面积 按照成年乔木的树冠正投影面积计算:构筑物遮阴面积按照构筑 物正投影面积计算。注意:室外活动场地不应包括机动车道和机 动车停车场。 2路用热反射涂料要求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用反射隔 热涂料》GB/T25261的方法进行耐沾污性处理后的太阳光反射 比仍保持不小于0.4。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建筑总平面施工图、乔木种 植平面图、乔木苗木表等设计文件、日照分析报告、室外活动场 地遮阴面积比例计算书、道路用热反射涂料性能检测报告(如 有)、机动车道遮阴及高反射面积比例计算书等;评价查阅建筑 总平面竣工图、乔木种植平面图、乔木苗木表等设计文件、日照 分析报告、室外活动场地遮阴面积比例计算书、路面太阳辐射反 射性能现场检测报告(如有)、机动车道遮阴及高反射面积比例 计算书,并现场核查

8.1.1本条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生巩的预评价、评价。 通过智能化技术与绿色建筑其他方面技术的有机结合,可望 有效提升建筑综合性能。智能化系统应针对超高层建筑的运营管 理要求设置相应的系统功能。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 准》GB50314以系统合成配置的综合技术功效对智能化系统工 程标准等级予以了界定,绿色超高层建筑应达到其中的应选配置 (即符合建筑基本功能的基础配置)的要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智能化系统的配置方案、工 程专项深化设计图纸;评价查阅工程专项深化工图纸、验收报 告及运行记录,并现场核查

本条旨在通过完善和落实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的自动监控管理 功能,确保建筑物的高效运营管理。为确保建筑高效运营,建筑 设备管理系统的自动监控管理功能应能实现对主要设备的有效监 控。侧重评价建筑主要用能设备的自动监控系统工作是否正常, 是否具有完整的运行记录。因此,需对超高层绿色建筑的上述系 统及主要设备进行有效的监测,对主要运行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并 记录;并对上述设备系统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自动控制,通过在各 种不同运行工况下的自动调节来降低能耗。根据现行国家标准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的有关规定,工程竣工 验收时应提供第三方检测报告。重点应测试系统开通率、系统功 能、测控准确度等。 评价时应在建筑设备自控系统的中央控制站上,检查系统对

各类用能设备监控的实时工作情况,审查供暖、通风、空调、照 明等设备系统的运行记录,检查记录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设 备系统的运行记录和检测数据应保存一年以上,以供分析和检 查;出现故障,自动记录不能中断超过一个月,且对系统故障期 的主要能耗数据应能提供人工记录。查阅设备自控系统竣工文 件、运行记录、第三方检测报告,并现场核查设备及其自控系统 的工作情况。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及智能化设计 图纸;评价查阅相关工图、竣工文件、管理制度及运行记录 等,并现场核查。

本条旨在通过信息网络系统为建筑使用者提供高效便捷的服 务功能。建筑内的信息网络系统应具备业务信息网和智能化设施 信息网,包括物理线缆层、网络交换层、安全及安全管理系统, 运行维护管理系统五部分,支持建筑内语音、数据、图像等多种 类信息的传输。在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保证系统和信息的安 全。建筑内信息网络系统与建筑物外其他信息网互联时,必须采 取信息安全防范措施,确保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稳定和可靠。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智能化、装 修专业);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管理制度及运行记录,并现场 核查。

8.1.4本条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评亿

质量。 节能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节能方案、节能管理模式和机制、分 卢分项计量收费等。节水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节水方案、分户分类 计量收费、节水管理机制等。耗材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维护和物业 耗材管理。绿化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苗木养护、用水计量和化学药 品的使用制度等。 管理制度及其实施的评价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节能管理模式等的合理性、可行性及落实程度 (2)用水原则和节水方案等的合理性,各类用水计量的规范 性,以及节水的效果。 (3)建筑、设备、系统的维护制度和耗材管理制度的合理性 及实施情况。 (4)各种杀虫剂、除草剂、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管理制度的 合理性及使用的规范性。 日常管理记录(连续一年)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节能管理记录应记录各项主要用能系统和设备的运行情 兄、能源消耗的逐月数据; (2)节水管理记录应记录各级水表计量的逐月数据: (3)节材管理记录应记录建筑、设备和系统的维护情况和材 料使用台账; (4)绿化管理记录应记录绿化养护、灌溉用水情况、化学品 更用情况。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物业管理单位节能、节水、节材与 绿化管理制度文件、日堂管理记录,并现场核查

8.1.5本条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评价

超高层绿色建筑设置的节能、节水设施,例如热能回收设 备、地源/水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太阳能光热水设备、 度阳设备、雨水收集处理设备等,均应工作正常,才能使预期的 目标得以实现,因此,有必要考察其实际运行情况。

节能、节水设施的运行记录应至少包含一年的数据。节能、 节水设施的运行分析报告(月报和年报)应能反映各项设施的运 行情况及节能、节水的效果,例如总能耗、可再生能源供能量、 传统水源总用水量、非传统水源供水量等。 由于实际建筑的节能、节水设施的运行数据是一个动态值, 往往与当地气候、建筑负荷及设备调试状况等相关,评价时需要 进行科学分析,给出合理的意见。 对于不能正常运行的节能、节水设施或未能按设计要求设置 的节能、节水设施,必须提交相应说明。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节能、节水设施的竣工文件、运行 记录,并现场核查。

8.1.6本条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评价

对于超高层建筑,尤其是注意定期检查和清洗空调通风系 统、给水和储水设施,确保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空调通风系统清 洗规范》GB19210和《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GB17051和消 防设施维护保养的有关规定。 随看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央空调与通 风系统已成为许多建筑中的一项重要设施。对于使用空调可能会 造成疾病转播(例如军团菌、冠状病毒等)的认识也不断提高, 从而深刻意识到了清洗空调系统,不仅可节省系统运行能耗、延 长系统的使用寿命,还可保证室内空气品质,降低疾病产生和传 播的可能性。空调通风系统清洗的范围应包括系统中的换热器 过滤器,通风管道与风口等,清洗工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空调 通风系统清洗规范》GB19210的有关规定。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GB19210的 规定,应定期对通风系统清洁程度进行检查。检查范围包括空气 处理机组、管道系统部件与管道系统的典型区域。通风系统中含 有多个空气处理机组时,应对一个典型的机组进行检查。空气处 理机组的检查间隔不得少于每年1次,送风管和回风管的检查间

隔不得少于每半年1次。对于高湿地区或污染严重地区的检查周 期要相应缩短或提前检查。清洗计划应体现清洗对象、清洗频 率、清洗内容等。清洗记录包括清洗过程中的实时照片或视频。 清洗效果评估报告应体现量化效果。由于空调通风系统的风管清 洗检查一般在系统投人使用两年后进行,因此在评价时,如果检 查结果表明风管尚未达到必须清洗的条件,可只提供清洗计划, 而无须清洗记录和清洗效果评估报告。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供暖空调通风系统管理制度、检查 清洗计划、清洗记录及验收报告,并现场核查

8.1.7本条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8.1.7本条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8.2.1本条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8.2.1本条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设置建筑能源管理系统,可以使建筑能耗可知、可见、可 控,从而达到优化运行、降低能耗的目的,保障并体现超高层绿 色建筑达到预期的运营效果。采集电、燃气、燃油、外供热源、 外供冷源和可再生能源共六类能源利用状态数据,实现电、气、

热的分类、分项、分级实时连续计量、数据传输、存储、分析、 运行监控等功能。存储介质和数据库能记录连续一年以上的运行 数据,系统可存储数据不少于1年。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能源系统设 计图纸、能源管理系统配置等);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产品型 式检验报告、管理制度、历史监测数据、运行记录,并现场 核查。

1采用远传计量系统对各类用水进行计量,可准确掌握项 自用水现状(如水系管网分布情况,各类用水设备、设施、仪 器、仪表分布及运转状态,用水总量和各用水单元之间的定量关 系),找出薄弱环节和节水潜力,制定切实可行的节水管理措施 和规划。 2远传水表可以实时的将用水量数据上传给管理系统。远 传水表应根据水平衡测试的要求分级安装。物业管理方应通过远 传水表的数据进行管道漏损情况检测,随时了解管道漏损情况 及时查找漏损点并进行整改。 3建筑中设有的各类供水系统均设置了在线监测系统,可 得分。按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1~5750.13、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水水质标准检验方法》 CJ/T141等标准执行,可选择对浊度、余氯、pH值、电导率 (TDS)等指标进行监测(例如管道直饮水可不监测浊度、余氯: 对终端直饮水设备没有在线监测的要求)。对建筑内各类水质实 施在线监测,能够帮助物业管理部门随时掌握水质指标状况,及 时发现水质异常变化并采取有效措施。水质监测的关键性位置和 代表性测点包括:水源、水处理设施出水及最不利用水点。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含远传计量 系统设置说明、分级水表设置示意图、水质监测点位说明、设置 示意图等);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含远传计量系统设置说明、

分级水表设置示意图、水质监测点位说明、设置示意图等)、漏 损检测管理制度(或漏损检测、分析及整改情况报告)、水质监 测管理制度及记录,并现场核查。

8.2.3本条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预评价、

盲在引导保持理想的室内热环境指标,实时采集建筑室内重 点区域热环境数据。系统具备温湿度数据的显示、记录和数据传 输、数据导出等功能,数据存储不少于1年。当所监测的温度偏 离理想國值时,系统应做出警示,建筑管理方应对可能影响这些 指标的系统做出及时的调试或调整。将监测发布系统与建筑内温 湿度调控设备组成自动控制系统,可实现室内环境的智能化调 控,在维持建筑室内环境健康舒适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能源 消耗。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监测系统设 计图纸、点位图等);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产品型式检验报告、 管理制度、监测数据、运行记录,并现场核查

8.2.4本条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文明确超高层建筑设置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实现对PM10、 PM2.5、CO2进行实时连续监测、显示、记录和数据传输等功能 当所监测的空气质量偏离理想值时,系统应做出警示,建筑管 理方应对可能影响这些指标的系统做出及时的调试或调整。将监 则发布系统与建筑内空气质量调控设备组成自动控制系统,可实 现室内环境的智能化调控,在维持建筑室内环境健康舒适的同时 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监测系统设 计图纸、点位图等);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产品型式检验报告 管理制度、监测数据、运行记录,并现场核查。

8.2.5本条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是保障空调、照明等重点耗能机电设备 运行的重要系统,特别是对超高层建筑,存在设备数量多

理位置分散等问题。因此,需要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发挥节能管理 的优势,通过监控供暖通风及空调系统,实现根据地区气候变化 以及建筑功能的负荷需求相应地调控供冷、供热时间与系统相关 运行参数,分析设备系统的运行状态,实现对重点用能设备故障 在线自动诊断功能,降低运行能耗,实现节能目的;监控照明系 统根据季节变化和日照的实际情况调整室外照明和楼内公共照明 的运行时间以及景观照明的运行模式,以降低超高层建筑内所有 可控设备的运行能耗。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审核建筑智能设计资料及设备监 控与集成管理系统图;评价时查阅智能化系统的验收报告、能源 设备监控系统全年运行记录、相关制度,并现场核查

8.2.6本条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照明能耗在超高层建筑运营能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采用 合理的照明分区、高效的照明灯具与有效的控制方式,可降低建 筑的照明能耗。 超高层建筑照明可采取随室外天然光变化自动调节人工照明 照度、采用人体感应或动静感应等方式自动开关灯,门厅、电梯 厅、大堂和走廊等场所采用夜间定时降低照度的自动调光装置, 公共区域(走廊、楼梯间、大堂、大空间、地下停车场)采用光 控、声控或人体感应控制等照明控制方式。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电气专业施工图中的照明设 计说明、照明控制相关图纸、照明自动调节控制面积比例计算书 等资料;评价查阅电气专业竣工图照明设计说明、照明控制相关 图纸、照明自动调节控制面积比例计算书、照明控制运营管理记 录等,并现场核查。

1智能化服务系统包括智能环境设备监控服务系统,具体 包括电梯智能客流管理、智能照明控制、安全疏散引导、环境监 测显示、建筑设备控制、工作生活服务(如会议预约)等系统与

8.2.8本条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1超高层建筑设置室内空间智能标识引导系统,引导人们 快速高效地找寻和到达目的地,顺利完成目标行为,提高超高层 建筑公共场所的导向体验和信息获取的便利性、精准性设置的数

字化导向标识具有动态、实时、滚动显示的特性;可利用互动屏 幕及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查看指示信息:信息发布人员可通过多 媒体信息管理平台软件,进行显示内容的推送,统一管理不同的 显示终端,提升运营效率,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2针对超高层建筑停车量较大特点,为便于机动车尽快停、 泊车,提出智能化引导要求。停车场(库)信息管理系统包括信 息采集系统、信息传输系统、中央控制系统和信息发布系统,通 过停车场的数据采集系统,利用信息采集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 和通信技术等手段实现停车信息的采集,并按照一定协议通过数 据传输网络将信息传送至中央控制系统,由中央控制系统对反馈 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后存放到数据库服务器中,同时分送给信息 发布系统,让建筑使用者利用移动互联网、手机APP以及其他 各种发布手段向驾驶员提供停车位置、空余位置、行驶路径、费 用支付等信息服务,是建筑使用者出行便捷性的重要评价内容。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设计方案及 立置标识图;评价查阅相关峻工图、标识系统管理制度、运行记 录等,并现场核查

.9本条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

1通过绩效考核,调动各方面的节能、节水积极性。在运 营管理中,建筑运行能耗可参考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能耗标 准》GB/T51161制定激励政策,建筑水耗可参考现行国家标准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制定激励政策。 2鼓励超高层建筑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节能技改: 加强节能管理,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应符 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合理确定项目周期,提高经济效益和 节能效益。 3现行国家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23331是

在组织内建立起完整有效的、形成文件的能源管理体系,注重过 程的控制,优化组织的活动、过程及其要素,通过管理措施,不 断提高能源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有效性,实现能源管理方针和预 期的能源消耗或使用目标。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 案、运行记录,并现场核查。

8.2.10本条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评价。

护等的满意度。应根据满意度调查结果制定建筑性能提升改进措 施并加以落实,无其针对使用者不太满意的调查内容。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管理制度、工作记录、活动宣 传推送材料、绿色设施使用手册、影像材料、年度调查报告,并 现场核查。

8.2.11本条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评代

计算平均日用水量时,应实事求是地确定用水的使用人数、 用水面积等。使用人数在项目使用初期可能不会达到设计人数, 如住宅的入住率可能不会很快达到100%,因此对与用水人数相 关的用水,如饮用水、洗、冲厕、餐饮等,应根据用水人数来 计算平均日用水量;对使用人数相对固定的建筑,如办公建筑 等,按实际人数计算;对浴室、商场、餐厅等流动人口较大,且 数量无法明确的场所,可按设计人数计算。对与用水人数无关的 用水,如绿化灌溉、地面冲洗、水景补水等,则根据实际水表计 量情况进行考核。根据实际运行1年的水表计量数据和使用人 数、用水面积等计算平均日用水量,与节水用水定额进行比较来 判定。 本条的平均值为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 GB50555规定的上限值和下限值的算术平均值。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实测用水量计量报告、建筑平均日 用水量计算书,并现场核查

8.2.12本条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评价

1制定绿色建筑运营效果评估技术方案和评估计划,及时 发现和解决超高层建筑运营问题,提出优化超高层建筑运行的重 要途径或措施。根据评估结果,评定超高层建筑智慧运行是否达 到预期运行目标,针对发现的运营问题制定超高层建筑优化运营 方案,保持甚至提升绿色建筑运行效率和运营效果。 2本条要求制定完善设施设备管理制度、巡检规定、作业 标准及相应的维保计划,做好超高层建筑机电设施设备的定期巡

检和维保工作,确保超高层建筑机电设施设备系统、装置运行正 常。定期巡检包括:公共设施设备(管道井、绿化、路灯、外门 窗等)的安全、完好程度、卫生情况等;设备间(配电室、机电 系统机房、泵房等)的运行参数、状态、卫生等;消防设备设施 (室外消防栓、自动报警系统、灭火器)等完好程度、标识、状 态等;建筑完损等级评定(结构部分的墙体,楼盖,楼地面、幕 墙,装修部分的门窗,外装饰、细木装修,内墙抹灰)的安全检 测、防锈防腐等,做好检查、调试、运行、标定的记录,且记录 完整,做好资料归档工作。 3物业管理机构有责任定期(每年)开展能源诊断。能源 诊断的内容主要包括:能耗现状调查、室内热环境和暖通空调系 统等现状诊断,冷水机组、热泵机组的实际性能系数、锅炉运行 效率、水泵效率、水系统补水率、水系统供回水温差、冷却塔冷 却性能、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风系统平衡度等,公共建筑能源 诊断检测方法可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 IGJ/T177的有关规定。 4超高层建筑内各类用水水质的常规指标每季度进行1次 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公示。 能源诊断和水质检测可由物业管理部门自检,或委托具有资 贡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定期检测。物业管理部门应保存历年的 能源和水质检测记录,并至少提供最近1年完整机电系统作业标 准、各类检测器的标定记录、运行数据或第三方检测的数据等资 料,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并实施运行优化方案,确保运行优化方案 的实施,不断提升设备系统的性能,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相关管理制度、年度评估报告、监 测数据、运行记录、检测报告、诊断报告等,并现场核查

8.2.13本条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评

信息化管理是实现超高层绿色建筑物业管理定量化、精细 重要手段,对保障建筑的安全、舒适、高效及节能环保的运

效果,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建立完善的建 筑工程及设备、能耗监管、配件档案及维修记录是极为重要的。 相关的运行记录数据均为智能化系统输出的电子文档,作为评价 的依据。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物业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实施运行 报告、信息记录,并现场核查

·1:1本杀用于超高层 为了鼓励超高层建筑的设计创新与加强运行管理。通过对超 高层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化,降低建筑建造和运营成本,提高绿色 超高层建筑的性能水平。在超高层建筑设计时充分体现我国不同 气候区节能特征的不同需求,建筑形体设计与场地微气候结合紧 密,采用自然采光等被动式技术优先理念,设计策略明显有利于 降低空调、供暖、照明、通风等建筑负荷需求、提高室内环境质 量或促进运行阶段的行为节能等,例如合理采用能源梯级利用技 术实现系统全年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不低于75%,综合考虑超高 层建筑功能的人员、消防、转换等需求进行电梯精细化设计,等 待电梯的时间控制在标准充许的有效区间内等,切实缓解超高层 建筑正常使用时的竖向交通问题等,都有利于建筑能耗的降低。 运行能耗的降低可从三方面着手: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提升 空调系统设备性能提升和建筑及设备运行管理能力提升。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可行性论证 报告(包括负荷预测、系统配置、运行模式、经济和环保效益等 方面);评价查阅可行性论证报告、主要产品型式检验报告、系 统调试记录及报告、运行维护记录、分项计量报告、性能分析报 告,并现场核查。

9.1.2本条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当今社会人们对室内空气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无其对于超高 层建筑,人员密集度高,建筑基本处于全封闭状态,因此对空气 质量要求也应该更高。以TVOC为例,英国BREEAM新版文

件的要求不大于300μg/m²,比我国现行国家标准(不大于 600μg/m²)更为严格。多个国家绿色建筑标准中要求甲醛浓度 均在50μg/m3~60μg/m²的水平,比我国现行国家标准要求(不 大于0.10mg/m3)严格。因此,在适当考虑我国当前的大气环 境条件和装修材料工艺水平的情况下,提出将现行国家标准规定 直的70%作为室内空气品质的加分要求。本条是在本标准第 5.1.1条和第5.2.1条第1款的基础上对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浓度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评价方法详见本标准第5.1.1条的条文 说明。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室内装修装修设计资料、室 内空气质量预评估报告;评价时查阅室内污染物检测报告、管理 制度、运行维护记录,并现场核查

9.2.1本条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9.2.1本条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的评价强调对不同地域建筑的文化保护、传承设计。建 筑是一个地区传统文化同地域环境特色相结合的产物,超高层建 筑一般是当地地区的标志性建筑,是当地历史文脉及风俗传统的 重要载体。采用具有地区特色的建筑设计原则和手法,传承传统 建筑风貌,使超高层建筑能更好地体现地域传统建筑特色。 对场地内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和利用,也属于本条规定的传 承地域建筑文化的范畴。历史建筑主要指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地 方特色、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或文物保护点的建筑物、构筑物,应采用适度的保护利用措施, 避免对历史建筑价值和特征要素的损伤和改变。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评价查阅相 关竣工图,并现场核查。

建筑结构监测是指对结构及环境信息进行频繁、连续观察

9.2.3本条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碳排放计算进行了详细规定,内容涵盖了计算边界、计算方法、 嵌排放因子选用等方面,可供本条碳排放计算参考。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建筑固有碳排放量计算分析 报告(含减排措施);评价时查阅建筑碳排放计算分析报告(包 括建筑固有碳排放量和运行工况下的碳排放量),并现场核查。

9.2.4本条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评价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绿色施工实施方案、绿色施工等级 或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的认定文件、混凝土用量结算清单、预拌混 疑土进货单、预拌混凝土损耗率、现场钢筋加工工程量清单、钢 用量结算清单、钢筋进货单、现场加工钢筋损耗率、新型模板 材料利用等记录、文件及日志等资料

2.5本条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建设工程保险在国际上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制度,例如法压 的潜在缺陷保险CIDI制度、日本的住宅性能保证制度等。保险 般承保工程竣工验收之日起一定年限(如10年)之内因主体 洁构或装修设备构件存在缺陷发生工程质量事故而给消费者造成 的损失吉安市海绵城市运行管理维护技术指南(试行)(吉安市城乡规划建设局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2018年12月),通过保险产品公司约束开发商必须对建筑质量提供一定 手限的长期保证,当建筑工程出现了保证书中列明的质量问题 时,通过保险机制保证消费者的权益。通过推行建设工程质量保 险制度,提高建设工程质量。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建设工程质量保险产品投保 计划:评价查阅建设工程质量保险产品保单及实施情况

建筑信息模型(BIM)是建筑业信息化的重要支撑技术,在 超高层建筑建设过程中实施效果更加明显。BIM是在CAD技术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维模型信息集成技术。BIM是集成了建筑 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能使设计人员和工程人 员能够对各种建筑信息做出正确的理解,有助于实现数据共享与 协同工作。BIM技术支持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的信息管理和利用。 在建筑工程建设的各阶段支持基于BIM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可 极大地提升建筑工程信息化整体水平,工程建设各阶段、各专业 之间协作配合可在更高层次上充分利用各自资源,有效地避免由 于数据不通畅带来的重复性劳动,有利于提高项目管理质量和效 率,并显著降低成本。 一个项目不同阶段可能会有多个BIM模型,但均应基于同

一BIM基础模型开展,以有效解决数据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各 BIM模型之间的高效融合。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BIM技术阶段应用报告,并现场 核查。

2.7本条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

机电系统调适是保证系统满足运行阶段不同负荷工况和用户 需求的主要手段,持续对机电系统开展调适有利于保障建筑功能 的正常运行,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有效降低建筑实际运行的 能源资源消耗。在建筑运维过程中鼓励根据用户需求、气候变化 及设备系统性能变化开展针对性持续调适,系统调适持续周期为 每年至少执行1次,过程覆盖冬、夏两李。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机电系统调适方案、调适报告、运 行调适记录等,并现场核查。

本条主要是对前文未提及的其他技术和管理创新予以鼓励。 目的是鼓励和引导项自采用本标准未涉及的,但在保护自然资源 和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健康、智能化系统 建设、提高环境品质等方面实现良好性能提升的创新技术和措 施,包括绿色金融等,以提高绿色超高层建筑技术水平。 当某项目采取了创新的技术措施,并提供了足够证据表明该 技术措施可有效提高环境友好性,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实 现可持续发展或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时,可参与评审。项目的创 新点是指目前标准条文都未涉及,或虽已涉及但效果超出目前的 评价指标最高得分要求的相关技术JGT162-2017 民用建筑远传抄表系统,则可提供相关证明,由评审 专家组确认是否满足要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分析论证报 告及相关证明材料;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分析论证报告及相 关证明材料,并现场核香。

统一书号:15112·36261定价:59.00元1511236261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