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CS772-2020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技术标准及条文说明.pdf

T/CECS772-2020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技术标准及条文说明.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4.5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6240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ECS772-2020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技术标准及条文说明.pdf

6.2.1地下结构工程建设应进行施工过程监测,宜采用信息化 手段动态指导施工 6.2.2地下空间施工前应编制专项监测方案,施工过程中应依 据方案进行监测,并应根据监测结果指导施工。 6.2.3施工现场应设置满足需要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点,作为确 定结构位置的依据,控制点的精度应满足规划、设计要求和施工 的需要,并应防止扰动,

6.2.4施工专项监测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1支护结构体系和柱、板、梁等构件; 2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工程影响区地下管线设施及道路 等周边环境; 3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岩土体及水文地质情况。 6.2.5围岩、基坑壁、围护结构和主体结构监测项目的控制值 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GA/T 1589-2019标准下载,受影响的周边环境物体控制值应根据相 应的控制要求确定

6.2.6施工监测应符合下列

1施工中应根据进度及时布点进行监测。 2周边环境监测应贯穿于工程降水、围护结构施工、基坑 开挖和施工结构直至竣工后的全过程。 3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后,应根据工程需要编

制监测日报、周报或月报,监测项目完成后应编制总报告。监测 资料应及时反馈给相关单位。 4施工单位应根据监测数据调整施工方案,分析、预测环 境影响程度。当监测数据达到监测报警值时,应迅速启动应急预 案并增加监测频率。在影响测试项目测值变化的工程部分完工且 测值变化相对稳定后可停止监测

6.2.7地表位移、临时立柱和围护结构的变形及内力、坑底隆 起与土体的分层位移、支撑和锚杆的内力等的测点宜布置在同 一 测线上。

变形控制要求,对邻近建筑物及管线进行变位监测;对支护结 构、围岩(土)进行应力及变形监测;对地下水位、孔隙水进行 监(量)测,并应进行水患超前预报。 6.2.10地下结构工程施工出现监测报警时,应分析原因并评估 可能产生的后续风险,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消除风险因素 后方可继续施工。

施工质量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对检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应 按规定程序及时处理。

工质量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对检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应 见定程序及时处理。 .3地下结构工程各工序的施工,应在前一道工序质量检查 各后进行。

6.3.3地下结构工程各工序的施工,应在前一道工序质量 合格后进行。

6.3.4地下结构施工中应对地下水进行控制,并应符合下列

1应根据地下结构规模、周边环境条件、工程地质及水文 地质条件及施工方法,制定截水、降水、排水措施; 2对环境保护要求高且需降水的地下结构工程,宜采用群 并抽水试验获取降水影响范围内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并宜进 行专项降水设计; 3截水惟幕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施工工艺参数; 4降水期间应遵循按需降水原则,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司时宜对抽水设备和运行状况进行维护检查; 5施工过程中,应对坑内外地下水位以及周边环境进行 监测; 6应严格管理地下水资源的开采使用,采取有效的地下水 资源保护措施

6.3.5施工单位应制定检测和试验计划,并应经监理单位或建

设单位批准后实施。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应根据检测和试验 制定见证计划。

6.3.6施工中为各种检验目的所制作的试件应具有真实性和代

1 试件均应进行唯一性标识; 2试件的抽样方法、抽样地点、抽样数量、制作要求、试 验方法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 准》GB50300的有关规定。

6.3.7地下空间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

6.3.8地下空间工程防水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

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8的有关规定,重点应加强地下工程的变形缝、施工缝等细 部构造的防水质量控制

6.3.9在地下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隐蔽工程应进行验收,重

工序和关键部位应加强质量检查或进行测试,并应作出详细 同时宜留存图像资料

控制险情的进一步发展,进行原因分析、制定加固方案, 织实施并确定消除险情后,方可继续施工。

3.11施工项目技术负责人应组织施工全过程的资料编制 整理和审核,并应及时存档、备案

6.4.1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质量检验及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6.4.2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支护体系、支撑体系、防水

管线设施验收时应提供相关文件和记录,包含且不限于下列 内容: 图纸会审记录、变更设计或洽商记录; 2 原材料、成品、半成品质量合格证; 3 各种检测试验及见证取样文件: 4 质量评定记录; 工程测量定位记录; 6 施工记录。 6.4.3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应明确监测与检测要求,

1 图纸会审记录、变更设计或洽商记录; 2 原材料、成品、半成品质量合格证: 3 各种检测试验及见证取样文件; 4 质量评定记录; 5 工程测量定位记录; 6施工记录

各项施工参数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桩基的检验应 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106 的有关规定执行; 2)放线定位应精准、牢固,避免边墙、柱等永久结构的 位置偏差。 2暗挖和盾构施工的支护质量检查和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支护结构组合及防水材料铺设应严格按质量要求和顺 序施工; 2)激光定位导向应精准,应减少超挖、欠挖,避免围壁 支护结构的位置偏差; 3)支护结构壁后充填材料应符合隐蔽工程质量要求,充 填应密实。 6.4.4临时水平支撑质量验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坑 支护技术规程》JGJ120的有关规定。 6.4.5永久支护设施中所用柱、板、梁的质量检查和验收应符 合下列规定: 1材质、尺寸、高程、轴线位置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 2型钢梁、钢桁架梁的构件应无超出限值的变形、开裂 脱焊等质量向题,梁的安装与拆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 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5的有关规定; 3所有扣件、连接件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的质量要求; 4砌体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 验收规范》GB50203的有关规定; 5围壁的锚、喷、网支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坑 支护技术规程》JGJ120的有关规定; 6钢筋混凝土梁、柱及现浇体的检查验收,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 规定。

1材质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不得有变形、开裂、尺寸 偏差等缺陷; 2铺设组装应稳固,板缝间隙应均匀,整体平整度应满足 使用要求; 3锚、喷、网支护的材质、配比、规格应符合设计文件的 规定。

,并应以监理工程师签证的工程质量评定记录和隐蔽工程验 录为依据

工程勘察及工程设计文件; 2 工程所用材料的质量合格证和质量鉴定文件; 3 支护结构工程施工记录; ? 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 5 支护体基本试验、验收试验记录及相关报告 6 支护结构强度及厚度的检测记录与报告; 7 设计变更文件; 8 工程重大问题处理文件; 9 监测方案、监测报表及监测总结报告; 10 竣工图。

6.4.9检验及验收资料应统一归档并妥善保存。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 “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 《人民防空工程防化设计规范》RFJ013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3.2地下空间总体规划

城市地下空间勘察。 (35) 城市地下空间设计。 . (39) 5.1结构设计· (39) 5.2防灾设计 (41) 5.3环境质量保障设计 (44) 城市地下空间施工及验收 . (45) 6.1 施工准备 (45) 6. 2监测 (46) 6.3施工 (46)

施工准备 .2监测 (4 .3施工

3.2地下空间总体规划

3.2.5地下空间资源调查对象包括地下空间资源利月

3.2.5地下空间资源调查对象包括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现状和资 源开发利用潜力;调查手段和方式包括实地调查、资料分析和统 计、航空遥感调查等。 地下空间资源的综合质量是衡量地下空间资源可合理开发利 用的工程条件、有效理论容量、适用功能及开发方式、合理规模 和价值等方面潜力的统称。地下空间资源评估是对地下空间资源 潜力、质量和价值的综合评价,具体内容包括:调查和分析影响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程度的自然条件、建设和规划条件、社会 经济条件要素及其作用机理和影响程度,了解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的工程条件,查明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分布和变化规律,评价资 源质量、资源潜力和可合理有效开发利用的范围,开发利用的适 宜形态、功能、生态适宜性以及合理密度和深度,估算有效利用 容量等:在条件具备和有需要的情况下,提出开发利用的功能 现模和空间组织方式,并对综合效益进行定量评估

0.2本条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编写,鉴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特殊性,勘察等级划分需考虑的 素列为工程重要性、地质条件和环境风险三项。 其中,工程重要性划分为三个等级: 1一级工程:重要工程,后果很严重; 2二级工程:一般工程,后果严重; 3三级工程:次要工程,后果不严重。 地质条件可按下列规定划分为三个等级: 1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一级地质条件(复杂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复杂; 2)地质构造、岩土分布复杂; 3)特殊性岩土需要专门处理: 4)地基、围岩或边坡的岩土性质较差; 5)地下水对地下工程的影响较大的需要进行专门研究的 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二级地质条件(中等复杂地质条 ): 1)地形地貌较复杂; 2)地质构造、岩土分布较复杂; 3)特殊性岩土不需要专门处理; 4)地基、围岩或边坡的岩土性质一般; 5)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较小。 3符合下列条件者为三级地质条件(简单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简单; 2)地质构造、岩土分布简单;

3)无特殊性岩土; 4)地基、围岩或边坡的岩土性质较好; 5)地下水对工程无影响。 环境风险等级可根据工程周边环境与工程的相互影响程度及 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按下列规定划分: 1一级环境风险:工程周边环境与工程的相互影响很大, 后果很严重; 2二级环境风险:工程周边环境与工程的相互影响较大: 后果较严重; 3三级环境风险:工程周边环境与工程的相互影响很小。 后果不严重。 勘祭等级可按下列条件划分: 甲级:在工程重要性等级、地质条件等级和环境风险等级 中,至少有一项为一级的察项目; 乙级:除勘察等级为甲级和内级以外的勘察项目; 内级:工程重要性等级和地质条件等级、环境风险等级均为 三级的勘察项目。 4.0.3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勘察和初步勘察阶段 应重视收集城区内相邻工程的地质资料,必要时可进行工程地质 测绘和调查。对于场地较小且无特殊要求的工程,可合并勘察阶 段,直接进行详细勘察。 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宜增加施工勘察: 1当地质条件复杂,设计需要进一步查明土层分布及其物 理力学性质参数时;

4.0.3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勘察和初步勘察

应重视收集城区内相邻工程的地质资料,必要时可进行工程地质 测绘和调查。对于场地较小且无特殊要求的工程,可合并勘察阶 段,直接进行详细勘察。 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宜增加施工勘察: 1当地质条件复杂,设计需要进一步查明土层分布及其物 理力学性质参数时; 2在施工中出现异常情况时; 3 因工法调整,另有特殊需要时; 4 需进一步查明地下管线、障碍物及不良地质作用时。 4.0.4 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如已取得可行性阶段的地质灾害

议,就相关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开展针对性的勘察工

4.0.5本标准推荐使用国家标准《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T

4.0.6详细勘察的勘探点间距需根据地下空间工程的类

4.0.8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影响范围内,需要调查的对象

有特殊保护要求的建(构)筑物、轨道交通设施、隧道、防 墙、共同沟、原水管、自来水总管、煤气总管等城市重要设施。 调查内容包括:对于建筑物应查明其层数、结构形式、基础 形式、理埋深,以及沉降、倾斜、裂缝、保护要求等;对有特殊保 护要求的建(构)筑物,还应评估其抵抗变形的能力;对于隧

道、防汛墙、共同沟等应查明其平面位置、理深、材料类型、断 面尺寸、受力情况及保护要求等;对于地下管线,应通过管线权 属单位查明其平面位置、埋深、直径、材质、接头形式、压力、 输送的物质(油、气、水等)、建造年代及保护要求等。 4.0.9当工程周边环境与工程的相互影响很大,后果很严重时 应将其风险等级定为一级

4.0.10勘察成果报告的深度与勘察阶段应相匹配

5.1.2为满足建筑方案并从根本上保证地下结构安全,设计的

坏引起严重后果的重要构件和关键传力部位,宜适当提高 级、加大构件重要性系数;对地下结构的次要构件和可 件,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降低其重要性系数

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确定;地震作用 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执行 下水压力、土压力等作用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 规范》GB 50007确定

件布置能够保证地下结构的整体稳定性;避免因局部破坏弓 下结构连续册塌。本条提出了在方案阶段应加强地下结构整 固性的设计原则

5.1.6结构缝的设置应计算对建筑功能、构造做法和施工可行

1.6结构缝的设置应计算对建筑功能、构造做法和施工可 等造成的影响。应遵循“一缝多能”的设计原则,采取有效 造措施。

5.1.7构件之间连接构造设计的原则是:保证连

接构件之间的传力性能符合设计要求;保证不同材料(混凝土、 钢、砌体等)结构构件之间的良好结合;选择可靠的连接方式以 保证可靠传力;连接节点尚应计入被连接构件之间变形的影响以 及相容条件,以避免、减少不利影响

5.1.11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是通过对作用组合效应值的限值进行 控制而实现的

的不确定性很大,一般地下结构的耐久性设计只能采用经验性的 定性方法解决

5. 1. 13、5. 1. 14

度等级和保护层厚度并补充规定建立定期检查、维修制度的条件 下,一类环境中地下结构的实际使用年限达到100年是可以得到 保证的。而对于不利环境条件下的设计使用年限100年的地下结 构,由于缺乏研究及工程经验,由专门设计解决

5.1.15地下结构防连续倒塌设计的难度和代价很大

结构只须进行防连续倒塌的概念设计。本条给出了地下结构防连 续倒塌概念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定性设计的方法增强地下结构的 整体稳固性,控制发生连续倒塌和大范围破坏。当地下结构发生 高部破坏时,如不弓发大范围倒塌,即认为地下结构具有整体稳 定性。结构和材料的延性、传力途径的多重性以及超静定结构体 系,均能加强地下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一一

后延长继续使用的年限;为消除安全隐惠而进行的设计校 下结构改变用途和使用环境而进行的复核性设计;对既有: 构进行改建、扩建;结构事故或灾后受损结构的修复、加 应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案

施工的可行性。对特殊地下结构,应提出控制关键技术的要求, 以达到设计目标。

洞、改变使用功能、使用环境恶化等)的情况均会影响其安全及 使用年限。任何对地下结构的改变(无论是在建结构或既有结 构)均须经设计许可或技术鉴定,以保证地下结构在设计使用年

限内的安全和使用功能 5.1.20本条根据地下结构构件对受力的性能要求,规定了混凝 土强度和钢筋使用级别的选用原则。 5.1.21地下结构分析方法均应符合三类基本方程,即力学平衡 方程、变形协调(几何)条件和本构(物理)关系。其中力学平 衡条件必须满足;变形协调条件应在不同程度上予以满足;本构 关系则需合理地选用。 5.1.22本条所述的施工方法包括明挖法、盖挖法、矿山法、盾 沟法、沉管法、沉井法和顶管法等。 5.1.23体型复杂、结构布置复杂的地下结构的受力情况复杂, 采用至少两个不同力学模型的结构分析软件进行整体计算分析,

限内的安全和使用功能。

尖基本方程,即力字平 程、变形协调(几何)条件和本构(物理)关系。其中力学 条件必须满足;变形协调条件应在不同程度上予以满足;本 系则需合理地选用。

用至少两个不同力学模型的结构分析软件进行整体计算分 以互相比较和分析,以保证力学分析结构的可靠性

5.2.2随看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建设用地的紧张,许多建筑正在 向地下发展。但由于地下建筑内部结构复杂,并具有封闭性强 出入口少、缺乏采光等特性,一旦发生火灾,扑救困难、疏散困 难,极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地下建筑的消防 安全十分重要,需采取必要的消防技术措施,预防火灾发生,及 时有效的扑灭初起火灾。

5.2.5地下工程的功能用途越来越繁多,常见的用途包括:地

下商场、餐厅、展厅、影院、游艺场、停车库、库房、设备间 等。由于不同功能场所火灾危险性、人员情况不尽相同,相互之 间进行必要的防火分隔,可以避免火灾蔓延,有利于人员的安全 疏散。

5.2.6由于地下建筑的火灾危险性高,针对面积大、

5.2.6由于地下建筑的火灭险性高,针对面积大、人员密集 的场所,一些功能区或防火区域之间可能要求采用无门、窗、洞 口的防火墙进行分隔,以避免火灾的大规模蔓延。但根据不同区 域之间的连通需求,同时兼顾消防安全要求,本条给出了几种连 通方式。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人民 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等规范规定了这几种连通方 式的设计要求。

散发,导致室内温度急剧升高。高温不仅威胁人员生命安全,也 对建筑结构安全有重大影响,易导致建筑塌,产生更大危害。 因此,为保证建筑结构安全,本条明确了地下工程的耐火等级,

下工程总平面设计时,要分析其可能的火灾影响,与之规模、用 途相适应。同时,需配置便于火灾外部扑救的设施,如消防水 源、消防车道等。

5.2.9划分防火分区可以将火灾控

灾和烟气的大规模蔓延。由于不同使用功能场所内典型可燃物的 类型和可能的火灾规模均有所差别,因此,需根据使用功能划分 防火分区。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汽 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人民防空工 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等已经规定了不同使用功能场所防 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

下工程内尤其重要。这是因为在地下工程内,人员疏散与烟气蔓 延为同一个方向,而烟气的蔓延速度远大于人员的疏散速度,所 以,必须保证建筑内人员能够快速、安全地进入疏散楼梯间、避 难走道等,这就要求合理选择楼梯间形式及布置楼梯的数量、位 置、宽度等。

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防烟排烟系统以 及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安全疏散设施等。各类消防设施均有不 同的类型和适用范围,地下工程需结合工程自身特点和不同消防 设施的特点选择和配置合适的消防设施

5.2.12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地下工程呈现出相互贯通,互术

融合的特点,许多地下工程之间通过人行、车行通道相互联系。 本条规定发生火灾的地下工程将火灾报警信号及时传输给相邻地 下工程的消防控制室,主要理由:一是由相邻工程控制或确认交 界处防火卷帘等消防设施的动作,二是及早通知相邻工程作出预 防措施,指挥和引导人员进行疏散

5.2.13地下工程种类繁多,其重要性和使用要求各有不同,有 的工程对防水有特殊要求,有的维修使用困难,因此工程防水应 做到定级准确、方案可靠、经济合理。地下工程的耐久性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结构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地下工程设 计寿命一般超过50年。

建式的全地下或半地下工程的设防高度设计,按高出室内外地坪 高程500mm以上,可以确保地下工程的正常使用

土浇筑外,内部隔墙可以不采用防水混凝土。

5.2.21地震引起地表错动与地裂,地基土不均匀沉陷、滑坡和

5.2.21地震引起地表错动与地裂,地基土不均匀沉陷、滑坡和 粉、砂土液化等场地条件恶化是区间隧道和地下车站结构破坏的 次生原因。因此线路的布置宜选择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段

5.2.23以往震害资料和研究表明,地下结构主要在结构连接处

5.2.23以往震害资料和研究表明,地下结构主要在结构连接处

5.2.23以往震害资料和研究表明,地下结构主要在结构连

构造措施有利于提高地下结构抗震性能。目前在实际工 主要参照地面建筑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进行设计。

构造措施有利于提高地下结构抗震性能。目前在实际工程设计中 主要参照地面建筑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进行设计。 5.2.24大量震害资料表明,简单、对称的结构在地震时较不容 易破坏。而且简单、对称的地下结构外力传递路径明确,容易估 计结构地震时的反应,采取相应抗震构造措施

5.3环境质量保障设计

5.3.1~5.3.6由于地下空间具有不可逆性,对空气、采光等要 求比地上更高,加之地下空间设施一旦建成,则不易更改,因此 设计时更需要充分论证。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地下公共 空间环境质量的标准,都是参照建筑标准和卫生规范执行。

6.1.1施工单位应按照国家、地方现有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 要求编制施工方案。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前应编制 专项方案,方案中涉及计算和验算的内容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 对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单位应当 组织专家对专项方案进行论证,

应用的施工工艺,“首次采用的施工工艺”系指施工单位以前未 实施过的施工工艺。

1选择合理的地下结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以及施工设备 是实现地下结构功能和环境保护功能的重要措施,而任何一种施 工方法、工艺或设备均存在一定的适用性。施工前,施工单位应 充分调查场地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选择适用于本工程的 施工方法、工艺或设备,如无成功经验,应进行工艺或设备选型 式验,以判断其场地适应性,总结工艺或设备技术参数,明确质 量控制措施。 2对于规模较大、地质、环境、工艺或工序复杂的工程 特别是超大规模地下工程,涉及多功能开发、多业主协调、多专 业交问题,施工前需要进行前期筹划,合理有序组织和安排 加强沟通与协调,动态调整施工步序,协调控制施工工况,减少 时空效应。

法施工,市政设施一般采用沉井(箱)法或顶管法施工。

6.1.5各施工方法的适用性往往难以界定,随着工程技术的不

断发展,往往可以突破传统,通过多种技术的综合利用,成功运 用该施工方法。如隧道工程中,对于高水位软弱地层,可结合冷 冻法加固围岩,形成围岩自稳条件,实现矿山法施工。

6.1.6沉开(箱)如在江心和岸边施工时,应同时查明河道的 流速、流量、水深和高水位、枯水期的水位标高等水文资料以及 河流规划宽度和通航情况,了解防洪、防汛、防台等的有关 规定。

6.2.1地下工程施工监测是确保工程自身及周边环境安全的重 要措施,施工期间,开展动态监测十分必要。施工监测内容一般 包括:隧道或地下洞室监测、周围地表沉降监测、支护结构的变 形监测、地下水位监测、支护结构体系内力监测、土压力监测、 孔隙水压力监测、建筑物变形观测、地下管线变形观测等

6.2.3混凝土结构施工前,需确定结构位置、标高白

准点,其精度应符合规划管理和工程施工的需要。用于施工 放线的水准点或控制点的位置,应保持牢固稳定,不下 变形。施工现场应对设置的控制点和水准点进行保护,使其 扰动,必要时应进行复测以确定其准确度

6.2. 10 地下工程监测是一个系统,若某一单项监

住往不能揭示和反映整体情况,需要结合相关项目的监测数据分 析、施工及环境现场巡视情况,综合分析地下工程施工及周边环 境的真实状态,去伪存真。

3.1地下工程建设规模、水文与工程地质条件、邻近地下 境等因素,从施工方法的可行性、安全性、适应性和经济性

工期进度及对周围环境影响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选择合适的 施工工法,避免施工方法不合适引起的工程建设风险。施工期 间,施工质量好坏往往直接决定工程成败,如基坑工程中,止水 幕施工质量缺陷,往往会引发后续开挖阶段产生渗漏、涌水、 毋塌等问题,造成安全事故。因此,各工序施工质量控制尤为重 要,各工序施工前,应进行前置性条件验收,特别重大关键节点 施工前,应进行系统条件验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实施。 地下工程属隐蔽工程,受天气、外部环境、地质等条件变化 影响大。地下工程施工期间,工程建设风险不断动态变化,各项 风险的发生概率及其损失也将发生改变,现场施工风险情况瞬息 万变。因此,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各方必须实施动态风险管理 动态风险管理主要体现在风险信息的获取、分析与决策过程、对 风险的预报、预警与控制实施的动态化管理。 6.3.2、6.3.3施工企业实行的“过程三检制”是一种有效的企 业内部质量控制方法,“过程三检制”是指自检、互检和交接检 三种检查方式。对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时返修、返工,是施工单位 并行质量过程控制的必要手段。本标准中提出了施工质量检查的 主要内容: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质量控制的需要调整、补充检查 内容。

6.3.4我国现今地下水的储蓄量在逐年下降甘12S9:管道及设备防腐保温.pdf,地下

成为不可忽视的资源问题。降水期间,应加强施工现场施工管 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地下水抽取量,最大程度地节约资源, 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施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地下水 控制技术方法的选择是降水成败的关键,应考虑降水场地的水文 地质条件,特别是注意含水层与隔水层的组合与分布,各含水层 的水位理深与补给特征;含水层的透水性,即渗透系数的大小, 以及含水层的厚度;地下空间开挖的深度及技术要求;降水场地 的施工条件,以及施工的设备能力和技术;选用的方法做到经济 技术合理,做到易施工、省钱又效果好;根据降水技术要求和水

文地质条件,可采用单一技术方法,或用不同降水技术方法的组 合,充分发挥其通用性和互补性。 6.3.5、6.3.6试件留设是地下结构施工检测和试验计划的重要 内容。地下结构施工过程中,确认混凝土强度等级达到要求应采 用标准养护的混凝土试件;地下结构构件拆模、脱模、吊装、施 加预应力及施工期间负荷时的混凝土强度,应采用同条件养护的 混凝土试件。当施工阶段混凝土强度指标要求较低,不适宜用同 条件养护试件进行强度测试时,可根据经验判断。

文地质条件,可采用单一技术方法,或用不同降水技术方法的组 合,充分发挥其通用性和互补性。

6.3.5、6.3.6试件留设是地下结构施工检测和试验计划的重要 内容。地下结构施工过程中,确认混凝士强度等级达到要求应采 用标准养护的混凝土试件;地下结构构件拆模、脱模、吊装、施 加预应力及施工期间负荷时的混凝土强度,应采用同条件养护的 昆凝土试件。当施工阶段混凝土强度指标要求较低,不适宜用同 条件养护试件进行强度测试时,可根据经验判断。 6.3.8地下空间工程防水是实现地下空间使用功能及耐久性的 重要子分部工程。地下工程防水设防要求主要包括主体和衬砌结 构及细部构造两个部分。目前,工程采用防水混凝土结构的自防 水效果尚好,而细部构造特别在施工缝、变形缝、后浇带等处的 渗漏水现象最为普遍。因此,应重点针对防水薄弱环节采取有效 的措施,加强质量控制和验收。 6.3.9本条强调除应对隐蔽工程进行验收外,还应对重要工序 和关键部位加强质量检查或进行测试,并要求应有详细记录和宜

重要子分部工程。地下工程防水设防要求主要包括主体和衬砌结 构及细部构造两个部分。目前,工程采用防水混凝土结构的自防 水效果尚好,而细部构造特别在施工缝、变形缝、后浇带等处的 渗漏水现象最为普遍。因此,应重点针对防水薄弱环节采取有效 的措施,加强质量控制和验收,

和关键部位加强质量检查或进行测试,并要求应有详细记录和宜 有必要的图像资料。这些规定主要考虑隐蔽工程、重要工序和关 键部位对于地下结构的重要性,

6.3.10地下结构施工前应编制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救援机制

准备好应急物资,一且发生险情,立即向相关单位汇报GB 50477-2017 纺织工业职业安全卫生设施设计标准,启动应 急救援机制,采取应急措施,防止险情进一步扩大,造成人员安 全事故、财产损失。险情得以控制后,建设单位应组织相关单位 针对后续施工,研究制定合理可靠的加固方案,认真组织施工, 经条件检验验收合格后,方可复工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