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2/T 1053-2021 地热资源动态监测规程.pdf6.3.2.1一般监测点在重点监测点的基础上进行布设,进一步掌握和补充监测范围热储动态特征。 6.3.2.2一般监测点的布设原则可适当参考重点监测点的布设原则,在重点监测网的基础上加密监测 线,以弥补重点监测点之间的监测空白区。 6.3.2.3断裂两侧可分层加密布置水位监测点,以分析热储之间的水力联系。 6.3.2.4一般监测网点的布设密度可在重点监测点布设密度的基础上适当加密,详见表1。重点监测 点和一般监测点的数量比例宜控制在1:2。 6.3.2.5重点开采层位、集中开采区、压力降落漏斗区、年降幅高值区、重要构造部位监测点的布设 取表1的上限值,一般监测区域取下限值。 6.3.2.6针对目前数量相对较少的东营组和寒武系地热井,达不到表1中布设密度要求,按照实际监 测需求布设。奥陶系地热井按照表1仅布设区域网即可
6.3.3水质监测点布设
3.3.1水质监测点在控制性监测网点内选取监测 件良好的井点进行布设,综合考虑区域水文 元特征、地热流体补径排条件、热储类型及开发利用强度等分区分层布设,以能全面监测区域地 化学特征动态变化为宜。
DB11/T 1716-2020 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线路试运行基本条件体化学特征动态变化为宜 6.3.3.2水质监测点布设数量宜控制在重点和一般监测点总数的1/2左右。 6.3.3.3地热地质条件复杂、水质变化幅度大、水位差异大、水温变化明显、具有严重结垢腐蚀性的 区域可适当加密布设、集中回灌区域、地表水回灌区重点监测。
6.3.4稳态测温测压点布设
6.3.4.1为专门研究热储温压状态布设的监测并点,应布设在主要开采层位的集申采灌区,布设时以 回灌井为主、开采井为辅,且在区域上具有代表性,确保监测的连续性。 6.3.4.2布设井点在非供暖期应停止采(灌),不应在非供暖期进行抽水试井、回灌试验等干扰井动态 的行为,确保地热井供暖期结束后在自然条件稳态恢复,直至下一个供暖期开始前
7.1.1监测设备主要有水位观测管、电磁流量计、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下位机、自动化水位监 测仪等。
管外水位观测管选择直径42mm无缝钢管,长度不小于300m,通过接口与表层套管连接。测管安装设计 图见附录D。 7.1.5投入生产的并应按照标准并口装置进行各类监测设备的安装,包括在并管内安装水位测管、在 井口主管道上安装电磁流量计及温度传感器、并连接到下位机实现采灌量及出水温度的实时传输和远程 监控。仪表安装应参照安装说明书, 并符合相关规范要求,保障测量准确度,
7.2.1并权单位负责相关监测点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安装各监测设备相应的防护装
并权单位负责相关监测点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安装各监测设备相应的防护装置,并协助监测部
DB12/T1053202
的日常监测工作。 7.2.2井口流量计、下位机等监测设备,由专人定期检修维护,避免人为破坏和恶劣环境条件的影响, 发现问题或故障,应及时反馈,查找故障原因并进行处理,无法修复的设备应及时更换。 7.2.3重点监测点每月进行一次监测设备检查。 7.2.4地热井测管连同泵管宜定期进行防腐处理。进行提下泵作业时,应注意测管、密封垫对齐,防 上错位而遮挡测管接口;锈蚀严重的测管段应及时更换,发生堵塞的管段应疏通后再下入。 7.2.5地面高程、井口变动等情况,会导致基点高度产生变化,在监测过程中应重新测量并更新。所 有井每年进行一次基点统一校准。 7.2.6人工测线每三个月进行一次校准,标签松动、字迹模糊的应校准后重新标记。钢尺水位计每三 个月进行一次校准,避免测线弯折、测头避免长期浸水。 7.2.7自动化水位监测点应安装专门的井口防护装置,保障仪器设备正常运行。
8. 1. 1监测方法
8.1.1.1包括人工监测和自动水位仪监测。 8.1.1.2水位测量时应同时测量基点高度,即起测点与自然地面的垂直距离,起测点高于自然地面记 为正值,低于自然地面记为负值,精确到0.01m。 8.1.1.3监测动水位数据还应同时测量对应的稳定流量,精确到1m。
8.1.1.1包括人工监测和自动水位仪监测。
3. 1. 2监测频率及监测时间
8.1.2.1重点监测点水位每月测量1次;一般监测点水位每两个月测量1次~2次;统测监测点每年 测量2次。 8.1.2.2重点监测点和一般监测点水位应于每月月底前完成测量;统测监测点于供暖前(9月~10月) 和供暖后(4月~5月)各进行一次测量。 3.1.2.3同一水文地质单元的井监测日期应尽量一致,同一眼井的测量日期应相对固定。
8.1.3监测精度及数据记录
8.1.3.1水位测量精确到0.01m,温度测量精确到0.1℃。 8.1.3.2水位监测数据进行现场记录,重点和一般监测点水位记入水位月报表,统测点水位数据记入 统测表,见附录 E、附录 F。
8. 1. 4 其它要求
8.1.4.1对间款开采(回灌)的监测并进行静水位观测,应记录好测量时间距离最近一次停泵时间的 时长,精确到0.5h。 8.1.4.2通过测管进行水位人工测量时,应匀速提下放测线,遇到卡顿及时调整,避免卡线和管内堆 线。如遇卡线情况,应与井权单位协商,采取合理处置措施,严禁将测线扯断掉入井中。 3.1.4.3无测管或测管堵导致水位无法测量时,应调查并权单位提泵时水位测量和记录数据;未测量 的,应调查下泵深度、泵管浸润线位置,作为水位估值的参考依据。 3.1.4.4利用留点温度计监测液面温度时应注意环境温度对读数的影响,下放测线前温度计读数要确 保不高于外界温度,测量完毕应及时读取。
DB12/T10532021
8.1.4.5对自动化监测水位数据定期分析,发现数据异常应及时查找原因,必要时到现场人工测量并 校准。
8.2.1采用地热水质全分析的分析方法,全分析项目见附录G中表G.5所列数据项。 8.2.2地热回灌用尾水样可增加硫、铁等专项分析。 8.2.3取样应符合以下要求:
8.4.2温度精确到0.1℃,流量精确到0.1m/h。 8.4.3监测频率和时间与水位监测一致,监测信息记入水位月报表或统测表。 8.4.4无法观测到准确流量的,应记录变频器频率、电压、电流,抽水泵功率和下泵深度,以此估算 瞬时流量。
态监测资料的整编和分机
DB12/T1053202
9.1.1原始记录表填写格式应规范统一,字迹清楚工整、禁止涂抹。 9.1.2原始数据按照监测对象、监测时间分类整理,不符合设计目的或测具校核误差大的监测数据, 应予以标注,进行复核修正或作另外备份处理。 9.1.3数据整编中出现的异常点数据,条件具备时及时复测,无法复测的数据应查找异常原因,成果 立用时慎重考虑。 9.1.4阶段性监测成果,如水位月报表、月累计采灌量等应按月编写监测月报
9.2.1考证基础资料:考证监测井位置(坐标)、编号、热储层、基点、并别等。 9.2.2审核原始监测数据:对监测方法、观测条件引起的数据测量误差、精度进行分析。 9.2.3按照统一格式和要求整理数据并录入系统数据库,数据库格式要求详见附录F。 9.2.4利用整理后数据绘制相关的图表。 9.2.5原始记录表、测井图等分类编目造册后进行成果验收并归档
9.3.1水位数据处理
9.3.2其它数据处理
9.3.2.1根据采灌量调查表,按月对采灌量数据审核并录入系统,对异常值或波动较大的值应查明原 因,及时更正。 9.3.2.2水质检测数据和稳态测井数据在监测周期内由专业性检测机构统一提供,对检测报告的异常 数据进行及时处理,条件具备时可复测,
9.4.1.1根据开采条件下的热储水位动态变化规律,宜采用9月~10月份静水位数据(统一校正到20℃ 夜面温度)绘制水位埋深等值线图。采用相邻两年内同期静水位(相同温度下)差值来确定水位年降幅, 绘制年降幅等值线图。 9.4.1.2水位埋深、年降幅等值线图应按热储分层绘制,图件应能直观反映水位降落漏斗区和年降幅 高值区范围,分析漏斗演化趋势。 9.4.1.3绘制代表性井点年内、多年水位动态曲线图,计算年降幅并综合分析水位动态影响因素。 9.4.1.4回灌井水位监测数据应结合实际回灌情况(尾水温度、累计灌量等)综合分析,不可直接用 来代表区域上的热储压力状态。
DB12/T10532021
9.4.1.5单个井的水位埋深 隙发育状况等方面的特殊性;年降幅与所在区域年降幅偏差较大时,应综合分析其影响因素,如开采量
9.6.1采用舒卡列关分类法确定不同地区的水质类型,绘制水化学类型及矿化度平面分布图。根据同 一地区不同深度热储水质检测结果,绘制水化学组分及矿化度垂向变化分布图。 9.6.2不同构造单元、热储层地热流体水化学特征有较大差别,对特征组分应进行重点分析。 9.6.3绘制重点监测点的主要水化学组分或某些元素含量动态曲线图、分析开采条件下的动态变化特 征。 9.6.4地热流体化学特征波动明显时,应分析原因,必要时提高取样频率。
9.7稳态测温测压数据分析
0.1.1成果报告的编制形式包括月报、年报以及研究报告。 10.1.2成果报告的编制依据为动态监测资料,同时应广泛收集和利用各部门调查资料,如地震观测井 监测资料。 10.1.3月报编写以对应月份的水位、采灌量等数据为依据,对数据采集情况、水位及采灌量环比、同 比变化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和总结。 0.1.4年报编写主要内容应包括地热开发利用现状、动态要素(压力、温度、水质等)变化特征及影 向因素分析、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措施等,见附录H。根据项目需求年报中可适当增加相关内容的介绍, 如地热地质条件、项目完成及经费使用情况等,报告应突出科学性、针对性和适用性。年度动态数据统
DB12/T1053202
DB12/T1053202
地热资源动态监测设计书的编制,应以地热管理部门的目标任务、工作要求、工作现状及相关技 准为依据。 设计书是对监测工作总体部署和安排,应在监测工作开始之前完成编制。编制之前,应充分收集 资料,调查地热井情况,核实工作量。 设计书编制应由地热专业监测机构完成,提纲应包括以下内容: 前言 第一章:资源条件 第二章:开发利用现状 第三章:监测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第四章:动态监测网的优化与布设 第五章: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第六章:工作部署 第一节总体部署 第二节进度安排 第七章:实物工作量 第八章:预期成果 第九章:经费预算 第十章:保障措施 附:①地热资源地热井监测点总表及各类相关记录表 ②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动态监测水位监测点和稳态测温测压井工程布置图 ③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动态监测水质监测点工程布置图 ④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动态监测回灌监测点工程布置图
A.1地热资源动态监测设计书的编制,应以地热管理部门的目标任务、工作要求、工作现状及相关技 术标准为依据。 A.2设计书是对监测工作总体部署和安排,应在监测工作开始之前完成编制。编制之前,应充分收集 已有资料,调查地热井情况,核实工作量。 A.3设计书编制应由地热专业监测机构完成,提纲应包括以下内容:
附录B (规范性) 累计采灌量调查表 累计采灌量调查记录见表B.1
DB12/T1053202
附录B (规范性) 累计采灌量调查表
图B.1累计采灌量调查表
DB12/T1053202
表C.1采灌系统调查表
附录E (规范性) 地热井水位动态监测月报表 地热井水位动态监测月报表见表E.1
DB12/T1053202
附录E (规范性) 地热井水位动态监测月报表 L表E.1。
表E.1地热井水位动态监测月报表
地热井动态监测统测表见表F.1。
DB12/T1053202
表F.1地热并动态监测统测表
DB12/T1053202
数据库结构包括库结构和表结构,库结构见表G.1,由六类基本数据表构成,钻孔基本信息表 其余表为辅助表,以统一编号为关键字段进行关联,
告构和表结构,库结构见表G.1,由六类基本数据 人统一编号为关键字段进行关联,
表G.1地热动态监测系统数据库结构表
数据库中每个表结构包括相应的数据项,见表G.2~G.6。将动态监测过程中采集到的各类监测 对应表的格式要求进行整理后录入
表G.2钻孔基本信息表
表G.3地热井开采量、回灌量表
表G.3地热井开采量、回灌量表
DB12/T10532021
DB12/T1053202
表G.4地热井水位动态信息表
表G.5地热井水质信息表
DB12/T1053202
JB/T 13670-2019 内冷式高梯度磁选机.pdf表G.6地热并利用现状表
H.1.1地热开采利用状况
H.1.4.1回灌对动力场的影响。 H.1.4.2回灌对水化学场的影响。 H.1.4.3回灌对温度场的影响。 H. 1. 5 监测设施维护 H. 1. 6 水位预报 H. 1. 7 结论和建议 H.2年报主要附图 H. 2. 1 实际材料图。 H. 2. 2 开发利用现状图。 H. 2. 3 水位埋深及降幅等值线图。 H.2.4地热流体开采强度图
DB12/T1053202
GB/T 39203-2020 铜冶炼烟灰提取有价金属技术规范.pdf附录H (规范性) 地热资源动态监测年报编写及附图附表要求
DB12/T1053202
1沉积盆地型 赵苏民、孙宝成、林黎等.北京:地质出版社,2013 2]水文地质手册[M].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地质出版社,2012. 3]中低温地热资源动态监测技术标准及标准研究[R].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2005 4]】天津市2018年度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动态监测项目设计[R].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2018. 51天津市2018年度地热资源开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