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5129-2022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pdf

DB22T 5129-2022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0.5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65806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22T 5129-2022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pdf

26《内置保温现浇混凝土复合剪力墙技术标准》JGJ/T451 27《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T164

26《内置保温现浇混凝土复合剪力墙技术标准》JGJ/T451 27《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T164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书签版】CJJ 154-2020-T:建筑给水金属管道工程技术标准.pdf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1 总 则. .49 2 术语. ..51 3 基本规定 .52 4 建筑与建筑热工 ..54 4.1 总平面设计. ..54 4.2 建筑设计, .54 4.3 热工设计 ..58 4.4 围护结构设计 ..60 4.5 气密性设计. ...62 5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65 5.1 一般规定. ...65 5.2 供暖热负荷及供暖年耗热量计算 ..66 5.3 空调能耗及供冷年耗冷量计算 ...66 5.4 次能源消耗量计算 ..67 5.5 通风设计 ...67 5.6 供暖与空调设计. ...70 气 ..73 7.1 般规定 ..73 7.2 照明与电梯 ..73 7.3 室内环境及用能系统监测 .74

1 总 则. 49 2 术语 ..51 3 基本规定 .52 4 建筑与建筑热工 ..54 4.1 总平面设计. ..54 4.2 建筑设计, .54 4.3 热工设计 ..58 4.4 围护结构设计 ...60 4.5 气密性设计 ...62 5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65 5.1 一般规定. ..65 5.2 供暖热负荷及供暖年耗热量计算 ..66 5.3 空调能耗及供冷年耗冷量计算 ...66 5.4 次能源消耗量计算 ..67 5.5 通风设计, ...67 5.6 供暖与空调设计. ...70 电 气 ...73 7.1 般规定 ...73 7.2 照明与电梯 ..73 7.3 室内环境及用能系统监测 74

1.0.3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是所有设计的前提条件。本标 准重点在于对建筑的超低能耗,并未涵盖通常建筑物所应有的全部 功能和性能要求,包括建筑消防安全和内部装修安全,均应满足现 行国家标准要求。故进行超低能耗设计的居住建筑尚应符合国家现 行有关标准的规定。限于篇幅,本条文说明不能逐一列出有关标准, 仅列出部分标准,如:国家现行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GB50180、《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建筑结构可靠 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民 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建筑采光设计标准》 GB5003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建筑内部装修设计 防火规范》GB5022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建筑幕 墙、门窗通用技术条件》GB/T31433、《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标 准》JGJ/T449、《城市居住区热环境设计标准》JGJ286、《居住建 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75%)》DB22/T5034等

3.0.1严寒和寒冷地区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节能手段主要途径为: 被动式技术、能源系统和设备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 被动式技术包括:建筑规划布局、朝向、体型系数、高效围护结构 保温隔热、气密性、高性能的门窗、新风系统、热桥处理、遮阳、 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可再生能源利用等。能源系统主要是指暖通 空调、照明和电气系统,应优先采用能效等级更高的设备和系统 可再生能源利用可有效降低(或补充)建筑对化石能源的消耗,从 可大幅减少建筑的一次能源消耗,提升建筑节能效果。 3.0.2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应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通过应 用软件进行能耗分析计算,指导建筑外围护结构热工设计,达到本 标准的要求。 3.0.3吉林省各地区根据采暖度日数(HDD18)划分,大部分地 区为严寒1C区,少部分地区为严寒1B区,为方便建筑设计与管 理,本标准应仍按现有习惯和既有行政区划划分气候区属。增强规 范的通用性和延续性。 3.0.4全装修指建筑功能空间的固定面装修和设备设施安装全部 完成,达到建筑使用功能和性能的基础要求。建筑全装修交付一方 面能够确保建筑结构安全性、降低整体成本、节约项目时间:另 方面也能大大减少污染浪费,更加符合现阶段人民对于健康、环保 和经济性的要求,对于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具有重要作用。超低能耗 居住建筑的围护结构构造要求严格,应对气密层、保温进行必要的 保护,若在室内装修过程中对其进行破坏,将导致气密性损坏,进 而影响室内环境并导致建筑能效性能下降。因此,要求超低能耗居

3.0.1严寒和寒冷地区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节能手段主要途径为: 被动式技术、能源系统和设备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 被动式技术包括:建筑规划布局、朝向、体型系数、高效围护结构 呆温隔热、气密性、高性能的门窗、新风系统、热桥处理、遮阳、 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可再生能源利用等。能源系统主要是指暖通 空调、照明和电气系统,应优先采用能效等级更高的设备和系统。 可再生能源利用可有效降低(或补充)建筑对化石能源的消耗,从 可大幅减少建筑的一次能源消耗,提升建筑节能效果。 3.0.2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应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通过应 用软件进行能耗分析计算,指导建筑外围护结构热工设计,达到本 标准的要求

3.0.3吉林省各地区根据采暖度日数(HDD18)划分,大部分地 区为严寒1C区,少部分地区为严寒1B区,为方便建筑设计与管 理,本标准应仍按现有习惯和既有行政区划划分气候区属。增强规 范的通用性和延续性。

全装修指建筑功能空间的固定面装修和设备设施安装全部

3.0.4全装修指建筑功能空间的固定面装修和设备设施

住建筑进行全装修,避免二次装修带来对气密层的破坏。 3.0.5居住建筑相对于公共建筑,人员停留时间更长。应营造舒适 建康的室内环境,建筑设计除考虑围护结构节能和设备节能以外, 更加应该考虑环保性能。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气密性要求高,建筑材 料的污染物散发长期影响室内环境,为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对于室 内装饰装修材料要求则更高,无其在材料选择上,应严格控制有害 物质含量,积极采用绿色环保无污染的产品,建议室内装修采用获 得绿色建材标识(认证)的材料与部品

4.1.1建筑物规划设计应根据周围环境和场地条件,通过

4.1.1建筑物规划设计应根据周围坏境和场地条件,通过应用日照 分析软件和风(热)环境模拟分析软件,对建筑布局、建筑间距、 建筑形体和朝向等进行优化设计。我省所处严寒地区的气候条件 差,应争取良好朝向。对于建筑冬季供暖,不仅满足国家标准规定 的日照要求,还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日照,使得建筑获得太阳辐射热 量,减少建筑耗热量;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在建筑迎风面尽量少开 门窗洞口或其他孔洞,减少作用在围护结构外表面的冷风渗透,减 少建筑物外表面热损失,以达到节约供热的目的。建筑朝向尽量避 免东西向日晒,对于夏季节约空调供冷和过渡季通风散热是非常有 利的。 4.1.2吉林省建筑主朝向宜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或适宜朝向,我省

4.2.1合理地控制建筑体型,降低建筑的体系系数,是节能计算的 重要条件。应考虑本地区气候条件,冬、夏季太阳辐射强度、风环 境、围护结构构造等各方面因素。权衡利弊,兼顾不同的建筑造型 尽量减少房间的外围护结构外表面积,力求体型简单,避免因此造

成的体形系数过大。如此可有效减少围护结构热(冷)损失,有效 控制室内能耗水平,并有利于建筑施工和运行总体经济节约。通常 控制体形系数的大小可采用以下方法: 1合理控制建筑面宽,采用适宜的面宽与进深比例; 2增加建筑层数并减小平面展开面积; 3合理控制建筑体形及立面凹凸变化; 4对建筑整体节能水平进行权衡

控制室内能耗水平,并有利于建筑施工和运行总体经济节约。通常 控制体形系数的大小可采用以下方法: 1合理控制建筑面宽,采用适宜的面宽与进深比例; 2增加建筑层数并减小平面展开面积; 3合理控制建筑体形及立面凹凸变化; 4对建筑整体节能水平进行权衡。 4.2.2由于功能要求,居住建筑的底层入口大堂往往采用玻璃肋式 的全玻璃幕墙,这种幕墙形式无法使用中空玻璃;为了保证围护结 构的热工性能,必须对非中空玻璃的面积提出控制要求。在计算时 按照(中空玻璃的传热系数x面积占比+非中空玻璃传热系数x面 积占比)的方法计算整个幕墙的加权计算平均系数。 4.2.3窗墙面积比越大,供暖和空调能耗也就越大。因此,从降低 建筑能耗角度出发,必须限制超低能耗建筑的窗墙面积比。在充分 满足开窗面积对自然通风和采光效果的影响的前提下,降低对建筑 供暖供冷的需求。天窗面积大或者热工性能差,本身就是建筑的节 能薄弱环节,因此标准对天窗的设置规模予以控制。 4.2.4因为我省为严寒地区,外门作为主要的交通通道,开启频繁 故应对外门设置门斗提出要求,建筑的其他外门,可设置缓冲区。 该缓冲区也可作为新风系统的取风区,用以解决极寒气候下,新风 系统因取风口温度过低造成的冷凝水问题,延迟新风系统的使用寿 命和降低运营维护成本。 4.2.5建筑进深对室内光环境影响较大,大进深建筑室内采光差, 建筑照明能耗相对自然采光良好建筑影响较大,对于进深较大采光 不好的房间,宜通过采光中庭和采光竖井的设计,引入自然光。此 外,可考虑利用光导管、导光光纤等导光设施引入自然光,提高自

的全玻璃幕墙,这种幕墙形式无法使用中空玻璃:为了保证围护结 构的热工性能,必须对非中空玻璃的面积提出控制要求。在计算时 按照(中空玻璃的传热系数x面积占比+非中空玻璃传热系数x面 积占比)的方法计算整个幕墙的加权计算平均系数

建筑能耗角度出发,必须限制超低能耗建筑的窗墙面积比。在充分 满足开窗面积对自然通风和采光效果的影响的前提下,降低对建筑 共暖供冷的需求。天窗面积大或者热工性能差,本身就是建筑的节 能薄弱环节,因此标准对天窗的设置规模予以控制

故应对外门设置门斗提出要求,建筑的其他外门,可设置缓冲区。 该缓冲区也可作为新风系统的取风区,用以解决极寒气候下,新风 系统因取风口温度过低造成的冷凝水问题,延迟新风系统的使用寿 命和降低运营维护成本。

4.2.5建筑进深对室内光环境影响较大,大进深建筑室内采光

建筑照明能耗相对自然采光良好建筑影响较大,对于进深较大采光 不好的房间,宜通过采光中庭和采光竖井的设计,引入自然光。此 外,可考虑利用光导管、导光光纤等导光设施弓引入自然光,提高自 然光利用效率,减少照明光源的使用,降低照明能耗

4.2.6超低能耗建筑不能以牺性自然资源的利用为代价,

4.2.6超低能耗建筑不能以牲自然资源的利用为代价,盲自追求 建筑的低能耗。应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条件,恪守以人为本、环境 为本的原则。室内空间布局应考虑自然通风的特点,除符合有关规 定的规定外,宜采用风环境模拟计算分析软件,对室内空间及外窗 设计等通风方案进行充分优化。室内空间设计宜开,便于气流组 织并形成穿堂风,对于过渡季节的通风散热也是十分必要的,也有 功于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和愉悦感,

以不论是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还是内置保温现浇混凝土复合剪 力墙体系或者其他体系,跟普通节能建筑相比都有加倍的外墙保温 荷载。故外保温与构造保护层的结构安全性均应进行专项计算

4.2.8防水隔汽膜是一种为了防止室内水蒸气渗入保温层,而

层气密性、水密性的防护材料。隔汽膜减缓了室内水汽向保温层 排放的速度,并有效的阻止冷凝的形成,使防水透汽膜有效的将保 温层水汽迅速排放出去,保护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从而达到节约能 耗之目的。 防水透汽膜(呼吸纸)是一种新型的高分子防水材料。从制作工 艺上讲,防水透汽膜的技术要求要比一般的防水材料高的多;同时 从品质上来看,防水透汽膜也具有其他防水材料所不具备的功能性 特点。在水汽的状态下,水颗粒非常细小,根据毛细运动的原理 可以顺利渗透到毛细管到另一侧,从而发生透汽现象。当水汽冷凝 变成水珠后,颗粒变大,由于水珠表面张力的作用(水分子之间互 相“拉扯抗衡”),水分子就不能顺利脱离水珠渗透到另一侧,也 就是防止了水的渗透发生,使透汽膜有了防水的功能

护结构应在质量方面得到保证,无其是建筑的耐久性和系统质量保 证。近年来,随着超低能耗建筑围护结构保温系统的新材料、新技

4.2.10随着经济的发展,新技术的进步,本条规定外墙

4.2.1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围护结构,一般采用保温材料将外

屋面和其他裸露部位全包覆,形成连续完整的保温体系,使得建筑 主体围护结构受到全面保护,一方面使得主体结构受外部温度变化 的影响更小,另一方面可有效避免出现结构性热桥。我省处于严寒 也区,对外保温层要求更高,以最为普遍应用的普通模塑聚苯板 (EPS)为例,保温层厚度可达300mm左右。本条对保温材料在 不同部位的应用提出了要求;对不同体系的保温材料性能,提出了 应当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关于材料性能规定的要求。对于外墙保温系 统,保温层厚度增加,对建筑形式设计及外饰面的种类提出了限制 条件,也对连接可靠性及耐久性构成影响,因此选择材料时应优先 选用高效保温材料。屋面保温层选择,应同时考虑便于保证施工质 量和使用安全,选用吸水率较低和抗压性能较高的材料。

逐渐丰富,坏境要求也应做适当提高,以提高建筑的整体使用舒适 度。

4.3.2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以满足本标准的能耗指标为目标,本条提 出的能耗指标是实现超低能耗的自标要求,设计时应根据具体建筑 特点,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经科学计算实现该指标。 4.3.3编写本文条款时,考虑我省实际情况,不再区分严寒1B区 和严寒1C区。统一传热系数指标,便于实际工作运用中统一协调。 4.3.5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应进行无热桥设计,保温材料的厚度应基 本一致或热阻接近,当某一非透明外围护结构出现不同构造时,会 造成不同构造部分的围护结构传热系数不一致的情况,此时需要进 行该外围护结构的平均传热系数计算。由于超低能耗建筑没有梁、 板、柱、形成的结构性热桥,所以平均传热系数采用加权平均方法 进行计算。 4.3.6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对各部位热桥进行了处理,热桥对各部位 传热系数影响较小,故本条规定的平均传热系数为各不同构造的平 均传热系数,线热桥、点热桥在能耗计算部分进行考虑,此部分不 予考虑。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与室内温度的差值≤2℃,围护结构 内表面温度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 计算。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对各部位热桥进行了处理,热桥对各部位

4.3.6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对各部位热桥进行了处理,热桥又

传热系数影响较小,故本条规定的平均传热系数为各不同构造的平 均传热系数,线热桥、点热桥在能耗计算部分进行考虑,此部分不 予考虑。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与室内温度的差值≤2℃,围护结构 内表面温度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 计算。 4.3.7外门窗的传热系数K值按下式计算

对于实心间隔条,如图1(b)所之

>(d×2)=2(di×2)+(d2x2

1常用玻璃间隔条材料的导热系数入,

(a)中空间隔条 (b)实心间隔条 图1玻璃间隔条(d×2)的计算方法

4.4.1在超低能耗建筑节能设计时必须对围护结构热桥进行处理。 超低能耗建筑中热桥影响占比远远超过普通节能建筑,因此热桥处 理是实现建筑超低能耗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热桥专项设计是指对 围护结构中潜在的热桥构造进行加强保温隔热以降低热流通量的 设计工作,热桥专项设计应遵循下列规则: 1避让规则:外装饰构件与外墙之间的连接件、锚固件等进 行热桥处理的专项设计: 2击穿规则:当管线等必须穿透外围护结构时,应在穿透处 增大孔洞,保证足够的间隙进行保温填充; 3连接规则:保温层在建筑部件连接处应连续无间隙: 4几何规则:减少围护结构形体凹凸变化,减少散热面积。 4.4.2外墙突出构件宜采用完全包裹的方式,其保温层应与相邻墙 面、屋面保温层连续设置,该部位外墙室内表面温度应采用冬季设 计温度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 要求进行计算,保温厚度应经计算确定,满足室内侧表面温度不低 于17℃的要求;当外凸构件采用保温材料完全包裹有难度时,采 取挑梁断板的形式处理,尽量减少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面积,并

采用冬李设计温度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176的要求进行计算,确保外凸构件与主体连接部位的外墙 内表面无结露风险。 风管、排气管与室外空气联通,穿外墙处要求管道与预留洞(套管 间设置保温材料,削弱管道与建筑主体之间的热桥。 穿透外墙的导热性强的构件与外墙莲接时应考虑该部位热桥的影 响,构件与主体结构之间应设置满足受力要求的隔热垫块削弱热 桥;构件与保温层外表面应采取密闭措施保证抹面层连续不开裂

GB50176的要求进行计算,确保外凸构件与主体连接部位的外墙 内表面无结露风险。 风管、排气管与室外空气联通,穿外墙处要求管道与预留洞(套管) 间设置保温材料,削弱管道与建筑主体之间的热桥。 穿透外墙的导热性强的构件与外墙莲接时应考虑该部位热桥的影 响,构件与主体结构之间应设置满足受力要求的隔热垫块削弱热 桥;构件与保温层外表面应采取密闭措施保证抹面层连续不开裂 4.4.3屋面与外墙连接处一般为外保温较为薄弱的部位,此部位长 度大,一且存在热桥,热损失过大,因此要求保温层应连续完整 对于存在女儿墙的建筑,女儿墙作为突出屋面的构件,应进行无热 桥处理,且女儿墙长度过大,对建筑热需求影响大,尤其对顶层的 室内环境和热需求影响显著,因此本条要求女儿墙部位的屋面热阻 应与大屋面热阻一致。 女儿墙、屋面上人口、突出屋面的管道等构件的保温层顶部是 薄弱环节,宜受到日晒雨淋的自然侵蚀或人为的踩压破坏,宜采用 成品盖板进行保护,盖板与主体结构之间应采用断热桥锚栓固定。 4.4.4室外地坪500mm以下部位易受到雨水溅落、附着物侵蚀等 影响,宜采用挤塑聚苯板、泡沫玻璃等吸水率低,耐腐蚀的材料。 超低能耗建筑设计区域一般始于一层,且地下室无供暖,考虑到地 下部分外墙对建筑供暖需求、尤其是首层室内环境的影响,外保温 应延伸至冻土层以下。地下室外墙内侧、与顶板相连上下贯通的竖 向隔墙两侧的无热桥处理,热桥值业不宜大于0.3W/m,且热桥值 应纳入能耗计算。

度大,一且存在热桥,热损失过大,因此要求保温层应连续完整: 对于存在女儿墙的建筑,女儿墙作为突出屋面的构件,应进行无热 桥处理,且女儿墙长度过大,对建筑热需求影响大,尤其对顶层的 室内环境和热需求影响显著,因此本条要求女儿墙部位的屋面热阻 应与大屋面热阻一致。 女儿墙、屋面上人口、突出屋面的管道等构件的保温层顶部是 薄弱环节,宜受到日晒雨淋的自然侵蚀或人为的踩压破坏,宜采用 成品盖板进行保护,盖板与主体结构之间应采用断热桥锚栓固定

4.4.4室外地坪500mm以下部位易受到雨水溅落、附着物侵蚀等

+.+.4 地 物文主双 影响,宜采用挤塑聚苯板、泡沫玻璃等吸水率低,耐腐蚀的材料。 超低能耗建筑设计区域一般始于一层,且地下室无供暖,考虑到地 下部分外墙对建筑供暖需求、尤其是首层室内环境的影响,外保温 应延伸至冻土层以下。地下室外墙内侧、与顶板相连上下贯通的竖 向隔墙两侧的无热桥处理,热桥值不宜大于0.3W/m,且热桥值 应纳入能耗计算。

加型材等构造措施,使门窗框的加工尺寸与门窗洞口尺寸一致,提 高其窗框和洞口尺寸对应的准确度,尺寸偏差不大于5mm。外窗

与墙体内侧安装缝隙处均应粘贴防水隔汽膜,外侧应粘贴防水透汽 膜。门窗框与门窗洞口周边的缝隙采用发泡聚氨酯密封。 4.4.6为了保护窗台处的保温层,避免日晒雨淋的侵蚀和踩压的破 坏,设置窗台板至关重要,为了便于安装,通常采用成品成品窗台 板。窗台板需固定于窗框,应嵌入窗框下口10mm15mm;两侧 端头应上翻,并嵌入窗侧口的保温层中20mm~30mm。窗台板与 窗框和外墙保温层之间应采用硅酮密封胶和预压膨胀密封带密封。 成品窗台板宜采用工业化生产构件,做好防锈处理。 4.4.7严寒地区应采用内排水,内排水雨水口安装时不应直接与女 儿墙或屋面板主体相接,应采用保温层进行隔离,避免形成热桥。 司时,也保证了外墙和屋面保温层的连续性。本标准提出建议在超 氏能耗建筑外保温外围单独设置外排雨水管区域,并对该区域进行 保温处理。当雨水管通过卡件与墙体固定时,应采取断热桥设计。

儿墙或屋面板主体相接,应采用保温层进行隔离,避免形成热桥。 司时,也保证了外墙和屋面保温层的连续性。本标准提出建议在超 氏能耗建筑外保温外围单独设置外排雨水管区域,并对该区域进行 保温处理。当雨水管通过卡件与墙体固定时,应采取断热桥设计。

4.5.1建筑物气密性是影响建筑供暖能耗和空调能耗的重要因素, 对实现超低能耗目标来说,由于其极低的能耗指标,由单纯围护结 构传热导致的能耗已较小,这种条件下造成气密性对能耗的比例大 幅提升,因此建筑气密性能更为重要。良好的气密性可以减少冬季 冷风渗透,降低夏季非受控通风导致的供冷需求增加,避免湿气侵 入造成的建筑发霉、结露和损坏,减少室外噪声和室外空气污染等 不良因素对室内环境的影响,提高居住者的生活品质。建筑围护结 构气密层应连续并包围整个外围护结构。 气密层是由防水隔气材料、抹灰层、气密性部件等形成的防止 空气渗漏的连续构造层。常规的钢筋混凝构造、砌体构造结合不低 于15mm的连续抹灰层、具有气密性能的门窗、气密膜等均可作

时,应先将防水隔汽膜(透汽膜)粘贴与门窗框上,此部位较为平 整,且容易实现,要求粘贴最小宽度为15mm;防水隔汽膜(透汽 膜)与基层墙体粘贴时宜出现褶皱、粘贴不牢等问题,因此要求 50mm的粘贴宽度。防水隔(透)汽膜施工环境温度宜在0℃以上 4.5.4开关、插座、接线盒、消火栓等在有气密要求的填充墙体安 装时,应先在孔洞内涂抹石膏,再将其推入孔洞,保障与墙体嵌接 处的气密性。

50mm的粘贴宽度。防水隔(透)汽膜施工环境温度宜在0℃以 4.5.4开关、插座、接线盒、消火栓等在有气密要求的填充墙 装时,应先在孔洞内涂抹石膏,再将其推入孔洞,保障与墙体鼠 处的气密性。

根据我省经济发展情况和严寒地区特征,加快超低能耗建筑

4.5.7根据我省经济发展情况和严寒地区特征,加快超低

的普及速度。优先选用相对成熟的外墙外保温体系,近几年,随着 国家对装配率要求的不断增高、装配式墙体技术的不断成熟,有条 件有要求的地区及项目,应选择装配式墙体。

但增加了施工和更换难度,设计过程中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进行优 化设计。

5.1.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是以建筑能耗自标为依据,需要计算建筑 全年供暖(冷)年耗热(冷)量。供暖(冷)年耗热(冷)量的规 定指标是参照德国被动房评价指标并结合我省被动式超低能耗建 筑试点示范项自能耗模拟测算得到的。这一指标是在吉林省的气候 条件下,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最大供暖(冷)年耗热(冷)量。建 筑的一次能源消耗量指标,是通过年供暖、供冷能耗与照明电力能 耗换算得到的

于等于8℃的日期为供暖起止日期;供冷计算期起止日期:一年 室外湿球温度高于20℃的日期所得出的湿球温度供冷期与一年 室外干球温度高于28℃的日期所得出的干球温度供冷期叠力 成。

供暖热负荷及供暖年耗热量计算

5.2.1与传统的节能建筑不同,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围护结构传热耗 热量大大降低,原先作为安全量不予考虑的自由热在超低能耗居住 建筑中应予考虑,建筑物的内部得热量取1.0W/m。尽管超低能耗 居住建筑有很好的建筑气密性,仍然需要考虑冷风渗透耗热量

5.3空调能耗及供冷年耗冷量计算

5.3.1通过围护结构传入的非稳态传热量、透过透明围护结构进入

5.3.1通过围护结构传入的非稳态传热量、透过透明围护

的太阳辐射热量、人体散热量以及非全天使用的设备、照明灯具的

散热量等形成的冷负荷,应根据非稳态传热方法计算其形成的夏李 冷负荷,不应将其逐时值直接作为各对应时刻的逐时冷负荷值。建 筑的湿负荷为人体散湿量,人体散湿量取100g/(人h)。

5.4一次能源消耗量计算

5.4.2不同负荷下的性能系数更接近实际运行工况,能够更准确的 反映实际能耗

5.5.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新风负荷占比较大,采用高效热回收功

5.5.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新风负荷占比较大,采用高效热回收 能的新风系统能有效降低建筑的供暖能耗,从而实现超低能 标。

5.5.2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具有良好的建筑气密性,在关闭门窗的

况下,人们已不能通过房屋渗透得到足够的新鲜空气,加之超低能 耗居住建筑能耗指标控制严格,故在供暖和供冷季节都不充许开窗 通风,必须为每户单独设置新风和排风系统。 排风量越接近新风量,热回收效果会越明显,同时为保证室内 正压,排风量应小于新风量,考虑到超低能耗建筑的气密性较好 故要求排风量不应低于新风量的90%。 5.5.5主要活动区包括卧室、起居室、书房、宿舍等主要活动空间 过流区主要包括走廊、过道等区域,排风区主要包括卫生间、厨房 餐厅、洗衣房等区域。室内气流组织设计的原则是尽可能使室内各 房间、各区域的温度、湿度、空气速度、二氧化碳浓度均匀。对于 不能设置回风口的房间,在房间内门与地面间预留20mm~25mm 的缝隙,是为了使该房间顺利回风。当设置门下缝隙不方便时,可

况下,人们已不能通过房屋渗透得到足够的新鲜空气,加之超低能 耗居住建筑能耗指标控制严格,故在供暖和供冷季节都不充许开窗 通风,必须为每户单独设置新风和排风系统。 排风量越接近新风量,热回收效果会越明显,同时为保证室内 正压,排风量应小于新风量,考虑到超低能耗建筑的气密性较好, 故要求排风量不应低于新风量的90%

5.5.5主要活动区包括卧室、起居室、书房、宿舍等主要活

过流区主要包括走廊、过道等区域,排风区主要包括卫生间、厨房 餐厅、洗衣房等区域。室内气流组织设计的原则是尽可能使室内各 房间、各区域的温度、湿度、空气速度、二氧化碳浓度均匀。对于 不能设置回风口的房间,在房间内门与地面间预留20mm25mm 的缝隙,是为了使该房间顺利回风。当设置门下缝隙不方便时,可

在室内门上方设置隔音通风装置,有隔声效果同时具备一定通风功 能。在送风射流区和人员经常停留的地方设置回风口,会导致新鲜 空气与污浊空气混合,不利于人的健康。同时为保证良好的气流组 织,应避免送、回风口短路。

5.5.6主要金属风管的尺寸应按外径或外边长计;非金属风管的尺

通风设备与室外连接的风管,新风管在冬李新风由室外进入时 易产生结露,采用热回收设备时,新风管和排风管的热损失会影响 热交换的效果,因此在风管设计时应做防结露设计。为避免风管产 生的凝结水倒流入通风设备,并避免室外雨水经风管流入通风设 备,规定通风设备与室外新风口、排风口之间的风管应设置坡向室 外的不小于0.01的坡度。为了保证建筑整体无热桥及建筑气密性 设计,管道穿具有气密要求的建筑外墙时应做无热桥及气密处理。 控制风管的风速是为了控制室内噪声。室内风管内空气流速不 宜过大,因为风速增大,会引起系统内气流噪声和管壁振动加大 风速增加到一定值后,产生的气流再生噪声基至会超过消声装置后 的计算声压级;风管内的风速也不宜过小,否则会使风管的截面积 增大,既耗费材料又占用较大的建筑空间。 送风口的出口风速过大会造成吹风感,1.5m/s~3m/s的出风速 度不会造成吹风感,同时能保证风口的送风量,并且噪声很小。为 了保证室内的送风量和气流组织,规定送风口应可调节风量和方 句;规定室外新风口的空气流速是为了避免气流噪声、降低风口阻 力并避免风口的尺寸选择过大或过小。 5.5.7在室外扬尘、雾霾等污染大气时,为确保健康、舒适的室内 环境,通风系统应具备针对PM2.5的过滤措施,同时考虑到过滤 器维护、更换成本。 在室外进风口(或设备新风进口)、室内回风口(或设备回风

口)、热回收装置进风处设置低阻高效的空气净化装置,过滤效率 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空气过滤器》GB/T14295中高中效及以上效 率等级的相关要求执行

5.5.8热回收效率是评价热回收装置换热性能的主要指标,结

程实践经验和能效指标,提出新风热回收装置换热性能建议值。相 关研究结果表明,制冷工况下的显热交换效率和全热交换效率均比 制热工况下低大约5%,此处显热交换效率和全热交换效率均指制 热工况。设计师可根据性能化设计原则和项目实际情况,选取新风 热回收装之类型和性能参数。为保障有效新风量及热回收效果,新 风热回收装置在压差100Pa时的内侧及外侧漏气率不大于5%。 随着建筑供冷供暖需求的下降,通风能耗占比逐渐提高,单位风 量耗功率是评价的主要参数。对于居住建筑而言,户式热回收装置单 位风量风机耗功率(功率与风量的比值)不应高于0.45W/(m².h)。 5.5.9为保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气密性,空调、通风系统未开启 时,与室外连通的风管上设置的保温密闭型电动风阀应关闭严密, 不得漏风

.5.10本条规定了卫生间通风的翌

1住宅卫生间污染源较集中,为保证室内空气的清洁、健康 要求,卫生间宜设置独立的排风设施,排风设施主要包括:竖向排 风道、排风设备及控制装置: 2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 范》GB50736规定,确定卫生间换气次数不宜小于3次/h;排风 竖并内风速以1m/s~2m/s为宜,排风竖并排风量按照每个卫生间 排风量总和的60%~80%计算,层数多时取小值,层数少时取大 值; 3对于住宅卫生间,风道安装时宜设置向卫生间方向的坡度 般住宅卫生间兼做淋浴间,内部经常会有大量水蒸气产生,排风

系统管道内经常会有大量凝结水产生,设置一定坡度有利于管道内 的凝结水的排除,

5.6.1近年以来,由于能源结构的变化、供热体制改革及住宅的商 品化,居住建筑供暖、供冷技术出现多元化发展趋向。建筑应该从 实际条件出发,合理选择冷热源的配置形式。 5.6.2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单位面积供暖、制冷需求在(12~23) Wh/(ma)之间,这么少的能量需求完全可以考虑由可再生能源 来提供。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及生物质能 等。太阳能系统应优先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满足供暖或生活热水 需求。

4对冷热源设备性能提出了相应

建筑设计热负荷与设备选型负荷之间有一定的差值,结合建筑 实际使用情况,需要冷热源系统设备在建筑所需负荷变化范围内均 能高效制热、制冷,并应进行变频控制。 当采用空气源热泵作为分散式冷热源系统时,虽然超低能耗居 住建筑的户间楼板、户间墙体均作了保温处理,但临室在没有入住 的情况下还是存在户间传热现象,应考虑户间传热附加修正系数: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采用分散式辅助冷热源系统,户内冷热源系统处 于间歇运行状态,应考虑间歇供暖附加修正系数;低温制热性能衰 减为空气源热泵所固有的特性,根据项目冬季室外环境温度和空气 源热泵室外机低温衰减率确定空气源热泵室外机低温制热衰减附 加修正系数值:除了以上附加之外,无需再考虑其他附加系数。当 采用空气源热泵作为集中式冷热源系统时:应根据项目入住率和空 气源热泵室外机低温衰减率来确定综合附加修正系数值

5.6.5当采用分散式房间空气调节器作为冷热源时,宜采用转速可 控型产品,其能效等级应参考现行国家标准《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 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1455中能效等级的一级要求,当采用定 型产品时,其能效等级应参考现行国家标准《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 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1455中能效等级的三级要求 对于居住建筑,当供暖热源为燃气时,考虑分散式系统具有较 高能效,且适应居住的使用习惯,便于控制,因此采用户式燃气热 水炉是一种较好的技术方案。当以燃气为能源提供供暖热源时,可 以直接向房间送热风,或经由风管系统送入;也可以产生热水,通 过散热器、风机盘管进行供暖,或通过低温地板辐射供暖。所应用 的户式燃气热水炉的热效率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家用燃气快速热水 器和燃气采暖热水炉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0665中的第 级。 作为供暖热源,空气源热泵有热风型和热水型两种机组。研究 表明,热风型机组在冬季设计工况下COP为1.8时,整个供暖期 达到的平均COP值与采用矿物能燃烧供热的能源利用率基本相 当;热水机组由于增加了热水的输送能耗,设计工况COP达到2.0 才能与COP为1.8的热风型机组能耗相当,因此设计师应进行相 关计算,当热泵机组失去节能上的优势时不应采用。本标准低环境 温度名义工况参考现行国家标准《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冷水) 机组第2部分:户用及类似用途的热泵(冷水)机组》GB/T25127.2。 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空气源热泵性能系数在现行节能设计标准建 议值上均有所提高,当采用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冷水)机组作 为冷热源时,所选用机组的能效指标应参照现行国家标准《低环境 温度空气源热泵(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37480 的要求:当采用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热风机作为冷热源时,所选 用机组的能效指标应参照现行国家权 气调节器能效限定

机合理的布置有很大关系。为了保证空调器室外机功能和能力的发 挥,应将它设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不应设置在通风不良的建筑竖 并或封闭的或接近封闭的空间内,如内走廊等地方。如果室外机设 置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或有墙壁等障碍物使进、排风不畅或短路, 都会影响室外机功能和能力的发挥,而使空调器能效降低。实际工 程中,因清洗不便,室外机换热器被灰尘堵塞,造成能效下降甚至 不能运行的情况很多。因此在确定安装位置时,要保证室外机有清 洗条件。

7.1.3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时,宜结合建筑立面及屋顶造型效果 设置光伏组件,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

7.2.1采用下沉庭院、天窗、导光管系统等,可改善地下空间的采 光,减少照明电源的使用,降低照明能耗。 7.2.2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和《建筑节 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对居住建筑的照明功率 密度值的限值进行了规定。照明设计时,照明功率密度值限值应符 合本标准规定的要求。 7.2.4LED照明光源近年来发展迅速,是发光效率最高的照明光 源之一,建议在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时选用,但是目前发光二极 管灯在性能稳定性、一致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建筑应在保障 视觉健康的同时降低照明能耗,在光源颜色的选取上应满足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规定。 7.2.5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宜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实现低能耗运 行。针对走廊、楼梯间、门厅、电梯厅等公共区域场所的照明,应 优先选择就地感应控制,其次为集中开关控制,以保证安全需求。 照明设备应根据人员情况自动调整灯具开关状态,同时根据空间功 能需求及环境照度参数,自动调节灯具亮度值,以满足环境设计标

7.2.4LED照明光源近年来发展迅速,是发光效率最高的照明光 源之一,建议在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时选用,但是目前发光二极 管灯在性能稳定性、一致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建筑应在保障 视觉健康的同时降低照明能耗,在光源颜色的选取上应满足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规定。

7.2.5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宜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实现低能耗运 行。针对走廊、楼梯间、门厅、电梯厅等公共区域场所的照明,应 优先选择就地感应控制,其次为集中开关控制,以保证安全需求。 照明设备应根据人员情况自动调整灯具开关状态,同时根据空间功 能需求及环境照度参数,自动调节灯具亮度值,以满足环境设计标

7.2.5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宜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JGT160-2017 混凝土用机械锚栓.pdf,实现

7.2.6电梯能耗是建筑能耗的主要组成部分。选择电梯时,应合理 确定电梯的型号、台数、配置方案、运行速度、信号控制和管理方 案,提高运行效率。当两台及以上电梯集中设置时,应具备群控功 能,优化减少轿厢行程。当电梯无外部召唤时,且电梯轿相内一段 时间无预设指令时,应自动关闭轿厢照明及风扇,降低轿厢待机能 耗,从经济效益上考虑,推荐在楼层较高、梯速较高、电梯使用频 次高的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中使用

7.3室内环境及用能系统监测

7.3.1为分析建筑各项能耗水平和能耗结构是否合理,监测关键用 能设备能耗和效率,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实现建筑的 超低能耗目标,需要在系统设计时考虑建筑内各能耗环节均实现独 立分项计量。在设置能耗计量系统时,应充分考虑建筑功能、空间、 用能结算考核单位和特殊用能单位,并对不同系统、关键用能设备 等进行独立计量。 建筑的低能耗必须在保障建筑的基本功能和舒适健康的室内 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因此宜设置室内环境监测系统,对温度、湿度、 二氧化碳等关键室内环境指标进行监测和记录。室内环境监测系统 应对室内主要功能空间进行监测,监测数据应能上传到管理平台。 能耗和环境监测系统应具有分析管理功能,对建筑室内外环境 和建筑各项能耗进行记录和分析,定期提供能耗账单和用能分析报 告,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制定节能策略,充分发 掘节能潜力。

7.3.2超低能耗居住建筑需要更精细的节能控制,建筑供

照明、新风等系统之间应实现优化联动控制,以充分利用自然通风、

天然采光、自然得热等被动式手段DL/T 1931-2018 电力LTE无线通信网络安全防护要求,尽可能降低建筑的运行能耗。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宜以单个房间或使用时间功能相同的室内区域 为控制对象,如卧室、起居室等,通过将本地设备就地集成,优化 联动,改善控制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用能需求。 7.3.4由于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具有密闭性较好的围护结构,当外窗 关闭时,新风系统成为室内外空气的主要交换通道,新风系统的优 化运行,对维持室内健康舒适环境,降低风机能耗和供冷供暖能耗 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风热回收装置应采取防冻保护措施,当新风温度过低时,热 交换装置容易出现冷凝水结冰,堵塞蓄热体气流通道或者阻碍蓄热 体旋转。可在排风侧安装温度传感器,当进风温度低于限定值时, 启动预加热装置、降低转轮转速或开启旁通阀门,应优先采用管道 埋地预热、地下水预热。 只有在热回收装置减少的新风空调处理能耗足以抵消热回收 装置本身运行能耗及送、排风机增加的能耗时,运行热回收装置才 是节能的。因此应采用最小经济温差(熔值)控制新风热回收装置。 当夏季工况下室外新风的温度(恰值)低于室内设计工况,或者冬 李工况下室外新风的温度(焰值)高于室内设计工况时,不启动热 回收装置。新风系统宜与外窗进行联动控制,以最大限度利用自然 通风,减少风机和空调能耗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