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YS/T 5212-2019 灌注桩基础技术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4.2.6本条是对桩基础详细勘察内容的总要求。桩基础详细勘 察需要查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不良地质作用等, 特别强调当选择基岩作为桩端持力层时,要查明岩面变化、风化程 度及厚度,确定基岩坚硬程度、完整程度等及对桩的稳定性有影响 的洞穴、临空面、破碎岩体或软弱岩等情况。
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的有关规定,本条统一规定为端 承桩和摩擦桩控制性勘探点占勘探点总数的1/3~1/2。 6岩溶发育场地属复杂场地,若以基岩作为桩端持力层,需 要按柱位布孔。但单纯钻孔工作往往难以查明其发育程度和发育 规律,故需辅以有效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4.2.8勘探孔深度既要满足选择持力层的需要,文要满足计算
探孔。本条针对端承型桩、摩擦型桩分别做出规定。 1本款第1项所指作为桩端持力层的可压缩地层,包括硬 塑~坚硬状态黏性土、中密~密实的砂土和碎石土及全风化~强 风化岩,勘探孔进人这类持力层深度要超过预计桩端全断面进入 持力层的一定深度。按照国家现行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的规定:“一般性勘探点的深 度达到预计桩端平面以下3倍~5倍桩身设计直径,且不小于 3m;对大直径,不小于5m。控制性勘探点深度要求加深”,故本 款第1项规定“控制性勘探点的深度应进入预计桩端持力层以下 5m~10m或6倍~10倍桩身设计直径”。 本款第2项对嵌岩桩的勘探深度做出规定,由于嵌岩桩是指 嵌入中等风化或微风化岩石的钢筋混凝土灌注桩,且系大直径桩: 这种桩型一般不需要考虑沉降问题,尤其是以微风化岩石作为持 力层,往往是以桩身强度控制单桩承载力。嵌岩桩的勘探深度与 岩石成因类型和岩性有关。一般岩石地基多成整体状结构和块状 结构,岩石风化带明确,层位稳定,进人微风化带一定深度后,不会 再出现软弱夹层,故规定控制性勘探点深度应进人预计嵌岩面以 下3倍~5倍桩身设计直径,一般性勘探点深度应进入预计嵌岩 面以下1倍~3倍桩身设计直径。 本款第3项对花岗岩地区的嵌岩桩做出规定,在残积土和全、 强风化带中常出现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体,球状风化体的直径一般 为1m~3m,有些达到5m,岩性呈微风化状,钻探过程中容易造成
误判。钻探深度需超过球状风化体的直径,一般情况下,勘探深度 进入微风化岩5m~8m能揭穿球状风化体,但个别地区球状风化 体的直径达到8m,甚至更大,故花岗岩地区勘探深度结合地区情 况确定。 本款第5项对多韵律层状沉积岩或变质岩地区的嵌岩桩作出 规定,这类地区常出现岩层强风化、中等风化、微风化呈互层的情 况,此时若要以微风化岩层作为嵌岩桩的持力层时,微风化岩层要 具有足够厚度,为此规定勘探孔进入微风化岩深度不小于5m。 2国家现行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建筑桩基 技术规范》JGJ94均未对控制性孔勘探深度作明确规定。按照现 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T/CECS 754-2020 机动车火灾原因鉴定技术规程(完整清晰正版).pdf,本条对控制性 孔勘探深度做出规定,同时规定一般性勘探点的深度应进入预计 桩端持力层以下不小于3m。 3桩端持力层的岩性、土类、基岩风化程度等也要作为勘探 点深度的考虑因素,故遇特殊性岩土时,要求勘探孔均进人特殊 土层。
4.3.1~4.3.3目前,地下水对桩基础工程和环境的影响日渐突 出,如基础设计中的抗浮、桩基础施工中管涌、突涌以及工程降水 等问题,大量工程经验表明,地下水作用对工程建设中渗流、降水 及桩型选择等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勘察中要求查明与工程有关 的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地下水对工程的作用和影响,预测可能产生
4.4.1~4.4.3勘察取样是为了满足室内土工试验的要求,原位 测试是在现场对未经扰动的岩土试样进行试验,二者试验数据相 互对比验证,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地质情况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软土作为 种特殊性岩土,指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0,且天然含水量大 王液限的细粒土,包括淤泥、淤泥质土、泥炭、泥炭质士等。
特殊性岩土,指大然孔隙比天于或等于1.0,且天然含水量大 限的细粒土,包括淤泥、淤泥质土、泥炭、泥炭质土等。 4根据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国内对负摩阻力已提出了用于工 计的计算方法。为满足设计需要,规定对可能产生负摩阻力 层,需要进行相应的室内土工试验与原位测试。
程设计的计算方法。为满足设计需要,规定对可能产生负摩阻 的地层,需要进行相应的室内土工试验与原位测试
4.4.5基岩作为桩基础持力层时,要求进行燥和饱和状态
极限抗压强度试验,但对软岩和极软岩,风干和浸水均会使岩样破 坏,无法进行试验,因此,需封样保持天然湿度,做天然湿度的极限 抗压强度试验。对于破碎和极破碎的岩石、碎石土等无法取样时, 只能进行原位试验
4.5.1~4.5.3本规程划分了桩基础的勘察阶段,根据不同的勘 察阶段,进行相应的勘察工作,并提交相应的勘察成果。可行性研 究勘察的重点,是在论证场地稳定性的基础上提出拟建项目采用 桩基础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初步勘察主要是为岩土工程治理和桩 基础设计方案进行岩土工程分析论证,并提出经济合理的工程 建议。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特殊性岩 土指湿陷性土、红黏土、软土、混合土、填土、多年冻土、膨胀岩土、 盐渍岩土、风化岩和残积土、污染土等。
4本条对桩基础详细勘察成果
1本款规定对灌注桩地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综述内 容,除按常规进行一般性描述外,尚需结合桩的受力条件和施工方 法进行相应的评述,如对摩擦型桩侧重于桩侧土层,而对端承型桩 则侧重于桩端持力层的描述。对沉管桩就其沉管能力,对钻、挖孔 桩则就其成孔条件、孔壁稳定性做出评价。对地下水除提供基本 条件外,尚需论述在大直径灌注桩的成孔过程中,产生塌孔、涌土、
流砂等现象的可能性。 2本款列举了几种可能产生负摩阻效应的外在因素都是客 观存在的,如有的建筑场地本身即处于回填土地段,有的建筑场地 因总图专业和工艺要求,在场地整平时也会形成大面积填土,冶金 工业厂房内存在不同程度的地面堆载,由于深基坑开挖或挖孔桩 的施工,需要降低地下水位等。当桩侧土层中存在软土或松散砂 土时,需要对负摩阻力作出相应评价
.1.1灌注桩基础的设计需要收集有关资料,以满足设计要求 设计所需的基本资料包括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场地 总平面图、建筑物的平剖面图、结构类型、荷载性质、建筑物对基码 沉降和水平位移的要求、场地抗震设防烈度、成桩工艺及施工要 等,此外,还要注重收集试桩及原位测试资料,
勘察规范》GB50021有关规定的复杂场地、复杂地基、简单场地、 简单地基;对相邻原有工程影响较大是指在原有建筑物旁和在地 铁、隧道、重要地下管线旁,当新建建筑物对原有工程影响较大时, 为保证原有工程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增加了桩基础设计的复杂性 和难度。
和度。 5.1.3本条对于需进行承载能力计算和稳定性验算的桩基础的 规定与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和《建筑 桩基技术规范》JGJ94相一致。低承台桩基础指桩身全部理于土 中,承台底面与土体接触的桩基础;高承台桩基础指桩身上部露出 地面而承台底位于地面以上的桩基础;软弱下卧层指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中规定的需进行软弱下卧 层验算的地层;高层建筑指10层及10层以上或建筑高度大于 28m的建筑物;高耸构筑物指高度较大(高度超过100m)、横断面 较小的构筑物,如水塔、烟卤等。 5.1.4~5.1.6根据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的要求,分别规定了 灌注桩基础设计中需进行沉降计算、水平位移计算和抗裂验算的 情况,与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相一致。 桩基础抗裂和裂缝宽度验算,根据基桩所处环境类别,按照现 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进行结构构件正截 面的裂缝控制验算。 5.1.7作用效应设计值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执行。作用于桩基础上的作用效应组合根据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和现行行业标准《建筑 桩基技术规范》JG94,按两类极限状态的要求规定了不同状态下 的荷载效应组合。 灌注桩基础设计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 一标准》GB50153规定的建筑结构使用年限和结构重要性采用相 应的结构重要性系数。,除临时性建筑外,重要性系数。不小于 1.0。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规定与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和《建筑 桩基技术规范》JGJ94相一致。低承台桩基础指桩身全部埋于土 中,承台底面与土体接触的桩基础;高承台桩基础指桩身上部露出 地面而承台底位于地面以上的桩基础;软弱下卧层指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中规定的需进行软弱下卧 层验算的地层;高层建筑指10层及10层以上或建筑高度大于 28m的建筑物;高构筑物指高度较大(高度超过100m)、横断面 较小的构筑物,如水塔、烟卤等。
5. 1. 4 ~ 5. 1.
灌注桩基础设计中需进行沉降计算、水平位移计算和抗裂验算 情况,与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相一致。 桩基础抗裂和裂缝宽度验算,根据基桩所处环境类别,按照 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进行结构构件正 面的裂缝控制验算。
灌注桩基础设计中需进行沉降计算、水平位移计算和抗裂验算的 情况,与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相一致。 桩基础抗裂和裂缝宽度验算,根据基桩所处环境类别,按照现 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进行结构构件正截 面的裂缝控制验算。 5.1.7作用效应设计值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执行。作用于基础上的作用效应组合根据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和现行行业标准《建筑 桩基技术规范》JG94,按两类极限状态的要求规定了不同状态下 的荷载效应组合。
50009的规定执行。作用于桩基础上的作用效应组合根据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和现行行业标准《建筑 桩基技术规范》JGJ94,按两类极限状态的要求规定了不同状态下 的荷载效应组合。 灌注桩基础设计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 一标准》GB50153规定的建筑结构使用年限和结构重要性采用相 应的结构重要性系数。,除临时性建筑外,重要性系数不小于 10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临时性建筑指设计使用年限不超过5年的建筑物 5.1.9为了监督质量和总结经验,有必要对作变形计算的重要建 筑物、地质条件复杂及建筑体型复杂和荷载较大或对变形有特殊 要求的建筑物桩基础进行系统的变形观测直至沉降稳定。根据现 行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的规定,当最后100天的 沉降速率小于0.01mm/d~0.04mm/d时,即认为沉降已进入稳 定阶段。
5.2.2本条规定与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
5.2.4本条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5.2.5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算桩承载力、桩数时,传至基础的荷载采用标准值,不
项系数,且对于桩基础而言,承载力的确定以载荷试验为主,载荷 试验得到的极限承载力除以2得到基桩承载力特征值。故本条规 定将基桩或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计算的安全系数统一取 为2。
5.2.6摩擦型群桩基础受压时产生向下位移,桩间土对承
一定的竖向抗力,分担了一部分竖向荷载,称为承台效应。承台效 应与桩的布置形式、桩距、承台宽度与桩长之比、荷载大小等因素 相关。当承台底为可液化土、湿陷性土、高灵敏度软土、欠固结土、 新填土时,成桩引起超孔隙水压力和土体隆起,在这些条件下,承 台土抗力可能消失,故不考承台效应。根据《工程地质手册》(第 四版),新填土指堆填时间不足15年的填土;土的灵敏度指土试样 与其重塑后进行试验的无侧限抗压强度的比值,土的灵敏度越高, 其结构性越强,受扰动后土的强度降低越多,土的灵敏度大于4 时,称为高灵敏度土。
5.2.7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的确定,现场静载荷试验是最基
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将地基复杂 度分为复杂地基、中等复杂地基、简单地基三个等级。本条规定 单地基的乙、丙类建筑桩基础不要求进行静载试验。
5.2.9大直径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的计算与一般传统计算
性质与厚度、嵌岩段的岩性、成桩工艺与沉渣厚度等有关。上覆
层的侧阻力作用出现在桩土之间相对位移很小时(一般黏性土 5mm~7mm,砂类土10mm),嵌岩段侧阻力作用所需的桩土之间 相对位移则更小(一般为黏性土的1/2~1/4),所以,一般情况下, 上覆土层与嵌岩段的侧阻力作用均首先显现。除非桩的长径比很 小(L/d<10)、清底较好、桩端置于新鲜基岩的桩,此时首先出现 桩的端阻力作用;相反,当桩的长径比较大(L/d>40)时,嵌岩桩 的端阻力作用则很小。 5.2.14后注浆灌注桩的单桩承载力原则上通过试桩及工程桩静 载荷试验检测确定。《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及现行行业标准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94规定了采用桩侧阻力、端阻力增强系 数,通过提高后注浆段桩侧阻力和端阻力估算后注浆灌注桩单桩 承载力的方法: (1)《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采用的桩侧阻力、端阻力增强系 数见表3,并通过提高后注浆段桩侧阻力和端阻力估算单桩承载 力。侧阻、端阻增强系数取值原则为: ①注浆量和注浆压力未达到设计要求时,侧阻、端阻增强系数 取低值。 ②在饱和土层中注浆时,对桩底注浆和桩侧注浆断面以上 10m~20m范围内的侧阻力进行增强修正;在非饱和土层中注浆 时,仅对底以上4m~5m和桩侧注浆断面上下各5m内的侧阻 力进行增强修正:对于非增强影响范围,侧阻增强系数取1.0。
后注浆段桩侧阻力、端阻力增强系数
(2)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94采用桩侧阻 力、端阻力增强系数见表4,通过提高后注浆段桩侧阻力和端阻力 古算单桩承载力。侧阻、端阻增强系数取值原则为:对于于作业 钻、挖孔桩,β按表4列值乘以小于1.0的折减系数,当桩端持力 层为黏性土或粉土时,折减系数取0.6:砂土或碎石土时取0.8。
表4后注浆段桩侧阻力增强系数βsi、端阻力增强系数β
现阶段后注浆灌注桩试验数据离散性较大,故单桩承载力的 计算暂不写入本规程中,原则上以静载荷试验确定。 Ⅲ特殊条件下桩基础竖向抗压承载力计算 5.2.15土层液化指在地震作用下,土层中孔隙水压力上升,有效 应力减小至0,导致土层丧失承载能力,而呈现类似液体性质的一 种现象。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在抗 震设防区,饱和砂土、粉土应进行液化判别,根据判别结果分为液 化土和非液化土。本条规定桩周液化土层的侧阻力折减,主要从 以下儿方面考虑: (1)土层的地震液化严重程度与其标贯击数N与液化临界标 贯击数Ncr之比入有关,入N越小液化越严重。 (2)土层地震液化时,桩的侧阻力并非瞬间丧失,且并非全部 损失。 (3)上部有无一定厚度非液化覆盖层有很大影响。因此,桩侧 阻力要根据入值和液化土层理深乘以不同的折减系数。
5.2.16桩基础由于软弱下卧层承载力不足而导致的破坏模式
桩基础竖向抗拔承载力计算
5.2.19采用抗拨桩及需验算基桩抗拨力的建筑物主要有塔式高 结构、承受浮托力作用的地下建筑物、承受较大水平力或力矩的 建筑结构。抗拔桩基础的验算,要求对单桩和群桩基础中的基桩 抗拔承载力及桩身抗拉和桩身与承台的锚固强度同时进行验算, 才能保证桩基础的抗拨承载力和稳定性。
拨力,故要求验算桩基础的稳定性。地基土的冻胀性分类根据现 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附录G划分。
5.2.22膨胀土上轻型建筑的桩基础,因存在膨胀产生的1
5.2.22膨胀土上轻型建筑的桩基础,因存在膨胀产生的上拔力, 故要求验算桩基础的稳定性。大气影响急剧层根据现行国家标准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50112的有关规定确定。
5.2.23桩基础沉降变形指标分为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局部 斜。砌体承重结构由局部倾斜控制,框架结构由相邻桩基础的 降差控制,多层或高层建筑和高算结构由倾斜值控制。 VI桩基础水平承载力与位移计算
致。单桩水平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桩的截面刚度、材料 强度、桩侧土质条件、桩的入土深度、桩顶约束情况等。对于低配 筋率抗弯性能差的桩,桩的水平承载力取决于身强度,通常是桩 身首先出现裂缝而退出工作;对于抗弯性能好的桩,若桩侧土隆起 与桩水平位移过大超出充许值,则认为水平承载力已达到极 限值。
5.2.27建筑物的群桩基础多数为低承台,承台侧面和桩间土
能分担水平荷载,故本条规定复合基桩水平承载力的计算要通过 四个附加系数综合考虑复合基桩水平承载力的群桩效应,即桩的 相互影响效应系数、桩项约束效应系数、承台侧向土抗力效应系 数、承台底摩阻系数。 (1)桩的相互影响随桩距减小、桩数增加而增大,平行于荷载 方向的影响远大于垂直于荷载方向,故计算中计入桩的相互影响 效应系数。 (2)建筑桩基础桩顶嵌人承台的高度一般为50mm~100mm, 实际约束状态介于铰接与固接之间,既可以减小桩顶的水平位移 相对于桩顶自由而言),文可以降低桩顶的约束弯矩(相对于桩顶 固接而言),故计算中计人桩顶约束效应系数nr。 (3)桩基础发生水平位移时,面向位移方向的承台侧面将受到
(4)承台底与地基土的摩擦力对基桩水平承载力有影响,故计
土的水平抗力系数沿深度变化的比例系数确定。一般来说,m值 与荷载呈非线性关系,低荷载时,㎡值较高;随着荷载增加,桩侧 土的塑性区逐渐扩展,m值降低,故m取值要与荷载、充许位移相 适应。当水平位移大于表5.2.28数值时,m取值适当降低。
5.2.29、5.2.30灌注桩一般为圆形截面,桩身强度和裂缝控制计 算一般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的圆 形截面构件进行。验算桩身强度时,由于灌注桩成桩条件不及预 制桩,灌注桩随成桩工艺的不同也存在差异,故采用施工工艺系数 对桩身混凝土的强度进行折减计算。
5.2.31 桩身的压曲涉及诸多因素。在一般土层中,桩的压曲
界荷载一般均大于桩的极限荷载,所以一般情况下不必考虑压 影响,仅在自由长度较大的高承台桩基础、桩侧为液化土或特别 弱土时予以考虑。考虑方法与计算公式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 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一致。
5.2.32关于曲对轴向力偏心距的影响,与桩的压曲问题一
一般情况不考虑挠曲对轴向力偏心距增大的影响,仅在外露桩 较长或桩侧土特别软弱时予以考虑。考虑方法与计算公式与现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一致,
3.1本条规定了灌注桩的构造
1灌注桩按构造配筋时,正截面最小配筋率根据桩身设计直 径确定,大直径桩取低值,小直径桩取高值。 2在确定配筋长度及锚固长度时,因桩与承台连接段是受水 平力的关键部位,故对承台以下的桩段需采用构造钢筋加强。地
基存在液化土层、软弱土层时,灌注桩的纵向钢筋配置长度要求穿 越液化土层、软弱土层进人稳定土层中。抗拔桩需根据桩长、荷 载、裂缝控制等级及桩侧土性等因素计算配筋。 3灌注桩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规定为C25,与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保持一致。轴心受压大直径 素混凝土桩指不配钢筋、纯混凝土灌注而成的桩,此类桩仅按承受 压力考虑,一般使用范围较小
.3.2本条规定了承台的构造要
1本款规定承台的最小觉度和最小厚度,是为满足上部结构 嵌固以及保证承台的基本刚度、桩与承台的连接等构造需要。 3承台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要满足结构 混凝土耐久性要求,要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的有关规定。 4灌注桩与承台的连接,一般情况下桩顶钢筋锚入承台35 倍的钢筋直径,但对于抗拨桩或承受较大水平荷载的基桩,以及大 型整体基础的外围桩、高算建筑的外围桩等有可能出现拉力的桩, 锚固长度不小于40倍的钢筋直径,同时要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 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大直径灌注桩充许将 桩和柱直接连接,为保证连接节点的有效性,桩和柱的连接构造要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有关 规定。 6承台之间的连系梁作用是平衡上部结构传递的荷载,为 此,要求梁顶面与承台顶面位于同一标高
6.1.1对于进行设计前试桩的桩基础工程,正式施工前需收集 成孔、试灌注和试桩机械、施工工艺的试验参考资料;还需收集 筑场地和邻近区域与施工相互影响的地面建筑物、高空和地下 碍物等资料。
6.1.2灌注桩基础施工前的技术准备,主要包括图纸会宜
1绘制施工平面布置图时,标明桩位、桩位编号、施工顺, 水电线路和临时设施的位置; 2根据设计桩型、钻孔深度、土层情况、泥浆排放及处理, 境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成桩机械、配套设备,选择合理的施 工艺。
6.1.6本条为钢筋、钢筋笼(含钢管等新型材料)的运输、加工、制 作要求。
6.1.6本条为钢筋、钢筋笼(含钢管等新型材料)的运输、力
2分节制作的钢筋笼,接头一般采用焊接或机械式接头(钢 筋直径大于20mm),具体要求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 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现行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技术 规程》JGJ107和《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的有关规定执行; 3为确保桩身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在主筋外侧设置钢筋定位 器。套管法成孔时,钢筋定位器采用直径10mm~14mm普通圆 钢制作;泥浆护壁成孔时,为防止桩孔侧壁受到破坏,采用宽度为 50mm的钢板制作或采用混凝土轮形保护垫块。钢筋定位器沿钢 筋笼长度方向每间隔3m~4m,且同一横截面上不少于4个对称
5.1.7本条为钢筋笼的安装要习
·· 本杀为钢肋龙的女农安求 (1)钢筋笼运输和起吊过程中,要求采取加固措施,防止钢筋 笼发生较大变形,吊放时钢筋笼保持竖直,并对准孔位轻放慢人; (2)分节制作的钢筋笼采用孔口逐段焊接接长法时,下段钢筋 笼入孔后,要保持位置正确、竖直,上段钢筋吊装对准位置后,采用 焊接法连接上下段钢筋笼主筋,然后按设计要求补充接头段箍筋; (3)钢筋笼安装到位后,要利用套管护筒或桩机机架平台等进 行可靠的定位固定,防止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钢筋笼骨架上浮或 下沉; (4)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钢筋笼尽量少分节,以缩短钢筋笼安 装时间减少对桩孔的扰动
6.1.8混凝土中砂、石起骨架作用,称为骨料或集料,其中粒径大
于5mm的骨料称为粗骨料,粒径在4.75mm以下的骨料称为细 骨料。灌注桩混凝土为保证混凝土的充填,对骨料的粒径提出相 应要求。混凝土的制备要求与混凝土灌注方法有关,混凝土灌注 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导管法用于孔内水下灌注,串筒法用于孔内 无水或渗水量很小时灌注,护筒投料法用于孔内无水或能疏干时 灌注,混凝土泵用于混凝土量大的大直径钻、挖孔桩灌注
6.2.2膨润土制备泥浆时,适当添加纯碱、CMC羧甲基纤维素、 重晶石、防渗剂等添加剂可以改善泥浆性能;化学泥浆一般在泥浆 中掺入碳酸钠、氢氧化钠或膨润土粉末,以提高泥浆性能指标,掺 入量通过试验确定,其中碳酸钠掺人量一般为孔中泥浆重的 0. 1% ~ 0. 2 % 。
6.2.4制备泥浆指标一般为:比重1.10~1.15,黏度10s~25s,
含砂率小于4%,胶体率大于95%,失水量小于30mL/30min,
含砂率小于4%,胶体率大于95%,失水量小于30ml
皮厚度1mm/30min~3mm/30min,静切力20mg/(cm²:min)~ 30mg/(cm²·min),稳定性小于0.03g/cm²,pH值7~9。 Ⅱ正、反循环钻孔灌注桩
皮厚度1mm/30min~3mm/30min,静切力20mg/(cm²:min) 30mg/(cm²·min),稳定性小于0.03g/cm²,pH值7~9。 Ⅱ正、反循环钻孔灌注桩
6.2.8正循环钻孔灌注桩适用于碎石含量小于20%的土层,桩身 设计直径不大于1200mm;反循环钻孔灌注桩多用于粗粒土中,桩身 设计直径大于1200mm的长桩。钻孔深度小于50m时,一般采用泵 吸反循环成孔工艺,孔深大于50m时,采用气举反循环成孔工艺。 6.2.10回转钻机在黏土层中钻进时,选用尖底钻头;在砂土或软 土等易塌土层中钻进时,选用平底钻头;在坚硬岩层中钻进时,选 用滚轮式(牙轮式)钻头。
5.2.13冲击钻成孔适用于填土层、黏土层、粉土层、淤泥层、砂土 和碎石土层,也适用于砾卵石层、岩溶发育岩层和裂隙发育的岩 ,还用于回转钻进和其他钻进方法施工困难的地层。在碎石类 土、岩层中,一般采用十字形钻头;在黏性土、砂砾类土层中,多采 用管形钻具。
5.2.22泥浆护壁灌注桩的第一次清孔,一 技据城 艺米取 下列清孔方式。 1正循环回转成孔钻进终孔后,采用大泵量向孔内输人比重 为1.10~1.15的新制泥浆,钻杆缓慢回转上下移动,维持正循环 30min以上,直到清除孔底沉渣,并使泥浆含砂量小于4%为止。 2泵吸反循环、气举反循环回转成孔至设计深度后,维持泥 浆循环,并向孔内注新制泥浆,钻头在原地空转20min~30min,直 至达到清孔要求为止。 3泥浆护壁冲击、旋挖成孔采用掏渣法进行清孔,冲击成孔 设备利用配备的掏渣筒或利用冲抓锥进行掏渣清孔,旋挖钻机成 孔配备利用沉渣处理钻斗掏渣清孔
6.2.23在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第二次清孔过程中,要及时补
保持孔内泥浆高度;清孔结束后,测量孔底高程和泥浆指标 后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
保持孔内泥浆高度;清孔结束后,测量孔底高程和泥浆指标,合格 后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 6.2.24孔底沉渣较厚或沉淀板结导致清孔困难时,可以采用高 压射风辅助清孔。高压射风辅助清孔配置有空气压缩机、高压射 风钢管、喷风口等机具,高压射风钢管底管设置有射风口,射风口 位置距离孔底100mm~200mm。清孔时,要求射风口间隔式围绕 导管四周环形移动,导管周围设置6个~10个射风点;每一点射 风30s后,再环向移至下一个点;对于砂层较厚或容易塌的地 层,清孔过程中注意采取措施,加强护壁;高压射风辅助清孔过程 中,要继续保持原有的泥浆循环。
2导管接头及导管与料斗连接采用螺纹丝扣接头,接口处采 用“O”形密封圈;导管使用前进行试拼装、试压,试水压力取 0.6MPa~1.0MPa。 4导管内设置的隔水塞要求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隔水塞采 用球胆或与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的细石混凝土制作。
(1)水下混凝土灌注过程中,混凝土灌注速度要保持匀速,并 控制提升导管的速度,保证导管始终埋入混凝土中。 (2)导管提升时,要求保持导管轴线垂直和位置居中,逐步缓 慢提升,防止导管连接部位刮擦钢筋笼或在混凝土中形成空洞。 (3)水下混凝土灌注过程中,需要同时填写水下混凝土灌注记 录,详细记载混凝土灌注数量、灌注时间、混凝土面高程、导管理 深、导管长度,以及发生的异常情况等。
6.3套管法成孔灌注桩
6.3.1在不同地层中使用套管钻机成孔时,一般采用下列措施保 证成孔质量。
(1)套管钻机开孔施工时,采用两台经纬仪或两组测锤从两个 正交方向进行套管垂直度监控,并通过反复上提下压校正套管位 置,第一组、第二组套管的垂直度偏差不大于0.3% (2)在地下水位以下的粉、细砂土层中钻孔时,需随时向套管 中补水,保持套管内的水位不低于地下水位,并降低抓斗落距,降 低套管摇动或回转速度,防止砂层产生振动密实使套管压进或提 升困难。 (3)在漂卵石层中挖掘作业时,需采用边挖边跟管的施工 方法。 (4)遇坚硬土或风化岩时,需改用十字凿锥将坚硬土或风化岩 破碎后,再继续挖掘。 (5)在硬岩中挖掘时,需结合人工破碎处理或爆破处理
6.4长螺旋钻孔压灌桩
.1长螺旋钻孔压灌桩需要根据地质条件、桩基础设计及成桩 二艺性试验成果,合理选择成桩工艺,确定施工方案。单桩的成 寸间较长时,可以采取二次成孔的预钻式成桩方案。
沉管灌注桩和内沉管灌注桩
6.5.1因沉管灌注桩施工过程中的锤击会产生较大噪声,振动也 会影响周围建筑物,故不适合在市区使用;在饱和软黏土中成桩 时,要考虑挤土效应对地基基础的影响,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6.5.2目前,国内广泛使用的沉管灌注桩按照成桩方式分为锤击 (打人式)沉管灌注桩和振动沉管灌注桩,内夯沉管灌注桩是在沉 管灌注桩及扩底桩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桩型。
.4沉管灌注桩有单打、复打和反插法三种施工方法,适用条 与质量控制措施均不相同
6.5.4沉管灌注桩有单打、复打和反插法三种施工方法,
次桩身扩大1.4倍桩管外径考虑,或根据桩身实际灌注的混资 土量折算出桩身的平均直径
6.5.8沉管灌注桩施工速度较快,一般一个台班可以施工 20根~30根,钻机设备的体积和重量都较大,钻机开动时具有 定的冲击和振动,如果施工顺序不当,将造成断桩或桩身破损
6.5.11内夯沉管灌注桩施工中,封水是影响成桩质量的重点。为 防止沉管过程中,内、外管间发生间隙涌水、涌泥现象,要求采取封 水措施。一般在内夯管底部加焊一块直径比外管内径小10mm~ 20mm、厚20mm的封底圆形钢板;同时,在桩位点预先放置干硬性 混凝土或无水混凝土配料,在成孔过程中经夯击形成阻水、阻泥 管寒。
6.6干作业成孔灌注桩
6.6.1钻孔灌注桩在国内已成熟使用,近年来,更发展出可以扩
底施工的钻孔灌注桩,这种灌注桩具有下列优点: (1)具有较大的竖向力,能满足建筑物大型化、高层化的要求。 (2)扩底桩桩身直径缩小,可以节约混凝土,文能减少桩数和 缩小承台面积,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3)钻孔桩施工噪声小,振动小,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3)钻托桩施工噪声小,振动小,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6.6.2钻孔施工过程中,由钻斗提升至地表的积土要及时清除: 避免积土压迫孔口造成塌孔,或积土重新落入桩孔内。
6.6.5我国使用人工挖孔灌注桩极为普遍,具有无公害、能直观
6.6.5我国使用人工挖孔灌注桩极为普遍,具有无公害、能直又 检验地质条件、造价低、施工质量易得到保证等优点,但因采用人 工挖掘成孔,施工安全尤为重要
6.6.6人工挖孔灌注桩属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工程,施工前要求
制安全专项方案,施工中要注意采取下列安全防范措施:
(1)孔内要设置应急软爬梯供人员上下,使用的电动葫芦、吊 笼等要安全可靠,并应当配有自动卡紧保险装置,电动葫芦要采用 按钮式开关控制,使用前需检验其安全起吊能力。 (2)每日开工前,需检测并下的有毒、有害气体,并要有相应的 安全防范措施,当桩孔挖掘深度超过10m时,要设有专门向并下 送风的设备,风量一般不少于25L/s。 (3)孔口四周要设置护栏,护栏高度为0.8m。 (4)挖出的土石要及时运离孔口,不能堆放在孔口周边1m范 围内。 (5)施工现场所有电源、电路的安装和拆除要严格遵守现行行 业标准《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的有关规定。
(1)人工挖孔灌注桩的开挖顺序一般根据地质条件、桩的布置 和桩的间距而定,若桩间距离天、地质条件好、不需要爆破时,可同 时开挖;反之,需要对角或单孔开挖,以避免塌孔。如桩基础采用 梅花形布置,需先开挖中桩,待混凝土初凝后,再对角开挖或同时 开挖。 (2)在挖桩过程中,要经常观察和了解地质情况。若与设计资 料不符、孔底地质复杂或在开挖中发现不良地质现象,需补钻或采 用针探查清地质情况,调整设计。 (3)施工人员下孔作业需佩戴安全帽,要经常检查提升设备和 护壁支撑,确保施工安全
6.7.1灌注桩后注浆应用于加固桩底及侧的沉渣、泥皮、松散 岩土体及裂隙,主要考虑到有色金属行业工程的建设场地多为斜 坡山地,残坡积层或强风化带作为持力层的地基多见,采用灌注桩 后注浆工艺能够满足桩基础承载力和沉降控制的要求,桩长可控 且经济适宜。
6.7.6浆液水灰比、注浆压力、注浆量三个控制指标是灌注桩后
注浆的关键,设计和施工中要采取措施严格控制。本条规定桩侧 住浆压力取桩底注浆压力的1/2,终止注浆时浆液流量不超过 30L/min外脚手架专项施工方案,是依据大量的工程实例及文献总结而得。
灌注桩基础质量检验与!
7.1.2灌注桩基础的质量检验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主要包括原 材料、成孔质量、桩身质量、后注浆和承台检验。国家现行标准《建 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和《建筑基桩检测 技术规范》JGJ106以强制性条文规定,需要对基桩承载力和桩身 完整性进行检验。桩身质量的好坏与基桩承载力密切相关,通过 一定数量的抽检,达到减少桩基础工程安全隐患的目的,并为判定 基桩承载力提供参考。
7.3.1灌注桩成孔施工充许偏差及灌注桩质量检查指标要 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 50202确定的。
7.3.1灌注桩成孔施工充许偏差及灌注桩质量检查指标要求,是
而勘察钻孔数量有限熔安钢结构施工方案,不可能覆盖每个桩孔部位,所以本条规定 承型桩要逐孔检验桩端持力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