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369-2016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附条文.pdf

JGJ369-2016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附条文.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4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1281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369-2016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附条文.pdf

表1 ACI 224伸缩缝间距

美国联邦建设局(SCC)下属的结构工程常设委员会 (SCSE)在理论研究和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制定一个准则供政府部 门使用,由美国国家科学院于1974年公布如图6(6)所示;而 在此之前,大多采用图6(a)的准则

图心建筑结构最大不设缝长度

据已有研究可知新疆蓝精细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5万吨年顺丁橡胶联合装置成品仓库施工方案,作用在建筑结构工的鼠度、收弥你发予遇 间接作用,其大小与结构自由变形的能力直接相关,以结构温差 乍用为例,可自由变形的结构不受力,固定结构温差内力最大且 与结构几何尺寸无关,弹性约束的结构温差内力介于二者之间。 结构的“超长”来自于跨度不变时结构长度的增加造成竖向构件 抗侧刚度的累积,即约束程度的不断增加。以结构的约束程度来 定义“超长结构是更科学、合理的方式,通过建立约束的概 念,可以将现有的结构尺寸、结构体系、配筋、预应力、后浇带 等超长结构中的重要因素用一个量化指标统一起来,使各因素之 间具比性。 7.1.3采用预应力技术设计超长结构主要自的是在结构构件:中 建立预压应力,抵御间接作用产生的混凝土拉应力。自前国内绝 大部分采用后张法预应力,在结构构件均浇筑完成:达到一定强 度水平后张拉预应力筋,建立预应力。此时不仪是设计的预应力 构件(主要是梁),其他相邻结构构件均会受到预应力作用,这 种效应统称为预应力约束效应。该效应通常会降低预应力构件中 实际建立的有效预压应力,对结构抗侧力构件增加附加的预应力 荷载。实践表明,该效应一~定情况下会严重影响设计,因此需在 设计中加以考虑。 约束系数"系采用简化的平面杆件模型推导得出,系数值表

据色有研究可知,作用在建筑结构工的御度、拟你 间接作用,其大小与结构自由变形的能力直接相关。以结构温差 作用为例,可自由变形的结构不受力,固定结构温差内力最大 与结构几何尺寸无关,弹性约束的结构温差内力介于二者之间。 结构的“超长”来自于跨度不变时结构长度的增加造成竖向构件 抗侧刚度的累积,即约束程度的不断增加。以结构的约束程度来 定义“超长结构”是更科学、合理的方式,通过建立约束的概 念,可以将现有的结构尺寸、结构体系、配筋、预应力、后浇带 等超长结构中的重要因素用一个量化指标统一起来,使各因素之 间证业性

xDei n= " kD =1 ErAr + X:1

1 + B R EnAr

当"天于表2对应值时,可认为该结构为约束较强的结构

混凝土受拉开裂临界约束系数(二名

7.1.5超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过程涉及三个方面:结构

分块浇筑混凝土,在不同的施二工阶段形成不同的子结构,各子结 构张拉预应力后实际建立的预应力效应不同:超长结构的施工周 期较长,在不同的施工阶段浇筑的混凝土具有不同的初始温度, 对应一个具体的环境温度有不同的温差反应;不同的施工阶段浣 筑的混凝土具有不同的龄期,对应一~个具体的时间点具有不同的 女缩、徐变效应。 大型工程施工时,预应力张拉施工过程穿插结构体系变 化,施工过程的分析中将产生“路径效应”,即同一结构,不同 施工顺序等,其最终力学状态不同,施工过程分析结果和结构 次性分析结果也不同 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和预应力筋的松驰特性可以归结为材料 非线性。收缩仅是时间的函数。徐变和松弛特性可称为率相关本 构关系,即应变与应力承平和应力对时间的微分相关。在同时考 虑混凝土时随特性、预应力和温差作用的结构施工过程计算中 即使其他条件均不发生变化:结构力学状态也将随时间推移缓慢 改变,即“时间效应”。由于超长结构工程量大,施丁周期长达 数月至数年,在施工期间其时间效应不可忽略。必要时,宜考虑 合拢时对预应力及结构效应的影响。 实际工程的施工过程分析是时间效应与路径效应耦合作用的 力学分析过程,每个可能的结构施工过程都对应不同的结构反应 历程和最终反应。

7.2.1结构构件的计算模型以及离散尺度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以及 计算精度的要求确定。一般建筑上部结构主要由梁、柱、墙、板 等构件组成,一维和二维单元可满足计算需求;大体积混凝土, 如筱板基础水化热和早期收缩计算时,可采用三维单建立模型。 在工程实践中,超长结构楼板开裂问题比较突出,因此计算 时不宜采刚性楼板傻定,应实际建立楼板单元,与梁、柱、墙

进行整体计算。板单元划分不宜过小,大型工程中板柱结构的板 单元尺寸可按柱网间距的1/2~1/4控制,框架(框剪)结构的 板单元可依次梁划分,避免计算规模过大和局部应力畸变。 预应力损失、分批张拉过程会显著影响实际建立的预应力效 应,在大型工程中尤为突出,需要在计算模型中得到反映。按索 单元建立预应力筋最精确,也便于考虑上述因素,但建模难度 大;采用等效荷载作用可有效降低模型规模。 7.2.2工程实测证明,超长混凝土结构中的实际温度应力比未 作调整的弹性温度应力计算结果有大幅降低。据分析,其主要原 因是混凝土徐变和肉眼不可见的微裂缝弓起温度应力松弛和重分 布。因此在采用简化弹性分析时必须考虑裂缝、徐变对单元刚度 的折减作用

作调整的弹性温度应力计算结果有大幅降低。据分析,其主享 因是混凝土徐变和肉眼不可见的微裂缝引起温度应力松弛和重 布。因此在采用简化弹性分析时必须考虑裂缝、徐变对单元冈 的折减作用,

7.3.1提出有利于避免超长结构平面应力集中的建筑布置要求。 结构立面布置宜规则,可适当提高底层层高以降低约束效应。结 构刚度分布宜哟勾、连续:核心筒.剪力墙等抗侧刚度较大构件 宜避免布置在结构角部

7.3.2本条参照(建筑结构荷载

7.3.2本条参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巾的计简方注

将混凝土的收缩应变折算成当量温差加上季节温差对结构进行整 体计算。现行行业标准《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中规 定,初估混凝土于缩变形时可将其影响折算为10℃~15℃的温降 在现行行业标准《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1B10002.1中规定 混凝土玫缩的影响可按降低温度的方法来计算,对整体浇筑的混 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分别相当于降低温度20℃和15℃。 7.3.3季节温差为结构混凝土初始温度与正常使用阶段结构温 好估活

7.3.3季节温差为结构混凝土初始温度与正常使用阶段

7.3.4根据实验实测、理论研究和数模拟、年源差作下

吉构温度变化幅值与气温变化幅值基本相等。相位无后,建 的构造做法对此无显著影响。日温差对混凝土结构的力学作乱

应力时易出现裂缝,影响使用性能。采用双层双向连续布置楼板 钢筋的形式,可以利用受力筋起到抵御一定温度,收缩应力的作 用。多项实际工程计算表明,超长结构楼板的拉应力超限现象普 遍:一些情况下甚室大大超出混凝士受拉强度,此时除适当加强 贯通的普通钢筋配筋量,沿板厚方向中部均匀水平布置无粘结筋 建立预压应力可以有效抵御混凝土拉应力。 7.4.3跨越施丁后浇带时一般采用分离法,可配置无粘结预应 力筋以提高抗裂性能;分段张拉天多采用搭接法,在建筑二厂程巾 采用最多;而对接法大多用于长度很长且采用分段流水施工方式 的工程,在桥梁工程中应用较为谱遍。跨越施工缝也可采用部分 预应力钢筋断开锚固,部分预应力钢筋连续通过,后续张拉的方 式。对接法、搭接法和分离法的工程实例图分别如7(a)、7 (b)、7 (c) 所示

(b)预应力筋交搭接 图7预应力筋连接实例(一)

图7预应力筋连接实例(二

7.4.5:混凝土收缩作用的大小随时间变化,总体上皇前期增长 快,中后期增速逐渐递减的趋势。采用留设后浇带和施工缝的工 程措施时,保谁留设时间,否则无法取得实际效果。 本条的“有可靠措施”,小应简单地理解为“已经有了朱 发现问题的工程实例”。由于环境条件不同,不能育目照搬。应 对具体工程中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的影响方式和程度,作出有科 学依据的分析和判断。

7.4.6预应力筋张拉的操作空间包括张拉机具摆放空间和

工作空间。对于预应力筋张拉端集中布设的情况,也可在张拉端 位置局部预留较大空间,其余部分后浇带留设距离同普通混凝土 结构。

7.4.实验表明,高强混凝土→一股收缩应变较大,月

显著,易开裂。混凝土强度提高对结构抗裂效果不明显,因此超 长结构中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过高。此外,封闭后浇带的混凝士 可选用膨胀率不大但后期收缩小的产品,如补偿收缩混凝土等。 超长结构中般温降工况为设计的控制工况,在较冷李节浇筑涯 凝土可以有效降低结构的初始温度,进而降低设计温差取值。 7.4.8后浇带的预留孔暴露约2个月的时间,为保证孔道完整 对后浇带内的预留孔道宣采用镀锌波纹管并适当增加管道钢带的 厚度以增强波纹管抵抗破坏的能力,受到轻微损害的波纹管应采 用防水胶带缠绕修补。

7.4.9本茶参考《树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

6.5.7条、《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技术规程》JGJ/T14 2011第5.10.3~~5.10.4条。本条提出填充墙与框架柱、梁脱开 的方法,是为在温差作用下,减小填充墙对抗侧力构件的位移限 制,避免在非结构构件中产生裂缝。但为了保证填充墙平面外的 稳定性:在填充墙中应设构造柱和水平系梁,并在与主体结构连 接处留20mm缝隙用聚苯泡沫材料填充。

8预应力型钢混凝土及预应力钢

8.1.1为提高预应力型钢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和刚度, 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梁的型钢配置,宜采用充满型宽翼缘实腹型 钢。充满型实腹型钢,是指型钢翼缘处于截面受压区,下翼缘 外千戳面受拉区,即设计中府考虑在满足预应力型钢混凝土保护 雲要求和便于施工的前提下,型钢的上翼缘和下骥缘尽量靠近混 凝土截面边缘。关于型钢混凝土构件的最小和最大型钢含钢率 目前没有统一的认识,日本规范建议最大型钢含钢率定为8% 欧洲组合结构统一规范建议最大型钢含钢率为13.3%~~35.3%, 我国在现行行业标雅《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13 中建议的型钢含钢率范围为2%~15%,较为合理的含钢率为 5%~8%

钢。充满型实腹型钢,是指型钢上翼缘处于截面受压区,下翼缘 处于截面受拉区,即设计中应考虑在满足预应力型钢混凝土保护 层要求和便于施工的前提下,型钢的上翼缘和下翼缘尽量靠近混 凝十截面边缘。关于型钢混凝土构件的最小和最大型钢含钢率 目前没有统一的认识,日本规范建议最大型钢含钢率定为8% 欧洲组合结构统一规范建议最大型钢含钢率为13.3%~~35.3%, 我国在现行行业标雅《型钢混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GJ138 中建议的型钢含钢率范围为2%~15%,较为合理的含钢率为 5%~8%。 8.1.2本条规定了适用的范围,1)常规跨度的简支梁或者连续 梁:2)不直接承受动力荷载:3)钢梁与混凝土板完全连接: )可布置有粘结(混凝土体内)或无粘结(体外)预应力筋。 按本规范进行设计的组合梁,承载能力按照塑性分析方法进 行计算,钢梁受压板件的宽厚比应满足塑性设计的要求。 按本规范进行设计的预应力组合梁,预应力布置般系指在 负弯矩区混凝土体内布置有粘结预应力筋或在体外连续布置无粘 结筋。 8.1.3在进行弹性阶段的内力和位移计算中,除了需要构件的 藏面弹性抗弯刚度外,在考虑构件的剪切变形、轴向变形时,还 需要截面剪切刚度和轴向刚度。计算中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的截面

8.1.2本条规定了适用的范囤,1)常规跨度的简支梁或者连续

按本规范进行设计的组合梁,承载能力按照塑性分析方法进 行计算,钢梁受压板件的宽厚比应满足塑性设计的要求。 按本规范进行设计的预应力组合梁,预应力布置般系指在 负弯矩区混凝土体内布置有粘结预应力筋或在体连续布置无粘 结筋。 8.1.3在进行弹性阶段的内力和位移计算中,除了需要构件的 戳面弹性抗弯刚度外,在考虑构样的剪韧变形,辑向变形时:还 需要截面剪切刚度和轴向刚度。计算中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的面 二

截面弹性抗弯刚度外,在考虑构件的剪切变形、轴向变形时,还 需要截面剪切刚度和轴向刚度。计算中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的截面 刚度和型钢截面刚度叠加的方法。

8.1.4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包括强度设计值等,均与现行国 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一致。其中体外预应 力强度设计值按本规范第9.2.3条计算。 8.1.51考虑剪滞效应简化计算的有效宽度,各规范相关规定 不尽相同。本规范按照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I 50017及《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138的规定选用 在塑性阶段,这样的规定也是偏于安全的。 有预应力作用时,一~般认为对于轴向力有效宽度可按照全 宽,对于预弯矩可采用有效宽度。这样的取用也是偏安金的。 2对于连续组合梁,负弯矩混凝土板开裂后会形成变截面 的梁而导致挠度增加。通常的简化方法是在一定区段范围内(中 支点两侧各0.151,1为一个跨间的跨度)对刚度进行折减。折 减计算时,不计混凝土,计人钢筋及预应力筋。 当计算混凝土板的应力时,需要计入收缩的作用及徐变的影 响。即,收缩作用的效应(会增加中支点区域拉应力),徐变对 重力效应应力的影响(会减小中支点区域拉应力),徐变对预应 力效应的影响(会降低中支点区域的低压应力储备)。 3混凝土徐变影响、收缩、梯度温度等作用会引起组梁 戳面的应力量分布,从而导致混凝土及钢梁中的应力变化,对于 超静定结构还会由此引起次效应。计算作用与徐变影响的效应 时,可采用混凝土模量折藏的方法来进行截面换算,即按有效弹 性模量比将混凝土换算成钢的截面进行应力计算。 按照欧洲规范,可采用时随的有效弹性模量比来进行时刻 的截面换算,有效弹性模量比的公式为

. = oEl +(t,ta)

式中:n1.有效弹性模量比, E 一实际弹性模量比, (. 山.—按不同作用类型的徐变因子(调整徐变影响的

按照完全抗剪连接的要求计算连接件数量(一个剪跨区内的连接 件承载能力不小于被连接部件的承载力)。一个剪跨区段的连接 件,考连接件的变形,可均勾布置。

8.2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8.2.1预应力型钢混凝王受弯构件试验表明,受弯构件在外荷 载作用下,截面的混凝士、钢筋、型钢的应变保持平面,受压极 限变形接近于0.003、破坏形态以型钢上翼缘以上混凝土突然压 碎,型钢翼缘达到服为标志,其基本性能与钢筋混凝土受弯构 件相似,由此,建立了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梁和转换梁的正截 面受弯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 8.2.2、8.2.3配置充满型实腹型钢的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梁的正 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是把型钢翼缘也作为纵向受力钢筋的一部 分:在平衡式中增加了型钢腹板受弯承载力项M和型钢腹板轴 向承载力项Naw。Maw、Naw的确定是通过对型钢腹板应力分布 积分,再做一定的简化得出的。根据平截面假定提出了判断适筋 梁的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的计算公式。 对强约束的后张法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梁,次弯矩M2、次轴 力Nz均应参与弯矩设计值的组合计算:此时截面计算如图8 所示。

图8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构件正截面妥变承载力计筒

对强束的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正截面受弯承 计算公式为:

心受拉构件的公式计算裂缝宽度。体外束的效应可计入N.、M 或NkMk中。 3体外束产生的截面应力,与结构体系有关。可采用等效 荷载的方法计人效应组合,体外束应力可采用永存应力,并含体 外束的二次效应。

型钢在使阶段采用弹性刚度

B. Br. + B.

长期荷载作用下,由于压区混凝土的徐变、钢筋与混凝土之 间的粘结滑移徐变,混凝土收缩等使梁截面刚度下降,根据现行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引进 了荷载长期效应组合对挠度的增大系数,规定了长期刚度的计 算公式。

9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

9.1.1体外预应力结构体系主要依据束主体类型确定,配套选 对应的转向、锚固、减震设备。其选用应综合考虑结构类型、 环境条件、有无索力调整和换索要求、有无防火要求等因素,选 择技术可靠且经济指标合理的体系。 工厂加工制作的成品束包括热挤聚乙烯高强钢丝拉索,热挤 聚乙烯钢绞线拉索等。

9.1.2本条规定了体外预应力束的布置原则,

体外预应力束布置应使结构受力合理系指由体外预应力束产 生的综合内力与荷载效应方向相反、形状相符。 9.1.3体外束可通过设在两端锚真之间不同位置的转间块与混 凝土构件相连接(如跨中,四分点或三分点),以达到设计要求 的平衡荷载或调整内力的效果。体外束的锚固点与弯折点之间或 两个弯折点之间的自由段长度不宜太长,否则宜设置防振动装 置,以避免微振磨损。 国内外规范对于体外策自由长度规定差昇较大,如美国 AASHTOIRFD(2005修订版)规定为7.5m;德国交通建设 住宅部《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准则》(1999)中规定为避免诱发 振动,体外束固定间隔小于35m;我国《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 构技术规程》JGJ92规定为8m;英国BS5400:part4:1990的 修正案BD58/94建议:为了避免由预应力筋固定点之间的梁体 变形引起的二次效应,预应力筋应受到趋向于混凝士横截面中心 的横向约束,预应力筋固定点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梁体最小高度 的12倍。 随着体外束的无侧向支承的自由长度增大,其自振频率迅

9.2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9.2.1本条给出了次内力的一种简化计算方法,可应用于 力的手工计算和电算,

9.2.2体外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值要比体内布置的研

筋张拉控制应力略低:参考国家现行标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 结构技术规程》JGJ92和《建筑结构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规程》 JGJ/T279,对于预应力钢丝和钢绞线不宜超过0.6fprk,且不应 小于 0. 4 /k。

,3体外预应力筋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应力增量是体外 力混凝土梁的承载能力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体外预应力

9.2.3体外预应力筋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杰下的应力增

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承载能力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体外预应力 混凝土梁的相关试验表明:在混凝土开裂之前,体外预应力筋的 应力增量很小;在混凝土开裂后,预应力筋应力增加较快:直至

.3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9.3.1国家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为实现无新 结与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刚度及裂缝宽度计算方法的协 调,提出了受弯构件巾无粘结筋等效折减系数的概念。本规范借 鉴此做法,通过对体外预应力构件试验的体外索和体内誓通钢筋 的应力增量之比进行拟合分析,提出体外索等效折减系数为 0.20,采用与有粘结预应力构件形式相统一的短期刚度和裂缝宽 度计算公式。 9.3.2对于跨高比较大的受弯构件:给出常用线型布置下体外 力筋的相对位移,以考虑二次效应对混凝士受弯构件刚度的

采用体外预应力筋等效面积折减系数0.2,考虑体外预 对混凝土受弯构件最大裂缝宽度的影响,

应力筋对混凝土受弯构件最大裂缝宽度的影响

10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

的抗疲劳方面。因此,本条要求对需进行疲劳验算的纤维增 合材料预应力筋混凝土构件,应进行专项设计。

10.2.101、012和5的计算可采用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相 同的方法,但应根据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与预应力钢筋的差异 重新确定根关的计算参数,以反映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所力筋混 凝土结构的受力特性。的计算应以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 筋的弹性模量值E替换计算公式中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值E 并考虑到目前不厕厂商所提供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锚具 缺乏统一标推,要求根据实测数据确定张拉端锚具变形和纤维增 强复合材料筋内缩值α。、2计算中所涉及的孔道每米长度局 部偏差的摩擦系数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与孔道壁之间 的摩擦系数让,也应根据实测数据确定。的计算应考憩纤维增 强复合材料筋弹性模量与钢筋具有显著差异的影响:对本标灌中 的相应公式进行修正。 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显著低于钢材,纤维增强复 合材料预应力筋混凝土构件的预应力损失1、0要小于预应力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相应值。 10.2.3不同于与混凝土具有相近温度线膨胀系数的钢筋,纤维 增强复合材料筋的温度膨胀系数与混凝土存在显著差异,且可能 为负值。对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混凝土结构,本条要求 考崽季节差造成的预应力变化了,并应根据△工是升温或 降温来确定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考愿%后的应力情况

10.3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

10.3.1在维增强复合材料筋与混凝土之珂存在良好粘结的前 提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混凝土受弯构科的截面应变分 布仍可采用平截面假定。本条关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预应力筋 混凝土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是在本规范有送

现定的基上,考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特性提让的。 10.3.2、10.3.3和之间的大小关系受到预应力大小的影 陶当预应力较小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的极限延伸率较高时 平衡相刘受区高度小小于受压区高度,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捞在钢筋屈服之后达到与其抗拉强度设计值相应的极限拉应 变;当预应力较大而红维增强复合材料筋的极限延伸率又较低 时,大于:红维增强复合材料筋达到极限拉应变发生在钢 筋屁服之前。 红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应满足人 ,保证纤维增强复含材料筋达到极限拉应变时钢筋已属服。 0.3.5本条中纤继增强复舍材料预应力筋混凝士构件的雯弯承 载力计算公式与本规范预应力筋混凝二构作受弯承载力计算的有 关规定是协调的,其关键是确定在受弯承载力极限状态下纤维增 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的拉应力值。因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不存在属 服台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混凝土 受弯构件的破坏可分为受压破坏和受拉破坏两类形态,因此要求 设计计算时加以区分。当混凝让受压区高度天于时 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达到其抗拉强度设计值x前,截面受压 边缘混凝让首先达到极限压应变:该破环形态即为受压破坏。在 该极限状态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的拉应力值米知:静 根据·乎截面假定确定。当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小于等于phhu.ir 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的拉应力于 截面受压区混凝土失效前达到其抗拉强度设计值,该现象对应于 受拉破坏情况 10.3.7不同于钢筋:除采用热塑性树脂作为基体材料的纤维增 强复合塑料筋能够在加热和加压下改变真形状外:一般直线纤维 增强复台塑料筋产品不能在施工现场进行弯折。纤维增强复合塑 料筋用作箍筋时,其弯折应在生产过程中完成,但应考感因纤维 弯油和应力集中而导致其驾折部分抗拉强度的下降。本条根据美 国ACI440委员会颁布的《预应力纤维增强复台材料筋混凝工结

GB/T 3089-2020标准下载10.4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10.4.1为避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在设计服役期内发生徐变断 裂:其长期承受的拉应力应小于本规范第3.2.5条所规定红维增 强复合材料筋的持久强度设计值。 10.4.3因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弹性模量与钢筋有较大差异,在 安照本规范第6章的有关规定进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混凝士受 弯构件的裂缝宽度和变形验时,应根据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与 钢筋的弹性模量比,将红维增强复合材料筋的戳面面积修正为等 效钢筋截面面积

10.5.1孔道册率半径应保证孔道内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 游的强度不会因为筋的弯折而下降。 10.5.2本条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混凝士结构中的普通 钢筋构造作了规定,

1.1主要承重构件和抵抗地震作用的构件一包括框架裂 架、转换层大梁,板类构件一般是指扁梁利次梁。

11.2.1基本锚固长度1取决于钢筋强度f及混凝土抗拉强度 ,并与锚固钢筋的胃径及外形有关。公式(11.2.1)为计算基 本锚固长度的通式,其中分母项反映广混凝土对粘结锚固强 寰的影响,用混凝士的抗拉强度表达。预应力螺纹钢筋通常来用 后张法端部专用螺母锚固,故未列人锚固长度的计算方法。 11.2.2根据先张法预应力筋的锚固及预应力传递性能:提出了 配筋辫间距的要求,其数估是根据试验研究及工程经验确定的 11.2.3先张法预应力传递长度范围内局部挤压造成的环向拉应 力容易导致构件端部混凝土山现劈裂裂缝。因此端部应采取构造 借施,以保证自锚端的局部承载力。所提出的措施为长期工程经 验和试验研究结果的总结, α为预应力筋的公称直径。 11.2.4、11.2.5为防止预应力构价端部及预拉区的裂缝,对肋 形板提出了配置防裂钢筋的措施

11.3.1本条参照《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设计规 范》JTGD62ΦT形和I形截面梁,在与腹板相连处的翼缘厚 度,不小于梁高的1/10。当有承托时,可计人承托加厚部分 厚度。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与设计规范对照手册(2017年4月第2版).pdf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