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BEE005-2021 夏热冬冷地区被动式居住建筑技术指南及条文说明.pdf

T/CABEE005-2021 夏热冬冷地区被动式居住建筑技术指南及条文说明.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4.4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1613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ABEE005-2021 夏热冬冷地区被动式居住建筑技术指南及条文说明.pdf

图14外保温包覆女儿墙做法示意(主要适用于子气候区A区

(c)雨水口构造 图15外排水热桥处理示意

AutoCAD进阶练习100题图15外排水热桥处理示意

图16通风道出屋面热桥处理构造示意

5.6.5本条规定了非供暖地下室顶板和外墙外保温构造的热桥 处理做法。如果楼栋无地下室,首层地面的保温可与楼栋的外墙 保温位于同侧。 5.6.8规定了外墙外保温系统情况下活动式外遮阳卷帘或百叶 安装的热桥处理做法(图17)。

图17外遮阳卷帘上口热桥处理节点

5.6.9本条规定了诸如悬挑阳台、设备平台、雨逢等挑出结构 的热桥处理做法(图18)。

图18外保温包覆挑出结构(雨篷)做法示意

10规定了屋面太阳能热水器、光伏的支架构造的热桥处理 (图19)。

图19屋面设备支架热桥处理示意

建筑气密性对于实现被动式建筑的价值目标非常重要。 筑气密性可减少冬季的冷风渗透,降低夏季非受控通风

良好的建筑气密性可减少冬季的冷风渗透,降低夏季非受控通

导致的供冷、除湿需求增加,避免湿气侵入造成的建筑发霉、结 露和损坏,减少室外噪声和空气污染等不良因素对室内环境的影 响,提高居住者的生活品质。 建筑气密性设计以室外温湿度和风速条件为基础。在风速、 风压较大的地域或场地,建筑气密性宜采用更高的等级 5.7.2本条规定了砌块墙体的气密性节点构造做法(图20)。

20砌块墙体的气密性构造节点做

5.7.3本条规定了外门窗安装洞口的气密性节点构造做法。在 项目满足能耗目标要求的前提下,如果外门窗自身气密性高且封 堵得当,外窗安装进窗洞口时不一定需要安装防水隔气膜,从而 节省成本(图21)。

外平齐外窗安装的气密性构造节点

5.7.4 本条规定了外围护结构洞口、电线盒与管线贯

本条规定了外围护结构洞口、电线盒与管线贯穿处等部

位气密性节点构造做法。这些工艺施工简单,成本增量少,可实 施性高(图 22 ~图26)。

图22穿墙接线盒气密性构造节点做法

图23穿墙冷媒管气密性构造节点做法

图24 穿墙风管气密性构造节点做法

图25穿屋面管道气密性构造节点做法

穿非供暖地下室顶板管道气密性构造

5.8供暖、供冷与通风系统

5.8.1被动式建筑供暖、供冷与通风系统的总体方案应根据 当地能源情况、能源的高效利用、居住者使用模式等因素,经 技术、经济、节能综合分析比较后确定,并考虑设备与建筑的 结合。 5.8.2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通过分别独立、精准控制室内温度 和湿度,可实现较高的室内环境舒适度。室内湿负荷由经过湿处 理的新风系统承担,全部或大部分显热负荷由高温冷源设备和干 工况室内未端设备承担。 在夏热冬冷气候区,被动式建筑可降低室内冷、热负荷,一 方面使辐射温控末端的采用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因为新风系统 也可以承担部分冷、热负荷,室内温控末端的运行时间得以减 少,因此可制定出更舒适节能的运行策略,比如:在大部分夏李 夜间,仅运行新风而不运行显热处理设备,降低系统噪声,营造 更好的睡眠环境。

5.8.3部分项目中存在新风末未端、干风盘、辐射系统等多 端形式。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运行策略不足可能导致系统运 乱,室内舒适性差、能耗偏高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应进 适性与节能性的权衡分析,兼顾两者,制定优化运行策略。

端形式。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运行策略不足可能导致系统运行混 乱,室内舒适性差、能耗偏高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应进行舒 适性与节能性的权衡分析,兼顾两者,制定优化运行策略。 5.8.4在不同的应用功能空间及场景中,人体热舒适性需求差 异较大。对于人员活动强度及冷负荷较大的客厅区域,制冷工况 可适当降低设定温度,在24℃~26℃范围,以保证舒适性;而 对于卧室区域,睡眠期间,人体代谢水平较低,制冷工况可适当 提高设定温度,在26℃~28℃范围内,保证舒适性的同时,实 现系统的节能运行。 在不同的季节,供暖、供冷与通风系统应有兼顾室内舒适性 和运行能耗的不同运行策略。过渡季节和供冷季初期及末期,室 内冷负荷较低,在室外天气条件适宜时,采用自然通风或水系统 免费供冷的方式可大幅度降低空调系统耗能:该时间段内阴雨天 气、室外空气质量差时,可单独开启新风系统,从而避免整个系 统开启造成的“大马拉小车”的耗能现象。冬季供暖初期及末 期,室内热负荷较低,单独开启新风系统可满足负荷要求的情况 下,采用新风系统供暖,避免整个系统开启造成的低效运行。

5.8.4在不同的应用功能空间及场景中,人体热舒适性需

5.8.5针对不同的项目定位,采用热泵类冷热源的具体系统形 式宜参考以下建议:如果项目定位为改善型居住建筑并且户内供 暖、供冷负荷较小,可考虑选用户式能源环境一体机作为空调设 备;舒适度要求较高的高端项目宜选用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 能源环境一体机功能集成,系统简洁,目前在华北地区的超 低能耗、近零能耗项目中应用广泛,亦有夏热冬冷气候区的案 例。新风量200m/h的能源环境一体机的制冷、制热能力通常在 4kW~8kW间。选用一体机时应注意,夏热冬冷气候区的湿负 荷较大,一体机应有除湿后再热的功能。为提升能效,再热宜采 用冷凝再热。

5.8.6热水型空气源热泵机组性能系数(名义工况)根据现 行团体标准《空气源热泵供暖工程技术规程》T/CECS564,取 3.00;热风型空气源热泵机组性能系数参考现行国家标准《房间 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1455有关条文,并酌 情提高一个档次,取2.50。

5.8.8本条规定了辐射空调末端的运行控制要求

1新风系统旁通工况下,新风未经除湿,室内空气含湿量 可能较高,此时开启辐射供冷存在结露的风险。可通过辐射系统 与新风系统联动,设置保护措施,避免辐射系统的误启动。 2对于辐射供冷供热十新风系统的湿冷工况,当室内空气 含湿量较高时,存在辐射供冷未端表面结露的风险。因此,应先 启动新风系统进行除湿,可在室内空气露点温度达到设计露点 温度时,启动辐射供冷系统。辐射表面温度应至少高于露点温度 0.5K以上,以避免辐射表面结露。 5.8.9制冷季,在系统启动初期,室内温湿度较高,宜采用较 低的蒸发温度,使得室内温湿度快速接近设计点,在该过程中逐 渐提高蒸发温度,以确保舒适性。采用该运行模式可兼顾高蒸发 温度的节能性与常规蒸发温度的舒适保障性。 5.8.10电地暖为辐射供暖,比对流末端供暖更为舒适,而且响 应比水地暖快,在客厅、卧室、卫生间等房间局部铺设,有助于 提高冬季室内舒适度。

5.8.12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要求新风系统承担除湿任务,同时 不承担温度调节的任务,所谓“除湿不降温、调温不除湿”,是 适合夏热冬冷气候区居住建筑的高舒适解决方案。 户式冷凝热回收除湿新风机可以集成除湿(但不解决温度问 题)与热回收两种功能。新风机组内置热泵,夏季实现冷却除

湿(并且冷凝再热),冬季通过回收排风热量加热新风而实现热 回收。其进、排风道完全隔离,不存在异味、细菌等交又污染问 题一一常规的热回收新风系统不宜在厨卫回风,容易交义串味, 而冷凝热回收除湿新风机却可以。 户式冷凝热回收除湿新风机不用室内回风,可控制平均送风 风速在0.3m/s以内,室内无吹风感;夏季送风温度通常在16℃ 左右,可实现置换通风;冬季送风温度通常在28℃左右(加湿 工况下);可内置加湿模块。所以,冷凝热回收除湿新风机能解 决室内一小部分冷、热负荷。 由于是从排风中提取热量加热新风,相比置于室外的空气源 热泵,冷凝热回收除湿新风机可实现更高的能效比。

15本条规定了新风系统的热回

1现行国家标准《热回收新风机组》GB/T21087第6.11条 表2对热回收新风机组和热回收装置的交换效率限值要求为冷量 回收全热交换效率≥55%、热量回收全热交换效率≥60%、冷 量回收显热交换效率≥65%、热量回收显热交换效率≥70%。 本条为各子气候区设定的新风热回收效率符合该标准。另外,大 量华北地区已落地的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案例表明,高性能 热回收新风的应用可带来较高的节能效果。现行国家标准《近零 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第6.2.7条规定:“显热型显热 交换效率不应低于75%;全热型全热交换效率不应低于70%”。 2户式冷凝热回收除湿新风机能否适用于现行被动式超低 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的技术框架,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冷凝热回 收除湿新风机能以远高于常规供暖、供冷设备的能效比解决一小 部分室内供暖、供冷需求,在实际终端能耗上弥补了它因为缺少 被动式热回收而导致的供暖、供冷终端能耗的增大。这为计算冷 凝热回收除湿新风机的“等效热回收效率”提供了基础:设定冷 凝热回收除湿新风机与户内温控末端组成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 在特定供暖或供冷工况下的终端能耗(电耗)等于全热回收新风 机与户内空调组成的非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在相同工况下的终端

能耗(电耗),则后者的全热回收新风机的热回收效率可视为前 者的冷凝热回收除湿新风机的“等效热回收效率”。户式冷凝热 回收除湿新风机的等效热回收效率随室外气温而变化。当室内外 温差缩小,等效热回收效率会上升。 5.8.18夏热冬冷气候区普遍冬季湿度较大。子气候区A区、C 区以及长沙、遵义儿乎没有冬季加湿需求。子气候区B区、D 区的其余地域在冬季有较小的加湿需求,通常用湿膜加湿即可满 足。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湿膜加湿应采用软化水和洁净水。 湿膜加湿仅有水泵能耗,效率很高,而且成本较低,但应注 意定期更换(建议每年更换1次)。其他可整合到新风系统内的 加湿手段,比如电极加湿和超声波加湿,尽管运行稳定、加湿量 大,但是能耗较高,通常不适合本气候区。 5.8.19气流组织效率与设计紧密相关,送风口、回风口、排风 口的位置排布应保证不留通风死角;通风路径应合理、清晰,让 新风被充分利用后再被回收或排出,避免浪费。 全热回收新风机适合上送风、上回风的气流组织方式。上送 风口可选择顶送风、侧送风等形式。顶送风口宜设在房间内距离 内门较远的位置。侧送风口宜设在内门或其附近的上方,应有 较快的出风风速,从而借助康达效应(Coandaeffect)把风送到 房间深处。全热回收新风机也适合下送风、上回风的气流组织 方式。应注意下送风的风口不宜布置在湿源附近,以规避结露 风险。 能源环境一体机的送风风量较大、风速较高,下送容易引起 不适的吹风感,更宜采用上送风。 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中的直流式除湿新风机适合下送风、上 回风的气流组织方式,风速舒适(平均送风风速约0.3m/s),能 够实现置换通风,客户价值较高。下送风口可选择地送风、踢脚 线送风、墙裙送风等不同类型。

能耗(电耗),则后者的全热回收新风机的热回收效率可视为 者的冷凝热回收除湿新风机的“等效热回收效率”。户式冷凝 回收除湿新风机的等效热回收效率随室外气温而变化。当室内 温差缩小,等效热回收效率会上升。

5.8.18夏热冬冷气候区普遍冬季湿度较大。子气候区A

5.8.21补风应从室外直接引入,补风管道引入口处应设

闭型电动风阀。电动风阀应与排油烟机联动,在排油烟系统未

启时应关闭严密。补风管道应设置保温。补风口宣设置在灶台 附近。

附近。 5.8.22户式新风机组的室外新风口和排风口的间距不宜低于 1.5m,且都不得靠近燃气排烟及卫生间排风口。设计设备平台时 应避免排风口的方向朝向新风口。 根据现行行业标准《住宅新风系统技术标准》JGJ/T440第 4.4.1条,“对分户式新风系统,当新风口和排风口布置在同一高 度时,宜在不同方向设置;在相同方向设置时,水平距离不应小 于1.0m”;“对分户式新风系统,当新风口和排风口不在同一高 度时,新风口宜布置在排风口的下方,新风口和排风口垂直方向 的距离不宜小于1.0m”。 5.8.23只要新风机组安装在被动区内,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的新 风机,新风管道和排风管道都应做保温。保温材料建议采用橡 塑保温。新风管道和排风管道本身建议采用PP、PE、PVC类管 道制作。能源环境一体机在制冷工况时的送风温度较低,为防结 露,其送风管道也应具备保温性能。

5.8.22户式新风机组的室外新风口和排风口的间距不宜

5.9.1尽管空气源热泵也能够用作集中式或半集中式系统的冷

5.9.1尽管空气源热泵也能够用作集中式或半集中式系统的冷 热源,但是其能效比通常不及相同负荷条件下的地源热泵或水源 热泵。

规定了B1级防火性能聚苯板十岩棉防火隔离带外墙外 系统的施工方法: 保温施工的铺粘工法应考量当地质检部门的质量验收规

6.2.4规定了B1级防火性能聚苯板十岩棉防火隔离带外墙外

6.2.4规定了B1级防火性能聚苯板十岩棉防火隔离带外墙外

范,必须按照施工地域的地标规定进行施工。通常情况下,点粘 对基层平整度要求较低,但缺点是保温层与基层墙体之间存在空 腔,且保温板四周无有效粘结,易造成保温板翘曲变形,负风压 会增加保温脱落隐患,由此引发的降低建筑寿命和保温效果。点 框粘和满粘的优点是保证最大的有效粘贴面积,提高粘结的可靠 性和耐久性,避免保温脱落隐惠。 2使用聚氨酯发泡封堵较大缝隙和空腔不能保证保温系统 的长期可靠性。 4如果缝隙较大,应采用同种保温材料填充,严密封堵 避免使用聚氨酯发泡材料封堵较大空隙。遇到与主体结构的断板 部位,应保证防火隔离带的连续性,应保证有效锚固,并且严格 按规定压入双层耐碱玻网

1)屋面防火隔离带材料: 2)现浇女儿墙的断热桥处理(构造柱十底层泡沫玻璃砖); 3)地下被动区和非被动区之间的砌体隔墙与基础板交接 处的断热桥处理(砌体的首层更换为泡沫玻璃砖)。

6.3.1关于楼层地面的隔声规定: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 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第4.2.8条规定,高要求居住建筑 卧室、起居室(厅)的分户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应符合表10 的规定。

表10高要求居住建筑分户楼板撞击声隔声标准

地面隔声做法可参考以下三种做法:

1)楼层结构层一40mm厚发泡水泥浆一10mm厚隔声垫 (上翻至地面装饰面层高度以上)一40mm厚细石混凝 土垫层一30mm厚地面装饰面层; 2)楼层结构层一40mm厚XPS保温板一10mm厚隔声垫 (上翻至地面装饰面层高度以上)一40mm厚细石混凝 土垫层一30mm厚地面装饰面层: 3)楼层结构层一15mm厚轻质石墨保温隔声板一40mm厚 细石混凝土垫层一30mm厚地面装饰面层

6.6.2气密膜材应选用高质量的耐久产品,才能在被动式建筑 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如果采用专用金属支架固定窗户,应提前 进行倒角倒边处理,以防锐棱破坏气密膜材。 6.6.5施工过程中应分阶段进行气密性检测以保障户内气密性 符合要求。门窗验收合格、内墙抹灰完成则外围护气密层已经形 成,此时做气密性初步检测,可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避免设 备安装、内装修施工完成后再做气密性检测则较难查找漏气部位 和不便维修。应注意,气密性和热桥处理在很多的节点是同时 施工。

6.8.3地源热泵系统的施工技术要求与质量验收要求可参见现 行国家标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现行团体 标准《地源热泵系统地埋管换热器施工技术规程》CECS344以及

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 石英砂岩或花岗岩的导热系数在2.7W/(m·K)左右,常用的 回填材料膨润土、细砂和水泥混合浆的导热系数在1.4W/(m·K) 左右。用这种材料回填到花岗岩的钻孔中,将使具有良好传热性 能的岩层难以达到应有的换热效能,

7.1.1被动式建筑作为建筑工程,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

7.1.1被动式建筑作为建筑工程,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 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划分节能分部各分项工程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没有包含的内容可 按其规定的原则进行划分;检验批的划分主要是遵守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411及相关专业验 收规范的规定,无专业验收规范或专业验收规范没有明确时可按 照其规定的原则进行划分。 7.1.2与普通建筑相比,被动式建筑的性能大幅度提高,依靠 的是对有关材料、构配件、设备、系统等的技术指标要求提高, 具体体现在设计文件中。因此,被动式建筑的质量是否合格,首 先取决于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 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411对建筑节能分部的质量验收做出了 详细的规定,本章主要是针对被动式建筑的特殊要求部分进行 补充。 7.1.3被动式建筑可能会涉及相对较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 材料、新工艺,目前相关的技术标准体系还不完善。为保证质量

7.1.3被动式建筑可能会涉及相对较多的新技术、

.1.3被动式建筑可能会涉及相对较多的新技术、新设备、亲

7.2.1~7.2.3保温系统的构造做法不应随意更改,应保证其 完整性,如需变更,应征得设计单位同意。

7.2.4保温工程材料涉及节能、安全的重要指标应通过见证 送检复验进行验证。

7.2.5保温板的缝隙过大会严重削弱围护结构的保温性

工过程中应尽量挤紧。对局部较大的缝隙,可用相同保温材料条 进行填充,也可采用发泡材料填充,但不可用砂浆填充。 7.2.6用于固定保温材料的锚栓的数量、位置、有效锚固深度 和抗拔承载力应根据保温材料的性能特点确定。当以粘结为主 时,锚栓应有基本设计构造要求;当以锚固为主时,应根据项目 所处位置的基本风压、楼层高度、锚栓是否位于转角等条件按对 应有效锚固深度的锚栓抗拔承载力经计算确定锚栓数量。用于保 温系统的锚栓设计应由设计单位完成,当施工图未提出明确要求 时,施工方案应经设计单位确认后方可施工。 7.2.7锚栓、墙上锚固连接件及凸出墙面的构件等打断了保温 系统的连续性,外门窗洞口四边是门窗框与保温系统连接的薄弱 环节,为保证外围护系统的整体保温性能,设计时应严格控制热 桥影响,现场应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 7.2.12屋面因有女儿墙、檐沟、变形缝、水落口、设备基础、 避雷带等的存在而使屋面保温层容易形成热桥,施工需要特别注 意保温的连续性和按设计要求进行断热桥处理。如女儿墙压顶设 盖板,盖板的固定不仅要牢固可靠,还需要将与主体结构连接部 位做好断热桥处理。

工过程中应尽量挤紧。对局部较大的缝隙,可用相同

避雷带等的存在而使屋面保温层容易形成热桥,施工需要特 意保温的连续性和按设计要求进行断热桥处理。如女儿墙压 盖板,盖板的固定不仅要牢固可靠,还需要将与主体结构连 位做好断热桥处理。

质及设计要求的其他性能指标影响外墙得热和反射,未经设计同 意不可随意更改。

7.3外门窗与遮阳装置

.3.1结合被动式建筑高保温性能、高气密性能要求以及外 窗安装方式的不同,应对该部分内容进行隐蔽工程验收补充。

7.3.1结合被动式建筑高保温性能、高气密性能要求

(透汽膜是保证该部位气密性的重要措施,必须粘贴严密。由于 固定件高出主体结构,造成通长防水透汽膜通过固定件时会产生 逢隙,应附加粘贴防水透汽膜对缝隙进行封闭。

层降低保温性能。窗台板安装时应特别注意两侧伸入窗侧保 内,使雨水由保温层外表面流入窗台板顶面排走。如窗台机 入窗侧保温层内,窗台板与窗侧保温层间形成竖缝,雨水会 缝渗入保温层。

7.3.6窗墙连接线条一边与窗框粘贴,另一边玻纤网压)

7.3.7遮阳装置的金属构架凸出建筑

电动遮阳驱动装置应采取必要的用电安全措施。

7.4供暖、供冷与通风系统

7.4.5通风与空调系统管线穿过外墙将气密层和保

7.4.5通风与空调系统管线穿过外墙将气密层和保温层打断, 应按设计要求做气密和断热桥处理。管线穿过外墙时在墙厚范围 内应有保温层,因此洞口预留尺寸应考虑保温层的厚度,避免留 洞尺寸偏小造成墙厚范围内管线外保温层减薄甚至无法施工。 7.4.8厨房抽油烟机开启时,厨房补风口应同步打开,避免厨 房产生负压使其他房间空气被抽出室外。抽油烟机关闭时,电动 风阀应能够可靠密封,

7.5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

7.5.3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系统附看于建筑外墙或屋

,5.3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系统附看于建筑外墙或屋 ,其支架必须可靠固定在主体结构上,同时支架的固定应避免 生热桥。

7.6.1良好的气密性是被动式建筑舒适和节能的基本保证,在 所有工作完成后做气密性检测可保证最终投入使用的建筑整体气 密性。

8.1.1运行指导手册宜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8.1.1运行指导手册宜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1)被动式居住建筑的主要价值的描述,比如节能、舒适、 健康、耐用等: 2)被动式居住建筑围护系统和暖通系统的构成与技术方 案简述; 3)被动式居住建筑围护系统和暖通系统的运维指导。 被动式居住建筑的使用模式与常规居住建筑的差异点,可在 运行指导手册中予以强调。主要的差异点包括窗户开启习惯、外 遮阳使用习惯、新风系统的使用等。针对不同保温类型、不同悬 挂物品,运行指导手册应包含相应的物品悬挂说明书,以指导业 主室内悬挂物品。 运行指导手册还应包含单元门的产品维护保养说明书。各类 门交付使用后,业主或产权人宜据此等进行定期保养维护,使其 始终保持良好状态。门产品构造相对复杂,检修维护、清洗保养 时应严格按照产品使用维护说明书的要求执行,不可随意操作。

8.5.1根据现行国家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能源基准和能源绩 效参数》GB/T36713,能源绩效(energyperformance)的定义 是“与能源效率、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有关的、可测量的结果”。 其表示方式可以有:能源消耗量(kJ、kWh)、单位能源消耗量 kWh/m)、能源效率变化率或无量纲比率等。 智慧管理系统通过建立并使用能源绩效参数和能源基准,测 量并量化被动式建筑运行中的能源绩效变化,从而能够对其能源

绩效进行有效管理。其通过能源绩效参数提供的能源绩效信息, 有助于设计、管理、研究人员掌握了解建筑的运行状态和能源绩 效并采取措施以达到持续改进提升的目的。 智慧能源管理系统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能源管理和后勤动力 服务,并且应覆盖所有不同位置和套型的住户。居住建筑的公共 部分应有明晰的边界,具备实施独立能源核算的条件。空调、通 风、给水排水、照明、电梯、弱电、消防等系统的用能应分别计 量。套内可不设二次计量。 8.5.4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宜具备自动远传功能。计量器具应 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17167中的要求。 8.5.5对比周期通常为年、季、月。首个周期年可不设能源绩 效目标,但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说明、系统规程做好运维服务和记 录工作,并且建立相应的能源基准。 确定能源绩效参数时,应充分了解夏热冬冷地区被动房能源 消耗与哪些因素有关,比如负荷、入住率、气候、季节、天气 等,应根据用户需求和应用的复杂程度来选择合适的绩效参数类 型。不同能源绩效参数类型及其特点可参见现行国家标准《能源 管理体系能源基准和能源绩效参数》GB/T36713第6.3条。 能源基准的制定应考察能源使用的特征与使用者的需求,选 择适当的能源绩效参数类型。建立能源基准时,应使用在基准期 内所收集的数据。在此基础上,使用能源绩效参数的测量值和能 源基准对能源绩效的变化进行评估,并评价能源绩效参数和能源 基准是否适用。由于社会期望,技术进步,房屋折旧,使用者自 身改造更新等不断变化,需要定期对能源基准进行调整。基准期 通常选择连续的12个自然月。 能源绩效受许多相关变量和静态因素的影响。一旦确定大 气、重大活动等可能对能源绩效产生较大影响的相关变量,应在 智慧能源管理系统中记录并做归一化。所谓归一化,是指通过解 释相关变量的变化,在相同条件下比较能源绩效,从而不断修正

绩效进行有效管理。其通过能源绩效参数提供的能源绩效信息, 有助于设计、管理、研究人员掌握了解建筑的运行状态和能源绩 效并采取措施以达到持续改进提升的目的。 智慧能源管理系统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能源管理和后勤动力 服务,并且应覆盖所有不同位置和套型的住户。居住建筑的公共 部分应有明晰的边界,具备实施独立能源核算的条件。空调、通 风、给水排水、照明、电梯、弱电、消防等系统的用能应分别计 量。套内可不设二次计量。

T/CECS 10108-2020标准下载5.4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宜其备自动远传功能。计量器其应 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B 17167 中的要求。

8.5.5对比周期通常为年、李、月。首个周期年可不设能源绩

确定能源绩效参数时,应充分了解夏热冬冷地区被动房能源 消耗与哪些因素有关,比如负荷、入住率、气候、季节、天气 等,应根据用户需求和应用的复杂程度来选择合适的绩效参数类 型。不同能源绩效参数类型及其特点可参见现行国家标准《能源 管理体系能源基准和能源绩效参数》GB/T36713第6.3条。 能源基准的制定应考察能源使用的特征与使用者的需求,选 择适当的能源绩效参数类型。建立能源基准时,应使用在基准期 内所收集的数据。在此基础上,使用能源绩效参数的测量值和能 源基准对能源绩效的变化进行评估,并评价能源绩效参数和能源 基准是否适用。由于社会期望,技术进步,房屋折旧,使用者自 身改造更新等不断变化,需要定期对能源基准进行调整。基准期 通常选择连续的12个自然月。 能源绩效受许多相关变量和静态因素的影响。一旦确定大 气、重大活动等可能对能源绩效产生较大影响的相关变量,应在 智慧能源管理系统中记录并做归一化。所谓归一化,是指通过解 释相关变量的变化,在相同条件下比较能源绩效,从而不断修正

能源数据的过程。能源绩效参数和相应的能源基准都能够被归 一化。 如果对比周期内相关变量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可将基准期和 报告期的能源消耗直接进行比较。为比较同等条件下两个时期的 能源绩效,可根据相关变量的情况对能源绩效参数和能源基准进 行归一化:当主要相关变量单一,同时基本负荷较小时,可使用 能耗与相关变量的简单比率进行归一化:当主要相关变量较多或 者基本符合较大时,可建立能耗和相关变量关系的模型进行归 一化。 8.5.6智慧能源管理系统的数据收集频率宜高于报告频率,以 便理解和评估相关变量对能源绩效的影响。对不同的被动式建筑 项目数据采集的时期和频率应满足操作条件并不高于10min/次, 以保证提供足够多的数据点来进行分析。操作层面可按照每小 时、每天或更大时间周期进行数据采集。而能源绩效则可以按照 每月周期进行汇总评审。

能源数据的过程。能源绩效参数和相应的能源基准都能够被归 一化。 如果对比周期内相关变量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可将基准期和 报告期的能源消耗直接进行比较。为比较同等条件下两个时期的 能源绩效,可根据相关变量的情况对能源绩效参数和能源基准进 行归一化:当主要相关变量单一,同时基本负荷较小时,可使用 能耗与相关变量的简单比率进行归一化;当主要相关变量较多或 者基本符合较大时,可建立能耗和相关变量关系的模型进行归 一化。 8.5.6智慧能源管理系统的数据收集频率宜高于报告频率,以 便理解和评估相关变量对能源绩效的影响。对不同的被动式建筑 项目数据采集的时期和频率应满足操作条件并不高于10min/次, 以保证提供足够多的数据点来进行分析。操作层面可按照每小 时、每天或更大时间周期进行数据采集。而能源绩效则可以按照 每月周期进行汇总评审。 计算能源绩效参数和相应的能源基准之前,应评审测量的数 值和相关变量,以确定数据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当计量故障、 获取数据失败或操作条件不典型可能造成重大异常时,应对数据 进行验证。测量异常的数据值不应纳入能源绩效参数模拟或相关 的能源基准中。在对能源绩效参数数值进行解释和报告时,应说 明测量的准确度和不确定度。 8.5.7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成立、培养运维团队或购买专业运维 服务。应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相关措施 包括策划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编制能源管理手册和能源管理记 录、定期召开能源管理会议等。 应至少每季度检查、调适公共设施设备,并有完整记录。应 至少每年开展节能诊断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优化方案并实 施。居住建筑能源诊断的内容主要包括能耗、室内热环境和暖通 空调系统等现状调查。能源诊断、检测的方法可参照现行行业标 22的右关抓定

服务。应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相关措施 包括策划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编制能源管理手册和能源管理记 录、定期召开能源管理会议等。 应至少每季度检查、调适公共设施设备,并有完整记录。应 至少每年开展节能诊断评估天津某广场a、b区及e地块工程招标混凝土灌注桩基施工组织设计_secret,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优化方案并实 施。居住建筑能源诊断的内容主要包括能耗、室内热环境和暖通 空调系统等现状调查。能源诊断、检测的方法可参照现行行业标 准《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32的有关规定

智慧能源管理系统的运行维护技术要求高,维护的工作量 大,无论是自行运维还是购买专业服务,都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 制度与应急预案,并在日常运行中应做好记录,通过专业化的物 业管理促使操作人员保证工作的质量。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