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50296-2014管井技术规范.pdf5.1.1不同管井结构设计在总体上有其共性,但由于用途不同 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供水管并(包括热源管并)与回灌管并, 前者重点是从井内向井外抽水防止出水量小、含砂量超标,后者却 是从井外向井内灌水,防止堵塞。再如供水管井与降水管井,虽然 都是从含水层中取水,但前者水质水量要有保证,而后者只要求降 低基坑地下水位或隔水底板以下含水层水头对基坑底板的顶托压 力,以保证基坑的正常开挖和施工。工期短而急。降水管并一般 并浅、径大、量多,且时有调整变动。以上这些特点,在进行不同管 井结构设计时都要区别对待。
5.1.3过去,回灌是减小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所造成
分DLT 345-2019 带电设备紫外诊断技术应用导则.pdf,新成分内的沉淀和回灌水中的既有颗粒进入含水层就造成了 堵塞。由于回灌水的压力作用,使这种堵塞逐渐向管并四周扩散, 最终会导致回灌管井效能大降。 自前比较有效的方法只能是同一眼管并供水、回灌交替使用: 使供水管并与回灌管并的功能互相转换。这就要求二者的过滤器 必须设置于同一含水层中,过滤器的位置和长度基本一致。通过 抽水将被压入含水层中可移动颗粒和一些沉淀再抽出,从而起到 类似洗井的效果。
自前比较有效的方法只能是同一眼管并供水、回灌交替使用: 使供水管并与回灌管并的功能互相转换。这就要求二者的过滤器 必须设置于同一含水层中,过滤器的位置和长度基本一致。通过 油水将被压入含水层中可移动颗粒和一些沉淀再抽出,从而起到 类似洗井的效果。 5.1.5本条规定了并身结构的主要内容。一般情况下,并身结构 与并管配置及管材选用是每个管并设计应包括的内容,其他条款 的内容则可根据地层资料和成井要求决定。除管口封闭外,若不 存在其他水体渗人含水层时,则不必考虑第6款的内容。关于“井 的附属设施”,主要是针对大型水源地的设计而言的。实施时,应 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并径是包括开口井径、开采段并径和终止并径等井身各并段 并径的泛称。各并径的涵义在本规范第2章中已有明确规定,井 径设计的内容应按其涵义和实际需要确定。开采段井径根据含水 层的埋深和设计出水量确定。一般情况下,浅井的各井段井径采 用同一并径,深并则不能为同一并径,可变径一次或多次。 5.1.6虽然过滤器在非填砾过滤器中包含在井管范畴之内,但在 填砾过滤器中尚包括填砾这一十分重要的部分,而且在管井结构 设计中,过滤器的设计是其主要组成之一。 5.1.7过滤器按其结构划分,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骨架过滤 器、缠丝(包网)过滤器、填砾过滤器。其中前两种过滤器文称非填 砾过滤器。 (1)骨架过滤器是在井管上穿有各种形状(如圆孔、条孔、桥 式)的孔或缝隙,其骨架兼有支撑和过滤的作用,因其只有一个过 水断面,也就只有一个孔隙率。 (2)缠丝(包网)过滤器。有支撑骨架和在支撑骨架外作为过 ·68·
(1)骨架过滤器是在并管上穿有各种形状(如圆孔、条孔、桥 式)的孔或缝隙,其骨架兼有支撑和过滤的作用,因其只有一个过 水断面,也就只有一个孔隙率。 (2)缠丝(包网)过滤器。有支撑骨架和在支撑骨架外作为过
滤面的缠丝和包网。缠丝或包网过滤器的支撑骨架一般都是穿孔 管,在穿孔管与缠丝或包网之间有纵向垫筋相隔,互不接触,所以 是两个过水断面,因而有两个孔隙率。 (3)填砾过滤器是由人工填砾构成。与含水层接触的过滤面 的孔隙率即为填砾层的孔隙度。填砾过滤器的骨架部分为骨架过 滤器和缠丝过滤器或包网过滤器中的任一种。由于作为支撑骨架 的过滤器本身有一个或两个孔隙率,所以填砾过滤器有两个或三 个过滤面,就存在两种或三种孔隙率。贴砾过滤器和笼状过滤器 是其特例。
5.2.2本条对开采段并径的设计只作了原则的规定,而没有列举 公式计算。原因是开采段并径的大小和开采段的长短都是由充许 并壁进水流速决定的,而该流速则可通过调整并壁的进水面积来 满足。并壁进水的面积大小由条文中列举的诸因素决定。由一个 计算公式欲确定两个有关联的变量,其解是不确定的。相同的理 由在第5.4.1条的条文说明中阐述得比较清楚,请参考。
5.2.4开采段井径过小将造成井损增大,影响管井出水量,一般 大于150mm。
5.2.5管井深度是多因素综合确定的。对于存在不同水质的含 水层地区,水质亦是决定管井深度的因素之一,应引起注意。热源 并属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该系统是以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一般为 恒温带至200m理深)范围的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为低温热源的空 调系统(见现行行业标准《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DZ/T0225)。 5.2.6本条规定了设计降水管井深度。在实际施工中,第1款和 第3款的情况最常出现。无其是第3款,是指在基坑开挖时,基坑 壁揭露了上部的潜水含水层和承压含水层。在此情况下,降水管 并对已揭露的诸含水层起疏王并的作用,对基坑底以下的承压含
5.2.6本条规定了设计降水管并深度。在实际施工中
第3款的情况最常出现。无其是第3款,是指在基坑挖时,基坑 壁揭露了上部的潜水含水层和承压含水层。在此情况下,降水管 并对已揭露的诸含水层起蔬十并的作用,对基坑底以下的承压含 水层起减压并的作用。可见并深主要考虑的是对下部承压含水层
的减压问题,而上部则是过滤器的设计问题。 5.2.7、5.2.8管井应把被污染或可能被污染的含水层或者不良 水质的含水层进行封闭。供水管井是永久性的地下水取水构筑 物,因此封闭亦是永久性的。封闭的目的有二:一是加固井管,二 是阻隔不良水质水(包括非开采含水层水)的进人和取水层地下水 进入其他含水层或透水层。有时两种目的同时兼有。阻隔非开采 含水层的要求常由用户或水资源管理部门提出。管井外围封的长 度因目的和地质条件而异,条文中没有规定具体数据的要求,执行 中应注意封闭的效果。降水管井井口外围封闭的且的是防止抽出 的水沿井管外渗流回含水层和防止地表污染物污染含水层,
重要的,它为监测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提供了条件。地下不 态资料是保证水源地科学管理和合理开采的重要资料之一 制订了本条规定。实际上,只需在管井泵座上预留一小孔即 电要采取一定措施防止杂物投入或误人。
5.3.1钻进终止后,即使捞取了沉淀,但在下管过程中由于种种 原因仍会产生一些沉淀,这样就有可能使井管下置不到设计位置 而发生过滤器错位的严重后果。若预留一定长度的并身,则并管 即使不能坐到井底,在悬挂状态下,经过填砾或封闭后,井管仍会 被牢牢固定。
的安装和正常运转,并估计到井管连接时,经常产生的允许垂直偏 差和管并投产后可能发生的偏斜。因此,规定安泵段并管内径要 比抽水设备标定的最小井管内径大50mm,过大则增加建井费用。 以往的“抽水设备铭牌标定的井管公称内径”是国外习惯叫法,我 国水泵说明书的常用说法是“最小管径”。因此本规范改用后者。 此外,安泵段设置井管对保证抽水设备长期正常运行土分必要。
5.3.3过滤器(管)外径设计应执行本规范第5.2.3
5.3.3过滤器(管)外径设计应执行本规范第5.2.3条的规定。 当为非填砾过滤器时,过滤管即为过滤器;当为填砾过滤器时,过 滤管即为骨架管,本条中的过滤器(管)外径均指过滤管外进水面 层的直径
掉块,要设置井管。安泵段设置井管,对保证抽水设备长期卫 云行土分必要。开采段岩体破碎易塌部位要设置过滤管
根据含水层颗粒组成、含水层厚度、井的深度综合确定。降水管井 设置沉淀管与否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实践表明,不一定必须下置 沉淀管。
应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做好工种间的配合。慎用水泥管和PVC管。
5.4.1本条对过滤管直径的设计只作了原则规定,而未列举计
5.4.1本条对过滤管直径的设计只作了原则规定,而未列举计算 式或复核式。 在设计出水量一定的情况下,由于过滤管有效孔隙率是定值 过滤管外径与长度互为变量,按该式确定过滤管直径或过滤管长 度,也即一个关系式确定两个变量,显然解是多值的。我国有关文 献给出的确定过滤管外径或过滤管长度的计算式,正是忽略了这 关系式解的不确定性,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并”、“孔”概念混淆 管并进水流速概念混淆,部分计算式本身就是错误的,就工程实践 而言,也不可能按计算的直径特别定制过滤管。我国部分技术标 准和文献给出了过滤管的直径复核式,也是不正确的,工程实践不 可能按复核结果而改变过滤管直径,因此计算确定或复核过滤器 直径,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不成立的,也是本条不再列 出过滤管直径计算式或复核式的原因所在。
是双层的,即骨架管进水面和缠丝面进水面,后者直接与含水层接 触,两者技术要求不同。所以缠丝过滤器的设计包括骨架管设计 和对缠丝要求两部分内容。由于骨架管不直接与含水层接触,因 此骨架管的穿孔形状、尺寸及排列方式与含水层颗粒组成无关,仅 与管材强度和加工工艺有关。 由于骨架管进水面不直接与含水层接触,不存在被含水层颗 粒堵塞的问题,也就不存在有效孔隙率问题,这与外层缠丝进水面 有所不同。缠丝进水面由于存在有效孔隙率问题,因此缠丝过滤 器(管)的进水能力是由其外层缠丝进水面决定的,缠丝过滤器 (管)腐蚀、结垢及至报废,均是由于缠丝进水面腐蚀、结垢及损坏 造成的,因此骨架管孔隙率过大并无意义,《供水管井工程施工及 验收规范》GBJ13一66和我国部分文献规定了不同管材的孔隙率 数值,显然是从管材强度角度作出的规定,是不正确的。根据我国 常用管材的穿孔管孔隙率和缠丝进水面有效孔隙率的计算,条文 规定骨架管孔隙率为20%~30%是符合工程实际情况的,是合适 的,管材强度大,可取大值,管材强度低,可取小值。 缠丝的断面形状直接影响到有效孔隙率的大小,圆形缠丝断 面外大中间小,极易被含水层颗粒堵塞,有效孔隙率低;梯形或三 角形缠丝断面外小内大,不易被含水层的砂砾堵塞,有效孔隙率 大,优越性明显,国外早已普遍采用,我国限于加工条件,尚不能强 制执行,但有条件宜尽量采用
5.4.3我国部分技术标准和有关文献定义过滤器孔隙率为穿孔
管的孔隙率,因此大多数给出了穿孔管孔隙率的计算式,而未给出 外层进水面孔隙率计算式,导致忽视了外层进水面孔隙率计算的 不正确认识。外层进水面由于直接与含水层或滤料颗粒相接触 存在有效孔隙率问题,因此过滤器(管)的进水能力是由外层进水 面决定的,外层进水面孔隙率有着比内层进水面孔隙率更为重要 的意义,所以双层进水面过滤器(管)应计算外层进水面孔隙率。 原规范禁用包网过滤器而未给出包网进水面孔隙率计算式,本次
修订予以补充,应按规定执行。
5.4.4室内试验表明,滤料厚度超过25mm即可有效挡砂
虑到管井施T多种因素的影响,滤料厚度宜大于75mm。滤料厚 度增大(增大井径)可增大管井出水量,在细粉砂含水层情况下,适 当增加滤料厚度尚可降低井水含砂量,但是滤料厚度过大,不仅带 来施工的困难,而且滤料超过一定厚度后水量增加也很少。根据 国内外工程实践,对大多数填砾过滤器管井而言,规范规定滤料厚 度为75mm~150mm是合适的,细颗粒含水层宜取上限值,粗颗 粒含水层可取下限值。 考虑到洗井和抽水过程中滤料将会下沉,当滤料高度低于过 滤管顶端时,将导致管并涌砂,因此滤料高度应始终高于过滤器顶 端。滤料的下沉量与取水含水层的特性、管井结构及施工方法等 因素有关,条文规定的滤料高度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实际工作中 可根据含水层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5.4.5分层填砾时,为保证细颗粒含水层颗粒不会通过粗颗粒滤 料进人管内,细颗粒含水层的滤料需超过细颗粒含水层的顶板和 氏板,超过多少合适,条文并未规定具体数字,应根据含水层的具 体情况确定,原则上是防止细颗粒含水层滤料错位,导致管井 涌砂。 当细颗粒含水层和粗颗粒含水层为互层,其间并无相对隔水 层,难以分层填砾时,为保证管井质量,应全部按细颗粒含水层滤 料规格进行。 粗颗粒含水层中间有薄层细颗粒含水层透镜体或夹层时,显 然全部按细颗粒含水层确定滤料规格是不合理的,此种情况下,宜 封闭细颗粒含水层。 5.4.6双层填砾过滤器由王内层滤料规格比外层滤料规格放大
虑到管井施.T多种因素的影响,滤料厚度宜大于75mm。滤料厚 度增大(增大井径)可增大管井出水量,在细粉砂含水层情况下,适 当增加滤料厚度尚可降低井水含砂量,但是滤料厚度过大,不仅带 来施工的困难,而且滤料超过一定厚度后水量增加也很少。根据 国内外工程实践,对大多数填砾过滤器管井而言,规范规定滤料厚 度为75mm~150mm是合适的,细颗粒含水层宜取上限值,粗颗 粒含水层可取下限值。 考虑到洗井和抽水过程中滤料将会下沉,当滤料高度低于过 滤管顶端时,将导致管井涌砂,因此滤料高度应始终高于过滤器顶 端。滤料的下沉量与取水含水层的特性、管井结构及施工方法等 因素有关,条文规定的滤料高度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实际工作中, 可根据含水层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5.4.5分层填砾时,为保证细颗粒含水层颗粒不会通过粗果
料进人管内,细颗粒含水层的滤料需超过细颗粒含水层的顶板和 底板,超过多少合适,条文并未规定具体数字,应根据含水层的具 本情况确定,原则上是防止细颗粒含水层滤料错位,导致管井 涌砂。 当细颗粒含水层和粗颗粒含水层为互层,其间并无相对隔水 层,难以分层填砾时,为保证管并质量,应全部按细颗粒含水层滤 料规格进行。 粗颗粒含水层中间有薄层细颗粒含水层透镜体或夹层时,显 然全部按细颗粒含水层确定滤料规格是不合理的,此种情况下,宜 封闭细颗粒含水层
4倍~6倍,骨架管进水缝隙尺寸亦相应放大4倍~6倍,因此骨 架管孔隙率增大,进水流速降低,并损减少。我国供水管井工程调 查表明,双层填砾过滤器不仅出水量大,而且使用寿命长,尤其对
也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双层填砾过滤器成本高于单层填砾过滤 器,施工亦有一定难度,因此应根据具体条件决定采用与否。 1供水管井过滤器设计 5.4.7表5.4.7是在原规范表3.4.1的基础上修订的。说明 如下: (1)原规范表3.4.1中“基岩”系对于上覆土层而言,在岩土分 类中并无此名称,而且与下面的碎石土、砂土分类定名不一致,故 改为岩体。 (2)原规范表3.4.1中,“岩层稳定”、“岩层不稳定”两栏的内 容与下面两栏内容交叉,因此合并到下面两栏中。 (3)原规范表3.4.1中砂土类含水层缺少砾砂含水层,显然是 疏漏,本次修订予以补充。 (4)原规范表3.4.1里,适用的过滤器类型中,列出了部分非 填砾过滤器,但所列不全,也难以列全,如缺少桥式过滤器等,因此 本次修订表中过滤器类型按填砾与否划分为填砾过滤器和非填砾 过滤器,非填砾过滤器泛指所有不填砾的过滤器,不仅避免了篇幅 过大,也避免了疏漏。 (5)包网过滤器有效孔隙率小,进水能力低,且滤网容易堵塞、 结垢和腐蚀,导致管井出水量减少,使用寿命缩短等诸多弊端。但 考虑在实际工作中,当管井很深、井径受限制时,粉细砂含水层采 用包网过滤器仍不失为一种选择,因此一般情况下不宜采用包网 过滤器,但在上述特殊情况下也可考虑采用,所以条文并未规定完 全禁用。对于过滤管外包棕皮则明确禁止采用。我国有些单位使 用的所谓包网过滤器,实际上是用作填砾过滤器的骨架管,在技术 上显然不合理。 (6)近十儿年,桥式过滤器(管)在我国供水管井和降水管井实 践中得到了广泛采用,由于桥式过滤器(管)进水缝隙是侧向开孔
出水量随过滤器长度的增加而增大,当过滤器长度增大超过某一 國值后,出水量增大的比例却很小,甚至毫无实际意义,经统计这 个阈值为20m~30m。一般将这个阈值称之为“过滤器有效长
度”,也即占管并出水量90%~95%的过滤器长度。 在地下水取水工程实践中,花费很多财力准确地测试水源地 的“过滤器有效长度”,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也不现实,本规范规 定以30m为界限值,对我国大多数地区而言是合适的,也不会造 成太大的浪费。 含水层厚度大于30m,特别是对于含水层很大的所谓“大厚度 含水层”,为了充分利用含水层,可根据实际情况考虑采取分段取 水方案。 非均质含水层中过滤器的设计,条文中对两种比较普遍的情 况作了规定:一是层状非均质含水层,可概化为均质含水层,按均 质含水层设计过滤器长度;二是裂隙、溶洞含水层,可适当加长过 滤器长度。因此,条文规定:“过滤器累计长度宜为30m~50m” 且“应安置在主要含水层部位”。 5.4.11影响非填砾过滤器进水缝隙尺寸确定的因素主要为:含 水层的类别,含水层的均匀性,过滤器进水缝隙的形状,覆盖层的 稳定与否,地层取样的可靠程度,地下水的腐蚀性。 上述影响非填砾过滤器进水缝隙尺寸确定的因素中,含水层 的类别及其均匀性是最主要的,其次是过滤器的进水缝隙的形状, 对于长期取水构筑物的供水管井而言,上述影响因素均需要予以 考虑,但对于临时抽水构筑物的降水管并,则无需全面考虑,如地 下水有无腐蚀性并不是短时间能看见其影响的,所以主要应考虑 的因素仍是含水层的类别及其均匀性。 原规范对供水管并缠丝过滤器进水缝隙尺寸作了规定,实质 是对非填砾过滤器进水缝隙尺寸的规定,此规定略显简约,工程实 践可根据上述影响因素进行微调。 5.4.12填砾过滤器滤料挡砂,并非将含水层中的砂粒完全隔滤 王滤巨之外滤药形成
4.11影响非填砾过滤器进水缝隙尺寸确定的因素主要为
于滤层之外,滤料形成的孔隙充许含水层中的较小砂粒在管井洗 井时通过滤层抽出井外,而含水层中的较大颗粒则被隔滤于滤层 之外,达到稳定含水层和降低井水含砂量的目的。滤料孔隙中形
成的内切球体直径即为滤料的“通过粒径”,所谓“通过粒径”即是 滤料层孔隙充许通过砂粒的最大粒径,显然“通过粒径”确定之后, 滤料粒径随之确定,所以两者之间有如下的关系:
式中:D一滤料粒径(mm); n一填砾比; d一通过粒径(mm)。 上式即为填砾过滤器滤料规格确定的通式,世界各国制定的 滤料规格虽然在n和&:的数值上有所不同,但规定的基本形式是 相同的,其理论依据即在于此。 原规范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舍弃了《供水管井工程施工及验 收规范》GB13一66的表格形式规定,根据供水管井的设计标准 和上述滤料规格确定的通式,分别对砂土类含水层和碎石土类含 水层滤料规格作了规定,多年的实践表明,这一规定是符合我国供 水管井工程的实践情况的,对于指导我国供水管并填砾过滤器滤 料规格确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Ⅱ降水管井过滤器设计 5.4.13降水管并过滤器类型在选用原则上与供水管并并无区 别,因此降水管并过滤器类型可参照表5.4.7进行选用,但降水管 并作为临时抽水构筑物,并不要求很长的使用寿命,砂土类含水 层,特别是细、粉砂含水层,包网过滤器简便易行,在降水管井实践 中经常采用,禁用并不合适,需注意的是,由于包网进水面有效孔 隙率低,导致并损增大,单位出水量较小的问题,不禁用并不表示 合适,宜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采用与否。 5.4.14降水管并由于是临时抽水构筑物,所以可不考虑地下水 质因素,过滤器制作材料选择应主要根据过滤器的受力条件和经 济合理因素确定。 5.4.15降水管井过滤器长度设计,不仅应考虑含水层的类型和
5.4.14降水管并由于是临时抽水构筑物,所以可不考虑
5.4.15降水管并过滤器长度设计,不仅应考虑含水层的
过含水层隔水底板时,单独采用管井降水法是达不到降水深度要 求的,此时过滤器的长度只能是设计动水位以下的含水层厚度。 当基坑底的深度未达到含水层隔水底板,此时应根据含水层的厚 度情况,采用完整并或非完整并,相应确定过滤器的长度,条文规 定了应考虑的因素,其实质是过滤器长度的确定,应使过滤器进水 流速不超过充许进水流速。 当基坑底部存在承压含水层时,为防止基底隆起,应降低承压 含水层的水头至安全的水头以下,也即充许水头以下。所谓充许 水头,即是基坑底不隆起的水头,降低承压水头过大则浪费,未达 到充许水头则存在基底隆起的危险,显然充许水头确定后,管并出 水量即确定,过滤器的长度即可根据管并设计出水量确定。 5.4.16降水管并作为临时抽水构筑物,设计标准不同于供水管 并设计标准,本次修订根据降水管井出水含砂量标准和充许进水 流速的规定,对降水管并非填砾过滤器进水缝隙尺寸作出了广规定: 正程实践上仍可综合考虑影响非填砾过滤器进水缝隙尺寸确定的 因素而进行微调,但地下水水质因素可不考虑。 5.4.17降水管并的目的是通过抽水以降低地下水位,这就要求 降水管井在满足出水含砂量标准的情况下,达到最天限度降低地 下水位的目的。降水管并作为临时抽水构筑物,决定了降水管井 滤料规格标准应低于供水管井滤料规格标准。室内试验和实践均 证明,填砾比n>12将导致并水含砂量过高、抽水设备不能正常运 行、地层结构受到破坏等不良后果,但滤料规格标准过于严格则限 制了管并水量,影响了降水效果,显然也是不合适的。本次修订 依据降水管井的允许井壁进水流速和井水含砂量标准,规定降水 管并滤料规格填砾比为n二8~12是合适的。特殊情况下,当含水 层为细粉砂层,基坑周边有重要建(构)筑物而对出水含砂量有较 高要求时,可按供水管井标准确定滤料规格。 填砾过滤器骨架管缝尺寸的大小,可根据含水层颗粒确定的滤 D一确空出即肌域在 0%的滤料不能进人管内 音在格空滤目
过含水层隔水底板时,单独采用管井降水法是达不到降水深度要 求的,此时过滤器的长度只能是设计动水位以下的含水层厚度。 当基坑底的深度未达到含水层隔水底板,此时应根据含水层的厚 度情况,采用完整并或非完整并,相应确定过滤器的长度,条文规 定了应考虑的因素,其实质是过滤器长度的确定,应使过滤器进水 流速不超过充许进水流速。 当基坑底部存在承压含水层时,为防止基底隆起,应降低承压 含水层的水头至安全的水头以下,也即充许水头以下。所谓充许 水头,即是基坑底不隆起的水头,降低承压水头过天则浪费,未达 到允许水头则存在基底隆起的危险,显然充许水头确定后,管并出 水量即确定,过滤器的长度即可根据管井设计出水量确定。
含水层的水头至安全的水头以下,也即充许水头以下。所谓充许 水头,即是基坑底不隆起的水头,降低承压水头过大则浪费,未达 到充许水头则存在基底隆起的危险,显然充许水头确定后,管并出 水量即确定,过滤器的长度即可根据管并设计出水量确定。 5.4.16降水管并作为临时抽水构筑物,设计标准不同于供水管 并设计标准,本次修订根据降水管井出水含砂量标准和允许进水 流速的规定,对降水管并非填砾过滤器进水缝隙尺寸作出了规定, 工程实践上仍可综合考虑影响非填砾过滤器进水缝隙尺寸确定的 因素而进行微调,但地下水水质因素可不考虑。 5.4.17降水管并的目的是通过抽水以降低地下水位,这就要求 降水管井在满足出水含砂量标准的情况下,达到最大限度降低地 下水位的目的。降水管并作为临时抽水构筑物,决定了降水管井
5.4.16降水管井作为临时抽水构筑物,设计标准不同于供水管 并设计标准,本次修订根据降水管井出水含砂量标准和充许进水 流速的规定,对降水管井非填砾过滤器进水缝隙尺寸作出了规定, 正程实践上仍可综合考虑影响非填砾过滤器进水缝隙尺寸确定的 因素而进行微调,但地下水水质因素可不考虑。
4.17降水管井的目的是通过抽水以降低地下水位,这就要
降水管井在满足出水含砂量标准的情况下,达到最大限度降低地 下水位的目的。降水管并作为临时抽水构筑物,决定了降水管 滤料规格标准应低于供水管井滤料规格标准。室内试验和实践均 证明,填砾比n>12将导致并水含砂量过高、抽水设备不能正常运 行、地层结构受到破坏等不良后果,但滤料规格标准过于严格则限 制了管井出水量,影响了降水效果,显然也是不合适的。本次修订 依据降水管井的允许井壁进水流速和井水含砂量标准,规定降水 管并滤料规格填砾比为n三8~12是合适的。特殊情况下,当含水 层为细粉砂层,基坑周边有重要建(构)筑物而对出水含砂量有较 高要求时,可按供水管井标准确定滤料规格。 填砾过滤器骨架管缝隙尺寸的大小,可根据含水层颗粒确定的滤 料D.确定,也即挡住90%的滤料不能进入管内,意在稳定滤料层。
6.1.26.1.4管并设计出水量及与之对应的设计动水位是管井 设计的重要内容。管并设计出水量是指保证管并投产后良好运行 和正常使用寿命的充许出水量,是根据水源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及 开采方案等经济因素确定的,可见它不同于单纯的水文地质计算 的管并出水量。从理论上讲,管并结构设计应与水文地质计算的 管井出水量相匹配,但实际上在管井设计时,由于管井结构设计不 同,管并的出水能力也不同。这就需要在管并结构设计后计算管 并的出水能力,通过技术经济合理性比较,确定管井的设计出 水量。 对于松散含水层管并,管并设计出水量确定可参考下述步骤 进行: (1)选择适合的水文地质计算公式,计算管井在设计降深下的 管井出水量。 (2)根据管并设计中有关数据和取水国的层的渗透系数,首先 确定并壁充许进水流速和过滤管充许进水流速,然后分别计算其 允许进水流量,最后确定管并出水能力(流量)。 管并的并壁进水能力(充许进水流量)和过滤管进水能力(充 许进水流量)两者之间的相对大小并非固定不变,而是由管井的井 身开采段设计和过滤管设计所决定的,作为管井出水能力应以两 者之中的相对较低者为准,同时也表明直前国内外有关文献中管 并出水能力单指井壁进水能力或单指过滤管进水能力都是不全面 的。 (3)复核管井出水能力是否满足要求,如管井出水能力小于计
算的管并出水量,则应重新设计管并结构,当管并结构难以改变 时,则应减少管井出水量使之低于管井出水能力,最后确定管井设 计出水量。 对于岩体地区的管并,井壁充许进水流量已无实际意义,过滤 管充许进水流量即为管井出水能力,因此确定管井设计出水量时 仅复核过滤管允许进水流量即可。 买际工程中,管并设计前一般都进行了相应阶段的水文地质 勘察工作,并提交了勘察成果一一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报告中在进 行水文地质参数计算时,已根据相应的水文地质边界条件选择了 适用条件的水文地质计算公式,涌水量公式是其中之一,管井设计 时可以引用。
连续性和降水效果的影响,在设计时应设置备用井。备用井的数 量按基坑工程的重要性等级确定。基坑工程重要性等级是根据基 坑工程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条件及基坑的自身规模、等级 确定的。各地应执行国家现行的各类标准
1生活、生广用水管开设订出东量的确足 6.2.1地下水的开发和利用应贯彻“全面规划、合理开采、开源节 流、化害为利”的原则,做到合理开发,可持续开发,保护地下水资 源,避免过量开采而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如区域地下水位下降、 水质变差、地面沉降、环境恶化等)。因此,本条从数量上规定,井 群总出水量应小于开米区的地下水充许开米量。 6.2.2、6.2.3实践表明,在供水管井设计与生产,普遍存在的 问题是超过管井的出水能力超量抽水。从设计上看,每一眼管并 在并结构确定的条件下,有一个最大充许出水量。前仅依据期 察资料确定出水量,而很少考虑确定的管井结构本身的出水能力 是否与之匹配。更严重的是,在管井结构已定的情况下,盲目追求
问题是超过管井的出水能力超量抽水。从设计上看,每一眼管井 在并结构确定的条件下,有一个最大充许出水量。巨前仅依据勘 紧资料确定出水量,而很少考虑确定的管井结构本身的出水能力 是否与之匹配。更严重的是,在管井结构已定的情况下,盲自追求
增大出水量,造成许多地区管井涌砂、腐蚀和堵塞的加剧。合理的 管井设计出水量需正确地确定两入流速参数:一是地下水从含水 层进入井壁的进水流速,二是流经过滤管缝隙(孔隙)的过滤管进 水流速。流速过大会把含水层中的细小颗粒带人井内。井壁进水 流速是指含水层中的地下水通过并壁界面进入并内时的速度,它 可用含水层渗透系数和井壁过水断面处的水力坡度的乘积表示。 因此也可称为渗透流速。水力坡度的大小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 渗透流速越大,实际流速也越大。松散含水层由不同大小粒径的 砂粒组成,在水流的推动下,每一粒径的砂粒都有一个最小能被搬 运移动的实际水流速度值。因此在理论上就会有一个确定了的实 际水流速度值:在它的推动下被搬运至井内的砂量可被管并设计 充许,并且还不会因进入并内的砂粒过多而造成井壁塌、管井报 废。这一实际的水流速度值由于井壁四周地下水运动的复杂性 (紊流和三维流)和边界(井壁)的多变性而难以用严谨的数学解析 法求解。不过经大量的试验和统计数据显示,它和含水层的渗透 生有密切的关系,并可以用并壁进水流速的相关关系式来表达。 这就是***特公式、阿勃拉莫夫公式和它们的修正公式。详情 见后面的有关论述。而流经过滤管缝隙(孔隙)的流速是实际流 速,过大会增大水头损失,破坏地下水化学平衡,使水中的溶解物 质析出沉积于过滤管进水缝隙(孔隙)中,加速结垢,导致过滤管堵 塞。合理的设计应保证井壁进水流速和过滤管进水流速都不得超 过其临界流速的充许值。并壁充许进水流速是并身开采段设计的 重要参数。过滤管充许进水流速是过滤管进水面积设计的重要参 数。需要指出的是,管并设计时采用的都是其过水断面上的平均 流速。对管并设计出水量,本规范第6.1.4条明确规定:“管并设 计出水量应小于管井的出水能力。”所谓管井的出水能力,即是某 过滤器结构条件下充许通过的最大水量。由于地下水是经过过滤 管进入并管内的,因此过滤管的水能力即是管井的出水能力。 其出水能力可根据已确定的过水断面积与过滤管允许进水流速的
乘积确定,即式(6.2.2)。实际上,计算过滤管的进水能力即是确 定过滤管的进水流速不得超过过滤管的充许进水流速。根据原规 范修订时的调查和复核计算,我国大多数生产井的过滤管进水流 速都未超过0.03m/s,仅少数出水量大或采用包网过滤器的管井, 因过滤管有效进水面积过小而超过此值。因此,第6.2.2条规定 过滤管充许进水流速V,不得大于0.03m/s,正是出于减缓过滤管 的堵塞对过滤管进水流速的要求而规定的。 并壁充许进水流速的确定有各种计算公式,常用的有: (1)***特公式:德国学者***特(w·Sicharde)于1928 年根据大量管井试验资料,用数理统计的方法首先建立了充许入 并流速与含水层渗透系数的相关关系式:
式中:K一一含水层平均渗透系数(m/s); a一滤料层的滤水系数(一般为15,若滤料颗粒很细时 可取18),本规范和国内相关文献中取15。 (2)休斯曼(Huisman)1972年对***特公式进行了修正 修正后的关系式为:
V, = VK/30
式中:K一一含水层平均渗透系数(m/s)。 该式偏于安全,仅在日本等少数国家得到应用。 (3)苏联学者阿勃拉莫夫(C·K·A6paM()B)于1954年根据 大量管井试验资料建立的相关关系式:
行了修正与验证,修正式为:
V, = 56. 67K0.41
6.2.4在实际供水工程中,多采用地下水水源地集中
此之间的降深和流量都要发生相互影响,可能出现较明显的水井 之间的相互干扰。在求解干扰井流定解问题时,依据叠加原理和 稳定流、非稳定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叠加原理用于于扰并流的 实质,就是将干扰井中各个抽水并单独工作时对某一点产生的水 应降深叠加,即等于该点在干扰井流中的水位降深值。
6.2.5浅层地热能是指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一般为200m) 范围内的岩土体、地下水中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地热资源。对于 直接地下水换热系统,回灌过程中的回扬、水回路中产生的负压和 沉砂池都避免不了空气和地下水的接触,导致地下水氧化。地下 水氧化会产生一系列的水文地质问题,如地质化学变化、生物变化 等。虽然井口换热器减少了地下水与空气的接触,并对回路中所 用器材做防腐处理,这样可以减轻空气对地下水的污染程度,但是 污染后将是一个无法挽回的灾难,从危害程度上来讲,不亚于空气 污染的危害性,治理更是无从谈起。所以地下水水源热泵的水源 宜采用浅层水,与城市供水水源分开是必要的
2.5浅层地热能是指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一般为200
3降水管并设计出水量的确
护设计和对水位降低值的要求按附录B计算。该附录列出的公 式是一些常用的典型类型,也可选用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其他公 式进行计算,
6.3.7应选取基坑中心点及典型地点进行降水水位计算,其典型 地点主要是指基坑的角点、深大基坑边缘中部、基坑中心和群井抽 水干扰最小处及离降水井距离最远处。
7.1.1、7.1.2管井施工前对现场应了解。了解施工场地“三通一 平”等条件是否具备,掌握当地有关施工方面的经验,对本项目施 工的顺利进展很有好处。有两种情况:一是管井设计和施工由不 司单位承担,单独承担的施工单位在现场踏勘时,还应收集与管并 施工有关的其他资料,并充分了解设计意图,为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作准备;二是管并设计和施工是同一单位,则施工组织设计可与管 并设计合并编制。有一些施工单位对管井施工组织设计称为管井 施工纲要,其编制的主要内容在第7.1.2条作了规定。编制时应 根据管并数量、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取水层位及深度、管并的用 途等有针对性地执行。
7.2钻进、护壁与冲洗介质
7.2.1、7.2.2对于钻进设备和工艺的选用,第7.2.1条仅作了原 则规定,略去了钻进设备、方法及其工艺等适用范围的具体规定。 原因是:现有的钻进设备和钻进方法可适用多种地层,或某地层可 采用多种钻进设备和钻进方法:只是在效率上和经济效益上有所 不同,缺乏针对性和专用性;其二,管井施工的设备和方法与察 的设备和方法基本一致,应在有关勘探规程中规定;其三,目前,钻 进方法的分类和定名比较多且不一致,应由勘探专业方面去统一。 施工单位实施时,可根据本单位的设备能力、技术条件和人员素 质,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合理选择。 第7.2.2条仅规定了在松散层中钻进遇到漂石和块石时的处 理方法。其原因是对于漂石、块石用冲击钻进很难通过时,爆破则
是一种有效方法。由于爆破材料的运输、装填和施爆都具有危险 性,要有一套严密的安全保障措施才能进行,因此为确保施工安 全,本条明确规定,“爆破前应进行爆破设计,并应保证地面建(构) 筑物安全”。
7.2.3本条对并身质量的要求有两层意思:一是保证并
置和填砾过滤器环状间隙的均匀;二是针对深井泵取水要求曾 直度高的特点,在本条第2款作了相应的规定。近年来,潜水 发展较快,使用逐渐增多,它对井斜的要求较低。因此,对采用 人泵的管井,其井斜可适当放宽。
下置和填砾过滤器环状间隙的均匀;二是针对深开泵取水要求管 并垂直度高的特点,在本条第2款作了相应的规定。近年来,潜水 泵发展较快,使用逐渐增多,它对并斜的要求较低。因此,对采用 潜水泵的管井,其井斜可适当放宽。 7.2.6、7.2.7冲洗介质的种类很多,技术指标详尽,要根据不同 的需要而选用。我国有关勘探规程中有各种规定,具体实施时,还 可遵照相关规程执行。管并钻探应选用对出水量和水质影响较小 的冲洗液:地层条件充许时,宜选用空气和泡沫冲孔
7.3.1~7.3.3本节规定主要针对供水管井施工。关于管井施工 过程中地层岩性的划分有两种情况:一是管井的设计是在水源地 已完成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的勘探阶段后提出的,且对拟建管并处 的地层(包括含水层)理深、厚度、岩性及颗粒组成等资料都已达到 设计管井要求的精度,这种情况下施工时的岩性划分(严格说是岩 性鉴别)只需利用电测井资料进行复核,无须专门取样。当没有电 测并时,可按第7.3.1条进行。二是当施工管井的勘察资料达不 到上述精度要求时,为确保管并质量,应按勘探开采并进行。第 7.3.3条规定了勘探开采井采取土样和岩样的要求。 管并施工中采取的土样、岩样应在现场描述。松散层颗粒组
7.3.3条规定了勘探开采并采取土样和岩样的要求
管井施工中采取的土样、岩样应在现场描述。松散层颗粒组 及其含量以国测为主。土的塑性由搓条法确定。岩石的岩性
矿物成分、结构等也由肉眼鉴定。 对于降水管井,由于其分布高度集中,且基坑设计前已进行过 场地工程地质勘察,地层划分精度已相当高,因此降水管井施工 时,已无必要再进行岩性鉴定。
7.3.4土样、岩样的保存是指供水管井施工中已采取的栏
7.4.1、7.4.2并管安装应严格按设计图纸施工,保证质量。条文 中的“探井”是探查井深与井径的工序。该术语涵义是由现行国家 标准《钻探工程名词术语》GB9151定义的。 第7.4.2条对下管方法有原则性规定,也有常用方法的推荐。 具体执行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实施。 7.4.6供水管井是长期使用的地下取水构筑物。井管安装后,
7.4.7为保证填砾过滤器骨架管下置在井的中心部位,
要设置导正器。下置导正器的位置和数量应根据地层岩性、 深度和并身的垂直状况等因素确定。导正器的位置一般在每月 水管上部接头处,捆绑焊接牢固。
7.5.1本条强调填砾过滤器的管井,在井管安装后要及时填砾, 防止井壁掉块或珊塌。采用泥浆护壁方法施工的管井,在填砾前 要稀释并内稠泥浆。但稀释后的泥浆仍要能够达到保护井壁不致 掉块或塌的目的。
7.5.2滤料的质量对管并的使用和寿命至关重要,因此
厂滤料应达到的基本质量要求。对人工加工的滤料,一般容 足。对从冲洪积松散堆积物中筛选出的滤料,质量多不稳定,
7.5.3填砾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方法有静水填砾法、动水填砾法
7.5.3填砾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方法有静水填砾法、动水填砾法
(返水填砾法和抽水填砾法)、多层填砾法和导管填砾法等。多数 采用返水填砾法。本条对采用填砾方法仅作了原则规定。实施 时,应根据具体条件和经验选用
现的情况是:滤料的填人量少于计算量许多,这多是由堵塞造成, 应及时处理。若不处理,堵塞处附近必然填料不足或没有,从而导 致涌砂的恶果。
5.6管井应把被污染或可能被污染的含水层,或不良水质的
土层进行封闭。供水管井的封闭是永久性的。因此,封闭的材料 应选用能永久性隔水的材料。一般在松散层中的管井,多用黏土 封闭。基岩中的管井多用水泥封闭,但也有用黏土封闭的。在松 散层中的管并用水泥封闭,要避免水泥固结时体积的变化,有时会 在水泥和井壁间产生缝隙,从而导致封闭失效的可能。 根据需要,封闭可以在井管下置后进行,也可在钻进过程中进 行。本条对此没有具体划分,但其技术要求是一致的。封闭的目 的是为广分层止水和阻止地表水下渗
7.5.7由于降水管井随地下工程竣工而废弃,同时为确保基础结
构工程的安全与稳定,必须认真进行封闭。地下室结构施工至正 负零、基坑周边已回填且不需继续降水时,对所有的降水并和观测 孔都要进行封闭,可采取“以砂还砂,以土还土”的原则处理,也可 采用井内注浆的措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必须安全可靠。
7.6 洗并与抽水试验
7.6.1、7.6.2洗并要求“及时进行”,旨在不使冲洗介质有更多的 时间固结在并壁上而影响井的出水能力。洗并方法选择的原则要 求已在第7.6.2条作了规定,实施时,还应参照施工方面的经验。 经验表明,单一的洗井方法效果欠佳,在条件许可时,应采用多种
联合洗井。因此,第7.6.2条强调了采用多种方法的联合
方法联合洗井。因此,第7.6.2条强调了采用多种方法的联合 洗井。
条文中推荐的诸洗井方法主要针对一般深度的管并。对于地 下水位理藏深的深井,洗井是较为困难的。对深并如何洗好井,还 有待实践中不断认真总结经验
口多 求修订的。井水含砂量未规定具体的数值指标,但并非是不测量 或不可测量,仅是没有一个指标值而已,在反复的空压机和活塞洗 并过程中,需要多次测量井水含砂量数值,如果井水含砂量持续降 低,说明洗并尚未洗好,应继续洗井,如果多次测量井水含砂量不 再降低,表明洗并已尽其所能,洗井即可结束。即使并水含砂量仍 然较高,也非洗井工序能解决。同理,在连续洗井过程中,单位出 水量不再增加或增加很少,即表明洗井已达要求。 7.6.8、7.6.9条文中规定洗井后即进行抽水试验,为的是在较短 的时间内达到水位和出水量的稳定。条文中规定了抽水试验水位 和出水量的稳定延续时间及其观测要求。提交的管井出水量和动 水位数据均应在稳定的观测资料中确定。条文中规定的出水量不 宜小于设计出水量的标准,实际上是对管井设计和施工的最终 检验。
时间内达到水位和出水量的稳定。条文中规定了抽水试验水 和出水量的稳定延续时间及其观测要求。提交的管并出水量利 水位数据均应在稳定的观测资料中确定。条文中规定的出水量 宜小于设计出水量的标准,实际上是对管井设计和施工的量 验
并的正常运行、使用寿命和地面变形。我国许多地区的管并,特别 是松散层地区的管井,因井水含砂量过高,导致抽水设备损坏、泵 房地基下沉,井管弯曲以至断裂,基坑周边地面严重变形的现象频 频发生。因此,本条根据管并的用途、使用寿命、环境条件等对管 并出水的含砂量作了明确规定。在管并设计和施工中,控制井水 含砂量在允许范围内是保证管井质量的关键之
据对新并抽水的观察,管井出水含砂量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 的。开始一段时间内,含砂量较高有一个最大值,称为峰值。随着 抽水继续,含砂量逐渐减少,但含砂量变化较大,称为波动值。最 后,井水含砂量趋于一个稳定的数值,称为稳定值,亦是最小值。 这就是井水含砂量特征曲线。 制订井水含砂标准要明确: (1)对于并水含砂量特征曲线是把“峰值”作为标准还是把“稳 定值”作为标准,必须有明确规定。“波动值”由于数据的变化是不 能作为标准的。 (2)管并抽水流量对并水含砂量有直接影响,管并抽水流量越 大,井壁进水流速也越大,则带入的砂也越多。反之亦然。因此, 在测定并水含砂量时,应明确要求流量大小和时间,以避免不同流 量测得不同的含砂量。这对洗并不彻底或地层的反滤层未形成的 管井,尤为适用。 (3)吸水管口在井中放人不同位置,会影响含水层垂直方向上 进水的不均匀分布,进而也影响到含砂量。这对层状不均匀含水 层中的管并更是如此。规范中有关条文已规定,对中、深管并要求 吸水管口放置在过滤器上部的并壁管内,以减少这种不均匀性分 布带来含砂量的变化。事实上,我国管井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本条规定了并水含砂量的标准。该规定在条文中明确了两 点:一是含砂量测定的时简和流量。所谓“抽水试验结束前”测定, 即要求在稳定的出水流量下测出并水含砂量的稳定值,且该水量 在本规范第7.6.8条规定为“试验出水量不宜小于管并的设计出 水量”。二是供水管井并水含砂量应小于1/200000(体积比),是 原规范修订组调研的结果,并经十多年的工程实践证明是可行的、 合适的。三是降水管并并水含砂量应小于1/100000(体积比),是 本次修订时,搜集、分析国内相关规定和有关文献资料,并结合工 程统计资料确定的,是合适的。根据降水管并的用途、使用寿命和 环境条件,该指标严于现行国家标准《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50027的规定,而宽于供水管井的要求。本条规定与本规范第 6.2.3条和第6.3.5条规定的井壁允许进水流速是相匹配的。 本条还明确了含砂量的数量是体积比。关于含砂量数值的计 算有体积比和重量比,二者数值之差是重量比约为体积比的两倍 美国一般规定并水含砂量为重量比,但现场实测时仍是测定其体 积比。英霍关取样锥是测量并水含砂量体积比的专用容器,测量 后再换算为重量比。就我国习惯做法,在现场测定含砂量为体积 比,无需再换算或称重计算,简便易行。因此,本条规定为体积比 水中存在悬浮物使水浑浊,由浑浊度衡量,详见现行国家标准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它与并水含砂量是不同的两个 概念。有的管并建设单位苛求水的“水清砂净”,把测定的并水含 砂量水样以离心法将水中的悬浮物沉淀一并算作含砂量。这显然 是由于概念不清而发生的误解。若是地下水中存在悬浮物,从管 并过滤器设计和管井施工技术中是无法排除的。因此水中悬浮物 的含量不应作为含砂量计算。 7.6.11回灌试验根据试验的目的、回灌地层特征、经济技术条件 选用地面入渗法或地下灌注法(本规范适用于地下灌注法)。无论 采用何种方法都不能污染地下水。试验要求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 执行相应规范的规定
JGJ/T 455-2018标准下载7.7 水样采集与送检
7.7.2~7.7.4条文规定水样采集的要求均是水样常规项目的一 般要求。若是特殊项的化验,如一些稀有元素和污染物质的化 验,要按其特殊要求进行。细菌检验样应与当地疾病控制中心联 系,按其要求取样及送检。
8.0.1工程验收应按本规范的要求进行。首先强调管并现场验 收,应在现场并位处实际能量测的项目上进行核对验收,如并深、 并内沉淀物高度、并径结构尺寸等,同时也要对工程合同、设计文 牛中的其他质量要求进行验收,这些都体现工程施工单位和技术 人员对用户的负责,谋求质量至上的理念。 3单井出水量在现场宜抽水量测,既是对井的出水量的核定 检查,也是对水质的一种感官判定。如作为生活饮用水的管并,并 水应是无色、透明,同时不应有肉眼可见物,这些明确要求也是对 应相关标准而制订的。 4并水的含砂量应符合本规范第7.6.10条的规定,一般来 兑基坑的降水并大部分都在松散层中进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为 保证已建建(构)筑物的安全,降水井出砂不允许超标,以免危及周 围地基土的变形,严重时造成已有建(构)筑物的安全,为此要严格 控制。 5本款“并斜应符合规范第7.2.3条的规定”,指的是管并施 丁应是圆正垂直,这不仅是交工验收的要求,也是正常施工应有的 条件,否则发生过渡偏斜会导致施工过程中各种事故频发,规范里 对并身圆正垂直有要求是需要的,但不需过严。管并施工竣工后, 能通畅安装各径管材和深水潜水泵安放就可以,此项可不作核定 验收的质量指标。
等重要,因为管是地下构筑物的一种,无法直观地发现质量问 题,但它的质量又是管并使用寿命的关键,将隐蔽于地下的构件写 人报告书的技术文件中,以便于使用期内对它的保养、维护或
修复。 报告书要有并内管材材质及连接方式,并内有无事故隐患、位 置、何种物品等,管井施工中有无对并的特殊处理、何种处理等内 容。作为管并,在今后的维修、处理上,其管材的连接方式、并内事 故隐惠及已有事故的处理方式等是选择维修、处理方式的重要依 据,不应忽略。工农业的废气、废渣等易对水源造成污染,特别在 冶金、化工、轻工业厂房附近是地下水受污染的多发地,因此应根 据环境情况提出进行水质监测的要求,以及生活用水管并的卫生 防护带的设立等。 8.0.4降水管井是一种降低地下水水位的临时构筑物,是地下工 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要求高,一般随地下工程竣工而废 弃,其作用有别于供水管井,因此根据降水管并的特点强调了资料 的内容。
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要求高,一般随地下工程竣工 弃DB15/T 1925-2020标准下载,其作用有别于供水管并,因此根据降水管并的特点强调了 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