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3(J)T 8390-2020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标准 (1).pdf浇层与预制板的厚度比例、连接钢筋数量等因素有关。开裂特征 类似于单向板,承载力高于单向板,挠度介于单向板和双向板之 旬。板缝接缝边界主要传递剪力,弯矩传递能力较差。在没有可 靠依据时,可偏于安全地按照单向板进行设计,接缝钢筋按构造 要求确定,主要目的是保证接缝处不发生剪切破坏,且控制接缝 处裂缝的开展。 当后浇层厚度较大(>75mm),且设置有钢筋架并配有足 够数量的接缝钢筋时,接缝可承受较大的弯矩和剪力,此时也可 将其作为整体性接缝,几块预制板通过接缝和后浇层组成的叠合 板可按照双向板进行设计。此时,应按照接缝处的弯矩设计值及 后浇层的厚度计算接缝处需要的钢筋数量。) 9.3.2单向叠合板板侧的分离式接缝宜在紧邻预制板顶面设置垂 直于板缝的附加钢筋「图20(a)1,其伸入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的锚 固长度不应小于15d。住宅中的单向板拼缝宜采用图20(b)方式 接缝。双向叠合板板侧的整体式接缝宜设置在叠合板的次要受力 方向上且宜避开最大弯矩截面。接缝后浇带宽度不宜小于 200mm。
直于板缝的附加钢筋[图20(a)],其伸入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的锚 固长度不应小于15d。住宅中的单向板拼缝宜采用图20(b)方式 接缝。双向叠合板板侧的整体式接缝宜设置在叠合板的次要受力 方向上且宜避开最大弯矩截面。接缝后浇带宽度不宜小于 200mm.
图20单向叠合板板侧接缝构造示意
预制夹心外保温墙板具有结构、保温、装饰一体化的特点, 须制夹心墙板根据其内、外叶墙板间的连接构造,可分为组合墙 饭和非组合墙板。组合墙板地内、外叶墙板可通过拉结件的连接 共同作用:非组合墙板地内、外叶墙板不共同受力,外叶墙板仅 乍为荷载,通过拉结件作用在内叶墙上,内叶墙板受力。在实际 工程中通常采用非组合式的墙板。当作为承重墙时,内叶墙的要 求与普通剪力墙板的要求完全相同。
山东吉安县道路施工组织设计10隔震与消能减震结构
10.1.2高宽比是控制结构抗倾覆能力的重要参数,一般情况下, 隔震结构的适用高宽比应满足相应抗震结构的要求,当突破规范 限值时应做详尽的论证工作,并采用诸如增设支座抗拉装置等措 施,确保隔震结构具有抗倾覆的安全裕度。 10.1.3消能器可有效减少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适用范围较广 可用于不同结构类型和高度的建筑结构中,同时消能器给结构附 加一定的阻尼比,可减小罕遇地震下结构的位移。对震后需抗震 加固的建筑结构及由于抗震设防烈度提高而不能满足新抗震性能 要求的建筑结构,在满足竖向承载力要求的情况下可采用消能减 震技术来实现新的抗震设防要求。 10.1.4隔震支座、阻尼器和消能减震部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需要 检查和维护,因此,其安装位置应便于维护人员接近和操作。为 广确保隔震和消能减震的效果,隔震支座、阻尼器和消能减震部 件的性能参数应严格检验。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应由第三方完成
10.2.1隔震结构方案设计时需注意以下内容: 1隔震结构适用于各种用途的建筑,但从建筑功能和经济性 考虑,对于重要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位于高烈度区的建筑更适 合采用隔震; 2在IV类场地建造隔震建筑时、应进行专门研究和专项审
查; 3对于抗震设防烈度大于8度(0.3g)地区的建筑或处于抗 震不利地段附近的建筑,采用隔震技术后,上部结构地震作用仍 相对较大时,可考虑在上部结构增设消能减震装置,进一步减小 地震作用。 4隔震层位置一般设置在基础上(基础隔震)或建筑某一层 间(层间隔震)。对于有地下室的建筑,以优先考虑隔震层置于 X 首层与地下一层之间。 5隔震层布置的减隔震元件一般包括:铅芯橡胶支座、天然 橡胶支座、滑动支座、粘滞阻尼器等。 10.2.2关于隔震层的结构布置: 1隔震层刚度中心宜与质量中心重合,偏心率不应大于3% 偏心率的控制主要是为控制隔震层的扭转变形及由此带来的扭转 效应对隔震支座和主体结构的不利影响,地震作用越大,扭转变 形越大,隔震支座和主体结构破坏的可能性更大。小震、中震下 隔震层变形还较小,因此偏心率计算应重点考虑大震下隔震支座 的等效刚度。一般可在外围布置铅芯橡胶支座或速度型消能器降 低隔震层的扭转效应。 2隔震设计时,采用黏滞流体阻尼器(速度型消能器)可提 高隔震层的耗能能力,可起到减小隔震层在大震下的变形、降低 扭转效应。对于速度型阻尼器,速度指数越小,耗能能力越强, 接近设计速度时,阻尼力增长越缓慢:速度指数越大,耗能能力 越弱,接近设计速度时,阻尼力增长越较快,对限制隔震层位移 效果更好。当速度指数过小时,对设防地震的减震系数有不利影 响,为兼顾减震效果及耗能效果,建议消能器的速度指数不宜小
于0.5。 3滑动支座包含弹性滑板支座、摩擦摆支座、滚动支座等多 种类型。其中,滑板支座主要承担竖向荷载,水平刚度很小,目 无自动复位能力,需要与橡胶支座或粘滞阻尼器等具有复位功能 的装置配套使用。 4隔震支座设置宜与上部竖向构件对中布置。当不可避免需 要采取偏心布置时,需沿偏心方向设置平衡梁。同时满足现行压 家及行业标准中对于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的相关性能要求。 10.2.4隔震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用到两个模型:包含隔震层的隔 震模型和仅包括上部结构(隔震支座以上部分结构)的非隔震模 型。隔震模型包括下部结构、隔震支座、隔震层楼面、上部结构, 用于减震系数计算、结构整体指标计算、支座验算、下部结构设 计;非隔震模型可仅取隔震层楼面以上结构模型或取支墩、隔震 层楼面及隔震层楼面以上结构模型,用于减震系数计算、上部结 构设计。计算时应采用符合隔震支座实际水平刚度的模型进行计 算。 隔震层以上的结构构件要与隔震层以下的结构构件完全断 开,隔震层顶部一般需要设置一层楼面,即隔震层楼面。 目前隔震设计主要采用分离式,对上部结构、隔震层、隔震 层以下的结构和基础分别设计。 10.2.7隔震后的上部结构用软件计算时,直接取“隔震后的最大 地震影响系数”进行结构计算分析。从宏观的角度,可以将隔震 后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大致归纳为比非隔震时降低半度、一度和 度半三个档次;而上部结构的抗震构造,只能按降低一度分档。 10.2.9为保证隔震层能够整体协调工作,隔震层顶部应设置平面
内刚度足够大的梁板体系。梁的截面和板的厚度都应该加大,板 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 隔震支座附近的梁、柱受力状态复杂,地震时还会受到冲切,应 加密箍筋,必要时配置网状钢筋。上部结构的底部剪力通过隔震 支座传给基础,因此,上部结构与隔震支座的连接件、隔震支座 与基础的连接件应具有传递上部结构最大底部剪力的能力。
10.3消能减震结构设计
10.3.1消能部件可由消能器及斜撑、墙体、梁等支承构件组成。 消能器可采用速度相关型、位移相关型或其他类型。速度相关型 消能器指黏滞消能器和黏弹性消能器等,例如黏滞流体阻尼器、 黏滞阻尼墙等;位移相关型消能器指金属屈服消能器和摩擦消能 器等,例如防屈曲支撑、防屈曲钢板剪力墙、剪切钢板消能器 加劲消能器等。 10.3.2消能部件,需注意以下要求: 1对于黏滞类阻尼器、黏滞阻尼伸臂宜结合结构的设备层和 避难层,布置在结构的中上部;黏滞阻尼墙宜结合交通核或公共 区域的隔墙位置,布置在结构的中下部。 2×金属消能器不宜承担竖向荷载,在设计文件中应明确其施 工安装顺序,结构内力计算需结合施工安装顺序,逐步加载计算。 3采用防屈曲约束支撑时,不可选用X型支撑布置;小震和 风荷载下只进行强度验算,产品本身已满足稳定性要求。 4采用连梁消能器时,楼板与消能器之间宜脱开。 10.3.4为保证消能减震结构的减震效果,结合相关工程的设计经
验,给出的减震自标建议。 10.3.5不同结构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在各国抗震规范中均有体 现,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基本方法,时程分析法作为补充计算方 法。消能器的本构关系多为非线性,建议采用动力时程分析方法 进行计算。 10.3.6消能器的连接构造应满足强节点的要求。通常消能器只承 担水平荷载,不宜承担竖向荷载。在设计文件中应明确消能器的 施工安装顺序,结构内力设计需结合施工安装顺序,逐步加载计 算。消能器不参与承担竖向承载时,其火灾损坏不影响结构安全 因此可不做防火要求,火灾后应及时更换破损消能器
11.2.1设计中,非结构构件一般作为主体结构的附加荷载参与结 构整体计算,以考虑对主体结构的影响 11.2.2砌体填充墙是结构设计中最常见的非结构构件之一,设计 应注意平时使用情况下的验算。一般砌体填充墙图集均有砌筑高 度限值的要求,当超过砌筑高度限值要求时,应进行稳定性验算, 并采取可靠的措施。部分砌体填充墙上会有吊挂荷载,如住宅卫 生间的壁挂式热水器等,此时应注意对墙体平面外承载力进行验 算,并采取可靠的设计措施。 11.2.3本条规定了非结构构件抗震计算时的一般要求。非结构构 件的地震作用,除了长悬臂构件外,只考虑水平方向, 1对与主体柔性连接的建筑非结构构件,其刚度对主体的影 响可以忽略,但应按附加重量参与整体计算;对与主体刚接的、 与抗侧力构件在同一平面的刚性建筑非结构构件(如填充墙等) 除应按附加重量参与整体计算外,尚应计入其刚度影响,一般采
3.1本条规定了非结构构件的基本抗震措施。 2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填充墙与主体结构可采用柔性连接 刚性连接。设计应按相应的构造图集采取适当的措施。 1)砌体墙长大于5m时,墙顶与梁宜有拉结;墙长超过 5m或层高2倍时,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构造柱 间距不宜大于4m,框架结构底部两层的钢筋混凝土构 造柱宜加密;填充墙开有宽度大于2m的门洞或窗洞 时,洞边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墙高超过4m时 墙体半高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 土水平系梁。
JGJ339的要求,规定了高层建筑不得采用砌体女儿 墙。砌体女儿墙顶部应设通长压顶圈梁,并间隔1.5m~ 2m设置女儿墙构造柱。女儿墙构造柱和圈梁的配筋应 计算确定。 4)圆弧形外墙构造柱间距不宜超过2.5m,墙高中部宜设 置钢筋混凝土现浇带或腰梁。 5)设计文件应注明填充墙的圈梁、构造柱和系梁的配筋 及连接措施。填充墙宜在以下部位设置构造柱: (1)墙长超过5m时,应在墙的中部设置构造柱,构 造柱分成的墙段长度不大于5m; (2)必要的墙体阳角部位; (3)无另一方向拉结墙和主体构件的填充墙端部; (4)楼电梯间填充墙四角: (5)高层建筑楼梯间填充墙墙长超过4m时,应在墙 的中部设置构造柱,构造柱分成的墙段长度不大 于4m (6)无法砌筑的小墙垛: (7)宽度不小于2.1m的洞口两侧: (8)其他需要设构造柱的填充墙。 6对特殊的围护结构应由有相应设计资质单位完成。对需主 构兼做维护结构支撑的项目,尚应验算对主体结构的影响并 连接件。幕墙、装配式建筑的外墙板等相关设计单位应重视 体结构的连接件,连接件的承载力应满足结构受力设计要求 久性设计的相关要求。 7 应特别注意索幕墙、玻璃幕墙、舞台机械等对主体结构的
影响,无其此部分由外单位设计时,相关索拉力、幕墙施工顺序 舞台机械产生拉力、大型演出预留的连接件应由专业设计单位提 供并经甲方确认。大跨度索幕墙宜采用自平衡的索幕墙支撑体系。 索幕墙的索拉力应由具有相应设计资质的幕墙设计单位提供,并 经甲方确认,由结构主体设计人员对相关结构构件截面和配筋进 行复核。 11.3.2填充墙布置应考虑对结构规则性的影响,应采取相应的结 构措施,避免设置填充墙造成结构的扭转,避免引起上下层结构 的刚度突变,避免引起短柱。对因填充墙布置而形成的柱净高与 柱长边尺寸之比不大于4的柱,应全高加密箍筋。 11.3.3近年来,轻质条板隔墙在建筑的应用中日益增多,本条按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轻质条板隔墙技术规程》JGJ/T157及成熟工 程经验的规定了轻质条板隔墙设计的一般要求。 11.3.4本条规定了建筑附属机电设备支架的基本抗震措施。 2建筑附属设备应布置在地震时不发生二次灾害、对主体结 构影响较小和地震后能迅速恢复运转的部位,不应设置在抗震性 能薄弱的部位;对于有隔震装置的设备,当发生强烈振动时不应 破坏连接件,并应防止设备和建筑结构发生谐振现象。 对重要设施如烟火监测和消防系统等,其支架应能保证在设 防地震作用下正常工作,重量较大时可设置在结构地震反应较小 的部位,与之相连的结构构件应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
11.3.4本条规定了建筑附属机电设备支架的基本抗震措施。
2建筑附属设备应布置在地震时不发生二次灾害、对主体结 构影响较小和地震后能迅速恢复运转的部位,不应设置在抗震性 能薄弱的部位;对于有隔震装置的设备,当发生强烈振动时不应 破坏连接件,并应防止设备和建筑结构发生谐振现象。 对重要设施如烟火监测和消防系统等,其支架应能保证在设 防地震作用下正常工作,重量较大时可设置在结构地震反应较小 的部位,与之相连的结构构件应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 4高烈度时尚应考虑其对结构体系产生的附加地震作用效 应。设计宜采用自重较轻的成品水箱,
间应保证一定净距,应根据荷载大小和土质情况确定间距。根 土质特点,一般可取不小于相邻两基础底面高差的1.5~2倍,如 间距不能满足时,可采取分段施工、设临时加固支撑、打排桩、 地下连续墙等施工措施或加固既有建筑地基
12.2.3勘察单位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规定,针对 建在山坡、湖海岸边的建筑的地基或建设场地附近可能发生滑坡 危岩或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进行专门勘察与评价,设 计根据评价报告评估房屋建设的适宜性并确定可靠防范措施
大底盘多塔与裙房间的变形协调,使基础设计更加优化合理。 12.3.3除岩石地基外,位于天然土质地基上的高层建筑基础应有 定的埋置深度,以保证基础的抗倾覆和抗滑移稳定性。当建筑 物采用岩石地基或采取有效措施时,在满足本条第3、4款的前提 下,基础理深可比第1、2款适当放松,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建设土地紧张,高层建筑设地下室, 不仅满足理置深度要求,还增加使用功能,对软土地基还能提高 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所以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宜设地下室。 12.3.7大面积压实填土地基,是指填土宽度大于基础宽度两倍的 质量控制严格的填土地基,质量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填土地基深度 修正系数应取1.0。
12.3.12对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的 要求,一般情况执行没有困难。在高层建筑中,当主楼和裙房不 分缝的情况下难以满足时,需仔细分析不同地基在地震下变形的 差异及上部结构各部分地震反应差异的影响,采取相应措施
砂土,可认为其最终沉降量已完成80%以上,对于其它低压缩性 土,可认为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50%~80%;对于中压缩性土, 可认为已完成20%~50%;对于高压缩性土,可认为已完成5% 20%。
基土质差别明显、上部荷载大小相差悬殊、结构刚度和构造变化 复杂时,需要采用多种地基和基础类型,宜考虑地基与基础和上 部结构相互作用,分析计算不均匀沉降对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影响 问题。
.20本条给出了地基处理的相
1上部结构设计应提供上部荷载(含基底压力标准值、准永 久值)、地基承载力、最大沉降量、平均沉降量、沉降差、倾余 值等内容。 2处理深度应综合地质勘察报告建议、下卧层验算等综合确 定,一般应处理至压缩性小的较好土层。
12.4.5抗水板配筋需要考虑两种工况:一种工况是可仅考虑水压 力(向上)减去板自重,另一种工况是板自重与板上恒、活载(向
12.4.5抗水板配筋需要考虑两种工况:一种工况是可仅考虑水压
12.4.5 抗水板配筋需要考虑两种工况:一种工况是可仪考虑水压
力(向上)减去板自重,另一种工况是板自重与板上恒、
下)所产生的作用,两种情况分别考虑。抗水板可按无梁楼板计 算,此时柱基础可视为柱帽(柱托板),此种做法,宜在柱间设 司抗水板厚的暗梁,暗梁配筋同时可作为抗水板的配筋。若防水 板下不铺设聚苯板等易压缩材料,应考虑地基反力对抗水板的影 响。
12.5.2当基础单侧扩展范围内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超过 300kPa时,应按下式验算墙(柱)边缘或变阶处的受剪承载力:
V.≤0.366ftA
12.6.1独立基础的锥形基础斜坡面施工质量不易保证,而实际工 程中,经常会出现锥形部分与下部方形部分两次浇筑的情况,因 此设计文件应对锥形基础提出施工要求,如锥形部分应与下部方 形部分一起浇筑,且锥形斜坡面应加强施工质量,保证斜面平整
当无法保证锥形基础斜坡面施工质量时,宜采用阶梯形独立基础。 设计应注意,本条第4、6款的材料强度等级要求,是基于水 土无腐蚀性的前提,当水土具有腐蚀性时,尚应满足现行国家标 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标准》GB/T50046的规定。 12.6.4拉梁的设置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的要求,同时也要考虑建筑层数、基础埋置深度、地基 土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土层性质等因素,以使基础拉梁方案经济、 安全、合理。拉梁应满足框架梁的抗震构造。 12.6.5为减小混凝土收缩产生地裂缝,提高条形基础对不均匀地 基土适应能力,条形基础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 规范》GB50007的规定配置适量的分布筋。 12.6.7当地基土层均匀、上部结构具有足够刚度、相邻柱荷载及 柱间距的变化不超过20%、基础梁高度不小于柱间距1/6时,可 按连续梁计算,且基础梁两端宜向外悬臂伸出,其长度宜取第 跨跨长的1/4,基础梁边跨跨中弯矩及第一内支座的弯矩值宜乘以 1.2 的系数。
12.6.8基础设计时应注意复核基础厚度是否满足柱纵向钢
大值见表10和表10a,最小基础高度=表中数值+0.5倍墙柱纵筋 直径+基础底部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基础底部双向钢筋直径之和。
表10抗震等级二级柱墙钢筋0.6labE和20d较大值对照表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C25C30C35C40C45C500.6labE和20d27.6d24d22.2d的较大值20d12 33228826724014 38733631128016442 38435632018497432400360钢HRB400筋20552480444400直径 22 60852848944025 69060055550028773 67262256032 8847687116400.6labE和20d33d29.4d27d24.6d23.4d22.2d的较大值12 39635332429628126714 462 412 378345328 311528 471432 394 37535618594530486 443 钢422 400HRB50020 660588540 492 468 444直径 22 726 647 594 542 5154892582573567561558555528924824756689656622 32 1056941864788749711320
抗震等级三级柱墙钢筋0.6labE和20
12.7.4当筏板的受冲切承载力不能满足要求,且全部增大筏板厚 度经济性较差时,可在筏板上面「图21(a)或下面「图20(b) 增设柱墩,此时应注意柱墩的范围应保证柱墙冲切面最大,并分 别核算柱墙冲切和柱墩冲切,也可采用抗冲切钢筋等措施。从受 力和节约结构材料的角度考虑,上柱墩优于下柱墩,因此宜优先 采用上柱墩的方案。
注:图中冲切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均为45°;上柱墩的台阶尺寸均由计算 下柱墩的倾斜角宜为45°
主:图中冲切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均为45°;上柱墩的台阶尺寸均由计算确定: 下柱墩的倾斜角宜为45°
12.7.8本条给出了筏形基础的构造要求。设计需要注意,对墙和 注处的筱板厚度或基础梁高度,尚应满足墙竖筋和柱纵筋的竖向 猫固要求,参见本标准第12.6.8条。 12.7.9各种后浇带做法见现行国家标准图集16G101系列的相关
锚固要求,参见本标准第12.6.8条。 12.7.9各种后浇带做法见现行国家标准图集16G101系列的相关
12.7.10如建筑物层数较多(例如30层以上)或基础持力层为压 宿模量较小、变形较大的土层时,可以采取高层部分做人工地基 的做法,以减少高层部分的沉降量。高层部分的人工地基,可以 采用桩基,也可以采用加固地基方法,以减少其沉降量。采用复 合地基,应具备合适的条件,并有必要的试验数据。 12.7.18当地下一层结构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将 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或水平力传递到地下室抗侧力构件上,沿地 下室外墙和内墙边缘的板面不应有大洞口;地下一层结构顶板应 采用梁板式楼盖,板厚不应小于180mm,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 小于C30;楼面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 不宜小于0.25%。
1需作沉降计算的建筑桩基,在施工过程及使用期间,应进 行沉降观测,直至沉降稳定。沉降稳定的标准,可按100天内所 有观测点的累计沉降量均不超过1mm,也可采用半年累计沉降量 不超过2mm。 2嵌岩桩、设计等级为内级的建筑物桩基、对沉降无特殊要 求的条形基础下不超过两排桩的桩基(桩端下为密实土层),阶 不进行沉降验算。 3当有可靠地区经验时,对地质条件不复杂、荷载均匀、对 沉降无特殊要求的端承型桩基也可不进行沉降验算。
4对水平荷载较大(包括长期水平荷载、高烈度区水平地震 作用和风荷载等),或对水平位移有严格限制的建筑桩基,应计 算其水平位移。 12.8.19承载力检验需要注意下列情况: 1确定承载力的试验桩和工程桩的检测试验要求不同,应 正确区分。 2工程桩兼做试桩的锚桩时,应同时满足抗压桩和抗拔桩 X 的桩身强度要求。 3人工挖孔灌注桩施工前,应进行试孔,试孔数量不少于 2个,以核对地质资料,并检验成孔设备、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 是否适宜。 4带裙房的高层建筑中,当地下水位较高时对超补偿基础 的裙房应优先采用自重平衡法或消除浮力法。当主楼采用桩基础 且总沉降不大时,裙房也可采用抗拔桩抗浮。
本章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和其他 有关标准以及成熟的工程经验规定了地下建筑工程的设计技术标 准。
13.1.1本章规定主要适用于单建式地下建筑,且不包括地下铁道 和城市公路隧道工程,因地下铁道和城市公路隧道属于交通运输 类工程。多高层建筑地下室属于附建式地下室,其功能与主楼有 关联,性能要求通常与上部建筑一致,相关设计按现行有关标准 的规定执行。 13.1.2密实、均匀、稳定的地基有利于结构在经受地震作用时保 持稳定。 13.1.3地下建筑应力求体型简单,纵向、横向外形平顺,剖面形 伏、构件组成和尺寸不沿纵向经常变化,使其抗震能力提高。 13.1.4地下建筑抗震等级其要求略高于高层建筑的地下室。高层 建筑地下室功能常服务于上部结构,在上部结构地震倒塌后其地 下室一般弃之不用。单建式地下建筑功能相对独立,地震后在附 近房屋倒塌后常有继续服役的必要,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常高于 高层建筑地下室。 13.1.5由于地震应急避难场人员相对比较密集,参照河北省标准
13.1.1本章规定主要适用于单建式地下建筑,且不包括地下铁道 和城市公路隧道工程,因地下铁道和城市公路隧道属于交通运输 类工程。多高层建筑地下室属于附建式地下室,其功能与主楼有 关联,性能要求通常与上部建筑一致,相关设计按现行有关标准 的规定执行。 13.1.2密实、均匀、稳定的地基有利于结构在经受地震作用时保 持稳定。
13.1.3地下建筑应力求体型简单,纵向、横向外形平顺,部 状、构件组成和尺寸不沿纵向经常变化,使其抗震能力提高
建筑地下室功能常服务于上部结构,在上部结构地震倒塌后 下室一般弃之不用。单建式地下建筑功能相对独立,地震后 近房屋倒塌后常有继续服役的必要,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常 高层建筑地下室。
13.2.5地下水位较高地区,应高度重视抗浮问题。不仅需根据规 范要求进行抗浮验算,同时对施工期间停止降水时间也应提出明 确要求。
13.3结构体系与结构措施
13.3.1结构体系受力明确、传力途径合理且传力路线不间断对提 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干分有利。 13.3.2相对于无梁楼盖,普通梁板式楼盖刚度大,安全储备高 放建议优先采用。当地下建筑体型较规则、双向柱网跨度接近、 奇载均匀、地基情况良好且为非高烈度区(设防烈度8度以下) 的地下建筑也可采用带柱帽的无梁楼盖结构体系。设计计算及构 告要求应严格执行规范相关规定,并应设置暗梁。同时应根据无 梁楼盖受力特点对施工提出具体要求,包括施工顺序及施工荷载 的要求等。当有地方规定限制或不推荐使用无梁楼盖时应满足地
方规定的具体要求。 13.3.3一般情况下,独立基础加构造防水板是较经济的结构形 式,有条件时可优先采用;地下水位较高时考虑到抗浮、抗渗要 求建议采用整体性较好的筏板基础,当抗浮计算不满足要求时应 司时采取抗浮措施。当高水位地区采用防水板抗浮时应对防水板 进行内力变形计算,同时应虑防水板对独立基础内力计算的影 响。本条规定不适用于山区地基等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地下建筑。 13.3.4温度应力是超长结构开裂的主要原因之一,超长结构所采 取的措施应同时考虑到施工的便利性, 13.3.5大型分期建设的地下建筑工程应对施工缝处的处理及防 水做法等提出明确处理措施,避免接缝部位处理不当带来安全隐 惠。 13.3.6地下建筑需设缝时应充分考虑到设缝带来的不利影响,应 本着设缝数量最少,设缝长度最短的原则。 13.3.8处于腐蚀性介质作用环境中的地下建筑应进行防腐蚀设 计,并应结合建筑专业工程做法综合考虑
水做法等提出明确处理措施,避免接缝部位处理不当带来安 惠。
13.3.6地下建筑需设缝时应充分考虑到设缝带来的不利影
13.4.2框架柱刚度相对于挡土墙面外刚度不足以形成有效支撑 的情况下,挡土墙宜按竖向截条单向板模型计算。 13.4.3地下建筑施工期间外墙回填土往往在顶部填土之前完成: 安全起见挡土墙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可不考虑上部竖向荷载作 用。目前,地下室外墙钢筋保护层由于对标准条文理解不同,各 设计院取法不一,本条按国家标准《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要求
本章按现行国家标准《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 及其他相关标准的内容并结合实际工程经验规定了防空地下室的 一般设计技术要求
15.1.1既有建筑结构是否需要加固,应经结构可靠性鉴定确认。 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和《建 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作出的鉴定结论,可作为结构加固设 计的基本依据。由于实际加固设计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远比新建 工程多且更加复杂,而且还要考虑业主的种种要求,因此本条规 定了“按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和业主的要求进行加固设计”。 众多的工程经验表明,结构的加固效果,除了与其所采用的 方法有关外,还与该建筑物现状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整个结构的 安全性而言,不但包括提高被加固构件的安全性,还去取决于原 结构方案及其布置是否合理,构件之间的连接、拉结是否系统而 可靠,其原有的构造措施是否得当与有效等诸多因素,这些就是 结构整体牢固性的内涵,其所起到的作用就是使结构具有足够的 延性和亢余度。因此加固设计时,专业技术人员应对承重结构的 整体牢固性进行检查与评估,以确定是否需作相应的加强。 15.1.2被加固既有建筑的结构和构件,其加固前的服役时间有所 不同,其加固后的结构使用功能文可能有所改变,因此不能直接 沿用原设计的安全等级作为加固后的安全等级,而应根据委托方 对该结构下一目标使用期的要求,以及该房屋加固后的用途和重 要性重新进行定位,故有必要由委托方与设计单位共同商定,但 司时必须满足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年限提出了确定原则。结构加固的设计使用年限,与结构加固后 的使用状态及其维护制度密切相关,本标准的给出的是在正常使
用与定期维护条件下的设计使用年限,至于其他条件下的设计使 用年限,不在本标准的范围之内。 15.1.5加固设计系以委托方提供的结构用途、使用条件和使用环 境为依据进行的,若加固后任意改变其用途、使用条件或使用环 境,将对被加固结构的安全性及耐久性造成显著影响,因此本条 内容需严格执行。 15.1.7本条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对结构的加固设计提出 了相应的规定。 2工程经验表明,对经验不足的设计人员,容易导致加固工 程“顾此失彼”的失误,因此着重加以提示。寸 4对本款的各类原因造成的结构损坏,在加固时,应采取有 效的治理对策,从源头上消除或限制其有害的作用,同时尚应把 握正确的处理时机,使之不至对加固后的结构重新造成损坏。有 的工程需要先治理再加固,有的工程需要先加固再治理,设计应 根据具体工程情况合理安排治理与加固的顺序。 6结构的定期检查维护制度应由设计单位制定,由物管单位 执行。
15.2.2本条给出的加固方法为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加固设计 现范》GB50702中列出的方法,实际工程中,根据不同的设计针 对点,还可用其他的加固方法。根据实际工程经验,砌体结构常 用的加固方法及其特点见表12。
表12砌体结构常用加固方法及特
15.3.2本条给出的加固方法为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 计规范》GB50367中列出的方法安丘市20m跨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工方案1,实际工程中,根据不同的设计 针对点,还可用其他的加固方法。根据实际工程经验,混凝土结 构常用的加固方法及其特点见表13。
表13混凝土结构常用加固方法及特
钢结构加固改造设计的主要思路:改变结构体系、减轻荷载、 改变结构传力途径、增大构件截面和连接强度、阻止裂纹扩展等 加固施工方法有负荷加固、卸荷加固和从原结构上拆下加固或更 新部件加固。钢结构的加固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加 固设计标准》GB51367及其他相关标准的规定。
本节给出了增层改造的一些设计原则。增层改造是改造设计 中经常遇到的改造形式之一,由于增层后对原结构的影响较大, 因此应对增层方案进行充分论证和比较
本节给出了地基基础加固改造的一些设计原则。地基基础加 固改造一般施工难度大,且施工周期较长,加固改造应尽量避免 进行地基基础加固改造。设计应注意,地基基础加固改造设计必 须进行变形验算和变形观测。
墙梁法等,县体见以下内容:
1加大基础底面积法的设计,应满足以下规定: 1)当基础承受偏心受压荷载时,可采用不对称加宽基础 当承受中心受压荷载时,可采用对称加宽基础。 2)当不宜采用混凝土套加大基础底面积时,可考虑以下 加固思路:将独立基础改成条形基础、将条形基础改 成十字交叉条形基础或筱板基础等。 2加深基础法,适用于浅层地基土可作为持力层,且地下水 位较浅的基础加固。可将原基础埋置深度加深,使基础支承在较 好的持力层上。基础加深的混凝土墩可设计成间断的或续的, 具体见现行国家标准《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 的规定。
3抬墙梁法可采用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梁或钢梁DB34/T 3584-2020 公路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pdf,穿过原房屋 基础梁下,置于基础两侧预先做好的钢筋混凝土桩或墩上。抬墙 梁的平面位置应避开一层门窗洞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