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J 193-2012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CJJ 193-2012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CJJ 193-2012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7.3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23710
下载资源

CJJ 193-2012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CJJ 193-2012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最大纵坡度的大小直接影响行车速度和安全、道路的行车使用质 量、运输成本以及道路建设投资等问题,它与车辆的行驶性能有 密切关系。 自前,许多国家都以单位载重量所拥有的马力数(HP/t), 即比功率作为衡量汽车爬坡能力的指标,认为HP/t数值相同的 汽车,其爬坡能力大致相同。 小汽车爬坡能力大,纵坡大小对小汽车影响较小,而载重汽 车及铰接车的爬坡能力低,纵坡大小对其影响较大。如以小汽车 坡能力为准确定最大纵坡,则载重汽车及铰接车均需降速行 驶,使汽车性能不能充分发挥,是不经济的,而且还会降低道路 通行能力。在汽车选型时,既要考虑现状文要考虑发展。根据我 国的实际情况规范确定以东风EQ140载重汽车及SK661铰接车 为代表车型,其发动机型号均为EQ140,最大功率为135HP。 本规范的最大纵坡一般值是根据汽车动力特征计算,并参照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及《日本公路技术标准的 解说与运用》标准确定。设计最大纵坡应考虑各种机动车辆的动 力性能、道路等级、设计速度、地形条件等选用规范中最大纵坡 度一般值。当受条件限制纵坡度大于一般值时应限制坡长,但最 大纵坡不得超过最大纵坡限制值

7. 2. 2最小纵坡

城市道路最小纵坡应能保证排水和防止管道淤塞所需要的最 小纵坡,其值为0.3%。若道路纵坡度小于最小纵坡值,则管道 理深势必随着管道长度的增加而加深,增加管道理设的土石填挖 量和施工难度。因此,城市道路的最小纵坡应控制在大于或等于 0.3%。如遇特殊困难,纵坡必须小于0.3%时,则应设置锯齿 形偏沟或其他综合排水设施,保证路面排水畅通。 对高架道路适当提高最小纵坡度,主要因为施工误差、容易 形成凹面,即使雨停后也会积水;军速较快时,会将积水溅向高 架桥下的地面道路,淋湿行人或车辆;仅靠横坡排水,难以及时 将桥面水排除。同时,高架桥路侧在结构上也难以做成锯齿形

7.2.3非机动车道纵坡

在城市中非机动车主要是指自行车,在我国城市交通中占很 大比例隘口水库枢纽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重要交通工具之一。自行车爬坡能力低,在与机动车 混行的道路上,需按自行车爬坡能力控制纵坡。根据国内外资料 综合分析,非机动车车道纵坡度大于或等于2.5%时,应按规定 限制坡长。

最小坡长的限制是从汽车行驶的平顺度、乘客乘坐的舒适 性、视距与相邻两竖曲线布设等方面考虑的,坡长过短、起伏频 紧将影响行车顺适与线形美观。通过一段坡长应有一定的时间, 10V 规范规定为10s,即最小坡长l: 设置的两个竖曲线不得搭接(叠加)。 对于沉降量较大的改建道路,为降低工程投资、加快改建速 度与减少施工期间的交通影响,可以适当降低标准。 沪杭高速公路在拓宽改建中,对于相邻桥梁结构较近,且路 提沉降较大的路段及特别困难地区采用了降低一级设计速度的纵 坡坡长进行纵断面设计。 沪宁高速公路的拓宽改建,根据拟合纵断面线形的实际情 况,对原纵断面设计变坡点间增设变坡点,在增加变坡点的转坡 角(相邻纵坡坡差的绝对值)较小的前提下,适当突破最小纵坡 的控制。具体标准见表11。

深圳市对于改建道路纵断面设计,则在桥头引道处采用必要 的调坡措施外,路段上基本为等厚加罩。

纵坡与超高或横坡度组成的坡度称为合成坡度。将合成坡度 限制在某一范围内的自的是尽可能地避免陡坡与急弯的组合对行 车产生的不利影响。道路设计常以合成坡度控制,合成坡度按下 式计算:

式中: 合成坡度(%); in 超高横坡(%); i 纵坡(%)。

当汽车行驶在变坡点时,为了缓和因运动变化而产生的冲击 和保证视距,必须插入竖曲线。竖曲线形式为抛物线或圆曲线。 经计算比较,圆曲线与抛物线计算值基本相同,为使用方便,规 范采用圆曲线。竖曲线最小半径计算如下: 1凸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R,(m)用下式计算

式中:S 停车视距(m); he 眼高,采用1.2m

S 2(Vh.+ /h.)"

h。—一物高,采用0.1m。 2 凹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R。(m)用下式计算:

R。= V 13a.

式中:V 设计速度(km/h); a。一离心加速度,采用0.28m/s²。 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为极限最小半径的1.5倍,国内外均使 用此数值。设计时根据不同道路等级,不同设计速度选用适当的 竖曲线半径。 为了使驾驶员在竖曲线上顺适地行驶,竖曲线不宜过短,应 在竖曲线范围内有一定的行驶时间,日本规定最小行驶时间为设 计速度3s的行驶距离,规范“极限值”采用3s,竖曲线最小长 度按下式计算:

式中:l、一竖曲线最小长度(m); V一设计速度((km/h); t一一在竖曲线上的行驶时间(s)。 竖曲线最小长度“一般值”主要考行车安全与舒适;平原 地区由于纵坡缓,若采用较长的竖曲线而引起纵向排水纵坡过小 时,可以采用竖曲线最小长度的“极限值”

8.1.1道路是由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组成的工程实体,三者 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任何一项都不应是单独的设计,而应 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应根据设计速度、交通组成,结合地形 条件,合理运用技术指标,对路线的平纵横三个方面进行综合 设计。 线形设计不仅要符合技术指标要求,还应结合地形、环境 视觉、安全、经济性等因素进行协调和组合,使道路线形设计更 加合理。

8.1.2道路应在保证路线的整体协调下,做到平面顺适、

均衡、横面合理,包括不同横断面布置过渡段的衔接配合。设计 速度越高,线形组合设计所考虑的因素应越周全,以提供高的服 务质量;无其对快速路、隧道、地下道路等连续流交通更应注重 线形综合设计。 一条城市骨干道路可能由于所处的区位、地形地貌和道路结 构形式的不同,分段选用不同的道路等级、设计速度,但应处理 好不同区段的路段长度和衔接段技术指标。同一设计速度的设计 路段长度不宜过短,过短的设计路段使得运行速度变化太快;没 有一个较为稳定的、能保持一定时段的运行速度,驾驶操作较为 紧张,不利于安全行驶。相邻道路或路段的衔接处,其前后的 平、纵、横技术指标应随设计速度的变化而逐渐变化,使行驶速 度自然过渡;相衔接处附近不宜采用该路段设计速度相应的平、 纵技术指标极限值。

驶过程中采用的行驶速度是不相同的,一般呈正态分布。通常用

各类小汽车的车速分布累计曲线上第85位百分点的车辆行驶速 度作为运行速度(或称V85)。以运行速度来控制设计是考虑了 绝大部分小汽车的实际运行速度,保证绝天部分小汽车的安全。 道路平、纵线形技术指标变化大的路段,运行速度的变化也大。 研究表明,当运行速度(V85)与设计速度(V)之差大于 20km/h时,就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所以,对受条件限制而采用 平纵线形技术指标最大值(或最小值)的路段、平纵线形组合有 异议的路段,均应采用运行速度进行检验,保证其运行速度与设 计速度之差不应大于20km/h,

8.2平、纵、横的线形组合

1平、纵线形组合原则上应“相互对应”,且平曲线稍长于 竖曲线,即所谓的“平包竖”。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当平曲线 半径小于2000m、竖曲线半径小于15000m时,平、竖曲线的相 互对应对线形组合显得十分重要;随着平、竖曲线半径的增大, 其影响逐渐减小;当平曲线半径大于6000m、竖曲线半径天于 25000m时,对线形的影响显得不很敏感。因此,线形设计的 相互对应、且平包竖”的基本要求需视平、竖曲线的半径而掌 握其符合的程度。 2城市道路由于限制条件多,对于低等级道路不必强求平 纵线形的相互对应。 3纵断面设计若出现驼峰、暗凹、跳跃、断背、长直线或 折曲等线形,容易使驾驶员视觉中断,或在驾驶员视线内出现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平曲线或竖曲线,应加以避免,

8.3.1桥梁及其引道与道路路线的衔接应保证行军安全与舒 适,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路线总体布设的要求,使桥梁、桥头引 道与路线的线形连续、均衡,视线诱导良好;而特大桥、大桥桥 位应尽量顺直,满足通航和行洪要求,并方便桥梁结构设计。

纵坡大于3.0%的桥梁引道,其坡脚与平面交叉口停车线之 可的最小安全距离宜满足50m长度,以保证车辆转弯对行人和 捕道车辆的通行安全。 地面快速路主路上的桥梁设置防撞护栏的路段,由于道路与 桥梁的护栏设置位置的差异,会导致平面上出现外凸或内凹的现 象,不仅影响美观,也影响安全。故要求桥梁与道路的行车道、 路缘带或中间分隔带等对应的宽度应保持一致,使设置的护栏其 平面宜为同一条基准线。

求,与路线线形相协调,保证行车安全与舒适。调查资料显示, 隧道洞口内外是事故多发路段,为此对隧道洞口外连接线与隧道 洞口内的平、纵线形应保持一致的长度作了相应规定。

8.4.2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应与道路主体工程的技术标准、 建设规模及项目交通特性、交通组织设计相配合,应简明、准确 地向道路使用者提供交通路权、行驶规则以及路径指示等信息, 确定交通标志类型、版面大小、版面内容、支撑方式和交通标线 颈色、类型和尺寸等,构建科学合理、舒适安全、和谐统一的道 路环境

立交处应采用高杆灯照明布置。

街景进行变化,难免倾向于单调化。现代设计强调城市的空间设 计,要求道路功能与街景功能相互补充,进行一体化设计,利用 空间使景观整齐美观。如道路人行道与两侧建筑前的广场铺装进 行整体设计,人行道与两侧建筑进行整体规划等

8.5线形与环境的协调

同样的线形在不同的环境中给人的感觉不同。调查发现,

线形与环境景观的不良配合,会给驾驶员造成精神压力或因 号1发交通事故,所以线形与环境的协调首先应考虑交通 2道路空间尺度是指道路空间宽度D(两侧建筑之间水平 )与两侧建筑高度H的比值D/H。 1)当0.7

同一条道路上的平面交叉口,应注意交通组织方式尽量一 致。相邻交叉口的功能区不宜相互重叠。主次干路相交,其间距 大致相等时,最有利于交通控制与管理。 以交通功能为主的新建道路,进出口需要采取部分控制时, 则可适当封闭一些支路的交叉口,以加大交叉口的间距,提高道 路的行驶速度,增加通行能力。

9.2.4平面交叉口设计范围指构成交叉口各条道路的相

及其进口道、出口道,包括进出口道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以 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过街设施所围成的区域(图2)。

图2平面交叉口设计范围示意

9.2.5平面交叉口附属设施包括交通信号灯、交通岛、标志、 标线、隔离设施、排水、照明、绿化、景观及环保设施等 9.2.6平面交叉口的设计速度,主要用于控制车速和车头时 距,并可用王路 叉口范围内平纵线形设

距,并可用于路缘石转弯半径的选择。交叉口范围内平纵线形设 计和视距三角形验算,仍应采用路段的设计速度作为控制要素。 9.2.9两条道路相交,主要道路的纵坡度应保持不变,次要道 路纵坡度宜服从主要道路。主干路与主于路、主千路与次千路、 次干路与支路相交,路脊线在两条道路中心线相交;主干路与支 路相交,支路路脊线宜相交至主干路机非分隔带边线或车行道边 线,此时支路纵断面可作为分段设计。

路纵坡度宜服从主要道路。主干路与主干路、主干路与次干路 次干路与支路交,路脊线在两条道路中心线相交;主干路与 路相交,支路路脊线宜相交至主干路机非分隔带边线或车行道 线,此时支路纵断面可作为分段设计。

9.2.11公交停靠站设置在交叉口出口道时,出口道右侧展宽 增加车道情况下,宜设在展宽段向前不小于20m处;在出口道

右侧不展宽时,停车站在干路上距离对向停车线不宜小于50m, 在支路上不宜小于30m。

9.2.12行人过街设施主要包括立体过街设施(即人

9.2.12行人过街设施主要包括立体过街设施(即人行天桥和 地下通道)、人行过街横道、行人过街安全岛及行人过街信号等 具体形式视建设条件、安全(治安)、行人方便、环境因素确定 要求连续性。

9.3.3两个相邻互通式立交的最小间距是立交系统设计中应该 考虑的因素。 美国《公路与城市道路几何设计(1984)》中规定,互通式 立交最小间距的一般经验值是市区1英里(1.6km),在市区如 果间距小于1英里(1.6km),可利用分离式立交或增设集散道 路来改进。 《道路通行能力手册》(2000年版):在一段长度为8km~ 10km的高速公路路段上,互通式立交理想的平均间距是不小 于3.0km。 《日本公路技术标准的解说与运用》中是根据两个互通式立 本交叉之间交织处理上的需要长度和设置交通标志长度,以 1.5km~4.0km间距控制。 本规范规定相邻互通式立交的最小间距,是考虑当受路网结 构或其他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应不小于加速车道和渐变段长度、 减速车道和渐变段长度,以及《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2部分: 道路交通标志》GB57682规定的出口预告标志距出口最小距离 500m,满足三者长度之和的最小距离要求;并应设置完善的标 志、标线等交通安全设施。当立交间距仍小于上述规定的最小 值,且经论证必须设置时,应将两者合并为组合式互通式立体交 叉,并设置集散车道。 一般情况下,从改善道路行驶条件,节约投资分析,相邻互 通式立交的间距宜满足表12的规定,

表12互通式立体交叉间最小间距

注:括号内数值为最小控制值。

9.3.4该条规定了立体交叉口的设计范围。

9.3.5该条规定了立体交叉口的设计内容。立体交叉附属设施

9.3.5该条规定了立体交叉口的设计内容。立体交叉附属设 包括交通标志和标线、防撞护栏、防眩设施、隔声设施、排力 照明、绿化、景观等。

9.3.6立交分类和选型确定后,控制立交设计的主要因素为设

安全性,提出在进出立交匝道的主路路段,其线形设计应采用比 路段高的技术指标。公路在互通式立交范围内主线形指标的规定 化路段线形指标提高很多。由于城市道路立交及进出口间距较 密,交通运行状态与公路不一致,建设条件制约因素较多,很难 安公路规定值实施,有条件时尽量取高值。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37中规定:在进出立交的主

路路段,其行车视距不宜小于1.25倍的停车视距 互通式立交区域应具有良好的通视条件。识别视距为驾驶员 发现前方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出口,按规定行车轨迹驶离主线:从 而防止误行,避免撞及分流鼻端,而应保证对出口位置的判断视 距(其物高为の)。判断出口时,驾驶员应看到分流鼻端的标线, 故物高为0。对此,在确定凸曲线半径时应注意,出口处应满足 最小1.25倍的主路停车视距。 为保证汇流鼻前的通视三角区(图3),设计中应注意:当 主线为下坡,匝道为上坡的情况下,通视区范围内的匝道纵坡不 得与主线纵坡有较大的差别;尤其是当主线为桥梁并采用实体护 栏时,护栏便会完全遮挡匝道方的视线。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充 分的视距,如通视三角区范围设置通透式桥梁护栏,或抬高匝道 路面标高等

图3汇流鼻前通视三角区 1一主线;2一通视三角区

9.3.8由于主线的设计速度高于匝道,因而交通流驶出主线需 要减速,驶入主线需要加速。为了满足车辆变速行驶的要求,减 少对主线正常行驶交通流的干扰,必须设置变速车道。 9.3.9根据交通流流入、流出主路的交通特征,车辆通过出人 口时,要经过加速、减速、交织等过程,整个过程中将产生紊 流,合理的出入口间距是交通畅通的可靠保障。《城市快速路设 计规程》CJ129及《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中对 于出入口的合理间距均有明确规定。城市道路控制条件较多,设

计中经常会遇到不能满足出人口间距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需 设置集散车道,调整出入口的位置,以满足间距需要,

在分、合流处还应保持车道数的平衡。一般情况下,分流前( 合流后)的主路车道数应大于等于分流后(合流前)的主路车) 数与匝道车道数之和减1;不平衡时,应设置辅助车道。

交设置的一般立交,其辅路系统可与匝道布置结合考虑。如两 的首猎叶立交、菱形立交等,一般结合路段出入口设置,采用 币道结合的方式布置辅路系统。对于枢纽型立交要求其系统的 续,桥梁范围内的辅路系统应单独设置。

9.3.12立交范围主路设置公交车站交通组织复杂,可能对

通影响较大。当设置公交停靠站时,停靠区出入口应满足出人 最小间距的规定,并应设置变速车道,以减小对主路交通 影响。

9.3.13立交范围内由于占地较大,

经常采用降低行人和非机动车的设计标准解决,造成系统不连 或宽度不足,给行人使用带来不便。因此,在编制中对这部分 计要求进行了规定

10道路与轨道交通线路交叉

10.1.1城市道路和轨道交通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系到城市整体功能和可持续发展,其交支位置必须符合城市总 体规划。如需调整时,应报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并相应调整城市 总体规划。

根据铁路统计资料,我国铁路既有平交道口年均事故率(年 均一处道口的事故次数)在0.13以上,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 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设置铁路与道路立体交叉是消除 这种损失的重要途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的有关规 定,结合铁路运量逐年增加,行车速度逐年提高的特点,为减少 意外人身事故发生,确保行车安全,规定铁路与道路交叉应当优 先考虑立交,减少平交道口。

10.2.1该条为强制性条文,主要是明确城市道路与轨道交通 线路相交,必须设置立体交叉的条件,目的是保证道路、轨道交 通的行车和行人安全。 轨道交通线路包括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文分 为地铁、轻轨、单轨、有轨电车、磁浮、自动导向轨道和市域快 速轨道等七大系统。道路与轨道交通线路必须设置立体交叉的依 据如下: 1快速路交通功能强,服务水平高,交通量大,具有连续 交通流、全部控制出人口的特点。如果采用平面交叉,当道口处 于开放状态时,汽车通过道口需限速行驶,严重影响道路交通功

能;当道口处于封闭状态时,会造成严重的交通堵塞。故规定必 须采用立交。重要的主干路与铁路交叉,若交通流量大,部分控 制出入口,也必须采用立交。 2高速铁路(时速高达250km/h350km/h)、客运专线, 行车密度大(最小间隔时分可达2min~1.5min)均为全封闭运 行;铁路市内车站旅客流量大,编组场作业繁忙,主干路、次干 线、支路与它们交叉时,为保证道路畅通和各自的行车安全,均 必须设置立体交叉。 3有轨电车与铁路同为轨道交通,而轨道、结构各异,相 交时必须是立交。无轨电车道虽无轨道,但其供电接触网、柱与 铁路相冲突,也必须设置立体交叉。 4除有轨电车外的城市轨道交通,如地铁、轻轨等,行车 密度大、全封闭运行,故规定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与除有轨电 车外的城市轨道交通交叉必须设置立体交叉。

能;当道口处于封闭状态时,会造成严重的交通堵塞。故规定必 须采用立交。重要的主干路与铁路交叉,若交通流量大,部分控 制出入口,也必须采用立交。 2高速铁路(时速高达250km/h350km/h)、客运专线, 行车密度大(最小间隔时分可达2min~1.5min)均为全封闭运 行;铁路市内车站旅客流量大,编组场作业繁忙,主干路、次干 线、支路与它们交叉时,为保证道路畅通和各自的行车安全,均 必须设置立体交叉。 3有轨电车与铁路同为轨道交通,而轨道、结构各异,相 交时必须是立交。无轨电车道虽无轨道,但其供电接触网、柱与 铁路相冲突,也必须设置立体交叉。 4除有轨电车外的城市轨道交通,如地铁、轻轨等,行车 密度大、全封闭运行,故规定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与除有轨电 车外的城市轨道交通交叉必须设置立体交叉。 10.2.2该条为城市道路与铁路相交,应设置立体交叉的条件, 自的也是保持道路、轨道交通的行车和行人安全。 1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120km/h的地 段,列车速度高、密度大,列车追踪间隔时间仅几分钟,铁路与 道路平面交义的安全可靠性差,故规定应设置立体交叉。 2为避免城市道口因铁路调车作业繁忙而封闭道口累计时 间较长;或道路在交通高峰时间内经常发生因一次封闭时间较 长,而引起道路交通堵塞,故为避免因延误时间而造成的城市社 会经济损失,应设置立体交叉。 3受地形等条件限制造成道路与铁路通视不良,不符合行 车和行人安全的道口,也应设置立体交叉。 10.2.3该条为宜设置立体交叉的条件: 1目的是确保行人的安全。 2主干路交通流量较大,有轨电车需要考虑交叉口信号优 先,若交叉口的信控延误较大,影响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宜设置 立体交又

10.2.2该条为城市道路与铁路相交,应设置立体交叉的条

目的也是保持道路、轨道交通的行车和行人安全。 1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120km/h的地 段,列车速度高、密度大,列车追踪间隔时间仅几分钟,铁路与 道路平面交义的安全可靠性差,故规定应设置立体交义。 2为避免城市道口因铁路调车作业繁忙而封闭道口累计时 间较长;或道路在交通高峰时间内经常发生因一次封闭时间较 长,而引起道路交通堵塞,故为避免因延误时间而造成的城市社 会经济损失,应设置立体交叉。 3受地形等条件限制造成道路与铁路通视不良,不符合行 车和行人安全的道口,也应设置立体交叉。 10.2.3该条为宜设置立体交叉的条件: 1目的是确保行人的安全。 2主干路交通流量较大,有轨电车需要考虑交叉口信号优 先,若交叉口的信控延误较大,影响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宜设置

1目的是确保行人的安全。 2主干路交通流量较大,有轨电车需要考虑交叉口信号 先,若交叉口的信控延误较大,影响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宜设 立体交叉。

10.2.5高速铁路和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与城市道路交叉,当其 为高架线时,应充分合理利用其桥跨净空采取道路下穿的形式 这主要是为了避免道路跨线桥高及引桥长,造成工程量大,以减 小对周边环境和城市景观的影响。 10.2.6道路上跨铁路时,铁路的建筑限界除应满足现行国家 标准《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GB146.2的规定外,还应考虑 所跨不同类别铁路的具体要求,如有双层集装箱运输要求的铁 路,应满足双层集装箱运输限界的要求;近些年来修建的较高时 速客货共线铁路和高速客运专线等对基本建筑限界高度也有不同 要求,详见表13的规定。

表13不同类别铁路基本建筑限界

注:表中限界宽度指单线铁路直线地段,当为双线或多线铁路和曲线地段,需 算确定限界宽度。

《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对建筑限界未直接列出具体数 据,设计中需根据采用的车辆类型及其设备限界、设备安装尺 寸、安全间隙和有无人行通道、有无隔声屏障、供电制式及接触 网柱结构设计尺寸等因素计算确定。 道路与铁路立体交叉的建筑限界应符合《城市道路交口设 计规程》CII152的相关规定

10.3.1铁路车站是列车交会、越行、摘挂、集结、编解的场 所,道口如设在车站内,由于列车作业的需要,关闭道口的次数 增多,封闭时间延长,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另外,在车站上经 常有列车阻挡,严重恶化道口瞻望条件,容易造成事故。现行 《铁路技术管理规程》规定“在车站内不应设置道口”,故本条规定 在站内不应设置道口。 如果道口设在桥头和隧道两端,道岔区进站信号机外方 100m的范围内,一且发生道口事故,被撞的机动车和脱轨的列 车颠覆在道岔区内、桥下或隧道内时,易造成道岔、桥梁、隧道 的破坏,且修复困难,增加救援难度;中断铁路行车时间长,造 成的损失更大,因此应尽量避免在这些处所设置道口。 道口设在铁路曲线上除恶化望条件外,还由于铁路曲线外 轨超高破坏道路纵断面的平顺性,超高大时还会因局部坡度过大 造成机动车熄火,引发道口事故。因此本条规定道口不宜设在曲 线上。 10.3.2据统计,道口事故率与道口望视距相关,当道口 交通量相同时,瞻望视距不足的道口事故率偏高。为了提高 道口的安全度,降低道口事故率,道口宜设在瞭望条件良好 的地点。 本条规定的机动车驾驶员侧向最小藤望视距是指机动车驾驶 员在距道口相当于该段道路停车视距并不小于50m处的侧向最 小瞭望视距,应大于机动车自该处起以规定速度通过道口的时间

内,火车驶至道口的最大距离。 勝望视距要求如图4所示,两个由视距构成的最小视线三角 形范围内要求保持良好的视线条件。

图4机动车驾驶员在道口前的瞭望视距示意

L2是当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驾驶员发现有火车驶向道口 立即采取制动措施,使汽车在道口前停下来的最小距离,国家现 行标准规定为50m。 L1是在汽车通过道口所需的时间内火车行驶的最大距 离,即:

图5汽车通过道口所需时间计算

离与列车的制动距离之和。

10.3.3铁路与道路平面交叉应尽量设计为正交或接近正交 但由于地形条件或拆迁工程等限制需要斜交时,交锐角应大 45°,以缩短道口的长度和宽度,并避免小型机动车和非机动 的车轮陷人轮缘槽内的不安全因素。

但由于地形条件或拆迁工程等限制需要斜交时,交叉锐角应大于 45°,以缩短道口的长度和宽度,并避免小型机动车和非机动车 的车轮陷人轮缘槽内的不安全因素。 10.3.4本条文规定的道口每侧道路的最小直线长度是按下列 条件计算确定的。 1汽车进入道口端,驾驶员在道口栏木外相当于该路段的 停车视距处应能看清道口,其最小直线长度计算如图6所示:

济南某山体修复治理施工方案图6道口每侧道路的最小直线长度计算图 一最外侧铁路轨道中心线:b一最外侧车道中心线:C一路基面边缘线

图中G点是道路最外侧车道中心线与道口直线段路基面边 缘延长线的交点。机动车驾驶员自该点起能看清整个道口。 由图示可得:

中:11 最外侧铁路轨道中心至道路缓和曲线起点HZ的距 离(m); L 道口栏木至最外侧铁路轨道中心的距离(取5m)与

该路段机动车停车视距之和; l2一一HZ点至G点的距离(m); l停一一该路段机动车停车视距(m); Y一一道路直线段最外侧车道中心延长线至G点的横向距 离(m); Y。一一缓和曲线终点的切线纵距(m); R一圆曲线半径(m); L一一缓和曲线长度(m)。 2汽车驶出铁路道口端的最小长度。汽车驶出铁路道口端 的最小长度应为驾驶员确认前方道路线形的反应时间内汽车行驶 的最大距离。 汽车行驶至最外侧轨道中心时驾驶员即可开始辨认前方道路 的线形,从反应开始至生效的时间取3s,汽车整体驶出道口后 开始加速。以小客车为计算标准,车长取6m,汽车通过道口的 速度取20km/h,加速度取1.0m/s²,则在驾驶员反应时间3s内 汽车行驶的最大距离为18m。 3平面线形连接要求的最小直线长度。 汽车通过道口的速度为20km/h,在道口前后30m范围内的 平均速度为30km/h。 铁路道口一般是设在道路的反向曲线之间。根据国家现行标 推规定,反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以m计)不宜小于设计速 度(以km/h计)数值的2倍,故道口两端直线长度之和不应小于 60m、每侧最小直线长度不应小于30m。 10.3.5为有利于道路上的车辆在道口前停车和启动,从最外 侧钢轨外5m算起的平台长度不应小于停留一台车辆的长度。 本条文中的数值均引用目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经检算,铰接 汽车要求的道口平台长度为20m;半挂车和载重汽车要求的道 口平台长度平均为16m,如果停留半挂车,后轮在竖曲线上的当 量坡度不大于1.0%,不影响车辆启动。 紧接道口平台的道路最大纵坡值按停留在坡段上的各来车辆

10.3.5为有利于道路上的车辆在道口前停车和启动DB35/T 1924-2020标准下载,从最列

能顺利启动考虑,本条文中的数值与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一致, 也与原规范的规定相一致,但取消了“特殊困难条件下可酌量加 大1.0%~2.0%”的规定,以改善道口前后的行车条件。 10.3.6有轨电车道与次干路、支路同属城市地面交通系统, 且交义较频紧,考虑次十路、支路的车流量一般比快速路、主十 路要小,行车速度也较低,故其相交时宜设置平面交叉,以避免 多处立交工程,可节省天量工程投资,并减小对周边环境和城市 景观的影响。 1有轨电车轨道与道路平面交叉宜尽量设计为正交,以缩 短交叉道口地段的长度和宽度,有利于有轨电车、汽车和行人都 能通畅地尽快通过道口。当由于交叉处的地形、重要建(构)筑物 控制只能斜交时,为避免小型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车轮陷入轮缘 槽内的不安全因素,要求交叉锐角应大于45°。 2道口处的通视条件应符合《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37的规定,在平面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妨碍驾驶员视线 的障碍物应清除,满足停车视距要求。 3道路与有轨电车道平面交叉,对道路线形及直线段长度 的要求考有轨电车速度较低,直线段长度取最小值30m,也与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37的规定相符。 4平面交叉道口的设计标高,应综合考虑行车舒适、工程 量大小、排水通畅、周边环境和景观要求等因素合理确定。为使 道路行车平顺,减小轮轨冲击受损,有轨电车的轨面标高宜与道 路路面标高一致。当沿道路敷设有轨电军道与道路交叉时,要以 交通量大的主要道路为主,有轨电车道纵坡度宜保持不变,次要 道路纵坡度服从主要道路。 5道路交叉口处车流较集中,上、下车和过往行人也多, 应做好交通组织设计,处理车流、人流的关系,合理布设车行 道、人行道和邻近交叉口的有轨电车站位置,避免或尽量减少车 辆、行人的交叉混行,确保车流通畅和有轨电车乘客、过往行人 的安全。

在平面交叉口范围内,按交通管理有关规定设置道口信号、 行车标志、标线等设施,是规范道口交通管理、保证道口交通有 予进行的必要措施,以确保有轨电车和道路安全通畅。 6当道路与沿道路敷设的有轨电车交叉时,还应符合道路 平面交叉设计的有关规定。有轨电军道与城市次干路、支路不 同,它属于客运专线性质,客流量较大,为充分发挥有轨电车的 作用,节省乘客出行时间和体现社会效益,故其平面交叉道口应 按有轨电车优先通行设置信号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