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41T256-2021河南省海绵施工标准.pdf

DBJ41T256-2021河南省海绵施工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47896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41T256-2021河南省海绵施工标准.pdf

5.1.1海绵城市建设应根据规划要求进行设计,各个设计阶段宜包括海绵城市设 计内容,合理确定各项技术措施。 5.1.2海绵城市设计应综合考虑当地水文地质条件、施工、养护、管理等因素, 并注重节能环保和工程效益。常用海绵城市工程设施见附录C。 5.1.3绿地是重要的海绵体,绿地的海绵城市设计应优先使用简单义非结构性、 低成本的源头径流控制设施,设施的设置应与绿地的总平面,竖向、植物景观 协调。大面积集中绿地应尽可能消纳周边雨水。 5.1.4建设项目竖向设计应引导雨水按规划汇流区域及高程进入海绵城市工程 设施。

5.1.11绿地的平面布局设计应综合协调和合理布局空间、地形、园路

景观相协调。绿地的竖向设计应以总体设计布局和控制高程为依据,营造有利于 雨水就地消纳的地形并与相邻用地相协调。 5.1.12道路的海绵性设计应结合红线内外绿地空间,充分发挥道路防护绿地、 道路红线退绿空间的功能。城市道路雨水径流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和转输,经截 亏等预处理后可排入道路红线内、外绿地内,并可通过设置在绿地内的雨水渗透 储存、调节等海绵城市建设设施进行处理

DB43/T 2057-2021 湖南省矿山边坡生态恢复技术规程.pdf5.2.1雨水入渗系统主要包括下沉式绿地(狭义)、绿色屋面、透水铺装、渗透塘、 渗井、渗管/沟、渗透排放一体设施等单或组合设施。 5.2.2雨水入渗系统设计应满足下列一般规定:

W. = 10F.hl

式中:W。一下沉式绿地的有效存水容积,m3; Fα—下沉式绿地面积,hm²; h1一一下沉式绿地平均下沉深度(mm),下沉深度小于100mm的下沉式绿 地面积不参与计算。 2下沉式绿地应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下沉深度一般不超过200mm 3雨水宜分散进入下沉式绿地,当集中进入时应在入口处设置缓冲设施。 4下沉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径流排放,溢流 口顶部标高应高于绿地50~100mm。 5绿地内表层土壤入渗能力不足时,可增设渗管/渠、渗井等人工渗透设施 6下沉式绿地植物应选择耐盐、耐旱、耐水湿的乡土植物品种。 5.2.6绿色屋面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绿色屋面工程结构设计时应计算种植荷载,屋面荷载取值应符合现行《建 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相关规定,屋项花园有特殊要求的,应单独计算 结构荷载;既有建筑屋面改造为绿色屋面前,应对原结构进行鉴定。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及《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的相关 规定,保温层设计应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相关要求 3绿色屋面坡度不宜大于15°,否则应采取防滑措施。 4绿色屋面应设置雨水排水口,排水口外宜包裹卵石、陶粒等排水过滤层 5绿色屋面工程材料、设计等应符合《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的 有关规定, 5.2.7透水铺装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铺装面层厚度宜为60mm80mm,面层可采用透水混凝土、透水面砖、 草坪砖等;找平层厚度宜为20mm~40mm,垫层厚度宜为100mm~300mm,垫 层可采用无砂混凝土、砾石砂、砂砾料或其组合形式。 2铺装面层孔隙率不小于20%,透水垫层孔隙率不于30%。 3铺装结构应满足相应的承载力、抗冻要求。 4当对道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较大时,可采用半透水结构。

5 当土壤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 6当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时,顶板覆土厚度不应小于600mm,并应设置排 水层。 5.2.8渗透塘、渗井、渗管/渠、渗透排放一体设施的设计应按《建筑与小区雨 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的规定执行

5.2.9径流污染控制系统主要包括生物滞留设施、雨水湿地、湿式植草沟

缓冲带等生态处理设施及过滤设施、沉淀池、调蓄池等非生态处理设施。X 5.2.10径流污染控制系统设计应满足下列一般规定: 1系统设施的选择应根据下垫面性质、水环境容量、径流污染程度、雨水 用途、工程施工条件、经济性、公众接受度以及每种设施的污染物去除效率等因 素综合比较后确定。 2系统设计应结合景观设计、雨峰控制、雨水人渗等要求统筹设计。 1屋面雨水径流可由雨落水管接入设施,道路雨水径流可通过开口路缘石 进入,开口尺寸和数量应根据道路纵坡等经计算确定。 基部分应根据路基的要求进行防渗处理。 3宜分散布置且规模不宜过大,设施面积与汇水面面积之比宜为5%~10% 4蓄水层深度宜在200mm~300mm,应设置溢流设施,并设100mm超高。 5换土层介质类型及深度应满足出水水质要求,同时符合植物种植及园林 绿化养护管理技术要求。 层(细砂和粗砂)替代。 7砾石排水层厚度宜为250mm~300mm,可在其底部埋置管径为100mm~ 150mm的穿孔排水管。 8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层外侧及底部应设置透水土工布,当渗水对周 围建(构)筑物有不利影响时,可在设施底部及周边设置防渗膜。 5.2.12雨水湿地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 蚀。 2应设置前置塘对雨水径流进行预处理。 3调节容积应在24h内排空。 4沼泽区包括浅沼泽区和深沼泽区,其中浅沼泽区水深不宜大于300m,深 沼泽区水深宜为300mm500mm。 5出水池水深宜为800mm1200mm,出水池容积宜为总容积(不含调节容 积的10%。 6雨水湿地的工程设计应满足防洪要求。 7应根据湿地水深不同种植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 5.2.13湿式植草沟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植草沟长度宜按下式计算: L=60t1 (5.2. 13) 式中:L一一植草沟设计段长度,m,宜 V——平均流速,m/s; 设施。 ? 2断面形式宜为梯形、抛物线形或三角形,当为梯形或三角形时,边坡(竖 直:水平)不宜大于1:3不 4最大流速应小于0.8m/s,曼宁系数宜为0.2~0.3,上顶宽度宜为600mm~ 2400mm。 5沟内宜种植密集的草皮草,不宜种植乔木及灌木,植被高度宜控制在 100mm~200mm。 I收集利用 5.2.14收集利用系统主要包括雨水收集、雨水存储、雨水处理、雨水利用等设

5.2.14收集利用系统主要包括雨水收集、雨水存储、雨水处理、雨水利用等设 施。 5.2.15收集利用系统应优先收集绿化屋面和环保型材料屋面雨水,不宜收集机 路然池亚重的工热丽上雨

5.2.16收集利用系统设计应满足下列一般规定: 1系统处理后的雨水水质应满足本标准4.5.2条的要求 2系统规模应经过水量平衡计算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3当系统设有清水池时,其有效容积应根据产水曲线、供水曲线确定。缺 乏资料时可按雨水利用系统最高日设计用水量的25%~35%计算 4当需要消毒时应满足消毒接触时间要求,按《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3的规定执行。 5.2.17雨水收集设施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2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和雨水存储设施之间的室外输水管道可按雨水存储设 施的降雨重现期计算,若设计重现期比上游管道小,应在连接点设检查井或溢流 设施。 3建设用地内的平面及竖向设计应考虑地面雨水的收集要求,硬化地面雨 水应有组织地排向雨水收集设施。 4雨水收集系统的管道水力计算和设计应符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的规定。 Y 5雨水收集口可设置截污挂篮、旋流沉沙等设施截留污染物。 6对屋面、场地雨水径流进行收集利用时,应将初期雨水弃流。 5.2.18雨水存储设施的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室内雨水存储设施必须设有溢流装置,且溢流装置必须设在室外。 2存储池应设检查口或人孔,有效内径不小于700mm,检查口下方的池底 设集泥坑。 3当不具备设置排泥设施或排泥确有困难时,应设搅拌冲洗管道,搅拌冲 洗水源宜采用池水,并与自动控制系统联动。 4雨水存储池溢流管和通气管应设防虫措施。 5雨水存储池可兼作沉淀池,进水和吸水应避免扰动池底沉积物,池体设 计可参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中平流沉淀池的规定执行。 6雨水存储池可采用塑料模块水池、硅砂砌块水池、混凝土水池、钢筋混 凝土水池

7雨水存储池设计应考虑周边荷载的影响其竖向承载能力及侧向承载能力 应大于上层铺装和道路荷载及施工要求,塑料模块使用期限的安全系数应大于 2.0。 8塑料模块水池内应具有良好的水流流动性,水池内的流通直径应不小于 50mm。 5.2.19雨水处理设施应满足下列要求: 1雨水处理工艺流程应根据收集雨水的水量、水质,以及雨水利用的水质 要求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1)回用于景观水体时宜优先选用生态处理设施; 2) 当出水水质要求较高时,可采用混凝、深度过滤等设施 2雨水净化设施前处理应满足下列要求: 雨水存储设施进水口前应设置拦污格栅设施; 2) 利用天然绿地、屋面、广场等汇流面收集雨水时,应在收集池进水口前 设置沉泥或沉砂井。 3)雨水处理过滤设施宜采用石英砂、无烟煤、重质矿石等滤料。 5.2.20雨水利用设施应满足下列要求: 1利用供水系统的水量水压、管道及设备的选择计算等按《建筑给水排 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规定执行。 2供水管网应采取防止回流污染措施,水质标准低的水不得进入水质标准 高的水系统。 1供水管道外壁应按照设计规定涂色或标识; 2)当设有取水口时,应设锁具或专门开启工具; 3)水池(箱)、阀门、水表、给水栓、取水口均应有明显的“雨水”标识。 4供水管材可采用塑钢复合管、PE管或其他内壁防腐性能好的给水管材 且管材及接口应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5.2.21需控制面源污染、削减排水管道峰值流量、防止地面积水、提高雨水利 用程度时,宜设置雨水调蓄设施。雨水调蓄可采用人工调蓄池、天然洼地、池塘、 景观水体等有调蓄容积的设施及场地。

5.2.22调蓄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一般规定:

1优先利用区域内的天然洼地、湿地、池塘、景观水体,必要时可建人工 调蓄设施或利用雨水管渠进行调蓄。 2根据调蓄目的、排水体制、管网布置、溢流管下游水位高程和周围环境 等综合考虑后确定调蓄池位置。 3与周围地形、地貌和景观相协调,并设置安全防护措施。 水系统排放能力综合确定。 5.2.24调蓄设施应设置自动控制或人工控制的调蓄排放装置,出水管管径应根 据下游管网排水能力及放空时间确定。 5.2.25用于控制径流污染的雨水调蓄池出水应接入污水管网或设置出水处理装 置。 5.2.26采用绿地和广场等公共设施作为雨水调蓄设施时,应合理设计雨水的进 出口,并设置整示牌

5.3.1建筑与小区海绵城市工程设计包括小区场地、建筑、道路、绿地、水体等 方面的海绵城市专项设计。 5.3.2场地设计应因地制宜,保护并合理利用场地内原有的湿地、坑塘、沟渠等; 优化建筑、广场、道路的空间布局,有利于雨水汇入海绵城市工程设施 5.3.3屋顶坡度较小的建筑宜采用绿色屋面,无条件设置绿色屋面的建筑应采取 措施将屋面雨水进行收集消纳,

5.3.4应优化道路坡向与道路绿地的竖向关系,便于雨水径流汇入绿

管渠系统和内涝治理系统有效衔接。 5.3.6当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等设计不能满足规划确定的指标时,应进行其他 海绵城市工程设施的设计,并按所需蓄水容积或污染控制要求,合理设计雨水桶, 雨水花园、调蓄池及污染控制设施。 5.3.7产生污染及有毒害物质的工业区绿地不宜设置雨水入渗系统,宜设置单独 的雨水收集、存储及处理设施,防止污染地下水及环境

5.3.8建筑与小区海绵城市工程设计应按下列流程进行:

1根据上位规划,确定控制目标、指标 2根据建筑与小区平面图,规划用地性质、建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指标, 对下垫面进行解析,并分解各类用地的雨水控制指标。 3根据平面、竖向规划,进行雨水汇水系统设计,选择合适的海绵城市工 程设施,确定其布局和分配控制雨水量 7 4核算各工程设施控制指标,优化调整其指标分配和平面布局,最终完成 规划控制目标。具体校核图表按附录D的要求。

5.3.9建筑屋面海绵城市工程设计应满足下列要

1新建建筑中高度在30m以下坡度小于15°的屋顶宜采用绿色屋面,已 建屋面设置绿色屋面设施应校核屋面荷载,并加强或改建原屋面防水。 2绿色屋面应根据气候特点、屋面形式,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植物种类。 3绿色屋面宜设置雨水收集系统,水管、电缆线等设施应铺设于防水层上 屋面周边应有安全防护设施,灌溉宜采用滴灌、喷灌和渗灌设施。 体做法见《种植屋面建筑构造》14J206。 5不具备设置绿色屋面的条件时,可通过设置雨水罐收集屋面雨水,从而 达到削减雨水径流峰值流量的目的。 6屋面雨水宜采取雨落水管断接等方式将屋面雨水断接后引人周边雨水罐 高位花坛或绿地内。 7屋面雨水利用系统可根据情况设置弃流设施,弃流后的雨水可用于生活 杂用水、绿地浇酒、道路冲洗和景观水体补给等。

5.3.10道路与广场海绵城市工程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道路、广场等其他硬化地面的雨水,应利用渗透铺装下沉式绿地、渗管 渠、雨水花园等设施对雨水径流进行净化下渗,超标雨水可通过溢流口就近排入 雨水管道。 2无大容量汽车通过的路面、停车场、步行及自行车道休闲广场、室外庭 院应采用渗透铺装。 3道路竖向高程应高出绿地标高不宜小于100mm,道路纵坡较大时可在下 沉式绿地内设挡水堰或坎。 5.3.11绿地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绿地宜采用滞留雨水的下沉式绿地。 浏览专用 2道路两侧、广场以及停车场周边的绿地宜设置植草沟植草沟与其他设 施联合运行,在完成输送功能的同时满足雨水收集及净化处理要求。 3小区内建筑、道路及停车场的周边绿地宜设置生物滞留设施,对于径流 亏染较严重、设施底部渗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或岩石层小于1m及距离 建筑物基础小于3m(水平距离)的区域,可采用底部防渗的生物滞留设施。 53.12雨水收集设施设计应满足下列要

1绿地宜采用滞留雨水的下沉式绿地。 2道路两侧、广场以及停车场周边的绿地宜设置植草沟入植草沟与其他设 施联合运行,在完成输送功能的同时满足雨水收集及净化处理要求。 3小区内建筑、道路及停车场的周边绿地宜设置生物滞留设施,对于径流 污染较严重、设施底部渗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或岩石层小于1m及距离 建筑物基础小于3m(水平距离)的区域,可采用底部防渗的生物滞留设施。

5.3.12雨水收集设施设计应满足

1建筑周边、小区道路两侧、广场宜采用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等地表排水 形式输送、消纳、滞留雨水径流,减少小区内雨水管道的使用。超控制率的雨水 应排入雨水管渠系统,雨水管渠的设计应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 规定执行。 2雨水口宜设在汇水面的最低处,易于溢流进水,雨水口顶面标高宜低于 蓄水面10mm~20mm,并应高于周边绿地种植面50mm以上,雨水口宜采取截 污挂篮等措施,

5.3.13雨水调蓄设施设计

1雨水调蓄设施包括雨水桶、调蓄池、具有调蓄空间的景观水体等,不包 活低于周边地坪50mm及以内的下沉式绿地 2有景观水体的小区,景观水体宜具备雨水调蓄功能,水体应低于周边道 路及广场,同时配备将汇水区内雨水引入水体的设施,景观水体的规模应根据降 水规律、水面蒸发量、径流控制率、雨水利用量等,通过全年水量平衡分析确定

5.4.1城市道路与广场海绵城市工程设计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 绿化带、行道树池、广场、广场绿地及水体等方面的海绵城市专项设计。 5.4.2海绵城市设计应结合工程特点,合理选择多种工程设施,实现对雨水径流 的控制,保证雨水径流的初雨弃流、有效收集及超标雨水的排放。 5.4.3雨水入渗系统主要包含道路绿化带及透水铺装入渗等设施。 5.4.4快速路及主干路机动车道不宜采用透水路面,次干路、支路机动车道可采 用透水路面,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宜采用透水路面,停车场、广场宜采用透水砖 铺装。

5.4.3雨水入渗系统主要包含道路绿化带及透水铺装入渗等设施。 5.4.4快速路及主干路机动车道不宜采用透水路面,次干路、支路机动车道可采 用透水路面,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宜采用透水路面,停车场、广场宜采用透水砖 铺装。 5.4.5设施设置应保证道路及广场基本使用功能,避免下渗雨水对路面结构及路 基、广场基层产生不良影响,存在不良地质条件的区域应采取相应措施。 5.4.6城市道路与广场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应按下列流程进行: 1根据上位规划,确定控制目标指标。 2根据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化带、行道树池、广场、广场 绿地及水体的构成,分解各类下垫面的控制指标。 3根据平面、竖向规划、进行雨水汇水系统设计,选择适合的海绵城市工 程设施,确定其布局并分配控制指标。 4核算各工程设施控制指标,优化调整其指标分配及平面布局,最终完成 规划控制目标。具体校核图表按附录D的要求,

1根据上位规划,确定控制目标、指标。 2根据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化带、行道树池、广场、广场 绿地及水体的构成,分解各类下垫面的控制指标。 3根据平面、竖向规划,进行雨水汇水系统设计,选择适合的海绵城市工 程设施,确定其布局并分配控制指标。 4核算各工程设施控制指标,优化调整其指标分配及平面布局,最终完成 规划控制目标。具体校核图表按附录D的要求

5.4.7道路及广场平面设计应包含下列内容: 1设计范围应包含道路建设用地、红线外绿地、广场用地。 2设计内容应包含海绵城市工程设施布局、定位及所采用设施的规模、尺 寸及各系统设施间的衔接,

5.4.8道路纵断面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纵坡大的路段应适当加密雨水收集设施 2纵坡大2%的路段应在下沉式绿地内设置挡水堰/台坎等措施,挡水堰高 度及间距应根据道路纵坡及蓄存水量要求计算确定。

5.4.9道路横断面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5.4.11道路路面收水设施的设置应满足

5.4.14下沉式绿地的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道路范围内所有绿化带均宜采用 并宜采用生物滞留带形式: 植物存活,防止种植土流失

3植物的选择应综合考虑耐受性、视觉诱导、景观效果等因素。 4下沉式绿地内应设溢流口设施,并与市政雨水管渠系统相连通,溢流口 溢流能力应满足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标准。 5当道路采用不透水、半透水路面结构时,生物滞留带外围应采取防渗措 施,采取防渗措施的生物滞留带下宜设渗透管。 6必要时应在下沉式绿地边缘采取防护措施,确保行人及非机动车通行安 全

5.5.1城市绿地海绵城市工程设计包括山体类绿地、非山体类绿地的海绵城市工 程设计。 5.5.2城市绿地海绵城市工程设施总体布局、规模、竖向设计应与城市排水防涝 系统相衔接。 5.5.3城市绿地内道路及广场宜采用透水路面或透水铺装。 5.5.4景观水体布置应尊重现状、因地制宜,宜具有雨水调蓄功能,调蓄设施的 5.5.5城市绿地内湿塘、雨水湿地等雨水调蓄设施应采取水质控制措施,提高水 体水质 5.5.6绿地、景观水体宜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耐盐、耐污、耐水湿等能力较强的乡 土植物。 5.5.7人城市绿地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应按下列流程进行: 根据上位规划,确定控制目标、指标。 2根据公园绿地、广场绿地及水体的构成,分解各类下垫面的控制指标。 3根据平面、竖向规划,进行雨水汇水系统设计,选择适合的海绵城市工 程设施,确定其布局并分配控制指标, 4核算各工程设施控制指标,优化调整其指标分配及平面布局,最终完成 规划控制目标。具体校核图表按附录D的要求

5.5.8山体类绿地海绵城市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根据山体的地形特点,加大绿化,层层拦蓄、合理存蓄减少雨水外排, 对生态敏感区应强化生态的恢复和修复。 2加强裸露山体绿化及植物的栽植。 3根据山体地形特点、汇水分区等,对雨水进行层层拦蓄降低雨水径流速 度,增加雨水渗透。 4结合山体未端地形或周边低洼地带等集中汇水区域,建设渗透塘,收集 雨水,增加渗透量。 5.5.9非山体类绿地海绵城市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根据非山体类绿地的特点,分区域分散消减径流,合理存蓄, 最大限度 地实现雨水在湿地公园及开放绿地区域内的积存、渗透,保护生态敏感区域。 2海绵城市工程设施应与景观设施统筹布局。 3丰富植物种类、层次,增强雨水缓释、渗透和净化功能。 4优化竖向设计,形成缓坡、土丘和下沉式绿地,合理疏导雨水汇入各类 海绵城市工程设施,满足各类设施指标控制要求 5利用绿地内的自然或景观湖泊、河溪、池塘等水体,合理设置景观水位、 调蓄水位,提高调蓄能力。一

1根据非山体类绿地的特点,分区域分散消减径流,合理存蓄,最大限度 也实现雨水在湿地公园及开放绿地区域内的积存、渗透,保护生态敏感区域 2海绵城市工程设施应与景观设施统筹布局。 3丰富植物种类、层次,增强雨水缓释、渗透和净化功能。 4优化竖向设计,形成缓坡、土丘和下沉式绿地,合理疏导雨水汇入各类 5利用绿地内的自然或景观湖泊,河溪、池塘等水体,合理设置景观水位、 周蓄水位,提高调蓄能力。

5.6.1城市水系海绵城市工程设计包含水域形态保护与控制、河湖调蓄控制、生 态岸线设计,排水入口设置以及城市雨水管渠系统与水系的衔接等海绵城市专项 设计。 5.6.2在满足防洪安全前提下,对城市河湖水系岸线、岛屿、底质、加装盖板洞 渠等进行生态修复,恢复其生态功能,并改善水质,增加其调蓄能力。 5.6.3城市雨水管渠汇入水系的入口应与水系的植被缓冲带湿塘、雨水湿地、生 态驳岸等具有雨水调蓄与净化功能的设施充分衔接,统筹设计布局,并符合国家 防洪除涝标准。

休憩场所宜采用透水砖、自然砂石等透水铺装。 5.6.5滨水绿化带接纳相邻道路的雨水径流时,应设置植被缓冲带。 5.6.6城市水系内可建设拦水坝、水闸等蓄水设施,提高城市水系雨水下渗量, 增强雨水控制能力;在具备条件的位置或仅通过拦蓄无法达到相应的径流控制目 标的河道,可在河道两侧合适位置设置雨水调蓄池

增强雨水控制能力;在其备条件的位置或仪通过拦畜无法达到相应的径流控制目 标的河道,可在河道两侧合适位置设置雨水调蓄池, 5.6.7城市水系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设计应按下列流程进行: 1根据上位规划,确定控制目标,计算各项控制指标。 2收集水文条件、水质等级、水系连通状况、水系利用状况、岸线与滨水 带状况等资料。 3在流域洪水风险分析、水环境容量分析基础上,进行城市水系海绵功能 分析。 4确定各类设施平面总体布局,重点分析水域可设置闸坝位置及与绿化、 道路、广场、建筑物等其他配套要素的关系。 5根据防洪调蓄、生态、景观、雨水利用等功能需求,确定海绵城市工程 规模。 并在设计过程中优先选用生态性措施。 7对方案设计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指标核算,对于不满足要求的,应进行方 案调整优化直至达标。具体校核图表按附录D的要求。

5.6.8滨水带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滨水带绿地空间宜选择湿塘、雨水湿地、植被缓冲带等工程设施进行雨 水净化调蓄,消减径流及控制污染。 2滨水带步行道、慢行道设计应满足透水要求,滨水带内的建筑应符合绿 色建筑要求。 60 下西

5.6.9驳岸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河流、湖泊的岸线应保持或恢复自然性与生态性。 2城市河流宜选用安全性和稳定性高的生态护岸形式,对于流速较缓的河 段可选用自然驳岸空气分离设备安装施工组织设计

3城市河道、管渠设计流速小于3m/s,岸坡高度小于3m的岸坡,可采用 三维植被网植草护坡、土工织物草坡护坡、石笼护岸、木桩护岸、乱石缓坡护岸、 水生态植物护岸等生态型护岸形式或天然材料护岸形式。 5.6.10排水入口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雨水管渠入河口宜明设,充分利用滨水带绿地空间内的净化、调蓄设施 进行净化及降低流速。 2城市水系宜采用漫流生态入口,现有排水入口与水系岸线间如无生态设 施建设空间,可设置沉淀池等物理处理设施。 3城市水系现有雨污合流排水入口整治设计中,应结合汇水范围内的源头 改造措施,加大污水截流倍数,设置初期雨水调蓄池等工程措施进行污染控制。 5.6.11水体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规划新建水体或扩大现有水域面积,应核实区域海绵城市建设控制目标 并根据目标进行水体形态控制、平面设计、容积设计、水位控制及水质控制。 2城市水体水质要求较高、防涝高风险区,可利用现有子湖等水域设计自 然水体缓冲区,自然水体缓冲区应设置水质污染风险防范措施,以防止发生上游

5.6.11水体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附录A河南省各地市多年平均逐月降水量一览表表A河南省各地市多年平均逐月降水量一览表月平均降雨量(mm)编号城市123456789101112 郑州9. 114. 224. 232.757. 264. 2 143. 1113.971.836.826. 69. 02开封8.914.823.332.356. 568. 2160.3117. 068.334.227.211. 13洛阳9. 116.526. 236.461. 467. 2125.1105.982.942. 927. 68.9平顶411. 918.132.339.270.788. 4171.6128.579. 842.933.112. 3山5安阳5. 29.716. 325.749. 168. 9167. 0118.959. 327.920.35. 16鹤壁5. 09. 217. 125.249. 966.8171. 4115.558.327.920.94. 77新乡5. 410. 117. 826. 051. 066. 3166. 9109.960.227. 120. 95. 78焦作7. 412.220.226.749. 463.7136. 496.964.532.323.67. 09濮阳5. 19.816. 623.248. 368.2151. 914.X52. 028. 121. 15. 810许昌9. 815. 827.134.365.579. 6167.6116. 574. 938. 931.011. 611漯河13.820. 436.540.374. 188.6188.8132.274. 542. 935.314. 8三门126. 012.322.536.560. 1113.191.682.847. 623.76. 2峡13商丘12. 319.328.134.565.683.1181.6136.971. 037.729.513. 214周口14. 321.334.337.371.694.5182.0122.874. 042.734. 015. 1驻马15店19.227.847. 649.586.0121.8185.7133.784.350.739.618.116南阳12.918.935.048.280.6109. 4167.1139.979. 148.833. 112. 717信阳31. 645. 672. 078.2116. 5149. 8205. 6154. 576.363.450.224. 818济源8. 014.621.026.851. 462.7140.598. 471.835.823.76.8注:原始数据来源于国家气象局气候通数据中心(1986年~2016年)河南省住校29

附录B河南省各地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设计降雨量

GB/T 30966.3-2022标准下载表B.1河南省各地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设计降雨量一览表(规划数据)

注:数据来源于各地市规划部门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