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685-2021 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京津冀区域协同工程建设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DB11/685-2021 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京津冀区域协同工程建设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4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52081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1/685-2021 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京津冀区域协同工程建设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7.2.20下凹式绿地宜分布在道路、广场、建筑周边,用于接纳硬化地 面的雨水,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下凹式绿地应与周边硬化地面竖向相衔接: 2下凹式绿地下凹深度宜为50mm~200mm,下凹深度大于100mm 时应满足排空时间要求; 3下凹式绿地竖向设计应使雨水远离路基、建筑外墙; 4下凹式绿地内应设溢流雨水口,溢流雨水口设置应满足本规范第 5.3.4条的要求; 5周边雨水宜分散进人下凹绿地,当集中进入时应在入口处设置 缓冲措施。 7.2.21下凹式绿地渗透系数不满足渗透要求时,应对其土壤进行改良 或采取其他措施增加渗透性能,

7.2.22入渗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

DB11/6852021

7.2.23植被浅沟宜分布在道路、广场的周边钢结构住宅主要构件尺寸指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0年7月),用于滞蓄或转输雨水 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自下而上宜为素土层、砾石层、土工布、种植土、蓄水层; 2浅沟断面形式宜采用倒抛物线形、三角形或梯形; 3边坡(垂直:水平)≤1:3,纵向坡度宜为0.3%~4%,当坡度 大于4%时,沿植被浅沟的横断面应设置节制堰。靠路基一侧应采取防 渗措施; 4最大流速应小于0.8m/s,粗糙系数宜为0.2~0.3; 5 种植土高度宜为100mm~250mm,滞水层高度50mm~300mm。 7.2.24当地下水位较高时,应在植被浅沟砾石层内设置渗透管。 7.2.25当以转输为主、入渗为辅时,应在其末端设溢流雨水口或直接 排至下游,溢流口设置应满足本规范第5.3.4条的要求

7.2.26当需要滞蓄和净化雨水时,绿地宜设置为生物滞留设施,生物 滞留设施宜设置在地势较低便于周边雨水径流汇人的区域,并宜分散 布置。 7.2.27 可利用高位花坛收集、滞蓄屋面雨水,雨水立管接入时应采取 消能布水措施。 7.2.28生物滞留设施和高位花坛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自下而上应为素土层、砾石层、土工布、种植土、覆盖层、蓄 水

1自下而上应为素土层、砾石层、土工布、种植土、覆盖层、蓄 水层; 蓄水层深度根据径流控制目标确定,宜为200mm~300mm,

DB11/6852021

7.2.30雨水湿地包括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宜设置在具有空间条件的 城市道路、城市绿地、滨水带等区域。 7.2.31表流湿地应由进水口、前置塘、沼泽区、护岸和缓冲带、出水 塘、出水和溢流设施、植物组成,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设计常水位、滞留水位和峰值控制水位; 2应在进口处设置前置塘; 3应设置深水通道,在常水位下的水深不宜小于1.2m,深水通道 沿水流长度不宜小于其进、出水口直线距离的2倍; 4出水口应设出水塘,出水塘的有效水深宜为1.2m~1.8m; 5护岸应高于紧急泄流通道0.3m以上; 6湿地外宜设缓冲带,缓冲带应进行景观设计,并应采取保护现 有植物的措施; 7湿地植物种植应选择根系发达的本地水生植物,根据各区域的 常水位水深进行配置,种类不宜少于3种:

DB11/6852021

7.2.34植被缓冲带宜布置在河、湖岸边的滨水绿化带或生物滞留设施 等的周边,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植被缓冲带应搭配种植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 2坡度宜为2%~6%,宽度不宜小于2m,并应根据径流污染削

DB11/6852021

咸要求进行布置: 3植被缓冲带范围内布置的慢行道、游步道、休憩平台等设施宜 采用透水路面。

7.2.35渗透塘具有人渗和调节功能,可单独设置,其滞蓄容积应根据 溢流水位和设计水位之间的容积确定;渗透塘也可设置在河、湖或受 纳水体周边,用于净化初期雨水,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入口应设置沉砂池或前置塘等预处理设施; 2边坡坡度不宜大于1:3,表面宽度和深度的比例应大于6:1,塘 底至溢流水位不宜小于0.6m; 3底部构造宜为厚度200mm~300mm的种植土、透水土工布和 享度300mm~500mm的过滤介质; 4植物应在接纳径流之前成型,植物应既能抗涝文能抗旱,适应 佳地内水位变化; 5宜设置排空设施,排空时间不应大于24h; 6应设有确保人身安全的警示标识和措施

7.3.1初期雨水弃流设施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7.3.1 初期雨水弃流设施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设施类型应根据汇水区条件、降雨特征和雨水回用用途等因素 确定; 2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宜采用容积式弃流装置,当弃流装置理于地 下时,宜米用渗透弃流装置; 3地面雨水收集系统宜采用渗透弃流井或弃流池; 4初期弃流量应根据雨水回用水质要求、降雨间隔、汇水面污染 特征等因素综合确定:

DB11/6852021

5弃流装置及其设置应便于清洗和运行维护。

7.3.2雨水储存设施应优先采用坑塘、景观水体等大然水体,设计应 符合下列要求: 1坑塘、景观水体等天然水体进水管、溢流管标高应满足雨水自 然排放、储存空间的要求; 2具有调蓄空间的天然水体应设有警示标识和安全防护措施。 7.3.3当采用室外埋地式塑料模块蓄水池、硅砂砌块水池、混凝土水 池等作为雨水储存设施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设检查口或检查井,检查口下方的池底应设集泥坑,集泥坑 平面最小尺寸应不小于300mm×300mm;当有分格时,每格都应设检 查口和集泥坑。池底设不小于5%的坡度坡向集泥坑,检查口附近宜设 给水栓; 2当不具备设置排泥设施或排泥确有困难时,应设搅拌冲洗管 道,搅拌冲洗水源应采用储存的雨水; 3应设溢流管和通气管并应设防虫措施; 4进水和吸水口应避免扰动池底沉积物。 7.3.4塑料模块技术参数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模块化雨水储水设施 技术标准》CJJ/T311的有关规定。 7.3.5塑料模块组合水池作为雨水储存设施时,应考虑周边荷载的影 问,其竖向承载能力及侧向承载能力应大于上层铺装和道路荷载及施 工要求,模块使用期限的安全系数应大于2.0。

不应小于50mm,塑料模块外围应包土工布层。

DB11/685—2021附录 A常用降雨资料表A.0.1典型降雨量厚度(mm)历时最大24h频率北京市1年一遇452年一遇81天津市1年一遇45.72年一遇76.6河北省1年一遇31.7(承德)2年一遇52.0(承德)表A.0.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年径流总量控制率(%)55607075808590北京设计降雨量(mm)11.5013.7019.0022.5026.7032.5040.8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55607075808590天津站设计降雨量(mm)11.8113.8619.1322.5927.2334.3045.59年径流总量控制率(%)55607075808590塘沽站设计降雨量(mm)12.514.8120.7624.7529.8436.5646.58年径流总量控制率(%)55607075808590宝站设计降雨量(mm)13.0315.3121.2425.0829.8535.8645.16年径流总量控制率(%)55607075808590蓟州站设计降雨量(mm)13.0415.2820.9924.7329.5236.2245.3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55607075808590石家庄设计降雨量(mm)11.013.118.421.826.131.639.955

DB11/6852021

注:1天津站:和平区、南开区、河西区、河东区、河北区、红桥区、北辰区、东丽 区、津南区、西青区;塘活站:滨海新区;宝站:静海区、宁河区、武清区 宝区和蓟州的平原区;蓟州站:蓟州北部山区; 2雄安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数据来源《河北雄安新区容东片区海绵城市专项规 划》

DB11/6852021

式中: q 设计暴雨强度[L/(s·hm²); t一一降雨历时(min); P一一设计重现期(a)。 适用范围为:1min≤t≤5min,P=2a~100a

2719(1 + 0.961g P) (t +11.591)0.902

适用范围为:1min≤t≤5min,P=2a~100a。 1602(1 + 1.0371g P) (t + 11.593 0.681 适用范围为:5min≤t≤1440min,P=2a ~100a

591(1 + 0.893g P) (t + 1.859)0.436

图1北京市暴雨分区图

DB11/6852021

DB11/685202

北京市分为2个暴雨分区。以镇级行政区作为划分基础单元。房 山区的史家营乡、大安山乡、佛子庄乡,门头沟区的清水镇、斋堂镇 作翅镇、妙峰山镇、大台街道、王平镇、潭柘寺镇,昌平区的流村镇 阳坊镇、马池口镇、南口镇,海淀区的上庄镇,延庆区的八达岭镇 隶庄镇、大榆树镇、井庄镇、延庆镇、沈家营镇、张山营镇、旧县镇 永宁镇、香营乡、刘斌堡乡、四海镇、大庄科乡、干家店镇、珍珠泉 乡,怀柔区的宝山镇、九渡河镇、汤河口镇、长哨营满族乡、喇叭沟 门满族乡等乡镇划为第1区;其余地区划为第Ⅱ区。本附录中北京市 暴雨强度公式及分区参照《城镇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暴雨径流计算标准。 DB11/T969。 B.0.2天津市暴雨强度应按四个暴雨分区计算,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2141×(1+0.75621gP) (t + 9.6093)0.6893

适用范围为:5min≤t≤180min,P=2a~100a。 I区适用于和平区、南开区、河西区、河东区、河北区、红桥区、 北辰区、东丽区、津南区和西青区。 2第I区设计暴雨强度应按公式:

适用范围为:5min≤t≤180min,P=2a~100a。 I区适用于滨海新区。 3 第III区设计暴雨强度应按公式

2728×(1+0.76721gP) (t +13.4757)0.7386

3034×(1+0.7589lgP) (t +13.2148)0.7849

适用范围为:5min≤t≤180min,P=2a~100a。 I区适用于静海区、宁河区、武清区、宝纸区和蓟县的平原区 4第IV区设计暴雨强度应按公式:

2583×(1+0.7780lgP) (t + 13.5721) 0.7677

DB11/6852021

注:表中P代表设计降雨的重现期;t代表汇流时间;用q表示强度时其单位为I (s : hm2 )。

DB11/6852021

C.0.1京津冀主要城市逐月水面蒸发量和降雨量统计表(mm/月

DB11/6852021

DB11/6852021

DB11/6852021

DB11/6852021

DB11/6852021

DB11/6852021

DB11/6852021

DB11/6852021

表D.0.1海绵城市建设设施汇总表(按主要功能分类

DB11/6852021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 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该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该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DB11/6852021

1《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 2《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 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 4《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 5《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 6《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GB51174 7《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 8《混凝土实心砖》GB/T21144 9《透水路面砖和透水路面板》GB/T25993 10《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 11《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 12《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190 13《模块化雨水储水设施技术标准》CJJ/T311 14《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I155

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

DB11/6852021

DB11/6852021

DB11/6852021

1.0.3本条规定了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建设要求,应严格执

DB11/6852021

城市理念实施的技术措施。常规设施如:景观水体的雨水储存、绿地 佳地渗透设施、透水铺装地面、入渗塘以及地面雨水径流的竖向组织 以及排涝泵站、调蓄设施、净化设施等均需要在用地范围内实施。因 此,在项目建设的规划和设计阶段就需要考虑和包括进去,为确保实 施和效果,要求“三同时”

.0.4对雨水控制与利用工

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在雨李要确保运行安全及人员安全。相关的 并盖应设防坠入设施,蓄存、调节雨水的坑、塘等应有液位提醒及醒 目标记。下凹桥、泄洪渠及道路等应设标尺和警示装置,必要时应有 声光报警

3.0.1传统的雨水排水模式,以快排为导向,过度1

DB11/6852021

市的下垫面丧失了对地表径流的渗透、滞蓄和净化功能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城市水治理系统碎片化问题非常突出,直接 影响到治理的效率和效果。强调系统治理就是要从生态系统、水系 统、设施系统、管控系统等多维度去解决系统碎片化的问题。利用 水系、绿地和灰色设施的调蓄和净化能力,通过河道整治、绿地调 蓄、生态补水等措施,协同源头减排和过程控制,实现海绵城市建设 目标。 首先,要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上来考虑,避免生态系统的碎片化 水是重要的生态环境的载体,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的思想,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地理下垫面对降雨径流的积存 渗透、净化作用。其次,要建立完整的水系统观。水环境问题的表象 在水里,但问题的根源在岸上。应充分考虑水体的岸上岸下、上下游 左右岸水环境治理和维护的联动效应。再之,要以水环境自标为导 向,建立完整的污染治理设施系统。要构建从源头减排设施(微排水 系统)、市政排水管渠(小排水系统)到排涝除险系统(天排水系统), 并与城市外洪防治系统有机衔接的完整体系。 海绵城市建设改变了传统的技术路线和方式方法,由传统的“快 排+末端治理”转换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充分恢复 下垫面的“海绵体”功能,发挥绿色设施和灰色设施的综合效益,既 能缓解生态、环境、资源的压力,文能降低工程造价和运维成本。 3.0.2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多专业融合,核查指标和目标落实情况需要 多专业配合,因此要求提供设计专篇。 3.0.3新改扩建项目以指标控制,旧城改造和海绵城市专项改造项目 应以问题为导向,解决积水、内涝、水体黑臭等城市病,有条件适度

应以问题为导向,解决积水、内涝、水体黑臭等城市病,有条件适度 进行生态恢复,不宜以指标控制,避免大拆大建。

DB11/6852021

.0.5竖向设计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总体标高和坡向首先需 要与城市竖向和排水相协调,避免出现凹地或阻挡排水通道,内部的 示高和坡向应有利于雨水汇人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

填平将造成径流增量给下游造成压力,应尽量避免。改变标高和 状态也会造成影响

3.0.7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要求雨水经过源头减排后才能进入下游

此需要依次经过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再排出。为了确保雨水滞纳空 可有效利用需要到达设计水位溢流排出,同时,在市政管线接口前溢 充也有利于发现污水混人的情况

3.0.9项目特别是片区及改造工程设计时宜优先利用公共空间滞纳下

水。按照片区整体策划有利于充分协调利用区内的生态空间,实施重 点突出和综合需要优先改造的工程等达到解决问题和指标的目的,避 免大拆大建和过度工程化

3.0.10海绵城市片区改造建设项目应以片区达标为前提,先期

系统谋划,多方案对比,采取适宜措施以最经济可行的方案实施。不 可盲自分配指标造成遍地开挖建设。因为模型法可对实施效果进行预 评估同时便于多方案综合评价,是目前常用技术,对片区方案设计有 此要求。

3.0.11对集中发展区、地势低洼区或者周边市政雨水管网接纳能力不

3.0.11对集中发展区、地势低洼区或者周边市政雨水管网接纳能力7

DB11/6852021

雨情况下设施运行情况进行模拟。目前数学模型法应用已经日趋普遍 可以达到效果验证的目的。因此,对上述区域和项目采用数学模型法 是必要的。

3.0.12本条款为强制性条款。

3.0.14本条款为强制性条款。

严禁两类管道任何形式的莲接,应确保从水源到用水点都是独立 的。雨水的来源是不稳定的,因此雨水供水系统都设有补水。当采用 生活饮用水补水时,补水管道出口和雨水集水池(箱)内水面应有空 间隔。雨水回用水系统作为项自配套设施进入建筑时,安全措施十 分重要。回用水执行的水质是杂用水水质标准,属非饮用水,因此严 禁回用水进人生活饮用系统。 建筑与小区的回用雨水存在意外进入生活饮用水系统的风险,因 比需要采取严格防范措施。 雨水回用系统在使用中存在误接、误用的风险。误接常发生在装 修、理地管道施工及维修过程中,所以雨水管道外壁必须涂色或标识,

DB11/6852021

以便防止雨水管道误认为生活饮用水管道并与之连接。 “雨水”标识虽能防止认识且看到文字的人误饮误用,但光线较 弱,以及儿童、盲人和文盲人群难以辨识,所以应在取水口上设置锁 闭装置或配置专用开启工具

以便防止雨水管道误认为生活饮用水管道并与之连接。 “雨水”标识虽能防止认识且看到文字的人误饮误用,但光线较 弱,以及儿童、盲人和文盲人群难以辨识,所以应在取水口上设置锁 闭装置或配置专用开启工具

DB11/6852021

4.1.4本条规定了汇水范围内综合径流系数的计算方法以

面和路面等不同下垫面径流系数的选用值。

不同降雨历时及重现期下透水铺装地面

考虑到近年来北方地区降雨量有增加的趋势,本条款中透水铺装 地面径流系数按降雨历时120min,重现期3年~10年取值。 当无实测透水铺装雨量径流系数资料时,亦可按下列公式估算

式中: P, 重现期为P、历时为t的降雨时透水铺装地面雨量径流 系数,无量纲; 重现期为P,历时为t时的降雨量(mm);

DB11/6852021

W一透水铺装层容水量(mm); K'一一基层的饱和导水率(mm/min)。 其他下垫面类型径流系数取值参考《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 工程技术规范》CB50400。考虑当水体设置调蓄空间时,调蓄空间滞 蓄雨水量在计算项目总调蓄容积时已经核算,防止重复计算,水面径 流系数取值为1。 4.1.5“十一五”期间,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南开大 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托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 项开展了地表径流面源污染特征研究,对中心城区不同下垫面、不同 功能区、不同降雨历时中雨水污染物进行了研究,表4.1.5的水质指标 主要参考该研究的成果

4.1.6雨水净化处理后一般可回用为车辆冲洗、绿化灌溉等杂用水。 常用回用指标及见表2。

表2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

2.4规定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降雨厚度下需控制的径流总量计算 公式。 在设计下垫面条件下,公式中h,取值为项目对应年径流总量控制 的降雨厚度,计算结果为对应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下需设置的总调蓄

在设计下垫面条件下,公式中h,取值为项目对应年径流总量控制 率的降雨厚度,计算结果为对应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下需设置的总调蓄

DB11/6852021

容积。用于滞蓄、入渗与收集回用设施的来水量计算时,设计降雨量 取值为短历时(小时或日均值):用于雨水塘、景观水体收集回用设施 的月水量平衡分析计算时,设计降雨量取月均值;用于年可利用雨水 资源总量计算时,设计降雨量取年均值。

容积。用于滞畜、人渗与收集回用设施的来水量计算时,设计降雨量 取值为短历时(小时或日均值);用于雨水塘、景观水体收集回用设施 的月水量平衡分析计算时,设计降雨量取月均值:用于年可利用雨水 资源总量计算时,设计降雨量取年均值。 4.2.7规定了设计重现期下的雨水设计流量计算方法。 主要用于计算排水管渠的雨水设计流量。此处的径流系数应参照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中5.3.13中取值,不同汇水面积的 综合径流系数应加权平均计算。 4.2.9本条规定了入渗设施渗透量、进水量及产流历时内蓄水量的计 算方法。 1渗透设施渗透量计算公式参照地下水层流运动的线性渗透定 律,又称达西定律。式中α为安全系数,主要考虑人渗设施会逐渐积 淀冲刷灰尘等颗粒,使渗透效率降低。京津冀三地位于北方地区,灰 尘较多,参照《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 取0.5~0.6。 水力坡降J是渗透途径长度上的水头损失与渗透途径长度之比,其 计算式为:

J。一一渗透面到地下水位的距离(m); Z一一渗透面上的存水深度(m) 当渗透面上的存水深Z与该面到地下水位的距离J相比很小时 则J~1。为安全计,当存水深Z较大时,一般仍采用J=1。 入渗设施的有效渗透面积按下列要求确定: 水平渗透面按投影面积计算;竖直渗透面按有效水位高度的1/2计 算;斜渗透面按有效水位高度的1/2所对应的斜面实际面积计算;地下 渗透设施的顶面积不计

DB11/6852021

DB11/6852021

当雨水回用为景观水体用水时,景观水体的渗透量根据池体结构 和防渗做法不同而有所差别。由于施工技术及工程材料的发展,一般 景观水体单位面积日渗透量不会大于1L/(m2·d)。 当设置雨水净化处理系统时,应考虑有5%~10%的损失量,如 设备管道滴漏、反冲洗排水、设备排泥等。当处理工艺采用湿地等自 然净化工艺时,由于没有额外排水, ,可不考虑自用水量

4.2.13列举了雨水回用做绿化灌溉用水的回用定额

表4.2.13取值参照北京市《草坪节水灌溉技术规定》DB11/T349 编制。取平水年数据,冷季型草坪草系指最适生长温度为15℃~25℃, 受季节性炎热的强度和持续期及干旱环境影响较大的草坪草。暖季型 草坪草系指最适生长温度为26℃~32℃,受低温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影 向较大的草坪草。 养护等级参考《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标准》DB11/T213中规定 执行。特级养护质量标准主要包括:绿化养护技术措施完善,管理得 当,植物配置科学合理,达到黄土不露天;一级养护质量标准主要包 括:绿化养护技术措施比较完善,管理基本得当,植物配置合理,基 本达到黄土不露天;二级养护质量标准主要包括:绿化养护技术措施 基本完善,植物配置基本合理,裸露土地不明显。大津和河北地区绿 化灌溉的回用定额可参照执行。 最高日绿化浇灌用水定额参照《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 取值。

4.2.15列举了雨水回用为洗车用水的用水定额

在水泥和沥青路面行驶的汽车,宜选用下限值;路面等级较低时, 宜选用上限值。条文定额参考《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确

DB11/6852021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节水意识的增强,微 洗车、电脑循环水洗车行业将逐步替代传统洗车方式。当采用高技 洗车方式时,用水量应按产品说明书确定

DB11/6852021

5.1.1建筑与小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 场所,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指标都要通过建筑与小区来实现。 5.1.4符合透水条件是指地下水位、十壤透水性能及当位于地下室顶 板上则覆土厚度等均满足要求(详见5.3)。需要注意的是此条与透水 铺装率需要同时满足,即:已经满足透水铺装率,但是符合透水条件 的人行道和广场等区域仍应设置为透水铺装地面。 5.1.5道路、广场周边的绿地应设置下凹绿地,特别是毗邻区2m~3m 范围内的绿地应设计为下凹式绿地,以承接道路、广场和建筑的雨水。 5.1.6建筑与小区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点就是竖向设计,良好的竖 向设计可以使雨水有利于汇至应海绵设施当中,减少外排量和径流污 染量。 5.1.8 屋面雨水断接至绿地是最生态的处理初雨方式。住宅、办公

教学科研等建筑均有可设置雨水立管分散排出等特点。屋面雨水立管 断接方式有多种选择,利用高位花坛、利用浅沟接至绿地、至渗井溢 流至绿地等,可对应多层和高层建筑雨水排放。 雨水立管断接不应对建筑立面、建筑结构造成影响和破坏。高层 室面雨水立管进行断接时底部应采取防冲刷设施。为防止雨水被医疗 麦水污染2020 中国餐厨垃圾管理政策发展述评.pdf,建筑屋面雨水不宜采用雨水立管断接等措施,宜直接排放 至雨水管渠

5.2.1对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外排雨水的径流系数做出规定。 1已建成城区的外排雨水峰值径流系数不大于0.5,主要依据 如下:

5.2.1对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外排雨水的径流系数做出规定

5.2.1对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外排雨水的径流系数做出规定。

DB11/6852021

1)在《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中规定“建 设用地雨水外排流量径流系数宜按扣损法经计算确定,资料不足时口 采用0.25~0.4”,当溢流排水的设计重现期比雨水利用设施的降雨量 设计重现期大1年以内时,取用下限值,当前者比后者大2年左右时 取高限值,当前者比后者大5年时,取0.5;对应已建城区原有雨水控 制与利用设施较少,按照目前北京市按3年至5年的重现期标准,已 建城区的外排径流系数应不大于0.5; 2)在《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中,提出“北京市的综合径 流系数为0.5~0.7”,即市政设施要求建设项目控制的外排雨水径流系 数为0.5~ 0.7; 3)参照北京市地方规划对已建城区的外排径流系数规定为不大于 0.55,即已建城区现有的排水设施可接纳能力0.5;源头减排在已建城 区应理解为:开发建设应不导致城市已有设施更替。另外,已建成区域 的用地紧张,硬化程度普遍较高,加大滞蓄设施成本较高,不经济。 2新开发区域外排雨水峰值径流系数不大于0.4,主要依据如下: 1)新建区域的开发前状态为农田或绿地,绿地的峰值径流系数 般为0.3,当绿地土壤饱和后,径流系数可达到0.4。为满足低影响开 发的要求,新开发区域开发后外排总量应不大于开发前的水平,即不 应大于0.4; 2)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数十个已建成的新开发区域内 的雨水设施进行回访研究,并通过北京建筑大学应用SWMM模拟计算 验证:从实际减排的效果来看,当区域内的雨水设施在5年重现期下 能控制区域的外排雨水峰值径流系数不大于0.4时,区域内的雨水设计 标准即可达到年均径流总量控制率大于0.85,即区域内的年均外排雨 水径流系数为不大于0.15的水平: 3)雨水的过量收集会导致原有水体的萎缩或影响水系统的良性 循环,要使硬化地面恢复到自然地貌的环境水平,最佳的雨水控制量 应以雨水排放量接近自然地貌为标准,因此从经济性和维持区域性水 环境的良性循环角度出发,径流的控制率也不宜过大而应有合适的量

谈T梁的预制施工工艺DB11/6852021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