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2005-2022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京津冀区域协同工程建设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DB11/T 2005-2022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京津冀区域协同工程建设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11/T 2005-2022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1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54086
下载资源

DB11/T 2005-2022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1/T 2005-2022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京津冀区域协同工程建设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11.7.1预应力张拉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应力筋张拉设备和仪表应满足预应力筋张拉的要求,且应定期维护和标定。张拉用干斤 顶和压力表应配套标定、配套使用。标定时千斤顶运行方向应与实际张拉工作状态一致。 2张拉设备的标定期限不应超过6个月。当张拉设备出现不正常现象或千斤顶检修后,应重 新标定。 3当现场设备和技术等条件具备时,宜优先采用数控张拉工艺和方法。 11.7.2预应力筋张拉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混凝土同条件立方体试块抗压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不应低于设计 采用混凝土强度等级的75%。 2为防止混凝主出现早期裂缝而施加预应力时,可不受上述限制,但必须满足局部受压承载 力的要求。 11.7.3锚具安装前,应清理锚垫板端面的混凝土残渣和喇叭管内的杂物,且应检查锚垫板后方的 混凝土密实性,同时应清理预应力筋表面的浮锈和渣土。 11.7.4锚具安装时锚板应对中,夹片应击紧且缝隙均匀。 11.7.5张拉设备安装时,对直线预应力筋,应使张拉力的作用线与预应力筋中心线重合;对曲线 预应力筋,应使张拉力的作用线与预应力筋中心线末端的切线重合。 11.7.6预应力筋张拉前,应计算所需张拉力、压力表读数、张拉伸长值,并说明张拉顺序和方法, 填写张拉申请单。 C服 11.7.7预应力构件张拉顺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结构受力特点、施工方便、操作安全因素等确定。 2对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楼面结构,宜先张拉楼板、次梁,后张拉主梁。对预制屋架等平卧叠浇 构件,应从上而下逐榻张拉。 3预应力构件中预应力筋张拉顺序,应遵循对称张拉的原则。 11.7.8预应力筋的张拉方法,应根据设计和施工计算要求采取一端张拉或两端张拉。采用两端张 拉时,宜两端同时张拉;也可一端先张拉,另一端补张拉。 11.7.9对同一束预应力筋,应采用相应吨位的千斤顶整束张拉。对直线形或平行排放的预应力钢 绞线束,在各根钢绞线不受叠压时,也可采用小型千斤顶逐根张拉。 11.7.10预应力筋的张拉步骤:应从零应力加载至初拉力,测量伸长值,再以均匀速度分级加载、

11.7.11采用应力控制方法张拉时,应校核预应力筋张拉伸长值。实测伸长值与计算伸长值的偏差 不应超过6%。如超过充许偏差,应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后方可继续张拉。必要时,宜进行现场 孔道摩擦系数测定,并可根据实测结果调整张拉控制应力。 11.7.12预应力筋的张拉伸长值△L,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P一预应力筋的平均张拉力,取张拉端拉力P与计算截面扣除孔道摩擦损失后的拉力平 均值; L一预应力筋的实际长度。 A一预应力筋的截面面积。 E一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 11.7.13对多曲线段或直线段与曲线段组成的曲线应力筋,张拉伸长值应分段计算后叠加:

式中:L一第i线段预应力筋长度; Ci1、i2一分别为第i线段两端预应力筋的应力。 11.7.14预应力筋的张拉伸长值,应在建立初始张拉力后进行测量。实际伸长值△L,可按下列么 式计算:

式中:△1一从初拉力至最大张拉力之间的实际伸长值; 一初拉力以下的推算伸长值,可采用图解法或计算法确定; α一千斤顶体内的预应力筋张拉伸长值; b一张拉过程中工具锚和固定端工作锚楔紧引起的预应力筋内缩值; 一张拉阶段构件的弹性压缩值 11.7.15对特殊预应力构件或预应力筋,应根据设计和施工要求采取专门的张拉工艺,如分阶段 张拉、分批张拉、分级张拉、分段张拉、变角张拉等。 11.7.16对多波曲线预应力筋,可采取超张拉回松技术来提高内支座处的张拉应力并降低锚具下 口的张拉应力。 11.7.17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后,如遇到特殊情况需要放张DB45/T 1944-2019标准下载,宜在工作锚上安装拆锚器,采用小型 千斤顶逐根放张。 11.7.18预应力结构拆除或开洞时,应有专项预应力放张方案,防止高应力状态的预应力筋弹出 伤人。 11.7.19预应力筋放张应填写放张记录。

11.8.1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筋张拉完毕并经检查合格后,应尽早灌浆,孔道内水泥浆应饱满、密 买。 11.8.2灌浆前应全面检查预应力筋孔道、灌浆孔、排气孔、泌水管等是否畅通。对抽芯成型的混 凝土孔道宜采用水冲洗后灌浆;对预埋管成型的孔道不得用水冲洗孔道,可采用压缩空气清孔, 11.8.3灌浆设备的配备必须满足连续工作的要求,根据灌浆高度、长度和形态等条件选用合适的

灌浆泵。灌浆泵应配备计量校验合格的压力表。灌浆前应检查配套设备、输浆管和阀门的可靠性, 全锚垫板上灌浆孔处宜安装单向阀门 11.8.4灌浆前,对锚具夹片空隙和其他可能漏浆处需采用高标号水泥浆或结构胶等封堵,待封堵 料达到一定强度后方可灌浆 11.8.5配置水泥浆用水泥、水及外加剂除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 2拌合用水和掺加的外加剂中不应含有对预应力筋或水泥有害的成分。 3外加剂应与水泥作配合比试验并确定掺量。 11.8.6灌浆用水泥浆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普通灌浆工艺时,流动度宜控制在12s~20s,采用真空灌浆工艺时,流动度宜控制在 18s~25s。 2水胶比不应大于0.45。 33h自由泌水率宜为0,且不应大于1%,泌水应在24h内全部被水泥浆吸收。 424h自由膨胀率,采用普通灌浆工艺时不应大于6%;采用真空灌浆工艺时不应大于3%。 5水泥浆中氯离子含量不应超过水泥重量的0.06%。 628d标准养护的边长为70.7mm的立方体水泥浆试块抗压强度不应低于30N/mm²。 7流动度、泌水率及自由膨胀率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应力孔道灌浆剂》GB/T 25182的规定。 11.8.7灌浆用水泥浆的制备及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泥浆宜采用高速搅拌机进行搅拌,搅拌时间不应超过5min。 2水泥浆使用前应经筛孔尺寸不大于1.2mm×1.2mm的筛网过滤 3搅拌后不能在短时间内灌入孔道的水泥浆,应保持缓慢搅动。 4水泥浆应在初凝前灌入孔道,搅拌后至灌浆完毕的时间不宜超过30min。 11.8.8灌浆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先灌注下层孔道,后灌上层孔道。 2灌浆应连续进行,直至排气管排出的浆体稠度与注浆孔处相同且无气泡后,再顺浆体流动 方向依次封闭排气孔;全部出浆孔封闭后,宜继续加压0.5MPa0.7MPa,并应稳压1min~2min 后封闭灌浆口,灌浆口处应设置阀门,阻止水泥浆回流。 3当泌水较大时,宜进行二次灌浆和泌水孔进行重力补浆。 4因故中途停止灌浆时,应用压力水将未灌注完孔道内已注入的水泥浆冲洗干净。 5采用连接器连接的多跨连续预应力筋的孔道灌浆,应在连接器分段的预应力筋张拉后随即 进行,不得在各分段全部张拉完毕后一次连续灌浆。 6对水平超长、竖向超高的预应力孔道,宜采用多台灌浆泵接力灌浆,从前置灌浆孔灌浆直 至后置灌浆孔冒浆,后置灌浆孔方可续灌。 灌浆孔内水泥浆凝固后,应将泌水管等切至构件表面,如管内有空隙,应补浆。 11.8.9真空辅助灌浆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应力孔道灌浆前,应切除外露的多余钢绞线并进行封锚。 2真空辅助灌浆除采用传统的灌浆设备外,还需配备真空泵及其配件等。 3真空辅助灌浆的孔道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 4真空辅助灌浆采用的水泥浆应优化配合比,宜掺入适量的缓凝高效减水剂,根据不同的水 泥浆强度等级要求,其水胶比可为0.33~0.40。 5孔道抽真空负压宜稳定保持为0.08MPa~0.1MPa。 11.8.10孔道灌浆应填写灌浆记录。

11.9.1后张法预应力筋锚固后的外露部分宜采用机械方法切割。预应力筋的外露长度不宜小于其 直径的1.5倍,且不宜小于30mm 11.9.2张拉端锚具在封闭之前应采取防腐防锈措施处理,对有振动作用等条件下的无粘结预应力 筋张拉端锚具应采取夹片防松脱措施 11.9.3当张拉端部采用内凹式做法时,张拉端孔洞应采用微膨胀细石混凝土封闭,保护层厚度应

符合设计要求;当张拉端部采用外凸式做法时,锚具周围应留设钢筋、支模、浇筑混凝土封闭 保护层厚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11.9.4张拉端部封闭后除外凸式做法外,宜与结构平面齐平

12.1.1浇筑混凝土之前,应进行预应力隐蔽工程验收。隐蔽工程验收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预应力筋的品种、规格、级别、数量和位置, 2成孔管道的规格、数量、位置、形状、连接及灌浆孔、排气孔兼泌水孔。 3局部加强钢筋的牌号、规格、数量和位置, 4预应力筋锚具和连接器及锚垫板的品种、规格、数量和位置。 2.1.2预应力筋、锚具、夹具、连接器、成孔管道进场后应进行见证检验 12.1.3张拉设备及压力表应定期维护,并应配套标定和使用,标定期限不应超过6个月。

12.2.1预应力筋、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进场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预应 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等相关标准的规定抽取试件作抗拉强度、伸长率相关检验,其检 验结果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进场的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确定。 检验方法:检查质量证明文件和抽样检验报告 12.2.2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进场时,应进行防腐润滑油脂脂量和保护套厚度的检验,检验结果应 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JG/T161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现行行业标准《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JG/T161的规定确定。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质量证明文件和抽样检验报告。 12.2.3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进场时,应进行缓粘结剂剂量、保护套厚度、肋宽、肋高和肋间距的 验验,检验结果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JG/T369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现行行业标准《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JG/T369和《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专用 粘合剂》JG/T370的规定确定。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质量证明文件和抽样检验报告。 2.2.4预应力筋用锚具应和锚垫板、局部加强钢筋配套使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进场时,应按 现行行业标准《预应力筋用镭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JGJ85的有关规定对其性能进行 检验,检验结果应符合规定 检查数量:按现行行业标准《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JG85的规定 确定。 检验方法:检查质量证明文件、锚固区传力性能试验报告和抽样检验报告。 锚具、夹具和连接器用量不足检验批规定数量的50%,且供货方提供有效的检验报告时,可 不做静载锚固性能检验。 12.2.5处于三a、三b类环境条件下的无粘结预应力筋用锚具系统,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无粘结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的有关规定检验其防水性能,检验结果应符合该标准的规 定。 检查数量:同一品种、同一规格的锚具系统为一批,每批抽取3套。 检验方法:检查质量证明文件和抽样检验报告。 12.2.6孔道灌浆用水泥应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外加剂的质量应分别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规定;成品灌浆材料的质量应符 合现行国家标准《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T50448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进场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确定。 检验方法:检查质量证明文件和抽样检验报告。

2.2.7预应力筋进场时,应进行外观检查,其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有粘结预应力筋的表面不应有裂纹、小刺、机械损伤、氧化铁皮和油污等,展开后应平顺

不应有弯折。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2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外包护套应光滑、无裂缝,无明显褶皱;轻微破损处应外包防水塑料 胶带修补,严重破损者不得使用。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3缓粘结预应力筋应进行全数外观检查,预应力筋展开后应平顺,不得弯折,外保护套横肋 应均匀,缓粘结预应力筋保护套轻微破损者应进行修补,严重损坏者不得使用。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4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下料时,应对同批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留样观察,观察同条件下其固 化情况,每件试样长度不小于100mm。 检查数量:每批不少于3件。 检验方法:观察。 12.2.8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进场时,应进行外观检查,其表面应无污物、锈蚀、机械 损伤和裂纹。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12.2.9预应力成孔管道进场时,应进行管道外观质量检查、径向刚度和抗渗性能检验,其检验结 果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金属管道外观应清洁,内外表面应无锈蚀、油污、附着物、孔洞;金属波纹管不应有不规则 褶皱,咬口应无开裂、脱扣;钢管焊缝应连续。 2塑料波纹管外观应光滑、色泽均匀,内外壁不应有气泡、裂口、硬块、油污、附着物、孔洞 及影响使用的划伤。 3径向刚度和抗渗漏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用塑料波纹管》JT/T529或 《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波纹管》JG/T225的规定。 检查数量:外观应全数检查;径向刚度和抗渗漏性能的检查数量应按进场的批次和产品的抽 样检验方案确定。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质量证明文件和抽样检验报告。 对金属螺旋管用量较少的一般工程,当有可靠依据时,可不作径向刚度、抗渗漏性能的检验

12.3.1预应力筋安装时,其品种、规格、级别和数量必须符合 十要求,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1钢绞线挤压锚具挤压完成后,预应力筋外端露出挤压套筒的长度不应小于1mm。 2钢绞线压花锚具的梨形头尺寸和直线锚固段长度不应小于设计值。 3钢丝镦头不应出现横向裂纹,镦头的强度不得低于钢丝强度标准值的98%。 检查数量:对挤压锚,每工作班抽查5%,且不应少于5件;对压花锚,每工作班抽查3件: 对钢丝镦头强度,每批钢丝检查6个镦头试件。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检查镦头强度试验报告。 12.3.4预应力筋或成孔管道的安装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成孔管道的连接应密封。

2预应力筋或成孔管道应平顺,并应与定位支撑钢筋绑扎牢固 3有粘结预应力筋曲线孔道波峰和波谷的高差大于300mm,且采用普通灌浆工艺时,应在孔 道波峰设置排气孔, 4锚垫板的承压面应与预应力筋或孔道曲线末端垂直,预应力筋或孔道曲线末端直线段长度 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第1~3款应全数检查;第4款应抽查预应力束总数的10%,且不少于5束。 检查方法:观察,尺量。 12.3.5预应力筋或成孔管道定位控制点的竖向位置偏差应符合表12.3.5的规定,其合格点率应达 到90%及以上,且不得有超过表中数值1.5倍的尺寸偏差。 检查数量:在同一检验批内,应抽查各类型构件总数的10%,且不少于3个构件,每个构件 不应少于5处, 检验方注,尺量

预应力筋或成孔管道定位控制点的坚竖向位

12.4.1预应力筋张拉或放张前,应对构件混凝土强度进行检验。同条件养护的混凝主立方体试件 抗压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达到配套锚固产品技术要求的混凝土最低强度且不应低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75% 2对采用消除预应力钢丝或钢绞线作为预应力筋的先张法构件,不应低于30MPa。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同条件养护试件抗压强度试验报告。 12.4.2预应力筋张拉后应可靠锚固,且不应有断丝或滑丝。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表12.4.4张拉端预应力筋的内缩量限值

12.5.1预留孔道灌浆后,孔道内水泥浆应饱满、密实。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灌浆记录,

12.5.2灌浆用水泥浆的性能应符合本规程第11.8.6条的相关规定。 检查数量:同一配合比检查一次。 检验方法:检查水泥浆性能试验报告。 12.5.3现场留置的灌浆用水泥浆试件的立方体试块抗压强度不应低于30MPa。试件抗压强度检验 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组应留取6个边长为70.7mm的立方体试块,并应标准养护28d。 2试件抗压强度应取6个试件的平均值;当一组试件中抗压强度最大值或最小值与平均值相 差超过20%时,应取中间4个试件强度的平均值。 检查数量:每组工作班留置一组。 检验方法:检查试件强度试验报告。

12.6.1锚具的封闭保护措施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外露锚具和预应力筋的混 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本规程第4.4.8条的相关规定 检查数量:在同一检验批内,抽查预应力筋总数的5%,且不应少于5处。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12.6.2预应力筋锚固后,锚具外预应力筋的外露长度不应小于其直径的1.5倍,且不应小于30mm 检查数量:在同一检验批内,抽查预应力筋总数的3%,且不应少于5束。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12.7.1预应力分项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应按本规程及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 规范》GB50204执行。 12.7.2预应力分项工程根据预应力材料类别可划分预应力筋、波纹管、水泥等检验批和锚具检验 批。原材料的批量划分、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应符合本规程及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12.7.3预应力分项工程根据施工工艺流程,可划分为制作及安装、张拉、灌浆及封锚等三个检验 批。每个检验批的范围,可按楼层、结构缝或施工段划分。 12.7.4检验批质量验收应包含实物检查和资料检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主控项目的质量经抽样检验均应合格。 2一般项目的质量经抽样检验应合格;一般项目当采用计数抽样检验时,其合格率应达到80% 及以上,且不得有严重缺陷。 3应具有完整的质量检验记录,重要工序应具有完整的施工操作记录。 12.7.5预应力分项工程的验收应由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进行,并按预应 力分项工程质量验收统一用表作出记录。对重要工程,设计单位设计人员宜参与验收。 12.7.6预应力分项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分项工程所含的检验批均符合合格质量的规定。 2分项工程验收资料完整并符合验收要求。

12.7.7预应力分项工程验收时应提供下列文件和记录: 1预应力分项工程的设计文件。 2预应力施工方案及有关变更记录。 3预应力筋(孔道)竖向位置、预应力筋锚固端构造等详图。 4预应力材料(预应力筋、锚具、波纹管、灌浆水泥等)质量证明书。 5预应力筋、锚具和连接器等进场复验报告。 6张拉设备配套标定报告。 7预应力筋(孔道)竖向位置检查记录。 8预应力筋张拉见证记录。 9张拉时混凝土立方体试块抗压强度试验报告。 10孔道灌浆及封锚记录、水泥浆试块强度试验报告。 12.7.8对每一检验批的检查数量与检验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 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执行。

表13.1.2预应力施工监测项目

13.1.3预应力监测应编制专项方案,并报相关单位审批。 13.1.4建设单位负责预应力监测的管理工作,并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测和监理单位具体实 施。 13.1.5变形监测精度要求:变形监测测量精度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中 二级变形测量等级对应的精度要求

13.2.1变形监测分为水平位移监测、垂直位移监测和角位移监测。 13.2.2监测工作开始前,监测单位应进行资料收集、现场踏勘调研,并根据设计要求和环境条件 选埋监测点、建立变形监测网 13.2.3变形监测的组成与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结构分析与监测技术规范》 JGJ/T302的有关规定

13.3应力和应变监测

13.3.1预应力控制截面应力监测应根据工程结构特点,结合部位、监测对象、监测精度、环境条 牛、监测频次等因素,选用合适的监测方法。 13.3.2监测内容和传感器类型宜符合表13.3.2的规定,采集设备应与其相匹配

表13.3.2监测内容和传感器类型

13.3.3构件上监测点布设传感器的数量和方向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结构分机 与监测技术规范》JGJ/T302的规定。 13.3.4预应力控制截面应力监测频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张拉施工期间实时监测。 2结构施工过程中重要的阶段性节点应进行监测 3结构上的荷载发生明显变化或进行特殊工序施工时,应单独监测。

13.4.1各项监测资料、计算资料和技术结果应真实,完整,条理清晰,结论明确。 13.4.2施工过程结构分析,应在结构施工前提交技术报告,当施工期间需进行跟踪分析时应按分 析次数提交跟踪分析报告。

1为了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 “应符合......规定”或“应按......执行”

1为了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 “应符合..规定”或“应按.执行

26 《现浇混凝主空心楼盖技术规程》JGJ/T268 27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结构分析与监测技术规范》JGJ/T302 28 《建筑楼盖振动舒适度技术标准》JGJ/T441 29 《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JG/T161 30 《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波纹管》JG/T225 31 《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JG/T369 32 《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专用粘合剂》JG/T370 33 《环氧涂层预应力钢绞线》JG/T387 34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用塑料波纹管》JT/T529 35 《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热镀锌钢绞线》YB/T152

26 《现浇混凝主空心楼盖技术规程》JGJ/T268 27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结构分析与监测技术规范》JGJ/T302 28 《建筑楼盖振动舒适度技术标准》JGJ/T441 29 《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JG/T161 30 《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波纹管》JG/T225 31 《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JG/T369 32 《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专用粘合剂》JG/T370 33 《环氧涂层预应力钢绞线》JG/T387 34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用塑料波纹管》JT/T529 35 《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热镀锌钢绞线》YB/T152

于设计人员使用。对于工业建筑或使用荷载较大的建筑,表中所列跨高比值应按实际情况予以调 整。 4.2.2本条给出了预应力板的适用跨度、跨高比和最小厚度。在工程实践中,空心板的最小厚度 低于200mm时,经济性较差;空心板太薄时,施加预应力在经济性上也没有优势,故确定预应 力空心板的最小厚度为250mm。预应力空心板本质上还是梁系结构,因此其使用的经济跨度可 以大大超过预应力实心板。 4.2.3板的平均预压应力是指完成全部预应力损失后的总有效预加力除以混凝土总截面面积。规 定下限值是为了避免在混凝土中产生过大的拉应力和裂缝,同时有利于增强板的抗剪能力;规定 上限值是为了避免过大的弹性压缩和徐变。 施加预应力仅为了满足构件的充许挠度,或抵消环境温度及混凝土收缩作用时,可不受平均 预压应力最小值的限制;当混凝土强度等级较高或采取专门措施时,最大平均预压应力限值可适 当提高。

4.3预应力损失值计算

4.4.1根据不同耐火极限的要求,本条规定了预应力筋的保护层厚度,其中预应力肪又分为无涂 层和有涂层预应力筋,预应力筋保护层厚度还需要满足防火规范的要求,有更严格的要求时可参 考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4.4.2对临时性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可不考虑混凝土的耐久性要求。 4.4.4对于本规程表4.4.4规定之外的特殊要求,需要参考国家现行标准,并进行单独研究。 4.4.5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控制,特点是随时间发展因材料劣化而弓 起性能衰减。耐久性极限状态表现为:预应力筋开始锈蚀:结构表面混凝土出现可见的耐久性损

另(酥裂、粉化等)。材料劣化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引起构件承载力问题,甚至发生破环。 4.4.6参考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50476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的规定,预应力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除应符合本规程第4.4.6条规定外,尚应满 足环境类别和使用年限的要求。 4.4.7为保证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提出了对处于恶劣环境条件下构件端部锚具的封闭保 护要求。国内外应用经验表明,对处于三a、三b类环境条件下的预应力锚固系统,应采用全封 闭体系。参考美国ACI和PTI的有关规定,对全封闭体系应进行不透水试验,要求安装后的张 拉端、固定端及中间连接部位在不小于10kPa静水压力下,保持24h不透水,具体漏水位置可采 用在水中加颜色等方法检查。当用于游泳池、水箱等结构时,可根据设计提出更高静水压力的要 求。 在三a、三b类环境条件下,预应力锚固系统应形成连续封闭整体,但密封盖、锚具或垫板等 金属组件均可与混凝土直接接触。 4.4.9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由混凝土和预应力体系两部分组成。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申的预应力施加 方式有先张法和后张法两类。后张法还分为有粘结预应力体系、无粘结预应力体系、体外预应力 体系等。先张预应力筋的张拉和混凝土的浇筑、养护以及放张多在预制工厂条件下完成。相对来 说,质量较易保证。后张法预应力构件的制作则多在施工现场完成,涉及的工序多而复杂,质量 控制的难度大。工程实践表明,后张预应力体系的耐久性往往成为工程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并对 结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所以需要专门针对后张法预应力体系的钢筋与锚固端提出防护措施与工 艺、构造要求。 4.4.11高密度聚乙烯和聚丙烯预应力套管应能承受不小于1.0N/mm²的内压力。采用体内预应力 体系时,套管的厚度不应小于2mm。本条规定的套管应能承受的工作内压,参照了现行行业标 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GJ369对后张法预应力体系组件的要求。对高密度聚乙烯和 聚丙烯套管的其他技术要求可参见现行行业标准《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用塑料波纹管》JT/T529的 有关规定。

5.2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5.2.1、5.2.2竖向构件有抗侧刚度,当水平构件在预压力作用下发生轴向变形时,竖向构件约束 水平构件发生轴向变形,从而在水平构件中产生次轴力。因此约束影响实质就是超静定预应力混 凝土结构包含由约束引起的次轴力,次轴力减小了预应力作用的效应。 次轴力并不等于预应力损失。次轴力是由于约束产生的,作用在截面的重心位置,而预加力作 用在预应力筋的位置,两者的位置不同。将次轴力当作预应力损失,在考虑轴向作用时不会有影 响,但是考虑抗弯时,无论是有粘结或是无粘结预应力结构均不能合理计算DL/T 1780-2017 超(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保护系统检验规范,将次轴力认为预应 力损失就会低估梁的极限承载力,结构设计偏不安全。 本规程中规定,次轴力是多余约束在后张超静定预应力结构构件上产生的轴向力,设计计算时 直接用N,进行计算。对一般的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次轴力N,对其影响小,可仅考 患次弯矩M,参与弯矩设计值的组合计算。对强约束的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次弯矩 M,、次轴力N,均应参与弯矩设计值的组合计算。

5.3正截面受拉承载力计算

5.3.1、5.3.2对强约束的后张法预应 土超静定结构,矩形截面偏心受拉构件设计时尚应计 及预应力次轴力N,对轴向拉力作用点偏心距的影响。计算方法可参考现行行业标准《预应力混 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GJ369

5.4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

超静定结构,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设计时尚应计 及预应力次轴力N,对轴向压力作用点偏心距的影响。计算方法可参考现行行业标准《预应力混 疑土结构设计规范》JGJ369。

初轧厂扩建成品车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5.5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