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33 T1283-2022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33 T1283-2022顶管工程技术规程.pdf1施工中应对掘进方向的高程偏差、轴线偏差、顶管掘进 的姿态与掘进长度等参数进行测量: 2顶管定向测量应采用激光指向法; 3顶管高程测量宜采用水准测量,并达到四等水准测量的 精度。
6.3.1顶管后座钢板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所用材料厚薄应均匀一致,应与后背墙结构紧密接触 均匀受力; 2承载能力应满足最大顶推力的要求,其整体刚度和强度 应满足施工要求: 3表面应平直,且与顶进轴线垂直,后背与后背墙之间宜 设传力结构; 4可采用装配式后座或整体式后座: 5连续顶进时,可利用已顶进完毕的管道和现有井壁作为 后背支撑。
6.3.2导轨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导轨支架宜选用钢质材料制作。固定在工作并底板上的 导轨在管道顶进时不应产生位移江宁路桥改建工程箱梁施工方案,其整体刚度和强度应满足施工 要求; 2导轨安装前,应先复核管道中心位置,导轨的高度应与 穿墙管标高相对应,导轨的走向应与设计轴线一致:
3 两导轨安装应顺直、平行、等高,并应固定牢靠; 4 导轨对管道的轴心支承角宜为60°; 5 导轨安装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6.3.2的规定
表 6. 3. 2 导轨安装允许偏差
6.3.3于斤顶的配置和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斤顶的规格和数量应根据实际需要的顶力、工作井允 许顶力及管节允许顶力确定: 2千斤顶应固定在组合架上,与管道中心的垂线对称排列 合力的作用点应在管道中心垂线上,合力作用中心应在管道端面 范围内; 3千斤顶不宜使用单台,当使用多台时,宜为偶数,并在 管道中心轴两侧对称布置,多台千斤顶的油路应并联,每台千斤 顶应有进油和退油的控制系统
6.3.4油泵安装和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与干斤顶相匹配,并有备用油泵,油泵流量应满足顶 进要求; 2 宜设置在千斤顶附近,油管应顺直且转角少; 3 安装完毕应进行试运转: 4顶进开始时,应缓慢顶进,待各接触部位密合后,再按 正常速度顶进; 5顶进过程中,若油压突然升高,应立即停止顶进,检查 原因并经处理后方可继续顶进。
6.3.5顶铁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采用弧形顶铁和马蹄形顶铁两种形式: 2 两个受压面应平整且平行; 3应具有刚度大且稳定性好的结构性能,满足传递顶推力 的要求; 4与管节端面之间的接触面应衬垫缓冲材料; 5单行纵向顶铁中心线应与管道轴线一致:双行纵向顶铁 的两条中心线应平行,并与管轴线距离相等,且要垂直于管端 平面; 6 更换顶铁时,应先使用长度大的顶铁,顶铁拼装后应 锁定。 6.3.6 顶管机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安装前,顶管机应做保养和调试,液压系统应无泄漏, 电路系统应正常,机械运转应平稳,各部分动作应正常; 2吊装顶管机应采用专用吊具和吊绳; 3安放时,顶管机与基坑导轨的接触面应吻合; 4顶管机就位后,应重新测量基坑导轨的中线和高程,并 应测量顶管机前端和后端的中线偏差和高程偏差; 5开顶前,应对顶管机的电路、油路、水路、气压管道、 泥浆管道和控制系统等全面检查和试运行、各部件应安装正确、 连接牢固、配合紧密和运转正常; 6开顶前,应统一调试顶管机的测量导向设备,并应记录 原始数据。 6.3.7 管道内部装置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遵循安全可靠及方便施工的原则: 2 通风装置宜设置在管道两侧,并应固定牢宰靠: 3进水排泥装置宜设置在管道底部,进水排泥两路管道宜 分不同颜色标识:
1宜采用弧形顶铁和马蹄形顶铁两种形式: 2 两个受压面应平整且平行; 3 应具有刚度大且稳定性好的结构性能,满足传递顶推力 的要求; 4与管节端面之间的接触面应衬垫缓冲材料; 5单行纵向顶铁中心线应与管道轴线一致;双行纵向顶铁 的两条中心线应平行,并与管轴线距离相等,且要垂直于管端 平面; 更换顶铁时,应先使用长度大的顶铁,顶铁拼装后应 锁定。
6.3.6顶管机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6.3.6顶管机的安装应符合下列
1安装前,顶管机应做保养和调试,液压系统应无泄漏, 电路系统应正常,机械运转应平稳,各部分动作应正常; 2吊装顶管机应采用专用吊具和吊绳; 3安放时,顶管机与基坑导轨的接触面应吻合; 4顶管机就位后,应重新测量基坑导轨的中线和高程,并 应测量顶管机前端和后端的中线偏差和高程偏差; 5开顶前,应对顶管机的电路、油路、水路、气压管道 泥浆管道和控制系统等全面检查和试运行,各部件应安装正确 连接牢固、配合紧密和运转正常: 6开顶前,应统一调试顶管机的测量导向设备,并应记录 原始数据。
1应遵循安全可靠及方便施工的原则; 2 通风装置宜设置在管道两侧,并应固定牢靠: 3 进水排泥装置宜设置在管道底部,进水排泥两路管道宜 分不同颜色标识: 4供电线路及通信线路应便于设备供电,可设置在同侧。 6.3.8中继间的安装、启动和拆除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中继间壳体应有足够的刚度:其干斤顶的数量应根据该 施工长度的顶推力计算确定,并沿周长均匀分布安装:其伸缩行 程应满足施工和中继间结构受力的要求; 2中继间油缸宜取偶数,且其规格宜相同:当规格不同时 其行程应同步,并应将同规格的中继间油缸对称布置; 3中继间油缸的油路应并联,每台中继间油缸应有进油和 退油的控制系统: 4中继间安装前应检查各部件,确认正常后方可安装:安 装完毕应通过试顶检验后方可使用; 5中继间外壳在伸缩时,滑动部分应具有止水性能和耐磨 性,且滑动时无阻滞: 6中继间的启动和拆除应由前向后依次进行: 7拆除中继间时,应将间体复原成管道,原中继间处的管 道强度和防腐性能应满足管道原设计功能要求:中继间的外壳若 不拆除,应在安装前进行防腐处理
6.4.1顶管始发前应对洞口周边土体采取止水或降水措施 6.4.2软土地层始发时,应采取下列防止顶管机倾斜下沉的技 术措施: 1基坑导轨前端应尽量接近洞口; 2顶进和接收作业应连续进行; 3 宜在洞口内设置支撑顶管机的临时装置。 6.4.3 顶管始发时的顶进,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起始顶进阶段不宜实施注浆减阻措施,不实施注浆减阻 措施时,应验算顶管机和管节的后退受力状态,并设置可靠的止 退装置; 2顶管机脱离加固体前,管节与土体的空隙应填注惰性 浆液:
3导轨上的管节应与洞口的止水装置保持同轴: 4 顶进后应立即封闭洞口间隙
5.1管节顶进前应符合下列规定
1顶进前应对成品管节、钢套环、橡胶密封及衬垫材料作 检测和验收; 2钢套环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防腐处理,刃口无疵点,焊接 处应平整; 3钢筋混凝土管传力面上应设置环形木垫圈,并应用胶粘 剂粘在传力面上,传力应均匀; 4管节承插前,应用粘结剂将橡胶圈正确固定在槽内,并 涂抹对橡胶无腐蚀作用的润滑剂,承插时外力应均匀,承插后橡 胶圈应不移位且不翻转: 5管材为钢管时在顶进前钢管外防腐应完好接口外防 腐应完全固化后,方可进行顶进施工。 6.5.2顶进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工作面压力值应根据顶管机机型确定; 2初始顶进速度应严格控制; 3曲线顶管始发时应有一段长度不小于20m的直线顶进 段,并应逐渐过渡到曲线段。 6.5.3顶进测量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顶进期间,应每天检查测量仪器及观测点位:发现工 作并位移、沉降或变形时应及时对弓引测点进行复核: 2顶进过程中宜绘制顶管机水平与高程轨迹图和顶力变化 曲线图; 3在穿越道路、轨道交通设施等特殊地段应加强变形监测
观测地表变形和土体位移情况,指导掘进施工,并应提交测量 成果; 4 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量较大时,应适当提高测量频率。 6.5.4J 顶进时不应发生机头下沉、机尾上翘等情况,宜采取下 列措施: 1 调整后座主推千斤顶的合力中心,用后座千斤顶进行 纠偏; 2 将前3节~5节管节用拉杆相联; 3 对洞口土体进行加固处理; 加强洞口密封可靠性。 6.5.5 顶进时应采取下列抗扭转措施: 1 顶管机宜设置限扭装置: 27 在顶管机及每个中继间设管道扭转指示针,管道扭转时 宜采用单侧压重,或改变切削刀盘的转动方向进行纠正; 3采用螺旋焊缝钢管作为顶管时,相邻管节的螺旋焊缝方 向不宜一致
顶进时应采取下列措施防止顶管
1土质由硬变软时,应放慢顶推速度,减小刀盘切深度: 2应根据顶管机的旋转趋势,正向和反向交替旋转刀盘; 3开顶时,应先启动刀盘再推进管道,停顶时,应先停止 推进管道再关闭刀盘; 4入洞时可使用防转卡板、防转钢缆或防转翼板等措施阻 止顶管机旋转。 6.5.7加接管节时,主推千斤顶在缩回前应对已顶进的管节与 井壁进行临时固定。
顶管机头向后按次序依次将每段管节向前推移,当一组中继间伸 出时,其他中继间应保持不动,在所有中继间依次完成作业后 主顶工作站应完成该顶进循环的最后顶进作业
6.5.9顶进施工中,当主顶油缸的推力达到中继间设计推力的 40%~60%时,应安装第一套中继间:此后每当主顶油缸的推力 达到中继间设计推力的70%~80%时,应安放一套中继间;中 继间顶推力应有一定的安全储备,第一个中继间不宜小于40%, 其余不宜小于30%;当主顶油缸的推力达到中继间设计推力的 80%时,应启动中继间
顶进,并应及时采取防正顶管机前方塌方的措施: 顶管机前方遇到障碍物; 2 后背墙变形严重; 3 顶铁发生扭曲现象; 4 管位偏差过大且纠偏无效: 顶推力超过管材的允许顶推力; 6 油泵或油路发生异常现象; 7 管节接缝或中继间渗漏泥水或泥浆; 8 地层、邻近建(构)筑物和管线等周围环境的变形量超 出允许值。
1待顶管道的顶推力应小于已顶管道管壁与士层之间的摩 擦力; 2后背墙钢板与管口之间应衬垫缓冲材料; 采取措施保护已顶入管节的接口不受损伤。 6.5.12 管道贯通后,工作井中的管端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进入接收井的顶管机和管端下部应设枕垫: 2 管道两端露在工作井中的长度不宜小于0.5m,且不得有 接口; 3工作井中露出的混凝土管道端部应及时浇筑混凝土基础, 6.5.13贯通测量应满足下列规定,
6.5.13贯通测量应满足下列规定:
顶管贯通后应进行贯通误差测量,贯通误差测量应包括
平面贯通误差测量和高程贯通误差测量: 2顶管贯通后进行顶管轴线的附合路线测量,并重新平差 作为以后测量依据。 5.5.14进入接收并前应提前进行顶进轴线和姿态测量,并应根 据预留洞门位置提前进行调整,
6.5.17注浆系统应符合下列规
1制浆装置容积应满足形成泥浆套的需要; 2注浆泵宜选用液压泵、活塞泵或螺杆泵: 3注浆设备和管路应具有足够的耐压和良好的密封性能:
4注浆前,应检查注浆装置水密性;注浆时压力应逐步 至控制压力;当出现机械敌障、管路堵塞或接头渗漏等情况日 应暂停顶进,经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6.5.18顶进施工阶段触变泥浆如有渗漏应及时补充。
6.5.19采用触变泥浆减阻的设计计算,
1 泥浆配合比、压浆量和注浆压力的确定; 2 泥浆制备和输送设备及其安装规定: 3 注浆工艺、注浆系统及注浆孔的布置; 4 顶进洞口的泥浆封闭措施; 5 贯通后对泥浆的置换方法。 5.5.20 注浆压力P可按下列公式计算,施工现场估算时也可 取P= (2 ~3)H
6.5.20 注浆压力P可按下列公式计算,施工现场估算时也可 取 P= (2 ~3) H。
式中: Pa 泥浆套顶部的水压力和主动土压力(kPa); W 水的重度(kN/m²); Hi 一工作面或卸力拱以上的水柱高度(m); 土的重度(kN/m3); H一—顶管覆土层厚度(m); S 管顶土的内摩擦角(°); ho——卸力拱的高度(m); C 一土的粘聚力(kPa);
D一管道的外径(m)。 6.5.21注浆过程中,应根据减阻和地面变形的实际监测数据 及时调整注浆流量和注浆压力等工艺参数, 6.5.22每套中继间宜单独设注浆孔,中继间的注浆应与中继间 启动同步,并应在运行中连续注浆。
6.5.24顶进过程中,应遵循“勤测量、勤纠偏、微纠偏”的 原则,控制顶管机前进方法和姿态,并应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偏差 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确定纠偏的措施。 6.5.25顶进施工过程中应对顶管水平轴线、高程、偏转和顶管 机姿态等进行测量,确定控制值,及时对测量控制基准点进行复 核、发生偏差及时纠偏。
6.5.26顶管施工的纠偏应符合下列规定:
1顶管过程中应绘制顶推力变化曲线图和管节编号图,随 时掌握顶进方向和趋势: 2纠偏应在管道推进和刀盘旋转的过程中进行;刀盘式顶 管机应有纠正顶管机旋转措施: 3圆形顶管的纠偏角度不宜大于0.5°,当偏差稳定在± 3mm/m时应停止纠偏; 4矩形顶管的纠偏宜采用小角度纠偏方式,反复且多次进 行纠偏操作,严禁一次纠偏操作完成纠偏任务: 5在曲线顶管或者管道纠偏过程中,如果设置有中继间 中继间必须经过纠偏折点时,若机头纠偏角度大于中继间纠偏 角度,在机头纠偏过程中,纠偏角度应以中继间最大纠偏量为准 进行纠偏; 6纠偏时开挖面土体应保持稳定:采用挖土纠偏方式时
量应符合地层稳定及变形控制要求
6.5.27管内运输应综合考虑土层的性质、顶管机类型、管内作 业空间、每次顶进的出土量和顶进长度等因素,选择矿车输送 泥浆管道输送和渣土管道输送等输送方式。
浆沉淀池的容积应根据泥、水分离速度与排土体积等计算确 输送管路接头应密封,输送管路系统应尽量降低
6.5.29采用泥水平衡顶管系统产生的废弃泥浆应经过处理才
排放,避免污染环境;城市顶管废弃泥浆宜采用泥浆分离系统 处理。
6.5.30顶进完成后管内继续作业前,应做好通风和有害有毒气 本监测,在顶管内动火作业前,应检测顶管内易燃易爆气体含量 是否符合安全要求
6.5.30顶进完成后管内继续作业前,应做好通风和有害看毒气 本监测,在顶管内动火作业前,应检测顶管内易燃易爆气体含量 是否符合安全要求 6.5.31顶进完成后应对破损管材进行修补或更换。 6.5.32顶进完成后应对管材接缝与注浆孔封闭处理,管缝封 团,对于柔性接口应使用柔性材料,对于刚性接口可使用防渗水 泥:注浆孔应使用防渗水泥封闭。 6.5.33顶进完成后应填充管外侧由于超挖或塌落等造成的空 隙,并应对被扰动的土体进行胶结固化处理。可采用水泥砂浆 粉煤灰水泥砂浆等易于固结或稳定性较好的浆液置换泥浆。泥浆 置换应符合下列规定: 1注浆应编组进行,可将相的二组注浆孔编为一个单元 分别作为注浆孔与排浆孔,自注浆孔注入固结浆液,将润滑浆从 相排浆孔挤出,应保持一定的排浆时间,尽量多地排出润 滑浆;
隙,并应对被扰动的土体进行胶结固化处理。可采用水泥砂浆 粉煤灰水泥砂浆等易于固结或稳定性较好的浆液置换泥浆。泥浆 置换应符合下列规定: 1注浆应编组进行,可将相邻的二组注浆孔编为一个单元 分别作为注浆孔与排浆孔,自注浆孔注入固结浆液,将润滑浆从 相排浆孔挤出,应保持一定的排浆时间,尽量多地排出润 滑浆:
2固结浆的注入应从管道一端开始,依次顺序推进,直到 全线完成; 3全线注浆完成后,应关闭所有注浆阀门,静态保压至固 结浆初凝; 4浆液初凝后,进行第二次注浆,将原排浆孔作为注浆孔 更用,将原注浆孔做为排浆孔使用,交替进行,注浆次数不宜少 于三次,每两次的间隔时间不宜大于24h; 5固结浆的注入压力宜控制在主动土压力与被动土压力 之间; 6当存在其他地下管线及地下构筑物时,应根据实际情况 控制注浆压力。 6.5.34顶进完成后管道的接口和内壁应根据管道用途及相关标
6.6.1洞口应预先进行处理,并校核位置。 6.6.2在含承压水的砂性土层中,顶管接收宜采用降压措施: 当地下水位高、可能发生管涌或流砂现象时,宜采用水下达到 水土接收和钢套筒接收等方式。 6.6.3顶管机在进入接收并洞口和加固区时,应降低推进速度 并减小正面压力,接收井内应设置接收导轨
6.6.4并内宜预留略高于管底的垫层。
6.6.6工作井洞口封门拆除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板桩工作并,可拨起或切割钢板桩露出洞口,并应采 取措施防止洞口上方的钢板桩下落; 2沉并工作并,应先拆除洞圈内侧的临时门,再折拆除并壁 外侧的封板或其他封填物:
3在不稳定土层中顶进时,封门拆除后,顶管机应立即顶 入土层并连续顶进,直至洞口及止水装置发挥作用为止; 4在高地下水压环境下施工时,应采取技术措施防止封门 在水压作业下发生漏浆或漏泥现象
6.7.1应建立地面观察点,并通过试顶确定具有平衡功 机的平衡参数。
机的平衡参数。 6.7.2顶进中对地层变形的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通过信息化施工,进行实时监测和信息化施工,发生 偏差应及时纠偏,优化顶进的控制参数,使地层变形最小: 2应采用同步注浆和补浆,及时填充管外壁与土体之间的 施工间隙,避免管道外壁王体扰动,管道通后应立即进行管列 壁土体固结施工; 3应避免管节接口、中继间、工作井洞口及顶管机尾部等 部位的水土流失和泥浆渗漏,并应确保管节接口端面完好; 4应限制顶管施工过程的径向超挖和轴向超挖幅度; 5 应严控出渣量,不应超量出渣,保持开挖量与出土量的 平衡; 应通过控制土压和水压平衡力来控制地面沉降。 6.7.3 地面沉降控制应满足下列规定: 1顶管造成的地面沉降不应造成道路开裂,隧道或其他地 下设施损坏或渗水; 2 顶管造成的地面沉降量应符合周边保护设施的限值要求。 6.7.47 在不稳定的土体中顶进,应选择封闭式顶管。 6.7.5封闭式顶管应严格控制土舱或泥水舱压力,可按下列方 法控制土舱压力:
6.7.2顶进中对地层变形的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土舱压力应设定在主动土压力与被动土压力之间; 2 主动土压力可按下式计算:
被动土压力可按下式计算,
=yH,tan?|
p =H,tan? 45°+
式中:Pa 主动土压力(kPa); 土的重度(kN/m3) H,一一管道中线至地面的距离(m); 管顶土的内摩擦角(°); 6 一 3土舱压力增大可采取增加顶进速度、降低出土速度和向 土舱内注浆等措施; 4土舱压力降低可采取降低顶进速度、增加出土速度等 措施。
6.7.6顶管施工应确保施工人员安全,在位于回填土和淤泥等 可能存在有毒有害气体的地层中施工时,应安装有毒有害气体检 则报警装置:管径不大于2m、长度超过100m或管径不小于2m 长度超过150m的顶管应采取通风措施。 6.7.7送风口宜设在距顶管机12m~15m处。 6.7.8小管径和长距离的顶管宜采用压缩空气通风;小于150m 的短距离顶管可采用鼓风机通风。 6.7.9每个人的供气量不应小于30m3/h,采用敲开式顶管时送 风量应酌情增大;送风管道出口空气质量应满足环保要求。 6.7.10进地层中存在有害气体时应采用封闭式顶管机并应增 大通风量。
6.7.11地面空气湿度较高且地面温度文高于地下温度的季节, 应采用压缩空气通气,通风管应固定在工作井侧壁及顶管管道内 壁侧边,并不应影响施工作业
.12有毒有害气体指标应符合下
1含氧浓度为19%~21%为正常范围,小于17%为报警 值,小于等于12%时管井内施工人员应全部撤离: 2甲烷浓度为0~0.25%为正常范围,0.25%~0.5%为警 戒范围,0.5%~1%为终止作业,大于1%应疏散作业人员,切 断电源和火种; 3一氧化碳浓度为35PPm为报警界限,出现煤气泄露,施 工人员应撤离现场并切断电源和火种; 4硫化氢浓度为小于等于7PPm为正常范围,10PPm为报 警界限,超过此界限时,管井内施工人员必须全部撤离。
6.7.13管施工用电输出端宜分为三路,分别为工作并并上供 电系统、并下顶管系统和主于斤顶用电系统。 6.7.14管内供电系统应配备防触电和漏电装置 6.7.15并内与管内照明应采用安全电压的照明装置。 6.7.16顶管施工应进行电压降的核算,不满足核算要求时,可 采取下列措施: 调压器配电; 2 高压电引进管内,增设变压器进行供电。 6.7.17 应定期对电气设备和电缆线路进行检查
.7.18 顶管排水工作仪限于在修建工作并混凝主基础时使用。 .7.19地下水可通过下列方法进行排出或抑止: 1开放式排水;
2封闭式排水; 3 组合排水方法; 4水力平衡抑止地下水;; 5特殊的工艺方法
6.8.1施工单位应制定顶管工程应急预案,包括地下管线破环 应急预案、珊塌事故应急预案、触电事故应急预案、机械伤害事 故应急预案、发生室息事故应急预案和其他事故应急预案等,加 强应急情况处置
6.8. 2 施工单位应根据应急预案做好应急物资和设施设备的 储备。
7.1.1在管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对工程本体结构及施工影响 范围内的士体和周边环境进行监测
7.1.1在顶管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对工程本体结构及施工影
1 顶管管节结构监测,包括管节应力、变形和外观监测; 2工作井基坑工程支护结构及周围土体变形监测; 3 顶进过程对周围土体进行水平位移、沉降监测: 4 对近建(构)筑物、轨道交通设施、堤岸及可能弓起 重后果的地下管线等重要设施进行监测,具体内容应符合相关 专业要求
7.1.3结构监测应包括下列内容
1对周围土体进行水平位移、路面沉降监测和深层土体孔 同探测: 2对邻近建(构)筑物、堤岸及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地下 管线及其他重要设施应进行监测: 3对地铁、隧道和重要管线等的监测应符合相关专业要求 7.1.4工作并基坑工程监测频率与周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工作井基坑工程施工监测应涵盖地下工程施工的各个阶 段,应从施工作业一周前开始,直至施工至回填土结束且变形稳 定为止;如有特殊要求可根据需要延长监测期限; 2监测频率的确定应以准确反映工作并支护结构、周围土 本和周边环境动态变化为前提,采用定时监测,必要时应进行跟 踪监测; 3施工中支护结构、周围土体和周边环境的监测频率应符
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城 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和现行行业标准《建 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的规定。 7.1.5顶进过程施工监测应涵盖顶进施工的各个阶段,应从始 发作业一周前开始,直至接受且变形稳定为止。 7.1.6顶管施工前应编制监测方案,并提出相应的轴线地面竖 向变形报警参考值,报警参考值宜符合表7.1.6的规定
向变形报警参考值,报警参考值宜符合表7.1.6的规定。
表7.1.6轴线地面竖向变形报警参考
7.1.7顶管穿越地面建(构)筑物、地铁隧道、铁路、桥梁、 防汛墙和地下管线等重要设施时,报警限值和监测频率应符合相 应设施的保护要求。X
7.1.8监测数据整理和反馈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监测数据的采集应根据预先的计划按时进行,数据应采 用计算机程序批量处理,并应建立监测数据库; 2应结合施工和现场环境状况定期进行综合分析,并应绘 制管节变形、地表沉降等时态曲线图: 3应对时态曲线进行基于概论统计的分析,从中找出共性 以指导施工; 4对重要的观测项目应建立预警值,当实测变形值大于充 许变形的4/5时,应及时通报建设、施工和监理等单位,并应采 取相应措施: 5应在当次施测后2h~4h内提供监测成果,当变形超过预 警值时应向现场提供实时监测数据; 6工程竣工后应提供监测技术总结报告
7.2监测范围及等级划分
7.2.1工程影响分区应根据顶管工程施工对周围土体扰动和周 边环境影响的程度及范围确定,可分为主要影响区和次要影 响区。
表 7. 2. 2 工作并基坑工程影响分区
注:H一工作并底板面深度(m)
7.2.3顶管工程影响分区宜按表7.2.3的规定进行划分
7.2.3顶管工程影响分区宜按表7.2.3的规定进行
表7.2.3顶管工程影响分区
主:H.一管道中心埋深(m):D一管道外径(
7.2.4当遇到下列情况时,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调整监测范围
1采用地下水降水控制措施时: 2施工期间发生严重的渗漏水、涌砂、冒水、支护结构变 形过大、邻近建(构)筑物或地下管线严重变形等异常情况时。 7.2.5工作并支护结构安全等级应综合考虑基坑周边环境和地 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及工作并深度等因素,工作并结构本体的安全 等级宜符合表7.2.5的规定。
表 7.2.5工作并结构本体安全等级
7.2.6顶管工程的结构本体安全等级宜根据工程所处的地质条 件、施工工况条件及外界制约因素确定,并宜符合表7.2.6的 规定。
7.2.6顶管工程的结构本体安全等级宜根据工程所处的地质条
表7.2.6顶管工程结构本体安全等级
注:1符合条件之一即为对应的结构本体安全等级,从一级开始,以最先满足 为准;
7.2.7周边环境保护等级宜符合表7.2.7的规定
表7.2.7周边环境保护等级
注:符合条件之一即为对应的周边环境保护等级,从一级开始,以最先满足为准。
7.2.8监测等级划分为三级,根据工作并及顶管工程的本体结 构安全等级和周边环境保护等级中的最高安全等级确定。
7.2.8监测等级划分为三级,根据工作并及顶管工程的本体结
构安全等级和周边环境保护等级中的最高安全等级确定
7.3.1监测点应沿顶管轴线上方地表布设,监测点间距宜为
5m;顶管顶进和接收加固区应加密布设监测点,加固区轴线测 点应布设为深理点。 7.3.2应选择有代表性的部位布设垂直于顶管轴线的横向监测 断面,监测断面间距宜为20m~40m;每个顶管工程应至少布设 条监测断面
7.3.3横向监测断面的监测点数量宜为7个~9个,应以顶管
轴线为中心对称分布,主要影响区监测点间距宜为2m~3m,次 要影响区监测点间距宜为3m~5m。
模板施工方案编制要点7.3.4距离顶管45°角范围内的建筑物均应设置沉降观测
建筑物四角和外墙每10m~20m处设置监测点,每个建(村
7.3.5路面水平位移监测点设置要求应为纵向间距20m,横向
6沉降监测点设置要求应为纵向间距20m,横向间距5m。
7.3.6沉降监测点设置要求应为纵向间距20m.横向间
建筑物四角和外墙每10m~20m处设置监测点,当最后100d的 最大沉降速率小于0.01mm/d~0.04mm/d时,可认为已达到稳 定状态,可不考虑影响。
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顺序进行,并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工程施工质量应符合本规程和相关国家和浙江省现行验 收规范的规定; 2工程施工质量应符合工程勘察和设计文件的要求: 3参加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各方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格: 4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试块、试件和现场检测项目, 应按规定进行平行检测或见证取样检测; 5 验收批的质量应按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进行验收: 6 承担检测的单位应具有相应的资质: 外观质量应由质量验收人员通过现场检查共同确认。 8.1.2 分部工程质量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分部工程所含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应全部合格: 2质量控制资料应完整; 3分部工程中,混凝土强度、管道接口连接、管道位置及 高程等的检验和抽样检测结果应符合各类管道的相关标准规定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8.2.1工作并的支护结构、并内结构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 50202和各类管道的相关标准规定。工作并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8. 2. 1 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