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图示(2021年版).pdf《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图示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图示
1.0.1为确保居住生活环境宜居适度,科学合理、经济有效地利用主地和空间T/CATAGS 33-2022 航空配餐楼设施设备通用设计规范.pdf,保障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质量,规范城市 居住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城市规划的编制以及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图示】 1.0.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应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营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美丽、和 谐以及多样化的居住生活环境。 1.0.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实际生活圈居住区用地面积规模应根据人口及服务半径的双控来确定,例如城市中 心地区人口密度较大,生活圆半径可缩小一些;郊区的人口密度较小,生活圈半径 可扩大一些。以使人口规模与服务设施、公共绿地等更好的匹配。 2.生活圈居住区用地指构成居住区的因大类用地:住宅用地、公共录地、城市道路用 地和配套设施用地,非直接为居住区生活服务的各项用地不计入生活图居住区用地。 3.居住街坊是组成各级生活圈居住区的基本单元。通常3个~4个居住街坊可组成1个五 分钟生活圈居住区;3个~4个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可组成1个十分钟生活圈居住区; 3个一4个十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可组成1个十五分钟生活图居住区。
3基本规定3.0.1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遵循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2应符合所在地气候特点与环境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习俗:3应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节约主地、因地制置,配套建设、综合开发的原则;4应为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便利的条件和场所:5应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并与传统风貌相协调:6应采用低影响开发的建设方式,并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与自然净化7应符合城市设计对公共空简、建筑群体、园林景观、市政等环境设施的有关控制要求。【条文说明】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有关规定,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及相关建设行为,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并应遵循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有关控制要求。2.居住区规划建设是在一定的规划用地范围内进行,对其各科规划要素的考虑和确定,如建筑市局、住宅间距、日熙标准、人口和建筑密度、道路、配套设施和居住环境等,均与所在城市的地理位置、建筑气灸区划、现状用地条件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方特色、文化习俗等密切相关。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利用和强化已有特点和条件,为整体提高居住区规划建设水平创造条件。3.居住区规划建设应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出的“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就,防止污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城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要”的原则。4,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为老年人、儿童、残疾人提供活动场地及相应的服务设施和方便、安全的居住生活条件等无障碍的出行环境,使老年人能安度晚年、儿童快乐成长、残疾人能享受国家、社会给予的生活保障,营造全龄友好的生活居住环境是居住区规划建设不容忽略的重要问题。5.在旧区进行居住区规划建设,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遵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并与传统风貌相协调。6.为斐升城市在造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而的能力,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居住区规划应充分结合自然条件、现状地形地税及河湖水城进行建筑布局,充分落实海绵城市有关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等建设要求,采用渗、滞、番、净、用、排等猎施,更多地利用自然的力量控制雨水径流,阅时有效控制面源污染。7.居住用地是域市建设用地中占比最大的用地类型,因此住宅建筑是对城市风就影响较大的建筑类型。居住区规划建设应符合所在地城市设计的要求,塑遗特色、优化形态、集约用地。没有城市设计指引的建设项目应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研究并有效控制居住区的公共空间系统、绿地景观系统以及建筑商度、体量、风格、色彩等,创造置居生活空间、提升城市环境质量。3基本规定图集号21J825审树鹿勤动校对顾培顾家设计巍维视维页7
【条文说明1 依据环境保护部《污染地块土衰环境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要求,在有可能被污染的建设用地上规划建设居住区时,如原二类以工 居住用地时,需对该建设用地的土壤污案情况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土壤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确定为污染地夜的,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 治理和修复,在符合居住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前提下,才可以规划建设居住区。未经治理或者治理后检测不符合相关标准的,不得用
居住区规划设计应统筹考患居民的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并应符合国家有关应急防灾的安全管控要求。【
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示意图
居住区按照居民在合理的步行距离内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原则,可分为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十分钟生活圈 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及居住街坊四级,其分级控制规模应符合表3.0.4的规定。【图示1】【图示2】
表3.0.4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3.0.5居住区应根据其分级控制规模,对应规划建设配套设施和公共绿地,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图示1】【图示2】1新建居住区,应满足统筹规划、同步建设、同期投入使用的要求;【图示3】2旧区可遵循规划匹配、建设补缺、综合达标、逐步完善的原则进行改造。【图示4】【条文说明】配套设施及公共录地应根据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所对应的居住人口规模进行配置,并满足不间层级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物质与文化需求。如居住街坊应配套建设附属绿地及相应的便民服务设施:五分钟生活国居住区应配套建设社区服务设施(含幼儿因)和公共缘地:十分钟生活通居住区应配套建设小学、商业服务等配套设施及公共绿地;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应配套建设中学、商业服务、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助残等配套设施及公共绿地。配套设施设置规定及要求详见本标准第5.0.3条。公共绿地及附属绿地的设置规定及要求详见本标准第4.0.4条~第4.0.7条、第7.0.4条、第7.0.5条及附录.0.2条。十五分钟生活十五分钟生活十分钟生活圈圈配套设施十分钟生活圈圈公共绿地便民配套设施公共绿地设施配套设施绿地公共绿地居住街坊居住街坊服务半径300m服务半径300m服务半径500m服务半径500m服务半径800m~1000m服务半径800m~1000m分级规划建设配套设施示意图分级规划建设公共绿地示意图3.0.5图示13.0.5图示2[注释]1.分级控制规模是指居住区分级对应的步行距离、居住区人口和住宅数量,2.配套设施设道规定及要求详见本标准第5章配套设施。3.公共绿地配建要求详见本标准第4章用地与建筑第4.0.4条。4.十五分钟生活居住区配套设施和公共绿地的指标不含十分钟生活圆居住区指标,十分钟生活圈居住区指标不含五分钟生活圆居住区指标,五分钟生活围居住区指标不含居住街坊指标,5.附属绿地是指居住街坊内的集中绿地和宅旁绿地。3基本规定图集号21J825审树鹿惠力校对顾案培欣家民设计端维视维页11
历史保护地区建设控制示意图
居住区应有效组织雨水的收集与排放,并应满足地表径流控制、内涝灾害防治、面源污染治理及雨水资源化利 【图示】 居住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适度,应合理控制用地的不透水面积并留足雨水自然渗透、净化所需的土壤生 【图示】
10居住区所属的建筑气候区划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的规定;其缘合技术指标及 的计算方法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图示】
注:居住区用地容积率是生活国内,住宅建筑及 居住区用地总面积的比值。【图示5】
住宅用地内各类设施和住宅建筑面积之和RS3配套设施用地内各类设施建筑面积BS住宅用地内各类设施住宅用地内各类设施和住宅建筑面积之和和住宅建筑面积之和RS4RS1住宅用地内各类设施和住宅建筑面积之和RS2生活圈居住区用地生活图居住区用地总面积A住宅用地(含住宅建筑、附属道路、便民服务设施和附属绿地)城市道路配套设施用地公共绿地居住衡坊集中绿地(属于住宅用地)城市道路用地生活圈居住区用地容积率一般计算方法示意图4.0.1图示5[注释]以五分钟生活图居住区为例。4用地与建筑图集号21J825审树鹿数電动校对袁璐袁璐设计蒋朝晖梦页23
4.0.2居住街坊用地与建筑控制指标应符合表4.0.2的规定。
表4.0.2居住街坊用地与建筑控制指标
注:1住宅用地容积率是居住街坊内,住宅建筑及其使民服务设施地上建筑面积之和与住宅用地总面积的比值;【图示1】 2建筑密度是居住街坊内,住宅建筑及其使民服务设施建筑基底面积与该居住街坊用地面积的比率(%):【图示2】 3绿地率是居住街坊内绿地面积之和与该居住街坊用地面积的比率(%)。【图示3】 〖条文说明本条为强制性条文,明确了居住街坊的各项控制指标 本标准对居住区的开发强度提出了限制要求,不励高强度开发居住用地及大面积建设高层住宅建筑,并对容积率、住宅建筑担制高度提出了较为造 宜的控制范围。在相同的容积率控制条件下,对住宅建筑控制高度最大值进行了控制,既能避免住宅建筑群比例失态的“高低配”现象的出现,又能为合 理设置高低错落的住宅建筑群留出空间,高层住宅建筑形成的居住街坊由于建筑密度低,应设置更多的绿地空间,因此对绿地率指标相应进行了调整, 4用地与建筑 图集号 21J825 审树鹿勤商动校对袁璐袁兴设计蒋朝晖秀 贝 25
4.0.3当住宅建筑采用低层或多层高密度布局形式时,居住街坊用地与建筑控制指标应符合表4.0.3的规定。表4.0.3低层或多层高密度居住街坊用地与建筑控制指标住宅建筑高度控制人均住宅用地面积建筑气候区划住宅建筑层数类别住宅用地容积率建筑密度最大值(%)绿地率最小值(%)最大值(m)(m/人)低层(1层~3层)1.0、1.142251132~36I,VII多层1类(4层6层)1.4、1.532282024~26低层(1层~3层)1.1、1.2472311I、VI30~32多层|类(4层~6层)1.5~1.738282021~24II、V、V低层(1层3层)1.2、1.350201127~30多层|类(4层~6层)1.6~1.842252020~22注:1住宅用地容积率是居住街坊内,住宅建筑及其便民服务设施地上建筑面积之和与住宅用地总面积的比值;2建筑密度是居住街坊内,住宅建筑及其便民服务设施建筑基底面积与该居住街坊用地面积的比率(%):3绿地率是居住街坊内绿地面积之和与该居住街坊用地面积的比率(%)。〖条文说明】本条为强制性条文,明确了住宅建筑采取低层和多层商密度布局形式时,居住街坊的各项控制指标。在城市旧区改建等情况下,建筑高度受到严格控制,居住区可采用低层高密度或多层高密度的布局方式,结合气侯区分布,其绿地率可的情降低,建筑密度可适当提高。多层高密度宜采用围合式布局,同时利用公共建筑的屋顶绿化改善居住环境,并形成开放便捷、尺度适宜的生活街区。本标准表4.0.2、表4.0.3在实际应用中,可按照居住街坊所在建筑气候区划,根据规划设计(如城市设计)希望达到的整体空间高度(即住宅建筑平均层数类别)及基本形态(即是否低层或多层高密度布局),来选择相适应的住宅用地容积率及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控制指标,另外,由于每个指标区间涉及层数和气候区划,通常层数越高或者气候区越靠南,容积率就可以越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区间内的适宜指标。本标准各级生活圈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及居住街坊用地与建筑控制指标均按小康社会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m的标准进行计算,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应达到舒适标准,但也不是越大越好,以适应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许多发达国家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基本在30㎡~40m㎡。[注释】旧区改建项目应注意保护旧区肌理和风貌,换弃“资金就地平衡”的改造方式,避免开发强度过高,同时应充分考虑新增住宅建筑及其居住人口规模与配套设施的匹配关系。4用地与建筑图集号21J825审树鹿勤志动校对袁瑞袁游设计朝晖秀页27
4.0.4新建各级生活圈居住区应配套规划建设公共绿地,并应集中设置具有一定规模,且能开展休闲、体育活动的居住区 公园:公共绿地控制指标应符合表4.0.4的规定。【图示1】【图示2】
表4.0.4公共绿地控制指标
经济适用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注:居住区公园中应设置10%~15%的体育活动场地。【图示3】
各级生活图居住区的公共绿地应分级集中 中设置一定面积的居住区公园,形成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创造居住区内大小结合、层次丰富的公共 活动空间,设置休闲娱乐体育洁动等设施,满足居民不同的日常活动鉴要 对集中设置的公因绿地规模提出了控制要求,以利于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同时能够发挥更好的生态效应;有利于设置体育活动场地 为居民提供休熟、运动、交往的公共空间 回时体育设施导该类公图缴旭的结合教好报体现了士地漫合、集约利用的发展要求
旧区改建公绿地控制指标表
4.0.8住宅建筑与相邻建、构筑物的间距应在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管线埋设、视觉卫生、防灾等要求的基础上统 筹确定,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
住宅建筑与相邻建、构筑物的间距应在综合考虑照、采光、通风、管线理设、视觉卫生、防灾等要求的基研 定,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
住宅建筑间距应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火、管线埋设和视党卫生等要求GY/T 5093-2020 应急广播平台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其中,日照应满足第4.0.9条规定;消防应满足现行国 计防火规范》GB50016;管线星设应满足《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同时还应通过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满足视党卫生的需 不宜低于18m),营造房好居住环境。
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m)(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