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济南市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山地与平原复合型城市绿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济南市城市园林绿化局 济南市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2016年7月版).pdf山地与平原复合型城市绿地
济南市城市园林绿化局济南市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
责任编辑宋涛 封面设计李玉颖
广州市番禺雅居乐花园A04区别墅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山地与平原复合型城市绿地
市园林绿化局济南市园林规划设计研究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济南市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 山地与平原复合型城市绿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济南市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 年
济南市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
发雨水系统 市城市 园林绿化局 济南市园林规
开本:787mm×1092mm 1/16 印张:6.5 版次:2016年7月第1版2016年10月第2次印刷
济南市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
济南市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
1.总则/1 1.1编制目的/1 1.2指导思想/1 1.3适用范围/2 1.4基本原则/2 1.5工作组织程序/3 1.6设计控制要点/4 2.术语/5 3.海绵城市绿地分类/9 3.1分类原则/9 3.2海绵城市绿地分类/9 >4.构建目标及指标控制/10 4.1构建目标/10 4.2指标控制/11 4.3设施规模计算/13 5.普适性构建要点/17 5.1普适性构建要点/17 5.2植物种植技术要点/19 6.山体类绿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22 6.1特征/22 6.2构建思路/22 6.3构建要点/22 6.4措施选择/25
3.海绵城市绿地分类/9
5.普适性构建要点/17
>7.非山体类绿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28 7.1特征/28
>7.非山体类绿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28 17.1特征/28
7.2构建思路/28 7.3构建要点/28 7.4措施选择/31 8.带状绿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34 8.1特征/34 8.2构建思路/34 8.3构建要点/34 8.4措施选择/37 9.附属绿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39 9.1特征/39 9.2构建思路/39 9.3构建要点/39 9.4措施选择/42 10.生态隔离带、湿地及渗漏带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45 10.1特征/45 10.2构建思路/45 10.3构建要点/47 10.4措施选择/47 11.具体措施/48 11.1措施选用模式/48 11.2一般性工程措施分类/48 11.3设施选用/49 11.4单项设施/49 11.5设施功能比较/69 11.6设施组合系统优化/71 12.试点区园林绿地项目示范案例/73 12.1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概况/73 12.2示范工程/76 附件 济南市城市绿地概况/86 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适用植物参考名录/90 本导则用词说明/96 编制依据名录/97
为充分发挥城市绿地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 境,在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框架下,针对城市绿地中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 建,制定本导则,以引导各类绿地工程的具体建设工作。
依据“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总体要 求,在满足绿地生态、景观、游憩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科技引领,便于管理”为基本行动方针,结合济南市城市绿地特点,优先利用自然排 水,优先采用分散、生态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吸纳、蓄渗、净化和 缓释自身及周边用地雨水径流的作用,调配“渗、滞、蓄、净、用、排”六大功能 与其他专项系统紧密结合,进行城市绿地中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
济南市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
1.3.1本导则对济南市城市绿地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建设进行指标制定和技术 引导。 1.3.2济南市城市绿地新建、改建、扩建项自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工程的规划设 计和建设应参照本导则执行。
1.4.1规划引领,科学构建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及济南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制定绿地专项规划,发挥规 划的控制和引领作用,提出各类绿地的建设目标及指标要求,明确城市绿地内低影响 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内容。 1.4.2生态优先,安全为重 明确和保护生态敏感区和城市绿地既有生态系统,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及 修复能力,维持城市绿地良好的生态功能。 以保护生态安全、社会经济安全及游览安全为出发点,提高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 设质量和管理水平,确保设施安全和超标雨水的排放安全。 1.4.3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结合生态敏感区和城市绿地的空间布局关系、绿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 点、水资源状况、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要求等相关因素,合理布局低影 响开发设施,兼顾功能性、安全性与景观性。 1.4.4统筹建设,持续维护 严格落实城市绿地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指标和技术要求。新建项目应与低影 响开发设施建设工程同步规划设计与实施。项目建成后要加强对设施的管理维护,保 证系统正常运行。
基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技术框架,绿地建设实施的工作组织程序见表1.5。 通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城市低影响开发策略、原则、控制目标及分 这指标条件;通过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具体控制指标;通过设计 明确设施规模、类型、布局、组合方式等具体内容。 工程施工建设、验收等过程应按照规划设计指标及要求实施;项目运行过程中需 加强设施的管理维护,保障实施效果,同时开展实施评估,以辅助相关规划的修订
表1.5绿地建设实施工作组织程序
济南市海络城市绿地设计导心
1.6.1现状调研 根据各项目的自然条件(降雨状况)、水文、水资源布局和条件、地形地貌、排 水(汇水)分区、植被等场地内现状情况以及用地周边的城市竖向、地表径流方向、 市政管网等场地外部建设情况,综合分析并总结存在的主要问题。 1.6.2制定控制目标和指标 根据上位规划,结合区位、周边用地情况及绿地内现状特征,分析并提出绿地控 制目标与指标要求,明确单位面积控制容积,并对指标进行分解和合理分配。 1.6.3系统建设用地选择与优化 新建项自的用地选择和设施布局应与场地景观同步规划,优先利用原有河湖水 系、自然坑塘等用地,自然为主,人工设施为辅,充分利用场地竖向设计,组织地表 径流,达到设施与规划景观最优结合。 改扩建项目应充分结合现状,优先考虑对成熟度高、知名度高的景点、景群和植 物群落的保护,以节约用地为原则,选择有条件的用地进行系统构建。 根据指标要求,结合绿地现状进行雨水利用技术设施的合理选择与搭配。详见第 48页“11.具体措施”。 1.6.4通过计算确定设施规模和布局 根据控制自标及设施类型,选择容积法、流量法等方法进行计算,反复核算所选 择设施能否满足控制目标要求,确定设施规模并进行合理布局。
2.0.1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的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 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 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 活动更加“自然”。 2.0.2低影响开发 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LID)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生 态化措施,尽可能维持城市开发建设前后水文情势不变,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 成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的增加等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广义来讲,低 影响开发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 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 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2.0.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根据多年日降雨量统计数据分析计算,雨水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调蓄和收 集利用等方式,场地内累计全年得到控制(不外排)的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百分比。
济南市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
2.0.9海绵城市绿地分类
济南市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
3.1.1根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及形状特征对地表径流的影响进行分类。 3.1.2根据绿地的功能和用途形成的汇水特点进行分类。 3.1.3根据优先保护生态的原则进行分类。
3.2海绵城市绿地分类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城市绿地分为山体类绿地,非山体类绿地,带状绿地 录地,生态隔离带、湿地及渗漏带五大类型(见表3.2)。
海绵城市绿地分类与城市绿地分类对应表
(津)12J7-3 内装修--吊顶济南市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
在满足海绵城市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的前提下,按照科学合理、具有指导性和可 实施性的原则,制定城市绿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目标和控制指标
4.1.3径流污架控制自标 以削减径流污染为主要功能的绿地应增加径流污染控制目标。 通过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优先采用生态措施对绿地内雨水、流入绿地的周 边雨水等所含污染物进行净化,控制植物肥料对雨水的污染
4.2.2单项控制指标 结合不同类型绿地条件和特点,通过透水铺装率与下沉式绿地率单项控制指标进 行落实。
济南市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购
(1)下沉式绿地率 海绵城市绿地下沉式绿地率见表4.2.2
9#10#楼塔吊施工方案(1)下沉式绿地率 海绵城市绿地下沉式绿地率见表4.2.2
表4.2.2海绵城市绿地下沉式绿地率表
计算公式: 下沉式绿地率=S下/S绿 式中:S下一广义的下沉式绿地面积,包括有一定调蓄容积可用于调蓄径流雨水 的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等;下沉深度小于100mm的 下沉式绿地面积不参与计算。S绿一纳入绿地指标的绿地总面积(按《济南市建设项 目绿地率审核办法(试行)》)。 城市绿地中下沉式绿地率不达标的,可以根据绿地特点,采取其他低影响开发设 施,保证满足总量指标控制。下沉式绿地率根据上位规划实施调整。 (2)透水铺装率 除消防车行道、车行主环路、坡度较大地段的游览路等必要道路外,其余游览路 尽量采用透水铺装,新建、扩建绿地项目透水铺装率应达到70%以上,改建绿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