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详解1 2018年最新版(无水印).pdfDesignandInterpretationofElderlyCareFacilit
责任编辑:费海玲焦 降 责任校对:张颖
我国正面临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的人口老龄化进程,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少子化现象并存,仅依靠家庭照料 越来越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特别是一些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的高龄、失能老人,需要入住专门的老年人照料设 施,在社会的帮助和支持下养老。数据显示,2010年到2016年,全国养老设施床位数量已从350万张上升至680万张, 年均增长率达12%。未来几十年,我国的高龄老年人口数量还将持续快速增长,为满足养老照料需求,仍有大量的养 老设施有待建设。
养老设施最重要的设计目标就是要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和运营管理的需要。但是,我国养老设施的设计现状却不容乐 观金华市某幼儿园新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及团队曾参与过北京市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设施的普查项目,还对上海、广州、佛山、深圳、南京、 大连、杭州等许多城市的养老设施进行过大量、长期的调研。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养老设施存在安全隐患,适老化 设计不足,功能配置不合理,未考虑结合老年人身体条件的衰退变化进行适应性设计。还有一些养老项目从一开始就 陷入程式化设计,仅注意满足设计规范的最低要求,却较少考虑老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需求,以及运营管理方对服务 流线、人力配备、工作效率等方面的需要,致使建成后的建筑空间不但难以满足老人的使用要求,还增加了运营方的 负担和人力成本。
在与设计人员、老人院院长、服务人员等的长期接触中我们感到,一方面,目前许多设计人员因刚开始接角 目,对老人和运营方的需求还不够了解,设计困惑较多;另一方面,运营方由于没有建筑专业的背景知识, 清晰表达自身对空间、流线等方面的需求,沟通不畅。以上两方面原因导致项目中的许多设计错误未能及时 至反复出现,浪费了宝贵的资金,而当事后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时往往为时已晚,老人已经入住,拆改困难重 付出巨大的代价。
当前的养老设施建筑设计驱须设计思路和方法上的指导,但目前市场上相关的指导用书还比较匮乏。为此,我们决 心写作《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详解》,将二十余年来在养老设施设计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与读者分享。本书写作立 足于养老设施使用者的需求,从现实国情出发,总结、提炼出了较为实用的建筑设计理念和设计要点,方便在实践中应用。 希望本书能够成为一座桥梁,加深设计师、运营方和投资开发商等各方的相互理解,便于更好地开展合作。希望设 计师通过本书可掌握养老设施的功能要求和设计要点;运营方通过本书能理解设计的要领和空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投 资开发商通过本书可了解空间设计与运营管理的相关性,明确投资与建设的需求。另外,本书也适合于养老产业相关 的政府工作人员、社会人士和学生等阅读和参考。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为老人提供照料服务的养老设施,如老年养护院、养老院、日间照料设施等。这类设施的主要服 务对象是高龄、失能、失智老人,即市场划分中有刚性需求的老人。本书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对这类建筑的设计思 路和设计要点进行了重点讲解。 本书卷1与卷2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 “背景篇”(卷1第一、二章)对我国老年建筑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进行总体概述。 “策划篇”(卷1第三章)对养老设施项目的策划思路、空间需求和功能配置进行全面梳理。 “设计篇”(卷1第四、五章和卷2第一章)是本书的重点篇章,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对养老设施建筑的整体布局和 公共空间、居住空间的设计要点进行详细讲解。 “案例篇”(卷2第二章)对笔者团队主持和参与设计的典型实践案例进行总结分享。 本书的写作追求深入浅出,既方便短时性的随遇随查、启发思路,又保证深入细读时能理解原理、掌握设计内涵。 在写作方法上,本书十分注重对设计思路的说明,力求提供多元的设计视角和切实可行的设计建议,让设计人员不 仅掌握设计的要领,还能理解背后的需求和原因。书中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提示设计误区和正确做法,希望对设计 工作给予有效的帮助。 在表现形式上,本书希望读者能够轻松翻阅、一目了然。经过多次的思考与尝试和反复的调整修改,本书最终定型 为“一页一标题”的排版方式,内容具体、图文并茂,希望读者翻到任何一页都能开始阅读,而且仅浏览标题和图表 即可把握该页内容的大意和要领。 本书是一个全新的创作,从动笔到完稿三年有余、耗时很长。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不断调研求证、不断提高认识, 期间曾对全书架构做过多次重大调整,各节书稿平均修改二十余遍,目的是希望通过反复的推敲凝练,提高本书内容 的准确性、适用性和易读性,避免产生歧义、造成误导。
与笔者合作编写本书的人员包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教师、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还有笔者工作室的多名建筑 师。另有十余人参与了本书的资料收集、绘图辅助和排版校对等工作。大家在漫长的写作过程中都保持着极大的热忱 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本书的出版面世是对他们长久努力的最大肯定。 本书的写作和出版得到了各界的大力支持。感谢上海悉地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为本书的编写提供赞助,并在一些 专业设计问题上提供技术支持。感谢江苏澳洋养老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广意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泰颐春管理咨询 有限公司、宁波象山亲和源置业有限公司、住总集团天津京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泰康之家瑞城置业有限公司、中天 颐信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乐成老年事业投资有限公司、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华北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等企业对笔者团队的信任,通过实际养老项目的合作为我们提供研究和实践机会。感谢北京市民政局、朝阳区民政局、 顺德区老年事业促进会、保利和熹会老年公寓、长友雅苑养老院、广意集团乐善居颐养院、乐成恭和苑、北京国安养 老照料中心、北京英智康复医院、北京市养老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等政府部门、养老设施和社会团体为笔者团队提 供了宝贵的参观调研和深度访谈机会。还要感谢很多养老设施的院长和一线工作人员与我们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在 向他们请教、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团队受益匪浅。另外,本书中一些图纸和照片来自于我工作室保持长期合作 的企业及个人(已在书中注明图片来源),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尽管笔者及写作团队力求向读者展现最新的设计理念和实践心得,但由于当前养老市场发展迅速、实践项目层出不穷 故在一些设计理念和未来趋势的判断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内容上也难免有疏漏不足之处,还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多多指止。 在本书之后,我们还计划就养老设施医疗空间、康复空间、后勤服务空间等更多建筑空间的设计,以及养老设施室
尽管笔者及写作团队力求向读者展现最新的设计理念和实践心得,但由于当前养老市场发展迅速、实践项自层出不究 故在一些设计理念和未来趋势的判断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内容上也难免有疏漏不足之处,还望广大读者不客赐教、 多多指正。 在本书之后,我们还计划就养老设施医疗空间、康复空间、后勤服务空间等更多建筑空间的设计,以及养老设施室 内设计、室外环境设计等方面继续著述,推出后续的书籍,希翼构筑起养老设施设计的完整知识体系。
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2017年12月
第1节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需求 第2节中国养老相关政策标准与老年建筑类型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需求
老年人及老龄化的基本概念
老年人及老龄化社会的界定
世界各国对于老年人的界定并非采用统一的标准,但大部分国家是以60岁或65岁这两个年龄节点来进行划分。相应的,判断一 个国家是否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也有两种不同的衡量方式。
>如何界定“高龄老人”和“低龄老人”
对高龄老人的界定往往与国家的福利政策相关,由于每个国家的政策不同,对高龄老人的年龄界定标准也就存在差异。目前中国 将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称为“高龄老人”,国家对于高龄老人会有相应的福利措施,例如按月发放高龄津贴等。而在一些发达国 家,则是将85岁作为划定高龄老人的年龄界限。 对于低龄老人目前尚不存在严格的概念,通常是指60~69岁的老年人群体。也有一些市场研究将55~59岁的准老人纳入低龄老 人苦睡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
1999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 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从图1.1.1可知,中国的人口结构 正逐渐从增长型(年轻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较大)过渡到稳 定型(各年龄组的人数大致相等)。 当前正值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时期,预计到2050年 左右,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60岁及以上老年人 口比例将达到30%以上
中国与世界各国老龄化发展趋势比较
通过对各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进行比较 图1.1.2),可以发现: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亚洲 国家,虽然步入老龄化社会晚于欧美国家,但老龄化发展 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国家,并将最终超过许多发达国家。
中国老年建筑的总体情况
中国人口老龄化状况及特征1
人口结构及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数据来源:张恺,郭平,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状况蓝皮书[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图1.1.1中国人口金字塔(1950~2030年
图1.1.1中国人口金字塔(1950~2030年
党俊武:探索应对老龄社会之道[M].北京:华龄出版社,2012:39. 李本公,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百年预测[R].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1
第1节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需求
中国人口老龄化状况及特征2
中国老年人口抚养比逐步上升,劳动人口负担
>人口红利优势正在逐步消失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 占总人口比重较大,人口抚养比(即非劳动年龄人口 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较低。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处于人口红利上升期 而随着近年来老龄化的加速发展,我国的人口抚养比 开始上升,人口红利优势正在逐步消失。
>劳动人口抚养重点将从少儿转向老年人
预计到2030年前后,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 将会超过0~14岁的少儿人口比例(图1.1.3)。相应地 老年人口抚养比“将会超过少几人口抚养比。由此可 知,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重点将由少儿人口转向老年 人口。
>老年人口抚养负担急剧加重
2015年,中国的老年人口抚养比与世界平均水平基本 持平。从2015到205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抚养负担 将急剧加重,远超世界及亚洲、北美洲等地区的平均 水平,将与欧洲平均水平接近(图1.1.4)
图1.1.4世界不同地区老年人口抚养状况变化趋势
当前中国老年人口中的低龄老人所占比例高
与日本、欧洲等国家目前面临的以高龄老人为主的深度老 龄化状况有所不同,当前中国的老年人口数量虽然在快速 增加,然而其中有超过1/3的老年人为60~64岁的老人
中国人口老龄化状况及特征3
低龄、空巢及高龄失能老人比例高
这是由于我国第一代婴几潮出生的大量人口进入了老龄阶 段。未来这批老人集中步入高龄行列后,对高龄老人的照 护负担也将随之加重。
数据来源:2014年中国人口抽样调查:日本厚生省平成27年统计:欧盟委员会2014年统计 图1.1.5中国与欧洲、日本的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口的分布比例对比图(2014年)
城镇空巢老年人比例逐渐升高
当前中国城镇老年人空巢居住的比例明显增加,只与配偶 同住成为城镇老年人的主要居住方式。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失能比例显著上升。我国80岁及 以上高龄老人中,近一半为部分失能或完全失能老人。
图1.1.7中国不同年龄段失能老年人分布比例
第1节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需求
中国老年人的养老模式与需习
中国老年人的养老模式与需求1
某市南北区间路道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养老模式由传统家庭养老转向社会养者
养老模式由传统家庭养老转向社会养者
中国老年人的养老模式将更多依赖社会养老
中国老年人的养老模式正从传统的家庭养老向家庭养老和社 会养老相结合的模式转变。这既与客观层面的人口、家庭结 构变化有关,也和主观层面的老年人养老意愿的转变相关。
>子女数量下降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
长期以来,中国老年人以家庭养老为主,其日常生活照料者 主要为子女及配偶。但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平均子女数量的逐 渐减少(图1.1.8),子女对老年人的抚养负担也将随之加重,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将难以为继。特别是对于独生子女的父 母而言,他们将更难以依靠子女养老
来源:2000年,2006年,2010年,2015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
图1.1.8城镇老年人平均子女数量逐渐下降
冷冻蒸发盘管施工方案图1.1.8城镇老年人平均子女数量逐渐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