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92.基于遗传算法的水资源系统优化方法.docx

0392.基于遗传算法的水资源系统优化方法.docx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docx
资源大小:0.3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95180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0392.基于遗传算法的水资源系统优化方法.docx

对应p 个变量的一种可能取值状态,并用p 个 e 位二进制数{ia(j,k)| j=1,2,…,p;

k=1,2 ,…,e}表示:

Ij = ia(j , k) . 2k 一1 (j=1,2,…,p ) (2.23)

这样透水混凝土路面工程施工组织方案,通过式(2.22)、式(2.23)的编码,p 个变量 cj 的取值状态、网格点、个体、p 个 二进制数{ia(j,k)}之间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可见, 优化变量的变化区间及编码长度 决定了模型参数实际搜索空间的大小。 GA 的直接操作对象是这些二进制数。

步骤 2:初始父代群体的随机生成。设群体规模大小为 n。从上述(2e)p 个网格点中 均匀随机选取 n 个点作为初始父代群体。也即,生成 n 组[0,1]区间上的均匀随机数 (以下简称随机数),每组有p 个,即{u(j ,i) j|=1,2,…,p;i=1,2 ,…,n},这些随 机数经下式转换得到相应的随机搜索步数

Ij (i) = INT (u(j, i) . 2e ) (j=1,2,…,p;i=1,2,…,n ) (2.24)

式中,INT(·)为取整函数,显然有 Ij(i)< 2e。这些随机搜索步数{Ij(i)}由式(2.23)对应二进 制数{ia(j,k,i)| j=1,2,…,p;k=1,2 ,…,e;i=1,2,…,n},又由式(2.22)与 n 组优化变量{cj(i)| j=1 ,2 ,…,p;i=1 ,2 ,…,n}一一对应,并把它们作为初始父代个 体。

步骤 3:二进制数的解码和父代个体适应度的评价。把父代个体编码串 ia(j ,k,i) 经式(2.23)和式(2.22)解码成优化变量 cj(i) ,把后者代入式(2.21)得相应的优化准则函数值 fi。fi 值越小表示该个体的适应度值越高,反之亦然。把{fi |i=1,2,…,n }按从小到大排 序,对应的变量{cj(i)}和二进制数{ia(j,k,i)}也跟着排序,为简便,这些记号仍沿用。 称排序后最前面几个个体为优秀个体(superior individuals)。定义排序后的第 i 个父代个

( i=1,2,…,n )

式中,分母中“0.001”是经验设置的,以避免fi 为 0 的情况;fi2 是为了增强各个体适应 度值的差异。

步骤 4:父代个体的概率选择。取比例选择方式,则个体 i 的选择概率为 1

p = = ( i=1,2,…,n ) (2.26)

令 pi = p ,( i=1,2,…,n ) ,则序列{pi |i=1,2,…,n}把[0,1]区间分成 n

个子区间,并与 n 个父代个体一一对应。

代群体中以概率p选择第 i 个个体,共选择两组各 n 个个体。

步骤 5:父代个体的杂交。由于杂交概率pc 控制杂交算子应用的频率,在每代新群 体中,有 npc 对串进行杂交,pc 越高,群体中串的更新就越快,GA 搜索新区域的机会就 越大,因此这里 pc 取定为 1.0。目前普遍认为两点杂交方式优于单点杂交方式,因此这 里决定采用两点杂交。由步骤 4 得到的两组父代个体随机两两配对,成为 n 对双亲。先 生成 2 个随机数 U1 和 U2,再转成十进制整数:IU1=INT(1+U1·e),IU2=INT(1+U2·e)。 设 IU1≤IU2,否则交换其值。第 i 对双亲 ia1(j,k,i)和 ia2(j,k,i)的两点杂交,是指 将它们的二进制数串中第 IU1 位至第 IU2 位的数字段相互交换,生成两个子代个体:

i,a1(j, k, i) =〈(),,[,,]

i,a2(j, k, i) =〈(),,[,,]

(j=1,2,…,p;k=1,2,…,e;i=1,2,…,n )

步骤 6:子代个体的变异。这里采用两点变异,因为它与单点变异相比更有助于增 强群体的多样性。生成4 个随机数 U1~U4 。若 U1≤0.5 时子代取式(2.27)否则取式(2.28), 得到 n 个子代,记其二进制数为{ia(j,k,i)}。把 U2,U3 转化成不大于 e 的整数:

IU1 = INT (1+U2 . e) (2.29)

IU2 = INT (1+U3 . e) (2.30)

变异率pm 为子代个体发生变异的概率。子代个体 ia(j ,k,i)的两点变异,即如下变换

(当U4≤ pm且k ={IU1, IU2}时, 原k位值为1时变为0,

ia(j, k, i) =〈|l为1,

步骤 6 中:利用随机数 U1 以 0.5 的概率选取杂交后生成的两个子代个体的任一个, 利用 U2 和 U3 来随机选取子代个体串中将发生变异的两个位置,利用 U4 来控制子代个 体发生变异的可能性。

步骤 7:进化迭代。由步骤 6 得到的 n 个子代个体作为新的父代,算法转入步骤 3, 进入下一次进化过程,如此循环往复,优秀个体将逼近最优点。

以上 7 个步骤构成标准遗传算法(SGA)。

步骤 8:加速循环。SGA 的 4 个主要控制参数是编码长度 e,父代个体数目 n,变异 率pm 和进化迭代次数 ni。目前对这些参数的设置尚缺少明确的准则指导;而且 SGA 的 寻优效率明显依赖于优化变量的初始变化区间的大小,优化变量初始变化区间越大, SGA 的有效性就越差,应用 SGA 就十分困难; SGA 并不保证全局收敛性,见表 2.2 和 表 2.3。表 2.2、表 2.3 中, s 为优秀个体数目,为便于分析,优化问题取

c1 + c2 xi + c3 x

虚拟一组理想无误差的输入、输出资料为

{(xi ,yi )|xi = i;yi = 1+ 2xi + 3x ;i = 1 ~ 30}

显然该问题的理论最优点(真值)为 C*={1,2,3}。

表 2.2 加速遗传算法与标准遗传算法优化效果的比较(一)

:n=300 ,e=10,pm=1.0 ,s=10

表 2.3 加速遗传算法与标准遗传算法优化效果的比较(二)

:n=300 ,e=10,pm=1.0 ,s=10

表 2.2 和表 2.3 : 用 SGA 优化时,当变量 c1,c2,c3 初始变化区间分别为[0.8 , 1.2]、[1.8,2.2]和[2.8,3.2]时,最优化准则函数值f1 从第 2 次进化迭代的“8.20 ” 下降到第 4 次进化迭代的“4.95 ”,此时即出现早熟收敛现象;当变量 c1 ,c2 ,c3 初始变 化区间分别为[-10,10]、[-20,20]和[-30,30]时,最优化准则函数值f1 从第 2 次进化迭代的“1 683.65”下降到第 10 次进化迭化的“633.06 ”,此时也出现早熟收敛 现象,寻优效果很差。大量研究、应用表明,SGA 中的选择算子操作、杂交算子操作的 搜索寻优功能随进化迭代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在实际应用中常出现在远离全局最优 点的地方 SGA 即停滞寻优工作,此时许多个体相似甚至重复;SGA 的计算量大、全局 优化速度慢;SGA 是从(2e)p 种优化变量取值状态中找最优,优化结果的精度受编码长 度 e 的控制;SGA 控制参数的设置技术复杂,目前尚无好的准则指导。特别是当实际优 化问题的变量的变化区间很大时,上述问题就十分突出,应用 SGA 就极为困难。

受正交设计法[117]的启发,经深入探讨 SGA 算法的寻优性能和大量的数值实验与实 际应用,我们提出了用第一次、第二次进化迭代所产生的优秀个体的变量变化区间作为 变量新的初始变化区间,算法进入步骤 1,重新运行 SGA 算法,如此加速循环,优秀个 体的变化区间将逐步调整和收缩,与最优点的距离将越来越近,直到最优个体的优化准 则函数值小于某一设定值或算法运行达到预定加速(循环)次数,结束整个算法的运行。 此时,就把当前群体中最佳个体或优秀个体的平均值指定为 AGA 的结果。

YB/T 4660-2018标准下载以上 8 个步骤构成加速遗传算法(AGA)。

为对比分析,优化问题仍取式(2.32)和式(2.33),现分别用 SGA 和 AGA 计算。AGA 加速一次的计算量与 SGA 进化迭代两次的计算量相当。结果见表 2.2 和表 2.3。

表 2.2 和表 2.3 :当变量初始变化区间增大时,随着进化迭代次数的增加,SGA 的最优化准则函数值稳定在一个较大的值上,此时 SGA 已出现早熟收敛现象,算法再 运行下去没有意义;而 AGA 的最优化准则函数值随着加速次数的增加而仍能减小,其 寻优仍十分有效,在表 2.2 情况下加速 15 次后,在表 2.3 情况下加速 37 次后,所得最优 个体 c* = {1.000,2.000,3.000},这与真值相同。

2.3.2 算法控制参数的配置

AGA 的控制参数包括编码长度 e,父代个体数目 n,优秀个体数目 s 和变异率pm 。 显然,这些参数的不同取值将对 AGA 的寻优性能产生很大影响,要想得到 AGA 运行的 最优性能,必须对这些参数进行适当的设置。

AGA 的pm 反映了个体向其它个体网格点随机变迁的概率。由于 AGA 保证了算法的 收剑性(证明见 2.3.3 小节)大理石、磨光花岗石、预制水磨石饰面施工工艺标准,pm 越大,搜索区域越大,优秀个体包围、接近全局最优点 的机会也越大,越有利于克服早熟收敛,见表 2.4(表 2.3~表 2.7 的优化问题、数据资料 同表 2.2)。因此pm 可取定 1.0。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