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江苏省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标准《江苏省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标准》是为了提高住宅工程的质量,减少常见质量问题而制定的一部地方性规范。该标准针对住宅工程中常见的质量缺陷和问题(如渗漏、裂缝、空鼓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措施和管理要求,旨在从设计、施工到验收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明确住宅工程质量通病的定义及分类,重点对屋面渗漏、外墙开裂、卫生间漏水、地面空鼓等典型问题提出防治措施;二是强调设计阶段的优化,要求充分考虑结构安全性与功能性,避免因设计不合理引发质量问题;三是强化施工过程管理,细化各工序操作规程,确保材料选用、施工工艺符合规范要求;四是完善验收制度,通过严格的质量检测和评估,确保工程达到预期标准。
此标准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为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提供了统一的技术依据,有助于全面提升江苏省住宅工程质量水平,保障居民居住安全与舒适度。
DGJ 江 苏 省 工 程 建 设 标 准
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标准 Housing Project Quality Common Failing Control Standard
目 次 1 总则 2 术语 3 基本规定 4 基础与基础工程 4.1沉降变形对上部建筑的影响 4.2桩身质量(地基处理强度)不符合要求 5 地下防水工程 5.1防水混凝土结构裂缝、渗水 5.2柔性防水层空鼓、裂缝、渗漏水 5.3水泥砂浆防水层 5.4卷材防水层 6 砌体工程 6.1砌体裂缝 6.2砌筑砂浆饱满度不符合规范要求 6.3砌体标高、轴线等几何偏差 7 混凝土结构工程 7.1混凝土结构裂缝 7.2混凝土保护层偏差 7.3混凝土构件的轴线、标高等几何尺寸偏差 8 楼地面工程 8.1楼水泥地面起砂、空鼓、裂缝 8.2楼梯踏步阳角开裂或脱落、尺寸不统一 8.3厨、卫间楼地面渗漏水 8.4底层地面渗漏水 9 装饰装修工程 9.1外墙空鼓、开裂、渗漏 9.2顶棚裂缝、脱落 9.3门窗变形、渗漏、脱落 9.4栏杆高度不够、间距过大、连接固定不牢、耐久性差 9.5玻璃安全度不够 10 屋面工程 10.1找平层起砂、起皮 10.2屋面防水层渗漏 11 给排水及采暖工程 11.1给排水及采暖管道系统渗漏 11.2消防隐患 11.3管道及支吊架锈蚀 11.4卫生器具不牢固和渗漏 11.5 排水系统水封破坏、排水不畅 11.6 保温绝热不严密,管道结露滴水 11.7 采暖效果差 12 电气工程 12.1防雷、等电位联结不可靠接地故障保护不安全 12.2电导管引起墙面、楼地面裂缝,电导管线槽及导线损坏 12.3电气产品无安全保证,电气线路连接不可靠 12.4 照明系统未进行全负荷试验 13 通风与排烟工程 13.1风管系统泄漏、系统风量和风口风量偏差大 14 电梯工程 14.1电梯导轨码架和地坎焊接不饱满 14.2 电控操作和功能安全保护不可靠 15 智能建筑工程 15.1系统故障,接地保护不可靠 15.2系统功能可靠性差,调试和检验偏差大 16 建筑节能 16.1外墙外保温裂缝、保温效果差 16.2外窗隔热性能达不到要求 17 质量控制专项验收 17.1工程资料 17.2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专项验收 附录A 临空栏杆玻璃抗冲击性能检验方法 附录B 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设计专项审查表 附录C 工程质量通病控制专项验收记录表
1 总 则 1.0.1 为提高住宅工程质量水平,控制住宅工程质量通病,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规范,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江苏省住宅工程质量通病的控制,其它工程质量通病的控制可参照本标准规定执行。 1.0.3 本标准控制的住宅质量通病范围,以工程完工后常见的、影响安全和使用功能及外观质量的缺陷为主。 1.0.4 住宅工程质量通病的控制方法、措施和要求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执行国家、省相关建筑工程标准、规范。
q/gdw 11960-2019 架空输电线路耐候钢杆塔加工技术规程2 术 语 2.0.1 住宅工程 供人们居住的建筑。 2.0.2 住宅工程质量通病 住宅工程完工后易发生的、常见的、影响使用功能和外观质量的缺陷。 2.0.3 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 对住宅工程质量通病从设计、材料、施工、管理等方面进行的综合有效防治方法、措施和要求。
3 基本规定 3.0.1 建设单位负责组织实施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并不得随意压缩住宅工程建设的合理工期;在组织实施中应采取相关管理措施,保证本标准的执行。 3.0.2 设计单位在住宅工程设计中,应采取控制质量通病的相应设计措施,并将通病控制的设计措施和技术要求向相关单位进行设计交底。 3.0.3 施工单位应认真编写《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施工措施》,经监理单位审查、建设单位批准后实施。 3.0.4 监理单位应审查施工单位提交的《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方案和施工措施》,提出具体要求和监控措施,并列入《监理规划》和《监理细则》。 3.0.5 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应将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的设计措施列入审查内容。 3.0.6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将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列入监督重点。 3.0.7 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所发生的费用应列入招投标文件和工程概预算。 3.0.8 住宅工程竣工验收时除执行现有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所规定的以外,还应提供防治住宅工程质量通病的相关资料。 3.0.9 本标准检查方法除有明确要求外,涉及建筑材料的要检查材料出厂合格证、检测报告,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或本标准规定材料进场需复验的要检查复验报告。 3.0.10 住宅工程中使用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应经过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技术鉴定,并应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
5 地下防水工程 5.1 防水混凝土结构裂缝、渗水 5.1.1 混凝土裂缝、渗水 1 设计 1)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地下水、地表水和毛细管水对结构的作用,以及由于人为因素而引起的周围水文地质变化的影响确定设防高度。 2)地下室墙板宜优先采用变形钢筋,配筋应细而密,网片钢筋间距应≤150mm,分布宜均匀;水分分布钢筋设置在竖向钢筋外侧。对水平断面较大变化处,宜增设抗裂钢筋。 3)地下结构用混凝土,应采用防水混凝土;自防水混凝土设计时,应采取预防混凝土收缩的措施。 4)结构设计时,应根据平面形状、荷载、地区变化等合理设置后浇带和变形缝。 5)设计图中,应注明或绘制加强带、后浇带、变形缝和施工缝等构造详图。
5.2 柔性防水层空鼓、裂缝、渗漏水 5.2.1 设计 1 应选用耐久性和延伸性好的防水卷材或防水涂料作地下柔性防水层,且柔性防水层应设置在迎水面。 2 柔性防水层的基层宜采用1∶2.5水泥砂浆找平。 5.2.2 施工 1 找平层表面应清理干净、干燥,如有污物、油渍等,应洗刷干净,晒干后方可施工。 2 柔性防水层施工期间,地下水位应降至垫层300mm以下。 3 柔性防水层前,先涂刷基层处理剂,卷材宜采用满贴法铺贴,确保铺贴严密;防水材料应薄涂多遍成活。 4 柔性防水层的施工还应符合相关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要求。 5 柔性防水层施工完毕后,应采取可靠的保护措施。
2 当板面受力钢筋和分布钢筋的直径均小于10mm时,应采用钢筋支架支撑钢筋,支架间距为:当采用φ6分布筋时不大于500mm,当采用φ8分布筋时不大于800mm;支架与受支承钢筋应绑扎牢固。当板面受力钢筋和分布钢筋的直径均不小于10mm时,可采用马蹬作支架。马蹬在纵横两个方向的间距均不大于800mm,并与受支承的钢筋绑扎牢固。当板厚h≤200mm时马蹬可用φ10钢筋制作;当200mm≤h≤300mm时,马蹬应用φ12钢筋制做;当h>300mm时,制作马蹬的钢筋应适当加大。 7.3 混凝土构件的轴线、标高等几何尺寸偏差 7.3.1 施工过程中的测量放线应由专人进行,各种测量仪器应定期校验。 7.3.2 主体混凝土施工阶段应及时弹出标高和轴线的控制线(如墙面1m线、地面方正控制线等),准确测量,认真记录,并确保现场控制线标识清楚。监理单位要对其进行复核。 7.3.3 模板支撑完成后,要测量、校正模板的标高和平整度,若有偏差随时调整。 7.3.4 严格控制现浇板厚度,在混凝土浇筑前应做好现浇板板厚度的控制标识,每2延长米内设置一处。 7.3.5 楼(地)面水平结构构件施工完成后,在柱、墙上抄出水平控制线,以控制住宅工程的建筑标高。 7.3.6 模板的背楞统一使用硬质木材或金属型材,统一加工尺寸。浇筑混凝土墙板、柱时,在现浇楼面埋设φ48的钢管,增设斜撑,以增强模板的刚度和平整度。 7.3.7 根据混凝土的侧压力,墙、柱自楼面向上根据施工方案采取下密上疏的原则布置对拉螺栓。 7.3.8 模板支撑完成后,要全面检查模板的几何尺寸,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8 楼地面工程 8.1 水泥楼地面起砂、空鼓、裂缝 8.1.1 设计 1 面层为水泥砂浆时,应采用1∶2水泥砂浆。 3 细石混凝土面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 8.1.2 材料 1 宜采用早强型的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 2 选用中、粗砂,含泥量≤3%。 4 面层为细石混凝土时,细石粒径不大于15mm,且不大于面层厚度的2/3;石子含泥量应≤1%。 8.1.3 施工 1 浇筑面层混凝土或铺设水泥砂浆前,基层应清理干净并湿润,消除积水;基层处于面干内潮时,应均匀涂刷水泥素浆,随刷随铺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面层。 2 严格控制水灰比,用于面层的水泥砂浆稠度应≤35mm,用于铺设地面的混凝土坍落度应≤30mm。 3 水泥砂浆面层要涂抹均匀,随抹随用短杆刮平;混凝土面层浇筑时,应采用平板振捣或辊子滾压,保证面层强度和密实。 4 掌握和控制压光时间,压光次数不少于2遍,分遍压实。 5 地面面层24h后,应进行养护,并加强对成品的保护,连续养护时间不应少于7d;当环境温度低于5℃时,应采用防冻施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