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整体爬模施工整体爬模施工是一种先进的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广泛应用于超高层建筑、桥梁、烟囱等结构的建设。该技术通过将模板系统与爬升装置结合,实现模板的自动爬升和重复使用,大幅提高施工效率并减少人工干预。
整体爬模施工的核心在于“自爬升”机制。施工过程中,模板固定在已浇筑的混凝土上,通过液压千斤顶或螺杆提升装置,带动模板沿建筑主体逐层上升。每次浇筑完成后,模板系统自行爬升到下一施工层,无需拆卸和重新安装,显著缩短了施工周期。
相比传统施工方法,整体爬模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安全性高中建机电样板引路施工方案(19p),模板系统封闭性强,可有效防止高空坠物;二是施工速度快,模板爬升与钢筋绑扎等工序可平行作业;三是经济效益好,减少了脚手架和吊装设备的使用;四是环保性能佳,降低了材料浪费和施工现场的噪音污染。
然而,整体爬模施工对技术和管理水平要求较高,需要精确的计算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此外,初期投入成本较大,但长期来看,其高效性和经济性使其成为现代高层建筑施工的重要选择。
弹线采用“偏心弹线法”,即在每一层墙体混凝土浇捣完毕后,施工人员随即用经纬仪把控制轴线从底层引至施工层的外轴混凝土的顶面上,并做出红三角油漆标记,在内爬架一侧,离墙体中心线500mm处,用墨线拉通,弹出主轴线。随后又以这些主轴线为准,按开间尺寸,分别弹出各轴的墙体中心线,并有专人复核和做好弹线施工记录。
做好爬升前的准备工作,先对施工中所有提升设备的完好程度,工作位置、吊钩、联接杆件、附属配件等,逐项进行清点检查,在确认符合要求后,才能爬升。
内、外模板和内、外爬架的提升,应先收紧千斤顶钢丝绳或倒链,然后才可逐一松动和拆除穿墙螺栓,使它们一直处于竖直状态。尽力避免大幅度的倾斜、晃动和扭转。在爬升过程中,切忌大起大落、摆动、碰撞、卡住,力求平稳爬升。此外,爬升作业均应把整套程序一次完成,严禁外爬架或外模板爬升到一半,就抛在高空过夜。
如遇6级以上的大风时,暂停一切爬升作业。
整体爬模拆除方案在施工组织设计中予以明确规定,施工前层层交底至班组。
整体爬模及全部施工机具,在工程结构施工到顶后,即在顶层墙体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开始拆除。其拆除顺序,见下图。
拆除时加强统一指挥,并有专人监督。同时,划定警戒区域,严防上下交叉作业。通常先拆除联结件,把大件分解成若干个小件,再逐一拆除。对拆下的部件及时清运,不过多堆积在屋面上。
凡拆下的模具,随时清理,及时整修油漆保养,以便重复使用。
整体爬模施工的劳动力配置,在建筑面积约500m2,工期为6~8天标准层的情况下,见下表:
质量保证措施与质量标准
整体爬模的加工和组装质量是保证整体爬模施工质量的关键,为此必须对此进行严格的控制把关,并办好检验签证手续。
各工序的施工质量要特别予以重视,尤其对弹线、内架校正、支模尺寸和节点联接,均应逐一办理验收签证手续,否则一律不许进入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在浇筑头层墙身混凝土时,应通过检查,签发混凝土浇捣令,并建立统一的指挥系统,负责协调解决混凝土搅拌、运输、浇筑、模具爬升、机电用水配合等问题。
每爬升一层后,随即测定垂直度的偏差值,并办理书面验收资料,作为下一层爬升施工作业的依据。
每爬升4层以后,应停歇一天,集中清理内,外模板和内、外爬架,必要时校正或调换,使整个装置系统处于良好状态。
有关整体爬模模具的制作质量标准和组装质量标准,按下表规定执行。
整体爬模的制作质量标准与组装质量标准表
内、外爬架提升时的安全:
排除一切提升障碍;保证同步提升;穿墙螺栓要装配齐全夯实水泥土与cfg桩复合地基施工组织设计,不得缺漏;严格执行定人定位提升作业和紧固作业;提升前检查吊点吊钩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内、外模板提升时的安全:
提升条件与内、外爬架提升的安全措施相同;内模提升后,要把每块模板上的安全定位销立即插入内爬架;模板上口的花篮螺栓必须牢牢钩住内爬架;定期检查,维修提升动力设备,必要时给予更换或维修。
弹线——整爬施工中的弹线工作与其他模板施工有所不同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案,采用“偏心弹线”。
抄平——内墙爬模的水平线,是在墙体混凝土已浇筑完毕,但模板尚未提升之前进行的。该工程施工中,采用“U”型连通器,即用适当长度Ø10mm的空心塑料透明管套在一个圆桶底的出水口嘴上,然后注水入桶,利用圆桶与塑料管内液面保持一致的原理,来引测出内墙上等高线,以次作为支撑楼板底模和地坪施工的依据。
结构垂直度——采用经纬仪层层控制头角与轴线,及时地调整支模尺寸,保证结构的垂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