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4/T 2688-2016 公路路基养护技术规范对执行指南条文严格程度的用词,采用下列写法: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反面词采用“不宜”
1.1为加强公路养护技术管理工作,统一和规范公路养护标准,提高公路 养护质量和服务水平,1996年交通运输部制定并发布了《公路养护技术规范》 (JTJ073一96),并于2009年重新进行修订发布(JTGH1073一2009),之后, 交通运输部分别编制了《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公路桥涵养护规范》 和《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等相关养护技术规范,但没有编制《公路路基养护 技术规范》。 公路路基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路面的基础,它与路面共同承担车辆荷 载,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直接影响路面的平整度和强度,是保证路面稳定的基本 条件,目前我省还没有公路路基养护方面的技术规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没有 切实可行的参照规范,为做好公路路基养护和技术改造工作,出台适合我省的公 路路基养护技术规范十分有必要。 1.2本规范适用于我省各级公路路基的养护工作。对于农村公路、厂矿道 路、林区道路以及风景旅游区内部道路等,可参照执行。 1.3公路路基养护工作的基本任务是: 1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预防性养护,提高路基的抗 灾害能力。 2加强路基的基本技术状况调查,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 3保持路基良好的技术状况,及时修复损坏部分,保障公路行车安全、畅 通。 4吸收和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采取科学的技术措施, 不断路基养护工程质量,有效延长路基的使用寿命,提高养护资金使用效益。 5加强路基的技术改造,Z以适应公路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n 1.4~1.6仅巍定路塞彝上作遠遵循南政他露重护应大力推 广和应用先进的养护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加强综合治理,重视资源节约。注 意保护农田,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注重养护生产作业安全,保障养护作业人 员和车辆的安全运行。 1.8公路路基养护质量的考核,应严格按照现行《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ITG H20) 执行
4.1.2本条规定了路基状况检测与调查的工作内容,包括路肩、边坡、防护 及支挡构造物、排水系统等部分。 4.1.3本条规定了路基状况检测与调查的频率。路基状况评定所需数据的检 测与调查频率不低于每年一次,梅雨季节、地质灾害发生等特殊时点后应增加路 基状况的专项检查。在地质条件不良、水文条件不良或重载交通等特殊地段应实 施定点监测,
4. 4检测与调查方法
4.4.1受技术条件的限制,路基技术状况评定所需的检测与调查数据,目前 仍以人工实地调查为主,有条件的地区可借助便携式路况数据采集仪(RCP/PCR) 进行现场调查记录JC/T 2451-2018 硼硅酸盐平板玻璃,所有调查数据应采用有线或无线方式直接输入相关的管理系 统进行评价计算、汇总、分析,并形成相关报表。公路路基的自动化检测技术在 世界各国还都没有得到根本突破,这将是今后我国公路养护检测自动化技术研究
和发展的重点。 4.4.2路基损坏范围的计量应该按照附录A中各类损坏类型分级指标的计量 方法,采用实地丈量或目测估计确定。 4.4.3路基的检测与调查应由公路的管养机构负责,不具备条件的,也可委 托相关专业机构采集有关数据。
4.5.1本条规定了定点检测的对象和内容。 4.5.2本条规定了定点检测点的设置位置和设置频率。 4.5.3目前同一监测指标的监测方法很多,但每种监测方法监测数据的精确 生、全面性都存在差异。在实施监测时,应选取适当的监测方法,也可同时采用 几种方法,进行比较、补充。 4.5.4~4.5.6规定了路基沉陷、滑坡及支挡结构物监测可采用的监测方法及 各自的适用性。实际监测时,应根据实际监测对象,采用不同方法定点监测,进 亍综合比较,评判工程安全状况。
5.1.1日常养护应遵守月初有安排、月中有检查、月底有考核的养护管理制度。 公路养护管理机关应对辖区内各养护管养单位养护管理制度的制定、执行加强监 管,并制定相关考核评价措施。 5.1.2本条规定了日常养护检查的四种方式。 5.1.3~5.1.6明确了日常检查、定期检查、不定期检查和专项检查等四种检 查方式的实施主体、检查频率和检查对象
5.2.1本条规定了对日常巡查人员的基本要求,养护作业组织应加强对从业 人员的教育培训。 5.2.2~5.2.3规定了对日常巡查从业人员的安全保护措施、巡查装备、巡查 方法的基本要求。有条件的地区,为提高巡查效率,宜配备巡查车辆。巡查车辆 应有明显标识,装备黄色警示灯,巡查车速一般控制在40~50km/h,遇到停车巡 查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5.2.4本条规定了日常巡查的工作内容 5.2.5巡查过程中,如发现路基病害,应详细记录病害位置、病害类型、病 害程度,及时记录、汇报。如发现对交通安全构成威胁的严重病害,应立即报告, 必要时应在现场采取临时交通管制措施,确保交通安全
5.2.5巡查过程中,如发现路基病害,应详细记录病害位置、 病害类型、病 害程度,及时记录、汇报。如发现对交通安全构成威胁的严重病害, 应立即报告, 必要时应在现场采取临时交通管制措施,确保交通安全。
本条规定了边坡日常养护的基本要求。边坡稳定是保持路基稳定的必要条
件,日常养护中,应注重对边坡技术状态的巡查,发现有堆积物、冲沟等边坡病 害,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治理和维修;发现滑坡、崩塌等严重病害时,应 立即报告,现场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确保交通安全
本条规定了挡土墙日常养护的基本要求。日常养护中,应加强对挡土墙技术 伏况的巡查。发现泄水孔堵塞时应及时清理、疏通;发现沉降缝和伸缩缝填料脱 客、断裂时应及时修补;发现挡土墙产生裂缝、断裂(无沉降错台)并已停止发 展时,应在清缝后用水泥砂浆填塞,也可用环氧树脂等材料灌注黏合;发现挡土 墙发生倾斜、局部鼓出、滑动或下沉等病害时,应立即报告。
本条规定了排水设施日常养护的基本要求。路基排水设施包括地面和地下排 水设施。地面排水设施通常有边沟、截水沟、排水沟、泄水槽、跌水及急流槽、 拦水带等;地下排水设施有暗沟、盲沟、渗沟、渗井及防水隔离层等。日常养护 中,应保持路基排水设施的畅通、完好,出现堵塞时应及时疏通。当发现排水设 施跨塌、冲毁等严重病害时,应立即报告。
6.1.1路基预防性养护是主动养护,必须遵循“治早治小,及时主动”的原 则。通过加强日常巡查,及时发现路基病害,在病害发生初期,即采取相应措施 进行养护,不让其向更深层次发展或扩大,把病害处理在萌芽阶段。 6.1.2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水文、水文地质的特点,结合路基的实际技术状 兄,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预防性养护措施 6.1.3预防性养护时机的确定是建立在全面调查和科学评价基础上的,预防 性养护的经济性、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预防性养护的时机,
6.2预防性养护的内容
本条明确了路基工程所包括的路肩、边坡、排水设施、防护及支挡构造物、雨季 防性养护的措施。
十路肩的横坡应满足原设计规定值,否则应进行处理。硬路肩养护与路面相同 不列入此条文。路肩上严禁种植农作物和堆放杂物。养护所需要的砂石材料应在 路肩外设置堆料台堆放,如必须堆放在路肩上时,应选择在较宽的地段顺一边堆 放,堆放长度不宜大于10米,每堆料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m,以利排水。桥头、 陡坡路段和弯道内侧,不得堆料。
本条规定了路肩冲刷、松散等病害的常用养护方法。有条件时可以沿路肩外 侧砌一条20cm宽、20cm深的护肩带,加固路肩,美化路容。
边坡发生病害,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维修和加固。为使边坡状况尽可能与 周边自然景观相协调,在有条件的路段应优先采取植物防护坡面技术,如种植灌 木、铺草皮或种植香根草(一种从马达加斯加等国引进的生长繁殖快、耐旱又耐 涝的禾科多年生植物)。也可采用“液压喷播”、“客土喷播”和“岩质坡面喷 植物的一部分又集学根习琴等废芽萌生萌部分专播经科摩处理后混入水中,并 配以一定比例的专用配料(如肥料、纸浆、黏合剂、保水剂、土壤改良剂等): 通过喷播机搅拌,利用高压泵体的作用,喷播在公路路基坡面,促使其生长而形 成坡面植被的技术措施。 “客土喷播”技术主要应用于稳定的砂砾质以及风化岩质边坡坡面,将植物 种子、保水材料(高吸水树脂)、稳定材料(水泥和合成树脂类土壤稳定剂)、 疏松材料(木糠、谷壳等)、客土和肥料等,经科学配方和混合,通过压缩空气 喷于坡面,经过良好养护,生长成植被。 “岩质坡面喷混植生技术”是对裸露的岩质边坡,利用人工配制的有机植物
生长基材,配以黏结剂、固网技术,喷射于坡面,使这层适合于植物生长的有机 物料紧贴坡面,通过成孔物质的合理配置,便种植基土壤固体、气体、液体三相 物质处于平衡状态,创造草类与灌木的良好生长环境,再选用草、灌、藤等种子 混合配方,进行液态喷播,以得到石质坡面生态复合功能。 “植被混凝土”是利用高强度黏结剂把较大粒径的骨料稳固成型,利用骨料 间孔隙存储能使植物生长的基质,通过播种或其它手段使得多种植物在较坚固骨 料混凝土中的基质层生长,进而完成生态防护功能。 对于土质(或高度风化)路基边坡,河(湖)滩、河(湖)岸、常年受水淹 和风浪侵袭的路堤边坡,已经经常有符石坠落或土块落的路堑高边坡,如植树, 种草等效果不佳,应采取抛石防护、石笼防护、浆砌或干砌块(片)石护坡,或 档土墙防护,也可考虑喷混凝土、设置碎落台等措施,或采取铁丝网、尼龙编织 网、高强塑料网格等,铺于坡面并固定,在网格内种草,或铺砌框格形砌块,然 后在框格内种草等措施。对于路堑(半路堑)不稳定高边坡,根据边坡的地质条 件,除选择采取以上加固措施外,也可打抗滑桩稳固边坡。如有条件,推荐采用 预应力锚索钢筋混凝土框格梁加固防护,其原理是锚索一端插入并固定于边坡下 基岩或不动体(钻孔、灌浆),另一端施加预应力,并锚固于浇筑在坡面的钢筋 混凝土框格梁上,使边坡坡体在可能失稳之前就受到主动加固支护。采用钢筋混 凝疑土框格梁能有效地使所有锚索整体受力,防止体积较大的孤石在失稳时导致单 根锚索受力而破坏。框格梁及锚索的规格尺寸经设计计算确定。
本条文规定了挡土墙保持良好稳定状态的基本要求,定期检查内容并建立技 术档案。
9.2.1本条文规定了挡土墙的裂缝、断缝处治措施。方法是将裂缝缝隙凿平, 清除碎渣和杂物后,用水泥砂浆填塞;对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挡土墙裂缝,可采 用环氧树脂黏合;对裂缝较宽、较深,墙内形成空洞的,可先用细石混凝土封堵 外围,预留孔洞,然后进行压浆处理。 9.2.2本条文对锚杆式或加筋土挡墙的病害类型明确了相应的处治措施。暴露 的锚头、螺母垫圈等应定期除锈、刷漆,螺母如有松动、脱落,应及时回以紧固 和补充。如锚头用砂浆或沥青麻絮包裹,要注意是否紧密,发现脱落,应及时修 补。 9.2.3浸水挡土墙受洪水冲刷, 出现基础被淘空,但未危及墙体时,可采取抛 石加固或用片石将淘空部分塞实、灌浆,如墙体损坏,应按原样修复,
9.3挡土墙滑移倾斜处治
挡土墙发生倾斜、局部鼓出、滑动等病害时,条文中规定了可采用锚固法、 套墙加固法或增建支撑加固法进行加固。具体方法如下: 1)锚固法 适用于水泥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挡土墙。采用高强钢筋或锚索做锚杆(索) 穿入预先钻好的孔内,灌入水泥沙浆,并将锚杆(索)固定,待砂浆达到一定强 度后,对锚杆勺素进行拉张乙铺.以因此来分担挡①墙所受的闷力。如图1 所示。 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请勿传播或其他用途
图1锚固法加固示意图
2)套墙加固法 宜用钢筋混凝土套墙加固,在原墙外侧加宽基础、加厚墙身,如图2所示。 施工时,先挖除一部分墙后填土,以减小压力;应使新、旧基础和墙身结合 成一整体,可将旧墙表面和旧基础凿毛、洗净、润湿或加设钢筋锚栓和石,以 增强联结,墙后回填士必须分层填筑、夯实。
图2套墙加固法示意图
在挡墙外侧每隔一定的间距增建支撑墙,其基础埋置深度应与原墙相同,支 撑墙尺寸和间距应通过计算确定,如图3所示。
1)新旧墙结合部的处理。
3)墙背回填料表面应采取封闭措施,防止地面水渗入 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请勿传播或其他用途
本条文规定了排水设施满足正常使用的基本要求。强调了春融前及暴雨后对 排水设施的检查、疏蔬通。 10.1.4边沟长度一般地区不超过500m,多雨地区不超过300m,否则影响路基 排水,应分段在适当位置设置排水沟、涵洞等将水排出。边沟内不能种庄稼,边 沟外边坡应保持原设计的坡度,以防塌后阻塞边沟。 10.1.7原排水设施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时,应合理增设和完善,新增的排水设施 设计、施工应符合现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O)和《公路路基施工技 术规范》(ITGF10)的有关规定
10.2.1对土质边沟,应保持设计断面,满足排水要求。沟底应保持不小于0.5% 的纵坡,在平原地区排水有困难的地段,不宜小于0.3%。边沟内不能种植农作 物,更不能用边沟做排水渠道。边沟外边坡也应保持一定的坡度,以防塌,阻 塞边沟。
物,更不能用边沟做排水渠道。边沟外边坡也应保持一定的坡度,以防塌,阻 塞边沟。 10.3~10.4条文规定了排水设施破损、塌陷等病害的处理措施,特别对地下排 水设施应进行专项检查,
10.3~10.4条文规定了排水设施破损、塌陷等病害的处理措施,特别对地下排 水设施应进行专项检查,
11.1我省路基常见的特殊地区有水网地区、泥沼及软土地区、膨胀土地区、粉 质土地区和采空塌陷区等类型
本条文明确了泥沼和软土地区路基特点,规定了路基养护的基本要求及常见 病害处理方法。 泥沼和软土具有含水饱和、透水性小、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 承载能力差及触变性和蠕变性等特性, 泥沼和软土地区路基具有地基承载力低、沉降和差异沉降较大、路基沉降历 时长等特点。
膨胀土是指粘粒成分变强亲水性物质组或并有显著胀缩性的粘性 土。江淮丘陵地区是膨胀土的典型地区。 膨胀土具有以下基本特性: 1矿物成分主要是由亲水性矿物组成 2同时具有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两种变形特性,且这种变形是可逆的 3 吸水膨胀后土的强度减小,并随之湿化崩解;失水收缩后土的强度增大 但常伴有裂缝产生。 4具有高液限、低塑限及塑性指数较高的特性
粉质土地区主要分布在我省淮北地区。 本条文明确了粉质土地区的路基特点,规定了改善压实效果、提高路基强度 的措施。 粉质土是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部质量50%且塑性指数 小于或等于10的土,在淮北平原地区广泛分布。 粉质土水稳性差、毛细作用大,干燥时有较高强度,随含水量的增加强度显 著下降。 粉质土路基主要存在压实困难、强度低、边坡易冲刷的特点
本条文强调了采空塌陷区路基的沉降观测及衔接过渡的处理。
本条文规定了路基局部改建的基本要求。强调施工路段道路的交通安全管理 12.2~12.4条文规定了局部改线、纵坡调整及路基加宽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本条文规定了路基灾害防治应遵循的方针,明确了路基灾害的检查、评价、 预警、报告及应急预案等制度
13.2.1条文对路基防洪规定了汛前检查、洪水观测及地形、地质观
13.2.1条又对路基P 芋安求 1汛前检查。在每年汛期到来之前,应落实专人对路基进行防汛抗汛的全 面检查,建立健全检查档案,对检查中发现的病害及时处治。 2洪水观测。洪水观测的主要内容是:水位观测、流速观测、河床横断面 和冲刷深度观测,以及流向观测等。一般情况下主要进行水位观测。 3地形、地质观测。在汛期应及时对泥石流易形成区的地形、地质进行跟 踪观测,必要时,应采用专业设备进行实时监测,掌握坡面变形及变化的发展趋 势,提前做好防治预案。
13.2.2条文规定了路基抗洪能力的评定标
1)保证重点,照顾全面; 2)先干线,后支线,干线公路应随毁随修: 3)先修通,后恢复,抢修与恢复结合。 3.3路基水毁处治。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结合具体水毁情况,制定相应
13.4该条文根据泥石流灾害特点GB/T 18477.3-2019 埋地排水用硬聚氯乙烯(PVC-U)结构壁管道系统 第3部分:轴向中空壁管材,制定了泥石流的治理措施。
13.4该条文根据泥石流灾害特点,制定了泥石流的治理措施。
条文规定了冰害的预防体系,明确了冰害治理的措施。 13.4.3将路基上侧的泉水、夹层和透水层的渗水,从保温暗沟(或导管)导流 出路基外。如含水层下尚有不冻结的下层含水层,则可将上层水导入下层中排出 具体做法是将泉水源头至路基挖成1m深沟,上面覆盖柴草保温材料,再修一小 积水井(观察眼),路基下放导管(直径30cm),管的周围用保温材料包裹: 防止结冰。
条文明确了地震对路基产生的病害类型,规定了震后路基恢复工程应考虑防 震措施。
14.1.2养护施工时,设置的养护作业控制区由警告区、上游过渡区及缓冲区 工作区,下游过渡区及终止区组成。 控制区长度一般不宜超过2000米SL 34-2013 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且相邻控制区间隔不应小于1500米, 1警告区是从作业控制区起点设置的施工标志到上游过渡区之间的路段, 从最前面的施工标志开始到工作区的第一个渠化装置为止,用以警告车辆驾驶员 已经进入养护作业路段,按交通标志调整行车状态。 警告区长度应保证车辆驾驶员有足够的时间改变行车状态,其最小长度是保 正驶入警告区的车辆减速至工作区规定的限速所需要的警告区路段的最短长度 2为防止车流在改变车道时发生突变,需要在上、下游设置改变车道的过 渡区,以使车流的变化缓和平稳。 上游过渡区是保证车辆平稳地从封闭车道上游横向过渡到缓冲区旁边非封 闭车道的路段。 下游过渡区是保证车辆平稳地从工作区旁边的车道横向过渡到正常车道的 路段。 3缓冲区是上游过渡区和工作区之间的一个路段,是给失误车辆有调整行 车状态的余地,避免发生严重的事故。 缓冲区内一般不准堆放东西,也不准养护人员在其中活动和工作。 缓冲区与过渡区之间可以设置防冲撞设施,以加强防护作用。 4工作区是养护维修作业的施工操作区域。工作区与开放交通的车道之间 要有明确的隔离装置,工作区长度一般根据养护维修作业或施工需要确定,同时 还应考虑为工程车辆提供安全的进口和出口。
还应考虑为工程车辆提供安全的进口和出口。
14.1.3~4养护维修作业时临时设置的交通标志主要有警告标志、禁令标志、 指示标志和施工区标志。交通标志的设置,除应符合现行《道路交通标志与标线 规定外,还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于专门的位置,并尽可能利用公路可变信息板 配以图案或文字说明。在弯道、纵坡处进行养护维修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增设交 通标志。 当工作区在道路右侧时,交通标志宜设在车道右侧或工作区上游车道上。当 工作区在道路靠中央分隔带一侧时,交通标志宜设在中央分隔带护栏外侧或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