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G 69-2020 道路设计标准

SJG 69-2020 道路设计标准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8.7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09792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JG 69-2020 道路设计标准

5.2.2深圳自行车专用道路多为“绿道”,兼有交通、休闲健身和生态等功能。应根据相 关规划,结合风景区、公园、大型居住区、交通节点等,系统布局线路及各类服务设施,并 有效整合区域各种自然、人文资源。

图14自行车专用车道

图15自行车专用道路

5.2.3自行车专用车道与自行车专用道路设置的目的及用途不同DB34/T 3326-2019 古建筑白蚁防治技术规程,所以其设计速度有所不

5.2.3自行车专用车道与自行车专用道路设置的目的及用途不同,所以其设计速度有所不

自行车专用车道沿途出入口较多,干扰较大,其行驶速度会受到限制,一般不大于 20km/h。 自行车专用道路一般能独*舒适地行驶,所以宜适当提高其设计速度。根据国外实验, 行驶速度大于40km/h时容易发生危险,所以自行车专用道路最高设计速度为40km/h。

5.2.4自行车道宽度

2)与机动车道共板设置是指自行车专用车道与机动车道设置在相同的高程上,且二者 之间无实体或绿化带分隔,仅采用标线分隔,为保证自行车交通安全,禁止单侧双向行驶。 3)与人行道共板设置是指自行车专用车道与人行道设置在相同的高程上,且二者之间 无实体或绿化带分隔,仅采用标线或*石分隔。

5.2.5自行车道几何线形应符合下列规定:

表1自行车道停车视距计算表

续表1自行车道停车视距计算表

5国外相关资料规定,自行车道缓和段纵坡应小于3%,长度不小于100m。结合本标准 对坡度和坡长要求确定该标准。

5.2.6自行车道路面结

自行车道路面结构造型和厚度宜考虑以下因素: 1)除软土、滑坡灾害、水源保护区等特殊地区自行车道应采用不透水路面结构外, 一般地区自行车道宜采用透水路面结构,设计既要满足交通功能、结构强度要求,文 要发挥透水路面的生态效应。可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气候环境等条件,并结合土基 的透水性能、地下水位埋藏深度等情况,选用全透水路面结构或半透水路面结构。 2)全透水路面结构要求土基应具有一定的透水性能,土基渗透系数不应小于1.0× 10mm/s,且土基顶面距离地下水位应大于1.0m。当土基透水系数及地下水位高程等 条件不满足要求时,应选用半透水路面结构,半透水路面结构应在透水结构层下部设 置封层,并增加路面、路基排水设施。 3)透水路面结构设计应满足在深圳地区2年一遇的暴雨强度下,持续降雨60min,表 面不产生径流的透(排)水要求。全透水路面结构层的厚度按下式要求进行透水、储 水能力验筒

图16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自行车道路面结构图

图17透水沥青混凝土面层自行车道路面结构图

泥混凝土面层自行车道路面

图19透水沥青混凝土面层自行车道路面结构

5.2.8自行车道平面通过次干路及以上等级城市道路机动车道、铁路或其他不能满足安全 通行条件的路段,应进行端部设计,并通过施划标线、设置标志,提示自行车骑行者在此处 应下车推行,防止高速驶出,保证自行车交通安全。

图20直行车道端部设讯

5.2.9设置自行车慢行区目的是为了解决行人集中穿越自行车道时二者交通冲突问题。通 过采用不同的路面铺装颜色及设置必要的标志、标线,提示自行车骑行者在该区段慢速行驶 通过,并应注意让行人优先通行。自行车道路面低于人行道时,自行车慢行区路面宜适当上 抬,与周边的人行道齐平,并设置坡道! 两端自行车道过渡衔接

5.3.2支路的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共板i 对自行车道予以不同的铺装颜色,以警示 机动车避免占用自行车道,也提高了自行车骑行者的安全

5.3.2支路的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共板设

图22单向行驶的自行车专用车道与机动车道分隔

5.3.3自行车道与人行道共板设置时,采用不同的材料和颜色铺砌,易辨识,减少人车冲 突现象的发生。

宁车道与人行道共板设置时,采用不同的材料和颜色铺砌,易辨识,减少人车冲

5.4.2行人过街设施

图24无信号控制人行横道与发光人行横道指示器、突

4通常十学交义口处,行人要到达斜对角区域,需要二次过街。通过设置对角过街人 行横道,可以减少行人过马路时间。设置左右行导向功能的人行横道,对于人流量大的路口, 可以有序通行,减少对向冲突。

高架路下的人行横道设置示意

图25对角过街及上下行导向人行横道

5.4.3自行车过街设施

自行车过街横道,一般设置在人行横道靠近路

2半圆形自行车推行凹槽

2半圆形自行车推行凹槽

5.5.3自行车停车设施布置

5.5自行车停车设施

图31自行车存车支架

5. 6 无障碍设施

5. 6 无障碍设施

5.6.2本规定旨在避免无障碍设施碎片化,保证出行链条完整性。 5.6.3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设置

5.6.2本规定旨在避免无障碍设施碎片化,保证出行链条完整性。

5整体式*石坡道样式如下图所示

图33*石坡道及安全岛

图34整体式*石坡道

6人行道上通常设有各类市政井盖 盲道铺设多次绕行井盖,将破坏行走路径一致性, 严重影响视觉障碍者安全行走,因此提出盲道范围的检查井盖的铺砌要求。

7提示盲道应与人行横道等宽能更好地保证盲道使用者的安全。

图35盲道范围内的检查井盖铺砌

石坡道及交通安全岛处提示

8音响设施可为视觉障碍者通行提供有效帮助,发出“是否通行、还有多长通行时间和

通行方向”等音响信息。该装置最好能够随环境噪音水平自动调节输出音量:高噪音环境下, 输出较大音量;宁静环境下,自动调低音量,从而在为视觉障碍者提供清晰讯息的同时,尽 量减低对附近居民的滋扰。 9在人行道存在高差、尤其是高差不大的情况下,采用台阶衔接不利于乘轮椅者和推 婴儿车者等人士通行,故要求采用斜坡处理。如果采用台阶衔接,则应同时设置轮椅坡道,

图37人行道高差采用缓坡处理

6.1.1曲线间直线长度

7.1.1信号控制交叉口进口道左转待转区示意

8.1.4本条强调边坡的景观设计,可参考以下做法: 1边坡宜采用生态环保型防护方式,结合自然环境进行景观绿化设计

8.1.4本条强调边坡的景观设计,可参考以下做法:

2沿河路段边坡宜采用植生型生态混凝土护坡、石笼护坡等防护形式,优化生态环境, 满足河道防洪及景观要求,

图41植生型生态混凝土护

3普通植草方式不易成活的风化岩石边坡宜采用喷混植生、生态袋等进行绿化。 4未风化硬质岩石稳定边坡,若岩石机理有景观上的保留价值,可结合周围自然景观, 适当裸露岩面,保持自然景观。

图43稳定岩石边坡裸露碧面

8.1.5软基处理工法可参考表2选用

表2常用软基处理方法选型

注:淤泥土厚度较深(大于20m)及其它特殊软基,应进行个别处理设计

8.1.6本条考虑桥梁、边坡的设置条件,结合景观要求和视觉感受,作出规定

图45挡土墙艺术化、小品化

8.3.1考虑环境保护和造价因素,*石材料应优先采用水泥混凝土。常规*石尺寸及布置 可参考以下规定: 中间分隔带两侧的*石宜采用A型**石,外露高度宜为25cm;外型尺寸(宽×高× 长)宜为25cm×55cm×(49.5~99.5)cm。双向6车道以上的城市景观大道,或中间绿带 2m宽以上的道路可采用外型尺寸(宽×高×长)为35cm×55cm×99.5cm的A型**石。 机动车主、辅路分隔带的*石宜采用B型**石,外露高度宜为15(20)cm;外型尺 寸(宽×高×长)宜为15cm×40(45)cm×49.5cm,快速路、主干路宜采用括号内数值。 自行车道两侧的*石宜采用C型**石,外露高度宜为15cm;外型尺寸(宽×高×长 宜为12cm×30cm×49.5cm 人行道两侧的*石采用平*石,平*石外型尺寸(宽×高×长)宜为10cm×20cm× 49.5cm 景观要求较高及其他特殊路段,路*石外型可另行设计,但不得侵入道路建筑限界,

图46路*石设置示意图

8.3.3车止石、防护柱宜采用石质或金属材料,有特殊要求路段,其形状和材质可进行专 顶设计

8.3.4分隔栏杆与人行护栏设置

消火栓处人行护栏开口

8非灯控路口人行护栏和分隔栏杆布置示意图

图48人行护栏开口实景图

图49非灯控路口人行护栏和分隔栏杆布置示意图

9《深圳市交通安全设施维护工程施工图设计图样》2018版中的分隔栏杆与人行护栏 构造图如下: 1)人行护栏构造图

图53人行护栏(通透型)实景图

图54分隔栏杆(标准段)构造图

NB/T 10074-2018 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图55分隔栏杆(降低段)构造图

图56分隔栏杆(过渡段)构造图

图57分隔栏杆实景图

8.3.5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便于管道检修维护,管线应优先考虑布置在自行车道下。位 于机动车道上的井盖也应避开轮迹线,以减少由于井盖盗失、承载力不足或松动等原因,对 行车的安全和舒适性造成较大影响。 8.3.6联合式雨水口可参考以下图示:

图58联合式雨水口参考图

GB/T 41919-2022 人造石建筑板材10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10.1.5高填深挖路基边坡路段,直接关系到工程安全、工程投资和环保景观等,应进行合 理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破坏,实现与自然协调共处,节约用地资源。 0.1.9道路建设是造成水土流失影响较大的工程,本标准在设计层面提示设计中应包括水 土流失工程措施。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