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CS G:K50-30-2018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ECS G:K50-30-2018 公路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规程.pdf式中:pe.—混凝土表观密度实测值(kg/m)。 5应对混凝土28d抗压强度进行复验:采用基准配合比配制3盘混凝土,每盘制作 3组混凝土试件,9组试件的28d抗压强度平均值应大于试配强度,最低值应大于0.95倍 式配强度。 6在进行28d抗压强度复验的同时,应进行设计要求的混凝土耐久性能和其他性能 式验,试验结果应满足设计要求。
(2)给出的步骤与当前混凝土试配过程原理基本相同,需要加以改善的是,采用工程 实际原材料对水胶比和强度关系进行直接试验分析;相应的胶凝材料用量(包括水泥用 量)试验同时进行。这样便于对比和选定配合比参数,减少试验周期。经过对此步骤进 行验证试验研究,证明适用于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 第一步,进行试配的初步试探,调试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如可行,即可据此展开试配, 如不可行,则需分析材料原因。调试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可对原材料及其配合比可行性做 出基本判断。如果各项原材料质量满足本规程要求,应比较易于调出相对合适的砂率和 外加剂掺量。 第二步,在调试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基础上,对于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应取3个 水胶比和3个胶凝材料用量组合为9个配合比,矿物掺合料暂取上限偏于安全,同时可取消 一个低水胶比和低胶凝材料用量相组合的配合比(拌合物泵送性能较差),共8个配合比。 关于这8个不同的配合比,应对前一步骤拌合物调试的砂率和外加剂掺量做相应的 调整:胶凝材料用量提高的砂率略减,反之亦然:水胶比提高的外加剂百分掺量可略减,反 之亦然。 如有必要,宜采用4个水胶比和4个胶凝材料用量进行试配组合;在有工程经验和技 术资料的情况下,试配组合可简化。 第三步,结果出来并分析后,尚应进一步压缩范围调整完善,包括调整矿物掺合料。 第四步,进行校正,以保证混凝土方量准确。 第五步和第六步十分重要。以往试配和确定配合比的试验过程和内容相对于工程的 规模和重要性明显不足,因此,需加强强度复验和耐久性试验。 基准配合比最终确定并用于施工,需由试验室落实到搅拌站生产线,且需进行适应性 调整
6.3一般环境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6.3.1一般环境下满足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3.2一般环境下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28d电通量和碳化深度宜符合表6.3.2的规 式验应按现行《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的规 行。对矿物掺合料掺量大于30%的混凝土附着式整体智能升降平台施工工法(附图).pdf,宜采用56d测试值进行评价
表6.3.2一般环境下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电通量和碳化深度
28d电通量是评价混凝土耐久性好坏的重要指标,而一般环境下混凝土的主要 作用为碳化作用,因此也对一般环境下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碳化深度进行了规定。
6.3.3一般环境下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和最小胶凝材料用量应符合表 6.3.3的规定
6.4冻融环境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6.4.1冻融环境下满足耐久性要求的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6.4.2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抗冻性能应按现行《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 方法》(CB/T50082)规定的快冻法测试。混凝土抗冻耐久性指数按式(6.4.2)计算, 其体指标应符合表6.4.2的规定。
验方法》(GB/T50082)规定的快冻法测试。混凝土抗冻耐久性指数按式(6.4.2) 具体指标应符合表6.4.2的规定。
中:Km一混凝土抗冻耐久性指数; N一混凝土相对动弹模量下降至60%以下时的冻融循环次数;
表6.4.2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冻性要求
3℃)和严寒条件(≤=8℃)
6.4.3对于受除冰盐冻融作用的公路工程混凝土,还应测定单位面积剥蚀量Q,来定 量评价其抗盐冻性能。应保证盐冻环境下混凝土在工程设计的冻融循环次数内满足Q。 不大于1000g/m²的要求
式中:Q 单位面积剥蚀量(g/m²); M——测定剥蚀质量(g); A——试件受冻面积(m²)
式中:Q。 单位面积剥蚀量(g/m²); M——测定剥蚀质量(g); A一试件受冻面积(m²)
混凝土单位面积剥蚀量(盐冻前后试件单位面积质量的损失)不大于1( 具有抗除冰盐破坏能力。本规程只对根据设计冻融循环要求下的剥落量做了
6.4.4冻融环境下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集料吸水率应符合表6.4.4的规定。 表6.4.4冻融环境下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集料吸水率要求
表6.4.4冻融环境下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集料吸水率要求
6.4.5冻融环境下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和最小胶凝材料用量应 表6.4.5的规定
表6.4.5冻融环境下机制砂高性能混激 的最大水胶比和最小胶凝材料用量
4.6冻融环境下,当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水胶比大于0.30时,应掺入引气剂或引 减水剂,使混凝土含气量达到3%~5%
掺加引气剂是提高混凝土抗冻性的有效措施,本条文对水胶比大于0.30且处于 环境下的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含气量进行了规定
.5氯盐环境混凝士配合比设计
6.5.3氯盐环境条件可根据表6.5.3的规定分类。 表6.5.3氯盐环境分类
5.5.3氯盐环境分
6.5.4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抗氯盐性能应符合现行《普通混凝王长期性
能试验方法》(GB/T50082)的规定,以56d龄期混凝土抗氯离子扩散系数和电通量表征。 对矿物掺合料掺量大于30%的混凝土,宜采用84d测试值进行评价,且应符合表6.5.4 的规定。
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抗氯离子扩散系数和电通量
表6.5.5氯盐环境下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和最小胶凝材料用量
注:1.对于盐溃土地区的混凝土,埋人土中的混凝土遭受化学侵蚀;当环境多风干燥时,露出地表的毛细吸附区内 的混凝土遭受盐类结晶侵蚀。 2.对于一面接触含盐环境水(或土)而另一面临空且处于干燥或多风环境中的薄壁混凝土,接触含盐环境水 (或土)的混凝土遭受化学侵蚀,临空面的混凝土遭受盐类结晶侵蚀
土中的混凝土遭受化学侵蚀;当环境多风干燥时,露出地表的毛细吸附区内 的混凝土遭受盐类结晶侵蚀。 2.对于一面接触含盐环境水(或土)而另一面临空且处于干燥或多风环境中的薄壁混凝土,接触含盐环境水 (或土)的混凝土遭受化学侵蚀,临空面的混凝土遭受盐类结晶侵蚀
55%、C,A含量小于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且宜提高矿渣粉、粉煤灰等矿物掺合料掺量
流酸盐环境下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
7.1.1对于公路重要基础设施工程,应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增加验收批次和相应检验项 目,其检验方法和检验结果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 7.1.2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进场时,应进行质量检验。检验项目与批次应符合 现行《预拌混凝土》(GB/T14902)的规定。 7.1.3各种原材料应分类存放,并有明确的标志,标明材料名称、品种、生产厂家和生 产(或进场)日期。 条文说明 原材料是影响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重要因素,对原材料的来源、质量的监控必须严
条文说明 原材料是影响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重要因素,对原材料的来源、质量的监控必 格执行.以保证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生产与使用过程中的质量。
7.1.4机制砂和粗集料应堆放在具有排水功能的硬化地面上,存放时间不宜 半年。机制砂成品干料堆料高度不宜超过5m,并应设置防雨篷,堆场四周应 排水。
茶文说明 机制砂和粗集料应堆放在具有排水功能的硬化地面上,以防止流水冲刷的影响; 高度不宜超过5m,以防止堆放过高导致机制砂离析
.5使用机制砂、粗集料时,应准确测定因天气变化引起机制砂和粗集料含水率的 对袋装粉状材料应注意防潮:对液体外加剂应注意防止沉淀和分层。
条文说明 本条中的袋装粉状材料主要指水泥、掺合料和粉状高效减水剂。
条文说明 本条中的袋装粉状材料主要指水泥、掺合料和粉状高效减水剂。
7.2.1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拌制宜采用振动搅拌方式。不具备振动搅拌条件的,应 采用双卧轴强制式搅拌机,搅拌时间宜控制在60~120s,强度等级较高的混凝土和高流 动性混凝土搅拌时间可延长0~30s
振动搅拌具有降低物料间内摩擦力、减少用水量、净化粗集料、优化气相生成物质量 和数量、改善传统搅拌低效区、让水泥水化更加充分等优点。采用振动搅拌方式,能保证 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各组分混合均匀。不具备振动搅拌条件的,应采用双卧轴强制式搅 拌机,在拌和时间控制上,由于混凝土原材料性能与生产条件差异较大,生产时应根据实 际情况调整到适宜的拌和时间,保证拌和均匀
7.2.2采用电子计量系统计量原材料时,应按照施工配合比要求进行准确称量,每盘 称量最大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2.2的规定
表7.2.2原材料最大允许偏差
2.3搅拌混凝土前,应测定粗集料、机制砂的含水率,根据含水率变化调整施工配
7.2.3搅拌混凝土前,应测定粗集料、机制砂的含水率,根据含水率变化
条文说明 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对材料的含水量比较敏感,如果砂石的含水率较高,而配合比没 有相应调整的话,容易导致拌合物泌水、离析等,因此,要记录天气等相关信息,便于配合 化调整以及后期的查阅
7.2.4化学外加剂宜采用液体外加剂,并应从混凝土用水量中扣除溶液中的水 采用粉剂时,应适当延长搅拌时间,延长时间不应少于30s。
7.2.5拌制第一盘混凝土时,宜增加10%的水泥和砂子用量,并保持水灰比不 更搅拌机挂浆
7.3.1宜选用运输能力与混凝土搅拌机的搅拌能力相匹配的搅拌运输车。长距离运 送混凝土时,不得采用机动翻斗车、手推车等工具。在混凝土拌合物的运输和浇筑过程 中严禁向混凝土拌合物中加水,
7.3.2混凝土出机至浇筑人模之间的间隔时间不宜大于90min。当气温高于19%
间隔时间不宜大于60min:当气温低于10℃时,间隔时间可不天于90min。
条文说明 混凝土出机至浇筑入模之间的间隔时间不宜大于90min的规定是指常温(10。 19℃)情况,实际执行时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7.3.4当采用搅拌运输车运输混凝土时,在搅拌运输车到达浇筑现场时,应使搅拌罐 高速旋转20~30s,再将混凝土拌合物卸出。当混凝土拌合物出料困难,可适当加人减 水剂,且应对加减水剂的情况做好记录,并使搅拌罐高速旋转90s后,将混凝土拌合物 卸出。
7.4.1混凝土浇筑时的自由倾落高度 一2m:当直由倾落高度大于2m时,应采 正混凝土不出现分层离析现象
7.4.2采用混凝土泵输送混凝土时,应符合现行《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 10)的规定。
7.4.3高温天气施工时,宜在傍晚和夜间浇筑混凝王,日间施工时,应采取遮阳折 保证混凝土入模前模板和钢筋的温度不超过30℃。 7.4.4高温施工时,混凝土人模温度不宜超过30℃;冬季施工时,混凝土入模温 宜低于5℃。降雨降雪期间施工,不宜露天浇筑混凝土。
7.4.5在相对湿度较小、风速较大的环境下浇筑混凝土时,应采取适当挡风
4.5在相对湿度较小、风速较大的环境下浇筑混凝王时,应采取适当挡风措施,开避 简有较大暴露面积的构件
高温、大风都对混凝土凝结硬化不利。混凝土入模前,模板和钢筋的温度过高会使混 疑土内部温度升高,从而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对混凝土结构不利;大风容易使混凝土水 分挥发,不利于水泥的进一步水化。因此,条文7.4.3~7.4.5规定了高温、低温时混凝土 入模温度以及大风时浇筑混凝土的相应防护措施
5.1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振 捣应按事先规定的工艺路线和方式进行,每点的振捣 不宜超过30s以表面呈平坦泛浆为准.避免过振
7.5.2当采用插入式振动棒振捣混凝土时,宜采用垂直点振方式振捣,插入间 大于棒的振动作用半径的一倍。连续多层浇筑时,插入式振动棒应插入下层混凝二 物约5cm
条文说明 振捣应保证将混凝土振捣密实,不得漏振,也不得过振,泵送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过 振易流化分层
7.6.1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应加强早期养生,及时覆盖或喷洒养生剂,并在终凝后进
6.1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应加强早期养生,及时覆盖或喷洒养生剂,并在终凝后进 水养生:立面施工时应在浇筑24~48h后略微松开模板.并浇水养生
混凝土浇筑成型后,由于水泥的水化作用,逐渐开始凝结硬化。当空气中相对温 小时,混凝土中的水分就会不断地蒸发,造成混凝土由表到里逐渐脱水(失水),极易产 燥收缩裂缝。同时,失水过多还会阻滞混凝土的继续硬化甚至停止硬化。为使混凝土不 的硬化条件,使强度不断增长,避免发生干燥收缩裂缝,应采取一定措施对混凝土进行养
7.6.2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带模期间,暴露面宜采取覆盖、浇水、喷淋酒洒水 保湿养生。
利于硬化的湿度环境中。
3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拆模时间应在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小于10MPa之后,拆模 米续进行潮湿养生.养生时间应符合表7.6.3的规定。
表7.6.3不同混凝土潮湿养生的最低期限
7.6.4当气温低于5℃时,应采取保温养护的猎施,不得向混土表面泗水 7.6.5严禁采用海水或含有有害物质的水进行养生。 7.6.6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采用喷涂养生剂养生时,采用的养生剂及其工艺应符合现 行《水泥混凝土养护剂》(JC901)的规定。 7.6.7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构件蒸汽养生时,可分静停、升温、恒温、降温四个阶段 成型后静停期为4~6h;升温期升温速度不宜大于15℃/h;恒温期间混凝土内部温度不宜 超过60℃:降温期降温速度不宜大于10℃/h,降至室温后应保持持续养生。
8.0.1 机制砂的质量检验应符合现行《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用机制砂》(JT/T819) 的规定。 8.0.2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质量控制应符合现行《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的规定。 8.0.3公路桥涵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质量检验尚应符合现行《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 范》(JTG/TF50)的规定。 8.0.4公路隧道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质量检验尚应符合现行《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 范》(JTGF60)的规定。 8.0.5路面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质量检验尚应符合现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 技术细则》(JTG/TF30)的规定。 8.0.6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应符合现行《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 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GF80/1)的规定。 8.0.7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应符合现行《公路桥涵用耐久混凝土》 JT/T985)的规定。 8.0.8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应符合现行《公路工程质是检验评
8.0.8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应符合现行《公路工程质量检 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GF80/1)的规定
附录A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集料碱活性检验
附录A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集料碱活性检验 与抑制技术措施
附录A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集料碱活性检验 与抑制技术措施
A.1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高性能混凝土集料碱活性检验与抑制技术措施
A.2.4宜选用引气型聚羧酸高效减水剂
JC/T 2250-2014标准下载表A混凝土最大碱含量(kg/m)
2.混凝土的总碱含量包括水泥、掺合料、外加剂、集料及水的碱含量之和。其中,矿物掺合料的碱含量以其所含 可溶性碱计算。粉煤灰的可溶性碱含量取粉煤灰总碱含量的1/6,矿渣的可溶性碱含量取矿渣总碱含量的 1/2,硅灰的可溶性碱含量取硅灰总碱含量的1/2。 3.特殊结构是指不允许发生开裂的混凝土结构。 4.干燥环境是指不直接与水接触、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长期小于75%的环境;潮湿环境是指长期处于水下或潮 湿土中、干湿交替区、水位变化区以及年平均相对湿度大于75%的环境;含碱环境是指直接与海水、钠(钾) 含碱工业废水或钠(钾)盐等接触的环境;干燥环境或潮湿环境与含碱环境交替变化时,均按含碱环境对待。 5.处于含碱环境中的设计使用寿命为50年的混凝土结构,在限制混凝土碱含量的同时,应对混凝土表面作防 水、防碱涂层处理,否则应换用非碱活性集料
的规定执行。当对砂浆棒法有疑义时,宜采用小混凝土柱法检验抑制效果并决定矿物掺 合料掺量,小混凝土柱法检验方法应按现行《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 标准》(GB/T50082)的规定执行。
球体类似度测试方法附录B3球体类似度测试方法B.0.11本方法适用于测试机制砂球体类似度。B.0.2试验设备。1相机:光学放大倍数宜为5~10倍。2数字图像处理软件:可进行照片预处理,并将数码图像转变成二值化图形,以获取图形面积和最小外接圆直径。B.0.3试样选取。1同一批机制砂应分别对1.18~2.36mm和2.36~4.75mm两个级配进行测试,每个级配选取10粒机制砂颗粒进行测试。2每个机制砂颗粒采集4个及以上随机方向上的投影图形B.0.4试验方法。1同一粒机制砂利用数码相机获取不同空间方向上的机制砂颗粒的投影图像,如图B所示。图B将机制砂颗粒数码图像处理为二值化图形2使用数字图像处理软件将同一粒机制砂颗粒的投影图像处理为二值化图形,获取图形面积与最小外接圆直径。
3同一生产批次的不同机制砂颗粒的二值化图形面积和最小外接圆直径可通过重 复本规程第B.0.4条步骤1和步骤2逐粒测试计算得到。 4不同生产批次的机制砂颗粒的二值化图形面积和最小外接圆直径可重复本规程 整R04条步骤1~3测试计算得出
B.0.5机制砂球体类似度计算
式中:Q一一同一批次机制砂的球体类似度;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定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的
GB/T 38770-2020标准下载2条文中指定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 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