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T 800-2020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L/T 800-2020 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3)曲率半径R。经验公式: ①Mitsch(2004)建议的公式:
R. = 2. 2W
SN/T 5145.2-2019 出口食品及饲料中动物源成分快速检测方法 第2部分:貂成分检测 PCR-试纸条法R. =(1. 9 ~ 2. 3)W
工程乒团(USACE,1994)建
R.=(1.5 ~4.5)W
(4)半波弯曲弧线长度Z经验公式。半波弯曲弧线长度Z 约等于相邻两个浅滩的曲线距离(图2)。Z与河床基质粒径 河道纵坡、河道宽度有关。一些学者根据野外调查结果用统计方 法给出Z与河道*滩宽度W的关系式
表7公式(13)系数k
7.4.1水域岸线划定时需要与水域蓝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 开发控制线、基本农由控制线等系统相衔接。 7.4.2城镇段主要针对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河道、湖泊,通过 工程、非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的实施,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 提下进行污染防治,保护、培育、修复生态系统。乡村段主要针 对人口密度稀蔬地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污染负荷较低的流 域,通过*自然工法,使河湖的状态接*于原本的自然状态,恢 复河湖的生态系统*衡。地方政府已明确管控目标的,复核管控 自标,必要时提出管控自标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无需调整的执行 地方政府制定的目标
7.4.3河滨带植被重建需优先选择乡土植物,并依据河滨带的 主体功能,选择具有相应功能的植物。河流岸坡土壤含水率随水 应变化皇现规律性变化,应依据不同水位高程选择岸坡植物种 类。从岸坡顶部(堤顶)向下共划分为岸坡顶部(堤顶)到设计 洪水位、设计洪水位到常水位、常水位以下3个高程区区间,各 区间植物类型分别为中生植物、湿生植物、水生植物,其中水生 植物又区分为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 植物种类配置需遵循乔灌草相结合、物种互利共生、常绿树 种与落叶树种混交、深根系植物与浅根系植物相结合等原则。河 滨带植被重建,要坚持自然化原则,以自然状态河漫滩的植物群 落为模板,营造*自然的植被景观。*自然植被构建不同于城市 园林绿化,要避免后者植物种类单调,植物布置整齐划一以及修 剪造型的人工造景方法。所谓*自然植被构建是指选择以乡土植 物为主体的植物种类,不同植物的合理配置,种植密度的稀疏 都应仿照自然植被布局。例如不同的养木树种可采取株间或行间 混交;灌木随机布置在养木株间或行间;草本植物播撒在整个河 滨带。生境营造设计应包括微地形营造、人工栖息地营造等 内容。 7.4.4在管理范围的基础上,可根据外围实际情况向陆域和水
滨带。生境营造设计应包括微地形营造、人工栖息地营造等 内容。 7.4.4在管理范围的基础上,可根据外围实际情况向陆域和水 域纵深适当外延湖滨带保护与修复范围。湖滨带保护与修复的主 要任务:一是清除非法侵占湖滨带的建筑、设施、道路、农田 鱼塘,取缔非法挖沙生产,恢复湖滨带地貌特征;二是控源截
7.4.4在管理范围的基础上,可根据外围实际情况向陆域和水
或纵深适当外延湖滨带保护与修复范围。湖滨带保护与修复的主 要任务:一是清除非法侵占湖滨带的建筑、设施、道路、农田、 鱼塘,取缔非法挖沙生产,恢复湖滨带地貌特征;二是控源截 污,截断流域污染物人湖通道,重建缓冲带结构;三是湖滨带植 被恢复和重建。生态修复工程可持续运行的周期不宜低于2年 应采用本土植物,仿原生自然状态合理搭配养灌草结构。 生态功能定位与分区是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的基础。总体 上,湖滨带主要生态功能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缓冲带功能: 岸坡稳定功能;景观美学功能;经济供给功能。对于具体的大中 型湖泊而言,湖滨带不同区域的主体生态功能各有侧重。在湖泊 生态修复工程设计中,为突出湖滨带不同区域的修复重点,需要
进行生态功能定位和分区。根据规划湖泊的历史与现状特征分 析,明确湖滨带不同区域预期恢复的主体生态功能,据此划分主 本生态功能分区。每个区域除一种主体功能外,还可划分多种非 主体功能。在进行生态修复设计中,以主体生态功能修复为重 点,同时也应兼顾其他类型的生态功能修复。 7.4.5水库消落带受库区气候、水文和水库调度运行等方面影 问,具有淹没时间长、水位涨落幅度大、空间范围广、生态系统 脆弱等特征。需对消落带现有植被群落进行调查,优先选用筛选 出的消落带原有植物品种,新增物种原则上以乡土耐涝植物为 主;优先选择耐污、净化力强和养护管理简易的品种;陆域植物 系统应包括养、灌、草的组合配置;水生植物群落配置以种植水 深0.2~2.0m的挺水、浮叶、沉水植物为主。通过陆域和水域 植物系统构建,丰富消落带生物多样性,确保消落带植被的覆盖 率达到75%以上;对坡度0~25°区域进行植物修复,25°以上区 或采取封禁治理等自然修复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植物种植完成 后,要对种植区域进行合理的管理和维护工作,监测植物的生长 情况,同时对水库水位的高涨低落做出合理的应急预案,要善安 排好汛后植物的补植工作
7.5.2在不同尺度上,河道纵部面显现的地貌特征不
越小,显现的地形地貌细节越多,尺度越大,越能反映河流演变 趋势。河道坡降的确定可采用以下途径: (1)河流水沙条件变化不大,可参考过去对待修复河段有约 束作用的上游和下游河段的有关调查资料。 (2)如在修复工程附*存在一段天然河道,并且具有类似的 流量和泥沙特征,可参考该河段进行修复设计。 (3)根据待修复河段附*的河谷坡降和婉蜓度确定河道 坡降。 进行河道实地测量工作时,测量点的选择需满足:
难的基质有所不同。深潭的基质是颗粒较细的泥沙,浅滩河床 由粗糙而密实的卵石构成。修复时,浅滩急流段宜铺设砂砾石 卵石。铺设材料以混合型的砂砾石为主,其中具有尖角的砂砾 占有相当比例,这样有利于砂砾石之间互相咬合。在急流河段 置大卵石、大漂石可以形成一系列小型堰坝成为鱼梁,创造鱼
HWL一高水位;LWL一低水位
图3多样化的断面形态示意图
床稳定且河道地貌具有多样性特征。比照参照河段设计基质材料 类型、级配。④列出自标河段生物种群清单,明确保护物种及其 洒息地需求。按照物种的生活*性:选择适宜的基质构建相关栖 息地,如鱼类产卵栖息地、滤食动物栖息地以及水禽自由漫步的 鹅卵石条件。当地砂卵石资源评估。包括化学成分、粒径、级 配、资源规模以及开发可能性等。③明确河段的修复目标。包括 修复特定指示物种栖息地、保持河床泥沙冲淤*衡、提高美学价 值、改善人居环境等
7.6.1河流岸坡尽量采用缓坡形式,可以针对偶然性洪泛带、 季节性洪泛带、沿岸水位变动带、淹没带等几种类型,根据水文 地貌特点分别选择适宜的护岸形式,
作用导致河床和坡脚冲刷侵蚀(局部失稳);二是岸坡的整体失 稳。水流冲刷侵蚀导致河床和坡脚土体局部失稳并随水流逐渐流 可下游,丧失对岸坡上部土体的支撑作用。岸坡土体在重力、渗 流荷载作用下,如其强度不足,则将发生整体失稳,失稳型式表 现为滑动和崩塌等。岸坡植被系统可降低土壤孔隙压力,吸收土 囊水分。同时,植物根系能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增强土体的黏 结力,从而使土体结构趋于坚固和稳定。植被系统具有固土护 岸,降低流速,减轻冲刷的功能,同时为鱼类、水禽和昆虫等动 物提供栖息地
7.6.3河床基质性质、河流的植被类型和结构、河流形态
蜓度、断面、纵坡)、断面内有无阻水障碍物等因素,都对糙率 立生影响,河流的糙率通常由实测确定。一般选择比较顺直、断 面形状变化不大的河段,测量其流量和河段长度,并由实测水文 资料推求*均断面面积、*均底坡或水面坡度,利用均匀流公式 推求n值。在没有实测资料时,可根据河道具体情况适当选取 糙率 n 值, 见表 8。
表8自然河流的糙率n值
保证改造后岸坡的整体稳定性,
7.7.1河道内地貌单元生态重建技术主要指利用木材、块石、 适宜植物以及其他生态工程材料在河道内局部区域构筑的特殊结 构,这类结构可通过调节水流及其与河床或岸坡岩土体的相互作 用而在河道内形成多样性地貌和水流条件,例如水的深度、流 速、急流、缓流、流、深潭、浅滩等水流条件,创造避难所 遮蔽物、通道等物理条件,从而增强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栖息地 功能,促使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提高。河道内地貌单元根据空间尺 度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类型。宏观指河流系统本身,规 莫可达数十公里;中观栖息地主要指河段范围,尺度为几十米到 几公里左右;微观主要指尺度为几米甚至更小的微栖息地结构。 7.7.2生态堰是利用块石、填料等材料建造的跨越河道的透水 生式多组合生态净水建筑物,可采用单个或沿河流上下游阶梯 式布置的方式,是水利工程、生态工程和环境工程技术的融合 生态堰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生态堰在上游形成一定水面 在下游形成跌水景观,并可结合内部填料起到净水作用:上游的 静水区和下游的深潭周边区域有利于有机质的沉淀,为无脊椎动 物提供营养;堰坝下游所形成的深潭或跌水潭有助于鱼类等生物 的滞留,在洪水期和枯水期为其提供了避难所,深潭*流层也是 适宜的产卵栖息地;因河道中心区强烈的拖曳力,可产生激流和 缓流的过渡区,有助于形成摄食通道。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质条 件,生态堰可以具有不同结构型式,在*面上呈I形、J形、V 形、U形或W形等。 7.7.3在河道内布置的单块卵石(巨砾)或卵石群有助于创建 具有多样性特征的水深、底质和流速条件;卵石是很好的掩蔽 物,其背后的局部区域是生物避难和休息场所;卵石还有助于形 成相对较大的水深、流以及流速梯度,曝气作用有助于增加溶 解氧。卵石所形成的微栖息地能为水生昆虫、鱼类、两栖动物
7.7.3在河道内布置的单块卵石(巨砾)或卵石群有助于创
具有多样性特征的水深、底质和流速条件;卵石是很好的掩 物,其背后的局部区域是生物避难和休息场所;卵石还有助于 成相对较大的水深、流以及流速梯度,曝气作用有助于增加 解氧。卵石所形成的微栖息地能为水生昆虫、鱼类、两栖动牡
哺乳动物和鸟类等水生生物提供屁护或繁殖场所。 卵石群的栖息地加强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取决于诸多因 素,例如河道坡降、河床底质条件、泥沙组成和水动力学等问题 等。卵石群一般比较适合于顺直、稳定和宽浅的河道,而不宜在 细沙河床上布置,否则会在卵石附*产生河床淘刷现象,并可能 导致卵石失稳后沉入冲坑。设计中可以参考类似河段的资料来确 定卵石的直径、间距、卵石与河岸的距离、卵石密度、卵石排列 模式和方向,并预测可能产生的效果。砾石群的排列型式如图4 所示。图中显示了一种卵石群连续V形布置方案。左侧上游第 一块卵石用坐浆法施工,即在混凝土凝固前靠卵石重力与混凝土 紧密结合,成为这组卵石群的基石。在第一块卵石下游布置一对 卵石,然后布置一组由3块卵石组成的上游V形卵石群,再由4 块小卵石以链条状连接下游V形卵石群,形成V形组一链条 V形组布局。卵石间弯曲的缝隙,提供了一条低流速流路,如 虚线所示。根据监测数据发现,这条低流速轨迹成为一些物种喜 爱的通道。
石梁式固床技术适用于常流水、河床坡度较缓并且较稳定的河 段。阶梯式固床技术采用嵌石阶梯设计,并与两岸亲水设施相配 合,其对水流有消能效果,可保护下游河床结构,并调整河床坡 降。设计时,每一块石嵌入其高度的2/3,踏步台可连接两岸作 为亲水设施,阶梯式的下游面*均坡度可缓于13%(约1:8), 阶梯的外缘镶嵌较大块石,并高于内侧:使每阶间有足够的水 深,以利于鱼类洄游通过,如图5所示。石梁式固床技术采用大 型天然石块构筑于河中形成横向构筑物,设计时避免全断面阻 水,以利于水生动物在上下游的迁移;石梁与护岸连接处嵌入护 岸,以抵抗水流冲击力;在坡度较陡处可连续设置,形成阶梯式 落差,使上游流速降低,增加泥沙沉降,具备拦沙及稳定河床的 功能,如图6所示。河床分区生态控渗技术是利用多种自然材料 形成的多层河床基质结构,其在满足河床不同分区渗透性要求的
图4砾石群在*面上的排列示意图
司时,可保证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连通,通过生态填料的物化作用 达到净化水质的自的,并可提高河床异质性,为生物提供栖 息地。
8.1.1重要水生生物可以参照《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 录》《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地方重点保护水生野 生动物名录等,并结合工程区域的地方社会经济需求进行界定。 重要水生生物栖息地是在河湖地貌过程(侵蚀冲刷、泥沙输 移和沉积作用等)和水文过程(水温、流量和流速等)等驱动下 形成的由河湖地貌形态和结构单元(如河床地形、底质、河岸形 态等)等物理环境因素,与栖息在其中的其他生物群落一起构成 的水生生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空间和环境。对鱼类而言,其栖息 地包括其完成全部生活史过程所必需的水域范围,包括产卵场 索饵场、越冬场以及连接不同生活史阶段水域的游通道。 8.1.2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对象是生物群落中特有种和关键 种的数量和均匀度,保护策略是提高种群自身维持和恢复能力。 8.1.5鸟类重要栖息地可采取营造浅滩、生境岛和深水区等工 程措施进行生态修复,以为鸟类提供栖息和索饵场所。栖息地生 态恢复基质应满足植物生长、微生物附着和底栖动物栖息的 需求。
8.2.1以鱼类为主的重要水生生物资源量受捕捞群体补充量影 响,捕捞群体补充量由生物早期资源量决定。早期存活率是影响 鱼类早期资源量的关键因素,主要受饵料和敌害两大方面限制 具体包括饵料大小、质量和密度,幼体摄食机能的形成和适口饵 料密度高峰出现时间的配合,主要敌害种类和密度等。
8.2.4人工鱼巢是指为渔业资源增殖的用途出发而投放
于水下的人工设施。人工鱼巢类型包括浮动式人工鱼巢、鱼礁式 人工鱼巢和护岸式人工鱼巢等。设置人工鱼巢可同时起到多种生 态作用。首先,人工鱼巢本身的结构和堆放后的重叠结构造成孔 隙和洞穴,成为底栖鱼类栖息和躲避敌害的场所,同时为产卵亲 鱼提供产卵和孵化的场所,孵化后的幼鱼也可以获得屁护成长的 环境。其次,人工鱼巢投放水域会产生多种流态,包括上升流、 线流和流等,造成水体营养盐的混合,促进饵料生物的生长,也 为一些鱼类性腺发育及产卵提供了适宜的水文条件。最后,人工 鱼巢的表面利于附着生物生长,能形成有效的索饵场。 人工鱼巢一般设置在河道两侧,避开主航道。浮动式人工鱼 巢要避开人类活动密集的城镇区域,鱼礁型人工鱼巢投放水域要 避免底质淤泥较深区域,护岸式人工鱼巢与生态型护岸相结合设 置。投放前根据不同种类的产卵条件和卵的黏附特性,对人工鱼 巢的构造、大小、材质,以及投放地点、数量、形式和水深等开 丧调查研究和试验。 为确保人工鱼巢能长期有效地发挥其正常的功能,在其使用 过程中要对其进行必要的维护。定期检查标识物是否完好、构件 的连接状况和整体稳定状况,必要时采取加固措施。建立设施档 案,对其设计、建造、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详细 记录,
8.3.1制定恢复鱼类洄游通道规划需在流域范围内进行,合理 制定鱼类洄游目标,选择目标鱼类物种,量化生物、水文、栖息 地等生态目标,并需通过监测、调查和评价,识别主要洞游通 道,特别要识别溯河/降河性洄游鱼类通道,对于干流、支流 湖泊、水库实行优先排序,选择重点河段和重点水利工程,以解 决关键洄游通道问题,并制定分期实施计划。 8.3.2需根据水利水电工程运行调度情况、过鱼设施工程特点 E
8.3.2需根据水利水电工程运行调度情况、过鱼设施工程特点
过鱼对象*性行为及洄游情况,制定过鱼设施运行管理规程,并
=—3.21og(0.425+1.011)
(有效条件1=1:8~1:15,砾右*均直径d。=0.6~1.2m) 式中k一 嵌入砾石粗糙度。
d。一砾石*均直径。 由*均流速㎡和过水断面面积A,得到流量Q
k=(1/3~1/2)d
(2)嵌入大砾石渠道的阻力系数入。 无论是嵌人大砾石的旁路水道还是鱼坡,其总阻力系数入to 应包含两部分,即底部粗糙表面的阻力系数入。和嵌入大砾石阻 力系数入。总阻力系数入tot由下式计算:
式中 容积比,等于大砾石浸没体积ZV。与总体积Vto 之比; A 大砾石浸湿表面积; L 水道段长度; E。 面积比,等于大砾石表面积与底总面积之比; A o.s 大砾石表面积; Ao. tot 基底总面积; Lu 水道横断面湿周长度; L 水道段长度,
A,=4CwZAs/Ao. tot As=d,h
=4CwZAs/ Ao. tot As=d.h
入=4CwZAs/Ao. to As=d.h* 尼系数、C.~1. 5 :
大砾石阻力系数计算(据FAO和DVWK
8.4.1增殖放流是在对鱼、虾、蟹、贝类等水生生物进行人工 繁殖、养殖或将所捕捞天然苗种在人工条件下培育后,投放到其 资源量出现衰退的天然水域中,使其自然种群得以恢复的水生生 物资源增殖措施。人工增殖放流是自前恢复水生生物资源量的重 要和有效手段,在国内外有着大量成功应用的案例。 8.4.2以资源增殖为目的的增殖放流应遵循以下原则:①选择 品种时应充分考虑到该物种完成生活史的生境需求,通过前期投 放形成一定的初始种群规模,能够在天然水体中自行生长、发育 达到性成熟,最终自然繁殖,形成具有一定生态功能的水生生物 种群;②资源增殖时应充分考虑外来种入侵的可能,投放土著种 类为主,非土著种类的投放,需要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以保证 生态安全;③资源增殖时应依据生物的生态*性及水域饵料生物 资源状况,确定投放种类,以充分利用饵料资源;④可搭配投放
8.4.1增殖放流是在对鱼、虾、蟹、贝类等水生生物进行人工 繁殖、养殖或将所捕捞天然苗种在人工条件下培育后,投放到其 资源量出现衰退的天然水域中,使其自然种群得以恢复的水生生 物资源增殖措施。人工增殖放流是目前恢复水生生物资源量的重 要和有效手段,在国内外有着大量成功应用的案例
不同生态类型的种类,充分利用水生态系统各类生物资源,从而 起到改善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维持生 态系统健康的作用,
8.7下泄饱和气体影响减缓
8.7.1大坝在泄水过程中,过坝水流在高速掺气以及与下游水 本的强烈碰撞作用下,大量空气通过急剧增加的水气交界面被卷 吸入水体,引起大坝下游水体溶解气体浓度过饱和。 气体过饱和主要会对中、上层生活的鱼类造成影响,气泡的 形成可弓引起血液流动阻塞、鱼过度膨胀或破裂,导致鱼类在水 中呼吸阻塞和室息死亡。
8.8.2生物种质资源是生命延续和种族繁衍的保证,是生物多 样性保护的重要方面。种质资源保护是指搜集、整理、鉴定、保 护、保存和合理利用种质资源。种质资源库是利用仪器设备控制 贮藏条件,长期贮存生物种质的人工环境,能有效保护和保存种 质资源,使种质资源在几士至*百年仍不丧失原有的遗传性
2.1水文化遗产资源分类见表9
表9水文化遗产资源分类
9.2.2保护和修复区域内现存古堰、古闸、古渠、古井、古桥
9.2.2保护和修复区域内现存古堰、古闸、古渠、古井、古桥
9.2.2保护和修复区域内现存古堰、古闸、古渠、古井、古桥、 古渡口、古代治水工具和古代治水人物庙宇、祠堂、匾额等历史 文化遗产等,传承和展示古代水文化
10.1.1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议合理采用块石、木 材、滤材、植物纤维、植物枝条、铅丝石笼、石笼垫、混凝土构 牛等自然和人工材料,避免使用过多人工材料。植物配置要优先 选择耐污、净化力强和养护管理简易的品种,并结合河道功能定 立,充分考虑景观观赏性,选用外来种时需对人侵影响进行分 析。所选用的水生植物根、茎、叶要发育良好,植株健壮,岸坡 区域植物生长基材可选用水生土、泥炭土、蛭石、珍珠岩等 材料。
竹等材料,浮床基质可采用海绵、椰子纤维等。 美国农业自然资源保护机构(NRCS)定义水生土为:在水 分饱和状态下形成的,在生长季有足够的水淹时间使其上部能够 形成厌氧条件的土壤。水生土分为矿质土壤和有机土壤两种,含 有适宜的化学成分、大量养分和种子库,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 生物资源。水生土处于生物、水体和气体的界面,在水分、营养 物质、沉淀物、污染物、温室气体的运移过程中具有独特作用 水生土长期处于过湿状态,生物残体难以充分分解,使得土壤中 积累了大量养分,尤其是泥炭土,其有机质养分含量很高。水生 土长期处于水下或周期性洪水泛滥过程中,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沉 淀在土壤表层,增加了土壤肥力。所以,水生土也是储存和提供 营养物质的营养库。多年形成的水生土,足以支持湿地植被和整 个生态系统。一般来说,水生土中已经建立了湿地植物的种子 库,成为湿地的重要生物资源。因此,恢复、重建或扩大湿地 都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水生土。在为新建湿地选址时,要选择在水 生土上构筑湿地;在原有湿地基础上扩大湿地时,宜用挖方的水
生土构筑堤岸。 依据植物与水位关系,小微水体修复区域的植被可以选择如 下类型:①湿生植物。其生长环境为大部分时间地表无积水,土 襄处于饱和或过饱和状态,如垂柳、枫杨等;②挺水植物。植物 根部没在水中,茎叶大部分挺于水面以上,如芦苇、首蒲、荻 等;③浮水植物。植物体漂浮在水面以上,其中一些植物的根部 着生在水底沉积物中,如睡莲、萍蓬草等;④沉水植物。植物体 完全没于水中,有些仅在花期将花伸出水面,如金鱼藻、黑藻 等;5漂浮植物。植物体漂浮在水面,根部悬浮在水中,群居而 生,随风浪漂移,如浮萍等。 10.1.3在生态型护岸措施中,抛石和石笼所用石材要完整,遇 水不易破碎和分解;天然柔性材料宜采用自然材料(如黄麻、椰 子壳纤维垫)或合成纤维制成的织造或非织造土工布;充分利用 原坡面开挖表土,并加人保水剂、肥料、中砂等掺合料。表土是 指在土壤剖面中最靠*地表、有机质和微生物含量最多、对地力 快速恢复和植物生长最有利的表层土壤,表土回填能增加主要有 机质含量、改善营养状态和土壤的物理性质,尤其是土壤结构: 还能够提高新生土壤的生物多样性,并通过引人有益的土壤微生 物促进植物的生长以及本土植被群落的发育。表土临时堆存应采 取临时措施防护。 10.1.4构筑生态堰的材料包括:块石、卵石、原木、铅丝笼 等。具有纹理和粗糙表面的块石和卵石,是无脊椎动物的理想避 难所。块石或卵石砌筑物的设计,外观线条力求流畅,以提高景 观美学价值。筑堰块石直径应满足抗冲要求,建议按照启动条件 计算块石直径(Costa,1983)。
式中Dmin 块石的最小直径,cm; 断而*均法沛
Dmin = 3. 4V2. 05
式中Dmin一一块石的最小直径,cm; V一断面*均流速,m/s。在工程应用中,建议按照 D50=2Dmin和D100=1.5D50筛选筑堰材料。 如果当地溪流河床缺乏大粒径块石或卵石,可以选择铅丝笼
D50=2Dmin和D100=1.5D50筛选筑堰材料 果当地溪流河床缺乏大粒径块石或卵石,可以选择铅丝笼
如果当地溪流河床缺乏大粒径块石或卵石,可以选择铅丝笼
构件。为弥补铅丝笼结构外观欠佳的缺点,可填充表土扦插植 物,增加植物覆盖。原木是一种天然材料,既是生物栖息地,又 能提供木屑残渣,经数量巨大的碎食者、收集者和各种真菌和细 菌破碎、冲击后转化成为细颗粒有机物,成为初级食肉动物的食 物来源。一般在溪流上构筑堰时,采用原木材料。根据原木尺 寸、水深、河宽等条件,可选择单根或多根原木组合。 河床底质粒径组成应从底层至上层由小到大顺序铺设,最下 层粒径应接*原底质粒径d60,表层大块漂石或卵石粒径不宜 太大。 不同产卵类型鱼类对河床底质材料的需求如下:①产漂流性 卵鱼类:喜砂、喜泥,河床底质以细沙砾混合型居多,由细沙 小型砾石为主构成;②产黏性卵鱼类:喜砂、喜石,河床底质以 沙砾混合型居多,由细沙、中小型砾石为主构成,其间混杂少量 大砾石或块石。 10.1.5结构材料包括竹、木、PVC、聚氨酯泡沫、钢筋、混 凝土等,粘附基质材料包括蒲草、棕片、蕨类植物、柳树须根 金鱼藻、狐尾藻、尼龙网、塑料丝等。浮动式人工鱼巢的结构材 料以竹杆、圆木等为主,基质材料采用活体植物或天然材料。鱼 礁式人工鱼巢的选材应无污染、易加工制造、资源丰富,在加 工、搬运、组装、放置、投放时不易破损,并抗水流、波浪冲 刷耳右耐性
10.1.5结构材料包括竹、木、PVC、聚氨酯泡沫、钢筋、混 凝土等,粘附基质材料包括蒲草、棕片、蕨类植物、柳树须根 金鱼藻、狐尾藻、尼龙网、塑料丝等。浮动式人工鱼巢的结构材 料以竹杆、圆木等为主:基质材料采用活体植物或天然材料。鱼 礁式人工鱼巢的选材应无污染、易加工制造、资源丰富,在加 工、搬运、组装、放置、投放时不易破损,并抗水流、波浪冲 刷,具有耐久性。
10.2.1在河道内进行施工时,需根据该河段在鱼类完成生活史 过程中所发挥的主要功能,避开鱼类生活史的敏感时段。 10.2.2生态清淤工程目的是清除悬浮状与流动状的淤泥,同时 施工中尽可能减少污泥扩散对周围水体的污染,减少施工对水体 的扰动。施工设备须满足精确蔬浚的要求,满足对细颗粒流泥的 清除要求,满足低扰动疏浚的要求,满足疏浚技术经济的要求 挖泥船作业时,要避免妨碍运输船舶航行,注意安全操作和设施
的齐备。在现场要标定挖槽的准确位置,布设水位讯号、挖泥和 卸泥区标志,经常进行水深测量,提高挖泥船运转效率。 不同生态清淤设备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 (1)对于环保绞吸式挖泥船,当挖槽长度大于挖泥船浮筒管 线有效伸展长度时要分段施工;当挖泥厚度大于绞力一次最大挖 泥厚度时要分层施工;当挖槽宽度大于挖泥船一次最大挖宽时要 分条施工。选用环保绞吸式挖泥船施工时,其主要施工工艺流程 根据输送距离长短分为两种:①短距离输送:挖泥船挖泥一一 排泥管道输送→泥浆进入堆场→泥浆沉淀→余水处理 余水排放;②长距离输送:挖泥船挖泥一→排泥管道输送一→接 力泵输送一→排泥管道输送→泥浆进入堆场→泥浆沉淀 余水处理一→余水排放。 (2)对于环保斗式挖泥船,当挖槽长度大于挖泥船抛一次主 锚所能提供的最大挖泥长度时要分段施工;当挖泥厚度大于泥斗 次有效挖泥厚度时要分层施工;当挖槽宽度大于挖泥船一次最 大挖宽时要分条施工。选用环保斗式挖泥船施工时,其主要施工 工艺流程根据输送方式分为两种:①陆上输送:挖泥船挖泥 →泥驳运输一→污泥卸驳上岸一→封闭自卸汽车运送一→污泥 倒人堆场或二次利用;②水上输送:挖泥船挖泥一→泥驳运输 →泥驳卸驳一一→堆场存放。 生态清淤工程方案设计要点: (1)根据底泥柱状样的分层结果确定有效清淤深度,实施生 态清淤工程时,要先蔬挖完上层流动浮泥后再蔬挖下层污染底 泥。对于*岸水域部分,为保护岸坡稳定,可采用吸泥方式 施工。 (2)依据拟疏挖区的水深测量图和水下钻孔资料揭示的污染 层厚度、过渡层厚度,绘制污染层和过渡层底板等值线。污染层 底板等值线是区分不同挖泥底高程清淤作业分区的主要依据,过 渡层底板等值线是辅助依据。 (3)在污染层和过渡层底板等值线基础上,按照尽可能清除
污染底泥的原则,在满足挖泥船施工可操作性的条件下,对拟疏 浚区进行分区,并确定设计挖泥底高程。考虑到蔬挖区周边护岸 的稳定性和生态恢复的需要,将距护岸一定范围内设计成*岸 区,视其土质、污染特点、护岸安全和生态修复要求采用特殊工 艺清除污染底泥。 (4)水下清淤作业存在水*和垂向偏差,为保证能够按设计 断面(图8)将污染底泥彻底清除,在工程上充许挖泥船施工时 有一定的超深和超宽量。根据交通部现行疏浚施工规范,当绞吸 挖泥船装机总功率≥5000kw时,充许超深值取0.4m,充许超 宽值取4.0m;当装机总功率<5000kW时,允许超深值取 0.3m,充许超宽值取3.0m。考虑到环保疏浚使用的挖泥船定 立、定深精度较高,生态清淤工程定位精度可控制在20cm以 内,挖泥深度精度可控制在15 以内
ABCD一设计断面;abcd一工程量计算断面; AB一计算超高;△H一计算超深;1:m一设计坡比; H一设计深度;h一计算深度 图8生态清淤工程量计算断面示意图
图8生态清淤工程量计算断面示意图
11.1 河湖生态监测
11.1.3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可采用SL709相关指标。可利用卫 星遥感、无人机、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辅助决 策支持系统、人工智能、远程控制等技术,对各类监测信息进行 实时监测、传输和管理,形成河流生态系统实时监测网络体系。 11.1.4根据效果评估要求制定监测方案,持续开展水文情势和 生物群落响应的监测与研究,并据此对生态调度、生态流量泄放 过程等进行动态调整。监测要素一般包括水位、流量、水温、水 质、鱼类资源、亲鱼成熟度、卵苗径流量等。监测断面在现有监 测系统基础上合理新增。监测时段与现有监测系统的监测时段和 时限合理衔接,并适当延长生态调度前后监测时段。水电工程和 再坝工程开展3~5年的试验性生态调度监测评估,并根据评估 结果优化生态调度规则。 主要控制断面的类型不同,生态流量监测措施要求也存在差 异。如对尚未开展生态流量监测的水利水电工程断面,需结合生 态流量泄放设施,提出生态流量在线监控设施建设要求;对已布 设水文站点但监测内容和方式无法满足要求的,可提出水文站点 优化升级、补充*枯水流量监测、提高小流量监测精度等措施 要求。 11.1.7对于迁入替代生境的物种应持续监测,掌握物种生存与 繁衍情况。
11.2.1后评估包括工程施工前后对照评估、工程实施自标实现 程度评估和趋势分析评估三部分。根据后评估的结果,对工程设 计方案、管理措施等进行负反馈式调整,确保工程达到良好效
果。通过工程施工前后的对照,重点分析物理化学、水文、地 貌、水力、生物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变化情况;通过与工程实 施自标的对照,分析工程实施后是否达到了预定自标;通过趋势 分析,分析预测各生境因子与生物的演变趋势,从而判断生态系 统是否向健康方向发展。进行后评估时,现状评价阶段所采用的 河湖生态状况分级系统可对照使用 11.2.2分析对比恢复连通性前后的变化、对比历史自然状况分 析连通性恢复程度,从而对恢复连通性的效果做出定量评价
QB/T 5438-2019 工业用缝纫机 自动缝纫裤子门襟缝纫单元11.2.4过鱼设施效果评估内容包括集鱼效率、通过效率、过鱼
11.2.5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内容包括放流种类的标志回捕
11.2.5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内容包括放流种类的标志回捕率、资 源密度、群体结构、遗传多样性、摄食状况及迁徙规律等。
11.3.2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设计工作需按照“设计一执行 (管理)一监测一评估一调整”的流程以负反馈调节方式进行 评估的结果有如下可能:①系统基本按照预定目标发展,无须调 整;②需要局部调整设计或管理要求,适应新的状况;③原来制 定的目标需要调整,从而调整设计和管理要求。 11.3.4充分发挥遥感卫星解译、无人机识别、区域水网水质水 量联合调度平台等信息技术优势,提高河湖水系综合管理能力。 11.3.6河湖水系具有自然、社会和经济属性,其生态保护与修 复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科学原理涉及生态水文学、生态水 力学、生态水工学、环境工程学、景观生态学、生物学、地貌 学、社会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众多学科。
11.3.2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设计工作需按照“设计一执行 管理)一监测一评估一调整”的流程以负反馈调节方式进行。 平估的结果有如下可能:①系统基本按照预定目标发展,无须调 整;②需要局部调整设计或管理要求MH/T 6122-2020 航空燃油供应系统清洗作业车,适应新的状况;③原来制 定的目标需要调整,从而调整设计和管理要求
复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科学原理涉及生态水文学、生态 力学、生态水工学、环境工程学、景观生态学、生物学、地 学、社会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众多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