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657-2014 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

SL 657-2014 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SL 657-2014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1.5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200698
下载资源

SL 657-2014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L 657-2014 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

1谷坊宜布设于泥沙多、沟道不稳定及沟底纵比降大于 5%、沟蚀活跃的沟道。 2谷坊设计暴雨标准宜采取5年一遇3~6h最大降雨。针 对崩岗治理,宜采取1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 3谷坊布设宣与沟头防护、拦沙项等沟道治理措施互相 配合。 4谷坊坝址宜选择沟底稳定,沟道顺直,“口小肚大”,取 材方便,工程量小的地段。在有跌坎的沟道,应在跌坎上方 布设。 5在土谷坊内外边坡宜种植适应当地生长条件、固土能力 强的草灌,固土护坡。 6谷坊类型、数量及施工时序应在沟道详查的基础上确定 7谷坊设计方法可按照GB/T16453.3相关规定执行。

1谷坊宜布设于泥沙多、沟道不稳定及沟底纵比降天于 5%、沟蚀活跌的沟道。 2谷坊设计暴雨标准宜采取5年一遇3~6h最大降雨。针 对崩岗治理,宜采取1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 3谷坊布设宜与沟头防护、拦沙坝等沟道治理措施互相 配合。 4谷坊坝址宜选择沟底稳定,沟道顺直,“口小肚大”,取 材方便,工程量小的地段。在有跌坎的沟道,应在跌坎上方 布设。 5在土谷坊内外边坡宜种植适应当地生长条件、固土能力 强的草灌,固土护坡。 6谷坊类型、数量及施工时序应在沟道详查的基础上确定。 72 谷坊设计方法可按照GB/T16453.3相关规定执行。 5.1.73 拦沙坝布设与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拦沙坝宜布设于上游泥沙来量多的主沟道或较大支沟的 出口处。 2有洪水观测资料地区,拦沙坝宜采取10年一遇洪水设 计;无洪水观测资料地区,拦沙坝宜采取10年一遇24h最大降 雨设计;如下游有重要建筑物或经济设施,则宜采用20年一遇 洪水或24h最大降雨设计。 3拦沙坝应与沟头防护、谷坊等措施互相配合。 4拦沙坝坝址应选择基岩稳定,“口小肚大”,对周围村镇、 工矿、交通的安全影响小,且取材方便,施工条件较好的地段。 5坝型应根据径流量、泥沙量以及当地建筑材料状况和地 形地质条件,进行多种方案比选确定。 6在石料比较丰富时,拦沙坝宜采用砌石坝,而在石料缺 乏时可考虑采用格栅坝、混凝土坝或钢筋混凝土坝。 7拦沙坝设计可按照SL289相关规定执行。

1拦沙坝宜布设于上游泥沙来量多的主沟道或较大支沟的 出口处。 2有洪水观测资料地区,拦沙坝宜采取10年一遇洪水设 计;无洪水观测资料地区GB/T 51295-2018 钢围堰工程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拦沙坝宜采取10年一遇24h最大降 雨设计:如下游有重要建筑物或经济设施,则宜采用20年一遇 洪水或24h最大降雨设计。 3拦沙坝应与沟头防护、谷坊等措施互相配合。 4拦沙坝坝址应选择基岩稳定,“口小肚大”,对周围村镇、 工矿、交通的安全影响小,且取材方便,施工条件较好的地段。 5坝型应根据径流量、泥沙量以及当地建筑材料状况和地 形地质条件,进行多种方案比选确定。 6在石料比较丰富时,拦沙坝宜采用砌石坝,而在石料缺 乏时可考虑采用格栅坝、混凝土坝或钢筋混凝土坝。 7拦沙坝设计可按照SL289相关规定执行。

5.1.8塘堰布设与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塘堰宜布设于有一定汇水面积的地段,拦蓄径流,拾高

塘堰宜布设于有一定汇水面积的地段,拦蓄径流,

为附近农田、经果林、人畜饮水等提供水源。 在山地丘陵区,有洪水观测资料时,塘堰宜采取10年 水设计;无洪水观测资料时,塘堰宜采取10年一遇24h最 雨设计。在平原区,宜相应采取5年一遇洪水或24h最大降 十。如附近有重要建筑物或经济设施,应提高设计标准。 塘堰坝址宜选择靠近用水区(灌溉、生活用水等),库容 基岩稳定,利于布设,对周围村镇、工矿、交通的安全影响 汉材方便,施工条件较好的地段。 塘堰坝体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土坝坝高不宜超过10m,项高和坝坡可参考表5.1.8 设计。若坝高高于15m,应进行稳定分析后确定 坝坡。 2)土坝的坝顶宽度宜在2~4m之间,坝体一端设放水孔 (输水洞)或溢洪道。 3)土坝迎水坡面应用条石、块石或混凝土预制块衬砌护 坡,以防止风浪冲蚀,背水坡可采用碎石(卵石)护 坡和植物护坡等形式。 4)若土坝坝高在10m以上,迎水坡和背水坡可分上、下 两级,背水坡在变坡处设一条1~2m宽的马道。 5)土坝坝体迎水坡面应防渗,背水坡面应排水,以降低 浸润线,增加坝的稳定性。背水坡截水沟应和坝轴线 平行,宜布设在马道的里侧,拦截坝坡上部的雨水 排水沟应与坝轴线垂直。坝体与岸坡连接处也应布设 排水沟,拦截坡面来水和岩石裂隙水。 6)浆砌石重力坝应建于岩石基础上。坝顶宽约为坝高的 8%~10%,但不应小于2~3m,如有交通要求,则 应按道路级别确定。重力坝的坝坡,迎水坡坡比为 1:0.15~1:0,背水坡坡比为1:0.65~1:0.85 项底宽宜为坝项高的70%~80%。 7坝顶高程为校核洪水位加坝顶安全超高,坝顶安全超

高值采用0.5~1.0m

表5.1.8土坝坝高与坡比参考值

5放水建筑物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放水建筑物应布设在岩基或稳定坚实的原状土基上, 不应布置在坝体填筑体上。 2)放水建筑物宜采用管涵和浆砌石拱涵。如为压力流时, 宜用钢管或钢筋混凝土管。 3)混凝土涵管管径不应小于0.8m,浆砌石拱涵断面宽 应不小于0.8m,高不小于1.2m。底坡取1:1000~ 1:200,出口处应设消力池。 6溢洪道宜采用宽浅式,位置选择在离坝不远的域口处, 进、出口不宜离坝太近。溢洪道设计可按照SL289中溢洪道规 定或SL253执行。坝体修筑材料为砌石和混凝土的,可采用坝 页溢流方式。

5.2.1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林草措施应包括水土

5.2.2水土保持林布设与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土保持林宜布设于天于25的退耕坡地和立地条件较 差的荒地等。 2水土保持林应因害设防,适地适树,选择相应树种和混 交类型。具体布设时宜满足下列要求:

/ 2)凹形斜坡宜营造经济林或以灌木为主的乔灌混交林。 3)直形斜坡宜营造以养未为主的养灌混交林。 4)分水岭宜选择耐干旱和根系发达的树种,营造以灌木 为主的乔灌混交林。 3水土保持林整地方式宜采取穴状、鱼鳞坑、水平竹节沟 等。水土保持林整地方式和整地规格应根据林种、树种、立地条 件等确定。整地工程宜采取5年一遇6h最大降雨设计。 4水主保持林种植方式宜根据树种特性,采取苗木栽植 分殖栽植、播种栽植等。 5营造水土保持林应遵循乔灌草混交的原则。 6水土保持林设计可按照GB/T16453.2相关规定执行。 5.2.3水土保持经果林布设与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土保持经果林宜布设于立地条件较好的坡地。 2树种(品种)应选择适宜当地自然条件、适销对路的名 优、特、新品种,早、中、晚熟品种搭配,并便于储藏、运输。 3水土保持经果林整地方式宜采取梯田、水平台地(阶、 条带)、水平竹节沟等,种植方式宜采取苗木栽植。水土保持经 果林整地方式和整地规格应根据树种(品种)、立地条件等确定。 整地工程设计暴雨标准为5年一遇6h最大降雨。 4水土保持经果林设计间按照LY/T1557相关规定执行。 5根据坡面来水状况及整地方式,应合理布设截水沟、期 水沟、沉沙池和蓄水池等坡面小型截排蓄工程。 6水土保持经果林地应采取覆盖与敷盖措施,条件许可时 可在幼龄期套种固氮作物或绿肥覆盖。 5.2.4水土保持种章布设与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土保持种草宜布设于立地条件恶化的退耕坡地、植被

5.2.3水土保持经果林布设与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土保持经果林宜布设于立地条件较好的坡地。 2树种(品种)应选择适宜当地自然条件、适销对路的名 优、特、新品种,早、中、晚熟品种搭配,并便于储藏、运输。 3水土保持经果林整地方式宜采取梯田、水平台地(阶 条带)、水平竹节沟等,种植方式宜采取苗木栽植。水土保持经 果林整地方式和整地规格应根据树种(品种)、立地条件等确定。 整地工程设计暴雨标准为5年一遇6h最大降雨。 4水土保持经果林设计间按照LY/T1557相关规定执行。 5根据坡面来水状况及整地方式,应合理布设截水沟、排 水沟、沉沙池和蓄水池等坡面小型截排蓄工程。 6水土保持经果林地应采取覆盖与敷盖措施,条件许可时 可在幼龄期套种固氮作物或绿肥覆盖。

5.2.4水土保持种草布设与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土保持种草宜布设于立地条件恶化的退耕坡地、植被 覆盖度小于10%的荒地,以及土谷坊边坡、梯田边坡等。 2水土保持种草应适地适草,选择抗逆性强,生长迅速 根系发达,能快速形成地面覆盖的品种。条件许可时,可兼顾考

虑选择有一定经济价值的草种,兼作饲料,或开展多种经营。 3水土保持种草种植方式宜采取直播、苗木栽植、理埋植等 4水土保持种草设计可按照GB/T16453.2相关规定执行

5.3.1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耕作措施应包括等高植物 离、覆盖与敷盖、沟垄种植、间作套种、轮作等。

1等高植物禽篱宜布设于15°~25°的坡耕地、经果林地及荒 地等。 2在坡耕地或经果林地中,不宜选用株高较高、侧根发达 影响主作物正常生长的品种。在荒地中布设植物禽应选择适应当 地生长、萌巢能力强、耐平茬、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灌木树 种或草种,优先选择有固氮能力和一定经济价值的品种。 3在坡耕地或荒地上应每隔3~7m,沿等高线单行、双行 或多行种植植物禽。 4植物禽种植整地方式宜采取带状整地和穴状整地。 5植物禽种植可按照水土保持林和水土保持种草种植方式 执行。 6植物禽栽植早期应及时补植、修枝,加快枝干萌,当 植物禽株高影响主作物生长时,应定期进行修剪。

5.3.3覆盖与敷盖布设与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覆盖与敷盖宜布设于25°以下的坡耕地和经果林。 2覆盖宜以种植水土保持常用草类为主,敷盖宜以收割作 物或草类、作物秸秆等为主。 3成林果园宜采取全面覆盖,幼龄果园宜采用带状覆盖, 并应在旱季前割草一次,敷盖于树冠下方。 4作物秸秆作为敷盖材料时,应采用带状敷盖,粗大秸秆 应先粉(切)碎后使用,且不宜敷盖太厚。 5.3.4沟龙种植布设与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沟垄种植宜布设于20°以下的坡耕地。 2沟垄种植应结合等高耕作统一布设,并配套布设坡面小 型截排蓄工程。应以坡面截水沟、排水沟为骨架,3~5道沟 联成小区,上端筑封沟联结,与垄同高。沟中间及下端布设土 硬,低于高0.15~0.20m,区与区之间布设田间道路或排 水沟。

5.3.5间作套种布设与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间作套种宜布设于立地条件较好、坡度小于25°的坡耕 地、幼龄果园。 .2间作套种应结合等高耕作、沟垄种植等其他保土耕作措 施统一布设。 3在确定间作、套种形式和作物组合时,应保证作物在雨 季生长繁茂、植被覆盖度达75%以上

5.3.6轮作布设与设计宜

1 轮作宜布设于25°以下、土壤相对贫的坡耕地。 根据轮作方式不同,可分为本土轮作和大由轮作 ? 3 轮作换种作物或草类宜以绿肥、牧草为主。

5.4.1封禁措施宜布设于轻、中度水土流失,植被覆盖度大于 30%的林地

5.4.2在划定封禁区域之前,应对当地植被状况以及社会经济 状况进行全面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将封禁区域划分为全年封 禁、季节封禁、轮封轮放、封治结合等4种区域,适用条件应满 足下列要求: 1全年封禁适用于植被恢复困难、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 2季节封禁适用于立地条件较好,植被恢复较快的薪炭林 和用材林地。 3轮封轮放适用于植被恢复缓慢的薪炭林地。 封治结合适用于林相单一、植被稀疏或分布不均匀的

的明显地段树立封禁标志碑(牌)。

5.4.5封治结合区域根据植被状况、立地条件等应采取下列抚

1对立地条件较差的林地,应采取一定的工程整地措施 施肥或土壤改良剂,改善立地条件,促进植被生长。 2对林相单一、植被稀疏的林地,应采取补种补植,平茬 复壮,断根复壮,修枝疏伐,以增加植被多样性。

6.1.1对坡度大于25°的坡耕地应退耕,配置水土保持林、水 土保持经果林、水土保持种草等治理措施。 6.1.2对坡度小于等于25°的坡耕地,应根据地形、土壤、降 雨等条件,配置梯田、水土保持经果林、保土耕作、坡面小型截 排蓄工程、田间道路等治理措施。 6.1.3对位置较低、土质较好、坡度(相对)较缓、距村庄较 近、交通便利、邻近水源的坡耕地,应根据区域发展要求,配置 梯由或水土保持经果林,并应配套布设相应的坡面小型截排蓄工 程、田间道路等措施。

近、交通便利、邻近水源的坡耕地,应根据区域发展要求,配 梯田或水土保持经果林,并应配套布设相应的坡面小型截排蓄 程、田间道路等措施。

耕作措施。立地条件较好、人多地少时,宜采取间作套种、合理 密植、沟种植等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立地条件较差或地多 人少时,宜采取轮作、少耕免耕、等高植物禽等措施,保护改良 土壤。

6.2.1荒地治理应以恢复植被为核心,乔、灌、草相结合。 6.2.2根据荒地地形、植被覆盖度、立地条件等,应配置水土 保持林、水土保持种草、封禁等治理措施。 6.2.3对植被覆盖度大于30%的荒地,宜采取封禁措施。 6.2.4对植被覆盖度小于等于30%的荒地,宜采取水土保持林 和水土保持种草措施。当植被覆盖度小于10%或立地条件严重 恶化时,应在坡面上采取开挖鱼鳞坑、水平竹节沟等工程整地, 根据“以草起步、草灌先行”的原则,配合施肥抚育,选择抗逆 性强、保土性能好、生长速度快的适地草本和灌木种类进行

6.2.5根据区域发展要求,立地条件较好、坡度小于25的荒

6.2.5根据区域发展要求,立地条件较好、坡度小于25°的荒

6.3.1沟道治理应与小流域坡面治理相结合,统筹规划。 6.3.2根据沟道地形、地质条件等,应配置沟头防护、谷坊、 拦沙坝、塘堰等工程措施,并互相配合,共同控制沟道侵蚀发 展。各项措施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沟头应设置土、跌水防护、消能等沟头防护措施, 防止坡面径流由沟头进入沟道或使之有控制地进入沟道,制止沟 头前进。 2在泥沙多、沟道不稳定及沟底纵比降大于5%、下切活 跃的小型沟道中宜布设谷坊(群)。 3在泥沙较多的主沟道或较大支沟出口处宜布设拦沙坝。 4当沟道附近有灌溉、生活用水等需要时,可酌情选择有 一定来水、地质条件良好的地段配置塘堰。 6.3.3沟道治理在以工程措施为主的基础上,还宜辅以沟道水 土保持林。具体布设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距沟头3~6m处宜布设围堰,围堰外宜密植灌木,围 堰内宜栽植乔灌混交林。 2当沟底坡度较小,下切较浅,可营造水土保持林。当沟 底坡度较大,下切严重,宜在配置谷坊、拦沙坝等基础上,栽植 乔灌混交林

7.0.1对可能产生崩岗的地段,应采取封禁措施,严禁挖草根、 铲草皮,并对天然水路网布设截水沟、排水沟和蓄水池等措施进 行预防和保护

7.0.2对已形成的崩岗应配置谷坊、拦沙坝、截水沟、排水沟、 跌水、挡土墙、崩壁小台阶等工程措施,并与水土保持林、水土 保持经果林、水土保持种草及封禁等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 治理。

7.0.3对相对稳定型崩岗宜采取封禁措施为主,辅以水土

7.0.4对活动型崩岗,集雨区宜布设封禁措施为主,辅以适当

的水土保持林;崩岗区应布设谷坊、拦沙坝、跌水、挡土墙、崩 壁小台阶等工程措施,同时配置林草措施;冲积扇区应布设水土 保持林和水土保持种草,对于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可适当发展 水土保持经果林。

7.0.5崩岗区治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崩口顶部外沿5m左右应布设截水沟、排水沟。当崩 口顶部已到分水岭,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布设截水沟,应在其两 侧坡面上布设“品”字形排列的短截水沟。 2对崩壁陡峭、溯源侵蚀严重、崩塌量大的活动型崩岗, 在具备施工要求的条件下,宜将崩壁逐级削成小台阶,同时在各 级小台阶的台面和边坡种植草灌;对崩壁已变矮、且崩岗面积较 大的崩岗,应对崩积体进行削坡修筑小台阶,可种植农作物或水 土保持经果林。 3对沟道比较顺直、沟口狭窄的条形崩岗沟,宜布设谷坊 或谷坊群;对沟口较宽的弧形崩岗和飘形崩岗,宜在崩壁坡脚线 5~10m的距离布设挡土墙,挡土墙设计应按SL379规定执行;

对爪形崩岗或崩岗发育较集中的地段,应在崩岗沟的出口处或崩 岗区下游修建拦沙坝,在崩岗内部及沟道中布设水土保持林和水 土保持种草,对立地条件较好的部位可配置水土保持经果林

8.0.4对林下侵蚀沟道治理应按照6.3节沟道治理规定执

9.0.1根据现有经果林地水土保持措施现状、地形等,应配置 鱼鳞坑、水平台地、截水沟、排水沟、沉沙池、蓄水池、覆盖与 敷盖、等高植物篱等措施。 9.0.2对具备工程整地条件的经果林地,应根据地形条件采取 鱼鳞坑、水平台地等整地方式,在水平台地上采取覆盖与敷盖措 施,并根据坡面来水状况,布设截水沟、排水沟、沉沙池和蓄水 池等坡面小型截排蓄工程

数益、等高物离等宿施。 9.0.2对具备工程整地条件的经果林地,应根据地形条件采取 鱼鳞坑、水平台地等整地方式,在水平台地上采取覆盖与敷盖措 施,并根据坡面来水状况,布设截水沟、排水沟、沉沙池和蓄水 池等坡面小型截排蓄工程。 9.0.3对不具备工程整地条件、但立地条件较好的经果林地, 应布设覆盖与敷盖、等高植物禽等治理措施,并配套坡面小型截 排蓄工程。

9.0.3对不具备工程整地条件、但立地条件较好的经果林地, 应布设覆盖与敷盖、等高植物禽等治理措施,并配套坡面小型截 排蓄工程。

地的基础上,补充完善覆盖与敷盖、等高植物篱、坡面小型截排 蓄工程等措施。

地治理、林地水土流失治理规定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总则… 27 术语.. 28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 29 水土流失治理分区· 30 治理措施布设与设计 .. 31 治理措施配置..· 33 崩岗治理· 34 林地水土流失治理···. 36 经果林地水土流失治理· 37

1.0.2本标准主要适用于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 程的规划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初步设计报告编制、措施 设计及其合理性论证、水土流失防治效益分析、水土保持措施的 总体评估与工验收。

L.0.5本标准中未列出的措施,按《水土保

范》(GB/T16453.1~6)执行。

2.0.1南方红壤丘陵区以大别山为北屏,巴山、巫山为西障

2.0.3林地水土流失不包括经果林地水土流失。

3.0.1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方法采用《土壤侵蚀 分类分级标》(SL190)的方法。 3.0.2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主要根据容许土 壤流失量、最高土壤侵蚀强度,同时考虑分级级差合理性划分等 因素确定。 (1)容许土壤流失量:根据SL190,及相关研究资料,按 照1996年吴嘉俊、卢光辉、林俐玲编著的《土壤流失量估算手 册》中充许土壤流失量的计算方法等,确定南方红壤丘陵区充许 土壤流失量为500t/(km²·a)。 (2)最高土壤侵蚀强度:根据南方红壤丘陵区有关研究资 料,确定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力侵蚀平均最高土壤侵蚀强度为 10000t/(km²:a)。 (3)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不适用崩岗侵蚀 强度划分。

3.0.4崩岗规模及发育程度分级主要根据2009年水利部长江水

崩岗最小面积按崩塌面积(垂直投影面积)在60m²计,若 单个崩岗面积小于60m,但多个崩岗集中在一个坡面,总崩塌 面积达到60m²的也计为1个崩岗

4.0.1水土流失治理分区是依据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因 素、土壤侵蚀方式,并考虑治理措施和防治重点基本相同等 因素。 4.0.2本标准中水土流失治理分区的范围和内容确定,主要参 考195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编制的《中国地貌区 划》(初稿),2004年唐克丽等编著的《中国水土保持》以及 2010年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的“中国水 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成果《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 态安全一南方红壤区卷》。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分区划分时,还 考虑到下列因素: (1)影响水土流失因素的相似性。 (2)土壤侵蚀强度的一致性。 (3)土壤侵蚀潜在危害的相对一致性。 (4)水土流失治理技术的相似性

8立地条件是指影响植被的生长发育、形态和生理活动的 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生物等各种外部环境条件。 5.1.3坡面小型截排蓄工程是指为配合梯由、水土保持经果林 等坡面治理工程而修建的截水沟、排水沟、蓄水池和沉沙池等措 施的总称。

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生物等各种外部环境条件。 5.1.3坡面小型截排蓄工程是指为配合梯田、水土保持经果林 等坡面治理工程而修建的截水沟、排水沟、蓄水池和沉沙池等措 施的总称。 5.1.5 3人行道路是指由山脚垂直或倾斜向上伸至坡面由间提供 人畜行走的道路,也包括坡面田间内沿等高线方向布设的横向道 路。机耕道路是指由坡脚呈“之”形或螺旋形至坡面田间提供 农业机械通行的道路。

3人行道路是指由山脚垂直或倾斜向上伸至坡面由间提供 人畜行走的道路,也包括坡面田间内沿等高线方向布设的横向道 路。机耕道路是指由坡脚呈“之”学形或螺旋形至坡面田间提供 农业机械通行的道路,

5.2.1水土保持经果林是对经济林和果园的统称。

2长江中下游丘陵平原区宜选择梅、核桃、猕猴桃等品种, 华中华东低山丘陵区宜选择柑橘、梨、李等品种,东南沿海低山 丘陵区宜选择龙眼、荔枝、芒果等品种。

2本土轮作是指同一地块种植一种作物或草类2~3年后, 换种另一种作物或草类。大田轮作是指两个地块种植不同作物或 草类,2~3年后互相换种作物或草类。

5.4.2封禁方式分全年封禁、李节封禁、轮封轮放和封治 结合4种。 (1)全年封禁是指全年一直保持封禁,严禁人畜进人,严禁 毁林、毁草、陡坡垦荒等行为。 (2)季节封禁是指春、夏、秋植被生长季节封禁,晚秋和冬 季植被休眠期开放,充许林间割草、修枝。 (3)轮封轮放是指将封禁范围划分几个区,轮换封禁和开 放。每个区封禁3~5年后,待植被恢复到一定程序后,可开放 1年。 (4)合理安排封禁与开放的面积,做到既能有利于林木生 长,文能满足群众需要。 封治结合是指植被恢复困难地区,适当采取人工抚育措施, 促进植被生长。

6.1.1对坡度大于25°的坡耕地退耕后布设水土保持经果林时 应配套坡面小型截排蓄工程、等高植物禽、覆盖与敷盖等措施 6. 2 荒地治理

6.2.1本标准所称荒地是指除耕地、林地、草地和其他用地 (村庄、道路、水域)以外可以利用而尚未利用且易产生水土流 失的荒山、荒坡、荒滩等土地

6.3.1本标准所称沟道是指因暂时性流水冲刷破坏土境

形成切入地表以下呈线形伸展的槽形凹地,并仍处于发育过程中 的土质沟道或泥沙较多的石质沟道。

GB/T 13747.18-2022 锆及锆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18部分:钒含量的测定 苯甲酰苯基羟胺分光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pdf7.0.4活动型崩岗按部位可划分为集雨区、崩岗区和冲积扇区

(1)集雨区是指崩塌线以上及两侧的坡面区域。 (2)崩岗区是指崩塌发生区域,一般由崩口、崩壁、崩积 体、崩岗沟等组成:崩口是指崩塌线边缘部位;崩壁是指土体崩 塌坠落后留存的陡峭坡面;崩积体是指上方土体崩落后在坡脚形 成的土堆;崩岗沟是指崩积堆下方和崩岗沟出口之间的区域,是 萌岗内水流和泥沙输送至溪流或下游的通道。 (3)冲积扇区是指崩岗沟下游出口、地势相对开阔、由水流 携带的泥沙呈扇形沉积的区域

7.0.5崩岗按其坡面外表形态可以划分为5种类型,如图

(1)条形崩岗:形似蚕,长天于宽3倍左右,多分布在直形 坡上,由一条大切沟不断加深发育而成。 (2)瓢形崩岗:在坡面上形成口小腹大的葫芦飘形崩岗沟。 (3)弧形崩岗:崩岗边沿线形似弓,弧度小于180°。 (4)爪形崩岗:爪状崩岗文可分为2种,一种为沟头分叉成 多条崩岗沟,多分布在坡度较为平缓的坡地上,由几条切沟交错 发育而成,沟头出现向下分支,主沟不明显,出口却保留各自沟 未;另一种为出口沟床向上分叉崩岗沟,由2条以上崩岗沟自原 有河床向上坡溯源崩塌,但多条崩岗出口部分相连,形成倒分叉 萌岗沟型地形。 (5)混合型崩岗:由2种不同类型崩岗复合而成,多处于崩 岗发育中晚期。由于山坡被多个崩岗切割,呈沟纵横状,不同 方向发育的崩岗之间多已相互连通,中间只有残留的土梁或土 柱,地形破碎

图7.0.5崩岗形态示意图

8.0.1本标准所称人工纯林地特指以马尾松、油松、桉树等为 代表的人工乔木纯林地。 8.0.3施肥或土壤改良剂是指在沿等高线环山开挖水平竹节沟 或挖穴等基础上,施用肥料或土壤改良剂,从而改善立地条件。 施肥一般连续进行至少3次,每次变换位置。灌草层盖度是指林 地地表的灌草覆盖面积与林地总面积之比值

JTG/T 3821-2018 公路工程估算指标9经果林地水土流失治理

9.0.1本标准所称经果林地水土流失特指现有的经果林地,因 建设不规范或人为不合理经营等,地表裸露而造成水土流失的 现象。

利水电技术标准咨询服务中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