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15-146-2018 内河沉管隧道水下检测技术规范

DBJ/T15-146-2018 内河沉管隧道水下检测技术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J/T15-146-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4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204550
下载资源

DBJ/T15-146-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T15-146-2018 内河沉管隧道水下检测技术规范

12.3.1检测对象应包括:

1水下钢模板与相邻结构之间拼缝: 2水下钢模板之间拼缝; 12.3.2检测时间应在水下钢模板安装完成后、围堰浇筑前3d内。 12.3.3不 检测方法宜采用水下探摸和水下录像。 12.3.4 每次水下钢模板安装应检测1次。 12.3.5检测成果应包括水下钢模板安装效果、缝隙填充效果影像和评价。

13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

13.0.1检测单位应对整个检测项目的实施和质量负责,并明确检测负责人和检 测人员。 13.0.2现场检测人员应对数据的真实性负责,检测分析人员对报告的可靠性负 责。 13.0.3现场检测数据和记录事项应直接记录于原始记录表中,任何现场原始记 录数据不得涂改、伪造、转抄。 13.0.4电子数据应在采集完成后备份,并保证其不去失、不混、现行有效。 13.0.5 检测单位应与工程建设相关单位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及时报送检测报告 13. 0.6 检测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则人员。 3.0.2现场检测人员应对数据的真实性负责,检测分析人员对报告的可靠性负 责。 3.0.3现场检测数据和记录事项应直接记录于原始记录表中,任何现场原始记 丧数据不得涂改、伪造、转抄。 3.0.4电子数据应在采集完成后备份,并保证其不丢失、不混淆、现行有效。 3.0.5 检测单位应与工程建设相关单位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及时报送检测报告。 3.0.6 检测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概况; 2检测依据; 3检测概况: 1)检测日期; 2)检测人员; 3)检测内容; 4)检测目的。 4 检测设备; 5检测方法; 6检测数据处理; 7 检测结论; 8适用范围; 9报告编写人、审核人、批准人; 10 附件。 3.0.7 检测结果应与设计要求、其他单位检测结果比对分析。 3.0.8 检测结论中应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和要求。 3.0.9 检测报告应签字并加盖成果章。 3.0.10 检测单位应在项目完成后对检测资料及时归档。 3.0.11项目完成后T/CBDA 17-2018 轨道交通车站装饰装修设计规程,及时向委托单位移交检测资料,检测资料应包括下列内

容: 1检测方案; 2检测报告; 3项目总结。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 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 2条文中必须按指定的标准、规范或其它有关规定执行的写法为:“应符 合..规定”或“应按...执行”。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 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 2条文中必须按指定的标准、规范或其它有关规定执行的写法为:“应符 合.规定”或“应按.执行”。

《沉管法隧道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5 《产业潜水最大安全深度》GB/T12552 《空气潜水安全要求》GB26123 《潜水员水下用电安全规程》GB16636 《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S131

《沉管法隧道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5120】 《产业潜水最大安全深度》GB/T12552 《空气潜水安全要求》GB26123 《潜水员水下用电安全规程》GB16636 《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S131

内河沉管隧道水下检测技术郑

Technicalcodeforunderwaterdetectionofimmersedtunnelinthe inlandriver

回填 11. 1 一般规定 ·51 11. 3 一般回填和覆盖回填·· 2 水下堰体结构 52 12.1 一般规定 52 12.3二次围堰 52 13 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

自填 11. 1 一般规定 51 11. 3 一般回填和覆盖回填·. 12水下堰体结构 52 12.1 一般规定 52 12.3二次围堰 52 13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

1.0.1我国大陆地区内河沉管隧道发展相对较晚,2000年以前,我国大陆地区 仅有2座内河沉管隧道建成。2000年以后,我国内河沉管隧道建设进入了一个 快速发展期,截止2018年6月,8座隧道建成,超过3座隧道在建,多座隧道 筹建。随着内河沉管隧道的快速发展,水下检测技术在保障施工安全和质量方面 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水下检测技术自2006年成功运用在广州仑头隧道以来, 技术日趋完善,但尚未有统一的标准。 为促进内河沉管隧道健康有序发展,结合国内已修建的广州仑头隧道、广州 官洲隧道、广州洲头咀隧道、佛山东平隧道、天津海河隧道、南昌红谷隧道等多 条内河沉管隧道所积累的水下检测、设计、施工技术及经验,规范检测技术工作 统一技术标准,更好地为内沉管隧道工程建设服务,特制订本规范。 内河沉管隧道工程水下检测涉及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勘察单位、施工单位 质量监督单位、监理单位等,相关各方应遵守和执行本规范的规定。 1.0.2本规范的水下检测包括内河沉管隧道水下施工过程中关键工序的监测和 施工效果的检测,本规范中内河是指海岸线以内的江、河、湖等水域,海洋环境 下的沉管隧道工程可参考执行。 1.0.3检测单位应严格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进行水下检测,做到数据结果准确 可靠,判定公正客观,不受任何行政、经济或其他方面利益影响。 1.0.4水下检测旨在为沉管隧道工程施工安全和质量提供保证措施,沉管隧道 工程水下施工存在许多复杂的因素。因此,在编制检测方案时,应综合考虑项目 特点、施工方案以及水文等环境因素。 1.0.5内河沉管隧道水下检测涉及多门学科,本规范难以全面反映工程施工、 工程测量、潜水作业等技术。因此,强调除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 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3.0.1由于沉管隧道的大部分关键施工是在水下实施的,具有隐蔽性

次性等特点。沉管隧道建造过程中水下基槽开挖、管节基础、管节浮运沉放和 水下对接、水下最终接头等一系列水下施工环节,均为非常规手段能检测的水下 隐蔽工序。因此,在水下施工过程中如何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测与评价,是关系到 沉管隧道水下施工顺利实施、确保工程质量及安全运营的关键。在我国早期建造 的几座沉管隧道中,水下施工过程缺乏有效的第三方检测,主要由施工自检或监 理复检。因受检测技术水平不高、检测手段单一及缺乏相应的工程验收标准等限 制,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管节对接时误差太大、重复施工等诸多工程问题,运 营后又皇现管节间不均匀沉降、管节结构损伤、局部开裂、管节内渗水、覆盖层 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交通通行的安全与使用效率。

次性等特点。沉管隧道建造过程中水下基槽开挖、管节基础、管节浮运沉放和 水下对接、水下最终接头等一系列水下施工环节,均为非常规手段能检测的水下 隐蔽工序。因此,在水下施工过程中如何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测与评价,是关系到 沉管隧道水下施工顺利实施、确保工程质量及安全运营的关键。在我国早期建造 的几座沉管隧道中,水下施工过程缺乏有效的第三方检测,主要由施工自检或监 理复检。因受检测技术水平不高、检测手段单一及缺之相应的工程验收标准等限 制,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管节对接时误差太大、重复施工等诸多工程问题,运 营后又皇现管节间不均匀沉降、管节结构损伤、局部开裂、管节内渗水、覆盖层 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交通通行的安全与使用效率。 3.0.2~3.0.3内河沉管隧道工程的大部分关键工序是在水下实施,具有复杂性 隐蔽性等特点,设计方案能否如实反映沉管隧道工程水下施工的实际状况,只有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才能得到验证,其中开展水下检测是重要的验证手段。因此 本条规定了在检测方案制定之前,应对检测依据、检测项目、检测范围、检测方 法、检测频率等提出明确的技术要求,为检测单位编制检测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检测频次仅指检测结论满足合格标准要求的检测次数,遇检测结论不合格的 应增加相应检测频次。 检测单位应在沉管隧道水下检测方面具有专业的仪器设备、人员,并有丰富 的沉管隧道水下检测经验,以保证水下检测的质量。 内河沉管隧道水下检测一般应由建设单位委托第三方检测单位实施,第三方 检测有利于保证检测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和纠纷时,第三 方检测结果是判定的重要依据。其他单位实施的水下检测可参照执行。 3.0.4检测单位应参加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专项方案的评审,根据批准后施工 组织设计和施工专项方案以及业主委托的相应检测内容,在收集沉管隧道工程的 基本资料、设计资料、工程调查资料、工程勘测等各类工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 具体工程的技术特点与设计要求、施工环境、工期安排、施工工艺等工程相关要 成及现场务件编制 水下搭安城安

3.0.2~3.0.3内河沉管隧道工程的大部分关键工序是在水下实施,具

组织设计和施工专项方案以及业主委托的相应检测内容,在收集沉管隧道工程的 基本资料、设计资料、工程调查资料、工程勘测等各类工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 具体工程的技术特点与设计要求、施工环境、工期安排、施工工艺等工程相关要 求及现场条件编制该项目的水下检测方案和专项方案

检测单位制定出检测方案后,提交委托单位,委托单位应遵循建设主管部门 有关规定,组织工程建设相关单位讨论审定检测方案,检测方案经审定一致后 检测工作方能正式开始。在实施水下检测过程中,根据工程实施情况,应编制检 测或监测专项方案。 3.0.5水下检测实施前应进行水下检测方案的技术交底,以保证施工单位对检 测目的、方法、时间、合格标准等有详细的了解,并进行沟通协调。检测期间, 各方应配合检测单位实施水下检测,同时检测单位应合理安排检测时间,尽量减 小对正常施工的影响。 检测单位进行的水下检测并不能替代施工单位自身所开展的检测工作,施工 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仍应进行必要的水下检测。如检测单位的检测结果与其他参建 方的检测结果差异较大,应分析原因,必要时进行复检。 3.0.8潜水作业是一项受高压环境影响、劳动强度大、工艺复杂、独立性强的 工作。为了确保潜水员安全和顺利完成水下检测工作,涉及潜水作业的水下检测 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相关潜水规范的规定。涉及潜水作业的水下检 测包括水下录像、水下量测、水下探摸、水下倾斜量测、水下淤泥原位取样等

工作。为了确保潜水员安全和顺利完成水下检测工作,涉及潜水作业的水下检测 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相关潜水规范的规定。涉及潜水作业的水下检 测包括水下录像、水下量测、水下探摸、水下倾斜量测、水下淤泥原位取样等。

4.0.2本条提供了检测单位开展检测工作宜遵循的一般工作程序。实

4.0.2本条提供了检测单位开展检测工作宜遵循的一般工作程序。实际检测过 程中,由于不可预知的原因,如委托要求的变化、现场施工情况的变化,或出现 明显质量问题,可能使原水下检测方案中的检测依据、检测项目、检测范围、检 测方法、检测频率等发生变化,检测工作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程中,由于不可预知的原因,如委托要求的变化、现场施工情况的变化,或出现 明显质量问题,可能使原水下检测方案中的检测依据、检测项目、检测范围、检 测方法、检测频率等发生变化,检测工作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0.3水下检测方案是检测单位实施水下检测的重要技术依据和文件。为了规 范检测方案、保证服务质量,本条概括了水下检测方案所应包含的主要内容。此 外,水下检测方案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沉管法隧道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GB51201的规定

范检测方案、保证服务质量,本条概括了水下检测方案所应包含的主要内容。此 外,水下检测方案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沉管法隧道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GB51201的规定

4.0.4直接对工程安全、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的检测项目为应测项目,其他可根

4.0.4直接对工程安全、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的检测项目为应测项目,其他可根 据现场条件选择的检测项目为宜测项且

据现场条件选择的检测项目为宜测项目。

当沉管理设水深较深时,可对封门进行应力监测。 浮运航道地形检测范围包括回旋水域等,如作为独立区域,宜分开检测。 基础垫层施工中管节姿态监测、寄放区回淤检测可不作为第三方检测内容 水下声呐检测包括单波束声呐检测和多波束声呐检测。 本规范中检测方法均为推荐性方法,

4.0.5本条对检测仪器设备做出了规定,为保证检测数据的可靠性,水下检测

卫星定位系统、单波束声呐形成单波束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多波束声呐、 姿态传感器、表面声速仪、声速剖面仪等形成多波束系统,姿态传感器包括罗经 三轴陀螺仪等三维运动姿态测量系统;水下摄像电视为水下录像仪器;倾斜仪为 水下倾斜量测仪器;密度天平或分析天平为重度测定仪器;检波器、激发器为基 础充填效果无损检测仪器,

4.0.6检测单位应严格按照认可后的水下检测方案对沉管隧道工程达

测,不得任意减小检测范围,降低检测频率。当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客观原因需 要对检测方案做调整时,应按照工程变更的程序和要求,经认可后方可实施

5.1.1基槽浚挖前,宜对拟浚挖范围的原河床面进行水下地形检测,

曹浚挖前的标高地形,为下一步确定浚挖工程量和组织挖工作提供依据。 基槽地形是指基槽浚挖后的基底、边坡等标高、平面位置和形状。基槽精挖 后,在管节浮运前或基槽基础垫层施工前应进行水下地形检测,确定基槽底是否 存在高点或深坑,坡比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存在塌方等。另外,由于水流搬运作 用,基槽底会产生淤泥淤积,应进行水下淤泥检测检查淤积情况。 浮运航道浚挖完成后,应对浮运航道进行水下地形检测,以确定航道是否满 足管节浮运的要求。如检测结果不符合管节浮运或基槽基础垫层施工要求,应采 取相应措施。 临时航道地形检测可作为检测内容,检测方法等参照浮运航道地形检测实施 航道维护检测每半年不少于1次。 如采用半潜驳预制管节,管节预制完成后,将半潜驳连同管节一起拖运到隧 址附近的下潜港池,在下潜港池内完成管节与半潜驳的分离。为保证半潜驳和管 节安全分离,应对下潜港池进行水下地形检测,确保下潜港池的池底面积和深度 满足要求。除下潜港池外,其它水下检测还有包括挡水结构拆除后的坞口地形检 测和端头围护结构拆除后的管节对接端地形检测。 5.1.2为了实现对基槽和浮运航道水下检测的全覆盖,宜采用多波束声呐检测。 如采用单波束声呐,测线间距不宜超过5m。

槽浚挖前的标高地形,为下一步确定浚挖工程量和组织浚挖工作提供依据

5.1.2为了实现对基槽和浮运航道水下检测的全覆盖,宜采用多波束

5.3.2基槽地形检测除精挖地形以外,根据需要可增加试挖、粗挖地形检测。 基槽回淤量大时,基槽地形检测距下一工序时间应尽量缩短。

5.3.3检测频次仅指检测结论满足管节沉放对接要求的检测次数,不包含检测 结论不符合管节沉放对接要求的检测次数,以及管节浮运进入待安装区域超过 5d前的检测次数

5.3.3检测频次仅指检测结论满足管节沉放对接要求的检测次数,不包含检测

5.3.3检测频次仅指检测结论满足管节沉放对接要求的检测次数,

5.4.1采用砂流法基础施工应检测基槽回淤,采用压浆法基础施工应检测基槽 和碎石垫层回淤。 5.4.2基槽回淤量大时,基槽和碎石垫层回淤检测距下一工序时间应尽量缩短 5.4.3回淤检测一般采用水下淤泥原位取样重度测定方法,当条件不充许时 可采用水下探摸的方式

5.4.4当样品明显有淤泥沉淀时,除应测定样品重度外,尚应量测淤泥厚压

5.5.1检测范围须根据管节浮运设计和浮运方案确定,一般应包括调头区(回旋 水域)、浮运航道、系泊区或寄放区等,宜分开检测。如检测范围内有桥墩、护 岸等结构物,则检测范围至水下结构物边缘,并在检测报告中说明。 5.5.2检测频次仅指检测结论满足管节浮运要求的检测次数,不包含检测结论不 符合管节浮运要求的检测次数,以及管节浮运超过5d前的检测次数

5.6.1采用移动干坞预制管节,管节预制完成后,将半潜驳连同管节一起拖运 到隧址附近的下潜港池,在下潜港池内完成管节与半潜驳的分离,在半潜驳拖运 至港池前应检测下潜港池水下地形。 采用固定干坞预制管节,管节在出坞前检测坞口地形

5.6.3坞口挡水结构如存在钢管桩等硬质材料需拆除,尚应对坞口进

6.0.4在实施监测过程中,应根据管节浮运方式、浮运距离及现场限制条件等, 可选择采用卫星定位系统、全站仪、倾斜仪、水下声呐、水位计等技术手段,以 达到监测目标。 6.0.9管节浮运轨迹显示宜包括浮运管节相对于浮运航道、沉放基槽、已沉放 管节或暗理段等重点区域的位置关系。

7.1.2当管节需分批次进行预制时,需要将预制完成的管节浮运至一个指定的 区域进行寄放,这个区域称作寄放区。通常寄放区设置在隧道轴线附近,在寄放 区内管节可以完成沉放前的所有晒装工作。干坞外寄放应进行水下地形检测,管 节寄放姿态检测可根据需要选用

7.3.2寄放姿态检测目的是提供寄放管节的横倾、纵倾角和干高,横倾、纵 倾角过大,干过低会影响寄放管节安全,及时为施工方提供寄放管节调整依据 避免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平面位置检测是为了防止管节寄放时漂移至寄放区 外,并检验寄放锚拉系统是否安全的一个重要指标。 7.3.3在实施管节寄放姿态检测过程中,应根据管节寄放方式及现场限制条件 等,可选择采用卫星定位系统、全站仪、倾斜仪、水位计、钢尺等一种或几种组 合手段,以达到检测目标。

王过低应缩短检测时间间隔。

8.1.2管节沉放对接前的检测应包括临时支承垫块检测、GINA止水带检测、 端钢壳检测、鼻托和导向装置检测;管节沉放对接前、沉管对接过程中,均应对 沉放管节范围水体进行水重度测定,为及时调整管节压载水提供依据。管节沉放 对接过程中应实施管节沉放对接实时姿态监测;管节沉放对接完成后应进行管节 接头检测。

8.2.4由于仪器、环境等影响,临时支承垫块倾斜度检测数据应在数据稳定后 开始记录,且保证连续记录的稳定数据不少于30s,数据不少于5组,取连续稳 定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检测结果。 采用桩基础作为临时支承时,应检测桩帽的安装状态,桩帽检测参照临时支 承垫块。

8.4.1对接端端钢壳面板检测范围为面板的四周。

8.6.2条件允许情况下,水重度测定在沉放前1d实施。每个取样点应采集从距 基槽底0.3m水深处至水面,每隔2m的水样,确定不同深度水体重度,若水体 深度梯度重度变化大,应缩短梯度间隔。 8.6.3检测取样点设置不应超出基槽范围。取样深度选择距基槽底1~3m,是为 了避免取样时在基槽的泥沙混入样品中,影响检测的准确性

8.7.5沉放对接实时监测应显示管节相对于上一管节或暗埋段的相对位置、管 节两端底部离基槽底距离和相对沉放基槽相对位置、管节横倾和纵倾等,

8.8.2管节对接完成后应立即实施管节接头检测,通过检测可判断GINA止水 带的初步止水效果。 8.8.3量测仪器宜采用钢尺,量测主要内容包括GINA带压缩余量、接头两侧 对接管节相对偏差量。除对接头重要位置进行录像外,尚应对钢尺读数进行录像 8.8.5量测点宜选取量测边的两端与中部,当量测边较长及条件允许情况下, 每条测边可加密量测点

9.1.1内河沉管隧道基础垫层施工方法按管节沉放先后分为先铺法和后填法两 类,其中先铺法包括刮铺法、桩基础等,后填法包括砂流法、喷砂法、压浆法等。 在国内大陆地区的内河沉管隧道工程实践中较常采用的是砂流法和压浆法,截至 目前,采用砂流法基础的有广州珠江隧道、上海外环隧道、广州仑头隧道、广州 官洲隧道、广州洲头咀隧道、佛山东平隧道、南昌红谷隧道等;采用压浆法基础 的有宁波甬江隧道、天津海河隧道等;另外宁波常洪隧道采用了桩基础。由于我 国大陆地区内河沉管隧道的工程实践中实施水下检测的均采用砂流法或压浆法 基础充填,所以本规范中仅对以上两种基础垫层充填形式的监测与检测进行规定

9.2.1由于水箱等管内结构的影响,在无法直接监测正在实施的灌砂或压浆孔 司边充填情况下,应在该孔附近避开水箱设立测线、测点,监测孔下砂基盘或浆 液扩散半径的发展情况,从而推断基础垫层充填效果。 9.2.3采用冲击映像法、全波场法等无损检测方法前宜进行压浆模型试验,建 立浆液扩展半径、注浆压力、基底充填密实度等之间的关系,并将之用于压浆基 础垫层施工监测。压浆法基础垫层施工中,宜以无损检测结果为主,结合压浆量 压浆压力的监测结果,综合判断压浆基础充填程度,作为终孔的依据。在我国大 陆内河沉管隧道的工程实践中,天津海河隧道进行了压浆模型试验,并用冲击映 像法对压浆基础垫层施工效果进行了监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检测,天津海 河隧道基础压浆充盈率达到90%以上,施工完成后6年,基础沉降均控制在2cm 以内。可见,以上无损检测方法对于压浆法基础质量的控制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砂流法与压浆法施工类似,区别在于所灌材料。在砂流法基础垫层施工前宜 进行灌砂模型试验,建立灌砂压力、砂水比、灌砂量等与砂基盘的形成之间的关 系,用以指导灌砂施工。在基础施工中,应以无损检测结果为主,结合灌砂量 灌砂压力的监测和潜水员水下探摸结果,综合判断终孔时机。 在关津海河隧道压浆模型试验和压浆基础监测的基础上,南昌红谷隧道进行 了灌砂模型试验,对灌砂压力、砂水比对砂基盘形成的影响、砂基盘的扩展方式

与规律、管底压力的发展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建立了采用冲击映像法和全波场 法的灌砂施工效果评价方法。应用该试验成果,在南昌红谷隧道基础灌砂施工中 采用了冲击映像法和全波场法对灌砂施工过程进行了监测与指导,该隧道12节 管节及最终接头段,基础灌砂平均充盈率达到90.1%,最低的亦达到86.8%,施 工完成后1年半,最大沉降量控制在2cm左右。可见采用冲击映像法和全波场 法对灌砂过程进行监测能够大大提高基础质量。 9.2.4基础垫层施工前,应在管节地面满布沿管段轴线方向的多条测线,测线 间隔不宜大于1m,在测线上设置测点,测点间距宜为0.5m,并根据测线和测点 的设置进行冲击映像法、全波场法等无损检测试验,将试验结果作为基础垫层充 填过程中效果监测和充填完成后效果检测的分析基础。 基础垫层施工过程中,宜针对充填孔(灌砂孔、压浆孔)参照图1设置测线 和测点,测线上测点间距不宜大于0.5m,并进行冲击映像法、全波场法等无损 检测。当现场条件受限时,如遇压载水箱遮挡,测线的设置应因地制宜,测点的 布设应能反映砂基盘或浆液扩散情况。

图1监测测线布置示意图 1一测点:2一测线:3一充填孔:4一设计扩散半径

9.4.2~9.4.3在后填法基础施工过程中,由于压载水箱的存在,现场无损检测 无法覆盖全部管底面,可能存在局部空洞无法测出。压载水箱拆除后,宜采用冲 击映像法、全波场法等无损检测方法对管底充填情况进行检测,提供完整的基础 充填情况数据,为针对性处理措施提供依据。

10.1.1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可分为岸上最终接头和水下最终接头两种形式。本规

范主要针对水下最终接头的检测作出规定。水下最终接头的施工工艺一般为: (1)在接头位置事先进行基槽处理,铺设底部的止水钢板; (2)接头两侧的管节正常沉放到位,形成最终接头处的待合拢段: (3)潜水员水下安装管节之间的止推梁: (4)水下安装管节底部、两侧和顶部的止水钢板,并通过抽水,使止水钢 板整体达到初步止水效果; (5)施工人员进入管节内部,将四面的止水钢板焊接,达到永久止水效果: (6)在管节内部绑扎钢筋、灌筑自密实混凝土,完成最终接头施工。 管节最终接头结构布置如图2所示

图2最终接头结构布置示意图

1一止水带;2一顶封板;3一侧封板;4一底封板;5一止推梁;6一管节;7一隧 道顶板;8一压梁;9一连接螺杆;10一吊梁;11一隧道底板 在底封板寄存于基槽底施工前,宜检测基槽地形和回淤,保证底封板的寄存 和安装施工顺利进行,基槽底淤泥过厚会影响基础处理效果。基槽地形和回淤的 检测结果能够为下一步浚挖、清淤工作量的确定和施工组织设计提供依据。 止推梁在最终接头两端已沉放管节间起到止推效果,在安装完成后应检测安 装情况,保证止推梁端头填充物饱满,以确保能够发挥止推作用。 最终接头模板安装完成后应检测安装情况,确保能够完成初步止水

10.2.1由于底封板的寄存一般在最后一节管节沉放对接前进行,所以水下最终 接头基槽的回淤检测可与最后一节管节基槽及碎石垫层的回淤检测合并进行。如 施工区域回淤速度较快,应尽量减小回淤检测与底封板寄存施工之间的时间间隔 10.2.2由于最终接头范围狭小,原位取样作业需下放淤泥取样仪器,可能会损 伤管节结构。因此,最终接头的回淤检测建议采用潜水员水下探摸方法,由潜水 员水下探摸观感估测淤泥厚度

10.4.2根据施工工艺要求,底封板安装前,应清除底封板上的淤泥及杂物,在 清理完成后进行检查,检查连接螺栓和压紧螺栓。 10.4.3底封板通过连接螺栓的拉紧实现与管底的贴合,因此,除检查模板贴合 情况外,尚应检查连接螺栓的紧固情况。 10.4.4如图3所示,底封板安装完成后,与两侧管节均有一定的搭接宽度,在 垂直管节轴线方向的两侧均超出管边。在检测时应量测以上搭接宽度、超出管边 的长度,以保证底封板能完全贴合两侧管节的管底,并为侧封板的安装提供基础

图3底封板安装示意图

上水带;2一底封板;3一压紧螺栓;4一连接螺杆;5一压梁;6一隧道底板

10.5.5侧封板和顶封板的安装如图4、图5所示。

10.5.5侧封板和顶封板的安装如图4、图5所示。

D.5侧封板和顶封板

图4侧封板安装示意图

图5顶封板安装示意图

1一止水带;2一顶封板;3一压紧螺栓;4一连接螺杆;5一压梁;6一隧道顶板 侧封板、顶封板与最终接头两侧的管节之间由压梁和连接螺杆实现压紧JGJ/T 396-2018 咬合式排桩技术标准,应 测量封板与管节之间的间隙。顶封板两侧通过GINA止水带压接在侧封板顶部 应测量侧封板与顶封板顶部的间隙,

11.1.1管节基础垫层施工完成后,对已安装就位的管节两侧及顶部进行回填处 理。回填处理的目的是对沉管隧道沉管节加以保护,使其具有较好防冲刷、防锚、 防沉船等能力。 锁定回填目的是通过管节两侧的回填防止管节发生侧向位移,一般是指在管 节基础垫层处理前,在管节两侧靠近管尾位置碎石抛填部分称为锁定回填。 覆盖回填文称护顶回填或护面回填,指的是为了保护管节结构最上层的回填 锁定回填与覆盖回填之间的回填统称为一般回填

11.3一般回填和覆盖回填

11.3.2一般回填应沿隧道两侧和管节方向分层、分段进行,覆盖回填材料应分 、分段铺设。一般回填和覆盖回填检测应根据回填工序分层、分段进行。 11.3.3根据设计要求,回填按纵向分段、断面分层的原则实施,每个分段、分 层的回填检测次数均应不少于1次

[12. 1 一般规定

12.1.2本规范中水中临时围堰指土石或膜袋重力式围堰,其他类型围堰检测按 其他相关要求执行。检测内容针对围堰施工过程中水下结构部分,不涉及基坑监 测相关内容。 目前国内沉管隧道岸上最终接头采用较多的工艺为重力式围堰和临时支撑 挡墙式围堰。广州珠江隧道采用了预制砌块水下安装+砌块之间水下混凝土填充 形式的重力式挡墙二次围堰,该工艺要求最后一节管节的长度较长,管节需单独 进行浮运沉放;广州官洲隧道与天津海河隧道均采用水下立钢模板+水下混凝土 浇筑+内支撑二次围堰,该工艺要求最后一节管节的长度较短,可以与相邻管节 起浮运沉放,施工质量好、速度快。因此,本规范对岸上最终接头二次围堰重 点规定了水下钢模板形式的检测要求。 钢围堰检测内容参照水下钢模板检测要求

12.3.4当围堰分批浇筑时JB/T 1674-2020 气腿式凿岩机.pdf,每次水下钢模板安装后、围堰浇筑前检测应不少于 1次。 12.3.5相邻模板之间、模板与相邻结构之间安装完全密贴,水下模板贴合较密 切,缝隙已基本填满,能初步止浆。 对缝隙填充效果欠佳部位、拼缝转角部位录像进行截图

2.3.4当围堰分批浇巩时 1次。 12.3.5相邻模板之间、模板与相邻结构之间安装完全密贴,水下模板贴合较密 切,缝隙已基本填满,能初步止浆。 对缝隙填充效果欠佳部位、拼缝转角部位录像进行截图,

13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