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T 2148-2012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pdf

NY/T 2148-2012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NY/T 2148-2012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325501
下载资源

NY/T 2148-2012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NY/T 2148-2012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pdf

本标准规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术语、区域划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田间工 程、选址条件和投资估算等方面的内容。本标准适用于高标准农田项目的规划、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 告和初步设计等文件编制,以及项目的评估、建设、检查和验收。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道 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高标准农田(HighStandardFarmland):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耕作层深厚,土壤肥沃无明 显障碍因素,田间灌排设施完善,灌排保障较高,路、林、电等配套,能够满足农作物高产栽培、节能 节水、机械化作业等现代化生产要求,达到持续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和安全环保的农田。 3.2农田综合生产能力(IntegrateGrainProductivity):指一定时期和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 于生产要素综合投入,农田可以稳定达到较高水平的粮食产出能力。生产要素包括农田基础设施、 土壤肥力某水下抛石护岸工程施工方案[水利工程],以及优良品种、灌溉、施肥、植保和机械作业等农业技术。 3.3工程质量保证年限(PeriodofProjectQualityGuaranteed):指项目建成后,保证工程正常发 挥效益的使用年限。 3.4田块(Plot):田间末级固定设施所控制(不包括水田的田)的最小范围。 3.5田面平整度(FieldLevel):在一定的地表范围内两点间相对水平面的垂直坐标值之差的最大绝对 值。 3.6田间道路通达度(PlotAccessibility):集中连片田块中,田间道路直接通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 的比率。用间道路通达度用士分法表示,最大值为10

根据全国行政区划,结合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障碍因素和水源条件等,将全国高标准 农田建设区域划分为东北区、华北区、东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等5大区、15个类型区。全国高标准 农田建设区域划分见附录A。

5.1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以粮食产量为衡量标准,以不同区域高产农田水稻、小麦或玉米等粮食作物应 产量标准为依据,其他作物可折算成粮食作物产量。不同区域高标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见附录

5.2农业先进科技配套

5.2.1农业机械作业水平。农业机械作业水平包括耕、种、收单项作业机械化水平和综合作业机械 化水平两类指标。高标准农田的农机综合作业水平在东北区、华北区应达到85%以上,在西北区、东 南区应达到65%以上,西南区应到达40%以上。不同区域高标准农田农业机械作业水平见附录C。 5.2.2农艺技术配套。高标准农田的优良品种覆盖率应达到9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应达到 90%以上,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应达到50%以上,实行保护性耕作技术和节水农业技术。以县为单位 开展的情监测和土壤肥力监测服务应覆盖到高标准农由。

主要由田间工程和田间定位监测点构成。 6.2田间工程 高标准农田田间工程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土壤培肥、灌溉水源、灌溉渠道、排水沟、田间灌溉、渠 系建筑物、泵站、农用输配电、田间道路及农田防护林网等内容,以便于农业机械作业和农业科技应用, 全面提高农田综合生产水平,保持持续增产能力。 6.3田间定位监测点 包托士撞肥力摘情和中情 座摘情和中宝

包括土壤肥力、情和虫情定位监测点的配套设施和设备,主要服务于土壤肥力、土壤摘情和虫 态监测与自动测报

土地平整包括由块调整与由面平整。由块调整是将大小或形状不符合标准要求的由块进行合并或认 整,以满足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节水节能等农业科技的应用。田面平整主要是控制 田块内田面高差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满足精耕细作、灌溉与排水的技术要求。 7.1.1田块大小与连片规模。田块的大小依据地形进行调整,原则上小弯取直,大弯随弯。田块方 同应满足在耕作长度方向上光照时间最长、受光热量最大要求:丘陵山区由块应沿等高线调整:风蚀区 日块应按当地主风向垂直或与主风向垂直线的交角小于30°的方向调整。田块建设应尽可能集中连片, 连片田块的大小和朝向应基本一致。高标准农田连片与田块规模见附录D。

7.1.2由块形状。由块形状选择依次为长方形、止方形、梯形或其它形状,长宽比一般应控制在 4:1~20:1。由块长度和宽度应根据地形地貌、作物种类、机械作业效率、灌排效率和防止风害等因素确 定。 7.1.3田面平整。由面平整以由面平整度指标控制,包含地表平整度、横向地表坡降和纵向地表坡 降三个指标。水稻种植由块以格由为平整单元,其横向地表坡降和纵向地表坡降应尽可能小:地面灌溉 块应减小横问地表坡降,喷灌微灌由块可适当放大坡降,纵向坡降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和灌溉排水要 求确定。高标准农田田面平整度见附录E。 7.1.4田坎。平整土地形成的田坎应有配套工程措施进行保护。应因地制宜地采用砖、石、混凝土、 土体夯实或植物坎等保护方式。 7.1.5土体及耕作层。土体及耕作层建设是使农由土体厚度与耕作层士壤疏松程度满足作物生长及 施肥、蓄水保等需求。 一般耕地的土体厚度应在100cm以上。山丘区及滩地的土体厚度应大于50cm,且土体中无明显 粘盘层、砂砾层等障碍因素。 一般耕作层深度应大于25cm。旱作农田应保持每隔3~5年深松一次DB11/T 1672-2019标准下载,使耕作层深度达到35cm以 上。水稻种植田块耕作层应保持在15cm~20cm,并留犁底层。高标准农田土体和耕作层厚度见附录F。

.3.1应按不同作物及灌溉需求实现应的水源保障。 水源工程质量保证年限不少于20年。 7.3.2并灌工程的并、泵、动力、输变电设备和并房等配套率应达到100%

7.3.3塘堰容量应小于100000m²,坝高不超过10m,挡水、泄水和放水建筑物等应配套齐全。 7.3.4蓄水池容量控制在2000m以下。蓄水池边墙应高于蓄水池最高水位0.3~0.5m,四周应修建 1.2m高度的防护栏,以保证人畜等的安全。南方和北方地区亩均耕地配置蓄水池的容积应分别不小于8 m和30m。 7.3.5小型蓄水窖(池)容量不小于30m。集雨场、引水沟、沉沙池、防护围栏、泵管等附属设施应 配套完备。当利用坡面或公路等做集雨场时,每50m蓄水容积应有不少于667m的集雨面积,以保证 足够的径流来源。

7.5.1排水沟要满足农田防洪、排涝、防渍和防治土壤盐渍化的要求。 7.5.2排水沟布置应与田间其他工程(灌渠、道路、林网)相协调。在平原、平坝地区一般与灌溉 渠分离:在丘陵山区,排水沟可选用灌排兼用或灌排分离的形式。高标准农田排水工程水平见附录I。 7.5.3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无盐碱防治需求的农田地下水埋深不少于0.8m。有防治盐碱要求的区

GB 51310-2018-T:地下铁道工程施工标准(无水印,带书签)域返盐季节地下水临界深度应满足表1的规定。

表1盐碱化防治需求地区地下水临界深度

7.5.4排涝农沟采用排灌结合的末级固定排灌沟、截流沟和防洪沟,应采用砖、石、混凝土衬砌, 长度宜在200~1000m之间。斗沟长度宜为800~2000m,间距宜为200~1000m。山地丘陵区防洪斗沟、 农沟的长度可适当缩短。斗沟的间距应与农沟的长度相适应,宜为200~1000m。高标准农田排水沟深 度和间距见附录J。 7.5.5田间排水沟(管)工程质量保证年限应不少于10年。 7.6田间灌溉 根据水源、作物、经济和生产管理水平,田间灌溉采用地面灌溉、喷灌和微灌等形式。 7.6.1地面灌溉。旱作农由灌水沟的长度、比降和入沟流量可按表2确定。灌水沟间距应与采取沟 灌作物的行距一致,沟灌作物行距一般为0.6~1.2m。旱作农田灌水睦长度、比降和单宽流量可按表3 确定,哇田不应有横坡,宽度应为农业机具作业幅宽的整倍数,且不宜大于4m。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