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601-2013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pdf

SL601-2013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2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326053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L601-2013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pdf

1.2.4环境量监测资料

L.2.5变形监测资料

DB23T 3273-2022标准下载L.2.6渗流监测资料

1.2.7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资料

其它工作和为科研而设置的项目的成果整编,可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参照本标准编制 有关图表和文字说明。 2.9随时补充或修正有关监测设施的变动或检验、校测情况,以及各种基本资料表、图 等,确保资料衔接和连续,

.2.10年度资料整编应包括整编后的资料审定及编印等工作。刊印成册的整织

封面; 目录; 整编说明;

基本资料; 监测项目汇总表; 一监测资料初步分析成果; 一监测资料整编图表; 一封底。 封面内容应包括工程名称、整编时段、编号、整编单位、刊印日期等。 整编说明应包括本时段内工程变化和运行概况,监测设施的维修、检验、校测及更新 改造情况,现场检查和监测工作概况,监测资料的准确度和可信程度,监测工作中发现的 可题及其分析、处理情况(可附上有关报告、文件等),对工程运行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参加整编工作人员等。 基本资料包括工程基本资料、监测设施和仪器设备基本资料等。 监测项目汇总表包括监测部位、监测项目、监测方法、监测频次、测点数量、仪器设 备型号等。 监测资料初步分析成果主要是综述本时段内各监测资料分析的结果,包括分析内容、 方法、结论和建议。对在本年度中完成安全鉴定的大坝,也可引用安全鉴定的有关内容或 结论,但应注明出处。 监测资料整编图表(含现场检查成果表、各监测项目测值图表)的编排顺序可按监测 页目的编排次序编印。

L.2.12 整编的成果

1整编成果的内容、项目、测次等齐全,各类图表的内容、规格、符号、单位及标注 方式和编排顺序等符合规定要求。 2各项监测资料整编的时间与前次整编衔接,监测部位、测点及坐标系统等与历次整 编一致。 3各监测物理量的计(换)算和统计正确,有关图件准确、清晰,整编说明全面, 需要说明的其它事项无遗漏,资料初步分析结论和建议符合实际

1.3常用监测物理量的计算公式

1.3.1现场检查资料准直法监测时位移量的计算式(顾及端点位移)如下,其各计算式中

式中d,一一i点位移量,mm; K一一归一化系数,K=S./D; S,一一测点至右端点的距离,m; D一一准直线两工作基点的距离,m; △一一左、右端点变化量之差,△=△左一△右,mm; L。一i点首次监测值,mm L一一i点本次监测值,mm。 各种准直方法的监测值L的确定方法如下: 1引张线:监测值L等于监测仪器或分划尺的读数; 2视准线活动规标法:L等于活动规标读数; 3视准线小角度法:L值按下式计算:

式中L一监测值,mm;

S,测点至激光点光源的距离,m; D——激光准直全长,m。

1.3.2正、倒垂线法监测时位移量的计算公式

D,=o+Dr D, = S, + D.0

式中D、D, 测点绝对位移量,mm; D.n、D. 悬挂点绝对位移量,mm;

o、o 测点相对位移量,mm。 垂线垂直位移监测中,水准基点、工作基点、测点的引测、校测、监测的记录,按 GB/T12897中的记录要求执行。

1.3.3渗压系数计算公式

1.3.7由单轴应变计算混凝土应力

4.2比较法 比较法有监测值与监控指标相比较、监测物理量的相互对比、监测成果与理论的或试 验的成果(或曲线)相对照等三种。 监控指标是在某种工作条件下(如基本荷载组合)的变形量、渗流量及扬压力等的设计 直,或有足够的监测资料时经分析求得的允许值(允许范围)。在蓄水初期可用设计值作 监控指标,根据监控指标可判定监测物理量是否异常。 2监测物理量的相互对比是将相同部位(或相同条件)的监测量作相互对比,以查明 各自的变化量的大小、变化规律和趋势是否具有一致性和合理性。 3监测成果与理论或试验成果相对照比较其规律是否具有一致性和合理性

根据分析的要求,画出相应的过程线图、相关图、分布图以及综合过程线图(如将上 游水位、气温、监控指标以及同项段的扬压力和渗流量等画在同一张图上)等。由图可直 现地了解和分析监测值的变化大小和其规律,影响监测值的荷载因素和其对监测值的影响 程度监测值有无显常等

1.4.4特征值统计法

特征值包括各物理量历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包括出现时间)、变幅、周期、年平均 直及年变化趋势等。通过特征值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监测物理量之间在数量变化方面是 否具有一致性和合理性

用数学模型法建立效应量(如位移、扬压力等)与原因量(如库水位、气温等)之间 的关系是监测资料定量分析的主要手段。它分为统计模型、确定性模型及混合模型。有较

长时间的监测资料时, 一般常用统计模型。当有条件求出效应量与原因量之间的确定性关 系表达式时(一般通过有限元计算结果得出),亦可采用混合模型或确定性模型。 运行期的数学模型中包括水压分量、温度分量和时效分量三个部分。时效分量的变化 形态是评价效应量正常与否的重要依据,对于异常变化需及早查明原因

.5.1资料分析一般包含监测资料可靠性分析、监测量的时空分析、特征值分析、异常值分 析、数学模型、坝体整体分析、防渗性能分析、坝体稳定性分析以及大坝运行状况评估 等

1.5.2分析监测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

1.5.3分析监测物理量随时间或空间而变化的规

1根据各物理量(或同一坝段内相同的物理量)的过程线,说明该监测量随时间而变 化的规律、变化趋势,其趋势有否向不利方向发展。 2同类物理量的分布曲线,反映了该监测量随空间而变化的情况,有助于分析大坝 有无异常征兆。

1.5.4统计各物理量的有关特征

统计各物理量历年的最大和最小值(包括出现时间)、变幅、周期、年平均值及年变 化趋势等。

1.5.5判别监测物理量的异常值

1监测值与设计计算值相比较。 2监测值与数学模型预报值相比较。 3同一物理量的各次监测值相比较,同一测次邻近同类物理量监测值相比较 4监测值是否在该物理量多年变化范围内

1.5.6分析监测物理量变化规律的稳定性

1历年的效应量与原因量的相关关系是否稳定。 2主要物理量的时效量是否趋于稳定。

1.5.7应用数学模型分析资料

1对于监测物理量的分析,一般用统计学模型,亦可用确定性模型或混合模型。应用 已建立的模型作预报,其允许偏差一般采用土2s(s为剩余标准差)。 2分析各分量的变化规律及残差的随机性。 3定期检验已建立的数学模型,必要时予以修正

1.5.8分析坝体的整体性

对纵缝和拱坝横缝的开度以及项体挠度等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坝体的整体性。 1.5.9判断防渗排水设施的效能

对纵缝和拱坝横缝的开度以及项体挠度等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坝体的整体性。

1根据坝基(拱坝拱座)内不同部位或同部位不同时段的渗流量和扬压力监测资料, 结合地质条件分析判断惟幕和排水系统的效能。 2在分析时,应注意渗流量随库水位的变化而急剧变化的异常情况,还应特别注意渗

漏出浑浊水的不正常情况。

.5.10校核大坝赖定性

重力坝的坝基实测扬压力超过设计值时,宜进行稳定性校核。拱坝拱座出现上述情况 时,亦应校核稳定性。

1.5.11分析现场检查资料

应结合现场检查记录和报告所反映的情况进行上述各项分析。并应特别注意下列各 点: 1在第一次蓄水之际,有否发生库水自坝基部位的裂隙中渗漏出或涌出;有否渗流量 急骤增加和浑浊度变化。 2坝体、坝基的渗流量有无过量;在各个排水孔的排水量之间有无显著差异。 3坝体有无危害性的裂缝:接缝有无逐渐张开, 4在高水位时,水平施工缝上的渗流量有无显著变化。 5混凝土有无遭受物理或化学作用的损坏迹象。 6大坝在遭受超载或地震等作用后,哪些部位出现裂缝、渗漏;哪些部位(或监测的 物理量)残留不可恢复量。 7宣泄大洪水后,建筑物或下游河床是否被损坏 .5.12评估大坝的工作状态 根据以上的分析判断,最后应对大坝的工作状态作出评估,

1.6各时期监测资料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

1蓄水前的工程情况概述。 2仪器安装埋设监测和巡视工作情况说明。 3现场检查的主要成果。 4蓄水前各有关监测物理量测点(如扬压力、渗流量、坝和地基的变形、地形标高、 应力、温度等)的蓄水初始值。 5蓄水前施工阶段各监测资料的分析和说明, 6根据现场检查和监测资料的分析,为首次蓄水提供依据。 6.2蓄水到规定高程、分阶段验收及峻工验收时 1工程概况。 2仪器安装理设监测和现场检查情况说明。 3现场检查的主要成果。 4该阶段资料分析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5蓄水以来,大坝出现问题的部位、时间和性质以及处理效果的说明。 6对大坝工作状态进行评估,为蓄水到规定高程、分阶段验收及竣工验收提供依据。 7提出对大坝监测、运行管理及养护维修的改进意见和措施。 .6.3大坝安全鉴定时

L.6.3大坝安全鉴定时

工程概况。 2仪器更新改造及监测和现场检查情况说明

3现场检查的主要成果。 4资料分析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5对大坝工作状态的评估。 6说明建立、应用和修改数学模型的情况和使用的效果。 7大坝运行以来,出现问题的部位、性质和发现的时间、处理的情况和效果。 8拟定主要监测量的监控指标。 9根据监测资料的分析和现场检查找出大坝潜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大坝运行管理 护维修的意见和措施。 10根据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对监测设备、方法、准确度及测次等提出改进意

1.6.4大坝出现异常或险情时

1工程简述, 2对大坝出现异常或险情状况的描述。 3根据现场检查和监测资料的分析,判断大坝出现异常或险情的可能原因和发展趋 势。 4提出加强监测的意见。 5对处理大坝异常或险情的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总则 现场检查 96 环境量监测 97 变形监测 98 渗流监测 101 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 102

3 现场检查 96 4 环境量监测 97 5 变形监测 98 R 渗流监测 101 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 102

1.0.5影响混凝土工程安全性态的关键部位的监测项目在工程竣工后不能布置时,考虑到 关键部位的关键参数重要性,在施工期、运行期或极端条件下仪器损坏的可能性,建议在 该部位布置测点时适当元余,以保证观测资料获取。 安全监测是一项长期性与周期性的动态采集和分析判断的过程,根据大坝服役的不同 阶段、目的与工况,采取相应的监测项目与监测频次,不同监测项目存在关联性,如大坝 结构变形发生异常时,大坝应力和渗透压力可能也发生异常,在时间序列上观测信息符合 渐变到突变的过程,故观测要求相关项目宜同步监测,时间序列应连续,以获取资料的完 整性与规范性。 仪器监测与现场检查不同,仪器监测是定量的,可以量测到坝体及基础的性态,提供 长期连续系列的资料,能发现大坝结构在不同荷载条件下微小变化趋势,定量评估大坝安 全运行性态与发展趋势。现场检查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补充仪器量测的不足,更能全面地 直观地对工程结构性态有快速、整体的初步诊断。

义的范围过天,而大项安全监测所关心的只是 订将库水温改为坝前水温

5.1.3变形监测的准确度是变形监测系统的基本指标,但准确度要求需要恰当,准确度要 求过高,会使监测工作复杂化,费用大量增加;准确度要求过低,又不能得出大坝性态变 化的止确信息,影响天坝安全评价。因此,准确度要求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变形监测合 理的准确度要求,取决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方面,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提高,因 此,本次修订中,根据当前国内监测仪器发展情况和使用情况,对原规范规定的变形监测 推确度作了适当调整。 为了监控大坝安全,应该监测出大坝在正常情况下的一般变形规律。只有这样,才能 及早发现异常现象,再通过分析判断,找出异常根源,采取措施,确保大坝安全。要测定 出大坝的一般变形规律,监测值的误差应远小于变形量才是。国际测量工作者联合会 (FIG)变形观测研究小组提出监测值的误差应小于变形量的1/10~1/20,前苏联学者提 应在1/4~1/10之间,国内学者通过大量资料分析成果亦得出变幅与误差的实用准确度宜为 1/101/20 大坝实测资料表明,大坝的一般变形规律是:在第一次蓄水后的最初几年,存在着不 可逆的时效变形,以后主要受水位和气温的影响,呈近似正弦曲线的规律而做年周期变 化。具体测值则与坝型、坝高、坝的刚度、监测部位、水位和气温年变化幅值等一系列因 素有关。坝顶水平位移的一般情况如下:重力坝约为10mm,也有的坝小至3mm~5mm, 大至20mm;拱坝径向位移约为20mm,也有的小至几个毫米,大至30mm40mm;对于 项基水平位移:重力坝约为1mm~3mm,拱项稍大;垂直位移表现为项顶下游侧稍大于 上游侧,一般约为10mm;坝基垂直位移约1mm~3mm;对倾斜而言,坝顶可达几百 秒,坝基仅为4"8"。 目前,几乎国内外所有的大坝均采用精密水准法和静力水准法监测垂直位移,大多数 大坝采用垂线、引张线和真空激光准直监测水平位移,少数大项采用视准线法监测水平位 移。精密水准法的准确度和路线长度(测站数)相关,在严格遵守合理的作业规程的前提 下,可以达到0.5mm/km~1.0mm/km。静力水准准确度可达0.07mm。垂线、引张线和真 空激光准直的准确度,都可达0.1mm~0.3mm,视准线准确度为1mm3mm。本条规定名 监测项目的最低准确度要求,主要依据上述普遍采用的方法实际可以达到的准确度,适当 兼顾了变形量的数值,使多数准确度达到一般变形量的1/10,少数不足变形量的1/4,如均 基垂直位移。但是,对于重要的大坝,当前也可采用静力水准加双金属标的方法得以满 足。由于近二十多年监测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监测仪器的准确度有了较大提高,许多高 准确度的仪器,如垂线、引张线、真空激光准直、静力水准等已普遍被采用,因此,在这 次修订时,将拱坝和重力坝的坝基位移准确度要求进行了统一,考虑到拱坝位移监测方法 的多样化,坝体位移保持了原规范的准确度要求。也就是说,拱坝的坝基位移准确度要求 有了提高;并且,本次修订申去除了挠度监测和挠度监测准确度要求,因为挠度监测其实 是水平位移监测,原规范对它们的准确度分别作出规定,造成了不应有的矛盾。在本次修 订中,还将高边坡从滑坡体中分离出来,提高了高边坡变形监测的准确度要求,使高边坡 的安全监控得到了保证。此外,本次修订中增加了地下洞室变形监测的准确度要求。

5.2.1水平位移监测方法较多,近二十多年,随着大坝安全监测工作受到重视,许多大坝 都设置了水平位移监测系统,这方面实践较多,渐渐地形成了较合理的布置模式。在这次 修订中,放进了新的规范中。 对于重力坝或支墩坝的坝体和项基水平位移监测,新规范建议采用引张线法,真空激 光准直法和垂线法监测。 引张线法由于设备简单、直观、准确度高、费用少,在国内大坝安全监测中使用较 广,也较有成效。真空激光准直法,虽然费用高一些,但它可以同时监测水平和垂直位 移,准确度高,性能稳定,也颇受大项业主喜爱。垂线法可以同时测定大坝各个高程的水 平位移,正倒垂结合,又可为各种水平位移准直法提供位移基准值,准确度也高。在混凝 土坝水平位移监测中,为优先选用项目。 视准线和大气激光准直受旁折光影响严重,不易达到变形监测最低准确度要求,故规 定当坝长较短、条件有利时才可选用,一般只适用于中小工程。 对于拱坝坝体和坝基的水平位移,在这次修订中,废弃了导线法,而建议采用垂线监 测。 导线法由于测量复杂,费时费工,误差较大,虽有设备上的改进,但成功事例仍不 多。垂线法可以同时测得大坝不同高程径向和切向位移,方法简单,准确度高,易实现自 动化监测,它已成为当今国内外拱坝水平位移监测布置的主流形式。 5.2.3垂线在大坝水平位移的监测中处于中心的位置,它不仅能测读大坝有关高程的水平 位移,而且它文常常为各类准直线提供位移基准值。因此,垂线的安装理设质量要求较 高。 影响垂线准确度的主要因素是气流,解决的办法有以下几种: 1控制线体长度。修订后的规范规定,垂线的长度不宜大于50m。 2加防风保护管。正垂线一般都应加防风保护管。 3增大重锤重量或浮体的浮力。正垂线的重锤重量和倒垂线浮体的浮力取决于垂线长 度,重锤重量越大,稳定的时间就越短,受气流等影响也就越小,但观测灵敏度和观测准 确度将受影响。经调查了解,在实际使用中,按原规范确定的浮力偏小,影响观测准确 度。原规范倒垂浮力的计算公式是前苏联的经验公式,这次修订对该式做了修改,修改后 的浮力计算式如下:

薄壁墙身施工工艺P>250(1+0.01L)

式中P一浮子浮力,N; L一一测线长度,Ⅲ。 和原式相比,对于50m长的线体,浮力增大75N,即增长7.5kg的力。 与上述修改相匹配,测线宜采用强度较高的不锈钢丝或不锈钢瓦钢丝,其直径应保证 极限拉力大于浮子浮力的3倍。并推荐选用Φ1.0mm~Φ1.2mm的钢丝。 5.2.4采用钢丝作为线体的引张线准直系统,通常均需在测点处设置浮托装置,以克服因 线体垂度大而造成测点处仪器设置的困难。近年采用高强质轻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CFRP)做线体,其垂度仅为钢丝线体的1/4~1/5抗拉强度高于高强不锈钢丝14倍以

我体垂度大而造成测点处仪器设置的困难。近年采用高强质轻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CFRP)做线体,其垂度仅为钢丝线体的1/41/5,抗拉强度高于高强不锈钢丝1.4倍以

上。因此,采用CFRP材料作为线体的引张线准直系统,其线长可以大于200m,但不宜超 过500m。 5.2.9~5.2.10由于目前几乎是不可能实现要在工程设计阶段准确无误地预测岩体的基本 况及其在施工、运行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因此坝基、坝肩周围的岩体成了大坝安全的一个 薄弱环节。近些年,国内一些工程高边坡和地下洞室暴露的问题,都说明了这一点。另 外,根据对失事大坝的统计,大多数失事大坝也是由于基础存在问题而引起的。因此,在 这次修订中,增加了岩体变形监测的内容。 测斜仪和多点位移计是近十多年来国内使用较为成功的仪器。测斜仪可以监测地下不 同高程岩体的变形情况,可以测出边坡滑移面的位置。多点位移计可以用来监测地下断层 位移或边坡滑移情况,可以测出地下洞室围岩松动圈的范围,使用较广。 5.4.4激光准直系统的观测,目前基本上都采用自动化监测方法。大气激光准直系统因需 修正大气环境的扰动影响,每一测次应观测两测回。真空激光准直系统管道内真空度若符 合要求,测量系统基本不受环境影响。如果通过检验和测试,各测点多次测量中误差符合 测量准确度要求,则可免去每一测次观测一测回,仅实施单次测量。

6.3.1《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DJ336一1989试行)已经20多年的试行,通 过国内工程的大量实践,U型测压管已近10年鲜有采用,因此,本次修订予以取消。 单孔多管式测压管设置主要目的是监测基础分层水压力状态。从此类测压管运行情况 看,各岩层间封闭隔离困难湖州仁皇山新区中兴路北段道路及排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虽节约了造孔费用,但很难达到预期的实用效果。为保证不 同岩层地下水压力监测的可靠性,本次修订多管式测压管亦予取消

7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

7.2.1国内拉西瓦(H=250m)、小湾(H=294.5m)等工程均发现存在无应力计处于有应 力的工作状态的情况。初步研究认为这种情况与无应力计的结构型式及安装埋设方式有 关。故增加“200m以上特高拱坝的无应力计的结构型式及安装埋设方式宜进行专门论证 的内容。 7.2.4坝基、坝肩岩体是大坝安全的薄弱环节,因此在规范修订中,在增加岩体变形监 测的同时,增加了坝基、坝肩岩体的应力和应变监测。 7.2.7为指导施工加强混凝土坝温控,在规范修订中,对重力坝纵缝及拱坝横缝面各灌 浆区的温度监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7.4.1为便于混凝土温控以及确定应变计、无应力计等的基准值,对应变计、无应力计 和温度计的初期(第一周)观测的频次做出了明确规定,其它内部监测仪器如测缝计、钢 筋计、锚杆应力计、压应力计等可参照执行。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