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1247-2021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标准.pdf

DB33T1247-2021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标准
资源大小:3.5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351090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3T1247-2021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标准.pdf

dfordesignofurbanriverland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事故污水处理池施工组织设计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关于发布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21年12月31日

浙江浩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市市容景观发展中心 丽水春江水利建设有限公司 丽水市一建建设有限公司 浙江绿舟建设有限公司 浙江蓝宝建设有限公司 浙江万顺建设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王益坚 魏华刘琦 胡 卫 马西 徐晓明 江麓戴妙娴 刘克贞 陈军林 李国君 薛阳范华 聂志刚 胡铮 魏俊 王贵美 汪鹤挺 韩赫 刘金峰 王忠翠 张立平: 孙强 王礼兵 陈昱轮 张丹 金春芮鑫杰 张江宁 张陆斌 虞建新 章勇斌沈翔 胡伟仁 朱翔广 主要审查人:沈小红 游劲秋 赵宇宏 戴逸琼 蒋贤伟 黄隆 许霖

8.2Sketch of Architecture (14) 8.3Other facilities (15) 9 Supporting facilities (17) 9.1 General requirements (17) 9.2 Guardrail (17) 9.3 Lighting (18) 9.4 Boundary pillar (19) 9.5 Sign plate (19) 9.6Garbage transfer platform (20) 9.7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21)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 (22)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23)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25)

8.2 Sketch of Architecture (14) 8.3Other facilities (15) 9 Supporting facilities (17) 9. 1 General requirements (17) 9.2 Guardrail (17) 9.3 Lighting (18) 9.4 Boundary pillar (19) 9.5 Sign plate (19) 9.6Garbage transfer platform (20) 9.7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21)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 (22)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23) Addition: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25)

1.0.1为规范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体现地域特色,改善滨水空 间,做到安全、生态、经济、美观,建设美丽河道,制定本 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浙江省城市河道的景观设计

间,做到安全、生态、经济、美观,建设美丽河道,制定本 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浙江省城市河道的景观设计。 1.0.3城市河道景观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和 浙江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0.3城市河道景观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和 浙江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城市建成区内的河道及附属设施

在河道沿线打造和谐生态环境、反映城市形象和传递人文气 息的景象。

采用植被保护河岸、保持岸栖生物丰富和水陆交错带生态功 能健全稳定的护岸。

在自然护岸的基础上,采用加固措施,提高护岸稳定性的 护岸。

设置于河岸及水际,贴近水面并可供人亲近水体、观景和戏 水的单级或多级平台。

3.0.1城市河道景观设计应遵循安全可靠、生态优先、环保节 药、以人为本和景观优美的原则,充分结合当地城市特色,因地 制宜打造河道景观。 3.0.2城市河道景观设计应按照“先调查,后设计”的要求开 展,收集整理相关规划、水文和气候等资料,对河道及周边现状 进行调查与分析,并应根据当地规划要求确定设计范围和内容。 3.0.3城市河道景观设计应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产 禁破坏规划区内地形地貌、水体、生物群落和文物古迹等要素。 3.0.4城市河道景观设计应保留自然河流形态,宜结合实际 融合海绵城市理念,维护良好的生态功能。 3.0.5城市河道景观设计应合理确定河道整体文化形象,充分 挖掘历史文化碎片,宜一河一特色,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3.0.6城市河道景观设计应与城市绿道建设紧密结合。 3.0.7城市河道景观设计规划范围内的古树应原地保护,大树 宜保留和利用

4.1.1护岸型式可分为自然护岸和人工护岸。 4.1.2护岸景观设计应统筹兼顾和合理布局,在对原有护岸的 保护和利用的基础上,结合周边环境及河道定位,选择相应的护 岸型式,宜选择生态化改造方案。

岸型式,宜选择生态化改造方案。 4.1.3植物选型应选用根系发达、耐水湿、抗性强和易养护的 乡土树种

4.1.3植物选型应选用根系发达、耐水湿、抗性强和易养护的 乡土树种

4.1.4河道护岸坡脚至坡顶宜依次种植沉水植物、浮水植物

挺水植物、湿生植物和中生植物等护岸植物

4.2.1当河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宜采用自然护岸: 主槽宽阔、水流平顺,流速较小的河段; 2 滩地宽广,基本无冲刷的河段; 3 常年保持一定水位,水生物多样的河段。 4.2.2 自然护岸应保持河道自然状态,配合植物种植。 4.2.3 自然护岸应具备固土保土、防止水土流失和绿化护坡的 功能。 4.2.4 自然护岸应保障护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3.1当河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宜采用人工护岸 1具有一定流速或冲刷的河段; 2 具有行洪功能的河段:

.3.1当河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宜采用人工护岸: 1具有一定流速或冲刷的河段; 2 具有行洪功能的河段:

3水位变化较大的河段:4水土易流失的河段;5亲水设施周边的河段:6其他需设立人工护岸的河段。4.3.2人工护岸结构形式应根据断面形式分为护坡式和直立式。4.3.3人工护岸不同类型护岸的做法及适用范围应符合表4.3.3的规定。表4.3.3人工护岸不同类型护岸的做法及适用范围结构类型做法适用范围混凝土框在护坡坡面用混凝土浇筑成网格状的坡面土体易流失,河道水格梁护岸护坡梁,再在框格中填土和种植流流速在1.5m/s~2.0m/s在整平的护坡坡面上现浇或铺砌预制绿化混凝土坡面土体易流失,河道水的绿化混凝土块,并利用绿化混凝土护坡流流速在1.5m/s~2.5m/s的大孔隙率进行绿化种植在整平的护坡坡面上铺砌各种生态砌生态砌块坡面土体易流失,河道水块,并利用生态砌块的大孔隙率进行护坡式结构护坡流流速在1.5m/s~2.5m/s绿化种植在整平的护坡坡面上砌筑块石护坡干砌块石坡面土体易流失,河道水护岸宜与其他生态护坡结合使用,常护坡流流速在1.5m/s~2.0m/s水位以下采用干砌石坡在整平的护坡坡面上铺砌土工布袋布袋内填土,并加人营养液或肥料坡面土体易流失,河道水等。植物种子也可加人布袋,或者采流流速较在1.5m/s土工袋护坡用布袋表面喷播、插播等方式绿化种2.0m/s,土工布袋不宜用植。土工袋采用生态标准扣将袋子互于水深0.5m以下相连接自锁.5.

4.3.4在易发生游人落水的河道,宜设置护坡式护岸结构,或 采用表面多空隙的直立式护岸结构 4.3.5对于游船停靠点、兼做通航建筑物导航墙、各类亲水平 台处的护岸结构,其结构设计中应考虑船只撞击、系缆力、平台 挑台及人群荷载等特殊情况,并应留有安全余度。 4.3.6当陆地和水面之间存在较大落差并具有足够的空间时 宜选用分级护坡式护岸;若没有足够的空间,宜选用直立式 护岸。

宜选用分级护坡式护岸;若没有足够的空间,宜选用直立式 护岸,

5.1.2城市河道绿带应结合河道岸坡防护措施、水土保持、植 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防护林、护堤林、经济林建设以及区域 绿化规划等要求统筹安排

5.1.3绿带设计应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植

5.1.4绿带设计应充分考虑平面布局、立面层次、色彩搭配和 季相变化。

5.1.4绿带设计应充分考愿平面布局、立面层次、色彩搭配和

并应对其种植的植株高度、冠幅、花色和花期进行筛选,与河道 整体景观和季节相配合

5.1.6草种和树种的选用应适地适树、便于养护,不宜选用外 来物种。

5.1.7河道内的滩地和近岸水域宜保留或种植有利于净化水体 的水生植物或陆生植物

5.1.7河道内的滩地和近岸水域宜保留或种植有利于净化

5.1.8河道规划范围内的宜林地段,应结合河道堤岸防护营造 绿化防护林带

5.1.8河道规划范围内的宜林地段,应结合河道提岸防护营造

与地下层连接,无水泥板或石层等隔断层。草本植物种植土厚度 不宜小于15cm,灌木植物种植土厚度不宜小于40cm,乔木植物 种植土厚度不宜小于80cm。

5.2.1水生植物的标注应符合下列

1设计图纸应建立规范且完善的水生植物标注系统,植物 材料清单内标明水生植物的名称、生态型、水深适应性、种植规 格和种植密度等相关信息; 2有特殊种植要求或养护要求的水生植物应在材料清单后 单独列出; 3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应标注水深适应范围 水生植物设计规格的标注单位,丛生型的应为芽或丛,散生型的 应为株。竣工验收时的植株规格应与设计规格一致

1应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态学习性选择种植位置,种植密度 设计应为水生植物的生长留有空间: 2水生植物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抗性与生长速度应相对一致; 3平面种植形式以小面积片植为主,适当丛植点缀,边缘 线应有曲折变化; 4立面配置应错落有致,河道绿地至水面总体由高至低配 置,挺水植物内可适当穿插种植浮叶植物; 5应注重色彩的搭配,着重考虑春季萌发时的叶色变化 叶色和花色的组合; 6应充分考虑季相变化,适当配置常绿水生植物

5.3.1陆生植物应选择可适应河道环境条件、生长稳定、观赏 价值高和环境效益好的植物。 5.3.2陆生植物应根据植物种植空间、阳光、土壤水分、空气 湿度和耐水淹性的不同,区分种植

5.3.3陆生植物应以护岸和休闲观赏等设计功能为主。

5.3.4直立式护岸应采用垂直绿化,并应控制陆生植物种植 密度。

5.3.5陆生植物按生长特点可分为乔木、灌木和地被。 5.3.6乔木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选择深根性、分枝点高、冠天荫浓、生长健壮且落果 对行人不会造成危害的树种; 2应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采用孤植、对植和列植等种植 手法; 3不宜过密种植,留出具有变化的林冠线和透景线; 4宜以乔木为骨架,复层种植。 5.3.7灌木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选择花繁叶茂、花期长、生长健壮和便于管理的树种: 2应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采用孤植、对植和列植等种植手 法,但在配置时多以组团为单位; 3弧突处宜密集种植,闭合视线,并应充分考虑层次、色 彩、叶形及树种搭配。 5.3.8地被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选择长势旺、覆盖力强、绿期长且易管理的植物; 2应根据地形、绿带和林缘线合理选择弧形,保证线条顺 畅完整。大地形以大弧为主,小地形和花境可以采用碎拼和小弧 多变曲线; 3地被的高矮与附近建筑的比例关系应相称,矮型建筑或 用于休憩、活动功能的应选用低矮的地被;用于防止行人跨越 的,应选用高地被阻拦; 4应从观赏效果和覆盖效果等多方面考虑,注意绿叶期和 观花期的交替衔接

5.3.8地被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选择长势旺、覆盖力强、绿期长且易管理的植物: 2应根据地形、绿带和林缘线合理选择弧形[重庆]住宅小区土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保证线条顺 肠完整。大地形以大弧为主,小地形和花境可以采用碎拼和小弧 多变曲线; 3地被的高矮与附近建筑的比例关系应相称,矮型建筑或 用于休憩、活动功能的应选用低矮的地被;用于防止行人跨越 的,应选用高地被阻拦; 4应从观赏效果和覆盖效果等多方面考虑,注意绿叶期和 观花期的交替衔接

6.1.1慢行系统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和生态最小十预的原则, 利用现有道路和建(构)筑物进行改造利用, 6.1.2慢行系统宜包括慢行道(含栈道栈桥)、休憩节点和公 交接驳点,公交接驳点宜综合出行方便、人流量、有序引导等因 素设置。 6.1.3慢行系统不应设置在易发生滑坡、塌方或泥石流等地质 灾害的地段

6.2.1 慢行道应保证线路安全,并应设置警示标志和指示标志。 6.2.2慢行道穿越河道地带应注意防洪安全。 6.2.3慢行道宽度不宜小于1.5m,最小净高不应小于2.5m。 6.2.4慢行道的坡度设计应与现有条件下的横坡、纵坡相匹配 宜采用单向横坡,坡度宜采用1%~2%;纵坡宜小于2.5% 6.2.5慢行道的路面结构从下到上宜依次为土基、中间层和面 层,并应根据不同的承重层采用不同的材料。 6.2.6慢行道面层应配合河道周边景观需要采用合适的材料铺 设,慢行道起止点、转折处和分叉处可变换铺装材质、色彩或铺 装方式,以示区分。 6.2.7慢行道应具有排水功能,路面材料应优先选用经济、环 保、生态和透水的材料。采用自然材料铺装慢行道路面时,宜采 用软性铺装;采用硬性铺装时,宜采用透水砖、透水水泥混凝土 或透水沥青等透水材料。

6.2.8慢行道可采用多种形式组成慢行道网络,并与外部道路 合理衔接,沟通内外部联系。 6.2.9慢行道需跨越河流等水系时,宜借道现有桥梁,也可借 助轮渡等衔接方式 6.2.10慢行道的无障碍设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 计规范》GB50763的规定

6.3.1栈道栈桥的结构应安全,形式应结合周边环境的特色, 符合当地人文风情,不得破坏自然景色。 6.3.2栈道栈桥的选址和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栈道栈桥选址应选在交通方便之处: 2栈道栈桥选址应根据水体的大小、水流及河道现场情况 确定; 3栈道栈桥选址应与景观效果相匹配: 4 栈道栈桥体量应与河道水体相适应: 5栈道栈桥面层距水面高度应符合防洪水位的要求,并应 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6管线通过栈道栈桥应考虑对管线的隐蔽、安全和维修等 问题; 7入口处应设有指示牌,危险处应设警示牌。指示牌和警 示牌标注和说明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 号》GB/T10001的规定

6.4.1 休憩节点应具备可观景、可活动和可休闲等功能。 6.4.2 休憩节点应适应人的生活空间特点关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咨询服务费用计列的指导意见.pdf,满足人性化需求。 6.4.3 休憩节点宜与周边地块相结合,宜按500m服务半径 设置。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