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624-2013 水利应急通信系统建设指南.pdf

SL 624-2013 水利应急通信系统建设指南.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SL 624-2013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9.6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354912
下载资源

SL 624-201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L 624-2013 水利应急通信系统建设指南.pdf

8.1.12应能在下列环境条件下使用、维修运输和储存:

1工作温度:车内0~35℃,车外一30~46℃。 2储存温度40~55℃。 3相对湿度:95%±3%(30℃)。 4在稳定风速为21m/s的环境条件下应能正常工作,在稳 定风速为32m/s的环境条件下不应损坏。 5应能在大气压力为53.5kPa(海拔约为5000m)的低气 压条件下正常工作

及稳定;应具备自动和手动方式实现车体的悬浮和调平,确保关 线、升降杆、卫星等设备展开时,车辆不倾覆、装置工作正常。

平衡系统的平衡支腿应符合下列要求: 1单腿承载能力不小于车辆总重量的1/2。 2 所有支腿能同时升降,也能单腿升降。 31 能以采用系统锁定,也能机械锁定。 4 支腿离地高度不小于300mm。 52 符合四级公路上、5°坡度上的调平要求。 6连续使用3个月,车身在各方向上的偏差小于10mm。 8.1.15外廓尺寸应符合GB1589的有关规定。在加足规定的 燃油、润滑液、冷却液,乘(载)员满额(按每人体重75kg十 行囊40kg计)的情况下,总重量不宜超过原底盘的越野总重 量。其轴荷分配应符合原底盘的要求,侧倾稳定角应符合GB 7258的有关规定。 8.2小型承载平台 8.2.1小型承载平台车体应符合以下要求: 1发动机的排量不小于3.0L。有高原地区使用要求的应另 行设计。 2所选用的越野车和改装后的整车应符合国家执行的强制 性标准及检验项目要求。 3车辆的最高车速大于等于140km/h,最大爬坡度大于等 于30。 4车辆应配备安全气囊(气帘)、ABS等主/被动安全防护 装置;在坡道比较多的山路、丘林地带选用含有陡坡缓降控制系 统的车辆。 5续驶里程大于500km。 8.2.2车体改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1安装设备时GTCC-052-2018 透镜式色灯信号机构,不应对原车发动机和底盘做重大改装。设 备及其附属设备应与运载车辆牢固安装,并设减振装置,保证在 三级公路能正常行驶等。 2应基本保持原车辆的内部布局,方便操作人员进出和操

作维护。 3车厢内应设置指挥席位和操作席位,设备机柜放置于车 厢尾部。前、后轴的轴荷分配比例及左右两侧的重量应平衡,确 保前后轴荷在原广规定的范围内。 4应装配外接口面板。在车厢内部应有与外部系统连接的 接口箱,标明相应的接口类型。所有外接口均应进行防水、防 雷、接地及电磁兼容处理。 5无线接口应预留传输设备位置和预理相关线缆。 6车顶应保持排水系统流畅;车顶设备和走线槽应密封 防水。 7车辆改装后,在后视镜被挡情况下应加装影像倒车设备。 8.2.3车辆装饰和外观应符合以下要求: 1正副驾驶座椅应采用原车座椅,操作椅与驾驶座椅保证 风格一致。操作椅可旋转和前后滑动,并应四方向锁定,坐椅靠 背可折叠。 2装修风格应简单实用,易于清洁维护,并有防静电设施。 3操作台基层强度及刚度均应符合车载设备动静载荷的要 求,采用精密无声金属滑轨作为移动操作平台的推拉机构,并安 装与之配套的限位器作为定位装置。 4操作台和机柜等设备的面板颜色应统、美观。 5车内应有隔音、保温、防水、防尘、换气、通风措施, 并达到相应的国家标准。 6外接口均应进行防水处理,达到6mm/min以上的要求。 7车体外饰应选用按照严格的喷漆工艺,经烤漆处理。 8.2.4车厢密封性应符合以下要求: 1关闭门窗并放下遮光帘,不应透光或有光线漏出。 2在门、窗关闭的条件下,应能承受与铅垂线成45°、降 雨量为5~7mm/min持续时间为1h的淋雨,车内和车壁内部不 应有渗水和漏水,驾驶室、油机室、接口窗及各孔口等处不应有 漏水现象

8.2.5小平衡支腿应根据车载载荷分布确定,安装支腿不应 于2支。

8.2.6车内设备之间布线应走向合理,节省材料和费用。

2除动中通外,不必配置取力发电机。 3取力发电机安装应在原车动力舱发动机动力输出飞轮上 加装附加皮带轮,利用发动机机体上的固定孔,配制发电机 支架。 4 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应符合YD/T1051和YD/T5040的 规定。

8.3中、大型承载平台

8.3.1中、大型承载平台车体应符合以下要求: 1应选择二类底盘或厢式货车、具备国家3C认证的卡车 或客车底盘,改装完成后不应损伤或降低原车底盘(车型)、发 动机的主要技术性能。 2中、大型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不小于80kW。有高原地 区使用要求的应另行设计。 3采用的二类载货汽车底盘和改装后的整车排放标准应符 合国家执行的强制性标准及检验项目要求。 4中型车的最高车速不小于110km/h,天型应急通信车的 最高车速不小于90km/h,爬坡能力不小于20%。 5所选车辆应保证改装后车辆前、后桥满载质量不大于原 车厂规定的满载质量。 6集成后的车辆在以55%最高车速匀速行驶时,续驶里程 大于600km

8.3.2中、大型承载平台厢体应符合以下要求:

应采用重量轻、强度好、无污染、易修复、结构牢固、

不易腐蚀、外型美观的厢体。 2车辆改装后整车外廓高度不超过4m(包含车顶空调、车 顶天线系统等),宽度不超过2.5m,整车长度(含驾驶室)不超 过12m。 3车厢内的设备应以机架方式安装,应确保设备牵固、安 全,并预留维护保养空间。 4车辆厢体外部应安装爬梯和扶手,爬梯和扶手宜设置在 厢体后部。 5车辆厢体内部任何情况下均不应出现结露状态。 6厢体内的空气、噪音,车辆及装置产生的废气、液,应 符合国家的环保要求。 7车辆厢体内的装修应符合电信工艺的要求,符合YD 5002的规定。装修材料应采用非燃烧材料选取耐久、不起灰、 环保的材料。车辆厢体内不应设置吊顶。车内应装备灭火器,灭 火器在车上应安装牢靠并便于取用。 8车辆厢体内各工作区域应设置独立照明,照明灯具应采 用光滑无尖锐角度壁灯,台面光照度大于3001x。厢体外设照明 灯和示廓灯、应急灯。照明装置的设计应符合YD/T5003的 规定。 8.3.3车体改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1二类底盘一扩展式方舱或厢式货车改装型中型车,整车 分为驾驶区、发电区、工作区,工作区包括指挥区和操作区。指 挥区设置会议桌和会议椅,会议桌上设置若干信息接口窗;侧舱 内设置折登桌、椅,折叠桌下设置信息接口窗;操作区放置主要 车载设备,设置操作台和操作椅。 2改装部分结构与车架连接合理、牢固、可靠。 3 改装后轴荷质量分配合理,左右承载均匀。 4原车底盘加工不应改变原有技术性能、结构强度。 5改装后整车质量不超过允许的最大值,轴荷不超过额

符合GB7258的静态侧倾角要求。 保证维修保养方便。 扩展式方舱应符合以下要求: 1)扩展式方舱应具备手动和电动两种扩展/回收控制 方式。 2)扩展式方舱扩展/回收时间应不大于5min。 3)扩展式方船扩展/回收过程应匀速、平稳,噪声低。 4)扩展式方舱回收后侧舱与主舱应保持在同平面,密 封性能良好。 5)经过规定的行驶实验后,方舱不应有任何变形。

6符合GB7258的静态侧倾角要求。 7保证维修保养方便 8扩展式方舱应符合以下要求: 1)扩展式方舱应具备手动和电动两种扩展/回收控制 方式。 2)扩展式方舱扩展/回收时间应不大于5min。 3)扩展式方船扩展/回收过程应匀速、平稳,噪声低。 4)扩展式方舱回收后侧舱与主舱应保持在同平面,密 封性能良好。 5)经过规定的行驶实验后,方舱不应有任何变形。 8.3.4空调系统应符合以下要求: 1在保留原车空调系统的基础应另加车载独立空调系统。 2应选择制冷制热迅速功率天、抗振性能好的空调。 3空调设备应具有制冷、制热、抽湿、通风功能,能够在 低温、高温环境中正常使用。 4采用风道式制冷方式,不占用车内空间,室外机放置于 车厢前部或后部。 8.3.5中、大型车辆在需对车体进行切割作时,应先用刚度 和强度远大于车体的工装要求将车体骨架加固并采用冷切割 方式。 1厢体改制应符合以下要求: 1)外蒙皮与骨架贴合紧密,车体无异响和家皮不变形, 车厢及车厢门、孔口门的外蒙皮应平整,圆角过渡光 滑,外表面用样板分段检查。 2)卫星伺服天线安装加固采用汽车大梁专用高强度合金 钢板。 3)在车体与设备连接处预埋加强板,保证连接强度。 4)厢体护围结构均匀填充厚10mm、密度不低于40kg/m 的硅酸铝棉:应具有隔热、隔音、阻燃、目熄性能。 5)在厢体内外温差为45℃的环境条件下,厢体的总传热

8.3.4空调系统应符合以下要求

1在保留原车空调系统的基础应另加车载独立空调系统。 2应选择制冷制热迅速、功率大、抗振性能好的空调。 3空调设备应具有制冷、制热、抽湿、通风功能,能够在 低温、高温环境中正常便用 4采用风道式制冷方式,不占用车内空间,室外机放置于 车厢前部或后部

8.3.5中、大型车辆在需对车体进行切割工作时,应先用冈

系数k不天于2w/(m:℃)。 2车门改造应符合以下要求: 1)加装设备的门体应增加内外连接筋,并对门框和门铰 链连接部位进行加强。 2)车身主出入门为位于车右侧,前中部的门设观察窗并 配备浅色遮光窗帘。 3)正负驾驶门为侧开门,合叶在车体的前进方向;后车 门为双后开门,开度270°。 4)车门与门框间隙不均勾度不大于1.5mm。采用金属丝 网屏蔽密封条,密封可靠。 3加装玻璃的车窗采用专门的安全屏蔽玻璃和屏蔽密封条; 所有车窗应贴太阳膜

1关闭门窗并放下遮光帘,不应透光或有光线漏出。 2关闭门窗条件下,能承受与铅垂线成45°、降雨量为5~ 7mm/min持续时间为1h的淋雨,车内和车壁内部不应有渗水和 漏水,接口窗及各孔口等处不应有漏水现象。 3车顶雨水直接通过原车雨槽排放,确保车顶排水通畅, 并做防滑处理。 8.3.7平衡系统。在符合平衡系统通用要求前提下,中、大型 车应配置不少于4支支腿

8.3.8布线和接口应符合以下要

1整体构造应充分考虑电磁兼容有关要求,不同频率的信 号线之间,信号线与电源线之间应有隔离措施或分布在不同的走 线槽。 2在车厢外侧应配置防雨型外接信号接口并标明相应的接 口类型。

8.3.9供配电系统应符合以下要求

1各种设备容量配置应符合规定的工作条件下正常用电的 要求。

2应配置静音柴油发电机。发电机安装时应分隔出单独的 发电机工作区,其供、回油管路应与车辆油箱相连,并应符合连 续工作24h的要求。 3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应符合YD/T1051和YD/T5040的 规定。

9.1.1供电系统应优先采用市电,并配置燃油发电机、UPS电 源及蓄电池组,

源及蓄电池组。 9.1.2供电系统不同供电方式具有自动切换能力。 9.1.3采用电压220/380V、频率50Hz的市电供电方式时,当 电压在额定值的85%~110%频率在额定值的95%~105%范 围内变化时,系统应符合规定的性能指标要求;当电压低于额定 值的80%、高于额定值的115%时,系统不应被损坏。 9.1.4载车应配置外接交流市电电缆,长度不小于50m;应能将市 电接入到车内配电单元,配电单元应能适应使用220V交流电压。 9.1.5设备用电、空调用电和照明用电应合理分开,各类用电 设备设计独立的回路,重要设备使用具有UPS稳压的电源供电。 9.1.6供电系统应具备防浪涌保护装置及防雷措施;应具有短 路和过载保护装置及漏电保护装置。 9.1.7供电系统容量配置应根据通信系统及其他配套设备的功 耗保留10%~30%完余量。 9.1.8发电机应便于拆卸和固定,应有减振、隔音措施。系统 应设置接口以便能和其他外部发电机组对接。 9.1.9车载发电机应符合以下主要技术要求: 额定频率:50Hz。 2 额定电压:230V。 相数:单相。 持续运行时间:≥6h。 5 噪声水平:空载,<65dBA/7m;全载,<75dBA/7m。 9.1.10 便携卫星通信系统发电机应符合以下技术要求: 采用小型发电机

2额定功率:输出功率要求满足所有设备供电并预留至少 0%裕量。 3机组重量:小于等于22kg。 4一箱燃油能够连续运行3h以上,并能够在工作状态下安 全加人燃油。 额定频率:50Hz;额定电压:230V;额定转速:4500r/min。 6 直流输出:12V,8.3A。 7 电路保护器:有。 相数:单相。 9 噪声水平(空载~全载)5459dBA/7m。 .1.11 在外接市电和发电机组均无法供电的情况下,应采用蓄 电池组供电,蓄电池容量应符合系统至少1h的供电要求。 .1.12 2系统应配置UPS电源并符合以下技术要求: 1 输人电压:220VAC士20%。 2输人频率:50Hz。 3 输入功率因数:≥0.95。 输出电压:220VAC土2%(纯正弦波) 5 输出频率50Hz土3Hz。 6 谐波失真:<3%(线性负载)。 7 后备时间:≥30min。 8工作温度:0~40℃。 9.1.13 电源系统的设计应符合YD/T1051和YD/T5040的 规定。 9.1.14 固定站要求电源系统不间断供电,UPS系统只连接通 信设备。

固定站接地应符合以下要求: 卫 机房接地宜采用合设方式。 2 机房应设有防静电地板,在地板下围绕机房敷设闭合的

环形接地线,其材料为铜导线,截面积不小于50mm,并从接 地汇集线上引出不少于2根截面积为50mm²的铜质接地线与引 线排连通。 3通信设备的保护接地应符合以下要求: 1)通信设备及供电设备、不带电的金属部分以及电缆的 金属护套应作保护接地。 2)机架的保护接地应从接地汇集线上引人。 3)天线及支架应与防雷接地线连通。 4)天线馈线的上端和进入机房入口处,均应就近接地。 4通信电源的接地应符合以下要求: 1)接地线长度不宜超过30m,长于30m时,应设均压带。 2)直流电源的接地,接线应从接地总汇集线上引入。 3)交流保护接地线应从接地汇集线上专引,不应采用中 性线作为交流保护地线。 5天线的接地点应与单独接地线相连,单独接地线应选择 不小于2.588mm规格的实心铜线,铜线的直径视天线与单独接 地点的距离而定。 6通信设备的接地应与机房的弱电保护地连接,接地电阻 不小于22。 7地球站工作地接地体应围绕天线基础和设备机房做闭合 环路,天线基础的闭合接地环与设备机房的闭合接地环在地下应 有两处以上可靠地连接。

9.2.2车载站接地应符合以下要求:

9.2.2车载站接地应符合以下要

1载车应设置信号地(保护地、交流接地、直流接地和信 号接地等)和安全地,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1)信号地,车内所有设备采用一点接地方法,就近接人 机柜接地汇流排,机柜下方布设接地母线(铜带规格 不小于1mm×150mm),各机柜的接地汇流条及机柜 下方的走线槽均连接到接地铜带上,该接地铜带最终 接到车壁孔口板的接地端子上,其连接电阻小于

0.12。接地端子通过蛇皮线和地钉接地。 2)安全地,所用安装在车体底盘上的设备、机柜及车厢 通过一点接地,连接成同一导体。在车壁孔口设置接 地端子接线柱,并为其配备高强度、低阻抗的接地引 线和接地棒。 3)载车整体接地电阻小于102。 2载车平台内部设备接地应符合以下要求: 1)载车平台内部设备应采用等电位连接,载车平台内 部所有设备的金属外皮或接地端子连接起来,由一 点入地;防雷接地和设备保护接地采用等电位连接 器连接,等电位连接器通流量不小于100kA(10/ 350μs)。 2)应安装电源避雷器和信号避雷器。 3)载车及工作舱内应安装导静电装置,导静电装置任意 两点间的电阻不大于52。 4)对于装有天线升降杆系统的车载站,在使用升降杆系 统时,宜架设独立于车体的防雷保护措施。 3车载系统防雷接地的设计应按照YD5098的有关规定 设计。 9.2.3固定站防雷应符合以下要求: 1固定站天线及设备机房上方应安装避雷带及避雷针装置。 2天线应处于避雷针的45°防雷保护角内,即避雷针顶端 与天线外侧的连线与避雷针所处垂线的夹角小于45°。 3避雷针与天线之间的间距不小于3m。天线馈线应接有同 轴避雷。 4接地要求。垂直接地体应采用长度不小于2.5m的热镀 锌钢材,规格如下: 1)钢管壁厚应不小于3.5mm。 2)角钢应不小于50mm×50mm×5mm。 3)圆钢直径应不小于8mm,

1固定站天线及设备机房上方应安装避雷带及避雷针装置。 2天线应处于避雷针的45°防雷保护角内,即避雷针顶端 与天线外侧的连线与避雷针所处垂线的夹角小于45°。 3避雷针与天线之间的间距不小于3m。天线馈线应接有同 轴避雷。 4接地要求。垂直接地体应采用长度不小于2.5m的热镀 锌钢材,规格如下: 1)钢管壁厚应不小于3.5mm。 2)角钢应不小于50mm×50mm×5mm。 3)圆钢直径应不小于8mm,

4)垂直接地体间的距离为垂直接地体长度的两倍。 5)水平接地体采用40mm×4mm热镀锌扁钢,地线引人 线的截面积不小于100mm。 6)采用多股铜绞线与接地扁钢焊接后引人各类设备接 地点。

9.3.1系统主要设备应能在以下环境条件中正常工作并符合技 术指标和要求: 1工作温度:室外:一30~十55℃;室内:0~十45℃。 2相对湿度:室外:0~99%;室内:40%~90%。 3 风压:工作状态抗风力相当于16m/s稳定风速或20m/s 阵风。 4 降雨:降雨强度为100mm/h。 日照:总辐射强度为1120W/m土10%。 6 盐雾:有抗盐雾天气影响的能力。 霉菌:有抑制霉菌生长的能力。 9.3.2 系统电磁兼容应满足以下要求: 1 符合GB9175和GB8702的有关规定。 2系统不因环境的电磁干扰而失效或性能严重恶化。 3各电子设备在正常工作时,向所处的环境发射的电磁干 扰能量不超过规定值。 4 各电子系统必须抑制电磁干扰。 5车体、设备机柜均设有良好接地 61 设备装有发射辐射单元时,应安装相应的屏蔽盒。 7 高频连接线选用屏蔽性能优良的接插件和屏蔽电缆。 8车厢内部装饰采用防静电装饰材料

10.1.1设备安装后载荷分配及左右配重应合理,满载时总载重 量不应超过原车载重限额。 10.1.2设备安装后系统应能够承载车辆在80~100km/h急刹 车时所产生的附加负载。 10.1.3设备布局宜靠近厢体壁摆放。 10.1.4 所有设备应安装在机架上,并保障连接牢靠。 10.1.51 设备安装后可对所有的设备进行检修,可方便地从前部 将设备取出。 10.1.6大、中型车设备机架底部和后部与地板和车体之间应安 装减振器。 10.1.7应根据设备布局设计车顶安装平台,中大型车顶平台应 具有较高强度,能承载2人同时在上面工作。 10.1.8车项设备应布局合理,避免设备间的相互影响及各通信 系统间的相互干扰。 10.1.9大、中型车厢体应有足够的强度承载车内人员和设备。

10.2.1设备布线应走向合理、规范。 10.2.2移动站车内应采用屏蔽布线;车厢内壁走线槽和装置应 平整,接缝平直,安全可靠;厢体底部走线槽应密封。 10.2.3固定站设备机房内的地面走线槽应安装在机房活动地板 的下面,沿地面安装并固定;墙壁上的走线槽的颜色应与墙壁颜 色保持一致。 10.2.4 固定站机房到天线电缆走线应敷设地下管道或高架走线

10.2.4固定站机房到天线电缆走线应敷设地下管道或高架走线

10.2.5机柜内部连接电缆应通过机柜走线槽连接,机柜走线槽 位于机柜左、右后立柱。 10.2.6走线槽应有可扩展空间。 10.2.7电源线与信号线槽应分开,接线头应有标识,并与说明 书相对应。

10.2.7电源线与信号线槽应分开,接线头应有标识,并与说明 书相对应。 10.2.8电缆应采用明线暗装的方式,所有互连电缆均采用抗干 扰能力强,屏蔽效果好的多层走线槽,外部无可见明线,电缆按 类别分开走线,

10.2.8电缆应采用明线暗装的方式,所有互连电缆均采用抗十 扰能力强,屏蔽效果好的多层走线槽,外部无可见明线,电缆按 类别分开走线。

10.2.9走线架走线方式应按电信系统常规铺设,

10.3.1 信号线之间绝缘电阻应大于100M2。 10.3.2 信号线的端头宜加装合适的护套保护焊点。 10.3.3 信号线与电源线应分开布设。 10.3.4 信号线与设备之间应加装避雷装置

10.4.4对于移动通信设备、传输设备、电源设备等自立式通信 设备安装时应与体地面及墙壁进行加固。 10.4.5车辆在以下情况行驶时,系统设备不应出现任何松动和 损坏:

10.4.7机架对车厢内部地面、侧壁应做抗振加固,加固方式应 符合设计要求。 10.4.8分盘机条和部件应安装平稳牢固,有紧固装置的要锁好 紧固件,并使机盘能顺利插拔、转动灵活。 10.4.9 插人式机盘应使插接件自然吻合,电器连接件接触 良好。 10.4.10各设备的安装应符合各自的安装说明,并满足设备之 间散热要求。

10.5.1天线安装前应对外观检查。镀锌构件如有镀层脱落生 锈,应除掉锈层并进行补漆;喷漆构件如有漆膜脱落也应补漆。 10.5.2天线驱动电机在安装前应进行绝缘电阻测试和通电转动 试验,确认正常后再安装。 10.5.3馈源安装前检查连接极化器的直波导应无变形,内壁洁 净,无锈斑。必要时应用柔软、干净的丝绸沾四氯化碳进行清 洁,不应用手抚摸馈源的内壁 0.5.4天线安装的水平度和垂直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10.5.5各种含有转动关节的构件,应确认转动灵活,平滑且无 异常声音。 10.5。6所有工具、配件及其他物品均应在工具箱等位置存放并 放置牢固

11.1.1水利应急通信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应由水利通信专业技 术部门承担。 11.1.2运行维护部门应根据应急通信系统的类型和规模建立结 构合理、人员相对稳定的运行管理队伍。应实行专人负责制,明 确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 11.1.3业务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应按照各自的岗位职责,做 好日常维护和应急使用各项工作。 11.1.4运行维护人员应认真学习有关规程和规定,熟悉设备性 能,加强通信线路和设备检测,认真填写记录,确保设备工作 正常。

11.2.1运行维护部门应建立健全设备运行管理、技术档案管 理、备品备件管理、工具仪表管理制度 11.2.2运行维护部门应对水利应急通信系统定期开通检测,应 包括以下常用检测项目: 1系统整体结构是否完好,部件是否齐全,连接是否 紧固。 2 各项设备是否工作正常,性能指标是否符合要求。 3车辆及附属设施是否正常可用。 11.2.3水利通信专业部门可根据自身系统实际情况确定日常检 测项目。 11.2.4应急通信系统除正常检测检修外,应保持设备完好并处

11.2.4应急通信系统除正常检测检修外,应保持设备完

织抢修并向上级部门报告情况

11.2.6运行维护部门应定期组织应急通信演练

附录 A水利卫星通信平台

A.0.1水利卫星通信平台拥有27.2MHz卫星资源,包括 22.2MHz的Ku波段资源及5MHz的C波段资源。卫星转发器 应为一次性购置(15年使用权)。卫星主站采用DVB一S2技术 体制,支持星型/网状混合组网的方式。业务应以数据、视频和 语音为主,广播业务为辅。 A.0.2Ku波段卫星转发器。亚洲五号Ku波段,转发器总带宽 为54MHz,采用150W行波管放大器并配置线性器和自动电平 控制装置。亚洲五号定位于东经100.5°,工作寿命大于15年。 其Ku波段转发器主要技术参数见表A.0.2。

为54MHz,采用150W行波管放大器并配置线性器和自动电平 控制装置。亚洲五号定位于东经100.5°,工作寿命大于15年。 其Ku波段转发器主要技术参数见表A.0.2。

表A.0.2Ku波段转发器主要技术参数

A.0.3C波段转发器。亚太六号C波段,转发器标准带宽为 36MHz,使用线性化器以及64W的TWTA。卫星定点于东经 134°。亚太六号卫星C波段转发器主要技术参数见表A.0.3。

表A.0.3C波段转发器主要技术参数

图A.0.4水利部宽带卫星通信主站平台

图A.0.5水利卫星通信平台网络结构图

附录C语音交换地面网接入

C.0.1水利应急通信系统语音通信宣通过卫星主站软交换 (SoftSwitch)和与水利部汇接IPPBX相连。水利语音专网结构 见图 C. 0.1。

图C.0.1水利语音专网结构图

附录D卫星系统入网测试

星系统入网测试应符合的一册

D.1.2入网测试的设备应包括天线、BUC和调制器。 D.1.3入网测试应采用以下方式: 1按载波数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1)抽测:对于数量较多的远端小站,按一定比例抽选 定数量的设备检测。 2)全测:对主站或大站,每个主,备用设备全部检测。 2按测试取样点数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1)实测在实际工作频率和功率点进行测试。 2)普测:在多个可能的不同频率和功率点进行测试。 3免测范围:如选用已通过卫星公司型号认证的天线和电 子设备以及批量认证的天线,则不必再进行人网验证测试。 D.1.4人网测试应符合以下流程: 1用户提供网络设计、业务载波,以及发射地球站设备 信息。 2卫星运营机构根据用户提供的网络信息,与用户沟通并 制定详细的测试计划。 3由卫星运营机构或者集成商进行现场测试,测试数据提 交给相关部门审核。 4卫星运营机构审核测试数据合格,颁发入网证明。

D.2.1天线验证测试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天线发射偏轴增益特性。 2 天线发射极化隔离度特性

D.2.1天线验证测试应包括以下内容:

D.2卫星天线入网应测试的内容

D.2.2天线已获得卫星公司认证高桩码头施工组织设计,则不必进行入网测试。 D.2.3口径4.5m以下的天线,用户可向天线厂家索要该款天 线的发射特性方向图资料,并提供给卫星公司审核。对于口径大 于4.5m的天线,且配备电动伺服系统的,卫星公司应提供单台 测试支持。 D.2.4对于天线批量入网申请,应与卫星公司沟通需审核的天

D.2.4对于天线批量入网申请,应与卫星公司沟通需审核的天 线方向图套数。不宜少于3套。

D.2.4对于天线批量入网申请,应与卫星公司沟通需审核的天

D.3射频电子设备验证应测试的内容

D.3.1一般指从调制器(或IDU)至功放输出端这条上行 链路。

D.3.1一般指从调制器(或IDU)至功放输出端这条上行 链路。 D.3.2调制特性应符合以下要求 1应包括以下测试内容: 1)调制波3dB带宽。 2)调制波20dB带宽。 3)调制波再生噪底。 2载波调制特性测试目的主要是确定载波是否有正常带宽 以及是否会导致信道干扰等。 3测试时,应根据用户计划使用的载波类型,调制器发射 该载波并在功放的输出端连接上频谱仪进行观测和记录频谱。 D.3.3杂散特性测试应采用以下内容及方法: 1分别在卫星常用的上行频段的低中高端,发射单载波并 观测在所有上行频段内(Ku波段为14.0~14.5GHz;C波段为 5845~6425GHz)产生的杂散信号的特性。对Ku波段,分别在 14.0GHz、14.25GHz和14.5GHz发射单载波测试;对C波段, 分别在5845MHz、6135MHz和6425MHz发射单载波测试。 2保持测试设备处于加电工作状态,关闭调制器的载波 观测所有上行频段存在的无用信号特性。 D.3.4双载波交调特性,如果功放在业务运行中计划多载波工 作,应进行此项测试,否则不测。应采用以下测试内容及方法:

。3.2调制特性应符合以下要求

1应包括以下测试内容: 1)调制波3dB带宽。 2)调制波20dB带宽 3)调制波再生噪底。 2载波调制特性测试目的主要是确定载波是否有正常带宽 以及是否会导致邻信道干扰等。 3测试时,应根据用户计划使用的载波类型,调制器发射 该载波并在功放的输出端连接上频谱仪进行观测和记录频谱,

信息产业部电子22所2#4#5#职工住宅楼工程施工组织方案D.3.3杂散特性测试应采用以下内容及方法: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