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总公司钢结构工程施工工艺标准-整体提升法(14P)

中建总公司钢结构工程施工工艺标准-整体提升法(14P)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docx
资源大小:265K
标准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中建总公司钢结构工程施工工艺标准-整体提升法(14P)

1)钢柱增加高度为2m,钢绞线提升最后长度为10m是最佳长度。

2)两侧柱顶提升受力后,通过计算水平位移为1.44mm.

3)主桁架下弦吊点处加横向支撑,以增强主桁架端连接板的抗扭刚度.

4)工作锚是第二安全保险装置GB 51313-2018-T:电动汽车分散充电设施工程技术标准(无水印,带书签),安置工作锚位置的钢结构应加强。

5)框架边柱顶吊装孔与主桁架端部吊装孔最大偏差为28mm,应采取多方面可靠措施,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6)由于主桁架端部两侧距钢框架劲性钢柱只有40mm,所以主桁架制作长度偏差必须控制在±20mm内。主桁架端部提升线路无障碍物。

1)千斤顶的安装主要要求承座平面斜度≯3/1000,在没有自动调整弧形支座时应≯1/1000。

2)油管接口和各电器接口朝向安装,其位置是有方向性的。

穿钢绞线有上穿法和下穿法两种,本工程是采用上穿法。

(1)千斤顶的上锚、下锚全处于松驰状态(上下锚控制油缸将锚提起),千斤顶伸出100mm,利于预紧钢绞线时缩缸取下临时锚。

(2)安全锚用垫块垫起,处于松弛状态。

(3)千斤顶上部放一临时锚盘,钢绞线线孔与千斤顶孔对正。

(4)下部在提升钢结构锚具安装位置,将锚盘吊起(垫起),并与下盖板留出300mm左右距离,锚盘与下盖板孔位相同。

穿线时先将带用导向钢绞线一端的钢丝调直。经过临时锚、上锚、下锚和安全锚,当检查各孔位无误时将钢绞线放入导线套。

(1)将钢绞线放入导线套内,再将钢绞线插入千斤顶,同时安全锚下部有一人轻轻握住带导向套引线,不应向下拉,随钢绞线推力而动,以防钢绞线脱套。

(2)当钢绞线从安全锚下穿出时,导向套引线取下。下放钢绞线直至接近固定锚时速度放慢。当还有4-5m时,穿入锚片随时锁紧。若再需下放时则先提起钢绞线,将锚片向上提再放下锁紧,直到钢绞线穿过。固定锚应进锚孔穿上锚片,钢绞线进入锚片压板孔定位。上部人员将松弛钢绞线拉紧。

(3)钢绞线顶出千斤顶500mm.

(4) 穿钢绞线时千斤顶上部5人(一人负责通讯联络、一人负责放锚片,其它人员负责放线),千斤顶下部2人(负责检查下锚、安全锚孔位,最后接导线套引线),下部固定锚处3人(负责穿锚片,观察钢绞线下放,最后锁紧等工作)。

(5)穿线时要有良好的上下通讯联络,并事先规定好穿线的顺序,一般采用先内后外,顺时针或逆时针的顺序,也可采用按行列顺序号穿线。穿线时固定锚应与千斤顶相同。穿好的钢绞线拉开一定距离,防止打扭。

(6)按上述方法将一个千斤顶所有钢绞线穿好后,固定锚提起接近锚位打紧夹片,套上压板,旋入固定螺栓。检查后就可以进行预紧工作。

(7)预紧钢绞线:为了使每根钢绞线受力相同要预紧。预紧方法:在临时锚上放一个调锚盘,用YC20Q单锚千斤顶,将每根钢绞线拉至4N/m㎡,预紧时应先内后外,对角操作。调好后,检查钢绞线穿向无误、没有打绞现象后,放下安全锚,油缸下锚紧缩缸。

提升和爬升不同,要对千斤顶提起的钢绞线进行梳理导向,让其自由排出不受力,在不考虑再利用的情况下,可随时割断。

考虑再次利用,该工程做了梳理架,梳理架用角钢在钢柱上焊接梳理盘,以保证此盘以下钢绞线不受弯曲,保证上锚开起自由。梳理盘距千斤顶顶部伸出最高位置500mm(千斤顶伸出300mm)。也就是千斤顶缩回时,顶部距梳理盘800mm,考虑到排出的钢绞线置于单侧,在排出方向加了支撑,以保证梳理加稳定。

1)钢绞线穿绕有无错孔、打绕现象,可用肉眼观察,每转60。是一列,穿线无误的千斤顶整束钢绞线,上下排列整齐能清晰看到缝隙。

2)固定锚具与构件的贴实情况,固定锚下预留线头约300mm。

3)安全锚是否处于工作状态。

4)钢构件与钢绞线在提升过程中有无干涉物和干涉位置,发现及时处理,在提升钢结构时无绑扎不牢物品。

①穿心式液压千斤顶 ②上部夹具 ③上部锚具 ④下部夹具 ⑤下部锚具

⑥千斤顶支承点钢柱悬臂 ⑦提升钢绞线 ⑧被提升钢结构 ⑨下部固定锚

(1)提升钢结构8由下部锚具5锚固,并由提升钢铰线7悬挂,下部夹具4已卡紧。

(2)千斤顶1顶升,使被提升钢结构由上部锚具3承受,下部夹具4打开,使钢铰线自由通过下部锚具5滑动。被提升钢结构每小时提升2.5-3m左右。

(3)在千斤顶顶升后,将被提升钢结构由下部锚具5承受,上部夹具2打开。

(4)千斤顶回油,被提升钢结构由下部锚具5承受,而上部锚具3自由沿钢绞线滑下。

下降过程操作要点,同提升过程,只是顺序相反,被提升钢结构在千斤顶回油时降下。

1)第一次就位——提升到平均设计标高值:

整个钢结构提升接近设计标高500mm时,在各点组织人员进行监测,根据监测数据操作,测出并确定平均值。因为该工程八个支座标高并不相同,当个别千斤顶达到就位高度,即将个别泵组关机,使整个系统不能操作时,再采用单台手动调整,监测系统应力。

整个钢结构达到平均设计标高值后,安装焊接钢牛腿。

2)第二次就位——整体钢结构放在钢牛腿上:

上锚松升缸200mm左右,紧上锚继续升缸500mm左右,开下锚,安全锚打开。确诊下锚打开和安全锚垫起后,缩缸,直至钢绞线松弛。安全锚回位,处于顶升状态时(锚板固定螺栓上加垫管,防止抽钢绞线时,将未抽动的钢绞线孔夹片松开),上锚打开。此时可以松动固定锚板螺栓,取下锚片压板,依次拆下夹片,抽取钢绞线,然后将锚具、锚片、压板、夹片组装好。

此时钢结构八个支座已全部落在钢牛腿上。

2.18.3 液压千斤顶爬升法工艺流程

2.18.4 操作工艺

1.网架地面制作与拼装: 网架的制作与拼装分二步进行:

1)第一步工厂制作,即在工厂进行全部杆件和节点的制作,并拼装成小单元后运至现场.

2)第二步是现场组装, 即在组装平台按合理的顺序进行组装,组装时要求全部杆件与节点用螺栓或点焊固定.

3)组装后并经检查校正后方可焊接,焊接时宜从网架中央节点开始,呈放射状向四周展开,最后焊接网架支座节点.

2.爬升工序:整个爬升过程分试爬、正式爬升和就位爬升三步.

1)试爬:根据结构特点确定合理的试爬高度,一般为离地面500mm.等网架爬至试爬高度后,检查其变形和液压爬升系统、安装屋面系统,并检修爬道,必要时对支承柱进行加固处理.

3)就位爬升:就位爬升前应逐一检查液压设备、调整支座水平高差和校正吊杆垂直度,确认无误后即可按设计要求安装就位.

3.网架水平高差及垂直控制

1)网架水平高差控制:网架平稳上升是保证网架整体爬升质量的关键,因此安装前必须对千斤顶进行检查和同步试验.另外,由于各支座的负载不均、各千斤顶的行程和回油下滑量不一,须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进行局部调整.实践证明,爬升施工时宜每爬升25cm 即对网架水平高差调整一次.

2)网架垂直偏差控制: 由于吊杆自由长度大,网架爬升时左右摆动明显、支座节点板有靠柱现象,在柱两侧支座节点板上安装一对限位小滑轮,以控制其垂直偏差.实践证明,只要吊杆位置安装准确,支承柱表面平滑,网架在轻微摆动状态爬升时不会出现卡柱现象.

2.19 升网滑模法——施工工艺

2.19.1 定义:升网滑模法: 即在柱子用滑模施工的同时,将网架结构整体提升到柱顶就位的方法.该方法优点在于:将柱子用滑模施工与网架整体顶升紧密结合同时进行,加快了施工速度;将大量网架拼装的高空作业在地面或低空进行,既安全又可靠.此法适合于标高在十几米的网架整体提升.

2.19.2 工艺流程

砼达到强度

2.19.3 操作工艺

1.“体外滑模”施工,也是升网滑模法。由于网架支座较大, 滑模所采用的提升架和千斤顶无法设置在柱内,只能放在柱子外,这就形成全部“体外滑模”施工,因此“体外滑柱顶网”施工的群柱稳定性,就成为本工程滑模施工的重要问题.

2.滑模同步提升难度大.因为网架整体提升时,要求各个支承点在提升过程中不能出现较大高差.

3.市内浇混凝土一般采用商品混凝土,坍落度受混凝土运输时间的长短而不同,有大有小,对本工程滑模施工也是一个难点.

4.施工通道及操作平台的布置:利用网架自身结构,在四周铺上钢脚手板即成为施工通道.将柱子外两滑模的提升架加以连接再放上脚手板,即做成操作平台.这些施工通道和操作平台均随后柱子的滑升而一起上升.

5.千斤顶选择及油路布置:为使网架平稳上升,要求千斤顶尽量同步.因此,在选用千斤顶时要求其液压行程误差都控制在0.5mm以内,且每台千斤顶所承受的荷载尽量接近.具体数量根据每根柱子的支座反力、活载、自重及摩擦力等来确定.

油路布置:根据千斤顶布置的实际情况将油路分为几组,每组千斤顶的数量尽量相等,控制柜放在网架下中间位置的地面上,几组主油管的长度能满足千斤顶提升至最高处时的使用要求.

1)在千斤顶选用时,要求对其液压行程进行严格控制,确保行程误差控制在0.5mm内.

2)每台千斤顶通过调整针形阀作上升速度快慢调整,使每台千斤顶的爬升速度相近.

3)千斤顶顶升的高差,通过每台的限位环进行统一高度控制,正常限位高度一般为300mm.

4)当每一柱子上两个提升架的千斤顶产生高差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7.防止网架偏移措施.

1)避免千斤顶打滑.施工前,要保证支承杆插正.施工过程中发现千斤顶打滑现象,要及时通过顶部的松卡装置进行支承杆垂直的调整.

2)保证支承杆稳定性.每滑一段(800mm)就对支承杆进行加固一道,确保其稳定性.

1)提升设备布置及负载能力.

(1)网架提升时受力情况尽量与设计受力情况接近.

(2)每个提升设备所受荷载尽可能接近,以利于同步提升.

2)网架提升的同步控制

网架提升过程中,各节点的同步差将会影响提升设备和网架杆件受力情况.因此测定和控制提升中的同步差,是保证网架安装质量和安全的关键措施.

当用升板机时,允许升差值为相邻提升点距离的1/400,且不大于15mm;当用穿心式液压千斤顶时,为相邻提升点距离的1/250,且不大于25mm.

由于各点提升差对网架受力状况引起的内力值有时会出现反号情况,因此必须通过计算,如有拉杆变压杆的失稳情况,要妥善采取加固措施.

3)柱的稳定问题:采用提升时,应对下部结构(框架结构或独立柱)进行稳定性验算,如稳定性不够则应采取相应措施.

(1)网架四角沿轴线方向每角拉二根缆风绳承受风力,减少柱子水平载荷.缆风绳按能抗七级风设计,平时放松,当风力超过五级时应停止提升,将缆风绳拉紧.

(2)各柱间设置水平支撑与设计中的柱间支承联系,以减小柱子的计算长度.采用滑柱顶网法时,当滑出模板的混凝土强度达到C10级以上后,应紧接着安装水平支撑,以确保柱子的稳定性.

(3) 滑柱顶网时,可适当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控制滑升速度不宜过快,应使新浇的混凝土强度较快达到C10级.

2.20 整体顶升法——施工准备

2.20.1 定义:网架整体顶生法是把网架在设计位置的地面拼装成整体,然后用千斤顶将网架整体顶升到设计标高.

2.20.2 技术准备

1.顶升法利用原有结构柱作为顶升支架,也可另设专门的支架或枕木垛垫高.

2.顶升法一般用液压千斤顶顶升,设备较小,当少支柱的大型网架采用顶升方法施工时,也用专用的大型千斤顶.

3.除用专用支架外,顶升时网架支承情况与使用阶段基本一致.

4.为了充分发挥千斤顶的起重能力,可将全部屋面结构及电气通风设备在地面安装完毕,一并顶升至设标高,减少高空作降低成本.

5.顶升法是将千斤顶放在网架的下面,顶升行程路线必须设导向措施,以防网架顶升过程中网架发生偏转.

2.20.3 材料要求

1.顶升支架或枕木的材料应符合有关标准.

2.导向滑道一般用园钢、槽钢、角钢等.

3.其他材料按2.4.2条规定执行.

2.20.4 主要机具

1.网架结构连地面就位拼好,检查验收完毕,其他附属结构及设备安装完毕,并通过验收.

2.用原有结构柱作为顶升支架,或另设专门顶升支架进行稳定性计算,如果不够进行加固或采取缆风措施,经检查合格.

3.选好和做好枕木垛,支搭牢固,做为千斤顶支座,验收合格.

4.做好导向滑道,位置准确牢固.

5.安装顶升设备,并试顶,检查合格.

6.除以上几条外,遵照2.4.4作业条件执行.

2.21 整体顶升法—材料和质量要点

2.21.1材料的关键要求.

1.对专用顶升支架,材料质量枕木做千斤顶支座的枕木质量,必须符合有关质量标准.

2.缆风用的钢丝绳、导向用的型钢均符合有关标准.

2.21.2技术质量关键要求.

1.顶升的同步控制及垂直上升.

网架整体顶升时必须严格保持同步,如各支点间产生升差会造成下列的影响.

2)造成网架的偏移.

(1)由于顶升时升差值的影响,会引起结构杆件和千斤顶受力不均而造成危害.如提升差值控制在网架规程规定范围内,重屋盖时使杆力控制在容许应力范围内.但是,控制提升高差更重要的是为了减少网架的偏移.

(2)影响网架偏移的主要因素是顶升时不同步造成的,其次是柱子的刚度.由顶升时不同步造成网架偏移值多大?这与网架的刚度和顶升点距离有关.网架的偏移,往往是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网架偏移值和方向也是随机的,事先不易估计准确.纠偏方法也较麻烦且不安全.因此,在操作上应严格控制各顶升点的同步上升是积极的措施.即应以预防为主的观点,尽量减少这种偏移.

(3)设置导轨很为重要.在试验工程中发现,网架在向上运动中不需要太大的水平力,网架即能平移.导轨的作用不但使网架垂直地上升而且是安全装置.在该工程中结构柱的四根角钢即起导轨的作用,角钢与支座板间空隙为20mm, 即顶升过程中不允许网架偏移20mm.在顶升过程中曾有数次接近角钢,均通过纠偏给予还原.

(4)纠偏方法可以把千斤顶垫斜或人为造成反向升差,或将千斤顶平放,水平支顶网架支座.

由于以上两点理由,网架顶升时应控制网架的同步上升,升差值应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当利用结构柱作为顶升的支承结构时,应注意柱子在顶升过程中的稳定性.

1)应验算柱子在施工过程中承受风力及垂直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

2)并采取措施保证柱子在施工期间的稳定性.

3)及时连接上柱间支撑、钢格构柱的缀板;当为钢筋混凝土柱时,如沿柱高度有框架梁及连系梁时, 应及时浇筑混凝土.

(4)网架顶升时遇到上述情况,均应停止顶升,待柱的连系结构施工完毕,并达到要求强度后再继续顶升.

SL 677-2014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1)代替DL5144-20012.22 整体顶升法——施工工艺

2.22.1 工艺流程

GBT50594-2010 水功能区划分标准 缆风、顶升支架、导向滑道设置)

用结构柱做顶升支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