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某国际花园二期工程结构转换层高大模板专项施工组织设计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当跨度等于或大于4m时,模板应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全跨长度的1/1000~3/1000。对于跨度超过9000mm的梁,起拱高度按3/1000。
4、模板拆除的技术要求
现浇结构的模板及其支架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41-中铁十九局-新花苗隧道施工组织设计,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侧模: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表面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坏后,方可拆除,一般要求砼强度不小于1.2MPa。
2)、底板:在混凝土强度符合下表规定时方可拆除:
现浇结构拆模时混凝土强度规定
达到设计强度的百分比%
二、高支撑系统检查验收
(一)高支撑系统的基本构造措施与要求
1)保持垂直度,减少偏心距
立杆是排架支撑系统中最重要的受力杆件之一,其垂直度直接影响到架体的承载能力,要选择顺直的钢管、在安装过程中要纵横两个方向进行检查和调整,通过测量立杆间距、立杆与建筑物间的距离,及时纠偏。
2)纵横连接,减少计算长度
设置纵横两个方向的水平横杆,步距一般不宜大于1.5m。按照《广东省建设工程高支模模板系统施工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立柱4.5m以上部分每增高1.5m应相应加设一道水平拉杆”。水平横杆都应用十字扣件直接与立杆连接;
3)设置约束,减少变形和位移
立杆底部应设置纵横向的扫地杆,宜与楼面上预埋的钢管扣牢,或与周边的建筑物顶牢,中部应设置纵横向大小横杆、每隔一步架都应与结构相邻处设置连墙杆,与先前浇筑的竖向结构拉紧顶牢;
2、杆件的连接和接长:
对接扣件只能传递轴向压力,实用于立杆的对接接长。立杆上对接扣件应错开布置,尽量在不同步距内布置;两根相邻接头的位置不应在同一高度上;同步内一根立杆旁的两个相隔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m;
采用可调底座或支撑顶托调节立杆高度时,可调杆伸出钢管的长度就不大于300mm时,如超过300mm时,应有可靠的固定措施防止可调杆侧向弯曲;可调顶托上的木枋或钢管,应居中设置,宜采用双木枋或钢管,防止偏心受力;
采用旋转扣件搭接接长时,能够传递轴向的拉和压应力,可适用于立杆、横杆和剪刀撑等杆件的接长。搭接长度应大于1米,用于搭接的旋转扣件应不少于2个,当内力计算节点为2个十字扣件时,搭接区应为3个旋转扣件,且钢管端部应申出旋转扣件不小于100mm;
用十字扣接长立件时,两根待接长的钢管应平行设置、紧靠布置,应各自连续扣住上下两根与之相垂直的水平钢管上,搭接长度应不少于一步架,钢管端部距十字扣件距离应大于100mm。
在扣件钢管模板支撑体系中,纵、横向的水平拉杆是立杆的侧向支座,起着减小立杆计算长度,增大立杆承载力的作用,同时它能将独立的立杆在空间上连成整体,协调梁、板下所有支撑杆件的共同受力。在设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理想状态下横杆的内力很小,而且以轴向力为主,但在出现基础不均匀沉降、竖向力局部过大等情况时,水平杆会出现拉、压、弯等复杂的受力状态,所以水平拉杆的接长不宜采用对接扣件的接长方式。旋转扣件的搭接长度应大于1米;十字扣件搭接长度应不少于一跨;
2)横杆的步距应根据竖向荷载的大小严格控制,水平横杆的步局应控制在1.8米以内;在搭设过程中应以梁下水平横杆的设计步距控为准,以便梁和板下的水平杆连成整体;
3)水平横杆的端头位置应尽量和已浇注好的竖向结构(柱、剪力墙)拉紧、顶牢;
4)最下的一道的“扫地杆”是控制立杆垂直度的基础,扫地杆距离地面的距离不应大于200mm;扫地杆和上部的所有水平拉杆一样,共同起到调节立杆不均匀沉降和变形的内力重分布作用,所以扫地杆水平拉杆和立杆相连时须采用直角扣件;当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上时,须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低处延伸至少两跨,并与立杆用直角扣件固定;高、低处纵向扫地杆高差应小于1米,大于1米时中间应增加一道水平拉杆。
剪刀撑能够增强模板支撑体系的刚度和整体稳定性,特别是大跨度满堂支撑排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搭设过程中,剪刀撑的搭设比较艰难,检查中发现问题需要整想改难度就更大。施工剪刀撑时要把握好以下面几点基本要求:
1)垂直剪刀撑应成45°—60°倾角,双支对称布置,每道剪刀撑的宽度不应小于6米,由底至顶连续设置;
2)剪刀撑斜杆件的接长区域,应等间距设置3个旋转扣件进行搭接,搭接长度应大于1米,端部搭接扣件距离杆件端头的距离应大于100mm,不得采用对接扣件。;
3)剪刀撑斜杆和立杆或水平杆交叉时,交叉点应用旋转扣件进行固定;
4)满堂模板支撑架的四边、以及中间每隔四排立杆应由底至顶连续设置一道垂直剪刀撑,并优先设置于主梁之下;
5)高于4米的满堂模板支撑,其两端和中间每隔4排立杆从顶层开始向下每隔2步设置一道水平剪刀撑。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面上进行搭设时,应设置垫木或垫块,做好上部荷载向下传递,并对下部支承结构进行卸荷。
(二)高支撑系统验收重点部位
高支撑系统施工完毕后,应按施工中各部位支撑系统的构件参数,选择有代表性的部位对搭设质量进行检查,对重点部位应逐一进行检查,并填写检查情况一览表,注明模板支撑系统现场施工的布置情况,使之达到施工有规定,验收有依据。
模板及支撑系统支撑情况一览表
1、立杆(或门架)间距
在模板支撑系统设计时,首先是要按照水平构件的截面尺寸进行荷载计算,而后分别确定立杆间距。当主、次梁和板下的立杆间距不统一、纵横不成行时,由于构造上的缺失,水平横杆不能完全贯通,架体的整体稳定性就相对受到削减。若方案设计时,将主、次梁下的立杆排距保持一致,依据荷载的大小,核定梁下每排立杆的根数和间距,而将板下的立杆纵横向间距,取为梁下的排距的整数倍时,水平横杆就能完全贯通了,经济合理的构造措施将有效地提高架体的整体稳定性。
高层建筑四周边框架梁下的模板支撑系统,其外边缘常为临空面,如方案设计时未能充分重视,或忽视提供有针对性的节点详图和支撑的悬挑措施,施工时操作工人就会被迫将支撑件杆联到外脚手架上,给外脚手架和整个模板支撑系统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也是专项施工方案中常见的构造盲点之一。
排架支撑系统每2步3跨设置连墙杆,与先前浇筑的混凝土柱、剪力墙作可靠连接。
4、反梁:当梁身上部凸板面,不论梁底面和板底是否相平或部分凸出板下,都称之为反梁。在架设梁板支撑系统和检查验收时,该部位易被误认为是板或是截面较小的梁。在绑扎钢筋、支立梁侧模和浇筑混凝土时,作业面上操作人员又无法直接察觉到梁板下的支撑布置情况。因此在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时,应针对反梁结构特点,通过验算,强调该处支撑系统的布置方式和检查要求。
(三)检查验收的程序及内容
安全技术交底(班组自检、互检(专业工长过程控制(项目部检查、指导技术、安全部门联合验收(监理验收确认(进行下道工序。
2、检查验收的主要内容:
首先检查技术、安全交底的落实情况,依据专项施工方案,确认构件截面尺寸和施工荷载值,核实支撑系统、剪刀撑的布置方式,尺量立杆间距、横杆步距,检查节点措施,参照“模板支撑系统检查验收记录表”(表3.2),填写验收意见,相关责任人员签字。
模板支撑系统检查验收记录表(表3.2)
第八节、高支撑系统监测
本项目采用门式脚手架和钢管脚手架支撑体系,在搭设和钢筋安装,砼浇捣前、施工过程中及砼终凝前后,必须随时监测。本方案采取如下监测措施:
1、项目部在高支模施工直至高支撑拆除期间,应加强检查,日常检查,巡查的重点部位包括:
(1)杆件的设置和边接、连墙件、支撑、剪刀撑等构件是否符合要求。
(2)底座是否松动,立杆是否悬空。
(3)连接扣件是否松动。
(4)支撑体系是否有不均匀的沉降、垂直度。
(5)施工过程中是否有超载的现象。
(6)安全防护措施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7)支撑体系和各杆件是否有变形的现象。
2、在承受六级大风或大暴雨后必须进行全面检查。
3、要浇捣梁砼前,由项目部对脚手架全面系统检查,合格后才开始浇砼。在浇砼过程中,由专职安全员、施工员对高支模体系检查、随时观测支撑体系的变形情况。发现隐患,及时停止施工,采取措施。
支架沉降、位移和变形。
转换层按伸缩缝分为几个施工区,每个施工区设4个监测剖面。每个监测剖面应布置3个支架水平位移观测点和3个支架沉降观测点。
必须使用经纬仪、水平仪等监测仪器进行监测,不得目测,监测仪器精度应满足现场监测要求,并设变形监测报警值。
在浇筑砼过程中应实施实时监测,一般监测频率不宜超过20~30分钟一次。
高大模板支撑搭设允许偏差及预警值要求
水平杆、斜杆钢管弯曲L≤6.5m
立杆垂直度全高绝对偏差
立杆脚手架高度H内相对值
0.75×H/4000
第九节、混凝土浇筑方法及技术措施
本工程现场布置2台砼输送泵负责混凝土泵送,转换梁砼采用一次成型,采用“分段定点,一个坡度,循序渐进,一次到顶”的浇筑方法从低处向高处分层浇捣,浇捣作业在白天且天气晴朗时进行,各专业负责人及施工人员、安全员跟班作业,负责检查督促,同时做好各方协调工作。
1)钢筋的隐蔽检查工作已经完成,并已核实预理件、线管、孔洞的位置、数量及固定情况无误。
2)模板的预检工作已经完成,模板标高、位置、尺寸准确符合设计要求,支架稳定,支撑和模板固定可靠,模板拼缝严密,符合规范要求。
3)混凝土浇筑前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方案的三级技术交底。
4)浇筑混凝土用架子、走道及工作平台,安全稳固,能够满足浇筑要求。
5)混凝土浇筑前,仔细清理泵管内残留物,确保泵管畅通,仔细检查井字架加固情况。
6)浇筑砼前,模板必须预先浇水湿润。
(2)混凝土浇筑和振捣一般要求,混凝土浇筑采用砼输送泵由低处向高处浇筑。
1)浇筑混凝土时为防止混凝土分层离析,混凝土由料斗、泵管内卸出时,其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m,超过时采用串筒或斜槽落下,混凝土浇筑时不得直接冲击模板。
2)浇筑混凝土时设专人看模,经常观察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情况,当发生变形移位时立即停止浇筑,并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初凝前修整完好。
3)使用插入式振捣棒要快插慢拨,插点呈梅花形布置,按顺序进行,不得遗漏。移动间距不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5倍(50棒应为52.5cm,取50cm;30棒应为40.5cm,取40cm)振捣上一层时插入下一层混凝土5cm以消除两层间的接缝.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出现浮浆及不出现气泡、下沉为宜。
4)浇筑混凝土时应分层连续浇筑,控制分层浇筑厚度不宜超过40cm。梁侧及梁底部位要用φ30或φ50插入式振捣棒振捣密实,振捣时不得触动钢筋和预埋件。梁、柱节点钢筋较密时要用小直径振捣棒振捣,并加密振点。浇筑板的混凝土虚铺厚度要略大于板厚,振捣完毕后用1.5~4m刮尺刮平。
(1)浇筑完梁、板后在12小时以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并保湿养护。
(2)养护时间不少于14d。
在现场制作28d标准养护试块及备用试块、同条件养护试块。同条件试块置于现场带篦加锁铁笼中做好标识同条件养护。
(1)混凝土所用的水泥、骨料、外加剂等必须符合规范及有关规定,使用前检查出厂合格证及有关试验报告。
(2)混凝土的养护和施工缝处理必须符合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定本方案的要求。
(3)混凝土强度的试块取样、制作、养护和试验要符合规定。
(4)混凝土振捣密实,不得有蜂窝、孔洞、露筋、缝隙、夹渣等缺陷。
(5)预留洞宽度大于1m的洞底,在洞底平模处开振捣口和观察口。避免出现缺灰或漏振现象。
(6)钢筋模板工长跟班作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设专人检查钢筋、模板。
(7)浇筑前由生产部门经常注意天气变化。如有大雨缓时开盘并及时通知搅拌站。如正在施工中天气突然变化,原则是小雨不停,大雨采取防护措施。其措施是:已浇筑完毕的混凝土面用塑料薄膜覆盖,正在浇筑的部位采用搭设防水棚。
(8)做好混凝土浇筑记录。
(9)每次开始浇砼前必须做好开盘鉴定,项目部技术人员与搅拌站技术人员同时签认后方可开始,并且随机抽查混凝土配合比情况和坍落度情况。
第十节、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1)脚手架搭设前,应按《建筑施工门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28—2000)、(J43—2000)和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向搭设和使用人员做技术和安全作业要求的交底。
(2)对脚手架、配件、加固杆等应进行检查验收,严禁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3)搭拆脚手架支撑必须由专业架子工担任,并按现行国家标准《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程》(GB5036)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4)搭拆脚手架支撑时工人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帽,穿防滑鞋。
(5)高支模拆除前,外脚手架与建筑物边设安全平网,预防物体高处坠落事故发生。
(6)操作层(楼层)上施工荷载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超载,不得在脚手架支撑上集中堆放模板、枋木、钢筋等物件。严禁在脚手架支撑上拉缆风绳或固定、架设砼泵、泵管及起重设备等。
(7)模板支撑和脚手架搭设完毕后应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准使用。
(8)在顶架搭设过程中要实行严格的监控,由专职施工员进行现场指挥监督,随时纠正可能出现的质量安全隐患。搭设前要进行班前安全技术交底,搭设完毕后要进行自检,若发现有松动、倾斜、弯曲、不牢固等现象,必须及时进行整改,整改有困难的,要有可行的加固方案方可施工。
(9)支模完毕,经班组、项目部自检合格,公司技术部及质保部复检合格,报监理、安监验收合格后,方能邦扎钢筋、浇筑混凝土。
(10)在浇筑砼前重点检查、巡查的部位:
1)杆件的设置和连接、扫地杆、支撑、剪力撑等构件是否符合要求。
2)地基是否积水,底座是否松动。
3)钢管、门架体和门架杆件是否有变形的现象。
4)安全防护措施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11)在浇筑顶板砼过程中,支架下面要安装照明灯,在安全员的监督下,派木工进行巡查,负责检查模板、支顶,若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浇筑砼,并及时组织人员进行加固处理,保证浇筑工作正常进行。泵送砼时,应随浇、随捣、随平整,砼不得堆积在泵送管道出口处。
(12)脚手架支撑在使用过程中,严禁拆除任何杆件或零配件,如防碍作业需拆除个别杆件时,需经技术负责人同意并采取可靠措施后方可拆除,作业完成后,马上复原。
(13)施工现场带电线路,如无可靠绝缘措施,一律不准与脚手架接触。
(14)脚手架支撑安装好后,应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梁、板、模的安装。浇筑砼前再次对脚手架支撑进行检查,确定无问题后方可浇筑砼。
(15)设立脚手架维护小组,对拆下来的脚手架及配件应及时清除杆件及螺纹的沾污物,并加油保养,对受损伤、变形的构件应及时修理,按品种、规格分类整理存放,妥善保管。
(16)脚手架堆放场地应平坦,脚手架宜竖放,不得平放。
(17)不配套的脚手架与配件不得混合使用于同一脚手架。
(18)支撑系统安装应自一端向另一端延伸,自下而上按步架设,并逐层改变搭设方向,不得相对进行,以免结合处错位,难于连接。
(19)水平加固杆、纵横剪刀撑安装应符合构造要求,并与支撑系统的搭设同步进行。
(20)可调底座、顶托处应采取措施防止被砂浆、水泥浆等污物填塞螺纹。
(21)泵送混凝土时,应随浇、随捣、随平整,混凝土不得堆积在泵送管路出口处。
(22)应避免装卸物料对模板支撑或脚手架产生偏心、振动和冲击。
(23)交叉支撑、水平加固杆、剪刀撑不得随意拆卸,因施工需要临时局部拆卸时,施工完毕后应立即恢复。
(24)拆除时应采用先搭后拆、后搭先拆的施工顺序。
(25)拆除模板支撑时应采用可靠安全措施,严禁高空抛掷。
(26)木工机械必须严格使用倒顺开关和专用开关箱,一次线不得超过3m,外壳接保护零线,且绝缘良好。电锯必须接用漏电保护器,锯片不得有裂纹(使用前检查,使用中随意检查);且电锯必须具备皮带防护罩、锯片防护罩、分料器,并接用漏电保护器,电锯传动轴、皮带必须具备防护罩和护手装置。两人操作时必须相互配合,不得硬拉硬拽。
(27)用塔吊吊运模板与木枋时,必须由起重工指挥,严格遵守相关安全操作规程。
(29)夜间施工应有足够的灯光,照明灯具应架高使用,导线绝缘应良好,灯具不得挂在金属架上。
二、预防坍塌事故的安全技术措施
(1)模板支撑必须严格按照高支模施工方案施工。
(2)安装梁底模板及木方前,确保梁底支架水平杆已拉设。
(3)本高支支模采用门式架和钢管脚手架作支撑立柱,不得使用严重锈蚀、变形、断裂、脱焊、螺栓松动的支撑材料作立柱。立柱基础应牢固,并按设计计算严格控制模板支撑系统的沉降量。斜支撑和脚手架应牢固拉接,形成整体。
(4)模板作业时,指定专人指挥、监护,出现位移时,必须立即停止施工,将作业人员撤离作业现场,待险情排除后,方可作业。
(5)楼面堆放模板及脚手架时,严格控制数量、重量,防止超载。堆放数量较多时,应进行荷载计算,并对楼面进行加固。
(6)装钉楼面模板,在下班时对已铺好而来不及钉牢的定型模板或散板等要拿起稳妥堆放,已防止坍塌事故发生。
(7)安装外围柱模板、梁、板模板,应先搭设脚手架,并挂好安全网,脚手架搭设高度要高出施工作业面至少1.2m。
(8)拆模间歇时,应将已活动的模板、拉杆、支撑等固定牢固,严防突然掉落、倒塌伤人。
(9)泵送混凝土时,应随浇、随捣、随平整,混凝土不得堆积在泵送管路出口处。
(10)应避免装卸物料对模板支撑产生偏心、振动和冲击。
(11)交叉支撑、水平加固杆、剪刀撑不得随意拆卸,因施工需要临时局部拆卸时,施工完毕后应立即恢复。
(12)模板支撑拆除前必须向监理单位报送拆除申请书,经监理同意签字后方可拆除。
(13)纵横向水平杆靠墙柱边部分应该顶住墙柱,提高支撑的整体性。
三、预防高空坠落事故安全技术措施
(1)项目经理对本项目的安全生产全面负责,指导做好高处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及相关的安全预防工作。
(2)高支模工程应按相关规定编制施工方案,经分公司主任工程师、公司技术负责人审批签字后报监理公司审批,审批通过后该方案方可实行。模板脚手架搭设完成后,须由项目负责人会同监理人员签字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3)支、拆模板时应保证作业人员有可靠立足点,作业面应按规定设置安全防护设施。模板及其支撑体系的施工荷载应均匀堆置,并不得超过设计计算要求。
(4)所有高处作业人员应接受高处作业安全知识的教育;特种高处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上岗前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专门的安全技术签字交底。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的,应按规定对作业人员进行相关安全技术签字交底。
(5)高处作业人员应经过体检,合格后方可上岗。施工单位应为作业人员提供合格的安全帽、安全带等必备的安全防护用具,作业人员应按规定正确佩戴和使用。
(6)安全带使用前必须经过检查合格。安全带的系扣点应就高不就低,扣环应悬挂在腰部的上方,并要注意带子不能与锋利或毛刺的地方接触,以防摩擦割断。
(7)项目部应按类别,有针对性地将各类安全警示标志悬挂于施工现场各相应部位,夜间应设红灯示警。
(8)已支好模板的楼层四周必须用临时护栏围好,护栏要牢固可靠,护栏高度不低于1.2m,然后在护栏上再铺设一层密目式安全网。
(9)高处作业前,应由项目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对安全防护设施进行验收,经验收合格签字后,方可作业。安全防护设施应做到定型化、工具化,防护栏杆以黄黑(或红白)相间的条纹标示,盖件等以黄(或红)色标示。需要临时拆除或变动安全设施的,应经项目分管负责人审批签字,并组织有关部门验收DZ/T 0341-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建筑用石料类.pdf,经验收合格签字后,方可实施。
(10)各类作业平台、卸料平台应按相关规定编制施工方案,项目负责人审批签字并组织有关部门验收,经验收合格签字后,方可作业。架体应保持稳固,不得与施工脚手架连接。作业平台上严禁超载。
(11)拆除模板支撑时应采用可靠安全措施,严禁高空抛掷。
(12)安装楼面模板时,在工作面下1m处满挂兜网作为水平防护措施,以确保安全。
一、转换梁支撑系统施工详图
二、转换层模板支撑平面布置图
CJJ 129-2009: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无水印 带书签)三、转换层模板支撑监测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