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某项目基坑支护工程施工方案

珠海某项目基坑支护工程施工方案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702.98K
标准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珠海某项目基坑支护工程施工方案

施工工艺流程:钻孔机就位→钻孔→注泥浆→下套管→继续钻孔→排渣→清孔→吊放钢*笼→射水清底→浇筑混凝土→拔出导管→插桩顶钢*。

以业主提供的水准点及测量控制网进行引测,在轴线的延长线上做点建立控制网,每个控制点采用不少于0.2m3砼浇筑,中间放置埋件,在埋件上刻十字作为轴线引测点.在桩基施工过程中,每天应对现场测量控制点进行校核,并作好有效保护。

埋设护筒前应先用钎探或其它方法,探明桩孔位置的地下情况.有浅埋旧基础、大块石等障碍物时,应先挖除或采取其它措施处理.

埋设护筒时JLZJ-J-GL-001-2018 北京市公路绿化工程预算定额,护筒中心轴线对正测定的桩位中心,严格保持护筒的垂直度。

护筒固定在正确位置后,用粘土分层回填夯实,以保证其垂直度及防止泥浆流失及位移、掉落。

护筒上口应绑扎木方对称吊紧,防止下窜。

钻机就位前,须将路基垫*填实,钻机按指定位置就位,并须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调整桅杆及钻杆的角度。

钻机安装就位之后,应精心调*,确保施工中不发生倾斜、移位。

施工之前,钻机应先试运转检查,以防止成孔或灌注中途发生故障。

在施工第一根桩时,要慢速运转,掌握地层对钻机的影响情况,以确定在该地层条件下的钻进参数。

在钻进过程中,不可进尺太快,由于采取泥浆护壁,因此,要给一定的护壁时间。

在钻进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泥浆面,不得低于护筒顶80cm。在提钻时,须及时向孔内补浆,以保证泥浆高度。

在钻进过程中,要经常检查钻斗尺寸。(可根据试钻情况决定其大小)。

施工过程中如发现地质情况与原钻探资料不符应立即通知设计监理等部门及时处理。

清孔:在钻进到设计深度时,应立即清孔,常采用磨盘式捞渣钻头捞渣法,可一次或多次进行捞渣.

在清孔后孔底沉渣不得大于20cm,并将孔口处杂物清理干净,方可进行下步工序。

根据设计,计算箍*用料长度、主*分布段长度,将所需钢*调直后用切割机成批切好备用。由于切断待焊的主*、箍*、绕*的规格尺寸不尽相同,注意分别摆放,防止错用。

在钢*圈制作台上制作箍*并按要求焊接。

将支撑架按2~3m的间距摆放在同一水*面上对准中心线,然后将配好定长的主**直摆放在焊接支撑架上。

将箍*按设计要求套入主*(也可将主*套入箍*内)并保持与主*垂直,进行点焊或绑扎。

箍*与主*焊好或绑扎后,将绕*按规定间距绕于其上,用绑扎丝绑扎并间隔点焊固定。

钢*笼定位*采用Ф8钢*做成弓形,每隔2米沿钢*笼周边均匀设置3根。

将制作好的钢*笼稳固放置在*整的地面上,防止变形。

起吊钢*笼采用扁担起吊法,起吊点设在钢*笼箍*与主*连接处,且吊点对称并一次性起吊。

吊放钢*笼入孔适应对准孔位,保持垂直,轻放、慢放入孔,不得左右旋转。若遇阻碍应停止下放,查明原因进行处理。严禁高提猛落和强制下入。

下放钢*笼时,要求有技术人员在场,现场测护筒顶标高,准确计算吊*长度,以控制钢*笼的桩顶标高及钢*笼上浮等问题,同时需严格控制钢*笼的根据设计要求对准基坑的迎坡面及临空面。

成孔和清孔质量检验合格后,开始灌注混凝土。

本灌注工艺,导管下入长度和实际孔深必须做严格丈量,使导管底口与孔底的距离能保持在0.3~0.5m左右。导管下入必须居中。

灌注混凝土,首浇混凝土必须保证埋管深度不小于1.5米,由于在该工程中使用的漏斗容积不足1m3,在实际操作中,投入球胆,放入锥塞,当砼灌满漏斗,立即拔起塞子,同时继续向漏斗补加砼,使砼连续浇注。

在完成首浇后,灌注砼要连续从漏斗口边侧溜滑入导管内,不可一次放满,以避免产生气囊。

拔管时,要准确测量砼灌注深度和计算导管埋深后,方可拔管。导管埋深不得大于6m,也不得小于2m。

在灌注将近结束时,由于导管内砼柱高度减少,超压力降低。如出现砼顶升困难时,可适当减小导管埋深使灌注工作顺利进行,在拔出最后一节长导管时,拔管速度要慢,避免孔内上部泥浆压入桩中。

在灌注砼时,每根桩应制作1组砼试件,用于检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钢护筒在灌注结束,砼初凝前拔出,起吊护筒时要保持其垂直性。

当桩顶标高很低时,砼灌不到地面,砼初凝后,回填钻孔。

凿桩头时,采用风镐剔凿,禁止用风镐垂直下冲开凿,以保证桩头质量。

挖槽:测量放线后,挖槽进行冠梁的施工。槽壁尽量*整,槽底*整坚实。要留出足够的支模位置。有工作面后,每二十米为一个槽段进行开挖。本工程中混凝土梁均在灌注桩桩顶,须凿去桩顶质量不好部分,凿除时注意不得破坏桩身。绑扎钢*笼前复核中心线及梁边线位置,保证钢*笼及模板的位置和标高符合设计要求。

绑扎钢*笼:参见前面章节,不再赘述。有所不同的是,桩内钢*笼为圆形,箍*为螺旋箍;而梁内钢*笼为矩形,箍*采用单肢箍、双肢箍等形式。梁钢*笼不需加劲箍。绑扎拉梁钢*笼时应注意,拉梁纵*与锚拉桩钢*采用焊接方式。注桩桩头钢*应伸入梁内600mm。

支模:计划主要采用20mm厚胶合板,木支撑,模板自身固定为木垫枋。模板内侧采用脱模剂或废机油涂抹,便于拆模。不安装底模及内侧模,直接利用地模。重复使用的模板应始终保持其形状、强度、刚度、不漏浆和表面*整光滑。接缝应严密,不漏浆。

混凝土制备:采用C30商品混凝土。

混凝土运输:参见前面相关章节,不再赘述。

灌注混凝土:灌注混凝土前检查模板的尺寸、轴线、标高、垂直度等是否正确,模板和支撑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是否足够,钢*的种类、数量、尺寸、位置、及保护层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要对模板进行适当润湿。混凝土自由下落高度不能超过2m,以防混凝土产生离析。高度较高时,使用串筒或溜槽。边灌注边用插入式振动器振捣,振动器要垂直插入,插点采用行列式或交错式,要均匀排列,间距不大于1.5倍振动器作用半径。不得遗漏,均匀振实。要连续浇筑,尽量缩短间歇时间。梁混凝土不设施工缝,以保证良好的整体性。一个槽段一次完成灌注,灌注完成后用长刮刀刮*,再用木蟹铁板打*。

养护:混凝土灌注完毕后,应在12个小时内加以覆盖,并浇水养护。每天浇水次数应使混凝土处于足够的湿润状态。等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即停止养护,养护期一般不少于7天。

拆模:混凝土终凝并达到一定的强度后即可拆模。拆模时要防止将混凝土棱角碰坏。砼强度达到2.5MPa,按现时温度1天后可拆除模板。模板在松动和拆卸时为不应对混凝土造成损坏。

搅拌桩的施工工艺流程:

测量放线:在基本整*的场地上,利用施工基线和辅助基线,测放出旋喷桩的桩位,用竹桩等做出明显标记。桩位误差不大于2cm。测量工作面标高,确定打桩深度。

泥浆配比设计:泥浆配比符合设计要求。

12.6预应力锚索及腰梁

预应力锚索的施工工艺流程见:

放线:依照施工图要求,测放出锚杆孔位,做出明显标记。

机械就位:移动钻机等设备,达到指定位置。检查锚杆孔位位置,设置钻机钻进角度。

成孔:孔径、孔深、倾角要达到设计要求,根据地质变化情况控制钻进速度,保证成孔方向,做好现场施工详细记录。为防止塌孔,本工程采用全套管法成孔。

制作锚杆:清除油污、膜锈等,按设计要求下料,并预留出0.5~1m的张拉长度。按设计制作并设置好架线环、紧固环、排气管、导向帽、止浆密封装置等,自由段防腐处理后用塑料管包好,与锚固体连接处要绑牢。注浆管与杆*绑扎在一起,同时放入孔内。二次注浆管应密封好管口与出浆口,保证一次注浆时浆液不会进入二次注浆浆管。锚索的每根钢绞线长度各不相,制作锚索时需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控制钢绞线长度。

清孔与锚索安放:成孔后清孔。在锚索安放前检查杆体质量和杆体组装质量,安放时要防止杆体扭曲。注浆管要随锚索一起放入孔内,杆体头部距孔底5~10cm。

水泥浆拌制:采用3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灰比为0.45的纯水泥浆。搅拌要均匀,随搅随用,在初凝前用完。用虑网在倒灰和出浆时两次过滤,防止杂质进入浆液。本项工作与锚杆安放工作同时进行。可加入适量早强剂以提高其早期强度。

注浆:按设计要求根据施工进度边搅拌边使用,确保钻孔注浆饱满。孔口溢浆或排气管停止排气时,停止注浆。

二次注浆:初次注浆浆液终凝并达到一定的强度后进行二次注浆,一般不应早于4小时。二次注浆在压力控制在3~5MPa,浆液水灰比0.5。

张拉垫板安装:将钢铰线从腰梁及垫板中穿出,*直,垫板中孔与钢铰线中心线重合,垫板点焊在腰梁上即可。

锚固体强度大于15.0Mpa,并达到设计强度70%后进行张拉。正式张拉宜分级加载,每级加载后应恒载5分钟进行观测,记录伸长值,张拉至1.0T~1.5T时保持10min(砂土)至15min(粘性土),观察其变化趋于稳定时,然后卸荷至锚锁荷载进行锚锁。锚杆预应力没有明显变化时方可锁住钢铰线。锁定后若发现有明显应力损失,应查明原因后再行张拉以补足设计锚固力值。

腰梁施工:可参见前面钢*制作与冠梁所述,腰梁的砼为C30。

张拉垫板安装:将钢铰线从腰梁及垫板中穿出,*直,垫板中孔与钢铰线中心线重合,垫板点焊在腰梁上即可。

12.7桩间挂网喷混凝土

桩间面层喷射砼C20,原材料采用32.5普硅水泥,干净的中粗砂和粒径小于15mm的砾石,配合比(重量比)为水泥:砂:石子=1:2:2.5,喷料应搅拌均匀,随拌随用;

混凝土采用机械搅拌均匀,拌和时间不少于2min,随拌随用,不掺速凝剂的混凝土有效时间不应超过2h,掺速凝剂的混凝土有效时间不应超过20min。

喷射混凝土的喷射机性能良好,空压机能满足喷射混凝土工作的风压的风速。

喷射混凝土前,边坡上埋设控制喷射混凝土厚度的标志,清理干净喷射面,检查机械设备、水电、风管路是否符合要求,并进行试运转。

喷射混凝土应分层分段进行,同一分段内喷射顺序自下而上,喷射厚度为100mm。喷射时应掌握好喷头与受喷面的距离、角度,控制好水灰比和喷头运行轨迹,确保混凝土密实、表面*整,喷射砼终凝后2H洒水养护。

本工程场地较大,为了加快出土速度、减少各工法之间的干扰以保证工期,本工程中的将土方开挖分为两个部分:1.基坑四周土方。为了便于预应力锚索的施工,计划沿基坑四周预留8~9m的作业空间,此部分土方的开挖需与基坑支护相结合。2.中间土方部分。此部分的土方不需与基坑支护相结合,可单独挖运。

基坑运土坡道的布置:基坑开挖土方量很大约11万m3,因此基坑运土坡土的布置对整个工程的施工影响较大,场地出土大门均开在基坑东侧。

基坑四周土方:根据基坑支护设计图纸,为配合基坑支护作业的顺利进行,采用分层分段开挖方式,根据基坑锚索布置,每层开挖深度为3.5m~4.5m,土方严禁超挖、欠挖,便于围护结构施工。第一次土方开挖深度到第一排预应力锚索标高下0.5m,施工第一排预应力锚索;第二次土方开挖为第一排预应力锚索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挖至第二排预应锚索下0.5m,施作第二排预应锚索,这样重复施工直至开挖到基坑底。

第13章基坑监测、检验方案

根据相关规范、图纸、政府文件规定,基坑暴露期间应对基坑进行安全监控量测,及时反馈监测成果,做到信息化施工。

13.1.1 监测目的

验证支护结构设计,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在施工过程中,现场实际的应力和变形情况,与设计时采用值进行比较,必要时对设计方案或施工过程进行修正,从而实现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

保证基坑支护的安全。支护结构在破坏前,往往会在基坑侧向不同部位上出现较大的变形,或变形速率明显增大。采取周密的监测控制,有利于采取应急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或减轻破坏的后果。

为了实施对施工过程的动态控制,掌握地层,地下水、围护结构与支撑体系的状态,及施工对既有建筑物的影响,必须进行现场监控量测。通过对量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及时确定相应的施工工期和既有建筑物的安全。

13.1.2 监测内容及基本技术要求

变形监测周期根据设计图纸,施工开挖、桩基施工及地下室施工时须对施工支护结构、周边建筑物、道路、地下管线及地下水等进行系统监测,及时反馈成果,以便信息化施工。施工监测主要为边坡的支护结构、周边建筑物变形监测、地表沉降监测。

13.1.2.1监测基本要求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精心选购技术可靠,经济合理且简单易行的仪器和元件。仪器和元件进货时,需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验收和试运行,检查各种技术资料,尤其是标定曲线是可靠齐全,并要抽取一定的比例做验证标定。元件埋设前制定严格的实施细则。对元件、测点及相关资料都必须严格编号存档,使其一一对应。埋设前需读取零点读数,埋设后再读取初读数。初读数根据要求需读2、3次,当最后两次的差值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时才取定为初读数。在每个工况施工前和结束后均都要专门读取一次数据。

观测数据用专用的表格记录,当出现数异常有可疑现象时,应进行重读,并和上次的观测数据进行对比。观测数据必须在现场当天处理完毕,如处理结束发现疑问时要立即复测,数据变化较大时及时报警。

实行监测日志制度、监测负责人必须记录每次监测的大气、人数、仪器、设备、各测点的工作情况,以及各工作面的施工进展情况,也要观测记录地面积水、裂缝、超载等外部情况,以供数据分析时结合参考。同时要观察邻近建筑物和围护体系的裂缝、渗漏水等情况,一般及时发现事故隐患,采取有效措施。,原则上监测现场负责人在监测过程中不变,遇有特殊情况需变更时,应做好详细的交接工作。

13.1.2.2监测频率和技术要求

土方开挖前,水*位移和沉降监测点应布置完毕,控制点应进行复核。

土方开挖时,各项监测按每2天1次进行,锚索应力在锁定时即开始监测。

(1)在基坑坡顶设置34个水*位移监测点。

(2)设置15个深层位移监测点。

(3)设置6组(23点)锚索锚固力监测点。

(4)地下水位监测点6个。

5)若遇不良气候或特殊情况,监测密度加倍。

13.1.2.3报表提交与报警制度

监测报表在24小时内及时送达业主,监测方、施工方和设计方。

监测人员除做好每天的监测工作,需细心观察基坑桩墙、冠梁、周围道路管线外观的变化情况,如观测到有裂缝产生,需在日报表中注明。认真写好监测日记,内容包括天气、观察情况、监测情况、施工进展情况,仪表工作情况等。

监制技术负责人参加工程周例会,汇报一周的监测情况,分析数据变化的趋势。

当监测值达到预警值时,在日报表中注明,以引起有关各方注意。当监测值达到设计限值时,除在日报表中注明外,专门出文通知有关各方、监测技术负责人参加出现险情时的排险应急会议,积极同有关各方出谋划策,提出有益的建议,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基坑及周围环境的安全。

13.1.2.4监测预警值

基坑水*位移控制值35mm,预警值30mm。

沉降控制值35mm,预警值30mm。

锚索轴力设计值0.7.

接口能够周边堆载设计允许值20kpa,预警值10kpa。

基坑渗漏水控制不出现管状流,预警值突然增大,管涌。

13.1.2.5监测工作管理、保护监测质量的措施

贯彻执行质量保护体系,严格执行有关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的技术要求。

切实抓好监测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执行事先指导、中间检查、成品校审制度。

树立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思想,严格抓好各道工序的过程控制,确定各个工序管理,保证监测第一手资料真实可靠。

进场前进行安全、技术、文明施工交底,明确设计要求,保证优等质量、提供优良服务。

加强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反馈工作,及时掌握现场监测情况,与建设方、设计院和施工单位及时沟通,将有关意见,要求及时反馈到现场。

13.1.3 仪器仪表选用及监测点保护

位移及沉降等变形观测点均采用膨胀螺栓制作,用混凝土保护起来以防破坏。变形监测点在护坡桩施工完成后、施工开挖之前设置,设置后即进行初始读数。

13.1.4 监测方法

在本工程施工过程中需对明挖围护结构和周围受影响的地面环境等进行安全监测。监测项目以位移为主,同时辅以应力、应变监测。在代表性地段布设监测主断面,综合测定地表沉降、地面建筑(构)物变化、管线变化、墙体水平位移、锚索预应力,水位变化等,通过各种监测数据分析并相互验证,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

监测频率见表4.1施工监测项目及监测频率表

表4.1施工监测项目及监测频率表

0.2~0.5mm/d1次/3天

<0.2mm/d1次/7天

1~5mm/d1次/天

0.5~1mm/d1次/2天

SINCO测斜仪、测斜管等

13.1.5 数据整理与分析

每次监测工作结束后,均须提供监测资料、简报处理意见。监测资料整理应及时及提交,以便发现数据有误时,及时改正和补测。应发现测值有明显异常时,应迅速通知设计、发包人和监理单位,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建立日报制度,汇报当天监测的本次变化量、累计变化量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及时通过远程监控系统报送数据、提交报表。

建立周报及月报制度,第周及每月提交总结报告。

当监测达到报警值时,立即采用相应的措施。

对监测数据进行计算机数据处理,计算日变量和累变量,并绘制必要的变形曲线较长和工程进展图。

检测工作结束,提交监测成果报告。

成果经过汇总后,应迅速整理成直观、易懂,一目了然的曲线(散点)图、表。图、表主要有:位移(或下沉)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位移速度随时间变化曲线;位移量与开挖面距离关系曲线;地表下沉(纵、横向)曲线。回归分析:当位移一时间曲线趋于平缓时,应进行回归分析,推算最终位移值,并总结出土体与位移变化的动态规律,反馈指导施工。

13.2 工程质量检测检验

13.2.1 基坑支护

钻孔桩、冠梁、腰梁的砼强度检测。

锚索的质量检验应进行浆体强度检验和抗拔力检验。浆体强度检验试块数量每30根锚索不小于一组,每组试块数量水泥净浆6块;锚杆抗拔力检验应在锚固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以后进行,检验数量应取锚索总数的5%,且不得小于3根。

预应力锚杆应进行抗拔力检验,锚索检验应为锚索总数的5%且不得少于3根,锚索的最大检验荷载为设计值的1.2倍。验收标准执行《广东规范》。

钻孔桩进行低应变桩身完整性检测,检测数量为总桩数的20%。

钻孔桩进行钻芯法检测。检测数量为总桩数的3%且不少于3根桩。

第14章  基坑维护及应急预案措施

基坑支护施工完毕后在其使用期内应进行较好的维护才能保证其更好的发挥作用,主要应做到:

1、应及时排除坑底、坑顶积水,防止积水对土层的渗透软化;

2、基坑顶超载应控制在20kpa内,预警值10kpa;

3、基坑开挖及使用期间施工方应每天巡视,监视裂缝的形成与发展情况,并形成巡视报告及时上报监理、设计与业主方,使基坑处于可控状态;

4、施工单位及业主方委托的第三方监测应按规范进行,监理方应进行旁站,确保监测数据真实有效;

5、当基坑位移超规范要求时,应组织专家对原因进行评定,对加固方案进行评审;

6、重大设计变更应重新进行评审后方可进行施工;

7、支护超过保护期时,应重新对基坑进行评审。

为了保证基坑安全,各参与方须通力合作进行,采取有效的维护及应急措施,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施工单位应有基坑开挖应急方案,基坑开挖期间应配备必要的设备及材料,例如挖机、水泵、砂包、水泥、速凝剂及钢管等;

2、应备一定数量的抢险人员,指挥人员应在现场值班;

3、应对发现的裂缝及时进行封堵,防止有地表水渗入土层内;

4、遇有险情时,应第一时间向上级汇报,并确保人员安全。管道电缆等市政设施有破坏可能时,应第一时间联系相关部门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5、如局部淤泥或流砂层应先应急支护,打部份超前垂直锚杆,然后进行正常支护。

6、为确保安全,必要时为防止局部塌方或坍塌扩大应采取及时的土方回填式堆积砂包回填。

7、险情排出后根据监测预报达到安全度时再进行下层开挖支护。

8、当基坑出现重大安全危险时,应对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内的人员及时进行疏散,对危险区进行警戒。

三、应急救援预案的机构

总指挥:组织指挥项目部的应急救援工作。

副总指挥:协助总指挥负责应急救援的具体指导工作。

小组成员:服从任务分配,应急措施必须以身作则。

协助总指挥做好事故报警,情况通报及事故处理工作。

负责现场医疗指挥及受伤人员分类抢救工作。

负责现场的安全检查及安全防护工作。

负责应急救援物资的供应和运输工作。

负责事故工程抢险及抢修的现场指挥工作,采取紧急措施,尽一切可能抢救伤员及被困人员,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

协助质安部进行医疗救护指挥及受伤人员分类抢救。

负责接纳伤亡人员及家属的接待、安抚慰问工作。

负责对外联络和信息发布等。

对抢救出的伤员,视情况采取急救外置措施,尽快送医院抢救。

负责抢救方案及处理措施的制定。    三、应急知识培训    应急小组成员在项目安全教育时必须附带接受紧急救援培训。    培训内容:伤员急救常识、灭火器材使用常识、各类重大事故抢险常识等。务必使应急小组成员在发生重大事故时能较熟练地履行抢救职责。

四、紧急情况常规处理措施

基坑开挖和土钉墙支护施工过程中,由于破坏了土层中的原有的应力平衡,坡面肯定会发生变形,直到达到新的平衡。为此当基坑开挖深度超过6米后,即在坡顶上口外翻的砼面上用经纬仪设置观测点,对坡面的位移进行观测;同时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对地面和周围墙面等注意进行观察。最大坡面变形量不超过3‰,当发现坡面的安全存在问题时,应采取相应措施:

(1)在施工过程中,就要进行预防,严格按设计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并在边坡建立相应的位移观测点;

(2)如观测点累计位移量超过3‰,应停止当前开挖,并对边坡进行增加加固处理;

(3)注意周边现场管线情况,杜绝管道水渗漏,土钉墙护坡安全的最大隐患是水,为此施工过程中对上层滞水,一定要将其引出。同时对地表水亦应做好排水工作,不能使其渗入,特别是在基坑周围不得有渗水井的存在。若发现基坑四周有地下管线跑漏水的现象时,一定要将其处理妥当。基坑四周坡顶施工场地应进行硬化处理,以保证施工机械以均布荷载的形式作用于坡面;

(4)由于施工速度过快,土钉墙水泥浆尚未凝固,则不能起作用时坡面发生较大位移时,应和土方施工单位加强配合,安排好施工顺序,避免发生上一步坡面刚施工完就立即开挖的情况发生;

(5)当坡顶部分地段的土质情况不好时(如坡顶附近有近期挖沟且回填不密实的松动土层),采用通过土钉设置地面拉筋的办法进行固定;

(6)在坡面变形较大的地段另补设土钉数量,通过槽钢对坡面施加预应力的方法来控制坡面的变形,必要时可将该坡面回填,待变形得到控制时再将该坡面挖开;

(7)当发现坡面位移较大时,现场应设专人24小时不间断的注意观测,发现问题及时通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处理。

2.周边市政、消防管线跑水

土方挖运时如出现滑坡迹象(如裂缝、滑动等)时青岛丽海花园7#商住楼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应立即采取下列措施:

(1)暂停施工,必要时,所有人员和机械撤至安全地点;

(2)通知现场管理人员,迅速采取处理措施,如用挖掘机在坡脚迅速回填;

(3)根据滑动迹象设置观测点,观测滑坡体平面位移和沉降变化,并做好记录。

在整个施工开挖过程中,应连续观察邻近地表、地物的开裂、变形情况。一般情况下,地表发生细小裂缝和紧靠基坑的一般建筑物出现装修层的轻微开裂可以视作正常,但必须密切追踪发展趋势并及时采取特殊处理措施。当裂缝出现不断加速发展并延伸时,必须停止原定施工过程北京某会所装饰施工组织设计_secret,修改支护参数并及时加固。当基坑顶部的侧向位移与当时开挖深度之比超过5‰时,应密切加强观察并及时对支护采取加固措施,必要时增用其它支护方法。

公安部门:      110                火 警:       119                医 院:      120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