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高速铁路桥面系施工方案(1)采用定型大块钢模,侧模为整体钢板,分节长度符合断缝设置要求(2m一节,端部配调整节);模板加工厚度精准一致,防护墙外侧盖板支撑台处模板应开孔以消除气泡,开孔直径和间距通过实验确定,同时与侧模采用分体连接方式以便于拆模;模板间采用螺栓连接;在模板制造过程中做好加工质量监控。
(2)钢筋绑扎完毕,经自检合格并报监理工程师检查认可后,方可进行模板安装作业。
(3)做好模板面打磨、清洗、涂刷脱模剂及覆盖保护工作,脱模剂采用新机油,涂刷均匀。
(4)立模前模板底部找平处理后铺垫一层海绵条,消除梁顶稍许不平整对模顶线形的影响建筑防水系统构造(二十六)(2017版 17CJ40-26),并防止浇筑砼时漏浆。
(5)按照已测量放好的基线安装模板,保证防护墙在整座桥范围内线型一致。
(6)根据设计标高来调整模板的高度,保证防护墙顶面标高一致,平顺过渡,两防护墙内侧间距符合设计要求,严禁侵限。
(7)模板经初调完毕后,再用水平仪复核其标高,用锤球校正其垂直度,并用钢卷尺检查其位置。
(8)待模板安装均符合设计要求后,对模板底部进行锚固,顶部采用双螺帽拉杆对拉、外侧顶托拉线的加固方式,确保支撑加固牢固。在两侧挂通长钢丝线,对模板顶部进行调直,保证线型顺直,几何尺寸符合设计要求,浇筑砼过程不变形。模板缝用双面胶粘贴,结合紧密,确保不漏浆。
(9)施工下一段落时,前一段端部模板暂不拆除,便于模板连接、断缝处理,确保接缝不漏浆、相邻混凝土面齐平。
(10)桥面系砼模板安装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见表6.2。
表6.2 模板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2)混凝土的振捣采用插入式振动棒,其移动距离不得大于30cm,且插入下层混凝土内的深度宜为10cm,捣固时,振动棒要快插慢提,以排除混凝土中的空气,减少混凝土表面的气泡,每一振点的振捣延续时间为20s~30s,以混凝土不再沉落、不出现气泡、表面呈浮浆为度。
(3)防护墙筑混凝土时,混凝土的坍落度不得过大。先灌筑一部分素混凝土至防撞墙拐角上口4cm~5cm处,振动后再灌筑另一部分,确保不漏振。灌筑混凝土的时间间隔不得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否则要按施工缝处理,若灌筑过程有中断,则要特别注意上下两层混凝土接茬处的振捣。
(4)灌筑混凝土过程中,安排专人负责观察模板有无变形、跑模防护墙有无松动,出现异常情况要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处理。
(5)防撞墙及竖墙顶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一般控制在3cm左右。在混凝土灌筑至设计标高后,应将其防护墙抹刀抹平,待混凝土初凝后就进行防护墙二次赶光、抹面,保证防护墙顶面平整、光滑、一致。
(1)防撞墙每2m设10mm宽断缝,采用三层钢板(3mm+4mm+3mm),接触面之间涂油,在设计时考虑断缝钢板与防撞墙大块钢模配套加工,既可用作防撞墙两块大钢模之间联接的垫板,又充当了内外两侧模板的拉杆及断缝的形成,确保断缝在横竖两个方向的垂直。
(2)合理控制拆模时间,按混凝土强度不低于2.5MPa并经试件试验、拆模效果试验后确防护墙拆模时间,防护墙拆模前先进行断缝钢板的抽拔,抽拔时间要灵活掌握好,抽拔过早易破坏防撞墙混凝土,过晚则待混凝土完全凝固增加了抽拔的困难。
(3)抽拔断缝钢板时向上的拉力与断缝竖向重合,以防损坏混凝土边角或引起钢板变形及增大抽拔力。
6、混凝土的养护、拆模
(1)当防护墙及竖墙混凝土灌筑完成后,实行塑料水管上敷密封土工布加水自动喷淋养护方式,确保养护期间混凝土表面湿润,养护期不少于14天。
(2)当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时方允许拆模,拆模时严禁生拉硬拽和重锤敲击,防止防护墙硬伤、掉角和模板变形,应特别注意保护防护墙外侧的台阶不破坏。
(3)拆模后应及时对防护墙混凝土表面的气泡、局部气泡、底脚砂浆进行修补、凿除,保证防护墙的平直、光滑、色泽一致、外形美观。
(4)防护墙、竖墙间以凹缝工艺采用铝合金凹条下部固定、上部横向扣锁封堵后塞填砂浆。
施工前做好综合接地钢筋焊接及接地端子的预埋和检测工作。接地端子布置在每孔北京端,高度15cm,平面位置随梁顶预埋的接地钢筋位置布设;端子外侧粘贴一小块双面胶,方便砼拆模后直接找出端子位置。
(2)排水孔设置方式:采用方便装拆的钢盒设置,做好与侧模的连接设计。钢筋绑扎时注意伸缩缝处的特殊处理、做好与四电专业的匹配、保证防护墙、竖墙排水孔对应设置。
(3)做好施工过程中对成品的保护工作。
(1)遮板安装前仔细检查成品尺寸,发现不合格的坚决不使用。在吊运过程中应绑扎牢固,预制件与装运设施、绑扎器材间的接触磨擦处,应加衬垫保护,防止损伤预制件。桥面系安装施工的总体要求:横平竖直,防护墙、栏杆、盖板要平、顺、直、色泽一致、外形美观。
(2)遮板的安装:遮板安装后应线型顺直,无明显错台。先在安装遮板处的桥面基层抹一层1cm左右厚的砂浆,根据设计位置挂上通线,然后将遮板吊装至相应位置,调整其高度至符合要求后将遮板上的预埋筋与竖墙A预埋筋焊接成一个整体。
(3)栏杆:栏杆采用专门厂家进行加工,工地现场组装。在每两孔梁之间的梁缝处,根据具体情况设钢管伸缩缝一道。安装时要保证栏杆的线型及高度。
(4)盖板的安装:安装时盖板下部须抄垫严实,不得形成翘板现象,同时要严格控制盖板顶面的标高(与遮板顶面标高一致),盖板间的缝隙要均匀一致,使安装好后的缝隙处在一条直线上,盖板间错台不大于1mm,特别是要防止盖板在铺设过程中形成的翘板现象。
盖板采用RPC-Ⅱ粉末砼,由局指统一规划,集中进行预制。
待遮板安装并焊接固定好后进行竖墙A的施工,竖墙A施工工艺同防护墙和竖墙B。
6.3.6防水层和保护层施工
根据通桥(2008)8388A和京沪公司要求,在防护墙内侧桥面系采用聚脲防水层,不设置保护层,电缆槽内采用纤维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为4cm。桥面防护层采用聚脲防水层,由京沪公司统一招标,本施组暂不考虑。保护层为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纤维网掺量不小于1.8kg/m3。纤维混凝土在拌和站集中拌合,混凝土输送泵泵送至桥位铺设。
在防护墙内侧桥面系采用聚脲防水层,不设置保护层。
A)将石子、砂子、水泥倒入搅拌机中预混1分钟,然后加入水、减水剂及纸袋包装好的纤维网(连同纸袋一起加入),拌合3~5分钟。
B)将拌合均匀的纤维网混凝土均匀铺在梁体的防水层上,用平板振捣器捣实,直到无可见的空洞为止,然后用抹刀抹平。纤维网混凝土的厚度应控制在40mm。
C)按设计要求设置保护层混凝土断缝。最后用聚氨脂防水涂料将断缝垫实、垫满。
D)纤维网混凝土面层做好后,应采取必要的保水养护措施,避免失水太快。
E)纤维网混凝土在梁端部铺设时,因梁端墙未做,应在梁端墙相应边缘位置立上模板,待混凝土施工完拆模后,再在混凝土端部涂上防水涂料。
A)聚丙烯纤维网混凝土在搅拌和浇注过程中应按照下列规定进行检查:
(A)检查聚丙烯纤维网混凝土组成材料的质量或用量,每一工作班不少于两次;
(B)在拌制地点浇注地点用塌落度筒或倒置塌落度筒法检查聚丙烯纤维网混凝土的稠度。
(C)随时检查聚丙烯纤维网混凝土的搅拌时间。
B)检查聚丙烯纤维网混凝土质量应做抗压强度及抗折强度(或抗拉强度)试验。
C)评定试验的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以及现行有关规范的规定。
A)生产厂家或施工单位应具备各种原材料的合格证书或试验数据。
B)进行聚丙烯纤维网混凝土试制时应进行抗压、抗折、抗拉强度试验及抗渗标号试验。
C)材料、工艺、配合比有改变时,也应进行上述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批量生产,否则再做试件加倍试验,直至合格为止。
D)施工记录应完整、清晰。
由于有声屏障地段伸缩缝延梁宽通长布置,为便于伸缝安装,在有声屏障地段梁端防护墙和竖墙B处均预留100*200mm的槽口。
(1)吊装伸缩缝装置,调整伸缩缝中心线与梁端间隙中心基本重合,型钢通过拉线调直。
(2)按梁体保护层顶面标高控制型钢顶面标高。
(3)布置横穿钢筋并将锚筋等焊牢,然后及时解除固定型钢间隙的弓形板。
(4)用泡沫条填塞型钢腔,并用封箱胶带将型腔封贴,安装梁端模板。
(5)待砼达到设计强度的70%以上时清理型腔,嵌装橡胶条的嵌装部位必须完全嵌入到型钢的型腔内。
接触网基础混凝土待遮板装到位后进行整体浇筑,混凝土的生产、浇筑、振捣及成型质量符合上述相关要求。接触网预埋螺栓的间距及垂直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图8.1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图
依据项目管理的要求,项目经理部以铁道部现行工程质量验收标准为主线,以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为目标,以强化责任和管理、施工过程控制为手段,建立一个从设计源头开始到工程计划、质量、安全环保、综合协调、物质设备采购,再到工程试验、项目施工保证的质量保证系统,把质量管理各阶段、各环节的质量职能严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既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又能互相协调、促进的质量保证体系。
⑴强化以第一管理者为首的质量自检、自控体系,完善内部检查制度,实行施工技术部门管理、质量检查部门监控的管理、监督分离体制,立足自检、自控,责任落实到人,严格考核奖罚。
⑵自检体系由项目部、劳务队、施工班组三级组成,项目部为自检核心。项目部技术质量部为实施单位,劳务队设专职质检员,现场设工地试验室,选派合格的质检工程师,配齐质量管理人员,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
7.3桥面系施工质量控制
7.3.1.1C40砼原材料
梁体混凝土选用甲供山东枣庄山水水泥有限公司生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42.5级,其技术指标除符合《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1999的有关规定外,还应满足《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暂行技术条件》科技基[2005]101号,《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暂行技术条件》铁科技涵[2004]120号,《京沪高速铁路高性能混凝土施工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
选用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AN4000型外加剂,经试验后确定技术性能指标符合《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暂行技术条件》科技基[2005]101号,《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暂行技术条件》铁科技涵[2004]120号的相关规定。
混凝土施工拌合用水选用拌和站深井水,其技术指标符合《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暂行技术条件》科技基[2005]101号,《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暂行技术条件》铁科技涵[2004]120号,《京沪高速铁路高性能混凝土施工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
7.3.1.2C40细石纤维砼
(1)水泥:采用标号为42.5号低碱普通硅酸盐水泥;
(2)细骨料:中砂,粒径小于1mm,级配应符合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的规定。
(4)聚丙烯纤维质量应符合《纤维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ECCS38:2004的规定;
(5)减水剂:采用高效减水剂;
(6)水:拌制和养护混凝土用应符合JGJ63的要求。
7.3.1.3钢筋材料
(2)钢筋应进行屈服点、抗拉强度、延伸量和冷弯试验。钢筋必须按不同钢种、等级、牌号、规格及生产厂分批验收,分别堆放,且应立牌以资识别。
(3)进行场后的钢筋每批(同一牌号、同一罐号、同一交货状态,重量不超过60t)内任选两根钢筋,在其上各截取一组试样,每组3个试件,分别用于拉力试验(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及延伸率)、冷弯试验、可焊性试验。
2、钢筋储存、制作与安装
(1)钢筋应储存于地面以上0.3m的平台、垫木或其它支承上,并保护其不受机械损伤及由于暴露而产生锈蚀或表面破损。
(2)不同级别的钢筋要分别储存,并设以标志,以便于检查和使用。
(3)钢筋使用前将表面油渍、漆皮、鳞锈等清除干净。使用的钢筋要平直、无局部弯折现象。采用冷拉方法调直钢筋时,Ⅰ级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2%;HRB335牌号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1%。
(4)钢筋在钢筋加工厂统一集中加工,制作时,应根据设计图纸,做出钢筋下料单,工班根据下料单加工、分类编号堆放。下料进要根据梁体钢筋编号和供应钢筋尺寸,统筹安排,以减少钢筋的损耗。
(6)主筋的连接应符合设计要求。
7.3.2高性能耐久性混凝土施工
混凝土原材料严格按照施工配合比进行准确称量,其最大允许偏差符合下列规定(按重量计):胶凝材料(水泥、矿物掺和料等)±1%;高性能混凝土用外加剂±1%;粗、细骨料±2%;拌合用水±1%。
混凝土搅拌前严格测定粗细骨料的含水率,准确测定因天气变化而引起的粗细骨料含水量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混凝土施工配合比。一般情况下每班抽测2次,雨天随时抽测,并按测定结果调整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混凝土采用强制卧轴式搅拌机拌制,原材料采用电子计量系统进行计量。先向搅拌机投入细骨料、水泥和掺和料,搅拌均匀后,加水并将其搅拌成砂浆,并向搅拌机投入粗骨料,充分搅拌后,再投入外加剂,至搅拌均匀为止。每次搅拌前应对混凝土供应的地点、强度等级、坍落度,供应数量进行核准,制定原材料投放制度,严格遵守。砼拌和时间不得少于120s。
夏季对粗细骨料搭棚防晒,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超过30℃。
混凝土采用混凝土运输车运输,在运输和灌筑过程中严禁加水。
混凝土运输车在装混凝土前,认真检查车内存留的积水是否排净,到达灌筑现场,高速旋转20~30秒后再将混凝土拌合物放入料斗中。
混凝土采用分层灌筑,一次灌筑成型,不得随意留施工缝,混凝土的摊铺厚度小于300mm。在灌筑混凝土过程中,按要求制作混凝土强度和弹性模量试件。
混凝土的入模温度随气温的变化而调整,一般不超过25℃,在炎热气候下要采取措施,入模温度不得超过30℃。
高性能混凝土灌筑过程中,迅速振捣使其密实,采用插入式高频振捣器垂直点振。
在混凝土振捣过程中,加强检查模板支撑的稳定性和接缝的密合情况,防止混凝土在振捣过程中漏浆。混凝土灌筑后仔细抹面压平,抹面时严禁洒水,并防止过度操作影响表层混凝土的质量。
7.3.3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及措施
7.3.3.1钢筋加工
表7.2钢筋加工质量通病预防及措施
对颗粒状或片状老锈必须清除;
钢筋除锈后仍留有麻点者,严禁按原规格使用;
采用调直机冷拉或人工方法调直;
对严重曲折钢筋,曲折处圆弧半径较小的硬弯,调直后检查有无裂纹;
对矫正后仍不直的钢筋,不准用作受力筋;
咬边焊缝与钢筋交接处有缺口
选用合适电流,防止电流过大;
控制焊条角度和运弧方法;
7.3.3.2混凝土施工
表7.3混凝土工程监理质量通病控制和防止措施
根据有关技术规定设计配合比。选择合理的水泥标号,采取在混凝土拌和物中掺加混合材料或减水剂等技术措施,以改善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原材料计量建立岗位责任制,计量方法力求简便易行、可靠。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按规定检查混凝土组成材料的质量和用量。在拌制地点及浇筑地点检查混凝土的坍落度。在一个工作班内,如混凝土配合比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有变动时,及时检查。随时检查混凝土搅拌时间。
模板表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模板脱模剂要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必须按操作规程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漏振,每层混凝土均振捣至气泡排除为止。
浇筑混凝土前,检查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是否准确,发现问题及时修整;为保证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要注意固定好垫块。一般每隔1m左右在钢筋上绑一个水泥砂浆垫块;钢筋较密集时,选配适当的石子,石子最大颗粒尺寸不得超过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同时不得大于钢筋净距的3/4。
混凝土拌和时严格控制配合比,经常检查,保证材料计量准确;混凝土应拌和均匀,颜色一致;控制混凝土自由倾落度,可以采取串筒、溜槽等措施下料;混凝土分层捣固,插入式振捣器移动间距不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5倍,振捣器至模板的距离不大于振捣器有效作用半径的1/2;混凝土浇筑时,掌握好振动时间,并观察模板、堵缝等情况。
详见四工区冬季施工方案
8.1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项目部设1名副经理分管安全管理工作,配专职安检工程师,负责安检工作。各劳务队分别配置安全员。
9.1.2安全管理职责
建立高效灵敏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系统规定各种安全信息的传递方法和程序,在施工中形成畅通无阻的信息网,准确及时地搜集各种安全信息(如安全技术措施方案的编制、审批、交底、落实、确认信息,安全隐患、险肇事故及工伤信息等),并设专人负责予以处理。
项目经理与相关部门、劳务队的负责人签订安全生产包保责任状,项目副经理与安全生产关键岗位的人员签订包保责任状,项目总工程师与主管工程师签订技术安全包保责任状。
对工程安全管理实行层层负责制,建立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建立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编制各工种安全操作规程;建立内部考核制度;确保安全保证措施得到层层落实。
8.3安全生产保证措施体系
8.4.1高空作业安全保证措施
2、设立专职安全员,并建立值班制度,施工现场24小时进行安全值班,及时纠正和消除施工中出现的不安全苗头。
3、高空作业要严格按照规范和安全作业规则配戴安全帽、安全带、设置安全网,大风、大雨、大雾等不良气候条件下不得进行高空作业。
4、高空吊装作业施工严格按安全规则进行施工,吊装作业时,吊车附近严禁人员机械进入停留,并设立明显的作业和禁入标志。各种起重系统、要派专人经常检查保养。
5、严禁机电设备带病运转或超负荷作业,夜间作业时有足够的照明设施,工作视线不清时不作业。
6、从事高空作业的人员,开工前和施工中定期进行体检,凡患有恐高症等不适应高空作业的人员,严禁从事高空工作。
7、严禁酒后登高作业。高空作业人员必须戴安全帽、系安全带、穿防滑靴,施工人员所持工具必须用绳挂在工具栏内,防止坠落伤人。
8、悬空高处作业必须设有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悬空高处作业包括:在无防护的边缘上作业;在受限制的高处或不稳定的高处作业;在没有立足点或没有牢靠立足点的地方作业等。
8.4.2用电安全保障措施
加强场地内外的电力设施管理和规划,按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施工组织设计,按《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验收和检查,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建立、健全安全用电管理制度,严格落实“防止误触带电体、防止漏电、实行安全电压”三项技术措施。
8.4.3消防安全保障措施
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办法》的规定,尤其要做好节日的安全保卫工作。建立电工、电焊工、木工、危险品管理工、物资仓库管理工防火责任制,明确重点防火部位,落实安全防火措施,配备足够灭火器材。
施工现场材料的堆放、保管必须符合防火要求,工地要明确重点防火部位,有严格防范措施,每月定期检查一次,做到有隐患及时整改,并有书面记录。
施工现场消防器材要有专人负责保养,定期检查,并记录检查日期和责任人。
8.4.5夜间施工安全保障措施
保证夜间施工照明设施的完备,各作业面配备足够的照明,并确保照明电路的良好运行。对夜间施工人员经常进行教育,提高夜间施工的安全意识,避免产生麻痹大意的思想。
机械作业时至少有1名人员配合司机进行现场指挥,防止出现车辆翻车及机械伤人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9、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措施
GB 51377-2019标准下载9.1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管理机构
成立环保工作小组,配置环保专职人员,切实贯彻环保法规,该机构由项目部副经理任组长。作业队、班组派人参加,将环保责任和义务落实到人。
1、修建的临时生产、生活房屋,如办公室、宿舍、料库等房屋排列整齐,统一规划,生活区、生产区分区布置,按区设置围墙、配置门卫。
2、生产区、生活区人行道路、运输便道两侧安装照明路灯,各交叉路口安装指示牌。
3、积极开展文明施工窗口达标活动,施工现场排水系统完善,材料机具堆放整齐并标识。
4、施工现场做到挂牌施工、管理人员佩卡上岗,各种材料堆放整齐。
针对现场实际情况,主要采取以下环境保护措施:
某“鞋状”宿舍楼测量放样施工方案1、废水排放、废弃物的清除及生产、生活环境的空气污染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并依据《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合理安排工作人员轮流操作机械,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或穿插安排高噪声的工作。对距噪声源较近的施工人员,按规定配备防护用品。注意对机械的经常性保养,尽量使其噪声降低到最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