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轨道交通首期工程土建施工组织设计墙顶最大水平位移不大于0.2‰H且不大于100mm(H为基坑深度)。
(1)监测目的:了解围护桩深部位移状况,倾斜程度,作为顶部位移量测的补充手段,以共同判断围护结构的安全度。
(2)测点布置:平面位置紧靠水平位移测点。
布置方法:先将测斜管绑扎于钢筋笼上,保持管体的铅垂,绑扎时,将两对相互垂直的定向槽的其中一对与基坑边线垂直,管顶高出墙顶150mm,并在埋入前灌入清水,以防污水泥浆进入管中。测试前先将模拟测斜仪在管中上下滑动一遍无阻碍时,再将正式测斜仪上端与带有刻度的信号传输线连接,再放入管中,信号传输线引出管口后与信号接收仪连接。
测斜仪放入管底后,每隔1m向上拉线读数,根据信号传输线上的刻度知道测斜仪的空间高度,根据接受仪读数知道测斜仪在该高度上铅垂线之间的倾角,即可得出不同深度部位的水平位移值首都机场防水施工方案,从而可绘出立面倾斜曲线。
(4)警戒值:按设计要求
(5)观测结束后,提交下列成果
①水平位移及测斜观测点布置图
③水平位移及主体倾斜曲线图
3)围护结构垂直位移沉降监测
与坑外地表下沉相结合,判断围护结构和整个基坑安全度以及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程度。
利用墙顶水平位移观测点作为围护结构沉降观测点。
与两端水准点联系测量,读取绝对标高,本次标高与上次观测标高之差,即为本次该点沉降(回弹)增量。
14.5.3、邻近地下管线位移监测
监测地下管线位移情况,判别管线安全度,必要时采取悬吊、注浆等措施,减缓和阻止管线位移。
采用抱箍式。每5~10m设一测点,用扁铁做成抱箍紧固在管身,抱箍上涵一测杆,杆顶不高于地面,并布置窖井加盖,既保护测点又便于车辆通行。见下“地下管线位移监测测点布置图”。
地下管线位移监测测点布置图
采用视准法或小角度法测取各测杆水平位置,用水准仪测出标高。
监测仪器:电子经纬仪、精密水准仪
监测频率:基坑开挖前测取初始值,围护结构施工基坑开挖后1次/3d,主体施工浇完1次/7d,基坑回填完成后结束。
管线的沉降、位移警戒值为相邻两节管的相对转角不大于1/100。
5)观测完成后提交下列成果
(2)各点水平和垂直位移与时间的时态曲线图
(3)时间——位移分析资料
14.5.4、周边建筑物基础沉降、倾斜、裂缝监测
通过建筑物基础沉降、倾斜、裂缝及其速率的观测,综合判断周边建筑物的安全度及其发展趋势,以便在必要时采取改变施工步骤,调整降水,加固地层等措施,以确保建筑物安全。
(1)基础沉降观测点:
①建筑物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用于高级建筑物)等形式。
②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
③标志的埋设应避开雨水管、窗台线、电器开关等有碍标设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墙面和地面一定距离。
对周边观测的建筑物进行全面巡查,对原有裂缝和新出现的裂缝分别编号。
(1)基础沉降:采用二等几何水准测量,最终沉降量的观测中误差采用±1.0mm,采用往返双测站观测,闭合差(mm)。跟各次测量的绝对高程相减后得出该次位移增量,相邻两次增量较差后得出位移加(减)速度,每次每点观测都应该三个数取平均值并作详细记录。
(2)建筑物倾斜:拟采用投点测水平角的办法测定建筑物的倾斜度。测站设在矩形建筑相互垂直的两墙面的延伸线上,为便于投点视线向内平移一个距离,但上下尽可能靠近窗口,以便画出测点。测站设于开阔地带并距建筑物1.5至2倍建筑物高度的地点,并设强制对中测墩。测墩在基坑开挖前埋设并进行初次观测。
(3)裂缝观测:开工前搜集周边需观测的建筑物的设计、施工资料、竣工资料等。仔细检查这些建筑物的原有裂缝,对发现的每条裂缝的末端用笔作一道与裂缝垂直的标志并统一编号,注明观测日期、裂缝在墙面上的位置(必要时在墙面上绘出方格网以利观测比较)、裂缝长度、宽度和最宽宽度并拍相片保存。在裂缝边用红油漆作平行标志。
基坑开挖后,每天由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对邻近建筑物用肉眼巡视,检查旧裂缝的发展,测读裂缝末端在坐标方格网上的坐标值、宽度值。测量用小钢尺或游标卡尺或电阻式测缝仪。裂缝宽度精确到0.1mm,做好记录,并及时发现新裂缝。
监测频率:基坑开挖前先读取初始值,基坑开挖后建筑物基础沉降1次/3d,建筑物倾斜及裂缝观测1次/3d;主体浇注完成后1次/7d,基坑回填后结束。
监测仪器:水准仪、因瓦合金标尺、经纬仪、因瓦尺、声波仪及配套探头。
盾构区间周边建筑物倾斜小于3‰,明挖基坑周边建筑物倾斜度不大于1/500。
5)监测结束后提交下列成果
(1)测点平面、立面布置图
(2)建筑物倾斜曲线图
(3)建筑物基础沉降曲线图
(4)建筑物基础沉降与倾斜关系曲线图
14.5.5、地下水位监测
了解地下水位变化情况及变化速度,判别地下水位下降对建筑物、地层管线影响。
沿基坑两边布置,分别于基坑两测钻孔(φ108),深度至围护桩底。
3)监测方法:直接用钢尺丈量
4)监测频率:基坑开挖前丈量初始值,开挖后1次/3d,主体施工后1次/7d,基坑回填后结束。
5)警戒值:基坑开挖引起的坑外地下水位下降不得超过1000mm,下降速率不得超过500mm/d。必要时回灌补偿。
14.5.6、钢支撑内力监测
支撑内力监测的目的在于及时掌握基坑开挖过程中,钢管支撑内力的变化情况。当内力超出设计最大值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压杆失稳,检查其是否偏心受压,核对墙背水土压力,并与设计值比较。
在钢管的环向上下左右4个部位分别布置电阻应变片。
(2)监测频率:土方开挖过程1次/3天,主体施工1次/7天
(1)应变值:ε=2×ε0×β/(K×α×A)
式中:ε0—应变仪读数;
α、β—厂家给出的应变片阻值修正系数、常导线修正系数
(2)应力:δ=ε×E
式中:ε—修正后的应变值;
(3)轴力:N=δ×A
5)警戒值:N=0.8[N]
钢支撑的实测轴力不大于钢支撑预加轴力的2倍。
14.5.7、钢筋应力监测
将钢筋计焊接在格栅钢架的主筋上,用喷射砼密实。测试采用钢筋计与测试主筋焊接,在钢筋布设前埋入(在使用前均需进行标定),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进行,通过钢筋计频率的变化,计算出钢筋应力,并与钢筋设计强度比较,了解施工过程中支护信息,保证安全施工。
14.5.8、拱顶下沉监测
测试方法:在成环后24小时内和下次成环之前设点并读取初始值。采用精密水准仪和水准尺进行水准测量。
绘制近期工作面附近点位变化一时间曲线,配合位移变化速率进行稳定性分析。趋于平缓后作回归分析。
1)当位移变化>lmm/d时,围岩在急剧变形,需加强观测,若速率长期不下降,则需加强支护。
2)当位移变化在0.2mm~lmm/d时,情况很正常,围岩正向稳定方向发展。
3)当位移变化<0.2mm/d时,围岩已基本达到稳定。
14.5.9、洞内水平收敛监测
沿洞内水平中心线布置收敛点,采用数显式收敛计收敛控制值为20mm(小于0.005D),当收敛移位值S<0.15mm/天时,已趋于稳定,可停止观测。
14.5.10、管片表面应力监测
在靠近构筑物或典型断面的左、右隧道内布设管片表面应力测点,每个断面沿管片圆环径向均匀布设9个测点。采用表面应力计和钢弦式频率仪进行量测。
14.5.11、环缝和纵缝监测
在靠近构筑物或典型断面的左、右隧道内布设环缝和纵缝测点,每个断面沿管片横向和径向各均匀布设4个测点。采用游标卡尺进行量测。
14.6、监测数据结果处理
14.6.1、现场数据采集及初步整理
1)现场量测时,首先检查测点是否完好,有无松动位移;再对测试仪器进行检查校验,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2)每个测点读数时,均读三次取中值,如有个别数字偏离较大,则增加读数次数,查找原因,以便修正或去掉偏离大的数据。
3)对变形(应力)较大的工程部位要跟踪监测,提高监测频率,并随即在现场绘出变形(应力)—时间曲线草图,初步判别其发展趋势,并向现场负责人提前通报。
14.6.2、回归分析
1)现场的每一个测点都要详细地观测记录,每一个数据都要经过可靠性验证,随时间的推移在时间—位移(应力)坐标图上定出点位,绘制散点图。
2)根据每个测点散点图的特征选用某一曲线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双曲线函数等),用选定的函数进行回归,也就是对散点图进行滤波处理,经光滑拟合后得到选定的函数曲线即时间—位移(应力)曲线。
3)将上述选定的函数进行变换和取代,使其变为线性函数的形式。
4)再用一元线性回归公式和方法求得该变换后的线性函数中的系数“a”和“b”,再将该系数代入取代公式,得到原选定的曲线函数的系数,即最后求得的回归曲线,再以该曲线进行形状和趋势分析,判别安全度。
如果选用的该曲线函数的剩余标准离差不理想,则改用另一种曲线函数,再照上述步骤进行再次回归。
5)曲线形状与趋势的分析判断
根据计算得到的时间—位移(应力)曲线作结构稳定性判断。
(1)位移(应力)μ随时间t增加而增加,但位移(应力)变化速率却不断下降,或最后与t轴平行,即变形(应力)加速度小于0:,说明结构趋向稳定。(如下图a所示)
(2)位移(应力)μ随时间t增加而增加,但位移(应力)变化速率不变,加速度等于0:,说明结构进入“定常蠕变”,结构不稳定。(如下图b所示)
(3)位移(应力)μ随时间t增加而增加,但位移(应力)变化速率却不断上升,或最后与μ轴平行,即变形(应力)加速度大于0,说明结构趋向危险。(如下图c所示)
6)从测点之间的关系曲线综合分析结构的稳定性,基坑开挖过程中,由于地层应力释放,基坑内外形成水土压差坑内降水等原因,造成地表地层下降,围护结构位移变形,支撑轴力增大等现象。因此,除作上述分析外,尚需作:
(1)地表、地层沉降与连续墙位移之间的关系曲线
(2)竖向水土压力变化与连续墙位移挠曲之间的关系曲线
(3)水土压力和支撑轴力之间的关系曲线
同样以回归分析法作出拟合曲线即关系曲线,从以上这些关系曲线中,可以深入分析各工程部位间应力应变规律,给反分析作资料准备。
14.6.3、信息反馈与反分析
通过现场测试,得到应力应变直接信息,采用位移反分析法和荷载反分析法,可用此类软件进行反分析计算,以推测尚未开挖地段的地层动态及各项支护参数,进一步验证设计参数和施工方法、施工工艺,以求达到更加经济稳妥的施工效果。
现场监测信息做到当天处理24小时内反馈。所有资料都要按职工职责逐级复核、审核签发并报送监理工程师,资料保存完好、分类留底存档。
数据处理、回归分析和反分析均采用计算机操作,购置或自行开发应用软件,而次仪表尽可能采用信号放大器、变化器、微机自动打印。
(3)渠道畅通、措施到位
反馈的信息均以书面报送。根据各测点和所属工程部位的动态,监测室要附工程措施,尤其是不稳定部位和有危险趋势的部位,工程措施要可靠,要切合现场实际,要注明是否停工处理、边施工边加固、改变施工顺序、施工方法或支护参数,并提出建议方案或加固方法报总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
3)全工地要建立昼夜巡视制度。要长期固定有丰富施工经验的技术人员巡视检查现场各部位、周边地面和建(构)筑物,查出问题要详细记录和摄影、摄像,并妥善保存原始资料,交验时一并纳入竣工资料。
15、其他应说明的事项
15.1、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
15.1.1、环保目标
控制环境污染,满足环境要求,美化城市环境,达到“市级文明工地”要求。
15.1.2、环境保护管理体系
15.1.2.1、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组织机构
15.1.2.2、环境保护组织机构的主要职责
1)贯彻执行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野生动物保护的法规和标准;
2)落实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3)制定并组织实施施工环境保护预报监控系统;
4)保证本工程施工所需环境保护经费;
5)宣教生态环境保护法。
15.1.2.3、环境保护保证体系图
见下“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保证体系框图”。
15.1.2.4、施工环保、水土保持管理检查制度
1)施工环境、水土保持规划制度
施工前对施工区域的环境情况进行调查,根据国家、地方政府有关环保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建设单位有关环保、水保管理办法,制定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具体安排及相应措施,确保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2)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
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实施、同时施工的制度。施工时根据环保设施设计及施工方案,做好设计环保设施及临时工程的环保设施,保护好施工现场及驻地周围环境。
3)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
建立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本标段环境保护工作由项目经理部向业主单位负责。项目经理负责标段内各施工单位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的制定、下达、实施和考核工作,将环境保护工作与每个施工人员的责任、权力、利益和义务有机结合,切实做到奖优罚劣。
15.1.3、环境保护措施
15.1.3.1、减小生态破坏
(1)不任意取土、弃土,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不随意砍伐或改变工程沿线附近区域的植被与绿化;
(2)工程临时占地不擅自占用或征用林地、保护沿线树木,材料、废弃物不得于林下堆放,确因建设需要占用林地的,项目施工结束后做好复育与恢复工作;
(3)临时施工场地的选择与布置,尽量少占用绿地面积,保护好周围环境,减少对植被生态的破坏。施工结束后,及时恢复绿化。
(4)工程取土符合所在地相关管理办法的规定;取弃土时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措施,进行有序开挖取土,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并结合工程的实施,及时进行绿化,美化环境;
(5)妥善处理开挖弃土,弃土尽量避免破坏或掩埋场坪旁边的林木、农田及其它工程设施。
15.1.3.2、噪声、粉尘污染控制
(1)土石方施工现场安排专人进行洒水,并配备洒水车,防止粉尘飞扬;
(2)作业场地及运输车辆及时清扫、冲洗,保证场地及车辆的清洁;
(4)合理分布动力机械的工作场所,尽量避免同处运行较多的动力机械设备;
(5)对空压机、发电机等噪音超标的机械设备,采取装消音器来降低噪音;
(6)对于行驶的机动车辆,严禁鸣笛;
(7)合理安排噪音较大的机械作业时间,距居民较近地段,严格控制噪音,不得在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音污染的施工作业;
(8)因生产工艺上要求必须连续作业或者特殊需要,确需在22时至次日6时期间进行施工的,应在施工前报业主单位和工程所在地建设委员会,经批准后方可进行施工。
15.1.3.3、水环境保护
(1)施工废水、生活污水按有关要求进行处理,不得直接排入农田、河流和渠道。其它施工废水采取过滤、沉淀处理后方可排放,以免污染周围环境。施工机械的废油废水采取隔油池等有效措施加以处理,不得超标排放;
(2)施工中对地下水、水井进行定时观测,以免施工造成水位下降,防止因地下水、地表水流失改变水系,破坏生态平衡;
(3)机械存放点、维修点、车辆停放点以及油品存放点做好隔离沟,将其产生的废油、废水或漏油等通过隔离沟集中到隔油池,经处理后进行排放;
(4)注意保护自然水流形态,做到不淤、不堵、不留施工隐患,不阻塞河道;
(5)学习并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防止水污染。
15.1.3.4、大气环境保护
(1)施工场地和运输道路经常洒水,尽可能减少灰尘对生产人员和其它人员造成危害及对植被的污染;
(2)在运输水泥等易飞扬的物料时用蓬布覆盖严密并装量适中不得超限运输。在设备选型时选择低污染设备并安装空气净化系统确保达标排放。对汽油等易挥发品的存放要采取严密可靠的措施。
15.1.3.5、固体废弃物处理
(2)施工和生活中的废弃物也可经当地环保部门同意后运至指定地点;
(3)报废材料或施工中返工的挖除材料立即运出现场并进行掩埋等处理。对于施工中废弃的零碎配件边角料、水泥袋、包装箱等及时收集清理并搞好现场卫生以保护自然环境不受破坏。
15.1.3.6、水土保持措施
(1)根据工程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情况,划分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制定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方案;
(2)合理安排工序,及时清运废弃的土方。对已完坡面工程及时植草绿化,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被雨水冲刷;
(3)土石方施工尽量避开雨季,如无法错开雨季,施工时及时掌握雨情,作好大雨之前的防护措施;
(4)弃渣场地事先构筑拦渣工程,并注意布置截、排水设施,可考虑利用低洼地进行弃土、弃渣;
(5)对施工临时用地,施工结束后及时进行土地整治,结合城市规划进程,考虑表土回填以利复耕或进行绿化恢复;
(6)在工程水土保持区域范围内采取必要的植物措施,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主体工程区和边坡、便道等水土保持区域种植适合当地的树种和草皮,以更好地控制水土流失。
15.2、雨季施工措施
15.2.1、雨季施工措施
15.2.1.1、雨季施工安排
1)雨季施工主要以预防为主,采用防雨措施及加强排水手段,确保雨季生产正常进行,少受季节性气候的影响。
2)雨季施工重点做好基坑开挖和混凝土施工。基坑施工中易出现的坑壁塌陷,特别是软弱土层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基坑坑壁坍塌,做到大雨后能立即复工。结构混凝土浇筑前,注意天气预报和作好应急措施。
3)场地排水:雨季施工地段,应先完成防水、防洪、排水工作,以保证排水畅通,不积水,并要防止四邻地区地面水倒流进入施工场内。
4)施工道路:加强施工道路的养护,保证道路畅通,提供良好的施工环境。
5)加强雨季施工信息反馈,对本地区近年发生的问题要采取防范措施设法排除。
6)在临时设施场地修建中疏通排水沟,防止雨水浸泡材料和机械设备。
7)在各种库房的修建中,做好建筑物周围的排水设施和防潮措施(在油毡上铺设枕木,枕木上再铺设条板),库房地板高出地面不小于0.30m,保证库房完全干燥,通风良好,防风雨、防潮湿,做好物资、设备的防湿防潮工作,以防止材料受潮或变质。
12.2.1.2、雨季施工的管理措施
(1)对职工应进行雨季施工的教育。
(2)掌握天气预报的气象趋势及动态。
开工前与当地气象部门签订服务合同,随时与气象部门取得联系,掌握好天气预报,以利安排施工,做好预防的准备工作,每天要专人收听天气预报,掌握气象信息。
根据当地气象水文资料预报,有预见性地调整有关项目工作的顺序,对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施工项目和施工进度要根据预报作出合理安排,不搞过大的工作面,逐段、逐片分期安排施工。加强对料库巡视,确保覆盖牢固,尽量避免暴雨对施工的不利影响。
(4)施工工序安排上,能在室内作业的项目尽量安排在雨季,并在雨季到来前,做好充分的备料工作,确保工作持续进行。
(5)对影响施工的运碴道路,雨季前进行必要的改善、整修和加固。对于料场应设在地势较高处,周围设排水沟。
(6)对施工人员配备必要的劳保用品,增建必要的避雨棚,设置有关卫生设施等。
(7)备好防雨物品和施工人员的雨衣和雨靴。
(8)防洪防汛。雨季汛期成立防洪组织和备足防洪抢险物资和设备。服从地方防汛总体安排,积极抗洪抢险。
(9)做好雨季施工安排,确保雨季施工不停顿
钻机在雨天采用搭设临时雨蓬施工,备足车辆,抢晴天战雨天突击运料,使现场施工用料有足够的储备,确保雨季施工不停顿。
15.2.1.3、雨季施工的技术措施
(1)掌握气象信息,合理安排雨期施工计划,并安排好值班人员,对施工中需重点保护的部位,事先采取防护措施,确保工程施工安全。住地及施工场地周围的排水设施应保持通畅,保证积水及时排干。
(2)对一般不列入雨季施工的工程,力争雨季到来前完成到一定部位,同时考虑防雨措施。
(3)在雨季到来之前,做好隧道洞口的排水防汛工作,防止雨水灌入而影响施工。
(4)对于防水、防潮要求高的材料要加强管理,设专人进行看管。
(5)增加材料的储备数量,防止因下雨而停工待料的情况发生。
(6)弃碴场要注意设排水沟进行排水,并派人勤检查、勤疏通,防止雨水冲走弃碴,造成环境污染。
(7)对隧洞透水性较好的浅埋地段,在地表设截水沟将雨水引开。
(8)雨季空气潮湿闷热流动性差,要加强洞内通风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9)根据总平面图利用自然地形确定排水方向,按规定坡度挖好排水沟,平日设专人负责,随时随地对排水路径进行疏导,保证排水畅通,确保施工现场和临时设施的安全。
(10)定期检查排水沟(管)及抽水设备的可靠性,增强防洪应变能力;在暴雨等恶劣天气前,要专门检查临设、棚架、支顶、围护、设备、电器的安全,发现隐患要立即整改。
(11)在雨季来临前,应提早对大型临时设施进行整修加固,做到不漏水、不倒塌、不积水;机电设备、照明及动力线路应设置必要的防雨遮盖,不出现漏电,短路等故障,保证其正常运转和使用;对怕雨、怕潮、怕裂(预制件)、怕倒(大模板)的原材料、构件和设备等,应放入室内或堆放在基础坚实的较高处,并用蓬布封盖严密。
(13)避免雨天灌注混凝土,浇筑和砌筑完毕及时覆盖,必要时采取搭棚防雨,不能让雨水冲刷。在浇筑砼施工中遇大雨立即停止,对暴露的砼采用塑料布覆盖,并按施工规范要求设置施工缝。
(14)钢筋对焊处搭设防雨棚,焊机必须有防雨设施,淋湿的焊机烘干后方可施焊。
15.2.2、冬季施工措施
项目所在地区冬季无严寒,在冬季气温较低时,采取以下施工措施:
1)对冬季施工项目,编制实施性的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包括寒冷天气浇筑混凝土及养生的施工方案,详细说明所采取的施工方法和设备。
2)维修保养冬季施工需要的车辆、机具设备T/ZZB 1534-2020标准下载,充分备足冬季施工的工程材料。
3)准备施工队伍的生活设施,取暖照明设备,燃料和其他越冬所需物资。
4)确因无法抗拒因素需在较低气温下施工时,采取保温措施确保施工质量。对砂浆搅拌场及钢结构加工场提前采取围闭等防寒保暖措施。控制好商品混凝土的灌注温度,必要时进行加热处理。
15.3、确保民工工资发放的措施
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的有关规定使用农民工,不恶意拒绝民工的使用。使用民工时,要高度重视,精心布置,根据责任书的要求制定具体措施,认真落实。
项目经理必须与每个农民工劳务人员签订劳务合同GB/T 12613.5-2011 滑动轴承 卷制轴套 第5部分:外径检验.pdf,劳务合同必须载明每个劳务人员最低工资待遇,按标准格式填写。
施工前,单位为每个农民工劳务人员办理上岗证,同时经理部设专(兼)职劳务合同管理员,对劳务合同、劳务人员上岗培训及持证上岗等进行管理。
我方承诺:在施工期间严禁无合同使用雇工,严禁拖欠雇工工资。否则同意在业主责令限期清欠外,并没收拖欠工资等值的履约保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