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桥涵工程涵洞施工组织设计

框架桥涵工程涵洞施工组织设计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403.41K
标准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框架桥涵工程涵洞施工组织设计

11.1.1基坑安全防护措施

基坑开挖时应根据地质情况放坡,坡度一般为1:0.75,当遇松软底层上坡度应适当放缓,坡口1m范围内不得堆土,两侧堆土高度不得大于2m,基坑开挖后应沿基坑四周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用人工或水泵将水抽出,防止坑壁受水侵泡坍塌。基坑坡口四周需设置钢管防护,并悬挂相应的安全标识。

厕、浴间涂膜防水施工工艺.docx11.1.2施工现场安全用电措施

现场移动式电器设备使用绝缘电缆,横过通道时穿管埋地敷设。

配电箱、开关箱使用BD型标准电箱,电箱内开关电器必须完整无损,接线正确,电箱内设置漏电保护器,选用合理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进行分级匹配。配电箱设总熔丝、分开关,动力和照明分别设置。金属外壳电箱作接地或接零保护。开关箱与用电设备实行一机一闸保险。同一移动开关箱严禁有380V和220V两种电压等级。配电箱、开关箱进行加锁,注明责任人。

架空线必须设在专用电杆(水泥杆、木杆)上,严禁架设在树或脚手架上,架空线装设横担和绝缘子。架空线离地4m以上,机动车道为6m以上。

对高压线路、变压器要按规程安置,设立明显的标志牌。

所有电气设备按规定安装漏电保护装置,并有良好的接地保护措施。接地采用角钢、圆钢或钢管,其截面不小于48mm2,一组二根接地之间间距不小于2.5m,接地电阻符合规定,电杆转角杆,终端杆及总箱,分配电箱必须有重复接地。

各种机电设备检修、维护时应断电、停运转;如要试运转,须有针对性保护措施。

安装、维修或拆除临时用电工程,必须由电工完成,电工必须持证上岗,实行定期检查制度,并做好检查记录。

严禁将电线拴在铁扒钉、钢筋或其它导电金属物上,电线必须用绝缘子固定,配电导线必须保证与邻近线路或设施的安全间距。

11.1.3施工机械安全保证措施

各种机械操作人员和车辆取得操作合格证,不准将机械设备交给无本机操作证的人员操作,对机械操作人员要建立档案,专人管理。

操作人员按照机械说明规定,严格执行工作前的检查制度和工作中注意观察、工作后的检查保养制度。

保持机械操作室整洁,严禁存放易燃易爆物品。不酒后操作机械,机械不带病运转、超负荷运转。

定期组织机电设备、车辆安全大检查。对检查中查出的安全问题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进行调查处理,制定防范措施,防止机械事故的发生。

施工前认真调查基坑开挖范围有无地下管线,如有则须尽早联系有关部门到现场共同确定处理方案。

11.1.4施工期间的防汛措施

制定各项防洪工作制度,对防洪工作做出具体安排。将防洪工作责任进行分工,责任层层分解到人头。

与当地气象部门加强联系,了解近期气象预报,掌握雨汛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一旦遇到灾害性天气,及时做出部署。

汛期到来之前,应对排水设备进行检查,对检查后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应布置处理。一时处理不及的,布设重点防洪看守。

及时做好疏通清理工作,做到沟不积水、不堵塞,在施工中被损坏的排水设施在洪汛到来之前予以恢复。

在汛期,施工用的机具、材料、设备等,放置在不易被水淹没的高处,因施工需要或地形限制设在低洼处时,采取有效的防淹措施。

防洪值班员每天与当地气象部门取得联系,并将气象预报及时通知有关人员和单位,并严格执行雨前、雨中、雨后检查制度,对防洪工作情况了如指掌。

11.1.5保证人身安全措施

所有参建职工均进行岗前安全教育,要认真学习,做到人人熟知,并始终贯穿在施工全过程中。

特殊岗位和技术工种,如安全员、工班长、机械操作员等,要进行岗前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执证上岗。

所有现场施工人员必须挂牌上岗。

严禁酒后上岗,严禁疲劳上岗。

配齐配足劳动安全防护用品,确保安全防护。

过渡道路两端应按规定设防护栏及警告标志,夜间应挂警示灯。

施工现场设安全标志,危险作业区要悬挂警示标牌。

施工运输车辆必须严格遵守城市和公路交通规则,文明行车。

电工值班操作时,必须穿绝缘鞋。

变压器周围设安全防护栏。

施工脚手板不得有探头板。

11.2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

开工前,对所有参建员工进行上岗前的安全教育。对从事电气、起重、高空作业、焊接、机动车驾驶等特殊工种的人员,经过专业培训,获得《安全操作合格证》后,方准持证上岗。

11.3.1开工前的安全检查

施工机械设备是否配齐安全防护装置,安全防护设施是否符合要求,施工人员是否经过安全教育和培训,施工安全责任制是否建立,施工中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是否有应急预案等。

11.3.2定期安全生产检查

每月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积极配合上级进行专项和重点检查;施工班组每日进行自检、互检、交接班检查。

11.3.3经常性的安全检查

安检工程师、安全员日常巡回安全检查。检查重点:施工用电、机械设备、模板工程、高空作业、脚手架等。

11.3.4专业性的安全检查

针对施工现场的重大危险源,对施工现场的特种作业安全、现场的施工技术安全、现场大中型设备的使用、运转、维修进行检查。

11.3.5季节性、节假日安全生产专项检查。

11.4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认真做好施工准备,编制详尽完善的施工方案,保证机械人员、配套设备、周转工具和材料及时供应。

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各工序控制目标层层落实,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确保工期控制点的实施。

推行奖励竞争机制,与项目部班子落实经济责任,利用经济杠杆严格奖惩,保证工期目标的实现。

13.1防止水土污染和流失

施工过程中,临时便道、施工场地结合当地土地规划,统筹考虑。尽量不占耕地,不侵占原有河道;保护植被和沿线的原有地形地貌。并合理安排好施工场地的临时排水。以减少水土流失对环境影响。对施工界限外的植物、树木等尽力维护,严禁超范围砍伐。工程完工后及时进行现场清理,复垦或绿化。设备的废水、废油通过回收桶回收后统一处理;生活污水采用沉淀池及隔油池处理后再排放。

生活区及施工场地周围的植物、植被,严禁随意践踏和破坏,并在生活区设立植被宣传保护牌,告示参加施工人员对环境的保护人人有责。

13.2防止空气和噪声污染

噪声限值[dB(A)]

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

汽车运输便道采用洒水车定时洒水,保持运输便道湿润,车辆出入时不带起扬尘为准。

车辆定期进行检查,以控制尾气排放达到国家标准。

进入施工现场的机械车辆少鸣笛、不急刹、不带故障运行,减少噪声。

13.3文物和景区保护

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在施工中发现文物古迹应立即与当地文物保护部门联系,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施工过程中不得损及文物古迹,不得破坏景区的环境,施工结束后,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必要的恢复。

14雨季及冬季施工措施

1、基坑开挖后,基坑底应做好排水措施,防止雨季时候产生积水,造成开挖后的沟槽土方塌方。

2、基坑开挖好后而未及时进行垫层填筑时,应注意对基底进行保温措施,如保留脚泥和铺草袋。

3、模板支撑在坑壁冻土上时,冻土融化后需对支撑进行检查、加固。

4、雨天进行砼施工时砼采用施工配合比拌制。

5、拌制混凝土的各项材料的温度,应满足混凝土拌和物搅拌合成后所需要的温度。当材料原有温度不能满足需要时,应首先考虑对拌和用水加热,仍不能满足需要时,再考虑对集料加热。水泥只保温,不得加热。各项材料需要加热的温度应根据冬期施工热工计算公式计算确定,但拌和水不得超过80℃,骨料不得超过60℃(当骨料不加热时,水可加热到100℃,但水泥不应与80℃以上的水直接接触。投料顺序为先投骨料和已加热的水,然后再投入水泥)

6、冬期搅拌混凝土时,骨料不得带有冰雪和冻结团块。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和坍落度;投料前,应先用热水或蒸汽冲洗搅拌机,投料顺序为骨料、水,搅拌,再加水泥搅拌,时间应较常温时延长50%。混凝土拌和物的出机温度不宜低于10℃,入模温度不得低于5℃。

7、混凝土的运输时间应尽可能缩短,运输混凝土的容器应有保温措施。

8、混凝土在浇筑前应清除模板、钢筋上的冰雪和污垢,成型开始养护时的温度,用蓄热法养护时不得低于10℃;用蒸汽法养护时不得低于5℃,细薄结构不得低于8℃。

9、冬期施工接缝混凝土时,在新混凝土浇筑前应加热使接合面有5℃以上的温度,浇筑完成后,应采取措施使混凝土接合面继续保持正温,直至新浇筑混凝土获得规定的抗冻强度。

10、浇筑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湿接缝时,宜采用热混凝土或热水泥砂浆,并应适当降低水灰比。浇筑完成后应加热或连续保温养护,直至接缝混凝土或水泥砂浆抗压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

11、冬季浇筑的砼,由正温转入负温养护前,砼的抗强度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的40%。

12、采用的保温材料(草袋、麻袋等),应保持干燥。

13、在模板外部保温时,除基础可随浇筑随保温外,其它结构必须在设置保温材料后方可浇筑混凝土。钢模表面可先挂草帘、傈袋等保温材料并扎牢,然后再浇筑混凝土。

14、保温材料不宜直接覆盖在刚浇筑完毕的混凝土层上,可先覆盖塑料薄膜,上部再覆草袋、麻袋等保单材料。保温材料的铺设厚度为:一般情况下0℃以上铺一层;0℃以下铺二层或三层;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及二次抹面压实后应立即覆盖保温。

15、拆模后的混凝土应及时覆盖保温材料,以防混凝土表面温度的骤降而产生裂缝。

1、无特殊情况,夜间施工必须在0:00前结束。

12、施工用电实行三级配电制,电箱实行“一机一闸一漏一锁”,夜间施工电箱由专业电工负责,无特殊情况电箱不予开锁,如特别紧急情况必须由专业电工处理。

16质量纠正及预防措施

施工中的质量问题会影响工程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为了实现开工必优,一次成优的目标,在施工中采取下表纠正预防措施。

1、对颗粒状或片状老锈必须清除。

2、钢筋除锈后仍留有麻点者,严禁按原规格使用。

3、场后加强保管,钢筋进场要下垫上盖。

1、采用调直机调直。“死弯”者禁用。

2、对严重曲折的钢筋,调直后应检查有无裂纹。

1、钢筋冷加工的工艺参数必须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

2、运输装卸方法不得造成钢筋剧烈碰撞和摔打。

3、Ⅱ、Ⅲ级钢筋用电弧点焊必须经过试验鉴定后方可采用。

4.钢筋接头的连接方法和接头数量及布置不符合要求

技术交底不细、工艺控制有误、标准不清、把关不严

1、严格技术交底及工艺控制。

2、合理配料,防止接头集中。

3、正确理解规范中规定的同一截面的含义。

4、分不清钢筋是受拉还是受压时,均应按受拉要求施工。

5.钢筋绑扎时缺扣松扣多,钢筋骨架变形。

1、控制缺扣、松扣的数量不超过应绑扣数的10%~20%,且不应集中。

2、钢筋网或骨架的堆放场地平整,运输安装方法正确。

6.弯钩朝向不正确,弯钩在小构件中外露

1、弯钩朝向应按照施工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2、对薄板等板件弯钩安装后,如超过板厚,应将弯钩放斜,以保证有足够的保护层。

7.箍筋端头弯钩形式不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

1、箍筋的弯钩角度和平直段长度严格执行施工规范的规定。

2、绑扎钢筋骨架时,防止将箍筋接头重复搭接于一根或两根纵筋上。

8.钢筋绑扎接头的做法与布置不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

1、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应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其最低要求为搭接长度不小于规定值的95%。

2、受拉区Ⅰ级钢筋绑扎接头应做弯钩。

9.钢筋网中主副筋放反

1、认真看清图纸,并向操作人员进行书面的技术交底,复杂部位应附有施工草图。

2、加强质量检查,认真做好隐蔽工程检验记录。

10.钢筋安装位置偏差过大,或垫块设置等固定方法不当,钢筋严重错位

1、认真按照施工操作规程及图纸要求施工,并加强自检、互检、交接检。

2、控制砼的浇灌、振捣成型方法,防止钢筋产生过大变形和错位。

技术交底不细、工艺控制有误、标准不清、把关不严

配料工作,按图核对配料单和料牌。

钢筋绑扎和安装前认真熟悉图纸和配料单,确定合理的绑扎顺序。

12.钢筋代换不当,造成结构构件的性能下降

1、钢筋代换除了满足强度要求外,还应满足设计规定的抗裂、刚度、抗震以及构造规定的要求,钢筋代换必须征得设计和监理工程师的同意。

13.钢筋接头的机械性能达不到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1、1、接材料、焊接方法与工艺参数,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及施工组织设计的规定。

2、工必须有考试合格证,并只准在规定范围内进行焊接操作。

3、焊接前必须试焊,合格后方可在工程中施焊。

14.接头尺寸偏差过大

1、绑条长度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绑条沿接头中心线纵向位移不大于0.5d,接头处弯折不大于4°;钢筋轴线位移不大于0.1d且不大于3mm。

2、焊缝长度沿绑条或搭接长度满焊,最大误差0.5d。

1、按照设计图的规定进行检查。

2、图上无标注和要求时,检查焊件尺寸,焊缝宽度不小于0.7d,;焊缝厚度不小于0.3d。

16.咬边焊缝与钢筋交接处有缺口

1、选用合适的电流,防止电流过大。

2、焊弧不可拉得过长。

3、控制焊条角度和运弧方法。

17.电弧烧伤钢筋表面,造成钢筋断面局部削弱,或对钢筋产生脆化作用

1、防止带电金属与钢筋接触产生电弧。

2、不准在非焊区引弧。

3、地线与钢筋接触要良好牢固。

1、焊条受潮、药皮开裂、剥落以及焊芯锈蚀的焊条均不准使用。

3、适当加大焊接电流,降低焊接速度,使焊缝金属中气体完全外逸。

4、雨雪天不准在露天作业。

1、采用“闪光—预热—闪光”对焊工艺。且预热频率采用较低值,以减缓加热和冷却速度。

20.闪光对焊接头未焊透,接头处有横向裂纹

1、直径较小钢筋不宜采用闪光对焊。

2、重视预热作用,掌握预热操作技术要点。扩大加热区域,减小温度梯度。

3、选择合适的对焊参数和烧化留量,采用“慢→快→更快”的加速烧化速度。

1.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

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温度、湿度变化,混凝土徐变的影响,地基不均匀沉降,拆模过早,早期受振动

1)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浇灌完的混凝土要及时养护,防止干缩,冬季施工期间要及时覆盖养护,防止冷缩裂缝产生。(2)大体积现浇混凝土施工应合理设计浇筑方案,避免出现施工缝。(3)加强施工管理,混凝土施工时应结合实际条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混凝土的配合比、塌落度等符合规定的要求并严格控制外加剂的使用,同时应避免混凝土早期受到冲击。

2、混凝土表面有蜂窝、麻面、气孔

(1)模板表面粗糙并粘有干混凝土,浇灌混凝土前浇水湿润不够,或模板缝没有堵严,浇捣时,与模板接触部分的混凝土失水过多或滑浆,混凝土呈干硬状态,使混凝土表面形成许多小凹点。(2)混凝土搅拌时间短,加水量不准,混凝土和易性差,混凝土浇筑后有的地方砂浆少石子多,形成蜂窝。(3)混凝土浇灌没有分层浇灌,下料不当,造成混凝土离析,因而出现蜂窝麻面。(4)混凝土浇入后振捣质量差或漏振,造成蜂窝麻面。

3、混凝土漏浆、表面平整度差

(1)模板自身变形,有孔洞,拼装不平整。(2)模板体系的刚度、强度及稳定性不足,造成模板整体变形和位移。(3)混凝土下料方式不当,冲击力过大,造成跑模或模板变形。(4)振捣时振捣棒接触模板过度振捣。

(1)模板使用前要经修整和补洞,拼装严密平整。(2)模板加固体系要经计算,保证刚度和强度;支撑体系也应经过计算设置,保证足够的整体稳定性。(3)下料高度不大于2米。随时观察模板情况,发现变形和位移要停止下料进行修整加固。(4)振捣时振捣棒避免接触模板。

4、混凝土构件表面有泌水现象、色差大

⑴原材料本身差异⑵配合比不同⑶模板表面材质不同⑷隔离剂涂刷不好⑹养护方法不对

(1)混凝土本身要具有较好的保水性(2)防止严重的泌水导致混凝土表层水灰比过大⑶要注意控制水灰比不宜过大、外加剂不要过掺,以及凝结时间要适宜⑷选择原材要符合国家质量要求⑸水泥的凝结时间不易过长,比表面积不宜过小,颗粒级配不宜过分集中。⑹施工过程要防止振捣过度造成混凝土严重的离析与泌水。

砼表面不平,铺防水层时内部有气泡

防水层施工前应对砼面采用M10砂浆找平,铺防水层时应从框架涵一侧向另一侧铺设并压平。

防水涂料未按设计及规范施工DB12/T 531-2014标准下载,防水卷材搭接不符合要求

防水涂料的配置及施工应严格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施工,防水卷材搭接不少于8cm

17.1施工总平面布置图(见附图3)

17.2施工进度网络图,施工进度横道图(见附图4、5)

YD/T 2379.3-2013标准下载附表1:主要施工机械设备使用计划表

附表2:分年、季度劳动力使用计划表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