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隧道左洞出洞施工方案。进口位于直线上,201.808m,出口位于于
的曲线上,长392.192m。
附近。经过区域为低山地貌,山体绵延起伏,隧道近南北走向石材专项施工方案,进口位于一小型沟谷右岸坡脚缓坡处,坡度较小,出口位于陡峭的半山坡上,地形起伏较大,自然坡度约
°,植被茂密,交通不便。
1.3工程地质、水文地质
1、根据工程地质调查及钻探结果,隧址区进出口端山坡表层分布有第四系坡积物(Q4d1),岩性以粉质粘土为主,下伏加里东期花岗岩(γ3)。其特征如下:
(1)、第四系坡积物(Q4d1):黑褐色,厚1.2~4m,以粉质黏土为主,分布于隧道进出口坡面,成分以黏粒为主,土质不均,含角砾,成分约占40%,硬塑。
(2)、加里东期花岗岩(γ3):
青灰色、褐黄色,粗粒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份以长石、石英、云母为主,岩石节理裂隙发育,风化强烈,分布广泛,现按风化程度分为:
全风化花岗岩:岩体风化强烈,原岩结构已破坏,岩芯呈散砂状,局部夹强风化碎块,揭示厚度6~19m,强富水。
2、隧址区域位于江南地轴南缘与湘桂褶皱带交汇处,为扬子准地台和南华准地台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特征具有扬子准地台和南华准地台的两重性。在同一种构造条件和构造力的作用下,经过加里东、印支、燕山三次剧烈的褶皱断裂运动,路线走廊区域内形成的褶皱和断裂展布基本呈北北东向构造。经地调复核及1:2000工程地质调绘,隧址区左侧300~500m发育资新断裂,资新断裂切割震旦系至白垩系,以及加里东、燕山期花岗岩。断面倾向北西西,倾角30°~45°,为低角度正断层。
隧道出口地表水为距离洞口下方约
的沟心流水,常年流水,受大气降水和基岩裂隙水侧向排泄补给。
隧址区地下水主要为花岗岩风化网状裂隙水:隧道范围第四系覆盖层较薄,赋水条件差,第四系孔隙潜水不发育。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隧址区的全
强风化基岩中,含水层为花岗岩风化网状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大多数基岩裂隙水水量一般较小,富水性中等,降水顺斜坡流失较快,地下水径流途径较短,排泄条件较好,多以侧向排泄补给沟谷。
出洞遵循“早进晚出”的原则,出洞前对洞口段地形、地质进行了现场调查,出口原地面坡度较陡,坡度45°左右,地表为粉质粘土为主。
出洞前将提前勘查出口洞口处地形地貌,对有安全隐患的危石、通信信号及电力电杆提前进行清理和迁改,在小导洞施工前需对出口地表水进行处理。目前
隧道左线掌子面已施工至K25+587,隧道属于V级围岩,全风化花岗岩中,节理裂隙发育。
1、K25+587~K25+602段拟采用小导洞法施工工艺进行隧道出洞。小导洞宽×高=3.7m×4.0m,采用半圆拱直墙结构形式。小导洞位于隧道上台阶中间位置,以便出碴及管线和小型机具材料引出洞外,小导洞利用弱爆破法进行开挖。
2、小导洞出洞后立即施工洞口的边仰坡防护以及排水系统,确保洞口稳定。
3、随后施工洞口管棚,管棚长度根据现场长度调整,初步定为10~20m。
4、管棚施工完毕后,从大里程向小里程方向按照设计的超短台阶法掘进施工,反向施工长度大于管棚长度,每一循环施工进尺50cm,开挖一循环支护一循环。
5、合理组织施工工序,加快二衬施工进度,确保安全步距,对小导洞支护进行必要的变形观测。
2.1 边仰坡及管棚施工
小导洞于K25+602处出洞后,立即对临时边仰坡进行防护施工,在边坡挂设25cm×25cmφ8钢筋网片,喷射一层10cm厚C25混凝土,并打设3m长φ22螺纹钢,间距1.5m×1.5m梅花形布置,以保证破面稳定。
边坡防护施工完毕后,从洞外往小里程方向布置导向墙,截面尺寸为1.0m*1.0m,内埋设2榀I20a工字钢拱架,内侧拱架半径应略大于外侧拱架1~2cm,确保管棚外插角1~3°,导向管采用Ф140*5mm热轧无缝钢管,导向套管沿拱圈环向布设,间距40cm。施作导向墙混凝土严格按照试验室开出的配合比一次性连续浇筑。施作完导向墙后打设一环φ108管棚,长20m,倾角上倾1~3°,里程为K25+602~K25+582。
小导洞位于隧道上台阶中间位置,导坑外轮廓尺寸为3.7m(宽)×4.0m(高),顶部为一半径2m的半圆形拱,详见下图。开挖采用光面爆破,减小装药量,进行弱爆破,人工辅助出碴。每循环开挖不超过1m,开挖后及时进行初喷。
1、锚杆采用φ22砂浆锚杆,长2m,对拱部及边墙破碎地段进行随机设置。
2、小导洞拱部采用双层钢筋网,上层采用φ6.5钢筋网片,网格间距25cm×25cm,下层采用φ8钢筋网片,网格间距25cm×25cm。确保钢筋网与锚杆焊接牢固。
3、拱部及边墙喷射12cm厚C25混凝土,根据现场实际地质情况局部进行加强。
1)洞外地表沉降观测;
3.2.1 地表下沉点的布置
1)高程基准点设置在开挖线影响范围以外2~3个。
2)监控点的埋深:在埋设点挖长、宽、高均为200mm的坑,然后放入沉陷测点,测点一般采用Ф20~30mm,长300~400mm圆头钢筋制成。测点四周用混凝土填实。
3) 在K25+602地表横向两侧各20m范围内横向每5m设置一处沉降观测桩,纵向5~10m一个横断面,布置5个。
3.2.2 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
洞内每隔5m作一个观测断面,布置1个拱顶下沉点和4个周边位移收敛量测点。
洞内观测分为开挖工作面观测和初期支护状态观测两部分。开挖观测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地质情况基本稳定无变化时,可每天进行一次。对初期支护的观测也应每天至少进行一次。点位埋设后在24h之内测得2次数据。
监测数据的反馈程序框图
2mm/d,是否超Ⅲ级管理
否
3mm/d,是否超Ⅱ级管理
5mm/d,是否超Ⅰ级管理
施工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停工,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1)周边及开挖面塌方、滑坡及破裂;
2)量测数据有不断增大的趋势;
3)支护结构变形过大或出现明显的受力裂缝且不断发展;
4)时态曲线长时间没有变缓的趋势。
根据位移速率进行施工管理:
2)当位移速率在0.2~1mm/d之间时,表明围岩处于缓慢变形阶段。
3)当位移速率小于0.2mm/d(周边位移速率小于0.1~0.2mm/d,或拱顶下沉速率小于0.07~0.15mm/d)时,各测试项目的位移预计已达总位移量的80%~90%;位移速率明显收敛,围岩基本稳定;可进行二衬作业。
周边位移和拱顶下沉量测采用相同的量测频率。量测频率见下表:
量测断面距开挖断面距离
<1B(B表示开挖宽度)
(1~2)B(B表示开挖宽度)
(2~5)B(B表示开挖宽度)
>5B(B表示开挖宽度)
拱顶下沉和周边位移监控量测频率表
DB32/T 2868-2016标准下载5.安全、质量控制措施
(1)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加强对施工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全体参建人员的安全、质量意识。
(2)施工时严格按照“短进尺、弱爆破、勤量测、早封闭”的原则组织施工,严禁超挖、乱挖。
(3) 严格按照设计文件规定的开挖方法进行施工。
(4) 在隧道开挖前,对隧道地表中线附近范围进行勘察,对地表冲沟、深井、滑塌、陷穴、地表附着物等不良地质情况进行统计,施工中应加强监控量测工作,严格按设计方案施工,确保隧道安全、顺利通过。
(5)每循环进行测量放样,严格控制超欠挖。定期对测量控制点进行检查、复核,避免由于隧底下沉、上鼓、不均匀变形及人工或机械碰撞等原因对控制点的损害。
(6) 开挖后应按设计要求的量测项目及频率进行围岩量测,及时反馈量测信息。
(7)洞口施工前,应先检查边、仰坡以上山坡稳定情况黄骅市学院路施工组织设计,清除悬石,处理危石,施工期间实施不间断监测和防护。